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的特征范例(3篇)
雕刻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雕塑写意神韵浪漫
汉代雕塑艺术,同秦代雕塑一道,在继承了先秦雕塑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相对秦代雕塑而言,汉代雕塑在题材内容、技法、表现手法上又有了更大的提高。秦代雕塑艺术成就集中反映在秦始皇兵马俑上,这些秦俑造型严谨,手法写实,形象栩栩如生。汉代雕塑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西汉石刻以及东汉明器雕塑中的陶俑艺术上。这些汉代雕塑无论是立意、造型还是艺术创作表现手法,可以说是在“形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情”与“意”的表达,追求“意象”。雕塑艺术作品中创作者将自己的思想与激情融于作品之中,使作品更具浪漫气质与情怀。因而,汉代的雕塑艺术,更具写意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构思巧妙,寓意深刻,主题鲜明
汉代纪念性、仪卫类雕塑以陵墓石雕作品多见,往往带有很强的象征性意义,西汉霍去病墓地的修建以及墓地的石雕作品最为典范。为了纪念这位大将军,工匠师把墓地修建成祁连山的形状,在山形墓地里遍植草木,并雕刻了一些石猪、石虎等凶猛异常的野兽隐没于墓地之中,以营造经常有野兽出没的特殊地理环境。在墓地前草坪里还放置了一组以战马为主题的大型石刻作品:《跃马》、《卧马》、《马踏匈奴》。这三件作品象征性地体现了霍去病将军当年带兵打仗的过程,并以此歌颂将军所建立的奇功伟业。整个墓地没有一尊霍去病的雕像,但是人们却能够通过墓地睹物思情,回忆起将军当年带兵作战之艰难的情形,通过以战马为主题的石雕作品,让人们联想起将军的军队之雄强。《马踏匈奴》作品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了将军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也”之宽广胸怀,体会到了将军以民族安危为重、为国忘家的英雄气概,领悟到将军的高尚品格与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这些作品很好地突出了主题,使艺术性与思想性达到了完美统一。
二、造型概括,雕塑语言丰富,力求“意象”
汉代雕塑中吸取了中国民族绘画特点,在雕刻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特点,以及采用中国写意画造型中不求外形肖似而在于内在精神、本质的体现,追求“不似之似”的创作形式,更好地体现了雕刻者的创作意念与审美情趣。而在秦俑造型中,则以圆雕形式,对艺术形象进行精细刻划,特别是头部,以求形神兼备,因而在造型上体现出高度写实的特点。从中国民族艺术发展的高度来看,秦代雕塑相对汉代雕塑,其内涵与气魄就要稍逊一筹了。以西汉霍去病墓地石刻为例,雕刻者根据石头的天然形态,依形取势,精心构思,整体入手,巧妙运用多种雕塑语音,并融合中国民族绘画特点,力求外形轮廓的清晰,突出特征,刀法洗练,概括、单纯、奔放,雕塑作品中不作细节小处的精雕细琢,集中表现了动物的庄重雄强,强化了动物内在精神的体现。作品含蓄,耐人回味。例如《马踏匈奴》,雕刻者以圆雕、浮雕、线刻手法结合使用,雕刻了一匹高大壮实的马,将一个匈奴兵踩在脚下。作品中注重整体表现,取舍大胆,着重体了现马的强壮,舍弃了鬃毛、马尾等,集中体现出战马气宇轩昂、庄重雄强的特征。《跃马》作品则利用一块平整的大石块,大胆概括,强化战马头部与颈部,刀法奔放有力,外形轮廓极为清晰,线感强烈。雕塑语言与中国绘画语言巧妙结合,无论外形还是肢体结构的表现,恰到好处地运用中国画的线条的表现力,表现了一匹腾空而起的战马,充满生气与活力。为了加强力量感与整体感,雕刻者保留了马颈之下的那部分石头。这部分石头看似多余,实际上保留它更好地强化了战马跳跃的力量感与疾速感,让人寻味。
