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范例(3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4-07-01 手机浏览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范文篇1

关键词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虽然历代统治者把孔子作为圣人,给他装上各种神圣光环,顶礼膜拜,但真实的孔子并不走运。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确实如此,孔子一生经历人生三大不幸:早年丧父。在孔子三岁的时侯,父亲病故。年轻的母亲带着年幼的儿子,背景离乡,从陬邑昌平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里的阙里居住。母子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正值孔子中年时,他的妻子亓官氏去世。到孔子晚年七十岁的时侯,他的独生儿子孔鲤不幸早逝。虽然孔子也曾一度官运亨通,官至中都宰,兼摄相事。但大多数时间,以教书为业。尽管孔子一生最大的理想是从政,但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上。作为在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学派、立定教育宗旨、编写“六经”为教学内容、培养大批弟子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吸引着后人不断研究。本文着重研究他所倡导的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同志在党的十六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进行教育创新,就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研究孔子温故知新和教学相长教育思想,借鉴孔子的经验,古为今用,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p.17)是孔子的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孔子认为温故知新是做教师的基本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精神。温故知新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第一,故即古,指的是过去政治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新是指今,指的是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他要求学生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认识当代社会实际。温故知新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从已知到未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已有知识是认识的成果,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孔子要求学生在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扩大知识范围或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第三,温故知新也就是温故创新。温故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学校教育中、社会生活中创造、创新。何谓创新?根据辞海释义,“创,始造之也”。根据此意推断,有独到的见解叫创见。首创未所有的事物叫创造。文学艺术作品的问世叫创作。新是指初次出现的,往往相对旧而言的。孔子一生虽自称述而不作,而事实上是有述有作,是当时知识的集大成者。他编写、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流传后世的宝贵文献就是他温故知新的结晶。

从已知到未知孔子非常善于用已有的文献资料来推断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过去的朝代推测将来的社会。有一次,子张问孔子:“十世可知也?”孔子胸有成竹地答道:“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1](p.21)孔子认为: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人继承周朝而当政,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推想而知的。孔子反对“不知而作之者”。[1](p.73)他说世上大概有一种人,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却凭空想象、主观臆测。不学不思,如何能知呢?孔子自认为绝对不会这样做的,“我无是也”。他在传授弟子“六经”的时候,在讲到历代礼的发展沿革时就说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1](p.26)他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夏代的礼,我能说出来,但他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殷代的礼,我也能说得出来,但他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这是他们的历史文献不够的缘故,若有足够的文献,我就可以引来作证了。孔子强调以事实为依据是他一贯主张,以致于他的学生子贡一再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1](p.46)这是因为道德文章是可视可闻的,而人性与天道是不可捉摸的。有一次,他的学生季路向他请教有关鬼神之事。孔子很不高兴地对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1](p.11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不能完全处理好,怎么去讨论处理人与鬼的事;人生活着的的道理都未能弄明白,怎么能懂得死?

举一反三孔子善于用启发式教育,他的得意门生颜回曾形容老师的教学艺术高超,“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独创了著名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p.68)教师一方面要把握学生求知欲最强的时机,即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予以启发诱导。另一方面教师应要求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说出新意来。在孔子的悉心教导下,他的学生大多都有自己一些独出心裁的见解,或能做到“问一以知十”、“问一以知二”[1](p.45)孔子在教学及日常生活中,总是善于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创新思维。那怕是与已不同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有所启发,总是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杨。他与学生子贡讨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问题时,对子贡能联想到诗经中诗句的理解,给予充分肯定,表杨他“告诸往而知来者。”[1](p.9)他的学生陈亢曾经问他的同学,也就是孔子的独生子伯鱼一句话“子亦有异闻乎?”从伯鱼的回话中。陈亢居然能有大收获:“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p.178)可以说,这都是孔子平时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结果。

叩其两端孔子强调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叩两端就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从考察事实的不同方面入手,辨别是非,进而解决问题。“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1](p.89)有一次,有人向孔子请教问题,孔子并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但他从这个问题的首尾两端、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和解决办法。孔子还常用这种方法去训练学生,启发他们进行求异思维和创新思考。有一次,他和子贡讨论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的问题时,孔子就借机教给子贡这种辨证思维的方法。子贡问:“乡人皆好之,何如?”孔子说:“未可也。”子贡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孔子回答说:“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p.142)由此得出好人的标准应是:全部的好人都喜欢他,全部的坏人都痛恨他。反之,则是坏人。这种思维方法,注意了事物的对立面,在分析矛盾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判断。孔子强调学与思并重,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必先掌握丰富的知识材料作依据,然后凭借这些材料作有效的思考。怎么样去思呢?孔子提出了“九思”,强调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全面性、完整性的训练。“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1](177)从看、听、说等九方面入手,强调观察时要看清楚,听话时一定要听明白,发表言论一定言之有据,并对自己的话负责。

