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音乐美术知识点总结范例(3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6-27 手机浏览

音乐美术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声乐演员;艺术基础;关系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069-01

声乐与语言艺术有着天然的共生性联系,两者都是以人的声带为发声手段。语言艺术讲究字调的抑扬顿挫和音节的长短组合。这种美学追求与音乐的审美原则是一致的。而为了使语言的情感意蕴得到充分表现,也需要歌者运用音调与节奏的起伏疾缓,嗓音的强弱和音色变化来进一步加以体现。音乐与语言的不同结合方式造就了众多的音乐体裁。因此声乐演员只有具备其他相关艺术的基础知识才能体现声乐的审美要求。

一、戏剧知识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固定角色,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它又分为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小品、戏曲等等。声乐与戏剧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歌剧、音乐剧、戏曲,就都有声乐的重要位置。因此,声乐人必须具备必要的戏剧基础知识。其一是戏剧的审美特征,主要有综合性、动作性、情节性、表演性、冲突性、情境性等;其二是戏剧的样式,主要是悲剧、喜剧、正剧等;其三是戏剧的表演体系,也称戏剧的三大流派,即斯氏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氏体系(布莱希特体系)、梅氏体系(梅兰芳体系),此外尚有现代派戏剧,包括荒诞派戏剧、先锋派戏剧等等;其四是戏曲的审美特征,包括写意化、意境化、程式化、虚拟化、夸张化等等。

二、曲艺知识

曲艺是我国说唱艺术的总称。其中唱的部分与声乐的关系十分密切,许多声乐作品直接运用曲艺的音乐素材,例如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就吸收了曲艺京韵大鼓的旋律素材;《前门情思大碗茶》吸收了曲艺单弦的旋律素材;《蝶恋花・答李淑一》则运用了曲艺弹词开篇的旋律素材。尤其是近年来东北二人转大红大紫,许多声乐作品,尤其是影视歌曲,都运用了二人转的旋律素材,例如歌曲《美美观观的水美美观观的山》等。而二人转中的唱腔直接影响声乐作品的现象,则从上世纪50年代民歌手郭颂的《丢戒指》、《瞧情郎》、《看秧歌》、《新货郎》、《越走越亮堂》和李高柔的《洪月娥做梦》、《王二姐思夫》等民歌就已经开始了。因此,声乐人掌握必要的曲艺知识,实属必要。因为“我国的民族唱法,广义讲应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带有这三种风格的创作歌曲唱法”。

三、美术知识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通常指绘画、雕塑、建筑、园林、实用美术、工艺美术、书法、摄影、篆刻等。声乐与美术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因此声乐人也必须具备必要的美术知识。例如《我爱北京天安门》、《前门情思大碗茶》、《长城谣》等歌曲,就与建筑艺术天安门、前门、长城密切相关。没有一定的美术知识,要演唱好这些歌曲,就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音乐美术知识点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世界音乐;课堂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19-01

在世界音乐的课堂上讲授地理、民俗等其他知识点时,总有学生怀着质疑的目光问“这是音乐课的内容吗?”好像脱离了音乐本体,脱离了和声曲式的音乐,那还是音乐吗?从世界音乐的许多教材和专著上都或多或少有关于自然环境、历史渊源的章节,然而对其与音乐的关系、渊源的讲解并不多见,其实每一个事物之间的关联都是一张网,互相制约与影响,在世界音乐的课堂上,我建议应加强对以下几个知识点的讲授:

一、加强对自然地理、生存环境的了解

有关世界音乐的绝大多数专著、教材中,自然、地理知识总是没由来地独成一章,与后面的民族音乐的章节略显脱节。然而事实上,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基础,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娱乐审美等,甚至是绘画、音乐等。尤其是在各民族传统的乐器中,常常可以看到其材质、音响效果与当地风土人情、自然结构的密切关系。例如:在东南亚等气候湿润的适合竹子生长的环境中,当地人民往往就地取材,利用竹子制作出大量的生活用品,甚至是乐器,如流行于东南亚地区的一种摇奏和击奏乐器――安格隆。所以,在世界音乐的课堂上,除了对音乐本体的介绍之外,我们还应介绍当地自然环境对人们性格的塑造,对文化的形成,以及对音乐种类产生的影响,甚至是对音乐审美追求的影响。自然环境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这样既脱离了世界音乐教学的主旨,学生也不容易在这个部分找到认同感,所以此章节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其他音乐学科所匮乏的一面,将整个文化连接起来,让学生对文化的整体把握,更有利于学生的世界音乐学习。

二、加强对建筑史、美术史的了解

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应该认识到美术、建筑等艺术文化对音乐的影响。音乐的风格往往不是跳脱于当地的美术、建筑等艺术特征,而是相互影响,如我们所熟知的巴洛克音乐,“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是指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风格盛行后,被人称之为巴洛克时期,而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巴洛克”一词最早用于建筑艺术中,批评建筑师把更适用于金盒子和餐具等小物品的装饰用到大型的建筑装饰中。建筑风格特点是规模宏大,大量采用圆柱、圆顶和大量精细甚至奢侈的装饰。巴洛克风格不仅影响了美术而且还影响很多其他的艺术领域,音乐大致承袭了同时期其他的艺术风格,也富有华丽、装饰、壮观等倾向。是来自于建筑,建筑中的雕刻等绘画又常常有乐器的身影,在世界音乐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作为一名引路人,带领学生去探索这条未知的且充满情趣的道路,而不是像导游一样,带着学生走马观花,掠光浮影。世界音乐与各类艺术的丰富内容,应该被进一步地探索发现。

