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例(3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6-10 手机浏览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祖辈父母;隔代教育观;重要他人;共生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1-0053-04

【作者简介】王军辉(1985-),男,河南项城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在读研究生;李倩文(1988-),女,山东滨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在读研究生。

一、问题的提出

隔代教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家庭教养方式,“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位老人的调查,照看孙辈的老人占了66.47%,隔代抚养孙辈的女性老人在城乡分别达71.95%和73.4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在幼儿同或是小学门口接送小孩上下学的大多数是爷爷奶奶。虽然隔代教育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但是国内有关隔代教育的研究基本上呈现以下两个特点:一个是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上,实证研究不多;另外一个是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隔代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影响,有关隔代教育对祖辈父母的影响却鲜有关注。鉴于此,笔者尝试采用社会科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对祖辈父母的隔代教育观进行实地调研并对采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理论探讨。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的获取

(一)研究方法

鉴于隔代教育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养育方式,更是一种生命活动,所以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访谈为主要方法,通过对正在带孩子的爷爷奶奶进行半开放式的访谈来收集资料从而了解隔代父母的隔代教育观。

(二)研究对象

为了更方便的收集资料,笔者主要在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和南京大学的校园内采取偶遇与目的性取样相结合的方式来选取调查对象。

(三)资料的收集

依据事先拟定的研究目的,在实施访谈前我们设计了七个基本的访谈问题:1.您带孩子多久了?2.您现在是否和孩子的父母住在一起?3.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般都会做些什么,有没有一些事情禁止孩子做?4.您和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有分歧吗,您是如何处理的?5.您觉得孩子是您带好,还是孩子父母带好?6.带孩子给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7.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您会选择带孩子吗?

(四)记录方式与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本次研究的访谈对象选取的是正在带孩子的老年人,访谈的地点在三所高校的校园里,操作过程为研究者上前与所遇对象说明研究意图,在征得研究对象同意后方进行访淡。由于受访者为正在带孩子的老人,在访谈时会有一个同学帮老人照看孙辈。因为校园环境相对安静,比较适合录音,故本次访谈的全部采用录音记录,然后再由研究者转录整理成文字信息。受访对象的基本信息如表1(见下页)所示。

三、有关隔代教育的讨论与分析

(一)隔代教育的基本类型

“任佳按照祖辈和父辈参与教养幼儿的程度将隔代教养划分为三种类型:‘寄养型’或‘留守型’隔代教育。这一类型的隔代教育是指由于种种原因,父母外出把孩子完全交给祖辈看管。‘混养型’或‘混合型’隔代教育,是指三代同堂,孩子由祖辈、父辈共同照料。混住一寄养型隔代教育,形式上是三代同堂而住。但实际上父母几乎不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在此次接受访谈的十四位受访者中有十二个受访者的家庭属于“混养型”或“混合型”隔代教育,在这种类型的家庭中,两代父母同住但是祖辈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任务,父辈一般在下班后或者是节假日和孩子在一起。w1表示她是从儿媳一怀孕就从老家赶来照料的,“是的,一直住在一块,他妈妈一怀孕我就来了。”w2的回答基本上代表了工薪族的家庭情况,“一起住,爸爸妈妈上班,我来带孩子。”

在所有受访者中只有两位受访者的家庭属于“寄养型”或“留守型”隔代教育,M5比较有代表性。M5不但没有和儿子一起住,而且在孙辈的教育上也把关很严。“不住、不住。他们来(带孩子出去玩),晚上必须要回来,到哪里去玩也要经过我同意,我不允许他们带到游戏场所。”接着M5还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和孙子相处的情况和教育孩子的一些做法,他讲到:“从小呢,婆婆给他做饭,料理生活;我就陪他玩、陪他学习。我们呢,也会注意克服第三代特别宠孩子的缺点。”

