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研究方向范例(3篇)
天文学研究方向范文篇1
关键词:译介学新型学科谢天振
作者简介:贺爱军,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苏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翻译学研究。方汉文,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化研究。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英美海洋文学与人类核心价值观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9YJC751076]成果。
1993年,苏珊·巴斯内特又提出了“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这一论断。她认为,“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气数已尽,女性研究、后殖民理论和文化研究已经从整体上改变了文学研究的面貌。从现在起,我们应当把翻译学视为一门主导学科,比较文学只不过是它下面的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而已”(Bassnett161)。他们最早倡导“翻译学的文化转向”和“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然而怎么转,转向后这一学科与传统的翻译研究区别何在?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研究的客体、研究方法是什么?
《译介学导论》是北京大学推出的“21世纪比较文学系列教材”中的一部,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在译介学的本体研究方面,作者是从译介学的定义以及译介学与传统翻译理论的区别性特征切入的。自从英国比较文学家苏珊·巴斯内特提出比较文学应该成为翻译学下面的一个子学科以后,在比较文学界和翻译界中引起了学科概念之间的混淆,造成了学术理路的混乱。基于此种考虑,作者论述了译介学与翻译研究之间的区别,以及译介学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新视野和新领域。“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的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其实质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不参与评论其翻译质量的优劣,它关心的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展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谢天振10)。它与传统的翻译研究在研究角度、研究重点、研究目的方面不尽相同。它是一门以创造性叛逆为理论基础,以文化意象和翻译文学为其研究对象,吸收了解释学、结构主义、多元系统论等文化理论的比较文学研究。
“创造性叛逆”构成了译介学本体研究的第二个维度。埃斯皮卡指出:“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137)。创造性叛逆是译介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本体,“翻译文学不同于外国文学”“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译作具有独立价值”等命题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该书作者认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性质“使一件作品在一个新的语言、民族、社会、历史环境里获得了新的生命”。而“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在多数情况下就是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谢天振72)。
在译介学的客体研究方面,作者首先探究了“文化意象的传递与文学翻译中的误译”。“文化意象的传递,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同民族文化在翻译中如何碰撞、转换、交流、接受的问题”(谢天振96)。“误译可以分为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两种”(谢天振111),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尤其是误译,“因为在有意误译里译语文化与原语文化表现出一种更为紧张的对峙,而译者则把他的翻译活动推向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为了迎合本民族的文化心态,大幅度地改变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学形象、文学意境等等;要么为了强行引入异族文化模式,置本民族的审美趣味的接受可能性于不顾,从而故意用不等值的语言手段进行翻译”(谢天振117)。
天文学研究方向范文
会议首先由市地方志办公室副编审张岩简要介绍了开展天津地方史研究的大背景和《天津百科史话》系列丛书的策划缘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六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专栏25文化重大工程”第六项“中华典籍整理”明确提出要“加强修史修志”,标志着地方史的编研正式纳入了地方志工作中。地志办在做好已有成果调研统计的基础上,拟分三步开展地方史研究,先按学科或行业出版系列丛书《天津百科史话》,再编写各区县简史,然后适时组织撰写《天津通史》。
