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黄瓜病虫害症状与治疗范例(3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6-24 手机浏览

黄瓜病虫害症状与治疗范文篇1

关键词:蔬菜病害;识别方法;防治措施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的种植面积更是在经济作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种植蔬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蔬菜种植种类的增加及种植方式的多样化,蔬菜病害也在逐渐增多,许多菜农缺少防治蔬菜病虫害知识,不能很好地识别病虫害,在防治时没有做到对症用药,或者用药不合理,从而影响蔬菜的产量及产品质量。就蔬菜病虫害的发生,根据病源的不同,可分2类,一是生理病害,是由于不良环境引起的病害;二是侵染性病害,是由生物的传染,如真菌、细菌、线虫、病毒等引起的。正确识别蔬菜病害是做到准确、及时、有效防治的关键。现将蔬菜病害的识别方法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病害识别方法

1.1认别时间

对于由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其最佳识别时间为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时,如温室和大棚应在放风前或晚间,叶片潮湿为宜;露地宜在早晨叶片结露或雨后,可明显看到病部霉污或病原菌的分泌物[1]。

1.2根据发生条件识别

由于每种病害发生时所需环境条件不尽相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只能有1种或几种病害发生,因此可根据外部环境情况初步判断可能发生的病害。如:高温干旱条件下一般只发生病毒病;高温高湿条件下可发生枯萎病、炭疽病、疫病、青枯病、立枯病等;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灰霉病、菌核病、霜霉病、白粉病、猝倒病、黄萎病等。

1.3根据发生时期识别

蔬菜在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病,依发病期不同主要分为苗期病害和成株期病害,苗期病害常见的有猝倒病、立枯病、沤根,如黄瓜苗期易发生炭疽病、黑星病等。成株期病害是指由菜苗定植到收获期间发生的病害,绝大多数病虫害都在此期间发生,如黄瓜霜霉病、枯萎病一般在开花期发生,炭疽病多在果实成熟期发病。

1.4根据发生部位进行识别

病害发生的部位主要有根、茎、叶、花及果实等,根据发生的部位可确定病害范围。如根腐病、根肿病、根结线虫病、沤根及烧根等,这些病害先在植株根部发病;早疫病、霜霉病、角斑病、白粉病等先在叶部发病;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等,病菌首先危害茎部输导组织;灰霉病、黑星病、脐腐病、炭疽病、软腐病、畸形果等多危害花果[2]。另外,对于发生在叶部的病害,还可根据发生在植株上的位置不同判断属哪种病害,如黄瓜角斑病多发生在下位叶,霜霉病多发生在中位叶,缘枯病发生在上位叶。

1.5根据主要症状进行识别

了解和掌握各类病害外部形态特征(即症状)是正确识别和防治病害的前提和关键,但任何一种病害症状都是多方面的,要完全掌握并非易事,也没有必要,只要抓住每种病害的显著症状就可准确判断出病害种类。细菌病害病斑主要表现在叶部,潮湿时无霉(粉)状物,但病部常出现脓状物、溃疡及腐烂现象,有时发生臭味,如黄瓜角斑病叶背面有菌脓溢出;青枯病用手挤压横切开的茎基部可见米汤状菌脓溢出;蔬菜软腐病病部腐烂有臭味。病毒病害病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形,或呈线状厥叶形,或有褐色斑块的条斑形,顶部叶片变小,中下部叶片内卷[3]。真菌病害发病部位有不同形状(圆形、椭圆形、多角形、不定形)病斑,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有不同颜色霉(粉)状物,如黄瓜霜霉病在叶背面有灰黑色霉层,疫病、白菜霜霉病病部有白霉,灰霉病病部有灰褐色霉层,炭疽病有红褐色胶质物等。

2防治措施

本着“预防为主、治早治小”的原则,以经济、安全、高效为防治宗旨,采取生态防治和农业防治为主、其他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力求防治的科学性,蔬菜病害防治有三防:一是不让病原菌进入本区域,二是充分减少病原基数,三是减少和降低病害暴发成灾的几率。

