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的建议范例(3篇)
隔代教育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隔代教养学龄前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87-0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出于多种原因,他们没能带孩子一起外出,而是把孩子留在家里,交给上一辈来照料。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我国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其中42.8%的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打工,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6岁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没能得到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生活上的照料,老一辈人的隔代教养质量便为更加重要。这一教养方式存在什么问题,带给孩子身心什么影响,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1隔代教养对3-6岁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
由于文化水平受限,祖辈认为对孩子说的再多他也不,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对于幼儿的表现多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要么溺爱要么打骂。孩子不听话时多采用哄骗、吓唬、打骂等方式进行管教,未能及时明确地告诉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加上长期生活在信息闭塞的农村,文化落后,对于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不了解,这些祖辈对孙辈的要求和期望普遍偏低,认为只要健康长大、明白事理就好,而对于陪孩子一起玩和读书、了解他们的心理,这些祖辈是无法做到的。
隔代教养易造成营养不均衡和常见疾病,影响其健康成长。幼儿吃饭时不爱吃这个、不爱吃那个,由于“隔辈亲”思想的影响,祖辈不勉强孩子,易造成偏食、挑食的习惯。据调查,87%的幼儿吃饭时需要看着电视或玩游戏、玩玩具,73%的幼儿在吃饭时都要祖辈喂食,有的甚至需要祖辈追着喂。
幼儿生活习惯差,幼儿在幼儿园和在家里两个样。在幼儿园,孩子都可以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孩子回到家后不会顾及这些,往往自己玩或是结伴在地上摸来摸去、捡地上扔的垃圾当玩具,这影响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礼貌行为欠缺。观察发现,留守幼儿在大人的引导下会向他人问好,但自行问好的不多;和祖辈到他人家里去,随意翻东西、上沙发的事儿有发生。他们对于祖辈的呵斥没有很大的反应,可见其礼貌习惯有待养成。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差。祖辈们往往怕孩子生病或是有安全问题不好向孩子父母交待,加上自身年纪大,于是对孩子严加看管,希望孩子一直出现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孩子的活动范围狭小、与人接触少,进而导致其语言、反应、交往能力不如普通孩子。
造成亲子分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家庭和谐。留守儿童对常年在外的父母缺少接触,父母的电话联系也很少与孩子直接交流,父母的叮嘱停留在“叫妈妈”“叫爸爸”“在家听奶奶话”上面,没有深度的交流与了解。在调查中,越是父母外出打工时间长的,与孩子交流少的,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就越少,父母常年在外的孩子听到提及父母,他们的变现很茫然。问他们“想不想爸爸妈妈”孩子,多是不回答或是说“不想”。长期与父母的分离,亲子关系受到影响。即使父母回到孩子身边,孩子也会感到陌生,这不利于亲子沟通和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2解决3-6岁留守儿童隔代教养问题的建议
