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方法范例(3篇)
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苹果园;土壤质量现状;建议;陕西延安
土壤是种植业的基础,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延安市区域化国际大果业,生产优质果品的基本条件[1]。必须创新思维方法,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加强苹果园土壤质量建设,为苹果生产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1延安市苹果园土壤质量现状
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苹果产地生态环境优越。各项气象指标均在苹果种植最适宜区范围内,9项环境质量指标(空气二氧化硫、空气氮氧化物、水总汞、水总砷、水总铅、水氟化物、土壤汞、土壤砷、土壤铅)都小于国家标准限量值。加之光照充足,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钾钙,成为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2]。然而,随着“4项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苹果产量质量的不断提高,果园土壤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1.1土壤有机物质偏低
有机物质含量高低决定土壤的基本性质。经对近年洛川县苹果园土样分析,全县苹果园0~4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0.905%。土壤有机质分布态势是:塬地果区0.70%~0.90%,东部残塬地果区0.65%~0.80%,中北部丘陵地果区0.60%~0.70%,均没有超过1%。土壤有机物质偏低,说明土壤能源储备不足,活力不强,造成土壤微生物活动繁衍较弱,土壤结构难以改善,保肥保水性能降低,养分供给不及时,最终影响优质苹果生产[3]。
1.2土壤养分低下
土壤是果树养分供给的源与库,土壤养分的丰缺直接影响树体的生长发育和果品质量。据多年监测,延安市南、东与中北3个果区土壤养分含量分别为:0.070%~0.075%、0.060%~0.070%、0.055%~0.060%,除速效钾外,速效养分含量均处于中下水平。总趋势是,南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北部。随着苹果产量与效益的提高,重氮磷轻钾微(肥)的施肥习惯,导致南部一些果园土壤速效钾急剧下降,被誉为富钾的黄土转向缺乏钾素,部分微量元素如铁、硼、锌、钼等的含量明显不足,开始出现生理性病害[4]。
1.3土壤水严重亏缺
干旱是延安种植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苹果生产一大障碍因素。降水偏少,时空分布不均,干旱胁迫土壤养分的释放与施肥效益的发挥,对当地苹果生产存在极为不利的影响。据对宝塔区柳林镇8龄红富士苹果进行水分供需测定,2001年苹果年生长周期耗水527.23mm,而降水量为463.6mm,尚差63.92mm,相当于一场大雨。苹果树在6—8月,耗水强度分别达到4.93、3.96、2.13,土壤供水量与耗水量差距甚大。据土壤水分测定,宝塔区黄绵土田间持水量为226.9mm,凋萎湿度55.60mm,1m土层内有效水只有171.3mm。洛川塬区粘化黑垆土果园有效水分量为:64.5mm(0~40cm)、97.6mm(0~60cm)、132.5mm(0~80cm)、172.8mm(0~100cm)、353.4mm(0~200cm)。对于根深叶茂的苹果树来说,土壤储水显然不足。
2提升果园土壤质量的思路
2.1坚持长效机制,优化果园土壤环境
采用多种科学手段,逐步构建肥沃、生态、协调、持续的果园土壤环境。肥沃即土壤结构合理,有机物质丰富,土壤能源充足,全量养分丰富,速效养分供给及时;生态即通过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测土施肥、改土培肥进而建设生态果园;协调即土壤水、肥、气、热关系协调,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供给协调,果树根系扩展与树冠的发育协调;持续即土壤质量要保障苹果生产质量与效益的持续提高,土壤养分按照树体发育与果品生产需要持续不断供给,土壤质量持续提高,土壤的有效利率也逐步提高。
2.2按照“五化”原则,增加果园土壤投入
一是果园土壤环境生态化。通过农田投入建设良好的果树根际区系和土壤环境。二是果园投入物无害化。投入果树的各种肥料如农家肥和化肥,必须达到国标要求。农家肥必须经过充分腐熟或无害化处理,杜绝一切有害物质或可能造成危害的生物质肥料、化学肥料、土壤调理剂、植物调节剂等进入果园土壤。三是肥料用量精准化。按照土壤容量和供肥性能,确立目标产量,计算养分投入量。有机肥施用应考虑有机物质的腐殖化系数和土壤矿化速率,基本做到土壤有机质的平衡与有效积累。四是施肥方法科学化。施肥时期、施肥深度、施肥范围等用肥状况的选择应科学合理。五是施肥效益与土壤报酬最大化。
2.3实施5个基础5个结合,提高土壤肥力
一是以有机培肥为基础,突出绿肥生草培肥,使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二是以土壤培肥与土壤施肥为基础,土壤培肥与各项营养调节技术相结合。三是以三要素为基础,调氮稳磷补钾配微,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相结合,实现土壤养分的动态平衡。四是以果园为单元、配肥为基础,地块配肥与单株调节相结合。五是以巧施肥为基础,土壤质量建设紧密结合其他关键技术的落实,使土壤管理与技术推广融为一体。
2.4加强技术集成,提升技术效益
