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范例(3篇)
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范文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
孔子与苏格拉底作为中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但他们的教育思想却为后人熟知并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就从两者的生活背景、教育思想的各个方面进行对比,试图探讨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启示。
一、孔子与苏格拉底的生活背景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479年,一个制度转型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西周实施的学在官府制度开始瓦解,私人讲学之风盛行于世,遂有民间诸子百家兴起,这就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培养出了大批的知识分子,孔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的雅典,由于雅典在希波战役中起了关键作用,因而战后建立了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这一同盟的建立使希腊在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方面有了很好的发展,雅典进入了黄金时期,苏格拉底就是在这样的黄金时期长大的。同时,伯利克里的统治更是使得雅典走向一个极盛的时期,民主制度进一步优化,可是民主制度达到顶点之后就会走向衰落。可以说,苏格拉底经历了雅典民主制由盛到衰的过程,正是这样的氛围为苏格拉底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通过对两人生活背景的介绍发现他们都生活在动荡的年代,战争频繁,文化氛围活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孔子跟苏格拉底创立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学思想的对比
(一)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内容的对比
根据《论语》,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曰:《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书”,是所使用的基本教材。可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等三个部分。
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非常丰富,道德、政事、天文学、占卜术、算术、宗教等。由于苏格拉底的教育是针对当时雅典的道德堕落而施行的,所以德育是其教育的主要内容。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苏格拉底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其次,“德即知识”。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由此苏提出了“德即知识”的命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是异常丰富的。在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方面,尤其看重对人的道德教育,都力图去构建一个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体系,只不过,苏氏重视“知识”,孔子重视“仁”。
(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的对比
孔子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第一,因材施教。孔子有教无类,广收弟子,各个弟子的性格、志趣各有差别,孔子创造性的发明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孔子通过谈论志向了解弟子的志趣。第二,启发式教学。孔子是最早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到学生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表达而苦于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勉强教下去。第三,循循善诱。孔子积极引导弟子潜心向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苏格拉底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即所谓的“苏格拉底法”。实质上,他是用各种问题去诘问学生,学生回答不上来,便处于尴尬境地,感到自己很无知,从而产生学习和拥有真理的愿望,去思考各种普遍的问题。后人将这种方法概括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独立地思考问题。
所以,如果孔子遇见苏格拉底,他们在教学的时候都会坚持启发式教学,或许,对于某一个共同的问题,他们会产生共鸣,一起探讨如何设置问题来启发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对象的对比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庶鄙,不论种类、族类,“宜同资教”。孔门三千弟子中,既有拥有很大权力和财富的贵族子弟,又有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既有商贾之人,又有劳动者,“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苏格拉底的教学对象无一定对象,青年、老人、有钱人、穷人、手艺人都可以向他请教,而且他主动与人交谈,他的教学也没有固定地点。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造就了一大批贤者、哲人,为西方的教育、文化、学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果与孔子相比,孔子认为上智和下愚不可教也,而且苏格拉底从来不收取学费,可见苏格拉底的教学无类更加彻底。
(四)孔子与苏格拉底教学目的的对比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学目的是一样的,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可是,两位圣贤生活的时代背景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的具体的教育目的是不同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孔子对实行“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他鼓励学生们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弟子们受到此思想灌输,头脑中普遍存在为做官而学习的念头,孔子积极向当权者推荐有才能的学生去担任政治事务,“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注重培养具有自我意识的思考者。苏格拉底在培养自我意识的认识中获得了莫大的喜悦,并认为最高幸福本身在于认识。他常教育别人“认识你自己”,通过认识,人可以找回真正的自我且可以增长才干。他认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会更好的认识这个国家的体制和社会,认识雅典的城邦民主制,热爱智慧。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旨在使所有的个体掌握真正永恒不变的、本质的美德,他走的是一条教育伦理本质化的道路。
三、小结
东西方历史上这两位思想大家,在教育思想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两位都是在历史上站到思想界巅峰的人物,研究他们内的一系列思想,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依据国家、社会的要求设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坚持“有教无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等。
参考文献
[1]黄钊.关于孔子的道德教育学说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2004(1),
[2]刘和忠.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3]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范文篇2
关键词孔子论语德育
1《论语》中的德育目的
所谓德育,就是为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德育作为自觉而有目的的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活动,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要求和结构。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与孔子的生活背景分不开的。春秋时期,奴隶社会土崩瓦解,整个社会处于不安定和不稳定的状态。孔子急切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来改变当时的状况,建立一个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因而孔子兴办教育,力图使社会涌现出更多的施行仁政统治社会的君子,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而实现其政治理想。孔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人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君子。孔子还提出了作为君子所必备的素质和标准。
