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技术创新的理解范例(3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6-11 手机浏览

技术创新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动因;推动

1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内涵及特征界定

1.1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内涵

在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为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科技部于2009年印发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在我国掀起了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热潮。但对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内涵的讨论,蔡兵(1997)早在上世纪末就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技术联盟是企业技术协作的更进一步发展,是目前最高层次的技术合作活动,所谓的技术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大多数为集团化企业,同一国家或不同国家皆可),为实现某一技术创新战略目标而建立的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后来,钟书华(2000)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内涵给出了更复杂的解释,认为国内对技术联盟的理解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在广义的技术联盟中,联盟成员除了企业,还包括大学、研究所或政府部门等,在狭义的技术联盟中,联盟成员均为企业,但广义的技术联盟概念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混乱,不宜采用。具体来讲,狭义的技术联盟主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相互联合,并致力于技术开发的行为。

由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融合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及中介机构,联盟内成员实施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但是由于联盟成员间存在着显著的目标差异和利益冲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联盟内合作关系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应用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契约来约束联盟成员的行为,这就意味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涵界定中必须包含关系契约的内容。王昌林、蒲勇健(2005)认为,企业技术联盟实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契约,适当选择产业技术联盟的治理能为企业降低管制成本,是决定产业技术联盟成功与否的因素,建立联盟伙伴间的信任关系是技术联盟得以维系的基础。

尽管产业技术联盟的概念有很多,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产业技术联盟,(1)凡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参与者都可以成为联盟主体;(2)技术联盟的主要活动是围绕技术创新展开的,不只是技术开发;(3)产业技术联盟是主体之间以技术为纽带形成的联合、合作关系。因此,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通知指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1.2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特征

企业技术合作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即协作、联合、联盟,这三种形式之间有明显的不同。技术联盟与技术协作都是组织间的自由合作,但二者主要有以下两点不同:(1)技术联盟所实现的是大规模开发及生产技术合作,技术协作所实现的是小规模研究开发及生产技术合作;(2)技术联盟的组织之间相互依存度高,合作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技术协作的组织之间相互依存度低,合作常常断断续续进行。技术联盟与技术联合虽然都能实现大规模研发生产技术合作,但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技术联盟是企业组织之间的自由合作,而技术联合是企业集团内部组织之间有限度的自由合作;(2)技术联盟其合作紧密程度要低于企业集团内部的技术联合,技术联盟的解体可能性也远大于技术联合的解体可能性。

通过以上对技术合作三种不同形式的比较,可以概括出技术联盟的基本特征:(1)主技术联盟主要以大型企业为活动主体的组织间合作;(2)技术联盟是一种大规模的、常常要涉及技术创新全过程的综合性合作;(3)技术联盟是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而进行的相互依存的战略性合作。

2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生的动因

国外专门针对技术联盟中的研究很多,但大多是将其视为高新技术行业或产业的战略联盟进行研究,一般称为"战略技术联盟",JohnHagedoom(1995)做过一些关于战略技术联盟的研究,他一方面突破了战略技术联盟仅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的局限,将技术联盟放入更广泛的产业环境中;另一方面强调了技术联盟与其他形式战略联盟的不同。但其研究内容主要是战略技术联盟发展的趋势和模式,并没有深入分析技术联盟的形成动因。Deallenbach和Davenport(2004)针对在建立知识共享的技术联盟的过程中如何建立信任的问题做过研究,但他们主要讨论了在建立技术联盟之前寻找联盟伙伴和在联盟条件谈判过程中的程序性公平的重要性,而且讨论的问题对于其它形式战略联盟普遍适用。

