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疾病的方法范例(3篇)
神经疾病的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应用
神经内科疾病是当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同时产生的因素也比较多。面对神经内科疾病,临床当前并没有理想的治疗方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从2013~2014年所接收的60例神经内科患者进行了分组。当中重症肌无力患者共有10例,脑干脑炎患者2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6例3例,脑血管意外10例,多发性硬化8例。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男12例,女18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的西医用药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按照相应的手段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原有的西医治疗基础上融合了中医治疗方法,具体药单如下:甘草半两、黄耆半两、芍药一钱、黄柏一钱、人参半两、升麻三钱、葛根三钱、蔓荆子一钱半[1]。将这些中药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减,已达到治疗的效果。治疗干预措施主要有:①通过中西辩证心理干预方式,中医人为人的情绪与病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并且是密切相关的,当患者出现情绪烦躁或者抑郁的情况时应及时进行劝导,并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配合治疗,已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②针灸法,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取针灸的方式来刺激穴位,进行1次/d,帮助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③康复治疗,让患者躺在比较硬的创伤,经常进行自主的锻炼和伸展。④饮食方面,医护人员应知道患者进食一些清淡同时比较容易消化的事物,少量多餐,或者食用一些软化血管的事物,例如山楂、甲鱼等等,以便于提升治疗的效果[2]。
1.3观察指标患者入院时及入院15d之后的Barthel指标以及FuglMeyer评分,同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运动能力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患者入院的时间、出院时所填写的护理程度满意调查表进行了统计分析。
1.4治疗效果标准“痊愈”表示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身体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并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显著”代表着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但仍然没能痊愈,有一定的身体指标显示有问题。“有效”表示患者在治疗上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疗效,但临床仍然伴有一定的症状,患者身体仍然显示异常。“无效”表示临床治疗完全没有起到任何的治疗效果,患者临床症状没能得到缓解,甚至出现了更加明显的问题。
1.5统计学方法主要以SPSS17.0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并利用计数资料χ2进行检验,P
2结果
实验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100%,而对照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则为87.6%,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神经内科疾病当前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其种类比较多,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帕金森等疾病。应用传统的西医治疗方式进行神经内科疾病治疗,虽然对病情缓解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但在后期阶段中也比较容易产生一些并发症,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3]。其次,神经内科疾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很容易出现患者没有确诊,病患就死亡的现象。
神经内科的疾病治疗原则为急性期疾病,通常多采取西医的治疗方式,以便于稳定患者的病情,但同时应采取中医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缓解病情[4]。例如在脑出血患者并发阶段中,由于病情变化比较快,通常多采取止血、保持酸碱平衡等西医的治疗方式,来将患者的病情进行稳定控制,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中医安宫牛黄丸等方式来进行辅治疗,将对患者的病情稳定起到更加明显的效果。此外,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应充分的发挥出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的作用。
中药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症、偏头痛等疾病治疗有效十分显著的效果。当患者服用中药后,对患者的脉络通畅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中药的帮助下,通过抑制患者体内的胶原蛋白合成,能改善人体的组织增生[5]。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神经内科的疾病治疗中,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将中药应用于患者疾病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和改善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记忆力。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100%,而实验组则是87.6%,结果十分明显,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这也完全的说明了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方式的重要效果。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其整体观念对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医学发展中,中西医结合方式将是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并在神经内科治疗中有着现实性的临床作用。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对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效果比较明显,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病状,同时缓解患者疼痛。
参考文献:
[1]潘晓东,郑安.机械通气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的应用(附7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1,06:41-45.
[2]张纯.分析神经内科疾病医院内感染临床特点[J].中外医学研究,2013,23:71-75.
[3]丁小蓉,郭静,李刚.口腔疾病对神经内科疾病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08:62-63.
