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工艺美术运动的启示范例(3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6-25 手机浏览

工艺美术运动的启示范文篇1

关键词:多媒体;美术微课程;设计策略

微课程的短小精悍,视觉冲击力强,恰好能满足美术学科的教学需求。美术教学过程中,利用可视化的微课程能够提供很多感受认识以及创造性表现的方法。因此,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微课程可以解决诸多教学难题。

一、微课程的主体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获取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微课程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如“古希腊雕塑”一课,在微课中同时展示米隆的《掷铁饼者》和奥运赛场上铁饼运动员的图片,动画模拟投掷铁饼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运动员角色,感受投掷铁饼的动作和雕塑动态的不同,并分析讨论两者不同的原因。通过利用微课程展现这一简短、寻常的教学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然后,引导学生提出两个研究性课题“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通过古希腊雕塑看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让学生主动收集资料,解决课题提出的问题,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研究性报告。

二、微课程的风格设计

1.演示指导型。如书法课程是典型的知识技能型课程,要了解各种书体的分辨及书写,恰当使用文房四宝进行书法的使用和创作,大胆地进行展示和交流,对自己和他人的书法作品进行评价。此类课程涉及工具的使用、创作和鉴赏评价等,设计此类微课程,要将重点放在演示上,采取演示指导型。2.启发指导型。如“现代生活中的设计艺术”等课程是通过创意案例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学习创意想象及设计的方法。此类课程涉及想象创意、造型创意、联想类比创意或者创意设计等。设计此类微课程,启发指导的过程是重点,要用丰富有趣的创意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创意联想。3.情感交流型。如“中国古代绘画撷英”和“中国民间美术”等赏析感悟型的课程。此类课程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描述、分析,从中发现和感悟作品的魅力。学生在欣赏和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设计此类微课程,以情感交流为主,辅以演示指导。

三、微课程的艺术设计

微课程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其课程的导入、重点和结束部分,都能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效果。因此,在设计中要更加高效地展示微课程,提高学习效率,微课程的表现艺术必不可少。1.创意震撼的视觉效果。在微课程呈现的过程中,适当的图片和视频能增强学生的心灵感受。例如,在鉴赏《格尔尼卡》一画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画家创作的历史背景,利用音像剪辑放映一段二战时期的战争场面,能使学生深深体会战争的残酷。又如,在欣赏梵高的艺术作品时,作品从初期的阴暗色调渐变到后期的明亮色调,要选择相应的背景和图片文字配合其艺术作品的特点,从而表达画家的艺术理想和期望。因此,视频和图片的选用一定要体现实用性和艺术性,才能体现微课程的视觉震撼效果。2.余音绕梁的听觉效果。在微课程表达的过程中,根据不同课程选用不同的音乐与音效能表达不同的艺术感受。如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播放一曲悠扬的《高山流水》,让学生置于山水画的意境之中;如赏析《中国民间美术——年画》,用一曲欢快的《今个儿真高兴》,就能增添不少喜庆的气氛。这样,通过不同背景音乐的选用表达艺术之美,感受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的身心感受,使学生体悟艺术的感染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3.跌宕起伏的节奏效果。微课程以短小精悍为特点,时间虽短,但是不能平铺直叙,要注重节奏效果。如在“抽象艺术”的设计中,欣赏《百老汇的爵士乐》,来表达抽象艺术的艺术效果。在欣赏《中国古代花鸟画》时,可以用一年四季展现梅兰竹菊及相关的鸟类,从而表现艺术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特点。微课程就是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给学习者创造不同的感受,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四、微课程的互动设计

