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范例(3篇)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范文
关键词: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确立方法;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143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某个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过程。因此,确立教学重难点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关键,也是说课活动必须阐述的一个内容。要确立重点和难点,就必须搞清什么样的知识是重点以及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是如何形成的。
一、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什么是教学重点?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带有共性的知识和概括性、理论性强的知识。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中的学科知识系统、文化教育功能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的。因此,它包含重点知识和具有深刻教育性的学科内容。重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从学科知识系统而言,重点是指那些与前面知识联系紧密,对后续学习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技能,即重点是指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学科知识、技能。从文化教育功能而言,重点是指那些对学生有深远教育意义和功能的内容,主要是指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学科思想、精神和方法;从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重点是指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需要及时得到帮助解决的疑难问题。
2.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简称为难点)是指那些结构复杂抽象、教师较难讲清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那部分知识、技能与方法。
难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结构复杂抽象,学生难于理解;二是该知识与旧知识联系不大或旧知识掌握不牢,或因大多数学生对与之联系的旧知识遗忘所致。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主体而言的,是教材中比较抽象、比较隐蔽、需要用新方法去认识、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根据以往的教学经历以及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来确定教学难点,但是更多的难点要我们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去发现。其实对不同的学生,情况是不一样的,教参上的东西只能作为参考,很多时候在讲课时,受到学生存在的问题的启发临时发挥讲授的东西效果往往很好,所以在课后最好能补充到教案中,为我们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和参考资料。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具有不同的性质。难点具有暂时性和相对性。难点内容一旦经过教学被学生理解了,难点就不复存在了,这就是难点的暂时性。同一知识与方法对一些学生可能是难点,而对另一些学生就可能不是难点,这就是难点的相对性。学科或教材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逻辑联系。这就决定了学科或教材的教学重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有少数的课时重点具有暂时性,如暂时重点)。它并不因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而不复存在,而是在一定的教学阶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是由于重点内容大多在知识系统中和育人功能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致。教学重点与难点又有一定的联系。有些内容是重点而不是难点,有些是难点而不是重点,而有些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确定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1.深刻理解课程标准
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深刻理解《英语课程标准》。只有吃透《英语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才能明确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基本内容、结构体系、教学方法和进度要求,才能正确确定教学重点。特别是《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是正确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因此,熟悉和贯彻执行《英语课程标准》,是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第一项重要工作。
2.充分运用教参
我们手中的教学参考书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法宝。它是教学研究机构在充分研究英语课程标准,充分研究本教材的编写体系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可以说是最接近新教材、教改理念的。其中有外语教学的专家的思想精华,最适合探索学生学习外语的途径和方法。当然教学参考书中的有些重难点的设置,活动的设计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我们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作适当的调整。
3.研讨、分析好教材
根据重点的含义,教材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用的知识、技能与方法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可以从分析学习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是否为教学重点。教材是教学的主要抓手,只有明确了教材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才能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例如,如果教材中某一内容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是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或者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内容的关键,那么这一内容就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才能准确科学地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4.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和会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自己的课堂教学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例如,当原来确定的难点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感到难以理解时,教师就不必再在这个问题上花过多时间和精力。再如,当学生提出教师事先未估计到的疑难问题时,又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思考。
5.充分分析学情