国内关于技术联盟形成动因的研究最早始于蔡兵(1995),他分析了企业技术联盟产生的根源,认为单个企业资源承担R&D风险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是促进企业技术联盟产生的根本原因。钟书华(2000)用资源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分析、解释了企业技术联盟的产生。他认为获得自身缺乏的外部资源、降低开发成本和技术创新合作的交易费用等原因导致了企业技术联盟的产生。而隋波和薛惠锋(2003)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分析了技术联盟的形成,认为通过外部资源整合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间结成战略技术联盟的内在动因。李松龄和生延超(2006)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分析了技术联盟的产生及相对稳定性,认为追求技术创新的交易费用的最小化是技术联盟产生的原因。赵顺龙(2010)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分析了组织间的技术联盟形成机理。

综合以上及文献分析,对技术联盟动因比较有影响的学说的包括资源基础学说、交易费用说、价值链理论和基于共生理论的研究等。

(1)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动机

交易费用理论首先出现在罗纳德.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此后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或企业管理理论中,用以解释大量的有关企业行为的难题。这一观点的核心是认为交易费用是企业决策时考虑的决定性要因,例如企业在进行规模扩张时必须衡量扩张行为对交易费用的克服是否是具有价值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企业则会停止扩张行为。这种理论也被用于解释企业间的合作或联盟行为,尤其是可以用于解释企业在寻求技术创新时在合作与不合作问题上的决策,典型的研究包括Teece在1977年对技术获得模式选择问题的讨论,这一做法被迅速应用于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究。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来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间的中间组织,这种组织既有利于规避大规模企业中高昂,甚至难以控制的监督、管理费用,又有利于克服过于复杂、繁琐的市场交易所带来交易费用,充分说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所构建的合作网络在降低交易费用方面比市场和科层组织都更有效,因此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此时,使分工协作的优势在联盟内部得以最大化,从而降低技术创新成本(生延超,2008)。

(2)基于资源基础及竞争力理论的动机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的资源基础学说(RBV)认为企业的竞争力从根本上来说来源于其所拥有的资源,即是说,企业核心能力本质上是内部资源的集合(Barney,1991)。因此,企业的重要任务是不断创新、获取并积累战略性资源它的形成有赖于企业资源,尤其是要致力于寻找、获取并积极那些独特的、不易仿制而又很难替代资源,通过对企业能够拥有的主要资源的对比分析,研究人员普遍认为企业的企业性或知识性资源具有更强的核心能力特征,更可能成为Barney(1991)所强调的异质性和排他性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致力于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而从产业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其它主体的合作,尤其是当代产业技术创新活动日益复杂的情境下,企业为寻求技术、知识性资源的积累,必须致力于创新性联盟的构建和维持,促进能力的相互融合而形成新的综合技能。

(3)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动机

对企业加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动机的另一种解释来自于迈克尔.波特(1985)的价值链理论,在这一理论中,市场中几乎没有任何企业能够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领先于竞争对手,因此必须寻求联合或者联盟来弥补其在价值链环节的短板,这一点对那些擅长于市场开拓而缺乏技术优势的企业尤其重要,因而这一类企业加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动机也更强烈。

(4)基于共生理论的动机

从系统论的视角看,协同或者"共生"现象广泛存在于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中,这是产业技术创新中资源共享、知识外溢以及网络经济性等特征的综合体现,在这种协同或者共生假设下,对于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企业来讲,其最大的收益在于实现技术研发的风险共担和知识共享,以及在创新合作中产生的超额收益(何卫平,龙昀光,马亮,2008),这也构成了其参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重要动机。

3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对创新活动的推动

对于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参与创新合作的组织而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最大意义在于其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知识学习和流动的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了具有聚合效应的社交网络,因此,其对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主要通过其社交功能和集聚功能表现出来,主要包括:

(1)聚合作用与社会资本作用。一方面,由于联盟成员是基于共同目标而参与到联盟之中,对应用自身资源参与创新合作具有较强意愿,因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聚合各个成员的创新资源有天然的优势,使联盟成员的创新资源或能力得到更有效的配置。此时,相对于传统的闭门造车式的创新,联盟成员通过集聚各自优势资源进行创新有利于使其分担技术创新中的投资风险、突破技术创新阀值、获取创新中的规模经济收益,进而强化成员参与创新合作的意愿,促进共同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联盟成员提供了一个优质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平台,为成员间寻找潜在的合作创新伙伴、开发新的合作创新项目提供了机会,健康、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还能使成员形成利益共同体,促使成员为维护这些共同利益而采取措施,例如在合作为更多地选择妥协与协作行为,致力于获取其它成员的信任等,所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平台上形成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促进联盟成员社会资本的形成,减少各成员在技术创新中面临的风险,降低技术研发的成本,推动技术进步。

(2)知识学习与交流作用。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主要成员都拥有独特性知识、技术或其他创新资源,当联盟成员参与技术创新合作时,这些独特性资源或知识将在成员间扩散,产生知识溢出效应,各成员可以应用自身的知识吸收能力进行学习;同时,为了建立、强化成员间合作中的互信、默契度,成员间还必须有意识地了解其他成员的知识结构、技术特征,当面临相对复杂的技术开发时,则必须对其他成员的知识特征、技术研发逻辑有非常充分的理解,此时,相互学习是进行合作创新的先决条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成员间在知识中的学习、共享与交流有利于将各种分散的、异质性的创新研发和技术管理优势组合起来,也有利于促进技术合作中协同效应的产生,从而形成区别于联盟外组织的技术优势,这种技术优势的积聚进而有利于创新联盟对产业中重大的、突破性的技术问题的解决,实现产业中重大的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

(3)集群与协调共生作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技术创新中的集聚作用一方面体现为对全产业链中各节点组织创新资源的集聚,这种集聚也可以称作纵向集聚,此时,被吸纳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的不仅包括各成员在技术研发中积累起来的资源、技术开发能力、还包括联盟成员对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判断、消费者对产业技术改进的期望等,这些资源的积聚既有利于技术本身的快速演进,还有利于联盟成员把握技术研发的正确方向,降低技术研发与应用过程中的风险;另一方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技术创新中的集聚作用表现为对产业内最主要创新主体的吸引,将产业内能够推动技术进步的最主要的科研力量聚合在一起,避免独立研发、闭门造车式创新所带来的技术风险和低效率,这种集聚可以称作横向集聚。通常情况下,产业内一旦成功建立了技术联盟,产业中最主要的创新力量都会尽可能参与到联盟之中,尽可能使自身处理孤立状态,因此,成功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创新资源拥有天然的吸引作用,对集聚、发动联盟成员各自优势,降低创新周期、规避创新中的资源耗散,提高创新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4)协调共生。纵观技术发展史上重要的技术创新,我们就能发现,产业中重要的技术创新往往是基于一群组织共同推动的结果,即使这些组织间并没有开展有意识的合作,但其研发行为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唯其如此,产业内技术创新(尤其是重大的技术变革)才能有效推动。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是基于技术发展中的这种规律,将产业内不同成员的创新活动之间的互补性由自发引向自觉,由无意识引向有意识,从而减少这种技术创新中的互补所需要的时间,为技术创新的协调、互补创新更有利的空间结构。

参考文献:

[1]生延超.技术联盟内部技术转换的交易费用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11):98-102.

[2]钟书华.企业技术联盟概念本质及动力[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0,16(2).

[3]苏竣.政府介入战略技术联盟的知识产权制度安排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2,(12):114-118.

[4]王昌林,蒲勇健.企业技术联盟治理机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2):151-154.

[5]BarneyJ..Firmresources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J].JournalofManagement,1991,17(1):145-170.

[6]何卫平,龙昀光,马亮.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技术联盟发展问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8):104-106.

[7]JiangX,LIY.AnEmpiricalInvestigationofKnowledgeManagementandInnovativePerformance:Thecaseofalliances[J].ResearchPolicy,2009,38:358-368.

