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范例(3篇)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范文
一、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依法进行抗震设防要求管理
为了切实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落实国家法律、法规赋予防震减灾工作的管理职能,今年我们继续加大工作力度,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做好政府管理防震减灾工作的参谋。就我县的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新农村规划建设、农村地震安全工程、重点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等一系列旨在提高我县综合防御能力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为完善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的有关工作程序,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在今年的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中,我们申请保留了基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项目,并提出了把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与建设部门并连审批的意见,得到了县项目清理办公室的支持。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建设、规划、土地、计划等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协作,为完善工作程序打下了基础。
——完成了全县城乡房屋抗震性能的普查和防震减灾基本情况的调查。按照省地震局、建设厅《通知》要求,我局在统计、建设、房产等部门的配合协助下,完成了全县城乡房屋抗震性能的普查。根据省地震局转发中国地震局《通知》要求,完成了《全国防震减灾基本情况百题调查》。
——按照省政府148号令规定,我们对*东方大道*大桥、S102改线工程*大桥和刘庄煤矿后勤基地建设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实施了监管。目前东方大道*大桥已完成了地震安评,另外两个项目已鉴定了安评合同。
二、以震情为中心,努力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为适应当前严峻地震形势的需要,我局坚决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皖政办[*]8号《通知》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召开全县防震减灾助理员、宏观网观测员和地震前兆观测员工作会议,传达省政府办公厅[*]5号、8号文件和省、市业务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安排我县的防震减灾工作任务,同时对全县防震减灾“三网一员”再次进行业务培训。
——对全县的防震减灾宏观网点,地震前兆监测点制定目标责任,对工作进行量化、细化,并严格考察其落实情况。对准确、及时连续上报监测资料的,我局按时、足额发放观测员误工补助费,对达不到目标要求的,进行批评教育并根据具体情况扣发补助费。
——加强信息系统基础建设。办公室各股室配齐了电脑,开通了宽带网,培训了专门的操作人员,建立了*防震减灾信息网站。
三、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公众的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指导和开展防震减灾工作,不断加大防震减灾知识和农村民居建设抗震知识的科普宣传力度。
——结合“三下乡”活动、科技活动周、管仲文化节、普法宣传周等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通过挂图展板、宣传资料、接受咨询等形式,广泛宣传防震减灾法律知识,地震应急知识,房屋抗震知识。
——继续坚持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定期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地震知识讲座,定期在县城各中学的宣传橱窗内更新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内容。继续抓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
四、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积极开展各项中心工作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今年我局重点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认真开展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作风、服务发展”主题教育活动。
——积极参加了准河流域抗度抢险和防讯救灾工作。
——按照县直工委的部署,我局认真抓了机关党建工作,并取得了实绩受到县直工委表彰。
——计生、综治、档案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防震减灾工作是科学发展观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县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蒸蒸日上、财富的积累、人口的增长,给防震减灾工作带来的压力愈来愈大,防震减灾工作应给予高度重视。就当前我县防震减灾工作情况,我们认为应解决以下问题:
(一)、县防震减灾工作管理机构、应明确为县地震局、政府直属机构、落实参公单位。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范文
