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化学品成分剖析范例(3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6-09 手机浏览

化学品成分剖析范文

海岸沙丘发育于世界各纬度海岸带,其形成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有充足的沙源供应、风况适宜的海岸带,以及趋于干冷的气候条件是海岸沙丘发育的主要因素[9].关于海岸沙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岸沙丘砂的粒度特征及其与海滩砂的对比、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以及沉积构造等方面[1012],通过海岸沙丘的粒度特征来重建海岸带环境演变的研究还不多.虽然通过冰芯、树轮方法提取信息指代的区域范围较大,但并不适用于在海岸带等较狭窄区域和较为细致的波浪风力联合驱动的环境演变研究.而沉积物的粒度组成是表述碎屑沉积物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可用以反演任何时空尺度范围沉积物形成的力学性质、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等.福建地处我国华南沿海地区,是东亚夏季风活动的核心区域,也是海岸环境演变的敏感区域.本文拟通过福建东南海岸沙丘粒度参数特征分析,在年代学框架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中的古气候古环境记载,并对比我国其他区域和全球典型古气候记录,重建福建海岸带古气候古环境变化历史,这对深入研究东南沿海环境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区概况

漳浦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南端,在北纬24°6′~23°32′、东经117°35′~117°58′之间(图1).地质构造属于闽东南沿海断隆带,出露的基岩以燕山早期细粒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γ25)和新近系玄武岩(N)为主,并分布上全新统江田组风积层(Q34jeol)、全新统长乐群海积层(Q4chm)等全新世晚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地貌类型以侵蚀剥蚀丘陵和侵蚀剥蚀台地为主,沿海分布海积平原和熔岩台地,属于闽南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河流与地势形成同一走向.地带性土壤为南亚热带赤红壤.漳浦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年平均降雨量1524.7mm左右.风向以东南风为主,西南风、西北风次之.

2材料与方法

2.1剖面特征

赤湖剖面(CH)位于福建漳浦县赤湖镇东南约1km,地理坐标:N24°6′16.18″,E117°53′33.01″,海拔10m.CH剖面毗邻前湖湾河口约1.3km,位于注入前湖湾的大溪北岸约150m,地表为北岸河口附近起伏和缓的灌草丛沙垄地,现代地面为以木麻黄为主的人工防风固沙林.整个剖面出露厚度约6m,以疏松细砂、极细砂为主,发育明显的水平层理和交错层理(表1).

2.2实验方法

在野外对CH剖面从深度6m自下而上间隔2cm等间距采样280个,编号CH001~CH280.在实验室进行样品处理与粒度测试过程如下:(1)取约4g样品放入100mL烧杯中,加入约5mL10%的H2O2溶液并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去除有机质;(2)加入5mL10%的HCl溶液,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去除碳酸钙;(3)给烧杯注满蒸馏水后静置24h,再抽取蒸馏水,重复几次直至溶液呈中性为止;(4)加入5mL0.05mol/L的(Na2PO3)6溶液进行分散,正式上机测试前,对样品进行超声波振荡4~5min,使样品有效分散;(5)采用英国Malvern公司生产的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仪(粒径测量范围为0.02~2000μm)进行测量.每个样品重复测试3次,以检验其重复性,重复测量误差小于2%,最后取其平均值.

图1福建漳浦赤湖剖面(CH)位置图

3结果分析

3.1剖面年代的确定

图2(a)福建CH剖面>500μm组分变化曲线;(b)近2ka北半球太阳总辐照度变化曲线[15];(c)中国过去2ka温度变化曲线[16]

Fig.2(a)FujianCHprofiles>500μmcompositionvariationcurve;(b)TotalsolarirradiancevariationcurveoftheNorthernHemispherein2ka[15];(C)Temperaturevariationcurveofthepast2kainChina[16]

通过查阅福建东南沿海海岸变迁图[14],CH剖面的位置大致在汉岸线和宋岸线之间,因此可以确定其堆积发育的初始年代为汉朝至宋朝.将CH剖面各层段中大于500μm组分含量变化与近2ka以来北半球太阳辐照度[15]以及中国温度变化曲线[16]进行比较(图2),可以看出,各个曲线所反映的过去2ka气候变化的趋势比较吻合.由此可以初步确定CH剖面应属于近2ka的海岸沙丘沉积.

