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弘扬传统文化论文范例(3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6-07 手机浏览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得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对于现代文明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把握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沉的文化基因,有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铸造坚强有力的中国精神。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注重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养成,对于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化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加强文化自觉自信

当代大学生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增强认同感,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

在十八届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传承已久,经历过三次民族大融合之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进行创新,最后使中国形成了具有多元民族特色的礼仪之邦。

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的智慧,至今仍熠熠生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发展奉献终生;“D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一代代人在危亡之际奋勇前行。当今社会,“西化”思想的渗透、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等等思潮波动触及着社会价值和道德内涵的底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时代的要求和需要,更能在生活学习中给予大学生指引与支持。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因此大学生必须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学习,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才能永立世界民族之林。

二、丰富文化弘扬形式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时俱进,结合新的时代要求,探索符合新时期青年需要的新方法、新思路,充分调动青年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时代变迁中持续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发展。

(一)烘托一种环境

文化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校园是青年学子成长和汲取养分的殿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传道授业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更能为青年大学生创造一种充满正能量的氛围。政治理论德育课堂即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思想政治类课程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能一味的向学生枯燥的讲授课本上固有的精辟深奥的哲学道德思想,不能一味的偏向纵深发展,而要拓宽讲课思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其中,且可以辅助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例如儒学思想、优秀传统文化解读等,让学生们在温厚的文化底蕴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魅力,推动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丰富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活动也是良好的助推器。在校园中张贴富有文化底蕴的海报、标语,开设与之相关的演讲、知识竞赛,建设特色文化长廊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沐浴其中,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教育。

(二)利用一个组织

要重视发挥大学生校园中各种学生组织的作用。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织和参与的群体,具有团体内部趋同性和兴趣的一致性。相对于其他组织来说,大学生社团因其组建者的特殊性,其所使用的手段更具有灵活性、多变性,所关注的内容更加丰富饱满迎合时代,更贴合大学生的口味和习惯,因而更具有亲和力和渗透性。应有意识有计划的引导成立一些红色理论性社团,传递青春正能量,弘扬社会新风尚,将其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社团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影响具体的学生个体,把握趋同兴奋点,着力弘扬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有切合点的优秀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

(三)树立一个典型

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往往能够通过一个人的内在美好品质表现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公民精神往往能在品质的外化中得到彰显。因此要积极发挥榜样示范的重要作用,树立一个典型,号召青年学生对比学习,借鉴学习,发挥榜样的人格魅力,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自觉向其靠拢,形成连锁示范效应,从而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实地践行和推广。

三、创新扩展载体形式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的创新,要深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推陈出新,用生动的事例来鼓励创新性思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时不在、无时不有,成为人们主动、自觉的价值选择。

(一)利用网络信息平台

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娱乐的重要平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鉴于此,网络平台就成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既可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网上课程的学习,同时又可以动员大学生参加以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慕课”活动,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传播的主体,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和传播文化。可以利用网络的实时性和交互性,开展班级微博等网上在线活动,针对社会热点话题,组织有关核心价值观的讨论,号召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在网络上进行互动交流,传递青春正能量。

(二)挖掘传统节日内涵

传统节日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端口,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利用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通过组织团日活动、文化展演、主题班会等形式,学习其历史渊源、民族特色,并积极赋予它时代意义,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为大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提供机会,引导他们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灌输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

(三)继承发扬传统艺术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传统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蕴含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传统艺术中汲取力量、获得支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创作大赛,以书法、绘画、剪纸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演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快板、坝坝舞、话剧舞台剧等艺术表现方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接地气儿”和生活化,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推广,又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

四、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如何在高校中以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主要投入在学习上,加强高校内对大学生的教育是十分有效与直接的方式。

(一)加强学习机制建设

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在高校中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关注和把握,加强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建设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不仅是以辅助和提点的方式出现,更要形成一种常规化和系列性的学习机制。《文化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化讲义》等学科都是针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而开设的课程。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讲解,让大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独特的智慧与哲理。同时推荐传统文化书单给大学生,引导他们更深层次的去探究寻源。《中国自然科学史》、《中国书法简史》等种种经典只有沉浸其中才能更好的明白民族的灵与魂根植何处,才能感悟到中华文化的精髓。

只有通过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积淀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才能让大学生自觉的去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更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

(二)加强学院机制建设

学院中,每学期定期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讲课比赛、一书一会等互动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教授开展的各种讲座既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更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这种良好的文化互动让大学生能够主动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会自觉的去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自觉地践行社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班团活动建设

在大学生活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活动建设,班会及团日活动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建设规律有效的班团机制,每月一次班会、团会收集时事热点话题,进行探讨与发言,弘扬“真、善、美”的社会公共道德,以一种简单效率的方式获得青年大学生认同,行之有效的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当今社会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但大面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依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还需要持之以恒,使之更加深入人心。