(二)关于隔代教育内容的分析

在隔代教育的内容上,除了基本的身体养护之外祖辈父母还会有意识的给孩子一些启蒙教育。比如M1会“带他搞一些他自己感兴趣的事吧,到动物园、买玩具,主要是到动物园里玩,有时候会讲讲故事”。w4则会带孙女“散散步、玩玩游戏、讲讲故事、读读唐诗啊什么的”。笔者发现,部分受访者(w2、M2、M4、M5)在介绍孩子的学习时反复地提到了巧虎书、小电脑等一些富有时代特点的词,说明电子图书、电子游戏已经在当下的幼儿生活中相当的普遍。M4如是说:“小孩子他自己通过那个巧虎的学习,认得字很多,没上学但是报纸已经基本上能读了。”

在哪些事情会禁止孩子做这个问题上,受访者的观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有危险的事情不让他做”。M1说道:“对他人生有伤害、有危险的事情不让他做。”w2的回答则更具体,“拿剪刀啊、水瓶啊、刀啊,这些危险的事就不能让她去做。”第二,“不礼貌、不卫生”的事情不让他做。M3在我们的访淡现场还当场示范,他一边将地上的糖果皮扔进垃圾箱一边说:“她拣脏东西那些你肯定就不要让她拣,最怕的是她生病,所以说我们都不要她拣这些脏东西。”w8则认为应该从小教育讲礼貌,“不让她说脏话、没有礼貌的话,要从小教育讲礼貌、懂礼貌。”第三,玩电脑要节制。在这个问题上受访者的回答比较一致,w7表示会“给他一定的时间玩,也给他一定的时间休息,打的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M4则讲到了自己孙子因为玩电脑而讨打的经历,“他就是拼命的玩电脑、玩游戏,眼睛看坏了才到医院看。我孙子经常因为这个讨打。”

(三)隔代教育之“隔”

在关于隔代教育的文献检索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者都对隔代教育的优点和缺点作为他们的研究重点。李晴霞(2001)认为“尽管隔代教养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利弊相比,弊病不少”。因此,本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隔代教育之“隔”上,即两代家长对在教育孩子们所持的不同意见,通过了解祖辈与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分歧来影射隔代教育之“隔”。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受访者的观点有以下四种。

1.听孩子父母的

持此类观点的受访者占了一半(W1、M4、W4、W5、M6、W7、W8),他们认为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和年轻父母基本没有什么分歧,当遇到问题时大都听年轻父母的。w4如是说:“意见不一致啊,一般我们都随他们的意见,不会有什么冲突。吃饭嘛,我们共同的特点就喜欢她多吃点;穿衣服嘛,基本上的要求也差不多。”

2.尽量保持一致

W3和M3都认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该争取和年轻父母保持一致,这类受访者认为如果在教育孩子上父母的意见不一致教育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M3说到:“她爸爸妈妈要是教育他,当爷爷的你不能护着她,护着她容易使她养成不好的习惯。以后妈妈教育她或者是爸爸教育她,她就不听。”

3.有分歧但尽量隐忍

受访者W2在教育孩子方面和年轻父母就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老人会尽量地忍让,如果爸爸妈妈做的实在过分自己就要说几句。W6的做法是年轻父母在场时就听他们的,等他们走开后再自己做主,“有分歧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不能吵起来了。孩子是你们家的,你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暂时听你们的;你们不在家的时候由我做主,对吧。”

4.有分歧、有当面冲突

受访者M5退休前是一名国企管理者,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当在教育孩子方面和孩子的父母有分歧的时候则会据理力争、毫不退让。老人激动地讲述了这场“战争”。“他爸爸说要带他出去玩,我有时候不允许。他爸爸有的时候杠起来说:就是要去。我说:他最近几天不舒服,你到的地方去对孩子的教育没好处的。小孩也说不去。他爸爸说:不去我打你。我说:你试试看。我把桌子一拍,说:你试试看,你碰他一下试试看。你还造反了呢!”听完M5的讲述笔者也难免心有余悸,这种当着孩子面的冲突不管谁输谁赢受伤的总是孩子。

(四)带孩子给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1.带孩子很开心,再累也不嫌累

持这种观点的受访者有四位,他们都认为带孩子比较开心。其中W1表示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孩子带好,小孩子也长大就好,累也不嫌累,再累也不嫌累。”受访者W8也反复强调“带孩子是一种娱乐”。至于“累嘛,喊声奶奶就不累了。”