苹果园土壤质量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紧紧抓住土壤有机培肥与测土平衡施肥两大技术体系,将生物质肥料应用、绿肥生草培肥、沼肥利用、测土施肥、叶面喷肥、微灌施肥、调理剂与调节剂应用、土壤补水等各项土肥技术组装配套,充分发挥技术集成效应[5-6]。通过“增”(增加果园投入)、“提”(提高土壤回报率与肥料利用率)、“改”(改良土壤)、“防”(防止土壤退化和污染)加强果园土壤质量建设,促进现代果业发展。
3实施果园土壤质量提升工程
3.1生物质肥料开发工程
一是秸杆覆盖,实行保护地耕作。延安市农村玉米、薯类、小麦与瓜菜有丰富的秸秆和茎蔓,作为果园土壤覆盖材料,具有平抑地温、保墒增肥的功效。据试验,连续5年覆盖秸秆,果园土壤有机质提高1%~12%,土壤水分提高12%~15%。二是畜禽粪便经充分腐熟后入土肥园。三是应用精制有机肥。志丹县永丰复肥厂利用本县羊粪资源制造的有机肥含有机物质高达32%,氮磷钾含量25%以上,为果园提供了优质有机肥源。四是林区沃土覆盖。五是沼肥综合利用。目前,全市已建成沼气池7.9万多口,每口沼气池年产沼渣约2000kg,沼液10m3左右。这是生产绿色、有机果品的优质肥源。据测定,沼渣含有机质39%,含氮1%以上,含磷0.72%,沼液速效养分也十分丰富。沼肥不仅是优质肥料,而且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据试验,连续3年施用沼渣可使土壤有机质增加0.19%。洛川、富县、宜川等县利用沼液喷洒苹果树、灌根都取得良好效果。
3.2生态果园工程
推行果园“五配套”生态模式,建设果园生草、畜舍、沼气池、水窖一体化的良性生态果园,有效推进果园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转换,充分发挥系统内光、热、水、肥、气等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种植绿肥生草为果园土壤系统良性循环增加了新活力。经对9种绿肥品种研究,认定白三叶耐寒耐旱,茎蔓匍匐,适宜延安果园种植。连续3年翻压白三叶,果园土壤有机质由1.01%提高到1.12%,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48、13、17mg/kg。
3.3测土配方施肥工程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与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苹果树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施用量、施肥时期与施肥方法。2003—2005年延安市农业监测站组织洛川、富县、宜川、黄陵、宝塔5个苹果生产基地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年累计实施面积达8.3933hm2,平均增产果品1809kg/hm2,增产率达13.9%,产投比为6.6∶1。
3.4节水灌溉工程
首先是推广先进节水技术,包括地膜(秸秆)覆盖,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洞穴灌式注入、拉水补灌,完善集水窑(池)和微灌设施都是很好的补水措施。最根本的解决途径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引水上塬、引水上山或打井取水,建立果园灌溉系统。据西北农大在宝塔区柳林镇试验,苹果园冬灌定额36.7mm,水肥耦合效应最好;灌水量95.3mm,水分利用系数最高。
3.5果园土壤质量监测工程
按照不同生态区域、不同地形地貌、不同肥力建立果园土壤质量监测点,明晰果园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动态,研究不同土地类型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建立不同区域果园土壤质量基础数据库,完善果园土壤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体系,逐步建立果园土壤质量评价体系。
4加强果园土壤质量建设的建议
4.1充分认识提高果园土壤质量的深远意义
提高果园土壤质量是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延安果业持续发展,繁荣农村经济的基础性工作。延安果园土壤质量整体有待进一步发展,存在的3大问题是建设优质高效果园的障碍因素。提高果园土壤质量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必须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方能见效。各级领导和广大果农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果园土壤质量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只有不断付出努力,才能取得丰厚的回报。
4.2加强技术研究与推广
积极引进提高果园土壤质量新理念,开展提高土壤质量有效方法的研究。研制生产和施用适合延安市各果区不同土地与土壤类型、不同品种、不同树龄所需的配方BB肥。大力开发应用现代土肥新技术、新产品。重视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加强对现有人员的技术培训,选送有培养前途的人才到高校深造,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国家与省的技术培训。引导鼓励在职人员努力学习现代土壤科学知识,不断提高科技素质,满足果园土壤质量建设工作的需要[7-8]。
4.3实行政策性扶持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果园土壤质量建设相关基础设施与仪器设备的扶持,增强果园土壤质量监测能力;建立果园土壤肥力与有机质提升项目补贴机制,明确资金补贴标准、内容、范围与规模;建立鼓励果农种植果园生草绿肥,落实秸秆还田和测土施肥资金补贴项目,引导果农增加果园投入,加快果园土壤质量建设[9-10]。
5参考文献
[1]郑振华,郝仲华,侯满伟.对陕西果业发展的再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04(1):23-24.