政府方面。首先,经济条件是导致年轻父母外出务工的重要原因。发展当地经济,开发农村产业,缩小城乡的差距,切实地为年轻父母提供可以工作的岗位,促进农民工返乡务工,使其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之余回到家中减轻祖辈的教养负担并承担陪伴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其次,加大政策的倾斜,扩大对农村幼儿园的经济投入,并鼓励督促民办幼儿园,促使农村幼儿园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使幼儿在农村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弥补因隔代教养而产生的众多问题。最后,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确保外出务工者和他们的子女可以流入并接受的相应的教育、享有医保和其他的公共条件。
社会方面。首先,鼓励针对农村留守幼儿隔代教养进行研究和社会讨论,发现隔代教养的问题,讨论研究解决的对策,提高教养质量,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设立教养咨询站,并通过电视媒体、广播、讲座等多媒体等方法,经常性地对幼儿的祖辈进行教育讲解和方法指导,提高祖辈的教养态度和规范的教养方法,充分发挥祖辈在教养中的优势。再次,鼓励社会的爱心资助和教育帮扶。农村村委社区可统计隔代教养下留守幼儿数量,与幼儿园老师结成长期的帮扶对子,对幼儿的教养进行有效帮扶。
家庭方面。一方面,父母要强化自身的教养责任。年轻的父母要担起自己的责任,认识到孩子心理健全发展离不开父母的呵护与照顾,多抽空陪孩子。无论家境贫寒还是富裕,父母亲自陪着孩子健康成长本身就是就是莫大的财富。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参与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对自己的孩子成长负责,也是对整个家庭负责。其次,父母与祖辈多进行沟通。要把自己教育孩子的设想和祖辈们进行交流,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虽然外出打工,也要引导祖辈不断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从而对孙辈实施正确的教育行为。最后,家庭教育中要互相配合,即使在教育方法上有冲突也应当私下调解。同时,祖辈要经常告诉孩子父母是爱他的,帮助孩子的父母建立教养权威,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障碍;祖辈们要还给自己定好位,在教育孩子中既不能缺席,也不可越位。
参考文献:
[1]刘海华.0-3岁儿童隔代教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黄祥祥.论隔代教育与儿童心理的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04.
[3]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1.03.
[4]段飞燕.从学前教育管窥家庭之亲职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04.
隔代教育的建议范文篇2
本文意在探讨哈特人自愿隔离的做法与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多元文化政策会保护自闭的群体,还是会渐渐让自闭的群体瓦解或消亡?若自愿隔离的群体利用多元文化政策所给予的自继续加强内部凝聚力和自闭状态,能否抵制全球化的势头?如果哈特人继续自愿隔离,那会给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提出怎样的挑战?
一、哈特人的历史
哈特人派生于慕尼黑一个被称为“再洗礼派”(Anabaptism)的宗教运动。“再洗礼派”拒绝给新生儿洗礼,开创了成年人洗礼的传统,反对宗教受国家的控制。该教派由于观点激进,1526年开始受到死刑的威胁,被迫在欧洲四处流亡。其中一部分人来到罗马尼亚,在那儿形成了“再洗礼派”的一个独特群体――哈特教派。
1528年,奥斯曼帝国进攻哈布斯堡王朝,哈特人拒绝为自己的保护人打仗,再次被迫迁徙。为了生存,他们决定把所有人的财产集中起来,过公有制的生活。公有制的生活是哈特人生活方式的标志。后来,他们又来到奥地利的奥斯特里茨(Austerlitz),雅各布・哈特
17世纪初,罗马尼亚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的一个公爵愿意收留哈特人,让几百名哈特人住进了他的领地。但是之后战争再次爆发,哈特人受到袭击和掠夺,于是又流落到俄罗斯。后来,俄罗斯民族主义兴起,1874年沙皇俄国开始实行强制兵役制度,俄语被指定为学校惟一授课语言,而哈特人讲的是德语,所以他们不得不再次收拾行装,踏上漫长的流亡旅程。1874年,他们远渡重洋,来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