神经疾病的方法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本、预防为主、依照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要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充分发扬多部分本能机能效果,依法开展对神经病人的综合救治和服务治理,具体增强精神疾病医疗救治才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治理程度,削减重性神经病人生事肇祸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不变。
二、工作目的
(一)坚持县、乡、村三级精神疾病预防服务收集。
(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有用治理医治率2012年到达60%,2015年80%。
(三)开展精神疾病康复服务2012年到达70%,2015年到达85%;精神疾病患者承受康复服务的比例2012年到达60%,2015年到达80%。
(四)将重性神经病人悉数归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化治理,坚持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档案,2012年到达60%,2015年到达80%。
(五)心思健康教育、心思健康指导、心思行为问题预防和心思危机干涉工作明显提高。居民取得心思健康指导的比例2015到达80%。
三、工作内容
(一)坚持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病院为辅佐,基层医疗机构为依托的精神疾病预防服务收集。
1、增强康宁神经病专科病院建设,首要负责普通精神疾病的预防、医治和康复工作。
2、乡镇卫生院设立公共卫生科,村卫生所指定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坚持健康档案,按期开展精神疾病患者随访评价和健康体检,施行精神疾病患者分类干涉及宣布道育工作。
(二)增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培育。
1、康宁神经病专科病院按医疗机构设置规范装备医务人员。
2、组织开展精神疾病医治专业人员常识和技艺培训,鼓舞在岗精神疾病医治专业人员参与继续医学教育,重点提高基层医护人员在精神心思疾病预防、筛查、评价、诊治、康复等方面的专业程度。
(三)规范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理服务项目。
1、坚持居民健康档案。在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归入治理的时分,记载家眷供应来自原承当医治任务的专业医疗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为患者进行一次具体评价,为其坚持居民健康档案。
2、按期随访。关于归入健康治理的患者,经过预定患者到门诊就诊、德律风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法,每年至少随访4次。依据患者病情的节制状况,对患者及其家眷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艺练习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眷供应心思支持和协助。
3、健康体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肚血糖,普通体魄检查和目力、听力、活动才能的普通检查。有前提的可添加血惯例、尿惯例、大便潜血、血脂、眼底、心电图、B超级检查。
4、分类干涉。依据患者的风险性分级、精神症状能否消逝、自知力能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能否恢复,以及患者能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响或躯体疾病状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涉。
(1)对病情不变(精神症状基本消逝,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普通或优越,无严厉药物不良反响,躯体疾病不变)的患者,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病院制订的医治方案,3个月时随访。
(2)对病情基本不变(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情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处于“病情不不变”和“病情不变”之间)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大夫可在现用药物基本上在规则剂量范围内调整剂量,需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大夫获得联络。调整过一次剂量后,可延续察看4-6周,若患者症状不变或虽然症状分明但比前次已有好转,可维持当前医治方案,3个月时随访;若仍无效,则转诊到上级病院,2周内随访转诊状况。
(3)对病情不不变(神经病症状分明,自知力不足,社会功能较差,有影响社会和家庭的行为,有严厉药物不良反响或躯体疾病)的患者,对症处置后立刻转诊到上级病院。需要时申报本地公安部分,协助送院医治。
(四)组织开展心思征询服务与宣布道育。
组织精神疾病预防专业人员编制影像、图文、图片、文字等方式的宣传材料,经过电视、播送、报至、文艺活动等多种路子开展精神心思疾病宣布道育。按期组织专家深化乡村、社区、学校等开展精神心思卫生常识宣讲普及活动,预防精神心思疾病发生。
四、首要办法
(一)增强组织指导
县级成立精神疾病患者服务治理指导小组,负责有关工作的组织、协谐和严重事项的决定计划与部署等。
(二)明确职责分工
卫生部分
1、卫生行政部分:
负责坚持和完善精神疾病预防服务收集,制订精神疾病预防工作方案与方案,组织成立精神疾病预防专家组,组织开展精神疾病治理服务监督检查。
2、专业医疗卫活力构
(1)县精神疾病专科医治机构
协助县卫生局制订全县精神疾病预防规划,承当全县重性精神疾病治理培训,对乡级精神疾病预防工作指导,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理服务项目标质量节制与评价,做好相关数据和信息申报工作。为精神疾病患者供应诊疗服务,供应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承当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任务。
(2)县疾病预防节制机构职责
依据工作需求协助卫生行政部分组织开展精神疾病预防服务治理和心思卫生教育工作。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按期随访、信息搜集与申报,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坚持健康档案,供应患者服药及家庭护理指导,开展精神疾病预防常识健康教育工作。
财务部分
负责依照公共财务的要求,落实相关财务津贴政策并安排有关经费。
民政部分
对符合民政部分医疗救助前提的人员,实时予以救助。
发展改革部分
负责将精神疾病预防归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依据国家投资方案,安排精神卫生建设项目。
人社部分
依据实践状况,将重性精神疾病归入慢性病治理范围,按规则报销药品费用,保证病人门诊和住院医治。
神经疾病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咽异感症;食道疾病;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7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0616(2014)12-216-03