3.2赤湖剖面(CH)总体粒度征

粒度分析显示(图3a),CH剖面粒度组成以中砂(250~500μm)、细砂(125~250μm)和粗砂(500~1000μm)为主,三者总含量达到901%.其中,中砂含量32.00%~55.56%,平均44.93%;细砂含量17.72%~59.44%,平均3432%;粗砂含量0.03%~34.75%,平均含量15.86%,变化较大.黏土、粉砂、极细砂和极粗砂的含量较小,其中,黏土含量0~2.25%,平均031%;粉砂含量0~4.47%,平均含0.60%;极细砂含量0.84%~7.47%,平均2.95%;极粗砂含量0~8.30%,平均1.03%.从剖面变化来看,各个粒度组分和粒度参数(图3b)的波动旋回变化都很明显,以剖面2.0m、3.5m、4.2m、5.0m为界,可以将剖面划分为5个层段.其中,2.0~3.5m和4.2~5.0m的黏土(<2μm)、粉砂(2~63μm)以及极粗砂(1000~2000μm)的含量都明显多于其他层段,说明这两层经历了较强的动力搬运过程和化学风化作用,因此分选性较差、细粒组分较多.剖面自上往下,细砂(125~250μm)含量逐渐增多,粗砂(500~1000μm)含量逐渐减少,反映了从古至今研究区海岸带的外动力强度逐步减弱的趋势.

沉积物粒度频率分布曲线能较直观地显示样品中所包含的粒度组分.从图4可以看出,CH剖面样品频率分布曲线的粒径分布区间大体一致,粒度分布相对集中,均呈单峰曲线,反映了相对简单的搬运沉积动力作用形式和较单一的物源.其中2.5m处展开度最窄,分选最好,可能反映了很强的风力搬运作用.4.5m处展开度最宽,分选较差,可能对应较强烈的风暴潮搬运作用和化学风化状况.

概率累计曲线可以反映沉积物搬运方式和粒度分布之间的关系,因而能较有效地辨识沉积物的搬运机制及解释沉积环境.从图5可以看出,CH剖面的概率累计曲线以跳跃组分占绝对优势,悬浮组分分布广泛,反映了较明显的风力搬运过程.跳跃组分区间大致为-2~3.5,区间较窄,斜率较大,反映出CH剖面以中细砂为主的粒度组成特征;较明显的悬浮组分说明,该沉积物区别于含有较多滚动组分以及极少量甚至缺失悬浮组分的海滩砂,而与现代风成砂较为相似.

CM图是判断沉积物不同搬运方式的一种重要方法.从图6可以看出,CH剖面各个层段样品C值的分布范围为400~1600μm,M值集中于200~400μm;其中剖面最上段0.4~1.5m和最下段5~6m有明显的区别,5~6m的C值和M值总体上均小于0.4~2m段.0.4~1.5m和1.5~3.5m有NO段(滚动)和OP段(滚动和悬浮),以滚动搬运为主,滚动组分与悬浮组分相混合,搬运动力相对较强.3.5~4.3m既具有OP段(滚动和悬浮),又具有PQ段(悬浮和滚动),以悬浮搬运为主,但含有少量滚动搬运组分.4.3~6m以PQ段(悬浮和滚动)为主.总体来看,CH剖面下段的搬运动力强于上段,并且从福建漳浦海岸线变迁图[14]可以看出,CH剖面所在位置在汉唐时期为水下环境,宋朝至今为岸上环境,且离海岸线越来越远.由此可以推测,CH剖面下段可能以海岸波浪作用为主,上段主要表现为风暴潮作用和海岸风力作用联合影响.

3.3赤湖剖面(CH)沙质沉积的成因判别

将CH剖面沙质沉积的粒度参数与中国海岸风成砂(ZGW)[17],中国海滩砂(ZGB)[18]的粒度参数进行对比(表2)可知:CH剖面砂的平均粒径(MZ)比中国海岸风成沙和海滩砂都小,说明CH剖面搬运介质的平均动能较小;从标准偏差(σi)来分析,CH剖面砂的分选性从好到极好;偏度(SK)从很负偏到正偏,总体呈近对称分布;峰态(KG)从平坦到很尖锐,平均来说为中等峰态.根据以上对比可知,CH剖面砂质沉积的综合粒度特征,既继承了海滩砂的沉积特点,同时也反映了风积砂的沉积特点.

3.4赤湖剖面(CH)粒度气候环境记录的综合对比

福建海岸带海岸沙丘砂中>500μm的组分可以指代海岸带波浪和风力的联合作用,而其变化可能间接反映了区域冬夏季风强弱变化,继而可能指示了东亚乃至北半球的温度变化.此外,CH剖面中的黏粒含量、红化作用应当与化学风化强度成正比.因此,CH剖面B层(1.5~2.0m)和E层(5.5~5.8m)黏粒含量较高、呈现棕褐色的细砂层,即前人所指出老红砂”层,应该对应研究区海岸环境演变历史上的两个气候暖期.

