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电缆施工规范范例(3篇)
低压电缆施工规范范文
关键词:路灯地下电缆;路灯运行;监管;
由于城市的高度社会化,人群化,所以要求城市的夜生活要丰富多彩,而城市照明对城市交通安全、人民生活、美化环境等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路灯控制和管理模式较为落后,没有做到科学管理。
一、路灯电缆故障产生的主要原因
1.路灯电缆施工不规范,施工质量差,野蛮施工,违章拖拽电缆,造成电缆外皮绝缘损伤,电缆设计选用规格容量过小,长期超负荷负运行,绝缘电阻降低,同样造成短路和接地现象。
2.路灯电缆头及中间接头施工不规范,电缆接头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电缆接头规范,如电缆接头并线包扎不紧,电缆接头压接不紧,电缆热缩管选用规格不服,都会导致电缆出现故障。
3.其他施工单位在路灯电缆上方施工损伤电缆,其他管线施工之前不通知路灯管理单位,施工随意性强,经常发生将路灯电缆挖断、损伤的现象,而且私自处理损伤电缆,电缆受潮,电缆被击穿出现故障。
4.路灯电缆安装环境差,地基下沉和错位,自然灾害等,超过电缆安装使用环境的指标。
二、路灯电缆常见故障及现象
1.路灯电缆短路,主要是电缆相线或其他两相线电流过大,超过熔断器容量,无法送电,现象为相线与地线,相线与大地,相线与相线之间。
2.路灯电缆接地,主要是电缆相线或其他两相线电流过大,导线接地,同祥超过熔断器容量,无法送电,现象为相线接大地。
3.路灯电缆断路,主要是电缆相线或其他两相线电流降低,部分路灯还能继续供电运行,电缆断路处的绝缘电阻较高,不对相线或其他两相线及地线进行放电,但长期运行会出现上述1-2的现象。
三、路灯故障电缆采用传统的巡测方法
具体做法是:在路灯故障电缆的相线保险盒的下端串联一只1KW/220V电炉,就等于在故障电缆上串联了一个电阻或电容(R或C),那么串联电阻或电容负载主要目的,是解决路灯故障电缆不能送电的问题。若在路灯电缆之间短路,则用钳形电流表进行测试时,在路灯第1、2、3、4座灯杆都能测量到电流,当测量到第5座路灯时,就测量不出电流,这就可确定电缆故障点在第4座灯与第5座灯之间的电缆处。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实用,维修人员容易掌握,目前我们路灯维修人员还在使用这种方法。
四、路灯故障电缆的定点测试方法
路灯故障电缆的定点测试比较难,故障电缆埋设地下,地表面又无任何明显标记,除施工挖坏损伤电缆有明显标记外,巡找故障电缆点一直是路灯管理人员难题。确定电缆故障点的仪器也很少,就目前我们路灯电缆故障测试仪器使用情况都存着问题,受电缆故障的种类不同,环境不同,测试结果不同,下面对我们使用两种路灯电缆故障测试仪器方法和体会。
1.使用电缆故障定点仪。该仪器主要是通过低压电缆故障高压产生器,对故障电缆施加高压,让故障电缆损坏处放电,产生的高压放电声音,用电缆故障定点仪进行测听放电声音。几年的使用,该仪器的测试效果一般,主要是故障电缆出现种类不同,定点误差率较大。在使用该仪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低压电缆故障高压产生器需要使用220V电源,在输入高压之前,拆除路灯两端电缆连接线和灯头引线,只保留故障电缆线。第二,对故障电缆处进行直流电阻测试的电阻不能等于零。否则,低压电缆故障高压产生器的放电现象不能在故障电缆处显现出。第三,电缆出现断路,电阻较高,高压产生器输入高压之后,不产生放电现象,定点仪就听不到声音。
2.使用路灯电缆故障测试仪。路灯电缆故障测试仪充分考虑国内路灯电缆现状而研发设计,全套仪器具有故障区域判断、故障点定位、路径查找、埋深测试等四种功能为一体,全套仪器由发射机、接收机、区域耦合器、A字测试架等组成。仪器具有液晶显示、栅条指示、声音提示功能,测量电缆深度为一键显示直读。测试过程无需使用交流电源及高压产生器,一人操作就能完成电缆故障点定位、路径查找、埋深测试等项目的测量。比电缆故障定点仪的产品及测试方法要先进,能快捷方便地确定电缆故障点,提高了对故障电缆修复能力,分别准确测定电缆故障,用该仪器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该仪器发出信号辐射范围内电缆故障就不好测量,因此,建议更换测量位置,从电缆另一个端头输入信号,解决不好测量问题。第二,电缆上方已经硬化道路路面及绿地内树苗过密影响,采用A字测试架测试有困难。