2.1生态防治

通过有效控制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光照、湿度防治,通常适宜的温、湿度指标为:上午25~30℃,湿度60%~70%,棚温30℃开始放风散湿,25℃开始闭棚保温;下午温度20~25℃,湿度60%左右;上半夜温度15~20℃,湿度低于85%,20℃及时盖帘保温,利于养分输送;下半夜温度12~15℃,不低于10℃,湿度90%左右。如黄瓜霜霉病发生较重时,进行高温闷棚,维持棚温45℃约2h后再放风,这样连闷2~3次,防效显著。

2.2物理防治

通过采取合理的耕作制度、方式、方法达到防治病害目的,如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实行轮作、间作、套种,清洁田园,摘除老病叶,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科学管理,合理配比氮磷钾及微肥。叶菜类施肥以氮肥为主,适当配合磷钾肥。花果菜类生长中氮磷钾配合要适当,按照生长发育规律进行肥水管理,肥料以农家肥有机肥为好,注意配合使用硼、镁、钼肥。

2.3药剂防治

一是对症用药。菜农们既要掌握病害识别技术,又要了解一些常用药剂的应用范围,以防乱用。如防治真菌性病害应选用普力克、甲霜灵(瑞毒霉)、乙磷铝(疫霉灵)、百菌清、三唑酮、杀毒矾、扑海因、速克灵、甲基托布津等;防治细菌病害应选用琥胶肥酸铜(DT)、醋酸铜(CT)、铬氨铜、可杀得、波尔多液等铜制剂及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防治病毒病可选用病毒A、植病灵、83增抗剂、抗病毒剂1号等[4]。这些农药的防治对象和范围不同,只有对症用药才能达到防治效果,例如三唑酮(粉锈宁)对白粉病和锈病有特效;瑞毒霉可防治蔬菜多种真菌病害,但不能防治白粉病及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二是严格把握用药浓度和次数。生产中有些菜农常因治疗心切而任意提高用药浓度、增加用药次数,不仅增加成本,还易造成药害,加重污染;有的为求经济而减少药量和施药次数,不能达到防治目的,而只有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准确配制药量、浓度,才能获得满意效果。三是适期防治。任何一种病害在不同地区都有发生与流行的时期,只有掌握不同病害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发生规律,才能做到提前预防、及时用药。在病害初发期,应首先控制发病中心,然后全面施药防治,这样既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又提高防效。四是广泛使用低毒农药。在选用农药上,要提倡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这也是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实现蔬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五是轮换用药。为避免病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降低农药残留量,不可长期单用一种农药,应交替使用,一般一种农药使用2~3次后,应换其他农药品种。六是选择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目前,常用农药剂型有需对水使用的水剂、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及可溶性粉剂等,直接使用的粉剂和颗粒剂,加热后使用的烟剂;常用施药方法有喷雾法、喷粉法和熏蒸法。在施药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棚室内湿度高低而选用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如在阴天或棚客观存在内湿度大时,选百菌清烟剂或速克灵烟剂防霜霉病、灰霉病等真菌病害,脂铜粉剂防角斑病、缘枯病等细菌病害。

黄瓜病虫害症状与治疗范文

关键词蔬菜病害;识别方法;防治措施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的种植面积更是在经济作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种植蔬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蔬菜种植种类的增加及种植方式的多样化,蔬菜病害也在逐渐增多,许多菜农缺少防治蔬菜病虫害知识,不能很好地识别病虫害,在防治时没有做到对症用药,或者用药不合理,从而影响蔬菜的产量及产品质量。就蔬菜病虫害的发生,根据病源的不同,可分2类,一是生理病害,是由于不良环境引起的病害;二是侵染性病害,是由生物的传染,如真菌、细菌、线虫、病毒等引起的。正确识别蔬菜病害是做到准确、及时、有效防治的关键。现将蔬菜病害的识别方法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病害识别方法

1.1认别时间

对于由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其最佳识别时间为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时,如温室和大棚应在放风前或晚间,叶片潮湿为宜;露地宜在早晨叶片结露或雨后,可明显看到病部霉污或病原菌的分泌物[1]。

1.2根据发生条件识别

由于每种病害发生时所需环境条件不尽相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只能有1种或几种病害发生,因此可根据外部环境情况初步判断可能发生的病害。如:高温干旱条件下一般只发生病毒病;高温高湿条件下可发生枯萎病、炭疽病、疫病、青枯病、立枯病等;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灰霉病、菌核病、霜霉病、白粉病、猝倒病、黄萎病等。