三、艺术创作手法浪漫夸张,追求神韵
汉代的陶俑雕塑突出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特别是东汉陶俑雕塑,擅于抓住动人的情节与典型的动态特征来表现,尤其是擅于捕捉生动美好的瞬间动作。在对人物面部表情刻划时,极力表现对象内心深处的喜悦神情,这些神情丰富多彩又极具个性和特征。在所有的东汉陶俑中,笑得最为灿烂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便是《说唱俑》了,这件作品可谓是汉代陶俑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杰作。作品里边塑造了一位民间说书艺人的生动形象,
[1][2]
他身体肥胖,光着臂膀,赤足,右手扬起鼓锤,左臂环抱一鼓,右脚高抬,边击鼓,边说唱。似乎是说到最为精彩感人有趣之处,因此得意忘形,手舞足蹈,眉飞色舞,神采飞扬。造型中面部神态刻划非常夸张,四肢与躯干部分十分概括。作品极具戏剧性,使情节达到了高潮。作品中的形象诙谐有趣,令人产生如临其境之感。
雕刻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手工雕刻;程控雕刻;热压成型;感光成型;检验鉴定
中图分类号:TS95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90-02
1概述
印文是用来证明文件真实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凭证,同时也是违法犯罪分子为了达到某些不法目的而要伪造或利用的对象,因此,对印章印文的鉴定是文件检验鉴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印章制造方法不断涌现,印章的制作更为便捷、精细,同时,随着办公设备的全面普及,文书制作已基本实现电子化,各类扫描、复制、打印设备能够逼真复制各种文字、图案。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人们享受高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不法分子也正利用这些科学成果和技术手段,伪造高度仿真的印章印文,进行不法活动,给印章的检验鉴定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了解现代印章的制作工艺,掌握高新技术所制的印章的检验鉴定方法,不断地充实、完善传统的检验鉴定方法,对印章印文检验鉴定具有重要作用。
2印章制作的不同方法
按印章制作工艺的不同,印章制作方法可分为手工雕刻、程控雕刻、热压成型和感光成型等。
2.1手工雕刻
2.1.1纯手工雕刻这是最早的也是最基本的雕刻印章的方法,即从研磨印面、书写镜像文字到最后的加工修整等全部程序均为手工操作,其主要流程是:先在章料印面上手写镜像文字,然后用雕刻刀将镜像文字以外的空白部分或将镜像文字挖去,使镜像文字以外的空白部分或镜像文字凹陷在印面上,最后再对文字及轮廓线进行修整。由于这种印章制作的方法过于耗时费力,已逐步被印章市场所淘汰,但少数的印章篆刻爱好者仍热衷于这种原始的印章艺术。
2.1.2半机械雕刻半机械雕刻因其主要程序与手工雕刻类似,又称作手工机械雕刻,主要制作流程是从开始印面的研磨、镜像文字的书写和最后对印面文字和轮廓线及凹陷部分的修整等,基本流程与手工雕刻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半机械雕刻通过锥尖的高速旋转把印面空白部分刻掉,相比手工雕刻,半机械雕刻优势在于速度快,但因为雕刻锥尖的高速旋转而不能很准确地对准印面,对一些细小的部位会出现雕刻不到的盲点。