在与人交往时,“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作为君子既要有胸怀坦荡,又要坚持原则。大智者共事,常常能够求大同,存小异。也就是说,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大家各自摆明自己的观点,经过讨论或争论之后,总能够达成一致,较少固执己见。他们很会取人长,补己短。不能像小人那样,自以为是,好大喜功;说不得,摸不得;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无缘无故地瞧不起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
在待人处事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君子关心爱护他人,总是努力成全他人的好事。小人心怀嫉妒,损人利己,对别人的灾难幸灾乐祸。作为君子需要有宽广的胸襟、与人为善的心态和乐于助人的精神,不能患得患失,这样才能与人和睦相处,并用这种成人之美,与人为善的亲和力去感染周围的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论语》中的德育内容
《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孔子根据自己德育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出发,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丰富的德育内容。这些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仁德、信义、礼学三个方面。
2.1关于仁德
《论语》当中与“仁”相关的语句有一百多条,赋予了“仁”丰富的含义。首先,“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将“仁”赋予“爱人”的含义,提倡人们对于他人要时刻抱有“仁爱”之心。这种道德意识主要体现在“因民之利而利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其次,孔子把“仁”定义为各种优秀品格的总称。《论语·阳货》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恭、宽、信、敏、惠”等五德是“仁”的内在要求,具有这些优秀的品质才能称之为“仁”。
再次,孔子把“仁”作为人们心中的一种道德修养和意识。“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讲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能把“仁”这个修养保持很长时间,即使遇到问题,碰到困难,都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会受到外境的干扰,不会因为一点小事而生闷气或大发雷霆。“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一个有志于“仁”的修养的人,无论外在的世界是怎样的,他始终展现的是人性中美好的德性,就不会有不良的思想和言行了。
2.2关于信义
在《论语》中,“义”与“仁”一样,都是君子所应当坚持的道德准则。“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孔子把“义”作为君子的行为尺度和价值标准,强调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凡合乎道义的,就要努力去做;凡违背道义的,就坚决不做。同时,孔子还提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君子要把“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上,孔子强调君子应该“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然后取”。在遇到有可取的的利益时,作为君子应首先想到“义”,如果要取得也要等达到“义”之后,而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信”作为一种传统的道德准则,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同时“信”又是一种社会道德责任,是维护社会和谐运转的基本要求。《论语·颜渊》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教育自己的弟子为人处事要讲诚信,相互信任。如“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必信,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等。
2.3关于礼学
礼学是孔子德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在当时的鲁国曾以知礼闻名,连执政大臣孟僖子也曾命其二子“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左传·昭公七年》)。孔子自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论语·八佾》)。孔门弟子还记述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
那么,“礼”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礼”就是传统的社会规范或准则。在当时孔子所宣扬的,主要是西周以来君主等级制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体制。所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他的学生子贡也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这种可以传之百世的周礼,经孔子向各方面学来而集中整理,便构成孔子的礼学。它是西周以来传统的君主等级制社会的规范准则,从国家大事、社会活动以至个人日常生活,无不包括在内。因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一切言行,无不受到礼的制约,所以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如不学习遵照社会的规范准则活动,人们便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孔子强调要以礼来规范人的行为,人的视、听、言、行都要符合礼,尽量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3《论语》中的德育方法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其中一些方法对于当前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3.1因材施教的方法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方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他主张教育要切合受教育者的要求,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在《论语·雍也》篇中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深奥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深奥的道理。
作为教育者,必须注意到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实施教学。孔子非常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在回忆起自己学生时,能将他们的特点说的很清楚。“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方,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络,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3.2启发诱导的方法
孔子教育学生,讲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不到他苦思冥想而解决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也就是说,教育者应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主动提出问题,自觉思考问题,而教育者只是在学生实在没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加以点拨和指导。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强行灌输,而应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在德育实践中,教育者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正确地运用孔子启发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诱导,让学生真正自主地学习。
3.3学思结合的方法
孔子教育学生注重学思结合,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人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进行思考,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将学来的知识消化吸收,那样学了也无用处;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会流于空想,那也是有害的。所以,我们要求学思结合,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结合起来,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应该学思结合,善于多角度地发现和分析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做到学中有思,思中有学。
总之,《论语》中关于德育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对于当代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虽然孔子的德育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其中不免有些糟粕,但是我们应给予肯定并批判地继承其优秀的、合理的德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德育理论,加强和改进德育活动,切实提高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王玄武.比价德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刘慧敏.孔子之为教育—浅谈孔子教育伦理思想[j].社会科学家,2007(11).