二、教学相长

讲到古代的师生关系,人们总会提到师道尊严。认为师生之间壁垒森严,老师十分威严,动不动斥责或施之于棍棒,甚至有人还把孔子作为提倡师道尊严的第一人。事实上,孔子对学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也很民主,常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1](p.170)一部<<论语>>记载了大量孔子师徒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教学相长的故事。教学相长一词虽语出《学记》,而《学记》主要是记载和总结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教学经验的。因此,也可以说教学相长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真实情况的写照。

各言其志《论语》中关于孔子教学情况记录中最著名的事例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言志的事例了。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1](p.118)孔子平和地对学生说,“我年纪大了,不会再去从政了。平时都说没有人了解你们,假若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想干什么?”子路抢先发言,然后其他弟子一一作答。最后到了曾皙,曾皙说:我与他们三位的志向不同。暮春三月,与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谈论谈论学问,唱唱歌,跳跳舞,岂不快哉。公西华请孔子评论一下,孔子说:只不过是“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他不但没有批评曾皙这种休闲的生活态度,反而觉得对自己启发很大,赞同和向往这种教书育人,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孔子与学生相处是十分随意,气氛轻松。学生可以一边听同学和老师对话,一边可以自己演奏音乐,自得自乐。孔子既不强求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又乐于接受吸收学生的正确见解,从善如流。正因为如此,学生可以与老师大胆交流,畅所欲言,为教学相长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论语》中大量记载了这方面的故事。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1](p.133)孔子说,如果卫国国君让我执政,我第一件事就是“正名”。子路当面与孔子争辨的起来,认为老师太迂腐了,执政与正名有什么关系。于是孔子一面批评子路强词夺理,一面为他解释为什么要从正名入手。师生两人虽近乎对骂,但孔子毫不介意,最终以理服人。

相互启发孔子晚期的学生子夏是孔门四科教学中的文学人才,有一次,子夏引用<<诗经>>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来请教孔子。孔子说:有酒涡的脸,笑起来才美丽,有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才能顾盼生情,美丽的花卉是画在洁白的底子上的。子夏由此引申到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孔子听了非常高兴地说:“你真是个能启发我的人,现在我可以和你进一?i讨论<<诗经>>了。[1](p.25)孔子的学生在各种场合都敢于用孔子的话反驳孔子,孔子也乐于接受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或做法。有一次,孔子到子游做县长的武城,听到了弹琴瑟唱诗歌的声音,就笑着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治理这种小地方,用不着教育。子游听后就反驳说:从前我听老师讲过,做官的学习了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就容易治理,教育总是有用的吧。孔子听了这番话后很高兴,连忙对跟随的学生说: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那句话不过是同他开个玩笑而已。[1](p.181)孔子曾想应邀到晋国的佛刖处谋职,子路知道后,就出面阻止说:“从前我听老师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如今佛刖盘踞中牟谋反,你却要去为他做事,这怎么行呢?”[1](p.182)最后,孔子听从了子路的劝说,放弃了为佛刖做事的念头。孔子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对提不出不同观点的学生,反而有些不满。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子在许多场合称赞“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能做到“其心三月不违仁”[1](p.57)孔子还把颜回视为知己,曾感慨地颜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1](p.68)用之,则做出成绩,不用,就藏起来,除了你我,还有谁能做得到呢?尽管孔子如此器重颜回,但对颜回唯唯诺诺,从不提不同见解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不违如愚”。[1](p.16)子路虽经常顶撞孔子,但孔子内心还是对他爱护有加。当子路遇难的消息传来,孔子悲痛不已。可以说孔子是教学相长的榜样。