[2]雷虹,张战利,文耀东.陕西省果园杂草发生情况调查初报[J].杂草科学,2005(4):26-27.
[3]马顺利,刘建勇,张春景,等.有机质对果园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J].山东化工,2001(5):10-14.
[4]黄婷,王旭东,王彩霞,等.黄土高原沟壑区果园土壤质量现状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212-214,216.
[5]卢树昌,贾文竹.河北省果园土壤质量现状及演变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8,23(5):219-222.
[6]沈秋光,陆贻通,毕经伟,等.上海果园土壤质量分析与评价[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5,23(2):168-171.
[7]张北赢,陈天林,王兵.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1):182-187.
[8]瞿琨.巴东长江两岸旱地土壤质量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4):230-231.
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耕地土壤;养分状况;调查;变化分析;施肥建议;江苏姜堰
中图分类号S1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9-0240-02
1980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查明了姜堰市土壤的养分含量、类型、数量及分布情况,近30年来,土壤养分状况随着种植模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等不同而发生变化。为探明全市土壤现有状况,笔者结合2006年实施的农业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全市耕地土壤养分现状调查,为测土配方施肥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1土壤养分状况调查与测定方法
土样采集于2006年秋收前后进行。耕地质量调查采样点的确定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采用国土部门提供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土壤类型图叠加形成的图斑,以镇、村行政区域为单元,选择代表田块采样,平均每10~20hm2设定1个肥力调查采样点,采用GPS定位[1-3],对全市逾6万hm2耕地采样,分析了1466个土壤样品。
采集的土样经风干,去除杂质,过20目和60目的土样筛,用于分析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机质采用重镉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全氮采用半微量开氏法,碱解氮采用蒸馏法,速效磷采用0.5moL/L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采用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4-5]。
2耕地土壤养分状况
2.1土壤养分状况
本次耕地地力情况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全市1466个农化样点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8.19g/kg,全氮平均含量为1.17g/kg,有效磷平均含量为15mg/kg,速效钾平均含量为80mg/kg,pH值为7.6。调查结果表明:25年来全市耕地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主要肥力指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磷、钾的幅度变化较大。
2.2土壤养分统计特征
由表2可知,全市耕地土壤肥力指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有效磷、速效钾的变异系数较大,变异系数分别达到38.07%、40.98%,有机质、全氮的变异系数中等,分别为28.22%、16.22%,土壤pH值的变异系数最小,为6.44%。
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25年来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3.59g/kg提高到18.19g/kg,全氮含量从0.83g/kg提高到1.17g/kg,有效磷含量从4.89mg/kg提高到14.68mg/kg,速效钾含量从63mg/kg提高到80mg/kg。土壤养分普遍得到提高的原因,主要是姜堰市高砂土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平田整地,实施旱改水,以及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实施以增施复混肥为主的增磷补钾工程,提高土壤有机质及磷、钾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肥、保水性能。
2.3土壤养分丰缺情况
从土壤养分等级分布情况[6](表3)来看,大部分耕地土壤养分都在中等以上水平,5级地所占的比例明显减少,其中土壤有机质、有效磷5级地所占的比例1%左右,比1982年减少了36.8、68.6个百分点,有效钾5级地只占为8.12%,全氮5级地占比较高达21.3%,说明姜堰市实施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的提高有显著的影响,实施增磷补钾工程对土壤磷、钾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但仍有少量耕地土壤养分达不到高产要求,需要科学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料。
3施肥建议
通过采集的土壤样品分析与统计分析,25年来全市耕地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主要肥力指标有了较大提高,其中磷、钾的增加幅度较为明显,主要原因是姜堰市秸秆还田利用,及实施以施用复混肥为主的增磷补钾工程的结果。但仍有部分耕地磷、钾含量较低,生产上应因地制宜,继续施用磷、钾,促进耕地地力水平的保持和提高[7]。
4参考文献
[1]白由路,金继运,杨俐苹,等.基于GIS的土壤养分分区管理模型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1,34(1):46-50.
[2]赵月玲,陈桂芬,王越.基于GIS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状况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5,14(6):195-198.
[3]张月平,张炳宁.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CLRMIS)研制与应用[C]//第六届ArcGIS暨ERDAS中国用户大会论文集(2004),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511-544.
[4]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修订稿)[S].北京:农业出版社,2006.