五、城市路灯可靠运行
1.城市路灯照明系统由电力变压器(专用或公用)将高压供电电网降至三相380V或单相220V照明用电,经低压架空线或地下电缆送至各路灯杆柱。由于压降限制,每台变压器以能为一条或多条街区路灯供电为限,称一个节点,开关灯控制则由变压器一次侧或二次侧设置的开关设备实现。开关设在变压器一次侧上时,可避免变压器百日里空载损耗,但高压开关价格昂贵且维护使用不便,故多采用在变压器付侧设一开关柜(或盘)由自动控制装置控制开关灯的动作,以达到开P关灯的目的。在计算机检测管理系统中,街区路灯控制装置即节点控制站,与设在路灯管理机构的中央控制室,形成两级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上位机设在中控室,下位机设在各节点站)中控室上位机兼做管理计算机和工程师操作站,主要完成遥控、遥测、故障分析、数据检索、系统维护、电子显示和报表打印等功能。
2.节点站下位机为实时在线控制机,完成路灯开关控制,电流、电压、电能及功率因参数的检测,调压降压运行等功能。节点站采用三级冗余控制,即中控室发出的指令控制,为优先级控制,如阴雨天、节假日、空防治安等情况下发出的特殊指令控制(一日后复原)。
3.中央控制室的基本设备有微电脑,数传设备,高增益全天向天线,成套控制软件等,其结构如图1所示。
路灯照明系统是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公用设施,设计自动化程度高、运行可靠、高效节电、使用维护方便并能美化市容的路灯系统,是路灯控制与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大庆.浅谈微机无线路灯监控系统信道设计[J].道路照明.2013(02).
[2]钱冬杰,谈向萍.浅谈无线网络路灯控制[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
低压电缆施工规范范文
山区高速铁路的电力线路迁改通道因受地形限制而选择困难,加之山区电力短缺,线路负荷大,停电困难等因素,使电力线路迁改通道的选择显得更为复杂。因此,有必要对山区高速铁路电力线路迁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为山区高速铁路建设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铁路电力远动的组成
一般铁路电力远动系统由远动控制主站、远动终端和通信通道三部分组成。其中,远动终端又可分为车站监控系统和变、配电所监控系统两部分。系统使用的技术涉及到铁路电力工程设计、各级电力调度管理模式、远动终端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各级远动控制主站与远动终端之间数据通信及计算机系统等多个方面及专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车站监控系统包括高压监控系统、低压监控系统。高压监控系统主要是对车站10kV变压器高压侧输入电压、输入电流的监控。它包括对输入电压值、输入电流值的监测,以及对安装于10kV电线路上的高压断路器的控制。低压监控系统主要对车站10kV变压器低压侧输出电压、输出电流的监控。它包括对输出电压值、输出电流值的监测,对低压配电盘中低压断路器的控制。
二、电力线路迁改技术要求
一是根据现行《10kV及以下架空配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220-2005)、《铁路电力设计规范》(TB10008-2015)中有关要求,铁路两侧征地红线及车站征地红线范围内的电力线路及电力设施,不满足电气化铁路安全界限标准及有关规程、规范要求的电力线路需进行迁改。
二是所有迁改后的杆塔须位于铁路征地界外,平行电力线路的杆塔距高速铁路铁路最邻近股道中心的距离大于杆高加3m的要求;交叉跨越时杆塔外缘至轨道中心距离原则上大于杆塔高度,困难时应大于5m,距接触网正馈线带电部分的距离需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三是原则上按电力线路现状技术条件进行迁改,所有迁改后的电力线路原则上不提高技术标准和线路等级。