哈特人在美国的密苏里州和南达科他州找到了适合农耕的地方定居,用当时先进的机械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生活开始平静下来。到1917年哈特人的公社发展到了19个。但是一战时,哈特人的反战态度与美国的兵役法发生矛盾,他们受到残酷的虐待。哈特人通过与加拿大政府联系,在加拿大的艾伯塔和马尼托巴建立了15个公社。一战后,由于加拿大经济不景气,很多哈特人又回到美国。20世纪60年代,哈特人大约有1/3居住在美国,其余居住在加拿大西部,在欧洲已绝迹。
哈特人在加拿大尽量不与外界来往,他们虔诚信教,蔑视物质享受,崇尚自给自足,拒绝接受现代文明(如电影、电视、高等教育等),直到近年才开始使用农用汽车和现代厨房设备。他们形成了一种不与外界来往、实行公有制的独特生活方式,享受着平静的生活。
二、哈特人公社的特点
哈特人严格遵循《圣经》的教导,对创世的看法也与《圣经》一致。在他们看来,上帝是绝对权威,只有压制个人的欲望,服从上帝的意志,人死后才能获得永生;公有制是惟一正确的生活方式,人必须自愿地与他人共享生活、财产,与罪恶的外部世界隔离才是对上帝的崇拜和服从。哈特人的信仰自16世纪起一直保持不变,几乎没有受到内部成员的任何质疑。
哈特人不拒绝使用现代技术来提高生产力,但是排斥娱乐和正规教育。他们使用收割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但不施化肥,拒绝买任何农业保险。为了抵御农业风险,他们购买了大量土地,采用套种、轮种、休耕的方式,多样化地广种作物,并饲养多种家畜。每个哈特人公社设一个大食堂,全体公社成员一起就餐,私人家庭没有厨房,只有卧室和客厅,家具由哈特人自己制造。
每个哈特人公社一般不超过120人,一旦超过120人,就要由公社的管理委员会决定是否再买地建立子公社。一个母公社分裂成两个子公社时,要把人员按照性别、年龄、劳动能力、技术才能等分为两组,通过抓阄来决定哪个组留守、哪个组搬出去建立新的公社。建立子公社既能解决公社的人口增长问题,又能使公社保持合理的规模,避免个别公社积累的财富过多。
哈特人和外界社会保持着最低限度的接触,除了采购机械、看病等之外,他们始终生活在公社里。一旦走出公社,他们特殊的服饰打扮引人注目。16世纪以来,哈特女人一直穿着深色底、浅色花纹的连衣裙,一律包着头巾。成年哈特男子留大胡子,穿浅色衬衣和背带裤。哈特男孩多穿旅游鞋、背带裤,头戴太阳帽。他们刻意与众不同的穿着打扮代表一种坚定的信仰和文化认同,也是隔离决心的象征。
哈特人公社是明显的父系社会,男人是道义和行动的领袖,男尊女卑是哈特人公社的一个鲜明特点,哈特人认为,女人服从男人是神的旨意。公社管理委员会是哈特人公社的最高机构,由7名成年男子组成,负责做出各种重大决定。妇女没有参政权,属于“二等公民”,主要负责做饭、缝纫等后勤工作。哈特女孩到了十几岁必须学习厨艺。
哈特人刚来到加拿大时,曾和当时的艾伯塔省政府签署过一个有关义务教育的协议。根据该协议,哈特儿童应该去公立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但是,哈特人奇特的服装和行为与非哈特人格格不入,上公立学校后不久就发生了冲突。结果产生了一个折衷方案,就是让公立学校的英文教师到哈特人公社来讲授公立学校的课程,即“请进来”,而不是“走出去”。哈特人把正规教育看作外来影响的渠道,他们不愿意自己的下一代受到外面“魔鬼”世界的诱惑,但是又不能违反义务教育法和有关的协议,只能努力把正规教育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实际上,哈特人公社内部的教育是由他们自己的德文教师进行的。德文教师在公社里的地位很高,对维系哈特人的传统意义重大。每天,哈特儿童在英语课前或课后要接受1.5小时的德文教育,内容以德语和哈特人的宗教、历史、文化为主,往往与英文课程的内容相抵消。哈特儿童到15岁接受完义务教育就毕业,并且永远地结束了正规教育。他们对高等教育不屑一顾,但是其文盲率却很低。有记载指出,即使在16世纪,欧洲大众几乎全是文盲时,哈特人都没有文盲,其扫盲工作领先欧洲近200年。①
历史上,公社制度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但是到目前为止,哈特人公社却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外。然而,世界的变化从未像今天这样迅猛,哈特人今后能否抵挡住全球化的压力而坚守自己的“乌托邦”社会制度,很值得关注。
三、哈特人隔离的特点
在多民族社会里,多元文化政策既允许民族性的改变,又鼓励民族性的保留和延续。为了对抗外来压力、保留民族性,少数民族群体可以做出三种反应:隔离、分裂和复兴。②
隔离指由于社会常规或自然地理的障碍而与其他民族群体分离的状态。就一个具体群体而言,隔离形式可能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在一个具体时期内,不同群体也可能以同一方式与外界隔离。通常隔离是弱势群体受到社会压力的结果,指空间或地理上的孤立,但事实上,隔离不一定是空间上的,还有人际关系上的隔离,或叫社会隔离;隔离也不一定是被迫的孤立,有的情况下,隔离可能是自愿的。加拿大学者安德森(A.B.Anderson)和弗里德斯(J.S.Frideres)在研究了加拿大少数民族群体的隔离情况后,提出了四种隔离分类的理论(参见下表)。