2.2程控雕刻
2.2.1激光雕刻章印面激光雕刻技术是目前一种先进的加工技术,其雕刻技术是光、机、电一体化的。它主要利用高效激光对材料进行雕刻和切割,主要的设备包括电脑和激光雕刻机。
使用激光雕刻制作印章的过程非常简单,就如同使用打印机一般。首先通过计算机的有关软件制成印章印面原稿,然后连接激光雕刻机,在计算机的控制下,让激光束聚焦在印面材料上,激光束作用点的材料被迅速烧蚀,这样“雕刻”便开始了。激光束类似针式打印机一样在材料表面进行烧蚀“雕刻”,被雕刻的部位呈现出均匀分布的网状细浅沟纹,沟纹的深度是基本一致的,部分图文线条的边缘呈现出锯齿状。
2.2.2三维精雕机雕刻三维精雕机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式制章机器,可以在三维范围内对金属材料等硬质材质进行雕刻,广泛用于制章、制版和印刷等行业。印章材料通常选用章面平整,不易变形、材质相对其他金属较软的铜质印章。三维精雕机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即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其中硬件部分的机床横梁、机座和机头分别控制硬质合金的刀头,刀头在控制下呈X轴、Y轴和Z轴运动,刻制印章。软件部分由数控机的通行码程序部分和专用软件程序部分构成。铜质印章由于章体表面比较光滑,和印油黏附力比较小,因此印文笔画会出现不均匀的现象。
2.2.3半自动触针雕刻半自动触针雕刻是一种使用印章模本,生产大量印章的方法。印章模本的制作有制纸型法和照相制版法。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是把同一个的镜像文字作为原图,因此雕刻出来的印章,其文字及字形是相同的。印章的雕刻是按固定印章模本、固定印材、印章模本的手动触针扫描、粗雕、精雕、字面的研磨等工序进行的。通过限制器控制印材上下运动的范围可使雕刻部分的深度保持一定。精雕加工同样是靠手工操作来完成的,其字面主要是用砂纸进行研磨。
2.3热压成型
2.3.1原子印章原子印章又称万次印章,是由印柄和印面两个部分组成。原子印柄和印章印油混为一体,因使用方便而被广泛使用,深受人们喜爱。但由于原子印章长时间使用会发生变形而导致难以鉴定真伪,因此银行等一些单位规定不能使用原子印章作为预留章使用。
原子印章的制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①制作样稿。首先按照印章的要求制作样稿。通常采用手选照排和打印机打印的方法获得所需要印刷字体文字,也可以采用手写字体或其他图文作为底稿直接照相或是通过高分辨率的扫描仪输入专用的原子印章计算机排版系统,经过修正后制成样稿,最后打印出来。
②照相制版。除去手选照排外,其他任何类型的样稿都需要进行照相,同时经过放大或缩小后达到符合设计规定尺寸的底片,然后将所得底片放在晒版机上晒版,经过曝光,洗版等程序制成感光树脂凸版,这时感光树脂凸版上的文字和图案是正的。
③压膜。在感光机上,将特定的纸板置于树脂凸版上加热,同时将其压制成图文凹入的纸型模具版。由于这种纸材料质地细腻,所以受热后大多软化而冷却后则硬度不是很大又不易变形,压制后的模板文字和图案是反的。
④压制印面。首先需要在纸型模具版的表面铺上与印面材料成分完全相同的粉剂,使凹下的文字笔画填满,再放置一块印面材料,送入压力机加温加压。在一定温度下粉剂融化并与印面材料粘合,冷却后即可成型,这样印面上的文字和图案都是反向的,经过对印面的修整完成印面制作,然后将印面在原子印油浸泡,达到饱和后将其粘在相应规格的印柄活动内芯上,这时一枚原子印章便制成了。
