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范例(3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5-19 手机浏览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范文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以从以下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以健全人格感染学生,以科学方法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健全的人格、丰富的心理知识及科学的教育方法。

1.以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状态感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学科知识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要求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善于抓住一闪即逝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不管面对任何学生、遇到何种情况,都能不骄不躁,始终以平常的心态从容面对学生。

2.提高心理知识水平,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涉及许多心理知识,如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规律、课堂教学的心理规律、学生的个性特点等,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日常学习,积累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并以科学理论指导、教育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

二、善于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心理素材,在知识传授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托,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心理素材,找准渗透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初中一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整合,教材侧重心理学知识,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开端。教师利用好这一教材,就是把握了开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门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激发学生培养健康心理的愿望和兴趣;通过对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培养和调节方法的教育,引导学生对自身心理进行对照和反省,发现自身问题,学会自我调节,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的。

各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包含丰富的心理方面知识点,只要教师认真找准渗透点,就能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针对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发展,对父母的管教产生逆反情绪,使亲子关系出现不和谐的这一状况,可以结合“未成年人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受教育者的义务”、“子女有赡养抚助父母的义务”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和谐亲子关系需要父母、子女双方共同对等协调才能维系,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父母的管束、管教,学会正确与父母交往。在初中三年级的思想品德教学中,针对部分学生担心不能继续升学而产生的惶恐心理,可结合“在不同岗位上担当改革发展的重任”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升学和择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等。

善于挖掘心理素材,找准切入点、渗透点,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如果脱离教材内容,牵强附会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会使心理健康教育空洞乏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三、在组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明确学习意义,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它直接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在教学中,每一节课的开始,就要设法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或者是开门见山,或者是由具体例证引出,或者是组织社会调查了解意义等,激发学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2.优化教学方法,培养自主能力。

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好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发展学生能力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这些任务。首先,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熟能生巧”,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灵活运用教材开展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心理健康的教育。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选择不同教学方法。这是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和体现,教师必须学会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对象开展教学和教育。最后,勇于探索、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这是优化教学方法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为教学服务。

3.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范文篇2

摘要: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方法适应了这一要求。此方法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需要独特技巧,并要求教师关注相关事项。本文通过分析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特点,提出实施体验式教育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教学大纲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定如下:学校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或援助,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配置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设施。

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提倡探究式学习。中等职业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针对中职德育课堂上普遍出现的缺乏体验和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如何改变教师自我中心,关注学生需求,关注学生在德育课程中的体验程度,关注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者关注的问题。

一、中职心理健康课的特点

1.心理健康课需重视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灵的境遇,不同于与其他学科,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在于关注中职生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管理、实施自我管理、职业选择以及情绪调节等方面,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中职生身心和谐发展。为此,教学的重点应是知识的应用,单纯的知识讲授在很多学科都可以奏效,对心理健康课却不适用。知识没有内化和体验实践,是无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

2.心理健康是自我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情绪和情感,即“助人自助”。教师应该积极提高心理体验情境,提供指导和协助,这也是教师主体地位的体现,即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各种心理情境,通过引导来使学生实现自我感悟,达到认知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3.注重同龄人间的教育

学生对课程内容感悟分享的过程也是同学间相互学习的重要方法。同龄人间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相近,使这种教育方式更适合学生学习和解决相关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多体验、多感悟、多分享,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二、体验式教学的实施

体验的重点就是实践。体验式教学就是关注实践,就是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和感受来认识、掌握知识或技能,要求通过唤起学生记忆表象来进行教学。笔者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以下环节。

1.心理创设情境是前提

新课程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体验式教学就是通过团体情感互动而产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得经验和感悟。

在实践中,心理情境创设的首要因素是关注活动形式。相关情境的创设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学生在情境活动中是否自然地表现自我,是否能激发真实的心理体验,取决于教师模拟的心理环境。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相应的教育活动并加以创造,使之适合所用中职生。

2.感悟分享是关键

心理活动后的感悟分享环节是学生认知成长的重要过程,是心理活动课的点睛之笔,学生的体验将感官经验升华为认知观念,然后将活动课的影响扩展到中职生的日常生活中,强化新意识、新观念。

活动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分享环节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有些学生不愿意开放自己,不愿意谈自己,对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心存顾虑,可能会出现欲言又止的情况。此时更需要教师机智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在不破坏规则和不暴露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3.课后反思反馈很重要

课后反思也很重要。学生在活动中作为主体所得到的感受可能会受到性格和环境的影响而不同,或者因为认知不全面而不同,课后反思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更真切地审视自我,以更冷静的态度对自我进行再认知,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心理、行为认识更客观,完善自我教育。另外,学生通过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进一步深化自我认知,达到内心成长和人格完善的目的。