工艺美术运动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情境教学

一、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时期的教学发展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工作,是近年来各学科教学发展的重要指导与走向,相对于以往的“双击”和“三维目标”,核心素养已经不再是有具体指向内容的指挥棒,而是指向全人、全思维的,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天赋和智力的量化,更注重的是后天培养的一种文化素质。在小学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之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作出了要求,并且具体分类为如下五个方面: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这也就意味着,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小学美术教学,不再是带学生单纯地在课堂中进行模仿与练习,而是要全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审美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实现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给学生以启发,最终达成教学工作的完善与发展。在当前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时期的情境教学中,教师能够关注到学生的成长,给学生以启发,全面推动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发展与完善,给学生以更多的关注,实现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核心素养发展之下,对于教学工作的整体发展也提出了方向性规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氛围民主,以人定教。在当前教学中,教学工作的开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因材施教,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氛围,全面推动学生成长。在小学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到美术的启蒙与熏陶,此时的一切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新鲜的,新鲜的色彩感觉,新鲜的审美感知。而作为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关注到现代化教学的发展,给学生以启发,最终达成现代化教学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民主的氛围,因人而异的教学策略,能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发展,尊重学生成长,从学生角度找寻艺术的美好,激发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为学生种下艺术的种子。其二,氛围轻松,寓教于乐。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之下,才更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心理。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在教学中很多时候需要教师及时、准确地做出引导,才能切实的推进现代化教学的发展,实现对学生基本美术素养的构建。轻松地氛围和寓教于乐的观点,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而且艺术学科本身不需要沉闷,而是需要大胆的想象与创新,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之下对思维进行开拓,才能真正达成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其三,善用科技,现代化教学。在现代教学中,科学技术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对教学发展发挥着全面推动的作用,影响并改变着教学工作,这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约束自己,提升对科学技术的操作能力,真正实现科学技术对课堂的指导与运用,使信息技术点亮课堂,融入课堂。

二、情境教学在核心素养时期的运用意义

情境教学,在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相应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形成感悟。在传统教学中,美术教学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进行临摹,盲目的追求“像”,比如画了一座塔,就要求这座塔一定是正的而非斜的;教材中的图片有3个窗户,画出来的也一定要有3个窗户。这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很多时候,传统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缺乏学生对物质的真听、真看、真感觉。这里可以为大家简单介绍何为情境教学。以画鸡蛋的故事为例,日本教师会拿出一袋鸡蛋,给班级每位学生发一个鸡蛋,让学生拿回家自己进行观察,直到煮熟吃掉,第二天再让学生回来画个鸡蛋;美国教师会直接拿出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鸡蛋,甚至还会带来煎鸡蛋、煮鸡蛋、切开的鸡蛋等不同的鸡蛋,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再画鸡蛋。虽然这两个国家的教师做法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去了解鸡蛋,知道鸡蛋其实是有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的,而非都是椭圆的,而且不同形状的鸡蛋,味道也是不同的,真正形成对鸡蛋的立体印象。这就是情境教学。小学美术教学中实现情境教学,就是将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日常的运用于课堂,最终达成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意识以及学习兴趣的全面培养,推动课堂的发展。情境教学的运用,能够全面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带学生进入到相应的状态下进行思考与探究,真正地去看与听,这也是作为艺术门类教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其能够全面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关注到现代化教学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关注到的是对学生成长的培养,而非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技能的培训。事实上,小学阶段学生也并不一定对美术会产生兴趣,此时与其对其进行专业术语、专业技巧的灌输,不如直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情境教学再核心素养时期的具体运用

(一)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是实现情境教学的重要环节。情境教学本身属于随着新课标发展而来的现代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全新的意义,需要紧扣新课标精神去理解与体味,更需要与时俱进地发展。新课标发展带来了情境教学法,也自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全面提升自身对情境教学法的领悟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第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这一能力能够帮助创设情境,将视、音、图、文等充分的结合,实现情境的优化创设等,对情境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自身的审美能力、艺术领悟与感知能力等,作为教师要想构建与美术课堂相符的情境,不仅需要具有艺术品味,还要具备人文情怀,如将“月夜”场景的创设与我国传统的诗词《春江花月夜》《静夜思》等相结合,巧妙设定意境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实现现代教学发展的关键所在。第三,组织教学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创设情境往往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但是将课堂进行组织交融,引导学生更好地实现教学的发展,仍然需要教师完善创设,思考如何用语言进行讲解引导等,这些都是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时必须关注到的。