2.3.2热压渗透印章制作热压渗透印章的制作相对原子印章制作要简单一些,但渗透印印章印文的线条没有原子印章的精细,盖在光滑纸面上的印迹容易擦掉,渗透印章的优势在于造价相对低廉。其生产工艺流程如下:首先是用印章系统的专用软件排版,然后通过机雕刻字,接着热压制印章印面,在模具版凹版上铺放上与储墨垫成分完全相同的成型粉,使凹下的文字笔画填满,然后再盖上储墨垫,依次放好后送入数控热压机内,加压加热15分钟后,成形粉软化便与储墨垫融为一体,形成与模具版字型字号一模一样的凸版图文,冷却后揭开,这样就制成了阳文反向字的印章印面版。最后在切章、加印油修整以后再加上外壳印柄,注入渗透油墨,热压渗透印章便制成了。
2.4感光成型感光成型方法主要用于生产树脂印章和光敏印章光敏印章是目前较为新型的一种印章,因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印文清晰、制作精度高,目前被迅速推广,并且根据公安部标准GA241.9-2000被认定为符合标准的首选印章。
光敏章的印面材料是光敏聚酯材料,即高密度聚氨酯,包括聚酯树脂、聚酯纤维、聚酯橡胶等,光敏印章也是因此而得名。其制作步骤如下:首先,通过计算机的相关软件制成印面图文原稿,然后将其打印在硫酸纸上,这样就得到印章图文的正性底片。接着,将该正性底片覆盖在光敏聚酯材料的储墨垫平面上,放入光敏印章机的定位卡内,将光敏机避光版压盖紧后用高能量脉冲光源激发照射进行曝光。曝光后非图文处的光敏材料微孔因发生光氧化及热交联作用而闭合,形成一层不能渗透的膜,而被图文遮蔽处微孔因不能曝光无法闭合,可以容纳和渗透印油,经过按压形成印章印文,渗透印油过程类似孔版印刷,印版类似孔版,图文与非图文部分均在同一个平面上。最后,用电热封边或用胶粘,使光敏聚酯印垫和章壳合为一体,再注入配套的光敏印油,待印油全部渗入并分布均匀即可使用。与原子印章相比,光敏印章制作的精度高,除了刻写文字外,还可以把复杂的图案直接制作成印章,而且章面清晰,纤毫毕现。
3常见伪造印章的检验鉴定方法
3.1常规检验方法印章鉴定通常依据同一认定的基础理论,通过分别检验、比较检验、综合评断等三个步骤,分析比较检材印文与样本印文的特征点,以确定两者是否反映了同一枚印章盖印形成的特征,最终做出同一认定的结论。常规的比较检验的特征主要有:印文名称、边框形状、大小尺寸、字体字形、布局排列、图案形态、印面附着物印痕的位置、形状、大小等,同时分析判断印章制作的方法,是否有暗记等防伪标记。常规的检验鉴定方法有:画线比较法,测量比较法,透光重叠法,拼接比较法、特征标志法以及运用比对仪器和计算机比对系统等。对印章印文的检验鉴定往往是多种检验方法的综合运用。
针对当前伪造印章印文的所出现的方法和特点,在检验印文时,要先对印章印文进行显微检验,分析判断印文是否是印章盖印形成。如果发现检材印文是复印或打印形成,那么这个印文无疑是假的。如果明确了检材印文为盖印形成,才可以运用印文比对检验的基本方法进行鉴别。
3.2雕刻伪造印章的检验鉴定
3.2.1手工雕刻伪造印章的检验鉴定手工雕刻印章的检验鉴定相对较为简单,手工雕刻的印文可以反映出雕刻人的书写动作习惯和文字布局习惯,也可以反映出雕刻人的雕刻技法习惯,因为手工雕刻中会产生多余的痕迹而反映在印文上,在印文特征上特别注意雕刻的刻刀痕迹、印文边框线缺损的位置形状和大小以及印面底痕位置、形状和大小等。
3.2.2程控雕刻伪造印章的检验鉴定程控雕刻印章特点是可选择多种字库,字库容量大,字型规范,字体丰富多变,检验鉴定时先判断检材印文与样本印文是否是同一字库字体,同一排版方式。程控雕刻印章印文笔画清晰,棱角分明,但伪装印章印文的图文和线条的边缘容易出现疵点、豁口,图案的中心或边缘有布局定位的疵点,有点边框有明显的损伤等雕刻痕迹。
3.2.3雕刻伪造印章的常用检验鉴定方法
①重叠检验。重叠检验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检验方法,可以对检材印文和样本印文的一般性特征的相符性进行快速有效地判断。为了细致的发现印文各方面的特征,应先进行整体重叠以判断印文大小、字体、字形、排列等一般性特征是否吻合。经检验后,如果这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则需进一步判断差异点产生的原因,如果整体重叠差异细微,再将单字、图案等细节部分进行重叠检验。