2.带孩子累,累得要命

W5不仅要照顾好一家五口的生活还要带孩子,所以觉得很累。“累,太累了。除了带孩子还要做家务,孩子的爷爷身体不好,她爸爸妈妈也不做事,家务都是我一个人做,觉得很累。”M6认为带孩子“还是比较累的,应该由他父母管。”W3则认为带孩子“累,带孩子累,累的要命”。她还说:“我情愿去上班,不愿意呆在家里带孩子。”W3接着说,“上班的话下班之后轻轻松松的就回来了,带孩子一带就是带24小时。”

3.自己的孙辈,有责任带好

这类观点的持有者认为因为孩子是自己的亲孙辈,克服困难也得把孩子带好。W2说:“那是自已的孙女啊,肯定有多少力量就出多少力。”M3多少有些无奈,“就是想着是自己的孙子,这个必然是要带好的。”M5则认为只要“孩子有进步了,哪怕进步了一点点也会感到很高兴”。他觉得带孩子“也有累的时候,但是有一种责任感促使自己战胜这种疲劳”。

(五)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您会选择带孩子吗

1.孩子肯定要带大,不带怎么办呀

赞成这个观点的受访者比较多,他们大都认为自己家的孩子就必须要带好,没有选择的余地。w1认为“自由选还得带孩子哈,孩子肯定要带大,不带怎么办呀,妈妈爸爸也要求要带大。”M3此时的情绪有些激动,他急切地说:“哎呦,是我儿子喊着来,你还不是必须要来啊,你不能说不来噻。不来,这个父子之间就伤感情。毕竟是自己的孙子,你又不是来当保姆。带孙子是应尽的责任,你必须要带好。”

2.带出感情来了,离不开了

M5的情况比较特殊,由于儿子和儿媳都在外地工作,所以他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带孙子到现在已经7年了。他本人已经和孩子建立了很深的感情,离不开了。如M5所述:“带出感情来了,离不开了。”受访者w3认为面对年龄这么小的亲孙子,自己难以割舍。“不带?他们叫我回家,我哪能放得下?亲生的,这么小的一个小孩,我哪能放的下?”

3,我情愿不带

受访者W4直截了当的说:“哟,我当然情愿不带咯。为什么呢,因为小孩丢给她妈妈好哎,我多累啊,我们吃不消哎,吃不消了。”M6也认为自己辛苦了一辈子了,想退休后好好休息一下。“不带,带小孩累啊,操心唉,对吧?我们也退休了,也苦了一辈子了。现在也想休息一下,带小孩的话就没有时间休息了。”

四、关于隔代教育的一些思考

(一)祖辈父母是幼儿的“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在个体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是个人自我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源泉。研究表明在不同重要他人的影响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和社会化可能会展现出不同的路径和结果。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论述自我发展的时候提出了“一般他人”(thegeneralizedother)的概念,他把“一般他人”定义为“使个体获得其自我统一体的有组织的共同体或者社会群体”。而“重要他人”(significantothers)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Mills,c.w.)在米德(Mead,G.H.)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我国学者吴康宁认为,“所谓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吴康宁把重要他人分为“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其中“互动性重要他人”即是学生在日常交往中所认同的重要他人。在幼儿的日常交往中最有可能成为其重要他人的就是家长、教师及同辈伙伴。

对于隔代教育家庭中的幼儿来说,与其在日常生活中交往最密切的无疑就是隔代老人,也即是说祖辈父母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互动性重要他人”。此次访谈的结论也验证了这一点,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超过12小时,而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也是孩子的主要照料者。在幼儿的社会化方面,祖辈父母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形而强大的,孩子对祖辈父母往往也会形成一种亲密的依恋关系。受访者W2认为自己比年轻父母更了解孩子的生活所需,而且照料得更周到。他说到:“孙子也不要他爸爸妈妈带,爸爸妈妈要让他一块睡觉,他不愿意跟爸爸妈妈睡觉。生下来的时候跟我睡觉一直到现在。孙子从来不到他爸爸妈妈房间里去,也不要他爸爸妈妈(带)。”