不论在何时,都应当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报以极高的文化自信,加强责任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加强文化自觉,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

[2]葛兆光.中国古代文化讲义[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3]宋乃庆,贾瑜,廖晓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阐释以孔子及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齐鲁文化。

推动《论语》进社区、进学校、进数字平台。

推举“山东好人”。

2013年11月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山东注重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建设美德山东、文明山东、诚信山东提供丰厚的道德资源。

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正确处理弘扬传统文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关系、与坚持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关系、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关系,以及与发展以网络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现代文化的关系,真正做到兼收并蓄、创新发展。发挥省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课题组、社科规划项目、社科优秀成果评奖的导向作用,策划重点研究项目,促进多学科资源共享,组织以孔子及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齐鲁文化研究阐释。对适合于协调不同时代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都要结合具体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山东在文化传承创新中注重发挥国民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把优秀传统文化列入一至八年级和高等学校必修课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基地建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充分利用山东丰厚的道德文化资源优势,在机关、农村、企业、学校、社区、家庭中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大型主题活动,举办《论语》进社区、进学校、进公交车等活动,推动优秀道德理念深入人心。在利用报纸、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栏等新闻媒体、宣传阵地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运用数字报刊、移动终端、微信、微博等新的传播方式,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平台,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适应科技发展,紧跟时代步伐,迎合人们需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篇3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帮助人完成了自身本质的实现。文化与国民素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尤其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承担着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其中蕴含的伦理型知识体系和民族文化精神,为国民素质的培养提供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国民素质;关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其灿烂的文明和深厚的内涵促进着人们在生理与心理、思想与道德、能力与创新上的不断进步,进而促进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可见,文化是人自觉实现素质发展的内在尺度,并塑造着国民素质的形成。

一、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国社会历史文明和民族优秀文化精神中所具有的能量,使每一个公民能够感受到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进而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质。

(一)中国伦理型的传统文化对国民的“成人”教育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来看,它始终体现着“成人”“做人”的伦理型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视道德伦理与人文理性,启发人们内心自觉,凝聚着“成人”的道德理想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第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国民对家庭、国家和民族义务感、责任感的伦理自觉。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说,表现为中国人“家国同构”的思维模式,劝诫国民在个人的德性修养方面要有益于社会实践,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第二,中国传统文化鼓励和倡导人们不断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按照“君子”、“圣人”的标准培养理想人格。它重视个人修养,强调自觉、内省,要独善其身,认为高尚人格的实现完成在于自身的努力,“为仁由已,非由人也”。“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个人努力,“人皆可为尧舜”;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仁爱原则,提倡人伦价值和人际和谐,如“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和为贵”。强调个人在人际伦理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如“忠”与“孝”、“诚”与“信”等等。

(二)广博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本身就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国民素质教育内容,便于国民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来提高自身素质。第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伦理中倡导把个人的修养与国家、民族相联系并赋诸于实际行动,这是作为国民应有的素质和民族品质。对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最直接的引导作用;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系统的文化知识体系,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其本身就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丰富国民传统文化底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第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追求“大同”的社会理想,它所包含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治国安邦之道,对国民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社会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史鉴作用;第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修身养性之道和强身健体之术,如中医、武术、禅学、儒学、道经等,对当今国民健康素质的培养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弘扬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国民素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就要求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得天独厚的教育作用,以国民的“成人”教育为主线,在生活实践中加大对国民的素质培养。其一,学校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阵地。学校要把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融于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克服教育的应试化传统,扭转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体、美、劳教育的格局;其二,家庭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启蒙地。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必须从小抓起,引导其辨别善恶、分辨是非,培养其自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生活中,通过每个家庭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形成有益的家庭教育环境;其三,社会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大讲堂。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积极开发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资源,推广各种各样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积极开展多种弘扬民族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国民素质的意义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好传统文化小可修身养性,大可治国安邦。归纳起来优秀传统文化对国民素质而言主要有以下好处:

(一)丰富知识见闻。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至高点,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我国文化发展的高峰。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括义理之学、经世之学、辞章之学、考据之学、科技之学等,对于增长智慧,丰富知识的意义不言而喻。

(二)提高道德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伦理,我国提出的20字国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八荣八耻”,都能从传统文化精髓中找到渊源。

(三)增强精神力量。学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坚定国民的理想信念,还可以增强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认同感。

三、结语

在新世纪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在国民素质培养中的合理因素,并把其作为培养现代国民素质的基石。奋力开拓弘扬传统文化与培养国民素质相得益彰的局面,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而且对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世选.国民素质论和谐社会构建与国民素质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9

[2]单培勇.论国民素质均衡发展与和谐文化建设[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2326

[3]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