以友辅仁孔子不但在教学上提倡当仁不让、教学相长,同时在道德上也师生相互砥砺,做到以友辅仁。孔子要培养智仁勇艺俱全的从政者,因此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他认为教育人首先是教人做人的教育。一个统治者应该是一个卓而不群的君子。而君子应做到智者不惑、仁者不惧、勇者不忧并且多才多艺。孔子要求学生要有崇高的志向,“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一个人有了志向,就有努力目标。其次要克己,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遇事多从自身找原因,随时检查自己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三,力行,孔子认为“力行近乎知”,一个人做事要表里一致,言行一致。一个君子只有“言必信,行必果”,才能取信于人,才能树立威望。第四,要学会内省,内省是孔子非常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他的学生曾参提出每日要“三省吾身”,反思自己为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讲信用,老师教的内容有没有认真复习了。第五,孔子还强调学生要知错就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知错就改。子路是孔子学生中做事最为鲁?的一个,但他也有一个优点,就是能做到闻过则喜,过则改之。孔子虽对他批评较多,但还是把他列入七十二高足弟子之列。此外孔子对待金钱、富贵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富与贵是人人都希望生得到的,但一定要见得思义,不义之财坚决不取。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孔子也做到严以律己。他曾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自己有过失,有人向他指出,他总是虚心接受,立即改正。有时,他的学生子路,不分场合,公开批评孔子,如“子见南子”,孔子不以为忤,批评的对就改之,不对就作好解释。可以说孔子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典范。

三、结语

孔子在世时,只不过是一个学派创始人、是一个老师。孔子死后,甚至还有人贬低他。鲁国大夫孙武叔就曾对人说:孔子的本事不如他的学生子贡。具体说,孔子勇不如子路,智不如冉有,辨不如子贡,仁不如颜回。但孔子的学生并不认为如此,他的弟子有若称赞孔子是出类拔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曾被孔子严厉批评的宰我颂扬孔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甚至还把贬低孔子的人称之为未登堂入室的门外汉。尽管孔子的学生对孔子顶礼膜拜,对当时社会只是把孔子作为一个“布衣”而已。孔子时来运转是在死后数百年后的汉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孔氏,罢黜百家”,使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从此,孔子被历代统治者追捧,每有加封。从汉代的素王、唐代的文宣王、宋代的至圣先师、元代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及到清代康熙王帝的“万世师表”。从孔子一生的贡献而言,首创私人讲学之风,创立儒家学派,形成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学思想,提出言行一致、改过迁善、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原则,整理编写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作为教学内容,弟子三千,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材。特别是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师精神,在中国教育发展史是上,代代相传,光照千秋。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范文

关键词:“仁”学;儒家思想;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257-02

一、孔子哲学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孔子哲学产生的原因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产生有许多原因。

第一,经济根源。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铁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公田以外的私田。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耕种的人就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这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出现了除此之外手工业,科学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为孔子学说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孔子学说带着那个时代鲜明的阶级烙印。

第二,政治根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剧变及战争动荡的阶段,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来钳制思想的争鸣,因此,为知识分子流动和思想自由创造了社会环境。另外各国统治者处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对学术思想活动的赞助和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社会变革使得阶级关系变动,阶级矛盾和斗争复杂化,各阶级从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发,寻找自己的人,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出身于贵族后裔,其政治主张自然为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政治根源正是孔子思想形成的社会来源。

第三,个人境遇及其生活环境。孔子生于春秋末期,少年家境中落,自小发愤读书,博学多能,青年时做过小官,但并不得志。后开办私学,51岁时出任过鲁国高官,后三家乱政,去官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其生活环境动荡不安,促使孔子提出“礼”、“仁”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的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政治上他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可以“损益”旧的章法。可见其自身经历对于其思想的形成是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仁”的观念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出现,只有到孔子这里才将“仁”从其他德行中提炼出来,并赋予新的概念。“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最高的伦理准则。《论语》中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仁学的哲学思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关于“仁”学的论述有两种含义,一个是仁学思想指向的表面,也就是道德观念。经由人的思想灵魂,行为动作的提升达到一种“仁”的境界。这种境界只是“仁”在道德观念上的具体表现。另一种含义是仁学思想指向的深层。它并非指一个具体的道德观念,而是被上升抽象为:“亲、贤尊、泛众”等不同层次。是仁学的最终目的,这样,仁学思想就通过道德观念的提升而逐渐系统化,最终成为孔子思想中的核心骨架的。“仁”讲究“克己”只是对个体内在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的要求,也是个体自身为求“仁”而必做的自律,这只是个体行为达到仁之境界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即个体的行为举止必要“复礼”这便是他律。

孔子的“仁学”是多层次的,涉及多个方面,最基本就是从亲情开始的,百善孝为先,孝是“仁”的真正初始,“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矣”亲情是人与生俱来的感情。