本文以CH剖面>500μm组分作为海岸带波浪和风力联合外动力强度变化的代用指标,与湖北和尚洞石笋δ18O变化曲线[19]综合对比,并结合前人关于中国历史时期环境考古记录以及同期其他地质记录的综合分析,将CH剖面记录的2000年以来海岸带的气候环境变化分为以下4个阶段(图7):

阶段Ⅰ:6.0~4.3m,年代大致在隋唐时期,约为581~740AD.此阶段包含5.8~5.5m淡红棕色的老红砂”层.该阶段砂层黏土、粉砂、粗砂、极粗砂含量都比其他层段高且含量波动明显,而细砂和中砂含量相对比较低.从粒度组分可以看出,6.0~4.3m层段又可以分为两个亚层,其中4.3~5.0m黏土、粉砂、粗砂和极粗砂含量都更高,分选性差,可能反映气候温暖,风暴潮作用频繁,化学风化强烈.5.0~6.0m峰态较尖锐,应该是风力搬运堆积作用所致.4.3~5.0m峰态较平坦,可能是受到海岸带波浪和风力联合作用的结果,说明581~740AD气候温暖程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海平面上升.竺可桢[1]指出隋唐统一时代,气候变得暖和,公元650、669和678年的冬季,国都长安无雪无冰.8世纪初期,梅树生长于皇宫.唐朝时代,生长季节也似乎比现在长.”葛全胜等[20]指出与1961~2000年相比,公元601~920年冬半年平均温度高约0.22℃.”

阶段Ⅱ:4.3~3.5m,年代为唐朝中后期(741~907AD)及五代前期(907~930AD).从灰白色细砂层和棕黄色粗砂层交替旋回沉积到灰黄色和灰棕色中细砂层为主,沉积层倾角变大,表现为典型的风成沙丘沉积构造断面.其中,中砂含量35.58%~53.93%,平均40.08%,细砂含量19.29%~48.61%,平均33.35%.粗砂和极粗砂的含量显著减少,分选性良好.说明本阶段海岸带总体上冬季风很强,可能反映寒冷的气候环境.满志敏[7]统计,唐代(756~907AD)寒冬数大约是618~755AD的2倍多.在815AD冬季,九江附近的江面甚至出现冻结(现九江一带是中国河流出现冰情的南界).

阶段Ⅲ:3.5~1.5m,包含深度1.5~2.0m典型的红棕色老红砂”层,形成年代大致为五代后期至南宋中晚期(930~1260AD).该阶段砂层黏土、粉砂和极粗砂含量都有明显增加.从CM图分析可知,此层段砂物质搬运的主要方式是滚动,分选性较差,说明可能受到海岸带强烈波浪作用.可能反映了气候温暖、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的海岸环境.从沉积序列上看,本段老红砂层”的形成年代为中世纪暖期(MWP).葛全胜[21]指出11世纪我国东中部地区冬半年品均气温较今高约0.3~0.4℃”;王绍武等[22]认为,公元10~11世纪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气温至少与现代相当.

阶段Ⅳ:0~1.5m为灰黄色细砂,年代大概为明清小冰期(LIA)以来.以中砂和细砂为主,其中中砂含量37.20%~49.46%,平均42.76%.细砂含量19.77%~36.95%,平均27.05%.在0.4~0.8m层段内,黏土和粉砂的含量显著增多,原因可能是接近地表,受人为农业耕作、成壤作用干扰所致.前人研究表明,明代中国东中部地区气候总体偏冷,1350~1650年冬半年气温平均比现今低0.25℃[23].由于气候转寒,16世纪后福建经济林木频受冻害.例如1501年冬,福建莆田冰结厚半寸,荔枝冻枯”[24].

