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新生儿鼻塞的原因及护理范例(3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6-14 手机浏览

新生儿鼻塞的原因及护理范文篇1

【关键词】新生儿;经口;胃管;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555[2007]03-0039-02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放置胃管是一项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如新生儿颅内出血,严重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新生儿等导致的患儿不能自主进食、避免自主进食而需胃肠内营养支持者以及胃肠减压、洗胃等均需要放置胃管,以往放置胃管方式为经鼻置管,由于新生儿鼻咽部生理结构特点[1]、反复插管易使粘膜充血肿胀造成堵塞,影响患儿呼吸,导致呼吸困难和张口呼吸,有文献报道经口放置胃管更适合新生儿[2],为验证新生儿经口放置胃管的合理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6年2月~2006年8月在我们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儿共50例,入院时随机分两组,观察组25例,男10例,女1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20例,早产儿5例,采用经口放置胃管,对照组25例,男15例,女10例,早产新生儿9例,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16例,采用经鼻放置胃管。两组患儿呼吸,心率平稳,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操作方法选择6号一次性胃管,经口放置的长度为前额发际至剑突的距离,用石蜡油胃管前端,将胃管自口角插入,分别固定于嘴角下及颊部;经鼻放置长度为鼻尖-耳垂-剑突的距离,采用快速插胃管法[3],即以石蜡油胃管前端后,沿鼻道置入,当胃管到达咽部患儿不做吞咽动作、憋住气或在患儿哭声末屏气时,快速将胃管送入胃内。插入后将胃管用胶布缠绕1周后蝶形分别固定于两侧鼻翼和面颊部。

1.3观察指标①观察患儿插管过程中有无恶心、呕吐、呛咳、口腔或鼻腔黏膜损伤(以是否有鼻出血或胃管上是否有血丝为准),并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②记录置管操作所需时间及是否一次成功;③记录胃管的保留时间和胃管脱出原因。

1.4统计学处理方法资料采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儿在插管过程中均有恶心、呛咳,观察组25例中有10例恶心,占40%,4例呛咳,占16%。对照组25例中有恶心8例,占35%,呛咳5例,占20%。观察组没有出现黏膜损伤,对照组有6例患儿出现黏膜损伤。

2.2两组患儿的平均置管时间和一次成功率见表1。

2.3两组患儿胃管保留时间见表2。

2.4两组患儿胃管脱出原因观察组25例患儿中有6例非正常拔出,6例非正常拔出者中自己吐出的有4例,胶布潮湿松脱导致脱出的有2例;对照组中有3例是非正常拔出,由胶布松动后而脱出。

表1两组患儿的平均置管时间和一次成功率比较(x±s)组别例数平均置管时间(s)一次成功率(%)观察组2518.28±1.5691.2对照组2520.78±1.6889.2表2两组患儿胃管的保留时间比较(x±s)组别例数平均胃管保留时间(h)观察组2524.5±1.78对照组2570.6±1.693讨论

3.1婴幼儿由于鼻道相对短小、狭窄,新生儿几乎没有下鼻道,鼻腔黏膜血管丰富,炎症时患儿的鼻黏膜充血肿胀使鼻腔变得更为狭窄造成堵塞,导致呼吸困难或张口呼吸。[4],因此置管时胃管不易通过鼻腔,而造成插管失败。反复插管的机械性刺激又可引起黏膜水肿、充血,使鼻腔更加阻塞,加重患儿烦躁、发绀和呼吸困难。另外,新生儿以经鼻呼吸为主,经鼻留置胃管导致鼻腔横截面积减少,同时经鼻留置胃管会造成局部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多,加重气道阻塞导致患儿呼吸困难。经口留置胃管因不涉及鼻腔,可避免上述不利因素的发生。因此新生儿经口放置胃管更合适。

3.2在平均置管时间上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主要是因为新生儿鼻咽部狭窄,而口腔空间较大,使插管过程更容易;另外,新生儿期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各种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缓慢,反应较迟缓,新生儿的身体的抵抗能力弱,所以操作容易完成。由于护士操作技术熟练,尽管观察组易操作,但两组一次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

3.3两组在置管过程中均有恶心、呛咳,可能是由于两种置管方法都会对咽部的喉上神经造成刺激所致。黏膜损伤方面,观察组无一例黏膜损伤,经鼻组的黏膜损伤有6例,占24%,这主要与新生儿鼻腔狭窄、鼻黏膜血管丰富有关。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黏膜柔嫩而且壁薄,粗硬的胃管极易损伤鼻道。经口放置胃管可避免胃管对鼻黏膜的机械刺激引起的黏膜损伤,因此经口放置胃管更适合于新生儿和早产儿。