1.3根据发生时期识别

蔬菜在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病,依发病期不同主要分为苗期病害和成株期病害,苗期病害常见的有猝倒病、立枯病、沤根,如黄瓜苗期易发生炭疽病、黑星病等。成株期病害是指由菜苗定植到收获期间发生的病害,绝大多数病虫害都在此期间发生,如黄瓜霜霉病、枯萎病一般在开花期发生,炭疽病多在果实成熟期发病。

1.4根据发生部位进行识别

病害发生的部位主要有根、茎、叶、花及果实等,根据发生的部位可确定病害范围。如根腐病、根肿病、根结线虫病、沤根及烧根等,这些病害先在植株根部发病;早疫病、霜霉病、角斑病、白粉病等先在叶部发病;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等,病菌首先危害茎部输导组织;灰霉病、黑星病、脐腐病、炭疽病、软腐病、畸形果等多危害花果[2]。另外,对于发生在叶部的病害,还可根据发生在植株上的位置不同判断属哪种病害,如黄瓜角斑病多发生在下位叶,霜霉病多发生在中位叶,缘枯病发生在上位叶。

1.5根据主要症状进行识别

了解和掌握各类病害外部形态特征(即症状)是正确识别和防治病害的前提和关键,但任何一种病害症状都是多方面的,要完全掌握并非易事,也没有必要,只要抓住每种病害的显著症状就可准确判断出病害种类。细菌病害病斑主要表现在叶部,潮湿时无霉(粉)状物,但病部常出现脓状物、溃疡及腐烂现象,有时发生臭味,如黄瓜角斑病叶背面有菌脓溢出;青枯病用手挤压横切开的茎基部可见米汤状菌脓溢出;蔬菜软腐病病部腐烂有臭味。病毒病害病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形,或呈线状厥叶形,或有褐色斑块的条斑形,顶部叶片变小,中下部叶片内卷[3]。真菌病害发病部位有不同形状(圆形、椭圆形、多角形、不定形)病斑,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有不同颜色霉(粉)状物,如黄瓜霜霉病在叶背面有灰黑色霉层,疫病、白菜霜霉病病部有白霉,灰霉病病部有灰褐色霉层,炭疽病有红褐色胶质物等。

2防治措施

本着“预防为主、治早治小”的原则,以经济、安全、高效为防治宗旨,采取生态防治和农业防治为主、其他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力求防治的科学性,蔬菜病害防治有三防:一是不让病原菌进入本区域,二是充分减少病原基数,三是减少和降低病害暴发成灾的几率。

2.1生态防治

通过有效控制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光照、湿度防治,通常适宜的温、湿度指标为:上午25~30℃,湿度60%~70%,棚温30℃开始放风散湿,25℃开始闭棚保温;下午温度20~25℃,湿度60%左右;上半夜温度15~20℃,湿度低于85%,20℃及时盖帘保温,利于养分输送;下半夜温度12~15℃,不低于10℃,湿度90%左右。如黄瓜霜霉病发生较重时,进行高温闷棚,维持棚温45℃约2h后再放风,这样连闷2~3次,防效显著。

2.2物理防治

通过采取合理的耕作制度、方式、方法达到防治病害目的,如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实行轮作、间作、套种,清洁田园,摘除老病叶,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科学管理,合理配比氮磷钾及微肥。叶菜类施肥以氮肥为主,适当配合磷钾肥。花果菜类生长中氮磷钾配合要适当,按照生长发育规律进行肥水管理,肥料以农家肥有机肥为好,注意配合使用硼、镁、钼肥。