图3福建漳浦CH剖面不同粒级含量(a)和粒度参数(b)随深度的变化特征

Fig.3The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grainsizefractionandparameterchangewithdepthonCHprofile

图4福建漳浦CH剖面典型样品频率曲线比较图5CH剖面典型样品概率累计曲线

Fig.4ThecomparisonoftypicalsamplesfrequencycurvesinFig.5ThecumulativeprobabilitycurvesofCHprofiletypicalsamples

CHprofile,Zhangpucounty,Fujianprovince

图6福建漳浦CH剖面各个层段样品CM图比较

Fig.6CMpatternofeachintervalsamplesinCHprofile,Zhangpucounty,Fujianprovince

图7福建CH剖面>500μm组分与湖北和尚洞石笋δ18O[29]对比

Fig.7ComparisonbetweenFujianCHprofile>500μmfractionandthecontentofδ18OfromHeshangcave

4初步结论

1)福建漳浦赤湖海岸沙丘剖面(CH)总体上以中砂、细砂和粗砂为主,平均粒径(MZ)为1.24~2.26,平均为1.74,标准偏差(σi)-1.35~0.50,平均为-0.73,分选性好到极好;偏度(SK)-0.35~0.21,平均为-0.01,从很负偏到正偏,总体呈近对称分布;峰态(KG)0.87~1.87,平均为0.95,从平坦到很尖锐,平均为中等峰态,反映了海岸带波浪作用和风力作用交替作用下发育的海岸沙丘的粒度特征.

2)对比CH剖面>500μm组分含量变化曲线与漳浦海岸带变迁历史地图和全球典型气候记录,建立剖面年代标尺,结合湖北和尚洞石笋δ18O含量变化气候曲线、历史文献记载和东部地区的同期地质记录,可将CH剖面记录的两千年来的海岸带气候环境变化分为4个阶段,其中包括两个暖期581~740AD、930~1260AD;741~907AD、1261AD以来,分别对应我国唐朝中后期至五代前期的冷期以及小冰期主要寒冷阶段.

参考文献:

[1]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A辑,1973(2):168189.

[2]姚檀栋,徐柏青.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研究[J].科技导报,2005,23(1):1417.

[3]刘晓宏,秦大河,邵雪梅,等,祁连山中部过去近千年温度变化的树轮记录[J].中国科学:D辑,2004,34(1):8995.

[4]靳立亚,秦宁生,勾晓华,等.青海南部高原近45年来春季最高气温序列及其时变特征[J].第四纪研究,2005,25(2):193201.

化学品成分剖析范文

关键词:3DMine;三维地质建模;地质信息

中图分类号:O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3DmodelingstudyofXiaoQinlinggoldminebasedon3DMine

JiaoXuejun1,2ZhuJing1,2

(1Henan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forInformationTechnologyinGeologicalProspecting,2HenanGeneralInstituteofSurveyingandMappingofGeology,

HenanZhengzhou450006)

Abstract:Basedonthedomesticminingengineeringsoftware3DMine,establishingXiaoQinLingMountainsChengCunvillagegoldminezone3Dmodel.Accordingtodrilling,trenching,tunnelsandotherexplorationdata,establishinggeologicaldatabase,usingthesurfacemodelandsolidmodelofcombinationbuiltminerock,ore,tunnelandsurfacemodel,realizationoftheminegroundthree-dimensionalvisualizationmanagement.

Keyword:3DMine;3Dgeologymodeling;geologyinformation

0引言

传统地质信息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1],一种是采用平面图和剖面图来表达,将三维地质环境中的地质现象投影到某一平面(XY平面、XZ平面或YZ平面)上进行表达;另一种是采用透视和轴测投影原理,对三维地质环境中的地质现象进行透视制图,或是将它们投影到两个以上的平面上进行组合表达,以增强三维视觉效果,提高人们对目标体的三维理解。这两种方式都存在着空间信息的损失和失真问题,而且制图过程繁杂,信息更新困难。三维地质建模针对这些存在的缺陷,借助于计算机和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直接从三维空间的角度去理解和表达地质体和地质环境。

三维地质建模[2],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在三维环境中,将空间信息管理、地质解译、空间分析和预测、地学统计、实体内容分析以及图形可视化等工具结合起来,用于地质分析的技术。

本次研究利用的三维地质建模软件是3DMine,3DMine广泛应用于地质、测量、采矿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实现了二维和三维界面技术的完美整合[3,4]。本研究借助3DMine实现矿体、岩层、巷道等多种地下地质元素建模,为三维地质信息化提供数据基础。

1矿区地质概况

本研究的示范矿区位于小秦岭北坡。行政区划上隶属于灵宝市程村乡管辖,有村级公路相连,至灵宝城区41km,有柏油公路相通,灵宝市向西至西安,向东至洛阳,有铁路、公路及高速公路相通,交通便利。(见交通位置图1)。

图1交通位置图

2矿山建模技术路线

为了有效的利用与管理地质矿产资料,本次研究提出三维重构方法,本项目的技术路线如下:

(1)确立三维矿山建模方法流程

将国内外三维GIS和三维地质模型的长期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将其从理论上系统化,并根据我省西部矿山特征及矿山勘查管理的需求,本项目决定采取线框模型与3D栅格模型相结合的建模方式构建地层模型、矿体模型及坑道模型,为实现矿山的三维可视化做好技术准备。

(2)选择示范区,对现有成果与资料进行归纳分类,建立矿山资源数据库

选择典型示范区,搜集矿山数据资料,包括钻孔数据、坑道数据、探槽数据、地质地形数据、区域地质数据、地质勘探剖面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构建以原始地质资料和勘探成果数据为核心内容的矿山资源数据库,为三维矿山建模做好基础数据准备。

(3)建立三维矿山模型库

选择三维矿山建模软件,采取选定的三维建模方法,对示范矿山进行地表、地层、矿体、坑道的建模,为实现三维矿山可视化建立模型库。

(3)开发三维矿山管理系统

基于三维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示范矿山的三维矿山管理系统,实现三维矿山的可视化,并实现矿山三维漫游、三维量测、剖面分析、实体与块体分析等功能。

3地质数据库的建立

搜集了示范矿区相关资料,包括区域地质图1幅(图2)、地形地质图1幅、勘探线剖面图8幅(图3)、钻孔柱资料14幅、坑道素描图4幅(图4)、探槽素描图21幅(图5),遥感影像图1幅。

图2区域地质图图3勘探线剖面图

图4坑道素描图图5探槽素描图

4三维模型的构建

基于剖面的矿山三维重构是利用剖面上大量的点、线信息表达各个层面,进而来构建三维地质体的建模方法。剖面上的点、线信息属于某特定地层、断层、矿体边界[5]。此方法的建模步骤(图6)总体上分为三部分:剖面信息预处理、空间知识库的建立、矿山三维重构。

图6建模步骤

按照上述工作流程,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项目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对现有剖面到三维空间剖面转换方法进行改进,进行剖面误差评价。②对钻孔、坑道、探槽数据处理入库,并进行误差校正,提取各个地层的顶底板坐标,进行距离幂次网格加密,由三维网格点生成DTM,提取DTM边界。③对剖面与DTM边界进行空间不一致性探测与处理。④三维模型库建立与矿山三维重构。

矿山三维模型构建过程:

基础数据资料整理

选择标准的空间参考,对搜集到的地质数据资料进行坐标变化与属性整合,建立统一于中央经线为111度的3度带高斯-克吕格投影系的地质数据库(图7)。

图7基础数据资料

勘探线剖面生成

选择钻孔的开口、探槽壁等空间位置点,对勘探线平面图进行坐标转化,生成三维立体剖面线,为矿体生成提供数据基础(图8)。

图8生成勘探线剖面

根据剖面生成矿体模型

图9根据剖面生成矿体模型

对生成的三维剖面线进行三角片线间与线内连接,生成三维矿体模型(图9)。

利用顶底板面连三角网,生成岩层实体

图10生成岩层实体

利用钻孔数据库提取各岩层顶、底板坐标,并对其进行网格加密,然后生成各岩层顶、底板,提取边线,最后连接生成各个岩层模型实体[6](图10)。

5块体模型与品位计算

3DMine软件引入块体模型概念是在空间上,在一定的范围内,确定一定尺寸的空间块体,相对应的块体都有一个质心点,在质心点上可以存储所有属性;同时,引进次级模块的概念,保证矿体边缘的块体尽可能地与矿体界线(曲面)相一致,从而得到准确的报告值。与地质统计学相结合,是应用数学方法对品位分布进行估值,是块体模型的重要特点之一。由于品位分布是在资源中受地质因素控制而明显存在的,从而形成一定约束条件下的品位模型。在资源储量估算中,利用块体模型可以准确地进行资源量和品级报告。

距离幂次反比法[7]的一般步骤为:

1.以被估单元块中心为圆心、以影响半径R做圆,确定影响范围(三维状态下,圆变为球);

2.计算落入影响范围内每一样品与被估单元块中心的距离;

3.利用下式计算单元块的品位Xb:

(公式1)

其中,xi为落入影响范围的第i个样品的品位;di为第i个样品到单元块中心的距离。

本次实验的原始报告中矿体体重为1405.60kg,其中,(332)矿石量13.61×104t,金金属量386.17kg;(333)矿石量31.73×104t,金金属量1019.43kg。

通过矿体模型计算得到金金属量为1600kg,误差在12%左右(图11)。

图11矿体品味

6结论

1)通过研究与示范区实践,掌握了地质元素的建模方法与流程,即采用钻孔数据为主的地质数据,建立以三角片为基础的面状模型与四面体为基础的体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来体现地质体的外观形状与内在属性信息;

2)通过矿区、岩层、矿体、巷道的三维地质建模,实现了三维地质可视化,并对地质勘探与采矿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立新,史文中.ChristopherGold.3DGIS与3DGMS中的空间构模技术[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1):5-11.

