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田径训练计划范例(3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7-12 手机浏览

田径训练计划范文

1培养训练兴趣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运动训练的主要目的虽然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但归根结底它是一个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过程,其最终是要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少体校开展田径训练,首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培养学生训练兴趣为第一要务。日常训练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向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先进事迹学习,学习他们是怎样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创造好成绩为国争光的精神。同时,还应结合本校历史以来被国家、省市录取,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典型例子,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为他们骄傲和自豪,激励学生的训练兴趣,从而使学生从小树立起认真训练,为国家,为学校和家乡争光的信念。

2教练员应不断丰富自身素质

教练员在田径项目训练中起着主导作用,是运动训练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是运动员的教育者和指导者,教练员素质的高低将对运动员的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上更加深远。教练员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敬业,爱生,才能完成好训练任务。少体校田径训练是培养体育人才的基地,教练员必须明确本质工作,树立责任感和事业心,这样才能脚踏实地进行工作。

要想使我国田径一线教练员的执教水平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要不断加强教练员知识体系的更新,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训练理念、训练方法,使教练员的整体素质、执教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学习文化的黄金时期是青少年时期,运动员在加紧训练中,学习文化课也是至关重要的,教练在一定程度上,要对运动员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这样做不但能让运动员在训练的乐趣中得到学习的快乐,还能在学习中正确对待自己的比赛成绩。

教练与运动员就好比建楼一样,不是一块块砖头积在一起就能变成一栋楼,它是要经过许多工匠用自身的工艺将这些砖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才能使这栋楼结实、稳固。而作为少年田径教练员必须把握少年运动员各生长发育阶段的特点,随时捕捉人体生长发育和机能增长的突破点,融入田径各项目技术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使少年运动员的技术和生理机能可以提高,全面发展运动员的体能,为其专项成绩的突破打好有力、坚实的基础。

3制定训练计划从严进行训练

田径运动的训练工作是一项巨大的人才培养系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有长远的训练计划,不能急于求成,要有多年计划也要有近期目标。计划内容的安排应重视基础训练和基本运动能力培养。先发展学生协调能力和基本运动能力,后根据专项的需要及运动员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训练。

周计划应根据年计划的任务要求以及比赛任务来制定。严格训练目的,防止形成错误动作定型,并按基础训练和水平提高进行因材施教,更要使?W生懂得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教练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技术长处,利用运动员的先天性竞技能力来保证运动水平的不断大幅提高。另外,教练员必须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每一次示范训练的动作,给学生做一个好榜样,同时要建立严格的训练常规,要求学生做到的,自身必须首先做到,课后多与学生谈心,听取学生反馈的意见,再根据反馈意见调整训练计划,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4合理安排训练方法

田径训练计划范文篇2

【关键词】业余田径训练;少儿综合身体素质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连续3届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田径之乡”;2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是甘肃省唯一获此两项殊荣的县。通渭县体校是一所全省重点业余体校和省高原人才开发计划田径训练网点学校,该校连续11次被省体育局评为“全省业余训练工作先进单位”,2次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重点业余体校先进集体”,一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自1972年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全民健身运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县级业余体校在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体育运动员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业余体校在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问题,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科学、系统、规范的方法,既要培养运动员又要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大力加强县级业余体校田径训练。

一、摒弃传统观念,着力解决对田径训练不重视的问题

县级业余体育学校田径训练,是所有体育项目的重要基础,更是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的重要训练方法。但很多县级业余体育学校对田径训练还存在着认识不清、思想不明、训练不实、方法不当问题,忽视了田径对提升少儿身体综合素质和少儿体育项目长远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县级业余体育学校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教练层,都要牢固树立田径训练的“基础”理念,切实把田径训练作为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乃至“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做到一以贯之,常抓不懈,为强化业余田径训练、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坚持分类指导,着力解决田径训练中“一刀切”问题

要按照培养人才与提升素质并重的原则,在田径训练过程中要把“分类指导”作为重要的训练方法,彻底改变过去“一刀切”的错误训练模式。在分类指导方面,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专业”与“业余”关系,区分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训练思路。对于那些身份素质特别好、热爱田径运动的学生,要采取“专业化”训练的方式,既要提高他们的综合身体素质,又要强化他们的专业素质;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好、热爱田径运动的学生,要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身体素质为重点,并辅之以必要的专业训练;对于那些只是为了锻炼身体的学生,要设计一套专门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点在激发兴趣、提升他们的综合身体素质上狠下功夫。