②计算机自动识别系统。采用程控雕刻伪造的印章印文差异点少,但出现的差异会比较显著,可以采用印文的计算机自动比对识别系统进行检验鉴定。通过扫描仪等输入设备将检材、样本印文以相同参数采集到计算机内,利用计算机自动比对识别系统,实现重合、拼接及进行细节特征观察标示等比对检验,比对图片的存储编辑等也十分方便。
3.3照相制版法伪造印章的检验鉴定照相制版法伪造印章有两种具体方法,一是以被伪造印文为样本,通过照相制成负片,再经过曝光、显影、定影、洗版、修版后制成印面,另一种是直接在印文底片上进行雕刻,然后用雕刻的印文底片进行拓印形成印文,或者拓印在雕刻材料上再雕刻制成印章。
3.3.1照相制版法伪造印章的特点照相制版伪造印章的仿真程度较高,因为伪造的印章是对原来印文的完全复制,因而照相制版伪造的印章在字体字形、大小布局、图文排列等特征上往往与原印章一致。但伪造的印文常会出现文字笔画、图案和线条边缘发虚,细小笔画消失或模糊、中断,文字、图案、线条的交角圆顿、棱角不分明等特点。
3.3.2照相制版法伪造印章的常用检验鉴定方法采用照相制版法伪造的印章印文差异点少且不显著,需要在显微镜下逐一的对边框、文字、数字、图案等细节特征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对文字笔画的长短、搭配的位置和角度可以通过测量确定,对边框、图案中存在的特征采用特征标示法确定。
4结束语
传统印章以手工刻制为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印章以电脑排版、感光制作为特征,印章制作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印文图形为保存和识别对象可以被无限次地复制、修补,制作伪造一个与原印文完全相同的印文图形是有可能的。因此,文件检验鉴定人员只有对印章制作原理和印章在使用过程征的变化做进一步的认识,并不断学习了解各种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充分运用各种新型高科技手段,系统鉴定,综合评判,才能作出准确、客观的鉴定结论,科学鉴真识伪。
参考文献:
[1]殷军华.激光刻章机与光敏印章机的3点区别[EB/OL].2008-12-01[2009-05-01].
[2]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词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贾玉文,邹明礼.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大全.全文检验[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2.
[4]吉田公一,星秋芳.科学警察研究所报告法科学编1996(39):184-194.
[5]贾治辉.文书检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81-82.
[6]MasakzazuYoshida,EiichiKimuraActaCrimJapon,1999;65(2):51-60.
[7]MasakazuYoshida,EiichiKimuraActaCrimJapon,1999;65(4):141-149.
[8]王世全.印刷文件检验[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9]崔岚,王鑫.光敏印章引文的检验[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04,(4).