(二)掌握情境创设技巧

掌握情境创设的技巧,也可以理解为找到情境创设的真谛所在。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展开教学工作,而是需要尊重课堂的原理所在,如前文提到的,在进行“月夜”教学中,可以与传统古诗词结合。美术作品是有灵魂的,教师要找到其中的灵魂所在,抓住其中的真实内涵,全面推动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给学生以启发,进而达成情境的创设。美术作品往往能与很多内容相结合,如音乐、诗词、文章等。如丰子恺的画作和文章的结合,就是画与字的结合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结合点,实现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是实现情境教学发展的有力保障。多媒体技术的全面发展,能够为情境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多媒体技术强有力的表现力,不仅能够将平面的色彩图片用更为清晰的形式展示出来,也能化静为动,将图片表达的内容更为清晰地展示出来。在现代化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设备,能够将许多教师用语言讲述不尽的内容直接表达出来,并且可以通过声音、灯光、电影等的全面结合,增强表达能力,增加情境创设的渲染能力,最终实现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提供方便,进一步渲染环境,最终实现教学工作的完善。同时,运用教学软件,以此来刺激学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师要掌握信息技术,给学生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课件,选择有效的教育素材,以此来充实教学内容。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通过眼睛的观察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美。所以教师就要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美术的乐趣。在美术教学中有着大量的欣赏类内容,教师就可以借助其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来进行教学,给学生展示出相应的视频与资料,以此来向学生进一步说明美术知识中的背景与发展情况,加深学生的记忆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借助音乐等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受到美术知识的影响,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掌握专业的美术知识与技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引入其他艺术形式

引入其他艺术形式,是构建情境教学的重要途径。如将文学与美术的结合,是常见美术情境创设方式,在我国传统文学中,本身就有题画诗等内容,只有牢牢把握这些内容,才能切实的达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关注到学生的成长,达成现代化教学的发展。在引入其他艺术形式时,也要关注到各种艺术文化与情境的结合。如在一些图片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故事,而教师要能够以语言文字、文学渲染等方式,去引导学生,达成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给学生以启发,最终达成教学任务。

工艺美术运动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舞蹈教学情绪情感激发

Practicalresearchonhowtoarousethedancemoodfeeling

XuLihong

【Abstract】Inordertoimprovestudents’interestinlearningdance,itisverynecessaryforteacherstoarousestudents’emotionalfeelingandthenachievethepurposeofadvancingstudents’creativity.Tomanagetodothat,teachersmustspendmoretimeontwoaspects:oneistoadvanceteachers’selfartattainment.Thematerialrepresentations,exceptthedancespecialty,arethatteachersshouldalsohaveahighercomprehension,theabilitytoanalyzeandappreciationlevelonmusic,poesy,artanddramawhichareveryrelativetodance.Inaddition,teachersshouldalsohavesoliddanceskill,becauseoneteacherwithhighcultureisalwaysstudents’exampleandgravenimage.Theotheristeachers,indemonstrationteaching,shoulddigtheconnotationhiddenintheworks,analyzethedanceact,changethemethodofteachingcontinually,makecontrastsoastoarousestudents’emotionalfeeling,doingwhichjustcanexpandstudents’imagingspaceandcultivatestudents’innovationconsciousnessbetter.