就自愿与不自愿隔离而言,如果一个弱势群体不想被孤立而被孤立,就属于不自愿隔离,如印第安人多年来被迫隔离,保留地就是在印第安人和非印第安人之间划定的自然边界线;如果一个群体主动选择孤立状态,就属于自愿隔离,如加拿大的哈特人和道克人,自愿隔离大多与特殊的有关。隔离也不一定像两极分化那样明显,半自愿、半不自愿隔离的情况也有可能。另一方面,隔离也有自然隔离和社会隔离之分。同一个群体也可能既受自然隔离,又受社会隔离。自然隔离和社会隔离是相互关联的,自然隔离一旦开始,社会隔离会接踵而来,但是社会隔离不一定引起自然隔离。
被隔离的群体可能与大社会保持最低限度的联系,也可能着手建立自己群体内部的社会机构。如果被隔离群体的力量足够大、人数足够多、有能力长期维持这些社会机构,就能形成团结、有效的集体,从而保持隔离状态。隔离与群体间的差异程度密切相关,如果一个群体感觉生活在一个不友善的世界里,就倾向于自我封闭,保持自己的文化认同。19世纪未来到加拿大的移民常常集体定居,这种定居方式有利于形成强烈的认同感,有些人至今还缺乏对加拿大国家的认同感,这常常成为人们批评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的理由。
有人认为,与外界交流越多,对主流社会的认同就越强;但也有人认为,不公平、不愉快的接触反而会加强差异意识,导致一些群体脱离大社会。哈特人自愿隔离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公社理想、和平主义思想和自给自足的能力等属于内因,而受迫害的历史、文化上的冲突、来自周围人的怀疑等属于外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所受迫害的记忆太深,对公有制的执著和对物欲的反感强烈,而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也给了他们选择权。
四、哈特人公社对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的挑战
哈特人在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的保护下,不但继续保持着与外界的隔离,而且内部稳定,创造了经济的繁荣。
哈特人的文化表现了对人口自然增长的独特适应能力。哈特人在北美的生活相对平静和自由,从几百人自然增长到20世纪60年代的27000人,并且死亡率很低,只有千分之四(加拿大全国的死亡率是千分之七)。①而他们的出生率极高,1950年是千分之四十六(加拿大全国的出生率是千分之十五)。因为哈特人鼓励结婚,少有40岁还独身的人,而且他们反对避孕措施,一对夫妻平均生10―11个孩子,所以哈特人公社的特点是年轻人多,45%的哈特人在15岁以下。目前,在北美共有哈特人公社460个,其中125个在美国,其余335个在加拿大。②据估计,目前哈特人总人口大约在40000人左右。20世纪70年代,他们还成功地在日本东京郊外建立了一个哈特人公社,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在北美之外建立的哈特人公社。③
哈特人创造了高度稳定的公社生活模式,而且在对下一代的培养上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哈特人的德文教育对传承他们的文化颇有成效。他们对技术革新有选择地接受、有步骤地采纳,丝毫没有改变公社的内部结构和制度,这些都是哈特人的成功之处。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在保护和鼓励少数群体保留自身文化的同时,虽然也鼓励他们加强对加拿大国家的认同,号召他们热爱加拿大,但是对哈特人自愿隔离的做法没有什么有效的应对措施。多元文化政策不允许压制少数群体,只能尊重他们的自决权,静观其变。多元文化政策将怎样在尊重民族自决权的前提下解决这些群体自愿隔离的问题和构建共同价值观的问题?这需要认真思考。
五、问题与展望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给哈特人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但是,凭借隔离和德语教育来保持内部稳定、抵制正规教育,能否在全球化形势下继续阻止年轻一代对外面精彩世界的好奇和保持对封闭状态的满足?笔者在访问哈特公社时发现自己竟是公社里很多孩子见过的第一位亚洲人,真是不能相信在“地球如此小”的今天,在如此开放发达的加拿大,哈特人与外界的距离这么大。当笔者获得公社首领的准许给孩子们拍照时,他们对数码相机好奇的目光让人感到一种原始的、对新事物的渴望。近几十年来,哈特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受到一些冲击,有可能成为瓦解其隔离状态的导火索。