接着到会的专家学者们相继发表了热情而有见地的意见。著名历史学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炳文先生表示,看到这个策划方案很兴奋,史与志很难分家,只是编写的体裁不同而已。天津过去已有不少作品、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要把已有成果认真梳理,总结经验教训。20世纪80年代我曾在中华书局出版过普及读物《天津史话》,市地方志办公室策划的《天津百科史话》是很好的选题、很好的举措,为此我提几点建议:(一)重在近世,次为古代,不忘当今。(二)不忘南方,大头在北。(三)注重城区,兼及郊县。(四)分合兼顾,方便读者。著名历史学家,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原所长、研究员罗澍伟先生认为,市地方志办公室所出志书,从横向来说涉及了所有区县,从纵向来说几乎所有行业都涉及到近代,所以写地方史有非常好的基础。《天津百科史话》系列丛书题目很好,但众手成书体例、凡例要有一个严格规范,可统一开本、装帧,先出一两本做样书,同时要从通俗化努力,增强可读性、图文并茂。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的《中国史话》二百种写法好,足资参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历史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沛指出,天津近代以来在北方地位重要,但宣传不够,地方历史的研究比上海等地有差距。最近,国际上对天津历史很关注,东京的学者组织了“日本天津史研究会”,还出过书,台湾学者也很重视,有几个硕士生在做天津主题的论文。所以现在是非常好的时机,编一套《天津百科史话》非常及时。希望落实经费,请名家来写,使质量有保证。天津特点的东西可以单列,如:港口、漕运、租界等,我们跟南京大学一起建立有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中心,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和地方志合作。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工作处邓创Τと衔,以史人志在全国刚起动,天津地志办抓得很到位,着眼点和落脚点较高。天津地方史研究原来力量分散,需要整合。应先通过调研,把现有成果搜集一下,依托高校、有关部门,集中人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期间曾出过一本日伪统治时在津所犯罪行的书,还带图片,天津画院也搞过一个“百年画廊”的项目,反映天津城市各行各业的衍变。《天津百科史话》先从科普做起,切入点很好,雅俗共赏,头一步做好可为以后的研究打好基础。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天津市历史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昊指出,天津地方史的研究起步很早,但进展比兄弟省市慢,而且规模太小。其实,有关机构、民间研究的人士有不少,目前天津地方史的研究可以比喻为三个层次:一是“地下”,研究者只积累原始资料。二是“天上”,一些学术机构、科研院所研究的课题太专太偏、不落地。三是“地面”,就是让读者喜闻乐见的项目。例如《天津军事史话》《新编中国史话》《新编世界史话》等就有很好地反响。编写《天津百科史话》应以学会做枢纽,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集中一批优秀中青年的力量,高质量地完成。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吴振清强调,从古到今,史志一家,把史纳入志的系统进行研究、编写,是很好的历史机遇,是提高地方文化的重要措施。天津地域优势独特,战略地位突出,能写出非常精彩的历史论著。但是,真正深入浅出的史话丛书并不容易写好,要全力投入才行。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办公室主任、副编审高潮介绍,该出版社曾出版过一本《塘沽史话》,作为“校本材料”,后来又有再版,说明针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影响很大。现在有一些历史书如抗日战争口述史,都有立项,可争取到出版资金。元明清天妃宫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郭男平馆员表示,作为一名青年学者,虽然爱好历史,但只是略知“皮毛”的粉丝,我们接触到考古领域,包括天津地上地下的考古资料,可以对编写《天津百科史话》发挥作用。这套系列丛书如果写好了,作为天津的乡土教材,意义超过了书本身价值。闫爱民、于学蕴、王玮、孙健、王进、孔强、唐凤红等专家学者也到会发言,大家一致认为:由市地方志办公室牵头开展天津地方史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6年正值《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天津“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的开局之年,开展地方史研究恰逢其时,是提升地方文化的重要契机,应该牢牢把握这一难得的机遇,充分开展调研,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使地方史研究长期化、规模化、早出成果,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文化产品。
借这次研讨会群贤毕至的机会,市地方志办公室决定聘请十六位专家学者为《天津史志》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市地志办秘书处负责人、《天津史志》副主编陈兰义宣读了聘任决定。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天津史志》主编关树锋向专家学者们颁发了聘书。