2.3药剂防治

一是对症用药。菜农们既要掌握病害识别技术,又要了解一些常用药剂的应用范围,以防乱用。如防治真菌性病害应选用普力克、甲霜灵(瑞毒霉)、乙磷铝(疫霉灵)、百菌清、三唑酮、杀毒矾、扑海因、速克灵、甲基托布津等;防治细菌病害应选用琥胶肥酸铜(dt)、醋酸铜(ct)、铬氨铜、可杀得、波尔多液等铜制剂及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防治病毒病可选用病毒a、植病灵、83增抗剂、抗病毒剂1号等[4]。这些农药的防治对象和范围不同,只有对症用药才能达到防治效果,例如三唑酮(粉锈宁)对白粉病和锈病有特效;瑞毒霉可防治蔬菜多种真菌病害,但不能防治白粉病及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二是严格把握用药浓度和次数。生产中有些菜农常因治疗心切而任意提高用药浓度、增加用药次数,不仅增加成本,还易造成药害,加重污染;有的为求经济而减少药量和施药次数,不能达到防治目的,而只有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准确配制药量、浓度,才能获得满意效果。三是适期防治。任何一种病害在不同地区都有发生与流行的时期,只有掌握不同病害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发生规律,才能做到提前预防、及时用药。在病害初发期,应首先控制发病中心,然后全面施药防治,这样既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又提高防效。四是广泛使用低毒农药。在选用农药上,要提倡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这也是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实现蔬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五是轮换用药。为避免病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降低农药残留量,不可长期单用一种农药,应交替使用,一般一种农药使用2~3次后,应换其他农药品种。六是选择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目前,常用农药剂型有需对水使用的水剂、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及可溶性粉剂等,直接使用的粉剂和颗粒剂,加热后使用的烟剂;常用施药方法有喷雾法、喷粉法和熏蒸法。在施药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棚室内湿度高低而选用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如在阴天或棚客观存在内湿度大时,选百菌清烟剂或速克灵烟剂防霜霉病、灰霉病等真菌病害,脂铜粉剂防角斑病、缘枯病等细菌病害。

3参考文献

[1]吴扣兰,刘裕岭.蔬菜细菌性病害发病特点及防治对策[j].上海蔬菜,2009(5):68.

[2]孟令法.大棚蔬菜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农业知识(科技与三农),2009(6):57-59.

黄瓜病虫害症状与治疗范文

关键词:淡水鱼类;寄生虫病;危害;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淡水渔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越来越大,鱼病发生机率和危害性也不断提高,已逐渐成为制约国内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寄生虫病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寄生虫对鱼类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宿主和寄生虫种群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然而当环境与生态急剧改变时,寄生虫就有可能大量侵入宿主,从而导致寄生虫病暴发,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1寄生虫病对鱼类的危害

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显著时可引起宿主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机械性刺激及损伤。机械性刺激及造成组织损伤是寄生虫病共有的一种特征,可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变,带来不良的后果。二是压挤与阻塞。一些寄生于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往往能造成对宿主组织器官的压挤,引起萎缩、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三是掠夺宿主的营养。寄生虫的营养取自宿主,其结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对宿主产生某种危害,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影响,重者可至死亡。四是毒素的作用。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其代谢产物排泄于宿主体内。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质,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

2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二是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

2.1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病

(1)隐鞭虫病。隐鞭虫寄生于淡水鱼的鳃和皮肤。鳃隐鞭虫主要破坏鳃小片上皮并产生凝血酶,使其血管阻塞,黏液增多,严重时鱼类呼吸困难,不摄食,离群独游或靠岸边聚集于水面,体色暗黑,体形消瘦。主要流行于5~10月,7~9月发病较多,往往表现为急性型。

(2)粘孢子虫病。其中碘泡虫病危害较广,碘泡虫形成的胞囊,大的肉眼可见。鲢碘泡虫主要为害白鲢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体表、鳃、心脏、血液等,致使病鱼狂游乱窜,打圈,狂跳出水面,鱼体极度消瘦,尾上翘,肝、脾萎缩,腹腔积水,肠内无食物等症状。饼形碘泡虫主要寄生于草鱼种的肠道,严重时前肠粗大,肠壁呈白色糜烂状,鱼体发黑,腹部膨大,不摄食,消瘦而死。野鲤碘泡虫主要侵袭鱼的体表、鳍和鳃等,能引起鱼种死亡。主要流行于5~7月,表现为急性型。

(3)斜管虫病。斜管虫主要寄生于鱼的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皮肤表面有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破坏组织,影响鱼的呼吸,病鱼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发黑,漂游水面或侧卧,靠近岸边,不久死亡。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初冬和春季为其流行季节。