雕刻的特征范文篇3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石雕艺术在几个代表性发展时期的成就及其艺术特点,学会欣赏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方法,提高欣赏陵墓雕塑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喜爱,对祖国悠久文化艺术的热爱,进而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雕塑的定义与分类及作品与社会的关系。
.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为什么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著名的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及其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欣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应把握的特点。
教学时间: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象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我国古代的陶塑艺术作品,这节课我们欣赏中国古代石雕艺术作品(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这两节课欣赏的艺术作品均属于雕塑艺术这一大类。
.雕塑的定义:
——运用多种物质材料、多种手段(雕、刻、塑、铸、焊等)制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感情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雕塑的分类:
()按材料分:石雕木雕泥塑、陶塑、金属雕塑。
()按形态分: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
()按功能和放置地点分: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碑或纪念雕塑、室内雕塑、案头雕塑。
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偏见压制,中国古代雕塑家地位低微,历史上的许多雕艺术杰作都不知道作者,更无从探究其个人风格,只能从把握总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来认识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在欣赏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怎样欣赏雕塑作品
首先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感受、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最后通过分析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如:形象美、材质美、艺术性等方面的分析),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达到自我陶冶的目的。
陵墓雕刻作品欣赏
陵墓雕刻产生的原因:
中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自秦汉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盛行厚葬,在帝王和王公贵族的陵墓前,一般都要设置石柱、石人、石头兽等,以显示他们的地位和威严。这些权贵们让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为他们制作随葬的陶俑和陵墓前的雕刻,所以往往集中体现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同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陵墓雕刻:是指陵墓建筑中的雕塑部分。陵墓建筑分为地面和地下两部分,。配合地面建筑陈设的各种石雕和石刻,为地面上的陵墓雕塑,一般来说最为常见,而且规模宏大,成就突出。地下雕塑,则是地下墓室壁面上的石刻、砖雕的浮雕以及画像石、画像砖等。
陵墓雕刻的特点,一是服从陵墓整体设计思想,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二是造型趋于神化和理想化。
如何理解陵墓雕刻这两个特点呢?首先应明白陵墓雕刻是陵墓建筑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人认为:人有灵魂,灵魂不死,应让灵魂有个去处,最好的去处是升入“天堂”。于是人们就修陵墓,并且将其设计成象征天界的模样,埋葬死者时要引魂,通过陵墓进入“天堂”。所以,帝王陵墓建筑布局,一般是四面有围墙,设神道,建石阙门。石阙、石兽(神兽)在墓地组成天界的象征。
陵墓雕刻的题材分为仪卫性和纪念性两类。仪卫性题材是按一定礼仪确定的,有华表、神兽、鞍马、狮虎、文武侍臣、碑碣等。纪念性题材,是为了纪念死者特殊的功绩设立的。例如,唐太宗昭陵墓前,雕刻其生前有战功的六匹爱马浮雕,即著名的“昭陵六骏”。为它们雕刻的高浮雕高.米,宽米以上,其形体略小于真马,有的昂首立姿,有的慢步行走,有的快速奔驰,着重体现马的勇敢、驯良的特性和充满生命力的蓬勃精神。在雕刻手法上严谨写实,刀法简练,结构准确,比例合适,形体浑厚,富有立体感,整体效果概括简明,极为生动传神,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使其享有盛名。