[8]赵顺龙,徐小三.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技术联盟-一个相对稳定、高效的技术知识转移和创造的"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2):128-132.

[9]杨震林,李晶晶.技术战略联盟,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J].科学学研究,2013,30(5):696-705.

技术创新的理解范文

[论文关键词]《技术创新论》;技术创新哲学;哲学视野

[论文摘要]国内学者主要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术创新论一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站在哲学的高度,从全新视角解读技术创新,开创了国内技术创新哲学系统研究的先例,并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从话语、范围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研究范式。笔者确信,在李教授及其著作的引导下,将会有愈来愈多的学者站在哲学的高度来全面把握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哲学也定将取得应有的发展。

技术创新理论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肇始于熊彼特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在该书中,熊彼特论证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前所未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还根据创新对利息、利润、经济周期等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现象进行了重新的界定。由于美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快速发展无法用传统的资本、劳动力因素来解释,人们开始相信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再加上研究开发方面公共投资的意义相继得到证明,加深了人们对技术创新的经济意义的共识。于是,技术创新理论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当今,技术创新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因为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一种在历史上起着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正是由于技术创新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人们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愈来愈强,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学术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它已经成为一个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课题。

一、技术创新研究的几个主要视角

我国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相对较晚。在1973-1974年间,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内部刊物《国外经济学动态》上,有专文介绍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1981年

第四章是技术创新能力论,作者从剖析技术创新的能力系统结构人手,提出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设计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创新管理能力的具体措施。第五章是技术创新条件论,探讨推动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或条件,如制度创新、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健全的研究开发和设计制度以及文化创新。由于篇幅的限制,在此不一一加以详细介绍。

总的说来,作者站在哲学的高度,从全新视角解读技术创新活动,在论述时旁征博引,与主题相关的学术成果都尽可能地收集和引用,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所覆盖,对于受众而言,《技术创新论》提供了一个了解技术创新学术界信息的好机会。阅读本书,读者会感受到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新颖的内容,丰富的资料,庞大的信息量,引人深思的见解,尽管对于从哲学的视角来解读技术创新活动,读者可能见地各异,但可以肯定的是,《技术创新论》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技术创新活动的全新视界,毫无疑问将对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技术创新论》与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兴起

技术哲学(技术创新哲学是其中之一)本来就是一个较新的哲学分支学科。技术很晚才进入西方哲学的视野。究其根源,这与西方哲学的“理论”取向有关。“哲学一科学”史从苏格拉底一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以理论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对实践活动则不予重视。技术创新活动一向被看成知识贫乏的实践活动,因而被认为不值得哲学研究。到了今天,即使有人考虑到现代技术的巨大影响,但也认为这种影响主要来自现代科学的运用,现代技术工程被看作“应用科学”,对技术及技术创新的哲学反思通常是科学哲学的附属产品。因此,尽管技术(及技术创新)与人类同时产生,甚至人类漫长的历史是由它来标识的(石器、铁器等),技术及技术创新对历史发展也有巨大影响,但技术及技术创新向来没有进入哲学思考的核心。不过,夏保华教授认为,在技术创新中,大量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虽然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问题。但是,在技术创新中,也包含了靠穷根究底的思考来解决的哲理性问题。他列举了八组技术创新的哲理性问题,包括:关于技术创新本质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客体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活动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主体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动机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知识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条件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方法的问题。他还特别提出,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用哲学的知识、观点和方法,而且不是短期能彻底解决的。为此,他呼吁科技哲学界应着力进行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以“面向文本”、“面向现实”和“面向自我”的“三个面向”为基础,为发展一门技术创新哲学而努力。技术创新哲学的兴起,本质上反映着技术创新对哲学发展的影响。我们不能指望从最普遍的哲学或“元哲学”的发展中派生出技术创新哲学,而是要从技术创新研究和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出技术创新哲学;同样,也不是技术创新研究需要有哲学转向,而是哲学研究需要有技术创新的转向。这样才能显示出哲学关注时代变迁,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特征。