学情分析,是指教师根据往届学生学习理解本节(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43页)内容的困难程度或者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要虚心学习别人在这方面的经验,不断地用它们去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教案。这也是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重要工作之一。
6.认真研究课后的练习和习题
重点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要达到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难点需要突破,因此,教材中一般都配比了一定数量的习题供学生练习、巩固并形成技能与能力。教师要善于从课后的练习和习题中总结出重难点。
三、在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时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课时有限,学生学习时间有限,这就要求必须有明确的教学重难点,并力求准确落实到位。如果教学顺畅,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当堂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那么这堂课的效率就提高了,教与学也相对轻松。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范文
【关键词】板书小学数学重难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是一份“微型”教案。好的板书能展示教者的教路,引领学者的学路,体现教材编者的思路,搭建起达成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立交桥。一般情况下,教学重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使学生掌握重难点却是教师上好每一堂课的基础,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教师能够围绕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好板书,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化一道“亮妆”,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言不失为一条佳径。
一、“有的放矢”设计板书——凸显重难点
采用口头强调的办法是难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痕迹的,如果在讲述的同时教师能够从重点内容中提炼出一些关键词,然后简明地写在黑板上,突出数学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就能够帮助学生完善整体认识,构建起良好的知识网络。例如,教学六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时,我抓住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本质特点,根据重难点找出了这样几个关键词:对应边,现在,原来,比值,大小变,形状不变。
另外,板书是数学课堂的书面语言,必须要体现简洁性、美观性、有序性、科学性、重要性、启发性。在设计板书前,教师要对板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布局。例如,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时,根据上面提炼的一些关键词,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对应边的比
现在原来比值
大小变了放大——放大后:原来>1
形状不变缩小——缩小后:原来
这样的板书,提纲挈领地反映了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和教材的重难点,简洁明了。学生只要把握了板书,也就把握了教材的整体框架,掌握了学习的要点。
二、“手剥春笋”式呈现板书——突破重难点
板书各个部分的揭示,按时间先后、主次之分都要恰如其分、拿捏得当,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将知识“植入”学生脑中。
1.有“序”地揭示板书。
在教学过程中何时书写板书,很值得研究。可以边讲边写;可以先写板书,然后师生一起分析;也可以先讨论、分析、归纳再写板书,这些都根据教学的需要来决定。几何部分的概念及其有关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一般难以理解,要突破这些难点,必须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用形象、鲜明的直观教学手段,以板书与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感知、突破难点。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模型,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有序地整理板书,在板书过程中边揭示边演示。
如:在板书了“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一般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等内容后,马上用多媒体演示各个面,以三组不同的颜色显示相对的面,再以动态效果比较相对面的大小,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对板书内容的理解,使他们掌握学习的重难点。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师从面——线——点三个层次通过板书有序地揭示、整理重难点,再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及直观操作对上述结论加以验证,表象清晰,直观形象,简洁高效,帮助学生建构起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感知经表象到认识,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
2.按“需”揭示板书。
在什么时候板书什么内容,要注意知识和知识间的联系。比如在引入新概念时,要板书定义;在揭示规律、研究性质时,要板书定理、推论;在分析解题思路时,要板书主要的思考线索;在证题或解题时,要板书其过程;在复习、巩固时,要板书知识的结构及其内在联系以及主要的结论和注意点。
如在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从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导入,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1米=()分米,由此启发学生思考:1平方米=()平方分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操作探究、思考交流复习了1平方米=()平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教师进行了以下板书:
1米=10分米
1米×1米=10分米×10分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由此旧知的基础,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规律迁移,效仿以上推导方法自主探究、推导:1立方米=()立方分米。在学生独立思考、计算验证后通过集体归纳就很容易地得出了结论,教师再次板书:
1米×1米×1米=10分米×10分米×10分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逐步推导,并通过实践探究、整理归纳,以清晰的板书帮助学生了解、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散了学习的难点。
三、交替生长式应用板书——消化重难点
1.依托板书,再现重难点。
小学生抓重点、要点的能力比较弱。可是,抓不住重点、要点还怎么谈得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而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是揭示教学重难点的示意图,也是把握重难点的辐射源。板书呈现了一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在板书中均能得到充分的体现。通过教师引导小结,学生能够通过再看一看板书、想一想学习的内容、说一说自己的收获等一系列学习活动,重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因此,教师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板书是帮助学生消化重难点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2.更新形式,“延长”重难点。