学生通过写日记、记录活动感受或感想,可以发现新问题,也可以认知更多,形成价值观,作出积极的选择。如某学生在“认识自己”章节中的“戴高帽”活动感受里写道:“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默默无闻,一无是处。我今天才发现,我还是有优点的,没想到我的同学们会认为我有那么多的优点,看来我得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职教生涯只是我的另一个生活的起点而已。”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创造性思维行动

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颠覆,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同样也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化,包括教育理论。近来流行在教育界的建构主义教育观便是一例。建构主义教育观虽然也讲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但其核心、其理论基石则是认识论或知识观,无论是其所谓的建构认识论还是生成认识论,对传统反映论、对传统客观真理论的批判,都使人一眼便可看出其与西方20世纪哲学观、真理观的血缘关系。所以建构主义教育观对于当前众多信仰西方文化的中国学者来说,是强盛壮大势不可当的。然而,真是这样吗?建构主义教育观真能行之有效,并促进我们的素质教育吗?

建构主义教育观:华丽的“空中楼阁”

用“空中楼阁”来评价建构主义教育观,是否过分呢?空中楼阁意味着徒有华丽的幻象而缺少坚实的根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知识观:知识来自于人的主观认识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应该表征一个现存的、孤立的、独立于认识者的真实世界,而且只有当这种知识正确反映那种独立世界时,才被认为是真实的。而激进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格拉塞斯费尔德则将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后认识论”,认为它“很好地传达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即有关认识的建构主义理论与哲学上的认识论传统的决裂”。他主张“放弃那种通过知识表征独立世界的要求,代之以承认知识表征是对我们更为重要的东西,即在我们经验世界里能够做什么,处理物质对象的成功方式以及思考抽象概念的成功方式”。[1]

由上可见,建构主义知识观,反对传统客观知识论,努力强调的是人在知识产生中的主观能动性。正如建构主义者更加明确的语言表述: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即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发明”的。[2]这种观点同20世纪西方众多现代哲学流派中的认识论真理观完全一致,我们也承认这是人类认识论上的一大进步。但问题是,人在知识产生中的主观能动性到底能有多大?在否定传统认识论忽视人的主观性的错误后,如何客观而中肯地评价客观知识与主观知识之间的关系(比重),这成了现当代认识论中的一个难题。而且,现代认识论也没有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决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在这个无解的理论难题面前,人们从客观认识论的极端滑向了主观唯心认识论的另一个极端。这其中,认知神经科学、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学科提出的认识不是反映,而是主体(大脑)对信息选择的观点,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方法论:学生中心主义

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中,建构主义也是在批判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师中心论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学生中心主义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尤其强调,根据其新的多元主义的知识观,学生中心主义的教学模式,就是为了充分解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由思想,对教师的观点、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新的有创造性的建构,这样的观点无疑是迷人的,也是极具诱惑力的。但是,现实却是许多教师也早已注意到了传统讲授的弊端,于是采用了所谓启发式、讨论式、对话式等教学方法,以期能有惊人的效果,但收效甚微。原因在哪里呢?在其认识论知识观中。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现代知识观把知识的希望完全寄托于人,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教育的重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表面看来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实无论是教师中心论,还是学生中心论,都没有摆脱二元论的窠臼,教师中心论承认知识来自于物,学生中心论强调知识来自于人,更明确地说是来自于人的思想。可是知识的根源真的是思想吗?正如西方现当代一些目光深邃的哲学家对西方长久以来奉为圭臬的辩证法的怀疑一样,西方传统文化的结局便是最好的回答。

3.创造性思维:启而不发

在今天大讲素质教育时,创造性思维成了评价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可是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难道就只是不盲目信仰传统知识(教师知识或书本知识),能对其怀疑,进而批判,最终提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吗?或者更明确地说,怎样的“创”才能真正做到“新”呢?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只需要充分给予学生思想自由,使其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吗?而这也正是或最多是当代诸如建构主义教育观等诸学派所引以为豪的创造性思维。而同时伴随这一理论的现实状况却并不容乐观,甚至让人痛心疾首。创造性思维不是根源于思想自身。

陶行知:教育从行动开始,而不是思想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陶行知文风平易,如话家常,但体系完备,自成一体。以下同样从其认识论、方法论、创造性思维三个方面逐层加以分析。