(4)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严重时鱼体覆盖1层白色薄膜,病鱼行动迟钝,漂浮水面,不断与其他物体磨擦或跳出水面,能造成成批死亡。主要流行于初冬和春末,尤其是密集放养的越冬池易感染此病。

(5)车轮虫病。是鱼类很普通的原虫病,严重时鱼体分泌大量黏液,车轮虫较密集的部位,如鳍、头、体表等出现1层白翳,素有白头白嘴病之称,尤其危害下塘10d左右的鱼苗,使其口腔充塞黏液,嘴闭合困难,不摄食,呈“跑马”现象,鱼体消瘦。此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现,4~7月较流行。

2.2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病

(1)指环虫病。在我国饲养鱼类中致病的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鲢指环虫和坏鳃指环虫。主要寄生于锶部,严重时,病鱼鳃丝黏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呼吸困难,鳃部浮肿,鳃盖张开,游动缓慢,可致苗种大量死亡。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温度为20~25℃左右。

(2)双穴吸虫病。病鱼在水面作跳跃式游泳、挣扎,继而游动缓慢,失去平衡,头部充血,在脑室及眼眶周围呈鲜红色,鱼体出现严重弯曲等。主要危害鲢、鳙鱼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流行于5~8月,8月之后是白内瘴症状。

(3)九江头槽绦虫病。病鱼体重减轻,体表黑色素增加,离群独游,并有恶性贫血,严重时前肠第一盘曲胀大呈胃囊状,直径增加3倍,肠皱壁萎缩,表现慢性炎症,肠被虫体堵塞。主要流行于冬末春初,对越冬草鱼种危害最大,死亡率可达90%以上。

(4)中华鱼蚤病。我国危害较大的有大中华鱼蚤病和鲢中华鱼蚤病。轻度感染无明显病症,严重时影响鱼的正常呼吸,引起鱼焦燥不安。鱼蚤在摄食时分泌酶溶解寄主组织,进行肠外消化,能引起鱼鳃丝表皮破坏,末端弯曲、变形、贫血,血色素降低及白细胞组成改变等,病鱼整天在水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上翘,俗称“翘尾巴”病,鱼体因消瘦死亡。每年4~11月均有发生,流行于5~9月,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草鱼。

(5)鱼怪病。一般成对地寄生在鱼的胸鳍基部附近围心腔后的体腔内,有一孔与外界相通。鱼怪病严重影响鱼的性腺发育,1只鱼怪幼虫能使鱼苗失去平衡,数分钟死亡,3~4只鱼怪幼虫能引起鱼种不安。感染率高的水域,在岸边能看到成片被鱼怪幼虫寄生而死亡的鱼苗、鱼种。此病多见于湖泊和水库。

3鱼类寄生虫病综合防治

3.1预防措施

(1)在渔池设计和建造上应尽量做到符合防病要求。每个池塘应有独立的进排水口,水源充足、清洁,避免从进水口处引入病原寄生虫。

(2)建立检疫制度。鱼种、鱼苗引进或引出时要进行认真检疫,确认无病和无病原后再放养,以防地区性寄生虫病扩散传播。

(3)在鱼苗、鱼种放养前必须坚持彻底清塘,用药物消灭池中病原生物。

(4)在鱼种放养、分塘、转塘放养前应对鱼体进行药物浸洗消毒、杀虫,切断传播途径。

(5)开展药物预防。病原体往往粘附在饲料中进入池塘。因此,对食物场要进行定期消毒,对投喂的饲料,特别是青草等饲料要进行消毒、杀虫。在鱼病易发季节,要定期用药物全池消毒、定期投喂药饵,控制病原滋生,以达到防病效果。

(6)提高鱼体自身抵抗力。在越冬期间要选用较好的配合饲料投喂。在开春投喂时要注意添加一部分营养及免疫调节剂等,尽快恢复鱼类因越冬而消耗的体质,并通过拉网锻炼,提高免疫力;在活鱼装运时,要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减少病原生物侵入机会。

3.2综合治疗措施

(1)化学药物治疗。常用药物主要有硫酸铜、硫酸亚铁、碘、高锰酸钾、敌百虫和硫双二氯酚等。推荐使用的药物有优马林和鱼虫杀星。优马林可治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