(二)建构“全纳”与“共生”的教育环境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篇2

关键词共同抚养隔代抚养亲子依恋

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在忙于自己事业的同时,已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独立地抚养子女,而越来越多的(外)祖父母基于种种因素也参与了对孙辈的抚养。在北京,大约有70%的祖辈参与教育、抚养孩子;在上海,近一半以上的小孩都是交由祖辈进行教育、抚养的;在广州,祖辈参与带养的比率达到52%以上,除此之外,完全由祖辈进行抚养的孩子约为28%左右。因此,这种由父母抚养与祖父母隔代抚养组成的共同抚养模式将会长期存在。

1概述

1.1依恋

英国心理学家Bowlby认为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结,表达了个体寻求亲近并接触特定对象的倾向。良好的依恋,不但给婴幼儿提供一个安全的堡垒,使其能放心的与他人互动,还有助于婴幼儿自信及自我概念的发展,增进幼儿对他人的信任,同时促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已有研究证实,父母是影响幼儿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重要因素,共同抚养作为一种特殊的抚养方式也会影响幼儿安全依恋的形成和建立,进而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

1.2共同抚养模式

伍新春(2009)的研究中指出:当今幼儿家庭抚养形式主要可分为父母抚养、隔代抚养与共同抚养三类。结合以往的研究可将共同抚养模式归纳为三种情况:

(1)以父母抚养为主导的共同抚养模式;

(2)以隔代抚养为主导的共同抚养模式;

(3)无主导的共同抚养模式。

2共同抚养模式下的亲子依恋特点

2.1以父母抚养为主导的共同抚养模式下的亲子依恋特点

以父母抚养为主导、(外)祖父母偶尔辅助照顾的共同抚养模式是种最优化的共同抚养模式,也是被专家学者广为推崇的共同抚养模式。因为幼儿特别需要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亲子依恋情感,这是幼儿建立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基础。

2.2以隔代抚养为主导的共同抚养模式下的亲子依恋特点

以隔代抚养为主导的共同抚养主要是父母由于经济压力或重组家庭等因素不能承担主要抚养的责任,而由(外)祖父作为主要抚养者的一种抚养模式。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比较普遍,因经济条件、户口因素等限制,多数进城务工农民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农村由(外)祖父母进行抚育、教养。有研究表明:当(外)祖父母成为孙子女的抚养人时,子女与父母亲的依恋关系会潜在的发生瓦解。李亚妮(2010)的研究也指出:隔代抚养会导致亲子亲密度较低、亲子双方信任不足,亲子沟通次数少、内容单一,亲子冲突多发的不良后果。

整体看来,以隔代抚养为主导的共同抚养模式下亲子依恋关系并不十分乐观。但也有研究表明,在隔代抚养的家庭中,如果(外)祖父母能够给予幼儿足够的尊重、理解、安全感和自信心,能够耐心、清楚地解释幼儿提出的问题,幼儿安全型的情感依恋便不亚于一般幼儿。

2.3无主导的共同抚养模式下的亲子依恋特点

无主导的共同抚养模式常常出现在三代人共同居住的家庭中,在这种模式下,父母和(外)祖父都是抚养幼儿的主要力量,都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父母和(外)祖父都对幼儿给予关照和爱护,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可以使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关爱,从而有利于幼儿培养积极的情感。

3建议

共同抚养模式下对幼儿的合理教育,最好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父母和(外)祖父要经常沟通,达成一致的教育观念,避免孩子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中无所适从;其次,父母和(外)祖父在生活中要和谐相处,当意见不一致时要私下协商处理;最后,要以孩子为中心,加强三代人之间的互动,使幼儿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01(1):71-79.

[2]EgelandB,FarberEA.Infant-motherattachment:Factorsrelatedtoitsdevelopmentandchangeovertime[J].ChildDevelopment,1984,55(3):753-771.

