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传承与创新范例(3篇)
文学传承与创新范文篇1
一、重“文化熏陶”,艺术教育特色化
学校以“贯彻教育方针、鼓励大胆创新、充分发挥特色、创办品牌学校”为办学理念,按照“规范+特色”学校,培育“合格+特长”的办学思路。利用先进文化提升了学校养成教育的内涵。并加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特质的校园文化建设。以育人为宗旨,因地制宜,坚持在艺术类课程教学之余,充分利用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展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在受到教育的过程中积淀文化底蕴,增强文化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在各级各类的艺术教育比赛中,教师和学生多次在大赛中崭露头角,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舞蹈队表演的群舞在市、县学生艺术节上获奖。获“横峰杯”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硬笔书写大赛组织奖,获“毕节试验区成立20周年青少年硬笔书法大赛优秀学校组织奖”,《书法报,硬笔书法》在“名校风采”专版中刊登学校师生的书法作品和学校书法艺术教育的概况。
近年来,学校开展的艺术教育工作,多次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学校先后被评为县、市“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市规范汉字书写示范学校”、“县诗教工作先进单位”“优秀少先大队”“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称号。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办学特色已见雏形。
二、优化师资。提高素质
1.重视艺术教师师资建设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艺术教师的自我教育,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学习、生活空间,利用工休时间举办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参加。聘请学校有艺术教学经验的老师为辅导教师,为大家讲解相关的知识要点有技巧。组织观看专家视频讲座,网上远程交流学习,聘请专家示范指导。学校不拘泥于在本校开展教师培训活动,还采取走出去的办法,选派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取经。为他们了创造优良宽松的教学环境。
2.外聘内兼,壮大艺术教育队伍。
学校本着专兼并举的原则,采取就地取材的办法,让部分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其它学科教师兼任课外艺术教学,同时聘请外校特长教师,当地有名的书画、篆刻、摄影、剪纸、舞蹈、少数民族等艺术家来我校授课、示范。努力形成一支称职的艺术教育骨干、多名课外活动兼职教师组成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三、优化艺术教育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教育的整合
1.艺术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
艺术课程强调不同艺术门类、不同学科之间的连接与相互渗透。让艺术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整个教育中去。在开好美术、音乐课的基础上,在其它学科中渗透艺术教育。如语文开设“影视赏析”课,排演课本剧:外语教师组织“迎新春英语晚会”;科学教师进行“科学魔术表演”:体育教师组织“艺术体操”、“校园武术操”等训练;学校开设合唱、舞蹈、乐器、美术、书法、摄影、诗词、棋艺、电脑、科技、体育等多个跨年段、班组界限的兴趣小组。兴趣活动做到时间、场地、对象、教师“四落实”和计划、内容、组织、讲课、检查、考评“六到位”,努力做到校有特色、班有特点、生有特长。
2.艺术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1)发展校园文化,建立课外活动阵地,活跃校园生活
为学生搭建施展艺术才华的舞台,使艺术苗子脱颖而出构筑平台。坚持举办每年一次艺术节、六一节艺术展演、传统节日习俗主题班会、每学期一次书画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会、红歌大赛等等,为学生施展其艺术才华提供了舞台:通过活动竞赛,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艺术苗子,通过艺术展示他们作为人的潜能。
(2)加强课外活动使它成为艺术课堂的有机延伸
建立合唱、舞蹈、乐器、美术、书法、摄影、诗词、棋艺、电脑、科技、体育等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才能,学校提倡诗意地爱孩子,诗意地爱自然,诗意地爱艺术,诗意地爱生活,着力创设教育生活的最美境界,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
(3)艺术教育与社会相结合。
带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组合专场演出,开辟展厅展示,向社会汇报艺术教育成果,参加地方组织的文艺活动,把学校艺术教育推向社会。开展社会艺术实践,建立校外艺术实践基地,利用双休日组织美术专业的学生到野外写生:利用寒暑假,外聘专家来校举办短训班,走出去参观博物馆、大型艺术展,观看高雅的文艺演出,广泛吸取艺术营养;了解与中国年文化艺术有关的年画、剪纸、春联及相关风俗;开展民间音乐美术学习活动,对本地戏剧、芦笙舞、花灯戏、爬花杆,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物等的保护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等,充分利用当地社会文化艺术资源,形成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和传统项目,大力拓宽学校艺术教育的舞台。
结语
学校艺术教育对于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有很大的价值。艺术教育正以自己独特的内容和形式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塑造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审美理念、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雅情趣、追求高尚境界,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载体,也会对文化传承创新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慧明.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申报书[1].2003
文学传承与创新范文
>>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热”与“冷”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再造“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民族文化传统与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探索与实践民族文化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民族学校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民族高等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民族院校理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旅游中的民族文化整合与传承多元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试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幼儿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浅谈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传承美的民族文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7][9]吴婷婷,张栋科,史玉丁.民族文化融入渝东南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5(9):34-37.
[8]张雪梅.民族地区高校民间文化传承人培养模式探讨[J].凯里学院学报,2011(4):151-155.
[10]王佩.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3(2):9-12.
[11]逯长春.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价值、课程与模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90-93.