【Keywords】DanceteachingMoodFeelingArousing

舞蹈和其他文艺形式一样,不仅注重形式美感,还十分注重思想情感内涵。充分、深刻地表达人的情绪、情感,是舞蹈作品的重要功能之一;而情绪、情感的表现,则取决于舞蹈演员的舞蹈动作。许多幼师学生没有受过任何舞蹈基本训练,加上舞蹈课又比较辛苦,大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较弱,其舞蹈动作往往枯燥无味,缺乏美感,很难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学生对舞蹈这门功课就或多或少丧失了兴趣和信心。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能更完美地表达舞蹈的内涵,注重对学生舞蹈情绪情感的激发及创造力的提升,就成为舞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1.教师的艺术素养是引发学生情绪情感的重要契机。舞蹈是以人的肢体语言去表现美、表现人的情感的综合性艺术,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舞蹈教育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与其他专业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舞蹈具有“立象尽意”、“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性,“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示范能力,要能以准确规范的示范动作辅助讲解,因此,舞蹈教师应该要有较高的舞蹈专业素养,即对和舞蹈有紧密联系的音乐、诗歌、美术、戏剧等艺术有较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舞蹈教师要在一招一式中启发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舞蹈产生兴趣,从而有要表达情绪情感的强烈愿望。因为舞蹈教师的肢体语言里,既有舞蹈演员的艺术气质,又有教师的学者风范;既有舞蹈演员的个性张扬和坚韧的毅力,又有教师那种含蓄和丰厚的内涵;教师的情绪情感是学生模仿的标准,教师千万不能从头到尾都摆出一副严师的面孔,毫无表情地给学生上课。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引导学生走进舞蹈世界的重要契机。

1.1舞蹈教师艺术素养的感染力。舞蹈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融合为一体,形成综合性的艺术体系,对于舞蹈教师来说,具备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素养十分必要。

文学是用文学语言进行叙述和描写,来塑造艺术形象和反映社会生活。舞蹈则是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的情感和反映社会生活。它们所表现的都是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象。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多地方是可以互相借鉴。舞蹈的“口传身授”就是边讲边做,教师用语言提示学生动作,描述情绪情感。如教授《晃手组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晃手这个动作,还要学生在动作过程中表达一种依依不舍、无可奈何的离别之情,以及对未来憧憬的情绪、情感。这就需要教师用语言去引导启发。但教师如何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才能使学生把依依不舍、无可奈何的离别之情表现出来呢?这时,教师在文学方面的修养就要发挥作用。如果教师只是做动作而不会用形象的语言去提示动作的内涵,那么,学生是很难把握舞蹈作品中的情绪、情感,做出来的动作就缺乏美感。

戏剧也常用舞蹈动作来表现语言和歌曲所难以表达的那一部分内容,舞蹈身段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戏曲艺术手段中的“做”、“打”基本上都是舞蹈和舞蹈化了的表意动作,戏曲舞蹈继承了中国古典舞蹈的优良传统,有非常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我国舞蹈工作者曾从民族戏曲中汲取到许多的宝贵营养,极大地丰富了舞蹈艺术的民族特色。中国古典舞的亮相、园场步、花邦步等与戏曲舞蹈有很深的渊源,教师在教授中国古典舞时应把它与戏曲舞蹈联系起来。如摇步这一动作,教师可让学生体会戏剧中穿着长衫拖着长袖的大家闺秀漫步在花园里的情形,让学生体味动作的风格韵味。如果教师对戏剧舞蹈不了解的话,那就很难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世界。

音乐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他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由于音乐对舞蹈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气氛起着渲染和衬托的作用,因此,教师对音乐的理解直接影响学生动作的表达。如《蹲组合》应该选节奏缓慢的三拍子或四拍子的音乐,才符合动作训练的要求。

舞蹈和绘画、雕塑同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舞蹈是动态的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是静态的造型艺术;舞蹈是运动着的绘画,雕塑是凝固了的舞蹈。舞蹈和绘画、雕塑关系紧密,对美术的艺术表现手段(色彩、线条、造型、构图等)的了解,可以加强对舞蹈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的把握,还可加强舞蹈作品的造型性和形式美。如要制造清晨的舞台效果,灯光的运用应该是淡绿的蒙蒙胧胧的色调,这就要求教师在舞美方面有一定的造诣。

1.2舞蹈教师舞蹈专业素养的魅力。常言道,一位好演员不一定是好教师,但好的舞蹈教师一定是好演员,这也充分说明对舞蹈教师的要求标准很高。舞蹈技能技巧扎实、情感丰富、节奏感强的舞蹈教师往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一个自身修养高的老师,常常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崇拜的偶像。