Abstract:Sincetheancienttimes,theruralconstructiondisasterscauseseriouscasualtiesandeconomicloss.Ruralconstruction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needtobesolvedurgently.Aimingatthesituationthatruralconstruction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isweak,thepaper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andproblemsinruralconstruction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Atlast,combinedwiththeactualsituation,consideringvariousfactors,itputsforwardthemeasuresandstrategytoimproveruralconstruction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
关键词:村镇建筑;村镇灾害;防灾减灾不足;防灾减灾对策
Keywords:ruralarchitecture;towndisasters;lackof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disaster-reduction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082-02
0引言
我国灾害的总体特点是:灾害发生的频率大、种类多、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重。就自然灾害而言,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由我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
目前,我国村镇建筑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资金短缺、缺乏科学规划、村民防灾减灾意识薄弱等原因,村镇建筑面对灾害抵抗能力比较脆弱。村镇建筑一旦在灾害作用下破坏或失效将会造成甚至比原生灾害更为严重的次生及衍生灾害,产生明显的放大效应。这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而且灾后恢复的时间也相对较长。村镇建筑防灾问题应该得到我国社会高度的关注。据《2007年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公报》[1],目前我国总人口为13.86亿,其中村镇人口数为9.3亿,村镇人口约占67%,提高村镇建筑应对灾害的综合能力关系到我国9亿多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在“5.12”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中,村镇地区的受灾情况非常严重,这些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村镇建筑防灾减灾是一个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的问题。因此,降低村镇建筑物灾害风险、提高建筑物防灾减灾能力成为非常现实并且具有相当挑战性的问题。
1我国村镇灾害种类及特点
众所周知,我国是地震、洪水、风暴灾害、火灾等灾害多发国家。实践表明,我国自然灾害的受灾地区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和乡镇。随着我国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人口和财富的集中,一旦遭受破坏性自然灾害的袭击,在缺乏有效防御措施的情况下,将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不同村镇在防灾能力上存在很大差别。但是与城市相比,村镇灾害存在以下几个显著特点:①灾害发生概率大;②灾害对村镇居民影响大;③房屋是村镇灾害最大的承灾体;④选择不科学,次生灾害严重。
这些特点就决定了村镇在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与制约。目前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的现状不容乐观。我国村镇的房屋,在遭受到烈度为6度地震的影响时,就有相当部分的房屋产生开裂,在烈度8度地震影响下有一定数量的房屋倒塌[2]。
2我国村镇建筑基本情况
我国村镇房屋所采用的结构类型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民俗与传统习惯密切相关,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大多数民居仍为传统的土木砖石类结构,乡镇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中有现代砖混和框架结构建筑,但在设计建造上大多不规范,其圈梁、构造柱的截面、框架梁柱的截面尺寸的随意性较大。
农村房屋的建造,通常是由当地的建筑工匠,根据房主的经济状况和要求,按照当地的传统习惯建造的,一般不经过设计单位设计。其特点是结构简单,格调基本一致,造价低廉,易于就地取材。房屋的结构形式和建筑风格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根据其承重材料和承重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土木和土生墙体承重房屋;砖土、石土混合承重房屋;砖木结构房屋;砖土结构承重房屋;石结构房屋;砖砌体房屋。
3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的现状不容乐观,绝大多数房屋存在不同程度安全隐患,灾害面前抵抗能力很差,虽然比起以前无人重视现象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村镇建房全过程缺乏专业性指导,传统的做法对防灾不利多数村镇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房屋何时建造、采用何种结构型式通常是由当地的建筑工匠根据房主的经济状况和要求,按照当地的传统习惯建造的。施工技术落后、建筑材料强度偏低、结构整体性差、房屋各构件之间的连接薄弱,缺乏统一的施工管理,没有设置完善的防火措施。另外,一些民居的选址还是依照传统迷信选择随意,不能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条件、气象等因素,存在极大地安全隐患[3],当灾害来临的时候必然造成严重灾害。
3.2村镇建筑普遍未按抗震要求进行设计或设防不足,对地震灾害预防考虑不全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薄弱,农民建房财力有限,农村房屋的抗震防灾要求没有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和规范。大多数农民按照传统的方式建房,建筑材料差,结构简单,没有考虑房屋的抗震措施,导致房屋的抗震性能比较差。农村地区相当一部分砖混结构的房子没有构造柱和圈梁,或构造柱过小,所用钢筋过细等,因此房子的整体性能较差,这样对结构抗震十分不利,使得房屋往往在小震作用下就会造成破坏。无数研究表明:灾害之所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与建筑物确实有很大关系,汶川地震时死伤的绝大部分人并非“震死”而是房屋倒塌后砸死的,而财产损失有一大半集中于损毁的房间中[4]。