技术创新的理解范文篇3

[关键词]技术创新;风险评价;层次分析法;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方法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2.025

[中图分类号]F4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2-0055-03

1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成功的技术创新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创新是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技术创新活动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并且具有较大风险。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对于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对创新项目的风险的识别与正确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对技术创新活动中对创新项目风险的预测并对风险较大的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降低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风险。因此,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市场环境等内外部相关因素进行评价技术创新风险,对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许多学者对技术创新的风险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尹作亮(2011)[1]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提出风险评价的42个因素指标,并阐述了风险指标的含义。黄福宁(2009)[2]在建立系列技术创新投融资风险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了前馈反向传播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司春林(2008)[3]对复杂产品创新风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综合评估模型。汪新凡(2007)[4]建立了一种基于联系数的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可以通过计算得到项目总指标的综合评价联系数主值就可以确定该项目的风险评价等级,还可以对多个项目进行排序,并且可以利用五元联系数表示风险的高低程度。

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评价是多因素综合评价问题,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TheAnalysisHierarchyProcess,AHP)得到各指标的权重,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echniqueforOrderPresencebySimilarityIdealSolution,TOPSIS)对各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2TOPSIS方法基本原理

2.1TOPSIS方法基本思想

TOPSIS是一种多目标,多属性决策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5-8]。TOPSIS利用基于标准化后的原始数据矩阵,找出各方案的正理想解方案和负理想解方案,获得某一方案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间的距离,从而得出方案的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最后根据相对贴近度的大小对各方案进行排序。其中正理想解是最优方案,是一个方案集中并不存在的虚拟的最佳方案;负理想解是最劣方案,虚拟最差方案,每个属性都是方案中的最差的值。

2.2TOPSIS方法计算步骤

(1)建立标准化决策矩阵。

(2)建立加权的标准化矩阵,可以由层次分析法得到各指标权重Wi。

Vij=Wi×Yij(i=1,2,3,…,m;j=1,2,3,…,n)(2)

(3)利用加权的决策矩阵确定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V+和V-。

(4)计算各方案的正负理想解的欧氏距离(EuclideanDistance)。

(5)计算相对贴近度。

根据相对贴近度Ci由小到大排列方案的优劣次序,得出最佳的方案。

3案例分析

为了解决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评价的问题,采用对企业的5个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价,选择出风险较小的项目。建立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Wi,采用TOPSIS方法对各方案进行综合评价。

3.1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技术创新项目存在的风险主要是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内/外部各种不确定因素,创新项目的难度,导致创新有不可预期的结果或创新失败,使创新主体遭受各种损失的可能性。本文从创新主体的内部及外部环境的特点,根据相关的资料和专家讨论,得到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AHP方法得到各指标的局部权重和全局权重,如表1所示。

3.2TOPSIS综合评价

对各方案的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初始值如表2所示。根据TOPSIS的工作步骤,采用MATLAB工具进行计算,得到各项目的正理想解、负理想解、欧氏距离以及最终贴近度值如表3所示。

采用AHP和TOPSIS方法对5个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评价进行综合评价,排序结果是C4>C1>C2>C3>C5,项目4是最优结果,将结果提供给企业作为决策的依据。

4结论

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投资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而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是多目标,多属性决策,受到各种不确定风险的影响。本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并采用AHP方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以及TOPSIS方法对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综合分析,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可靠的决策依据,从案例中验证了TOPSIS方法的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尹作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78-81.

[2]黄福宁.技术创新投融资风险状态的识别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4):100-103.

[3]段秉乾,司春林.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产品创新风险评估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1002-1005.

[4]汪新凡.基于联系数的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及应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2):97-102.

[5]吴强.AHP模型在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8):112-117.

[6]王东生.基于TOPSIS法的制造企业节能方案选择[J].轻工科技,2012,5(5):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