一是如果发生大的社会变动,如战争,哈特人不愿妥协的和平主义信仰不可避免地会与义务兵役制发生矛盾。哈特人需不需要保卫国家?这是历史上一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果发生战争,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能否免除哈特人的入伍义务?即使可以免除其入伍义务,但加拿大的大多数人能否接受?这将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二是哈特人与邻近地区居民的关系。本来哈特人不与外界交往的名声就不好,刚分离出来的哈特人子公社搬进新地区时往往会引起周围居民的反感,因为哈特人大量买进土地会造成当地土地价格上涨,其自给自足的方式不会给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什么贡献,其服饰打扮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另外,哈特人近年来的人口增长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能长期维持哈特人不断建立子公社的发展方式。
三是义务教育制度对哈特人公社的冲击,这也是最大的挑战。哈特人公社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德语教育,这是保证下一代不受外界影响、传承的主要手段。但是,根据协议,哈特人必须接受英语教师来公社任教,这就相当于在封闭的公社“围墙”上开了一扇“窗户”。有研究表明,由于从英语教师的授课中得到启发,哈特少年中有人逃离哈特公社,出去闯荡世界。①
四是个别离经叛道的哈特人“开小差”也对哈特社会构成挑战。总的来说,哈特人在历史上“开小差”的不多,但是近几十年存在上升趋势。大部分“开小差”的人是青少年,他们受外界吸引,到外面闯荡,发现难以生存又返回公社,也有人是因为内部意见分歧而出走的。文献记载,1880―1951年,共有269名哈特人自愿脱离哈特人公社,但是大部分人后来又返回了公社,永久性脱离公社的共有114人。②大部分“开小差”的人离开公社前都与其他成员发生过争吵或意见分歧,这说明哈特人公社并不是铁板一块。
隔代教育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荆州市;社区;家庭教育
一、前言
从《小爸爸》到《辣妈正传》,再到《孩奴》以及2013年热播的《爸爸去哪儿》,电视荧屏上满是关于孩子家庭教育的剧情,将家庭教育再次推向了年度的高潮。其次,我们在做社区亲子活动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有家长提出诸如“孩子不听话”、“孩子学习不认真”、“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等家庭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完全处于“没有地方可以去”、“没有专业人士可以咨询”、“没有系统教材可以学习”等“三无状态”。是的,病了我们可以去医院,饿了可以去饭店,放松可以去公园……但遇到家庭问题难以解决时,该去找谁呢?去问谁呢?去哪里可以系统学习呢?国外的家长感叹中国家长真的很可怜。因为我们的社会并没有建立起为国民解决家庭问题和生活问题的“服务体系”,宏观上家长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微观上中国部分家长的不成熟,这种不成熟表现在家长的“内三无状态”:遇到家庭问题时“无知(没有知识)、无法(没有方法)、无奈(无可奈何)”。既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趋势,也为了推进荆州市“文化壮腰工程”的进程,更为了了解和认识荆州市社区家庭教育的开展情况,在本次专题调查中,下发问卷200份,回收198份,有效问卷195份。通过EXCEL和Spss17.0统计得出:社区孩
子监护主要存在亲子(包括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朋(亲戚或邻居)监护及同辈监护四种类型,而处于隔代监护下的留守孩子出现的问题最多,中年父母更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与教育投资。
二、荆州市社区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社区孩子监护的基本状况
对调查的家庭孩子监护类型作了统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见图一):隔代(祖辈)监护占52.2%;亲朋(亲戚、朋友或邻居)监护占3.8%;同辈监护占1.7%;亲子(父母)监护占42.3%,其中包括单亲监护的家庭。在隔代监护的人群中,还有隔2代监护情况的出现。经调查这些家庭大多经济比较困难,一般都是子女外出务工,留下留守老人和留守孩子一起,定时往家寄“家庭抚养费”。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①在外消费高,经济负担比较重;②流入城市,孩子上学学费昂贵;③工作流动性强,孩子入学不稳定;④孩子在外地入学易受到歧视;⑤担心孩子在外地生活不习惯等。