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范文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009-02
大学生是构建未来社会的主要动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和谐面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从小刻苦学习,立志献身事业、报效祖国,面对当前社会的发展有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但少数大学思想道德观念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脱离了常轨,发生了错位。通过对孔子仁爱思想研究,促进“仁爱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培育大学生的仁爱品质,让他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身体力行,做到高素质人才知行合一。
一、孔子仁爱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爱亲,孔子从家庭血缘亲情中直接引出仁爱思想
人一出生就处在家庭父母兄弟关系中,父母对子女宽厚的慈爱,子女对父母浓浓的敬爱,兄弟、姐妹、平辈之间的互敬互爱,在亲人间互相关爱中,萌生亲情爱。家庭中的亲爱,是人最早形成的爱心,离开了家庭血缘的亲情之爱,仁者爱人就成为无根之谈;爱众,仁爱始于爱亲,爱亲就要孝悌,对父母孝敬对兄长尊敬。打破血缘关系将孝悌推及社会就是泛爱众,爱广大民众。对此,孔子基本的方法就是忠恕:忠,主要是真心诚意待人,一视同仁。恕就是宽恕待人容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忠恕之道是仁爱思想的具体化,体现着换位思考的道理,正是通过这种忠恕之道,把仁爱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在孔子看来,除了做到忠恕,还要做到恭宽信敏惠,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才可以做到博施于民而济众,才是仁爱;爱万物。在孔子看来,应将爱人推及关爱一切生命,鸟兽昆虫也是值得关爱的。对于人,珍惜和关爱人的生命。对万物,也要仁厚宽待。孔子看到了自然界一切生命的内在价值,人与自然界的各物种都有其内在价值的,两者间有着和谐共处、不可分割的生命联系。
(二)孔子仁爱思想的人本精神
孔子仁爱思想始终以人为本位和核心,不仅注重人的感性认识,也同样注重感性的社会实践,即仁者的仁必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方显现出来。孔子仁爱思想站立在实践的高度,以仁爱为立足点来处理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既“仁者爱人”并确立了仁爱的道德地位。孔子仁爱思想经过后世儒家的传承与发展,至今仍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广泛的作用。
(三)孔子仁爱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源流
1.孔子仁爱思想为大学生道德认知奠定传统理论基石
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积极上进,敢于开拓创新,容易接受新思想新环境,若加以正确引导,定能激发他们潜在的强大正能量,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一代。目前他们的思想道德认知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缺陷,如缺乏集体意识、拜金享乐盛行、道德观念淡漠等现象。如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认知,成为高校德育工作重中之重。孔子的仁爱思想内容丰富且和实际情况相联系,为大学生塑造仁爱行为提供思想源头,可以促进大学生学会关爱生命,增强感恩、责任意识,启迪他们以正确的心态看待生活与人生。思政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和培养大学生“仁者爱人”的道德认知和情感,将仁者爱人作为他们立身处事的基本原则。
2.孔子仁爱思想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孕育提供了思想源泉
仁爱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最高的道德行为规范,家庭内部人员间的慈爱孝梯的自然情感是孔子仁爱思想的直接源泉,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不友爱兄弟姐妹,他也不会爱社会,也不会爱祖国和人民。仁爱思想是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源泉。高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作用,必须将思想道德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实践。通过实践使大学生进一步内化仁爱为自我认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信念,深化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把受教育者内化的道德意识转变为行为,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孔子仁爱思想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为大学生调整道德认知、培养高尚的道德意识、塑造良好的道德行为奠定传统理论基石。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
大学生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未来社会的风貌有着直接的联系。当前,他们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稳定、健康;社会责任感较强;关注自身发展,价值观念趋向务实;向往健全人格,追求高尚的道德等,但也有缺失的一面,主要表现在:
(一)集体意识、服务意识淡薄
由于社会历史环境和个体生理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过于强调个人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按照利己主义的标准,一切为自己着想,不考虑他人和集体,缺乏对他人的理解,缺乏团结、合作、互助等精神。
(二)价值观多元化、诚信观念淡薄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由此滋生一些负面因素,如损人利己、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这种形势下,青年大学生的正在形成的价值观难免会表现为多元性和易变性。部分大学生还有迟到旷课、考试作弊、简历造假等诚信道德缺失的现象。