3.3我国农村民居建设缺乏统一的管理,建造方法缺乏指导规范村镇民居基本上都是私有私建,大部分没有经过有关行政部门的审批就进行建设,缺乏统一的建筑规划。而且我国现行的大多数规范主要是针对城市房屋,对农村民居不太适用。另外,比如对一些地震多发区,也只是针对城镇进行了相应的防灾减灾规划,忽视了农村的防灾减灾的重视,一旦灾害发生,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3.4国家在灾害管理方面“重救轻防”,灾前资金投入少,缺乏相应的防灾推进机制目前在村镇房屋防灾减灾方面国家和地方的资金投入主要是用于灾后恢复重建,灾前村镇防灾减灾人力和资金投入不足。如云南省自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级地震以来发生5.0级以上破坏性地震42次,国家和地方用于救灾和恢复重建的费用分别为11.49亿元和15.47亿元。如果这些经费用于震前对房屋采取抗震措施,对提高农村房屋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将发挥重大作用,也不会使村镇建筑在灾害面前显得这么不堪一击。
3.5村民防灾减灾意识淡薄作为防灾减灾的客体,我国村民对于防灾减灾认识程度不够。很多村民没有意识到灾害的危害性,觉得灾害离自身很远,威胁不到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建房时按照固有习惯,基本不会考虑防灾措施,相信“风水”迷信但是不相信科学,最主要由于经济因素的限制,大部分村民在建房时持有能省则省的态度,不注重施工队和建筑材料的选择,这样就造成了建筑物的质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4村镇建筑防灾减灾改进措施
根据我国村镇灾害的特点和村镇建筑在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防灾减灾建议使村镇建筑防灾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4.1重视村镇建筑抗震设计根据不同地区房屋结构特点及其抗震薄弱环节,采取工程措施,系统地提高民房的抗震设防能力,对结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房屋平面布置应力求简单、规整,避免平面和立面上的突然变化和不规则的形状;②要重视墙体的整体性。砖混结构要注意布设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③对木结构房屋,要注意提高木屋架、木檩条屋盖的整体性等。但是村镇自建房屋居多,一般没有严格的建筑和结构设计,需要国家组织专业人员出版一些适合各地特色的标准村镇建筑图集,供建筑房屋时参考选择。
4.2培训专业施工人员,规范村镇建筑施工村镇房屋的施工质量在很大程度决定了房屋的抗灾性能。但是目前村镇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建设房屋时凭经验行事,缺乏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因此要重视对村镇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他们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向他们宣传新技术、新施工对房屋建造的重要性,从而保证房屋的施工质量。
4.3政府应积极探索,建立防御自然灾害长效机制政府加强对村镇房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村镇技术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的的质量监管,建设抗震、防台风等防灾示范工程。要进一步加强村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把村镇防灾内容纳入村镇建设规划,如台风多发地区要适当提高农村医院、卫生所、学校等公共场所的设防标准,为村民提供应急避难场所。另外政府有关部门要开发适于各自村镇特点的建筑防灾减灾的新技术,提高村镇建筑防灾减灾性能。
4.4建立、完善村镇防灾建设管理组织机构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配置相应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提高村镇防灾能力的基本需要。因此,可设立村镇防灾建设管理室,乡镇设立村镇防灾建设管理组,配置一定数量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如村镇建设工程师,助理员、质量监督员等。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方面对农房在审批、施工、验收、发放房产证件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向农民宣传房屋防灾技术,为农民新建房屋的防灾设计和已有房屋的防灾加固措施把关。
4.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防灾减灾意识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大力普及预防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切实提高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要将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的要求贯穿于建设活动的全过程,并将其作为建设系统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必修内容。要加强宣传报道工作力度,大力宣传建设系统的防灾抗灾先进人物和事迹。
5结束语
通过我国村镇建筑所受灾害的回顾以及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到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尽快把防灾减灾意识提上日程,尽快将农村房屋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管理体系,做好新农村建设管理工作,做好相关政策和技术服务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农村房屋抗震设防,提高农村房屋防灾减灾能力。
参考文献:
[1]2007年城市、县镇和村镇建设统计公报[EB/OL]..2008-06-23/2010-07-04.