无论那种题材的雕刻,都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例如,华表象征“王者纳谏”。天禄、麒麟等神兽(头上长双角的称“天禄”,头上长独角的称“麒麟”,只能用于帝王陵墓。)既是帝王高贵非凡的自我标榜,又是封建法权不可触犯的象征。俯首屈膝的石马、石羊、石象等,象征驯服与祥瑞,是天下万民供奉天子的化身。这些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的雕刻,构成宏大威武的气势,给人以既富丽又庄严冷峻的感觉,使人产生崇高感,达到宣扬封建法权之目的。例如江苏南京和丹阳一带的南朝陵墓前的石兽,在重视雕刻的整体感的基础上,都十分强调艺术的夸张和变形,形体上没有繁琐的细节,使整个石兽的形体显得更单纯,更富有表现力。例如,《萧景墓石辟邪》,其形态为挺
胸昂首、张口吐舌,似正在发出震天吼声。它是用整块方形石雕刻而成,在平原之上硕大的体量具有很强的艺术辐射力,仿佛它在控制着这一地域。在各种角度观看,它都给人以气势宏大、雄浑稳定的感觉。所以,当人们还没有走近这些石兽的时候,在没有弄清它的具体形象和细部刻画之前,首先获得的是一个形式美的感受,这就是雕塑艺术特别讲究体积意识的原
因。这些造型高大厚重、气势逼人的石刻所显示的矫健有力的外轮廓,给人以难以忘怀的印象,使人产生对于悠久历史的追忆和丰富联想。
陵墓雕刻服从于一定的程式,并遵循统治者的审美标准进行造型。例如,人、兽都雕刻成富有装饰性和富丽感,使其具有理想化、神化的特点。这种程式规范的艺术造型,隐含着统治者祈盼社稷江山永久稳固的心理。(放映录象)
佛教石窟造像作品欣赏
佛教石窟造像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原始社会的人们无法抗拒各种自然灾害(火山、雷电、山洪、地震等),对变化莫测、庞大而神秘的自然现象不能理解,从而引起了恐惧、惊慌和缺乏信心,这种力量主宰着人们的一切,只有用膜拜、祈祷或用巫术、祭咒、舞蹈等仪式去影响它们,才能消灾降福,保证生产和生活的顺利进行,因而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压迫有时往往比自然灾害更惨重,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总是利用宗教迷信欺骗
和麻痹人们的思想,阻绕人民的革命斗争。所以,列宁指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宗教的本质是唯心主义,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人民大众,又往往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寄托,也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正如鸦片既是毒品,又是药品,这说明宗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
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来说,古代创造的宗教艺术,当时是一种宗教宣传品,宗教艺术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成就,是人民群众智慧的体现,是人类宝贵的艺术财富。所以,古代遗留下来的宗教艺术,可以成为我们今天观赏的对象。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所谓石窟,是指依山开凿的佛教寺庙。源于佛教诞生地印度,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在山洞中修道成佛的,为了纪念他,也为了便于信徒们的出家修行,古代印度人便选择远离城市的僻静山崖开凿洞窟,并雕塑佛像和绘制佛教壁画。
享誉世界的四大石窟:
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
.云岗石窟:
云岗石窟是世界闻名的佛教雕塑艺术宝库,位于山西大同五周山北崖。因其山势波折如云,故名云岗。云岗石窟依山开凿,始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年),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大小洞窟个,佛龛个,大小石雕造像余身。年来,云岗石窟经风雨地震虽有损坏,但近百年中人为破坏更为严重,帝国主义国家博物馆中藏有从中盗窃的佛头达数百之多。
课本所选第窟佛像,由于地震,该窟前半山崖崩塌,致使大佛暴露在外,巍然独存。大佛高.m,面相广圆,两颊丰满,鼻高宽厚、直通广额,眉长弯挺,目光下俯,微含笑意,表情含蓄,于庄严中流露出慈祥,于和蔼中显出威严,具有稳重如山的崇高感和高深莫测的神秘感。外着袒肩袈裟,衣纹条条排列形成富有节奏的韵律美。佛像造型,手法洗练,显示出雕刻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宏大的气魄,艺术成就极高,为云岗石雕艺术的代表作和云岗石窟的象征。
.龙门石窟:
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口伊水两岸长达一公里的山崖上,布满佛教石窟,这就是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现存窟龛多个,大小造像万余尊,佛塔余座。奉先寺建于唐代最盛时期,是最大的像龛。奉先寺像龛前,曾有木结构建筑,后被毁。龛南北宽米,东西长米。龛内主尊卢舍那坐佛是释迦牟尼报身像,通高.米,头高米,耳长.米。保存完好的佛像头部造型,饱满秀丽,轮廓极为优美。雕刻者突破佛经束缚,融进中国女性优美的外部特征:螺形发髻,额部宽广,眉如弯月,丰颐秀目,鼻梁笔挺,厚唇小嘴,嘴角微翘,带有笑意,身姿端庄稳重,流露出高贵典雅的气质和雄图大略的英雄气概。其形象与记载的武则天“广额方颐”的相貌相吻合,实质可能是以武则天为模特儿,难怪大佛宛如高贵慈祥的中年女性。躯雕像整体为对称布局,主尊居中,余者像众星拱月般烘托主尊,结合为富有变化统一的整体,是唐代石刻艺术的典型代表。
.大足石刻:
大足宝顶山位于四川大足城北,全山共有窟群处,造像余尊。宋代的石窟造像具有世俗化的倾向,《养鸡女》即为代表。这一反映农家日常生活场面的雕像,极为生动亲切,富有生活情趣,将严肃的宗教内容表现得极有人情味。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