(二)监护人文化程度
对调查家庭监护人文化程度做了统计:不识字、识字少的人群占38.2%;小学文化程度占40.5%;初中文化占5%;高中文化占10.5%;大学及以上占5.8%。在孩子学龄期,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统计显示隔代监督在孩子学习上的比例占了31.2%,父母对孩子的监督比例为42.8%。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监护人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达到了78.7%。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隔代监护中祖父母或者外公外婆以及部分父母因为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或其他原因,对孩子的学习很难再给予严格的监督或具体的指导。尤其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监护人(大多数是文盲或小学水平)来说,他们在孩子的学习辅导方面可以说束手无策。
(三)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问题方面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观念落后占10.5%;教育方法不当占33.7%;教育能力不够20.8%;教育知识缺乏占35%。
(四)教育投资
经过数据统计,我们得出一个比较意外的数字:带孩子参加活动的中年父母(中年得子)人群达到10.5%,他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比老年人和年轻人更注重质量教育,更有耐心去和他们一起成长,在教育投资上也比较注重。
(五)隐性失陪
在统计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家庭教育问题上,有78.52%的家长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但是在进行社区活动的过程中,却存在另外一种现象―隐性失陪,即爸爸妈妈虽然陪着孩子,但心却不在孩子身上,看手机,打游戏等,让孩子独自在一旁玩,让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被动留守儿童”。
三、建议
在了解了学校所在周边地区家庭及家庭教育的现状后,家长学校的创建成为了荆州市的迫切需要,以家长学校为依托,进行家长教育。
(一)依靠社会力量,成立荆州市家庭教育协会,关注家长的需求,强化服务意识。运用最简洁、亲切、家长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对家长予以辅导。
(二)构建学习型家庭,成立家长学校,集广大受教育者家长、学习型家长和教育型家长为一体。
(三)拓展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以互动式、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为主,将课堂从学校扩展到社区、家庭,充分挖掘和开发多种教育资源。
(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尽量每隔一段时间都邀请学校讲师团进行专题授课,不定期邀请有关教育专家做专题辅导报告,努力提高家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帮助家长树立辩证思维方式,使家长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全面看待孩子的成长需求,克服“惟智力论”。
(五)关注弱势群体,以志愿者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扶助活动。例如,在学校或社区适时开展“爱之旅”“、爱在成长中”的爱心帮扶结对活动,经济上捐款赠物,学习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经常与学生及家长谈心交流,使家庭与学校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作者简介:肖力(1962―),男,副教授,现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研究工作;
李红(1988-),女,硕士,现从事幼儿行为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