三、加强对历史、战争的了解

为什么对于学音乐的同学,历史、战争等相关知识也应该有所了解呢,我认为,只有对此民族的前世今生有所认知,你才会明白为什么他的音乐呈现如此的样子。比如北美音乐中的爵士、蓝调,拉丁美洲的雷鬼音乐等,随着流行音乐的大兴旗鼓而被全世界的年轻人推崇,事实上,这些音乐的来源都离不开被当做奴隶贩卖到美洲的非洲黑人,例如:蓝调(blues)就是由美国黑人创造逐渐发展起来的,众所周知,美国黑人的先人都是从非洲贩来的黑奴,从登上美洲大陆伊始,就一直用血和泪书写着黑人的苦难史,直到现在,黑人的饱受歧视、贫苦不堪的命运依然没有结束,一直以来,他们用歌声来倾诉心灵的创伤,听来非常忧愁哀怨,与英语中“blues”(蓝色)一词所带来的“忧郁”情感基调相符合。这样的历史是许多同学没有学习或了解到的内容,增加这个部分的了解后,才能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音乐背后的意义,体会不同音乐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才能加深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

四、加强对礼仪、风俗的了解

各国的不同礼仪风俗除了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也影响了对音乐、乐器的产生和使用。一如在东南亚的代表性音乐形式“甘美兰”,单看乐器种类不算丰富,材质也大多是铜质、竹质的打击乐,但其在东南亚最初的使用场合多用于宗教仪式和各种庆典,如巴厘岛的甘美兰乐队常用来作为进场曲和散场曲使用,乐曲亦被视为神圣的,能够赶走邪灵,所以这些乐器被认为是有灵性的、有神明附着在此,人们不可跨越乐器,如果不尊重乐器,也就意味着对神灵的亵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对东南亚、民风民俗、礼仪规范的了解,理解音乐本体之外,也需要让学生明白这种音乐类型的文化背景。才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与音乐。

音乐美术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模糊教学法引入音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模糊教学法的优点

模糊教学法因其多值的特质,具有教学观念追求学生自由多角度建构音乐知识体系,教学层次注重学生对音乐的多元情感体验,教学效率注重发展学生整体和长期的艺术智力发展等多重素质教育的优点。

(二)促进音乐教育改革

模糊教学是指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基于教学的准确和科学性,采用特定教学手段,同时激发学生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创造力,让学生能有效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方法。而现代音乐教育理念提倡发展学生的音乐创新思维能力,二者理念不谋而合,模糊教学法可有效推动音乐教育改革的实行。

(三)丰富音乐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兼具科学的严谨规律性和艺术的感性与自由,过度强调理性的音乐教学方法往往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创造,从而弱化音乐的美育功能。而模糊教学法则不拘泥于固定单一的教学模式,整合多种教学形式,在音乐教学科学和规律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发展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丰富尚需完善的音乐教学方法体系。

二、高职音乐教育的现状需要模糊教学

(一)高职学生对音乐学习缺乏动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音乐专业知识的灌输,学生在被动地接受抽象单调的音乐知识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然而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音乐具有高度模糊性,音乐中的模糊信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从不同角度来体会音乐的美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模糊教学法强调开放的音乐教学环境,创设有趣的音乐情境,开发音乐中富有趣味而生活化的元素,引导学生主动感知其中的音乐艺术形象与情感体验,从而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观能动性。

(二)高职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缺乏个性

模糊意味着不确定性、多元性、多样性和可变性,音乐本身具有高度模糊性,然而在传统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体验却被数理化和标准的知识所占据,忽略了音乐信息的开放性。模糊教学法在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尊重音乐本身的模糊性特点,利用各种审美的艺术手段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多角度、多元化、多层次的审美体验。学生在理性的音乐规律基础上发挥感性思维,在抽象与具体结合中建构独特的音乐审美体系。

(三)高职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缺乏创新

传统音乐教学强调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把握、音符的认知和对歌词的熟悉,然而机械式的流水教学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持续性发展。而模糊式教学则摆脱了传统的非对即错”的二值逻辑思维惯性,主张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情境和教学评价均可灵活多变,学生对模糊信息自由地发挥主观理解,不同的观点在包容的氛围得到融合和创造,而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将会得到发展。

三、模糊教学法运用于音乐教学中的实现策略

(一)模糊教学法要把握适度原则

模糊教学法的运用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第一,模糊适度原则。模糊教学法并不是简单、任意、混乱的随意表达思想,而是建立在音乐教学的科学与规律性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模糊艺术审美手段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积极进行自我建构理解。模糊教学法依然以解决教学重难点和突破知识点为目标,只是更侧重技巧的灵活、兴趣的诱导、难度的渐进、思维的创新。第二,模糊问题原则。模糊教学法主要是通过特定的模糊艺术方式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对模糊问题的开放而多元的思考中,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强调用模糊艺术促进学生的多样发展和自主创新。第三,学生主体原则。模糊教学法的运用必然导致学生虽然能得到多样化的理解和观点,却得不到标准化的答案。作为音乐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淡化自己知识灌输者的角色,强化知识引导者角色,给学生适度的空间和时间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模糊教学法与音乐课堂的具体结合

第一,音乐教学模糊导入。音乐教学课中,良好的导入就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础,模糊导入要遵循适度原则,可通过适当的音乐情境设置,激发学生思维发散和多元情感体验。如在学习新疆音乐《我们新疆好地方》时,可播放音乐片段后引导学生模糊体验音乐特点,并尝试推测属于哪类民族音乐,以此激发学生对音乐模糊美的兴趣和求知欲,并顺利过渡到新课学习。

第二,教学过程模糊化探究。模糊教学法强调学生对模糊信息的自我体验和理解建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计合理的模糊空间供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如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在向学生展示部分音乐片段后,就模糊的音乐信息让学生自由进行审美体验,最后教师整合每个学生不同的模糊体验对乐曲进行总体建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