1.认识论:知识来自于行动

1927年6月3日陶行知明确提出并分析强调了知识从哪里来这样一个根本的认识论问题。通过对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知行观的批判,通过对杜威的分析反省的思想过程的批判,通过对自己前期知行观的批判,稳固地确立了自己的认识论,知识观:知识来自于行动,而不是思想。这样的一元论的知识观从一开始就摆脱了西方二元论的梦魇,既避免了西方传统知识观知识来自于客观世界的见物不见人的局限,又克服了西方现代知识观知识产生于人的思想,见人不见物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切断了通向二元论知识观中人和物在知识产生中的关系(比重)这样一个无解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伪问题的途径。因为行动(实践)从一开始就规定了人和物的合一,同时规约了人和物的关系,在行动通向知识的途径中从来就不需要单独分析人或物的要素。这既是一元论,同时又是多元论。因为行动(实践)自身是神秘、丰富、不容许单一定性的,那么从此产生的知识便也是丰富生动不可规约的。这样的思想和众多无法摆脱二元论的20世纪西方流派表面一致,内在却是天壤之别,但却和极少数大哲学家的观点不谋而合。比如尼采,在其《曙光》中,曾明确提出,知识来自于行动的观点,“一种知识或信念,无论我们对之是多么信誓旦旦,它都不可能供给我们的行动以必须的动力或能量,无法取代一种高度复杂的、完整的机制的作用,任何观念要想使自己见诸行动,这种机制都是必须首先发动的。行动既是最先发生的也是终极重要的!”[3]

2.方法论:以行为基础知行合一

同样1928年载于《中国教育改造》上的两篇文章《教学做合一》与《在劳力上劳心》及其1933年载于《新社会》的《手脑相长》等探讨的均为教育方法的问题。根据其知识观,陶行知的教育方法的重心将会落在“行”上而不是“思”上。但是要行并不是不要思、知,而是行知合一。正如其在《教学做合一》中所阐述的:“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4]“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5]在《劳力者劳心》中,他批判了中国传统教育中劳力的只做不想,劳心的只想不做,所以导致了学者不会做学问,工人不会做工,农民不会种地,即书呆子和“田呆子”的落后现象。所以教育应该让做的人去想,想的人去做。在《手脑相长》中他提出要把手和脑统一起来,要把学校和社会统一起来,既要在学校中学也要在学校中做,既要到社会上做也要到社会上去学。[6]这样的教育思想确实和我们的教育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的学校大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即以思和知为主,即使理科有实验室或学校有校办工厂,但学生和教师均不很重视,尤其是文科教学,更偏向于思,教师不做,学生亦不做。这样的知识有什么用呢?难怪学生年龄愈大愈觉得自己无知、无用,特别是即将毕业走上社会的学生,每每惶惶然不可知。这是不能不引起我们在教学方法上深思的。其实这样的观点西方也有,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家威廉·赫特·克伯屈就曾到中国宣讲过“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只是不如陶行知先生的更加明确深入。此外对此观点更有说服力的便是众多行之有效的儿童教育著作,在众多早期儿童教育的理论中,无一例外,核心方法均为行动教育。

3.创造性思维:真正的创造性思维从行动中自然生发

虽然陶行知没有直接提过创造性思维这个概念,但他在1933年《教育建设》上就发表了《创造的教育》一文,后在1944年、1945年又分别发表了《创造的儿童教育》和《创造的社会教育》,在文中多次提出要培养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创造性思维是一致的。在文中他多次举例阐述了他的创造教育的思想:创造教育就是行动的教育,也是真正自由的教育。[7]这里隐含了一个观点,真正的创造性教育必须是行动的教育,真正的创造性思维必须来自于行动而不是思想自身。同样真正的具有生命力的问题必须来自于行动。只要从行动开始,教师就无需再为学生没有问题、没有思想而大伤脑筋,教师只需要组织、引导、管理好学生的行动即可。更进一步分析,这里还隐含了另外一个更加深刻而大胆的观点:思想就是行动,行动就是思想、知行合一、行知合一;创造性思维就是创造性行动,就是有思想的行动,二者在客观现实的层面上是合二为一、不可分割的。没有行动的思想缺少生命力,是死的;没有思想的行动也只能止步不前。用此标准去衡量20世纪西方形形、光怪陆离而又转瞬即逝的文化现象,便不难明白其所谓的多元化、创造性、差异性、丰富性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根本原因便是不明白行知合一的道理。

教育从行动开始,在行动中认识、学习、创造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在一切教育思想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是其认识论、知识观,倘不能明确知识从哪里来,即知识最终来自于行动的思想,其他的观点便是妄谈,是缘木求鱼。在此基础上决定了教育的方法应以行动教育为中心,教师用行动来教,学生用行动来学,即是强调实践性教学的根本意义;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做上,而不是停留在说或想的层面上,才真正实现了其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教师只需引导组织管理好学生的行动,一切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思维便会随之而来。所以,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来自于行动,也只能来自于行动。这才是真正的创造教育,真正的一元论,亦应是我们素质教育的方向。

参考文献:

[1][2]郑太年.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三个层面[J].全球教育展望,2006(5):33、34.

[3]尼采.曙光[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