一堂好的数学课不应只看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有数学文化和思想方法的点缀。有时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涉及的内容较多,由于版面限制,板书不能完全把教学重难点显示出来,更无法凸显更深的数学味和数学文化。此时,教师就可以着眼让学生在应用中“延长”重点知识,应用多媒体来呈现。如设计课后拓展题、呈现具体的分析过程、提炼一些学习方法,或者送给学生几句与本课学习有关的、富有哲理的、能够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激起他们深入探究欲望的名言,使学生能够真正把所学的知识消化掉并运用于生活实践。
综上所言,板书是一种可视性的语言,它比口头语言更生动形象,更能吸引学生,通过板书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一种课堂艺术。因此,一次完整的课堂教学,是缺不了粉笔这支“点睛之笔”的。教师要围绕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好板书,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化一道“驾重破难”的“亮妆”。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范文篇3
关键词:历史教材重难点遵循原则
处理历史教材的重难点,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首要问题,也是核心问题。从教学、学生、知识这三者所组成的教学系统看,教材的重点一般处在学科知识系统各个有机组成部分的结合点上,具有客观性、确定性、知识容量性和多方向传导性的特点。难点则处在与重点重合或不一致的位置,具有可辨性低、不确定性和人为性的特征。因此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既互为一致,又不尽相同。正确认识与处理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蓝本,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学生课后复习和作业的基本工具。为了把纷繁复杂的历史问题亦即历史教学内容讲得线索清楚、主次分明,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在备课时,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出发,对教材加以精心剪裁和组织,这是课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步骤之一,更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
一
什么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是指教材中集中体现教学目的要求、反映教材中心思想的那部分内容,是指对历史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或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教材的重点有时集中在一课中的某个和某些段落里,有时则以教材的中心思想构成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教材中。它是教材基本内容中的关键部分,处在知识系统各个有机部分的结合点上,往往起着承上启下、沟通左右的作用。因而,从系统结构的角度来说,重点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教学确定性和多方向性。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如能选准重点,环环相扣,解决了重点,其他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所谓难点,主要是指课文中头绪较多或较抽象、艰深,而教师又难以处理、学生难以掌控的知识点。对此,教师若能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化难为易,居高临下地进行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是科学的、清晰的,反之,则是片面的或模糊的。难点具有不确定件、相对性和人为性,在一定条件下,它是可以转化的。从教学、学生、知识这三者所组成的教学系统看,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时往往混合在一起。这种交叉性关系大致呈现出两种状态:一是当难点也处在知识系统网络状结构的结合点上时,它和重点是重合的。在这种情况下,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重点本身也是难点。以《美国独立战争》为例,独立战争爆发的内外因是教学的重点。讲清独立战争是由于北美资本主义发展、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而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实行高压统治所带来的结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独立战争的正义性质、胜利原因和历史意义。至于教学的难点,应是独立战争胜利后制定的1787年美国宪法的内容、特点和实质。因为这部宪法几经修正,至今仍在使用,其“三权分立”的模式成了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仿效的对象。而许多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实质认识模糊不清。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肯定这部宪法在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尚处于封建统治或更落后社会形态下所具有的进步意义的同时,着力用该宪法所带有的鲜明的阶级及种族歧视的烙印,指出它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这就是这一节课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是重点。二是当难点不处在知识网络状结构的结合点上时,重点和难点是不一致的,即重点不等于难点。如世界现代史部分,讲到《列宁为巩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这一课时,将“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列为重点,而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为难点,因为学生难理解。
总之,重点和难点从不同角度来支撑教学的构想和实施.是对教学任务某些关键性、核心性部分的强调,是教学目的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是“有计划地组织”这一教学过程本质特征的内在决定因素。因此它们都是教学中的主攻方向。正确认识重点、难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历史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将对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根据一般的教学理论,教师在处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时,应当特别注意遵循四个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指教师在处理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时,必须具有整体意识,即依据历史教学大纲总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只有从整体上把握这个系统,才能把握全局,使教学活动科学有序。
(二)独特性原则
处理教材的独特性原则,主要是指研究教材的个性化问题。如果说整体性是对教材全面把握,主要解决共性问题,独特性原则则主要是对一类或一节课具体把握,主要解决个性化问题。
历史教材是由一个个不同历史课题组成的,可以说历史教学的实质就是通过对一个个历史课题的解析,使学生了解历史现象,认识历史规律,熟练各种学科技能。换言之,历史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历史教师正是通过对这些各具个性的课题内容的剖析,使学生掌根历史知识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善于根据不问的历史课题,明特点、理要点,从而抓住重点,化解难点。
(三)创造性原则
对教材的创造性分析和把握,是处理教材重点与难点的高级形式。它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充分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理论因素与隐性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