天文学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145-02
引言
航空航天代表了科技和工业发展的最前沿,是促进国家科技发展、满足经济建设、增强国防安全和加快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航空航天类高校教育,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创新能力的航空航天类专业人才是服务我国战略发展的必然需求。航空航天类本科人才是高层次航空航天类人才的基础,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航空航天类本科人才,是我国航空航天科技发展的关键。当前,以美、俄为代表的航空航天大国都建设了自己特色的航空航天专业院系,开展了多年的教学实践,具有丰富的经验。论文旨在通过材料的梳理,了解国外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国际一流大学航空航天类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生培养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中总结经验,为国内航空航天类专业教学教改提供参考。
一、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
(一)美国著名航空航天院系
美国是世界上航空航天类研究最发达、人才培养最成功的国家,其人才培养主要依赖其国内的大学。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类教学与科研由航空航天系负责,下设三个部门,分别是信息部、航空系统部、飞行器技术部。信息部分主要研究航天系统有关的信息获取、处理、传输技术,如卫星通信、高空侦察、空中通信、集成防御系统等,负责教授导航、制导、控制、通信、网络、实时软硬件系统等课程。航空系统部门主要研究航空航天高复杂性系统的设计、制造、操作方法,教授最优化方法、故障诊断、系统容错等课程,建有人机实验室、空间系统实验室、国际空运中心、操控台研究中心、复杂系统研究实验室等。飞行器技术部门负责计算方法、流体力学、推进技术、材料科学、结构技术等的研究和教学,建有宇航计算设计实验室、空气涡轮实验室、宇航微小结构协会、空间推进实验室、先进材料和结构技术实验室等。
斯坦福大学航空航天系隶属于工学院,承担航空专业的教学科研任务。该系的研究领域包括空气弹性变形及流体仿真、飞行器设计与控制、应用航空动力学、空气声学计算、流体动力学计算、动态系统计算、机器人控制、复杂材料与结构、湍流模拟、推进、高超声速流体、导航、控制系统辨识与优化、卫星工程、湍流与燃烧等。
(二)俄罗斯著名航空航天院系
俄罗斯也是航空航天强国,开设航空航天专业的主要学院有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西伯利亚国立航空航天大学。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建于1930年,拥有12个学院,56个系,128个实验室,3个设计局,几个计算机中心,一个实验工厂,一套运动航空训练设施,一个莫斯科附近的飞机场,两个科研机构(应用力学和电气力学,低温研究)。该学院通常以数字编号代替学院名称,从一院到十二院分别为航空工程院、发动机院、控制系统院、信息与电力院、无线电电子学院、经济与管理院、航空航天院、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院、应用数学和物理院、应用力学院、人文科学院、预科院。西伯利亚国立航空航天大学拥有空间研究及高技术学院和航天技术学院,设置了飞机制造系、航空发动机与能源装备系、飞行器管理系统系、航空导弹技术系、飞行器无线电技术系统系。
(三)欧洲著名航空航天院系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在其工学院设置了航空系,主要负责飞机设计制造方面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包括航空动力学与航空结构学两个研究方向。航空动力学方向包含流体基础、航空飞行器设计、控制、生物医学、环境与工业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航空结构学方向包括计算力学、冲击与损伤、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法国国家高等航天航空学院已经有90多年的历史,它位于欧洲航天业发展的中心地带,致力于培养顶尖的技术工程师,在研制协和式客机的工程师当中,有许多就是从法国高等航天航空学院毕业的。学院下设5个系和一个研究中心,分别是空气动力学、能源、推进系、结构与材料力学系、光电子与信号系、语言文化艺术系、航空宇航中心。
二、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一)学位与专业设置
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多数是本科四年,研究生二年,英国有本科3年,研究生1年。俄罗斯不同,如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预科1年、本科4年、硕士2年、博士3年。在学位设置上,各个院校有所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工学学士、航空航天工程学士、航空工学学士、航空航天工学学士、航空工程理科硕士、航空航天工程学士、航空与宇航工程学士、航空学理科硕士、航空与航天学理科硕士、机械与航天工程理科硕士。
(二)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课程体系