[2]葛学礼.村镇建筑震害与抗震技术措施[J].工程抗震,2001(1),43-48.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范文篇3
1、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概念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简单来说就是指农业生产者在从事养殖业、种植业、林业以及畜牧业等生产过程中,为其因遭受气象灾害而带来损失所提供的保险。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既可以根据不同的农业种类进行划分,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气象灾害来进行界定。除此之外,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按照责任划分可分为以下几种,即综合责任保险、一切险以及基本责任保险等。
2、实行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重要性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多农民会因为遭受气象灾害而颗粒无收,从而影响到农民当年的经济收入。为了保证农民的稳定收入,国家推出了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并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旦遇到气象灾害,不管受灾程度如何,投保农民都能保证自身利益不受侵害,与此同时,农业气象灾害保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尽快恢复生产,让农民不会因遭受气象灾害而影响到下一年的农业生产。由此可见,实行并推广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气象灾害的类型――以宁夏为例
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这里的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平原、高原以及盆地等,也正是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使得宁夏当地农民极其容易受到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威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气象灾害有以下几种:干旱、暴雨洪涝、大风沙尘、冰雹以及雷暴等,这些气象灾害不仅危害大,而且由它导致的洪涝、地质灾害等也时有发生,给当地农民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因此,当地政府以及农业部门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提高宁夏地区的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三、构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措施
1、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指挥系统
构建一个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指挥系统,是构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举措。第一,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并坚持政府组织、整体规划、科技支撑以及注重实效的建设理念,从而进一步完善宁夏地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体系的规范化以及公正化奠定基础;第二,制定完善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建立多途径气象灾害应急处理机制。应急预案的制定要综合考虑宁夏当地经常会遭受的气象灾害,并对应急预案实施动态化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对预案中的内容进行修正以及更新。应急处置机制的建立落实需要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组织力量的通力协作,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协作联动以及信息共享,从而提高宁夏当地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第三,要借助法律武器来对宁夏当地的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雷电灾害防护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等进行有效管理,保证防灾减灾过程的规范性以及法制性,从而为之后的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提供保障。
2、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
目前,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监测系统、监测站以及天气雷达等技术的运用推广,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宁夏当地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水平,同时还实现了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且整个过程的准确性以及分辨率等都获得了较大提高。其中,当地政府可以在偏远山区、沿黄经济带以及气象站点稀少的区域,建设区域气象观测站;与此同时,重要水利工程、工矿区以及大型化工园区等区域也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的建设;另外,根据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对象,还要加大对旱情监测以及山洪、地质灾害、城市积涝等次生灾害的监测网络建设;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为农业防灾减灾打下基础。
3、建立高分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
建立高分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宁夏当地的气象灾害预测预警能力。在这一系统中,不仅要实现对城市、农村、水库以及河流等重点区域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同时还要提高该预警预报的精准度,对现有的农业干旱、霜冻、阴雨天气以及干热风等农业气象灾害指标进行及时更新以及调整,从而提高宁夏当地的气象灾害预测预警能力以及水平。
4、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机制
宁夏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以及隐患排查等工作,对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影响有一个准确评估以及掌握,以此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从而为宁夏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还可以通过对气候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来对极端气象灾害进行预测预警,将损失降到最低。
此外,为减少宁夏当地农业的损失,除了要推行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之外,当地政府也要加大对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的投入力度,加强信息网络系统工程、城市防洪防涝工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以及雷电灾害防御工程等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为有效防范气象灾害提供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