[3]伍新春.隔代抚养与共亲职教育[C].第一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2009-11-28.

[4]陈丽欣,翁福元,许维素,等.我国隔代教养家庭现况之分析(上)[J].成人教育通讯,2000(2):3740.

[5]JuliePoehlmann.Anattachmentperspectiveongrandparentsraisingtheirveryyounggrandchildren:implicationsforinterventionandresearch[J].Infantmentalhealthjournal,2003,24(2):149-l73.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隔代教育;问题;对策。

一、隔代教育及其形式。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它是和亲子教育相对的一种概念,它是一种家庭教育。由于工作压力、社会竞争等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把孩子交给父辈养育,使隔代教养已成了家庭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很自然、普遍的现象。社会上对隔代教育的关注也就越来越多,该种教育形式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充分利用祖辈的社会经验,既发挥祖辈余热,又解放年轻父母。但是,隔代教育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在本文里,笔者主要分析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对策以期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隔代教育可以分为完全隔代教育和不完全隔代教育。完全隔代教育,指父母亲长期与孩子分离,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完全由祖辈承担。这种形式以农村为主,因为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好由祖辈来抚养;不完全隔代教育是指父母亲和孩子短暂分开,例如城市父母由于工作原因暂时由老人来照料孩子,或者祖辈与父辈住在一起共同教养孩子,这时候,祖辈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也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称之为不完全隔代教育。

二、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

诚然,隔代教育有其合理的一面,如老人养育小孩的经验丰富,有助于缩小“代沟”的差距,减轻年轻父母的负担等。但笔者认为,隔代教育的弊病很多,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易导致过分溺爱儿童。

祖辈会比父辈更加溺爱孩子,他们不辞劳苦地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对于孩子所提出的过分的要求,老人们千方百计会满足,这种过分的溺爱会引起很多问题。

1.生活方面:生活中所有的问题祖辈都已经帮忙安排好,孩子不需要考虑任何问题,等待享受即可,导致其生活常识少,自理能力差;对孩子物质需求的过分满足,营养的过分吸入,体质差,锻炼少,使孩子的身体素质较差,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身体素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甚至是性格的影响。

2.能力方面:一方面,孩子受挫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由于孩子已经习惯于祖辈家长凡事都听从自己的意见,走出家门后,当面对他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怨天尤人,而不会去动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另一方面,溺爱导致儿童独立性差,儿童的所有事情由祖辈承包,自己无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一旦需要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他们就会变得束手无措。

3.性格方面:性格孤傲,以我为中心。由于在家庭中,儿童就是中心,祖辈围绕他转,一旦离开家庭,走入社会,发现自己并不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之后,容易导致情绪失落,甚至走上邪路;另外,溺爱导致自私,儿童习惯于被照顾,根本就没有关心照顾他人的概念,所以,虽然老人们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甚至是自己的全部,到头来很有可能是养了一个“白眼狼”。

(二)阻滞儿童智能的开发。

对于接受过较高教育的老人而言,这方面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小一些。而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人来说,教育孩子的任务就有些力所不能及了。因为他们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节奏,对现代社会人才标准和要求缺乏了解,缺乏超前意识,早教观念不强,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凭陈旧思想观念与过时套路来教育孙辈,在教育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不能正确、及时、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导致对儿童的教育质量下降。

最为突出的是,儿童此时正是处于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比如生活常识还好解决,但当孩子问及科学知识或其他知识的时候(如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些问题),老人有可能由于知识面狭窄而回答不出来,而此时如果他们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或者粗暴地批评孩子不要问这么多问题,又或者自己编造一些答案来敷衍、误导孩子,很有可能就导致孩子的积极性降低,不再对知识有渴求欲,不再对世界有好奇心,不再对事物有创新的精神,不再想探究这个世界的秘密,这就扼杀了孩子的天性,阻滞了儿童智能的发展,对于孩子的将来也是有很深远的影响的,而一旦错过最佳教育期,孩子所呈现的很多问题就较难解决了。

(三)易养成儿童不良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这就说明了家长的一言一行、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价值取向等会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道德习惯产生很深刻的影响。