[5]鲍士旦.土壤理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苗圃;土壤;肥力
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也是土壤作为植物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供应植物营养和直辖市苗木生长发育的能力。它由土壤的水、肥、气、热四个基本要素组成,这四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又相互统一的。其中,养分储量是物质基础,水、气、热本身为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外,又是决定养分供应强度和有效性的因素。
1试验分析方法
2010~2011年在兴隆林业局5个苗圃进行土壤调查、地理位置为北纬46°01′30"~46°37′23",东经127°54'40"~127°51'15",海拔300m,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610mm~730mm。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如下:
土壤有机质:重铬酸鉀氧化-外加热法:单位为%。土壤全氮量:半微量凯氏法:单位为%。土壤全磷量:酸溶分光度计法:单位为%。土壤全鉀量:Na2CO3,碱熔,火焰光度计法;单位为%。土壤速效氮:采用H2SO4~H2O消化液联合测定,单位为mg/100g土。土壤速效鉀NH4Ca0浸提、火焰光度计法,单位为mg/100g土。
2结果与分析
2.1苗圃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状况
有机质是反映土壤潜在肥力的基础。我们对全局5个苗圃进行土壤调查分析结果。苗圃土壤类型主要为暗棕壤中的亚类、草甸暗棕壤。草甸土、白浆土、碳酸盐黑钙土、黑土和草炭土。地形部位分为低洼地,河漫滩和谷地。土壤是沉积或冲积的母质上发育的,土壤质地分为壤土、砂壤土和粘壤土,土层深厚,一般土层20cm、有机质为5%~10%,最高达17%,全氮含量为0.22%~0.71%,全磷含量为0.11%~0.24%,全钾含量为1.13%~2.52%。苗圃土壤有效性氮含量为20~60mg/100g,速效钾为7~39mg/100g,速效磷为0.6~3.0mg/100g土。
经实地调查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量和有效氮含量呈正相关。凡是土壤中有机质贮量高,全氮量和速效氮含量也高;反之有机质含量低,全氮量和速效氮量也低。而且,有机质本身的性质不同土壤氮素供应状况也不同。在有机质含量相近的土壤中,C/N高的土壤其氮素供应强度较低,C/N低的则供应强度较高。
磷素含量也与有机质多少有关,由于我局苗圃土壤中的磷主要以有机磷状态存在,所以,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一般全磷素含量也高。带效磷的含量与土壤类型、水热条件、磷素形态有关。苗圃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超过10%,其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都低于1mg/100g土,反映在苗木生长上,则造成苗木含青徒长,木质化不好,造林成活率低。因此,在生产上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必须增施磷肥,注意精耕细作度,改善土壤通气状况、水热条件,以促进有机磷的分量。土壤钾素含量丰富,全钾量一般在2%左右。这是因为大部分土壤发育于含钾矿物质较多的武岩、花岗岩、黄土状物质及河、湖沉积物上,速效钾丰富。土壤有效钾的含量与粘土矿物和质地有关,苗圃土壤一般钾供应充分。
2.2苗圃土壤供肥特性
土壤供肥特性是由土壤类型和土壤物理性质决定的,供肥特性是通过有效养分释放的强度和数量来影响苗木生长发育的。我局苗圃土壤供肥特性分为4个类型,其类型的特点如下:
第一类型:以壤质草甸土为例,有机质含量高,表层有机质、7%~10%,质地均衡,土壤能气透水好,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如带岭中心苗圃鹤北四方山苗圃。
第二类型:以少质草甸土为例,土壤中砂粒含量达50%以上,排水好,通气好,增温快,养分释放快,这种类型的土壤应该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采用多种措施提高土壤肥力,苗木生长期应追肥。
第三类型:以粘壤质白浆土为例,质地偏粘,排水不良,通透性差,这类土壤应增施热性有机肥如马粪为主的有机肥,并适当掺沙、增施草灰。如元宝山林场苗圃,多年来增施草炭等有机肥料,改良土壤不良的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第四类型:以沼泽土为例,这类苗圃土壤有机质均在10%以上,有的高达20%,速效性磷含量低,应增施磷肥,如和平林场均属这个类型。
3结论
兴隆林业局苗圃养分状况,基本情况是:有机质和养分储量比较适中的,占苗圃总数的63.63%;有机质和养分不足的占11.36%;还有一定数量的苗圃如曙光苗圃如沼泽土、草炭良的苗圃。一般的苗圃有机质含量都超过10%有的高达16%;还有砂粒含量高的苗圃如曙光苗圃,砂粒含量超过50%,前者缺磷,后者缺钾,这样的苗圃在我局占25%。
将兴隆林业局苗圃土壤肥力分级为:一级土壤养分的苗圃每年可施57~63kg/hm2、磷18~21kg/hm2,以补充育苗所消耗的养分。二级土壤养分分苗圃每年根据树种施有机肥,对于丰产林用苗在生长期追肥。每年追氮44.3~93.3kg/hm2。三级土壤养分苗圃每年根据树种施有机肥,在生长期每年追氮82.62~131.5kg/hm2、追磷123.9~174.5kg/hm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