3.4两组在保留时间和脱出原因的比较中,两组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胃管脱出中有4例自己吐出,对照组无一例吐出。观察组4例脱出是因胃管在口腔内留置时会有异物的感觉,患儿会不自觉地排斥异物,通过舌的运动患儿会将胃管吐出、同时口腔空间大、胃管易活动不易固定而脱出。另外观察组有3例患儿留置胃管期间出现恶心、呕吐、腹胀,是否与口腔异物感,刺激患儿吞咽动作,咽下空气所致还是喂养不耐受有关,还有待进一步证实。此症状经胃肠减压、暂禁食后好转,未造成不良后果。经口放置胃管时将胃管用胶布固定在嘴角下,离口腔近,且口腔分泌物易流至口角的下方,使固定胃管的胶布潮湿、松脱,导致胃管脱出。观察组有2例因口腔分泌物使胶布潮湿松脱导致胃管脱出的。所以固定胃管时最好用黏性较大的胶布,并将胃管固定在嘴角上方及颊部,以防胶布潮湿脱落。对照组脱出的原因主要是胶布松动,进行其它护理操作活动不甚拖出。因此发现胶布松动时应及时给与处理,避免胃管脱出。

新生儿鼻塞的原因及护理范文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儿童;护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主要指病原体侵犯鼻、鼻咽和咽部而产生的急性炎性反应,简称“上感”。据统计,本病90%为病毒感染所致,包括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等,少数由细菌或混合感染引起。本病全年都可以发生,但以冬春较多见,每人每年常可多次发生,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发热等,严重者可导致惊厥、脑缺氧等。一般及时诊断及积极治疗,预后较好。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民医院儿科自2010年1月~2010年11月共诊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3150例,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0年11月,本院儿科门诊及住院共诊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3150例,其中男1824例,女1326例,年龄0.5~14岁,平均5.6岁;病程3~12d,平均4.7d;不同年龄、性别患儿构成比详见表1。

表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不同年龄、性别患儿构成比

年龄男女合计

例数构成比(%)例数构成比(%)例数构成比(%)0~3岁77942.775757.1153648.83~6岁48426.528821.777224.56~9岁27214.916212.243413.89~14岁28915.91199.040812.9合计1824100132610031501001.2临床表现:轻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鼻塞、流涕、轻咳、咽部不适;重者则可出现畏寒高热、咳嗽频繁、纳差,婴幼儿还可出现腹痛、腹泻甚至高热惊厥。体检可有咽部红肿、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部分患儿可见皮疹。

1.3治疗及结果:本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预防并发症的出现。给予病毒唑等抗病毒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以及给予板兰根等中成药治疗。经上述积极治疗配合精心护理,3150例患儿全部治愈。

2护理体会

2.1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在患儿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监测患儿的体温、呼吸、脉搏,警惕发生高热抽搐。注意检查患儿的口腔黏膜及皮肤有无皮疹出现,注意患儿咳嗽的性质及有无神经系统的症状等,以便可以早期发现百日咳、麻疹、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如果怀疑咽后壁有脓肿,及时报告医生并注意防止脓肿破溃,脓液流入气管而导致患儿窒息。

2.2提高患儿舒适度:①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天通风2次以上,保持室温18~22℃,保持湿度50%~60%,可以减少空气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有减轻呼吸道症状的效果[1]。②注意及时清除鼻腔及咽喉部的分泌物,以保证呼吸道通畅。③鼻塞严重时用0.5%麻黄碱液滴鼻,2~3次/d,1~2滴/次。婴儿鼻塞导致吸吮受到妨碍时,应该在哺乳前15min滴鼻,通畅鼻腔,保证婴儿吸吮[2]。④保持患儿口腔清洁,进餐前后采用温开水漱口。观察患儿咽部充血、水肿及扁桃体肿大情况,注意有无化脓的发生;患儿如有咽部不适或咽痛,可以应用含服润喉片或咽喉喷雾剂等。⑤合理安排护理操作,尽量集中完成,以保证患儿的休息。

2.3高热的护理: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如体温>38.5℃时采取一定的降温措施,具体如下:①保持室温18~22℃,低室温可以促进辐射散热,并可以促使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夏天温度较高时可用空调降温。注意婴幼儿的散热,因为冬天时婴幼儿常被较厚的棉衣棉被包裹,需注意解开包裹,促进散热。②物理降温,可以在额部冷湿敷或枕冰袋,还可以在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处放置冰袋,或用乙醇擦浴,以及采用冷盐水灌肠等方法。③药物降温可采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液,一般服药30~60min便起效,过敏及不良反应少见;对于高热不退者,可以根据医嘱使用冬眠合剂等治疗[3]。

2.4营养护理:尽量给婴幼儿多喂水,鼓励年龄较大的患儿多饮水;本病患儿因发热、咽痛等原因,导致患儿食欲差,不愿进食,应给予患儿营养丰富,容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饮食,少食多餐,减轻胃肠道的负担,必要时根据医嘱静脉补液及营养支持。

2.5皮肤护理:高热患儿退热时一般会出汗较多,汗液蒸发后会使无机盐等成分留在皮肤上,引起瘙痒等不适,注意及时更换患儿衣物,保持床单被褥的平整干燥;修剪患儿指甲,防止患儿因皮肤瘙痒抓破皮肤引起感染。

2.6健康宣教:护士应向家长宣教本病相关的预防知识,居室内注意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和适宜的温度湿度;在本病流行季节,可用食醋蒸法等对居室进行消毒,并尽量避免带孩子出入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指导家长帮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注意休息,饮食均衡,常去户外活动,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及对疾病的抵抗力。

3参考文献

[1]张侃.6~12岁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易感因素调查[j].儿科药学杂志,1998,4(2):25.