四是迁改后电力线路所采用的导线、电缆、电杆等主要材料和电力设备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导线应采用LGJ型钢芯铝绞线,应等于或者大于原导线截面,且不小于35mm2。
五是考虑电气化铁路的因素,10kV及以下电力线路与高速铁路交叉跨越时,应采用电缆穿保护钢管过轨的方案。电力线路迁改采用电缆方式过轨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电缆应采用交联聚乙烯绝缘钢带铠装铜芯电力电缆,电缆截面应等于或大于原导线截面,且管内不得有接头。
(2)电缆过轨应穿管保护,每处穿管采用两根钢管保护管(一根穿缆,一根备用),并在保护管两端、征地界外各设电缆井一处。保护管采用热镀锌直缝钢管,内径应不小于管内电缆外径的1.5倍,路基以下不应设置电缆接头。过轨钢管敷设长度超过40m时,钢管应做防涡流处理(顺钢管开槽)。
(3)路基下钢管埋深距路基底面不得小于1.0m(或按路基专业要求),若需同时穿越排水沟,其埋深不得小于沟底面0.5m;路基外电缆直埋部分其电缆外皮距地面的深度:一般地段不得小于0.7m,耕地不得小于1.0m。城市道路边的电缆路径和敷设方式应符合规划部门要求。电缆从高挡墙上引下及从电杆引下入地(地下0.3m至地上2.0m范围)处应加热镀锌直缝钢管保护。直埋电缆的上、下面应铺垫不少于100mm厚的砂或软土,并加盖混凝土板或砖,覆盖宽度应超出电缆两侧各50mm。
六是平行接近高速铁路的电力线路作外移处理,平移的电力线路选择新的路径方案时,应经济合理,尽可能控制电力线路的长度,原则上按原线路标准根据地形地貌采用架空方式进行迁改,无路径条件时可采用电缆方式进行迁改。
三、电力线路迁改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是电力线路在迁改前,应对原线路状况做详细的调查,确定经济、技术合理的迁改方案,并取得产权单位的认可。
二是在实施电力迁改时必须考虑施工机械的影响,尽可能一次迁改到位,避免二次迁改。
三是所有迁改后的电力线路均应满足现行国家、铁道部及电力行业颁布的有关规程、规范要求和高速铁路技术要求。
四是高速铁路沟槽管线多,在实施电力迁改时一定要根据站前工程的相关要求,密切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配合,避开正式工程的沟槽管线的位置。
低压电缆施工规范范文篇3
关键词:电力电缆;故障;分析
中图分类号:TM247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电力电缆是电气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传输和分配电能,具有占地少、供电可靠、施工便利、绝缘性能好、能提供容性功率提高功率因素、运行及维护简单等特点。但电力电缆存在绝缘老化变质、电缆接头过热、保护层机械损伤、谐波及过电压造成击穿引起电缆故障、中间接头及终端头设计、电缆头材料选择和制作工艺影响等问题。同时电缆事故往往造成一定的损失。
1电力电缆故障
电力电缆主要故障
1)绝缘老化变质;电力电缆长期处于电、热、化学及机械作用环境中,从而使绝缘介质发生物理及化学变化,导致介质损耗加大,绝缘强度下降。
2)电缆过热;造成电缆过热的主要原因是电缆内部气隙游离造成局部受热,加速绝缘老化、碳化,电缆过载或表面散热不佳导致绝缘加速老化。
3)过电压造成击穿;雷击过电压和谐振过电压使电缆绝缘所承受的耐受电压超过允许值而造成击穿。
4)中间接头、终端头材料选择和制作工艺问题;设计电缆电压等级低于运行电压,电缆处于长期过电压运行状态,加速绝缘老化,缩短电缆使用寿命。电缆头材料选择不当,由于电缆绝缘材料和电缆头材料材质不同,热胀冷缩系数不同,长期运行电缆和电缆头之间产生间隙,发生树状爬电,引发电缆放电击穿。电缆头制作工艺不规范,剥离半导体时损伤电缆绝缘,半导体剥离长度不够,绝缘表面存在微粒、灰尘等杂质,造成绝缘强度下降,使用寿命缩短。
5)绝缘受潮、腐蚀、外力损伤;中间接头或电缆头因做头密封不严造成绝缘受潮,穿墙套管外侧防雨棚设计不合理,造成电缆头长期淋雨受潮,引起电缆头击穿放电。
2事故案例