儿童处于生命之初,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年龄,但这年龄段儿童自控能力差,如果家长不重视培养,极易染上不良行为习惯,对其以后健康成长产生难以弥补的缺憾。而隔代教养中,祖辈家长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喜忧参半。

很多祖辈家长们,尤其是没有接受过较高教育的老人,在这方面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是令人担忧。例如有些老人个人卫生做不好,有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等不良行为,而这些行为很有可能被孩子记在心里,而孩子的模仿意识正是最强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把这些行为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了,这就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是生活习惯方面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儿童终生。

(四)易引起家庭教育冲突。

祖辈家长由于有着长期的工作经历、丰富的人生经验、大量的社会阅历,以及大量的教育子女的经验,确实有着教育孙辈的一定的优势,而父辈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要高,思想观念更为现代化,在教育子女方面有更多的理论知识。

祖辈和父辈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存在着上文所提到的不同,这就使祖辈和父辈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内容、标准、重心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异,若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易导致家庭教育冲突,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大家各行其事、各自为政,不能有统一的教育方法,这样孩子也无所适从,进而形成双重人格或分裂人格。

三、解决对策。

由于儿童期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不能较好地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及行为,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隔代教养的作用,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祖辈这一方面。对此,笔者就祖辈应该如何进行隔代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转变溺爱的教养方式,理智地爱孩子。

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对其生活、性格方面会有积极的影响;要明白放手等于爱的观念,让儿童学会独立,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比一味帮助儿童解决所有问题更有利于儿童适应社会;加强对儿童的社会化教育,常带其外出去认识周围世界,而不是只让其做温室里的、不见阳光的花朵;适度地开展逆境教育,这也是矫正隔代教育缺陷的有效措施。

(二)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

祖辈们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儿童观、世界观,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正确地引导儿童,并与儿童一起成长。

切记不可对好奇心很强的儿童所提出的问题横加指责、言词粗暴,而要细心、耐心地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要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养育时遵循这种规律性,根据儿童的需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及时进行各个方面的教育,以免错过最佳教育期。

(三)提高素质,做好表率。

因为孩子良好的品德和是非观念等,不是通过说教完成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完成的。因此,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祖辈家长应提高自身遵守公共道德的意识,注意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祖辈们的行为要自慎,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用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引导教育孩子,而且要特别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这也是隔代教养中应该给予重视的一个方面。

(四)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性,这就不仅要求祖辈们之间要和谐交流,还要求祖辈多与孩子父辈讨论育儿心得,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寻求教育的最大合力;另外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亲子感情,只有父辈与祖辈协调一致,相互理解与支持,才能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欢乐、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在互补中给子女较为完善的教育。

(五)统一思想、标准。

儿童的祖辈应与父辈在对儿童在教养目标上求得一致,在方法上走向趋同,在儿童不在场的情况下,提前作出统一的决策,做到不将分歧呈现在孩子的面前,不能一个要求儿童这样做,而另一个要求儿童用不同的方式去做,这样容易会出现儿童面对各个家长的要求不一样而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结果使得孩子的教养力量抵消,容易养成两面性格。

(六)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儿童交流祖辈应与儿童多沟通,倾听其内心的想法,关心其心理世界。祖辈家长不能以自己的经验多、阅历广来限制孩子的发言权,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代替儿童作出决定或者选择,但也不能一味听从孩子的意愿,而应该多与儿童交流,把双方的观点同时表达出来,平等协商后作出适合儿童的最佳决策。当儿童犯了错误时,不能一味地批评或纵容,要向孩子说清楚错在哪里,正确的应该是怎样做,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这样的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影响儿童的思维、智力的开发;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儿童的自我中心性格的养成,也使儿童更接受祖辈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黄姗,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63-65.

[2]李妍。隔代教养问题的社会工作视角分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7):121-122.

[3]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1(3):16-17.

[4]刘虹。幼儿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08(5):11.

[5]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8):137-139.

[6]陈芸,路世丽。隔代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j].网络科技时代,2008(1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