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人生本来是相近的,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由于后天的机遇才会有所不同,因此孔子指出,人人都应该充实自己,按照礼的规范约束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无论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经济活动中,做个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仁人。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诚之,君子哉!”即:君子、仁人是做人的根本,按照礼仪规范来实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仁人。孔子的“仁学”包括仁、义、诚、信等内容。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多达109次之多。这说明“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的“仁”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地点,针对不同的主题对象,孔子的“仁”所包含的涵义不尽相同。如何追求“仁”的思想境界,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主动去追求从而达到仁的境界。“仁”的养成,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只有自己端正态度,才能实现“仁”的要求。只有在内心上明确对“仁”的态度,才能真正地达到“仁”的境界。

追根到底,孔子哲学是一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仁学思想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对象和关注对象,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塑造理想人格的问题。

三、“仁学”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积累中所沉淀下来的,我国有着特殊的社会物质环境,自然风俗环境,人文历史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当代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这种环境的牵制。其思想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绝大部分是间接的,不自觉的接受的。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范文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学在官府”的局面已被打破。“六艺”之教偏重于技艺、军事训练的内容不完全适合当时教学的客观需要。所以,孔子改编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书,作为讲授的基本教材。《礼》即讲授礼仪修养的教科书。孔子对礼教非常重视,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他的一系列礼教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民之所由生,礼为大”说明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礼是仅次于仁的重要观念,也是儒教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没有礼,就无法敬天地;没有礼,就不能分君臣上下不同等级;没有礼,就不能分家族亲戚的亲疏远近。可见,礼是社会政治生活中很重要的东西。

二、“吾日三省吾身”指出要通过思考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需要靠自我意识的建立,“吾日三省吾身”(论语·述而)是用自己的良心审问自己的品德行为以提高自己美好品德心理的漫长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有利于良好礼仪习惯的铸成。

1.注重营造浓厚的氛围。“学校无闲处,处处教育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必然要受环境的熏陶。催人奋进的环境,能激励人进取,腐败颓废的环境,能使人堕落。因此,教育环境历来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所重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作用。学生既要受社会大环境的感染,又要受校内小环境的熏陶,而且这种熏陶更直接,其影响和作用力更大。因此,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和开发环境的育人功能,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校园浓郁的文明礼仪知识,比如说在校内布置醒目的礼仪宣传橱窗,展现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礼仪和礼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还可张贴文明礼仪知识小报,布置文明礼仪格言,便于学生记忆;各班教室的黑板报上,可以展示同学在学习文明礼仪、实践文明礼仪活动中的独特感受;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定期向同学们介绍文明礼仪知识并表扬在文明礼仪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

2.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因此,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应明确、具体、详细,提高可执行性。

此外,还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所以然”。告诉他们说声“对不起”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紧张的矛盾关系松弛下来,有助于我们与他人相处融洽,能让他人相信你,接受你,更能让自己亲近别人。

3.教师树立学习榜样。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必须具有严格的自律精神,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得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要使文明礼仪被同学们接受,并内化成一种好习惯,就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教育活动。

1.从常规训练入手,使文明具体化。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文明知识学习后,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文明礼仪的内容,运用文明礼仪待人接物,我们还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严格训练。对的及时表扬,错的及时批评教育,还可创设一定的情境,教育他们同学相处、师生相处使用好礼貌用语。

2.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查找不文明行为。动员学生做一名“文明礼仪监督员”,对同学、老师、家长等身边接触的人进行调查、监督,并将发现的这些不文明现象向师生通报,促使同学讲礼仪、用礼仪;鼓励学生积极查找自身存在的不文明行为,互相监督,从细节做起,养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还可举办中队主题队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使他们接受文明礼仪的熏陶。

3.进行家校互动,将文明礼仪教育拓展到家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平时的言谈举止以及对子女的要求等,会对小孩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家庭的文明礼仪气氛是十分重要的。我国有优良的家庭教育传统,而道德教育又被置于重要的位置,西周统治者曾提出“敬德保民”的家庭教育思想,《颜氏家训》《袁氏世范》《治家格言》都凝结着历代家庭教育的智慧。作为学校要及时把文明礼仪教育的情况和要求向学生家长通报,要求他们配合学校加强对子女的教育,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

4.开展社会实践,挖掘校外资源。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重视社会教育。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今天的教育越来越关注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常用。”我们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就是要让美德占据孩子的心灵,成为合格的现代化公民,只要持之以恒,一抓到底,我们的孩子就一定会养成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