优美的舞蹈动作是经过艺术提炼和加工的人体动作,是经过严格训练后的精雕细琢,具有艺术造诣所赋予的灵气,它符合舞蹈审美诸元素的标准。不同风格的舞蹈动作以及各种优美的舞姿和高难度的技巧等,是经过艰苦磨炼后才能达到的专业性很强的富有艺术性的肢体美,是任何口头语言难以比拟的。它所传递的信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不仅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而且对学生具有美育作用,因此,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和欲望,从而转化为一种内动力。

情感丰富的舞蹈教师在教授动作时是很有激情非常投入的,很自然就带动了学生的情绪、情感,相反,一个毫无表情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是很难有丰富的表现力。

节奏在舞蹈训练中非常重要,节奏感强的舞蹈教师对音乐有很强的感受力,他的一招一式都流露出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对节奏反映迟钝的人,所表现的动作含糊不清,当然无法表达作品的真情实感。

2.舞蹈教学中情绪情感的唤发。在舞蹈教学中,教师的以身示范,是重要的一环。但是,仅此还不够。如果说,教师的示范,只是起到了一个直观的作用,那么,深入分析作品,则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因为感觉到了的东西,并不一定能理解它,只有理解到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有时,学生在学习中,只是把组合动作学完,至于动作训练的目的,动作重点、难点学完了就忘,没有达到真正的训练目的,其学习是被动的,其创造性没能充分发挥,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作品内涵不理解。因此,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

2.1挖掘舞蹈内涵,分析舞蹈动作。在教授每一个舞蹈动作、舞蹈组合之前,教师要对舞蹈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创作手法、民族风格以及思想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分析每个动作的起落点,明确每个组合的风格特征,总结出整个舞蹈作品的段落情绪、对比情绪、高潮情绪;在进行示范时要准确把握风格、意境、情绪、动作规范,达到“形情并茂”,和学生产生共鸣。同时还要了解哪些有难度,需要反复重点练习,要做到全面了解、胸有成竹;然后让学生欣赏了解舞蹈动作的特点,学生学习时就会很快进入舞蹈情绪状态。教师还可以运用语言激发学生进入角色和情景,想象舞蹈内容及动作形象,通过眼神、表情、歌唱加以表现。在上课前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按照这堂课所教的内容去引导学生的情绪情感。如教儿童舞就要带有童心童趣、天真烂漫的情绪情感;若是教蒙族的马步组合就应该带有草原气息的热情奔放、英姿飒爽的风味,这些都是要给学生讲解清楚的。

2.2对比启发提示,变换教学方法。每个舞蹈组合的情绪、情感都是不一样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来提示学生对舞蹈组合情绪情感的理解和表达。如节奏训练组合用的《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活泼欢快,节奏感强,要求情绪、情感的表达是朝气阳光、精神抖擞,而地面呼吸组合用的是江苏的民间小调音乐,其抒情优美,节奏缓慢,要求情绪、情感的表达是充满柔情,教师可以通过这两组音乐的感彩的比对,来启发学生动作情绪情感的表达。

2.3丰富情感体验,把握情感抒发。舞蹈的唤情性是由多元因素组合而成的,是静态与动态相互统一的。舞蹈动作动与静、长与短、伸与缩、开与闭、表情与神态的和谐运动,都会成为唤情的工具。在学习舞蹈时,要使学生通过对舞蹈韵律的把握,经过形象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这样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受舞蹈无声的人体节奏和音乐有声的节奏的和谐统一,这也是强化学生产生舞蹈情绪的根本。如在学习中国古典身韵漫步组合时,教师就要用语言启发引导:少女在月光下漫步,看到的是亭台楼阁,经过的是潺潺小溪,夜色是那么的迷人,心情是那么的舒畅……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动作才能尽量做到情绪饱满,才能把少女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2.4发挥艺术想象,培养创新意识。要在更大程度上提高舞蹈教学质量,在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接触表现各种情感的音乐作品、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电视电影作品等艺术门类;多接触社会,参加各种社会艺术实践,参与各类演出活动,不断接受认知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