麻省理工学院(MIT)航空与航天专业是美国同领域中最有名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设置世界闻名。MIT航空与航天系设有两个本科专业方向:航空与航天科学工程专业和航空与航天信息科学工程专业,两个方向的课程设置都建立在航空航天基础(核心)课程上,下面分别以A和B代指这两个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全校统一要求课程和系课程构成。全校统一要求课程包括基础科学课程(6门)、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课程(8门)、科学与技术限选课程(2门)、实验课程(1门);系课程包括系核心必修课程、专业课程、试验与进展课程,其中系核心必修课程包括一体化工程I、II、III、IV,计算机和工程问题求解引论,自动控制原理、动力学、随机系统分析、微分方程;专业课程中专业A包括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推进系统引论、航天工程中的计算方法,专业B包括航天系统的评估与控制、数字系统实验室介绍、实时系统与软件、交互系统工程、人为因素工程、自主决策原理;试验与进展课程包括飞行器工程、空间系统工程、试验项目I、试验项目II、飞行器进展、空间系统进展I、空间系统进展II。
(三)学时学分要求
1.学分组成。课程学分组成考虑教学环节,如MIT飞行动力学课程,总学分12分,构成包括课堂3分、实验1分、预习和复习8分。另外还有无学分课程,课程必修但无学分,如普林斯顿没有学分制、强调上课门数,斯坦福大学基础课程要求5门航空航天基础课程,专业课程4选3。英国大学一般不设立学分制,所有学生都按部就班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
2.学分要求。美国大部分学校有明确的毕业学分数要求。如MIT航空航天工程系根据培养计划设课程学分,又分成4类,分别是核心课(core)108、专业领域课(professio-
nalarea)48、实验和综合应用(experimentandCapstone)30、非限制性选修课(unrestrictivedelective)48,总学分大于234学分。但是在学分数量并不统一,差异很悬殊,如密歇根128学分、MIT大于234学分、宾州州立132学分。航空航天专业必修课比例很高,有的高达90%以上,如斯坦福、佐治亚理工、普渡。另外还有只要求课程而不要求学分的,如普林斯顿毕业要求共36门课。
3.学时要求。有些大学要求学时达到一定数量,如悉尼大学本科至少192学时,研究生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至少144学时。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基础课程设置门数要求,其他按学时要求,数学(6个学时)、技术选修(12学时)、人文社科类选修(45学时)。
三、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专业培养特色
归纳起来,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在专业培养上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国外著名大学航空航天专业设置宽、窄各有特色。美英等专业设置以宽口径、大类培养为主,基本不针对特定航空航天器划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只是体现在个别课程的选择上。俄罗斯、乌克兰等的专业划分细而精,如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几乎整个大学的院系专业就代表了航空航天器的各个不同部分,专业面向具体而明确。二是国外著名大学航空航天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少而精且多样化特色。美英等课程每学期课程数量相对较少,但课业工作量不少。学生毕业所需学时学分也不少。美英等航空航天专业的课程必修多、选修少,完全学分制的作用并不明显,反映了航空航天专业的特殊性。课程学习课内外并重,还有较多实践环节、交流讨论、项目设计等。课程的环节丰富多样(如剑桥)。教授授课。三是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在通识教育上,在课程设置中有重视科技写作、科研道德规范、表达与交流、团队协作、人文素质培养和工程师就业指导。在专业教育上,强化多样化实践环节、注重专题课程和生产实习。四是注重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培养。例如南安普敦大学设置有工程管理与相关法律的必修与选修课程,让学生学习在工程实践中如何领导团队、进行项目管理与风险评估、做出决策以及熟悉与之相关的法律知识。还会从工业部门请来客座教师来协助授课,并安排有相应的实践环节。针对个性化培养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具有较大的选择基数。
四、总结
航空航天类本科人才是高层次航空航天类人才的基础,是航空航天类研究生人才的后备军。论文主要对国际一流大学航空航天类专业学位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学时学分要求点等方面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人才培养特色,为国内航空航天类专业建设和教学教改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田正雨,李桦.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类本科生课程体系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1).
[2]MIT航空航天系战略计划[Z].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译.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