(三)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
少部分大学生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但缺乏对道德义务的理性思考,缺乏社会责任感,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割裂开来。如大学生都知道尊老爱幼,但有些学生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会希望别人让座,自己却不行动,甚至有的人还为此发生争执。
(四)面对挫折,情感脆弱,甚至漠视生命
生活中遇到挫折在所难免,一些大学生面对挫折心理压力大,状态调整不过来,常感到烦闷,压抑,焦虑,情绪低落的状态。个别人甚至对生命出现冷漠。如自我轻生,虐猫事件,和室友相处遇不愉快,发生报复事件的复旦大学投毒案。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存在偏差
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常常家中所人员的核心,一家人围绕着这个核心转,这种过分溺爱使得不少学生已习惯别人以自我为中心,时间久了孤僻,自高自大等不好的习惯。而且一些家长观念存在不合理的一面,认为再苦不能苦孩,自己吃多大苦受多少累都没关系,只要孩子生活的舒服、快乐就好。无疑,部分家长的这种不合理的观念和做法,滋生孩子的享乐主义思想,不利于孩子养成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二)学校教育的失误
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部分高校道德教育体系仍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层面,没有与实践层面作良好的接洽融合,也无法适应社会新变化,在对大学生实践行为引导方面失去了意义。学校道德教育也有错位与失误。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主要是以理论讲解、知识灌输为主,这种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在德育教育方面还存在形式主义等问题。
(三)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日益多样化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也在多元化。社会大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团结竞争等意识,但社会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也会带来不良影响。如社会责任感减弱、服务意识下降,不顾其他为个人的前途捞资本。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随之而来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部分大学生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忽略了对高尚精神的追求。
(四)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现代大学生缺少磨难的成长,过于在乎成绩,追求眼前的既得利益,缺乏长远的眼光,不注重个人品性人格的修养,造成某些大学生诚信程度低下。还有大学生道德心理的不成熟也是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危机的原因之一。
四、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启示
以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仁爱品质,只有在遵循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渠道多管齐下,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仁爱品质,使孔子仁爱思想得以发扬光大。
(一)构建家庭教育的仁爱环境
孔子仁爱思想是我国传统道德的瑰宝,养成仁爱思想的起点应当从家庭教育开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子女都是在父母直接影响下长大的,家长的言行对子女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希望子女成长成人美好愿望的实现却有赖于家庭仁爱思想教育的传承。家长一是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为子女做出榜样;二是要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引导他们爱亲爱众;三是要去除对子女过分溺爱,培养子女自立,自强,自主精神;四是要通过仁爱思想教育,让子女学会共处,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家庭的仁爱教育在子女的仁爱品格养成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大学生仁心爱心养成相当关键。
(二)高校多渠道多途径培育大学生的仁爱品质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培育大学生仁爱思想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传承仁爱精神,就要高校多途径让教育教学环境渗透着仁爱思想。一是注重提升高校教育者的仁爱素养。教育者要充分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注重提升自身的仁爱素养,切实关心学生,真正走入他们心中,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践行仁爱的楷模。二是培育仁爱文化,营造校园仁爱氛围。如学校在管理上更加人性化,积极努力为师生建立美好的和谐氛围;开展仁爱教育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仁爱践行活动。三是优化校园网站,加大相关仁爱教育的宣传和引导,将校园网打造成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四是将仁爱思想贯彻到大学生思政教学中。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注意对大学生多形式多渠道灌输仁爱思想,要打破以往思政教育简单粗暴、重专业轻德育,重管理轻教育的方法,有效进行仁爱思想道德思想的教育。
(三)营造仁爱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