三、强化科学训练,着力解决田径训练不注重阶段性的问题

由于县级业余体育学习的生源都是基层中学和小学的学生,基地上都没有进行过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因为必须首先着眼于提升他们的综合身体素质,区别不同身体条件、不同身体素质、不同身体状况开展不同类型的训练,特别是要在“打基础”上狠下功夫,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时间和运动技术,绝对不能所有的学生都采取一种思路和一种方法。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身体发育不同,必须高度重视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发育敏感期科学安排训练,对于10岁以内的学生要多做柔韧性训练,对于10-13岁左右的学生要多做速度性训练,对于14~16岁的学生要进行系统性训练。

四、改进训练方法,着力解决田径训练体系不够健全问题

古语讲:过犹则不及。科学、规范、系统的田径训练方法,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田径训练的有效性。因此,教练在开展田径训练过程中必须确定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计划,健全和完善符合田径运动实际的训练体系。要全面做好训练预测工作,加强对学生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训练效应、发展潜力等情况的分析和诊断,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要把训练过程控制作为田径训练的重中之重,把握好素质训练与专项训练、运动负荷与运动强度、练习顺序与间隔时间、力量训练与速度训练、身体训练与心理训练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的训练体系,不断提高田径训练质量和效率。

田径训练计划范文

一、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思想,科学选材

学校田径课余训练是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在田径训练中,必须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思想,一切都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来实施教学与训练。切不可为训练而训练,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急功近利,一味追求比赛成绩和名次。如果这样,即使运动员取得一定运动成绩,那也往往是昙花一现,到高一年级阶段,就很难取得进步了。此外,实施学校田径课余训练,必须重视科学选材,要广泛发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积极锻炼,在此基础上建立班、年级代表队,从中再选出一些比较突出的苗子进一步培养和测试,最后确定校代表队的名单。

二、认真制订学校田径课余训练计划

田径课余训练计划是保证训练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它可保证训练有目标、有组织、有步骤的进行。合理的训练计划可以提高训练的质量和运动员训练水平。经常可以发现,很多基层学校的教师实施田径训练,没有完整的训练计划。要训练了,就喊学生出来,想到什么就练什么,不定时,不定内容,这样的训练很难保证质量,训练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实施训练之前,必须制定好完整的训练计划,包括多年的、阶段的、周以及课时训练计划以保证训练系统地,有步骤地实施,以保证训练的质量。同时,根据训练实施情况要不时修改训练计划。

三、建立好运动员训练档案

要了解运动员训练情况及训练水平是否提高,必须建立运动员训练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及训练成绩记载。如运动员入队前的身高、体重、安静时心率、肺活量以及一些身体素质指标(如30米跑、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前后抛实心球成绩等),并随着训练的进行不断跟踪记载,从而能客观地了解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及时发现训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为调整训练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此外,如果运动员被选入体校或升入高一年级训练时,它也可以提供必要的档案和依据。

四、合理训练,遵循训练原则

教师要认真钻研一些训练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并结合实际实施科学训练。训练中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训练原则,如系统性原则、周期性原则、合理安排训练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等等。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学习负荷后恢复与心理训练的一些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际训练中。

五、注重课余训练医务监督

田径课余训练要注重医务监督。这是因为,训练中有一些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如脚踝关节扭伤,大腿肌肉拉伤等等,如不及时处理,会延缓恢复的时间。对此,教师应采取相应措施,如运动员脚踝关节扭伤,应及时用冷水或冰块冷敷,从而减慢毛细血管出血速度,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痛楚和肿胀。此外,教师在训练中还应注意观察运动员的身体情况,如训练中运动员脸色苍白,无精打采,精神萎缩等等,应及时停止训练,询问其情况,采取一定措施缓解其症状。

六、处理好学生课余训练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很多基层教师都有这样一个体会,规定的时间,要训练了,学生往往不能及时到场训练,甚至不来训练,导致教师训练计划不能很好的完成,影响了训练的质量。究其原因,往往是学生在教室里做作业或者是老师在讲试卷不让其出来。对此,教师不应责怪学生,而应争取校领导的支持,主动和班主任老师、各科任课老师沟通联系,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如让他们给运动员开小灶,班主任老师安排学习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和运动员结对学习等,而学校奖励措施也要相应考虑这些老师的辛勤劳动。

七、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注重家访

田径课余训练,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思想状况,要让学生明确训练的目的,帮助其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一般讲来,学生对田径课余训练还是比较有兴趣和信心的,顾虑主要存在于家长的思想中。许多家长不让学生训练的原因往往有两点:一是不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认为参加田径训练会“伤身体”;二是怕自己的孩子参加田径课余训练,学习时间变少,影响文化成绩。对此,教师应及时进行家访,主动和家长联系沟通。对于前者,教师应不厌其烦的讲一些体育运动知识,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打消其顾虑;对于后者,教师应把学校的一些做法讲给家长听,这样,家长了解这些情况,基本上是可以理解和支持学校田径课余训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