临床上把常见的各种咽部异常感觉都统称为咽异感症。研究认为,咽异感症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咽喉疾病、食道疾病以及器官病变有关[1]。咽异感症常是精神因素诱发的非器质性“癔球”,且可能与患者局部、全身的隐匿性疾病有密切联系,是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疾病之一[2]。综合近年来治疗咽异感症的相关临床治疗经验,我院对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40例因咽部异物感就诊的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此对咽异感症的病因和诱发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现报告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40例因咽部异物感就诊的患者。其中男185例,女155例,年龄最小4岁,年龄最大79岁,平均(47.3±4.5)岁。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就诊时间以及临床症状等方面皆无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皆因咽部异物感就诊,多数患者伴有咽喉部位黏着感、烧灼感、紧迫感和蚁行感等不同的自觉症状。
1.2方法
1.2.1检查方法340例患者全部进行耳鼻喉科常规检查,并进行颈部触诊,B超检查。进行纤维喉镜检查,明确因咽喉器官疾病导致的咽异感症。上述检查结束后,所有患者皆进行食道X线钡餐检查[3]。
1.2.2治疗方法经确诊为食道疾病的患者,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关治疗。
2结果
例(50.59%)的患者食道X线钡餐检查呈阳性。其中包括食道返流性疾病55例(16.18%),食道癌13例(3.80%),食道炎75例(22.00%),食道憩室29例(8.53%)。说明咽异感症与许多疾病存在密切关联,详情见表2。所有患者经对症给药后,102例(59.30%)患者咽异感症症状消失,51例(29.65%)患者咽异感症症状有显著缓解,19例(11.04%)患者咽异感症症状无明显改善。172例明确诊断为食道疾病的咽异感症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详情见表3。
3讨论
咽异感症有以下几个发病的机制[4]:(1)局部的咽喉疾病:复杂的神经分布于咽部,位于咽后壁位置的咽丛有主要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它包含了颈交感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分支,同时第二支三叉神经也参与其中,因此咽喉部具有极为灵敏的感觉,首要的咽异感症的诱发因素为局部咽喉的炎症性和器质性病变。慢性咽炎是一种慢性的咽部黏膜的炎症,其患者大多嗜好辛辣食物和烟酒、由于炎症使鼻部阻塞而长期用口进行呼气或者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中多刺激性的气体或者多粉尘等。进行咽部检查可见滤泡增生和慢性充血,在接受咽炎的治疗和工作、饮食环境改变后病情会好转,然而容易反复。(2)周围器官的疾病:包括过敏性的哮喘、鼻中隔偏曲、变应性的鼻炎、鼻息肉、茎突过长、甲状腺的包块和上消化道的病症等周围相关器官疾病,都可能导致非特异性咽部症状的出现,以及咽异感症的综合症群出现[5]。而以上诸多器官疾病中,上消化道的病症应更加被重视,这是由于胚胎在发育的过程中,其原肠头端会形成十二指肠、胃、食管、咽的一部分,因此上述部位具有密切联系的神经分布,其迷走神经和吞咽神经包含的神经纤维可以把胃、食管、咽、软腭、舌的神经冲动导入至大脑,反过来此迷走神经和吞咽神经又可通过其传出纤维来支配以上部位的腺体和平滑肌。所以胃,食管在发生病症或受到刺激时,会反射性的作用于咽部而致使咽异感症的出现[6]。(3)全身性的因素:包括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脂肪的代谢异常、糖代谢的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的原因[7]。(4)精神上的因素: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神经衰弱、更年期、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等植物神经出现的功能紊乱。人们日渐开始重视将上消化道的疾病看作咽异感症的一个病因,尤其是食道疾病,而且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8]。食道的疾病之所以容易引起咽异感症,与其胚胎发育和解剖的特点密切相关。在解剖学角度,咽部包含了颈交感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分支,同时第二支三叉神经也参与其中,因此咽喉部具有极为灵敏的感觉?。胃和食管等上消化道都分布有迷走神经,这些器官在出现病变时,会经由迷走神经的反射而导致咽异感症;此外,在刺激到迷走神经之后,会造成环咽肌出现痉挛、食管的蠕动增加或者内脏的运动加强,同样可以导致咽异感症[10]。而在组织和胚胎学的角度看,胚胎在第2个月的开始,其原肠的头端形成了咽部,而上消化道和食道等都是由其分化形成,所以她们的感觉神经是相互通联的[11]。因此上消化道的病变都会造成咽异感症。
本研究结果表明,340例患者中,172例(50.59%)的患者食道疾病检查结果呈阳性。其中包括食道返流性疾病患者55例(16.18%),食道癌13例(3.80%),食道炎75例(22.00%),食道憩室29例(8.53%)也证实了咽异感症和食道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由此可见,食道疾病会诱发咽异感症。因此,在对咽异感症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对患者的食道疾病给于高度重视[12]。
[参考文献]
[1]零兴勤,何中扬.难治性咽异感症相关病因分析[J].广西医学,2010,32(6):691-694.
[2]李蜀豫.咽异感症与消化系疾病关系探讨[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2004,5(17):32-33.
[3]李智.咽异感症的病因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43-44.
[4]蔡林利,李银喜,高启学.咽异感症及其相关伴发疾病被漏诊的197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3,21(4):305-306.
[5]刘慧茹,陈广杰.咽异感症268例病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32(1):70-71.
[6]吴有钦.咽异感的临床诊治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9):127.
[7]徐文萍.咽异感症与食道疾病的关系[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2,25(9):364.
[8]罗彪.咽异感症与食管炎,胃炎的关系初探:附30例内窥镜检查结果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6,18(3):350-351.
[9]张学军.表现为咽异感症的反流性食道炎63例临床误诊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5(1):37-38.
[10]楼正才,楼放毅,金忠海.咽异感症405例病因分析[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8,22(3):271-275.
[11]董金叶,姜春峰,时光刚.咽异感症病因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7,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