1)老满城220kV变电站#1电抗器35kV高压电缆在运行过程中先后发生两次击穿事故。现场检查和资料查阅认定电缆头采用热缩材料,在晴朗无风天气制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施工,线芯距最近接地点距离为700mm,大于规范要求的250mm。电缆试验报告各项数据符合交接试验规程合格要求。经综合分析,设计电缆电压等级为35KV,而变电站主变压器电压等级为220/110/38.5,35KVⅡ段PT变比为38.5/100,击穿时盘表显示电压为36KV,实际电压计算:36×100/35×38.5/100=39.6KV。电缆处于长期过电压运行状况,造成绝缘加速老化击穿。
2)独山子百万吨乙烯动力站工程35kV段电源进线电缆,35kV电缆经穿墙套管接入室内配电装置。运行过程中穿墙套管外侧35kV电缆头击穿。经现场事故调查认定电缆头制作过程存在制作工艺不规范现象,半导体剥离长度不够,绝缘表面存在微粒、灰尘等杂质,同时穿墙套管外侧防雨棚设计不合理,电缆头较长时间淋雨受潮,造成电缆头击穿。
3)墨玉110KV变电站35KV出线电缆,该出线由35KV段出线开关柜通过35KV出线电缆引接至室外35KV输电线路,电缆长度约120米,该电缆在运行过程中电缆头两次击穿。经现场事故调查认定,电缆头选用热缩材料,由于电缆绝缘材料和电缆头材料材质不同,热胀冷缩程度不同,长期运行产生间隙,发生树状爬电,电缆鼻子处通过爬电对半导体边缘放电,击穿电缆绝缘层,引发电缆放电击穿。
4)呼图壁宽沟110KV变电站35KV配电装置出线柜电缆头击穿爆炸,造成配电柜受损。经现场事故分析认定主要原因①电缆设计不合理,变压器出口电压为38.5KV,电缆选用35KV电压等级,电缆长期过电压运行。②电缆头固定不合理,该电缆为单芯电缆,电缆头固定采用铁皮卡子闭环固定,构成局部环流发热,损伤电缆绝缘。③电缆头材料选择为热缩材料,由于热胀冷缩,产生间隙,发生树状爬电,电缆鼻子处通过爬电对半导体边缘放电,击穿电缆绝缘层,引发电缆绝缘击穿(主要原因)。④运行人员操作不当,第一次对地放电跳闸后,在未查明原因的情况下进行二次合闸,造成电缆爆头,事故损失扩大。
3电力电缆故障分析
3.1电力电缆过负荷击穿
电缆处于长期满负荷或经常过负荷运行状态,造成电缆出现绝缘老化和半导体鼓胀裂纹等缺陷,逐渐发展为故障,在送电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极易导致电缆线芯温度不断升高,在高温、电压的作用下绝缘老化加剧,使用寿命缩短,逐渐发展为电缆击穿故障。
3.2电力电缆设计不合理
2003年前后,新疆变电站工程设计基本上选用35KV电压等级电缆,而实际主变压器电压为38.5KV,造成电缆长期过电压运行,加速电缆老化,遇到操作过电压等电压波动,极易造成电缆头击穿。
3.3电缆头或中间接头材料问题
由于电缆头材料价格差异较大,部分工程为降低成本选用热缩材料。运行过程中电缆发热,由于电缆绝缘材料和电缆头材料材质不同,热胀冷缩程度不同,长期运行在电缆和电缆头材料中间产生间隙,发生树状爬电,电缆鼻子处通过爬电对半导体边缘放电,击穿电缆绝缘层,引发电缆放电击穿。
3.4电力电缆因谐振过电压击穿
部分回路多次施加相同幅值电压,每次产生一定程度的绝缘损伤,在正常运行期间逐渐积累造成绝缘降低,出现绝缘薄弱环节,在谐波过电压超过电缆损伤部位的极限值时,引起电缆击穿。
3.5电缆终端制作工艺
电缆终端电晕放电主要是因为电缆三芯分叉处距离较小,芯与芯之间的空隙形成一个电容,可导致相间或对地放电,长期放电会使电缆终端损坏。对电缆在线监测期间使用TEV暂态电压测试仪发现电缆三指套处电晕放电幅值高达28dB。可以判断电缆终端制作和安装工艺不良再加上积污,从而引起电晕放电。
4防范措施
4.1提高设计标准
由于变电站主变压器电压为38.5KV,因此在电缆的选择上,采用38.5电压等级的非标电缆或42KV电压等级电缆,可有效避免电缆长期过电压运行。
4.2电缆中间接头或电缆头材料选择
考虑到运行过程中电缆发热,及电缆绝缘材料和电缆头材料材质不同,热胀冷缩系数不同,长期运行造成电缆和电缆头材料中间产生间隙,发生树状爬电,引起电缆击穿事故。选用冷缩电缆头,可有效延缓间隙的产生。
4.3电缆制作工艺
电缆制作工艺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缆的使用寿命。严格按照规范和厂家说明书要求制作,避免发生电缆头制作工艺不规范,剥离半导体时损伤电缆绝缘,半导体剥离长度不够,绝缘表面存在微粒、灰尘等杂质,制作环境潮湿、粉尘大等现象,就能保证电缆头制作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