新生儿鼻塞的原因及护理范文

[关键词]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8(b)-0086-02

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NRDS)是新生儿常见的合并症,尤其多见于早产儿(32周以下),出生体重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oseContinuousPositiveAirwayPressure,NCPAP)是治疗新生儿低氧血症的重要措施之一,也逐渐取代了早期的机械通气治疗,目前正在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5]。而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SINPPV)是在NCPAP的基础上给予同步间歇正压,在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开展应用,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机后过渡的通气模式,可显著降低拔管失败率[6]。为探讨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SINPPV)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NRDS)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该研究对2010年12月―2012年12月该院收入的NRDS新生儿采用SINPPV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该院的50例呼吸窘迫的新生儿,结合临床症状和胸部典型的X线表现,均符合诊断标准。将5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其中男婴14例,女婴11例,日龄1~36h,平均(7.2±0.23)h,其中16例为剖腹产儿;婴儿体重1000~1500g的12例,>1500g的13例,平均体重(1324±121)g。对照组25例,男婴13例,女婴12例,日龄1~35h,平均(7.2±0.21)h,剖腹产儿16例;婴儿体重1000~1500g的11例,>1500g的14例。平均体重(1341±119)g。两组患儿在日龄、性别、出生体重、妊娠方式、以及Apgar评分等无显著性差异,资料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采用NCPAP治疗,在吸尽气道分泌物并将预热至37℃左右的肺表面活性物质70mg/1.5mL,采用无菌注射器连接新生儿胃管,经气管一次性给药100~140mg/kg,然后用NCPAP进行辅助呼吸,初调值:选择患儿合适的硅胶鼻塞,吸入氧浓度(FiO2)40%~50%,压力5cm水柱,氧流量6~8L/min,吸氧温度在36.8~37.3℃。

1.2.2观察组观察组采用SNIPPV治疗。按照仪器的说明书进行操作。在给予37℃左右的肺表面活性物质70mg/1.5mL后1h左右进行接管。

1.3护理

1.3.1呼吸管理在行SNIPPV通气时,新生儿气道分泌物会从口腔分泌,故需要给予新生儿正确的,及时清除口腔的分泌物,防止呛咳的发生。同时需要定期的吸痰,辅助患儿痰液的排出,时刻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1.3.2通气的护理由于新生儿对刺激较敏感,不管是肺表面活性物质还是通气的气体都需要一定的加温加湿处理,保持和身体的体温相似,以减少机体耗氧量,保护气道粘膜。

1.3.3通气过程中的监测在通气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主要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呼吸情况,以及血氧饱和度,及时调节SNIPPV压力,以及吸入氧浓度。在通气的同时还需要密切监测不良繁体的发生。护理人员应严密做好监测工作。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不同时间后血气分析比较

两组患儿在治疗后各时间点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吸氧分数比值(PaO2/FiO2)与治疗前比较,显示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pH值、PaO2、PaO2/FiO2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上升,PaCO2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儿无创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无创通气时间平均为62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5h,且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早产儿常常并发的疾病,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及肺结构发育不成熟所致,一般在生后当时或很快发病,并在生后2d内进行性加重,如不及时治疗,可因进行性缺氧和呼吸衰竭而死亡;存活者,在生后2~4d病情开始改善,胎龄越小,体重越轻的早产儿,NRDS发病率越高[7]。但是研究发现,单纯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很难达到治疗的目的,这与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无气流存在下,很难与肺部充分接触。

早期的机械通气对于新生儿创伤大,易造成肺部的感染,肺气漏以及肺出血等并发症,给患儿的预后带来消极的影响[8]。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创通气NCPAP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患儿治疗的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9]。但NCPAP治疗时难以把握通气的流速,且在痰液排出时易造成患儿的咳嗽,从而导致治疗的失败,且患儿的通气时间较长,住院时间也随之增加,从而增加院内感染的几率。

该研究采用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由于患儿的咳嗽,通气流速等原因造成通气失败,且大大减少了患儿通气的时间,与该研究对照组的NCPAP治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治疗患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可行的,且与鼻塞持续正压通气相比,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秦素芳,蔡家平,严璐.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12,18(1):14-16.

[2]丁玉红,邓晓毅,刘松林.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1):2911-2912.

[3]栾永刚,董玉斌,曹亚芹.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40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9(29):3726-3727.

[4]Danic,Bertnig,Cecchla,etal.Brainhaemodynamiceffectsofnasalcontinuousaiwaypressureinpreterninfantsoflessthan30weeksgestation[J].Actapaediatrica,2007,96(10):1421-1425.

[5]欧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1):27-29.

[6]杨丽清,江英,刘红霞.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0):1911-1913.

[7]乔彦霞,韩丽萍,郭秀霞,等.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辅助呼吸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J].实用儿科学杂志,2012,27(2):119-121.

[8]杨建生,吴本清,贺务实,等.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5):31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