[13]王屹,李春春.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示范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1.119.301.414.
[14]韦舟.打造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5):17-18.
文学传承与创新范文
一、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异同
我国古代教育以儒家教育为主,主要学习仁义礼智信,传统的“六艺”已逐渐边缘化,其中的音乐在千年时间里只能作为民间艺术被传承。进入20世纪,以1927年被誉为现代音乐奠基者的萧友梅博士创办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开始,我国进入到近现代的教育阶段。我国的现代音乐教育采用了“前苏联-奥德音乐体系”,此种音乐教育模式传承于西方,也可以说我国的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来自于西方。学校音乐教育的特点表现为标准化、规范化,通过音乐等级考试来确定音乐水平,构建一个普遍的音乐模式。
而民族音乐相对于近百年兴起的学校音乐教育来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它在人们的劳动中产生,并经过一代代的口耳相传,形成了现在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不单是反映一个民族生活习惯,同时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文化,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核心纽带。以河北中部的笙管为例,形成了完整的礼仪习俗,例如将“音乐会”阐述为“学事”,内容包含了传统形式的吹、拉、弹、唱,还包含着民族音乐的传承文化―拜师。徒弟首先要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从最基本开始,经过长年打磨才能出师。
因此,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相同点都是在进行音乐传承。但是民族音乐的传承讲究的是师徒关系,徒弟通过与师傅生活在一起,传承民族文化的生活和文化底蕴,从而做到“口传心授”,是一种经验教育法。而学校音乐重点在于“教育”,是构建一个抽象的音乐体系,它通过将音乐分为不同的种类,构建一个框架,并建立相应的理论知识做到模范化教授,从而形成了人们对于音乐的创作来源于对音乐理论掌握的多寡。从这一点来看。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
学校的音乐教育应以民族文化传承为基础,当前我国的音乐教育分为多种类型,学校涵盖了中小学基础的艺术学校以及培养高等人才的音乐院校,但是在学校中都以传授中西方传统的、优秀的音乐文化为基础内容。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我国的文化领域的瑰宝,因此学校作为目前最为有效的传播途径,应将民族音乐文化纳入到日常的授课范围内。只有真正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学校教育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在国际音乐会议的人们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民族音乐文化是作为本土文化馈赠给每一个成员的礼物,每一名学生都应学习和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为民族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任何的文化传播和文化传承都不能忽视学校教育这一重要途径。同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也应以学校音乐教育为载体,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文化人才。
三、学校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完善策略
1.教材建设
我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遗产、庞大的分支体系。主要由民族音乐和现代音乐两部分构成。在进行民族音乐的学习时,教材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并且教材要注重代表性,要体现民族音乐的特点,并且浓缩民族音乐的精华,学生能够热爱民族音乐,并且能从教材中了解民族音乐。教材的内容要积极向上,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和愉悦,只是涵盖要广,而且要注重地域性,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是不同的,比如蒙古族音乐注重长调,有草原空阔的风格。藏族音乐旋律优美辽阔,婉转动听等等,不同地域的教材要有所侧重,我们不能忘本,在学好本地区的音乐的基础上再去了解整体的民族音乐。而且学生熟悉的音乐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在编写民族音乐的教材时,我们还要注重传承性,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是我们不断传承下来的,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我们的教材要传承民族音乐的精神,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2.课程设置
音乐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生活中的音乐无处不在,学生下课、放学、睡觉前等等,都是以音乐为伴,我们要做的是加大民族音乐在学生生活中的比例,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将民族音乐渗透到音乐专业的每一门学科教学中。设置民族音乐的课程系统,逐步摆脱用西方技术理论解构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使学生形成中西两种音乐思维。
我们可以将民族音乐引入到学校教学当中,从小学我们就有音乐课,我们可以增设一个单元的民族音乐,这样,从小就开始耳闻目染,一定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民族音乐的文化,从而培养出具有民族文化精神的新一代。
3.师资培养
教师是民族音乐的直接传承者,教材的建设,课程的设置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服务的,因此师资的培养是民族音乐传承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应该加强民族音乐教师的培养,支持民族音乐的学习并可以通过考试的形式给予肯定,高校可以开设民族音乐专业,专门培养民族音乐教师,并提供资源进行学习。只有培养出真正热爱并且懂得民族音乐的教师,注重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拥有崇高的理想和道德,民族音乐才能够发扬光大,学校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4.体系建构
要想弘扬和传承民族音乐,我们必须构建一套民族音乐体系。体系的构建是一项意义重大又繁琐复杂的工作,不能靠少数人,而是要靠各个部门协调合作,共同构建合理的民族音乐体系。从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民族音乐的爱好者,到学校的教育体系,到社会的学习体系,再到民族音乐的领军人物,都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民族音乐家要不断为我们编写教材,高校不断培养民族音乐教师,学校创造适宜音乐学习的环境,学生从小学习领会民族音乐精神和文化,同时社会要给予民族音乐正能量,并且开设可以接纳民族音乐爱好者的学习机构,使其学习正规化等等。唯有建立一个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体系,才能真正将民族音乐传承下去,并且深入人心,发扬光大。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