[2]王明华.工程岩体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研究[A].武汉: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3.

[3]孙璐,戴晓江.建立矿山三维模型中3DMine矿业软件的应用[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11,87(1):60-61.

[4]刘云,盖俊鹏,刘颖.利用3DMine软件建立矿山地质三维模型[J].矿业工程,2009,7(5):58-59.

[5]陈爱民.基于剖面的矿山三维重构方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5),40-43.

[6]陈爱民,汤仲安,李光强等.基于钻孔数据的矿山三维建模[J].测绘工程,2009(4),18(2):19-21.

化学品成分剖析范文篇3

1、乐谱识读。正确的识读乐谱是钢琴艺术学习中的重要基础。钢琴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先对乐谱的音符、乐谱符号及休止符等各种不同的符号信息进行认真仔细的审阅,然后再进行分析与具体视奏。这一部分的学习只是视觉上的记忆,但是作品乐谱中每一段落的分布、基本结构、细节等都会在读谱的过程中印入学生的大脑中。因此,读谱的学习过程中,教学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内在规律与逻辑联系,让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对乐谱有更深刻的记忆。

2、乐谱分析。“解剖背谱法”属于记忆方法中的理解记忆方法,学生在钢琴艺术的学习中,他们对于作品的理解记忆程度与其思维活动是紧密相关的。而“解剖背谱法”的运用就是建立在理解作品上的。钢琴艺术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艺术,对于钢琴弹奏者而言,钢琴的弹奏是一种灵活且变化万千的心智活动。其学习过程需要弹奏者长期对手指进行磨练,弹奏者的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也会得到很好的锻炼。而在钢琴弹奏中,弹奏者思想能力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弹奏者的弹奏水平,因此,养成分析作品的良好习惯对于弹奏者而言是取得良好弹奏效果的重要保障。

3、作品回想。“解剖背谱法”中的作品回想也就是冥想,是学习者在无琴无谱的状态下进行的一种练习。这种联系方法要求学生首先要深刻的了解弹奏作品,并且能够较为熟练的掌握乐谱。作品回想的联系一般分为几个步骤:首先,学生需要看着乐谱在钢琴上进行弹奏练习;其次,以牢记乐谱为前提条件,扔掉乐谱在钢琴上进行弹奏练习;再者,抛开钢琴看着乐谱进行弹奏练习;最后,将乐谱和钢琴都丢开,进入无琴无谱的练习。其中第三步和第四步的联系最能让弹奏者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也是最为困难的阶段,这需要钢琴弹奏者对作品有深入的理解和深刻的记忆。

二、“解剖背谱法”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解剖背谱法”与传统的背谱方法进行科学合理地结合

教师在钢琴教育教学中首先要从意识上重视“解剖背谱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关注学生对音乐作品乐谱的识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音乐作品乐谱的背谱方法,并且在教学中将“解剖背谱法”与传统背谱方法中的科学有效部分进行结合。注重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视奏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此外,也不能因为太注重背谱练习而忽视看谱学习,二者要科学结合,交叉联系,以此提高练习者的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

2、背谱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递进式教学

学生对于“解剖背谱法”的掌握和灵活运用是一个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过程,因此,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按部就班逐步进行,不可一味的求速度、求结果而忽略训练过程。“解剖背谱法”的学习与训练大致要经过四个阶段,也就是感知阶段、理解阶段、积累阶段与运用阶段。教师要善于根据在学生读谱阶段中产生的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掌握学生的记忆规律并“因材施教”,进行合理运用

“解剖背谱法”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运用,教学者要对学生的记忆特点进行了解和掌握,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将形象记忆与逻辑记忆方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心理适应能力。此外,加强学生注意力集中方面的训练,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记忆力培养,稳定其音乐情绪,让学生在进行音乐作品分析时能够做到冷静细致的好习惯。使得学生在进行钢琴弹奏的过程中做到心无旁骛、不骄不躁,不免不良的情绪或者心理因素出现记忆断片的问题。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