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后现代主义艺术范例(3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5-24 手机浏览

后现代主义艺术范文

【关键词】摄影艺术审美特征后现代主义转向

任何一门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处年代的文艺思潮和艺术理念的冲击与影响,摄影艺术在它创建170多年来经历了从传统摄影艺术向现代主义摄影艺术和后现代主义摄影艺术转向的嬗变过程。

一、传统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众所周知,瞬间性是摄影艺术的根本特征。这种艺术特性决定摄影家是在转瞬即逝的刹那间凭借长期积累的艺术直觉和灵感迸发下完成其作品,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更改性”。纪实性是传统摄影艺术的又一审美特征。所谓纪实性,就是忠实、逼真地再现生活中的景物,在使事物保持原样的前提条件下,通过光、色、体来表达作品的深层次意味,与此同时,传统摄影艺术还秉承着“比例”“对称”“对比”“平衡”“节奏”“均衡”等西方古典美学的艺术创作原则,如构图上的“黄金分割”及色彩上的多样化统一、和谐等形式美法则。摄影技术在获得合法的艺术身份后,以古典的形式主义美学原则为宗旨,以唯美主义的审美意蕴为创作目标。唯美主义就是主张艺术应当表现人类的美好理想和愿望,是展现宏大人文叙事的艺术手段,而丑陋、残缺、病态、畸形等形象是应为艺术所摒弃和诟病的。

二、现代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化领域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其主要宗旨是反对理性主义思想对人类自由精神的束缚,认为理性主义所描绘的人类伊甸园如同水中月一样是虚幻的,理性主义所宣扬的秩序和规范都是虚假的真理,是束缚人的自由的绳索。在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冲击下,西方社会出现了同古典主义艺术背道而驰的艺术创作观念和姿态,即用所谓的“现代主义美学和艺术思潮”来抵制传统的艺术规范和评价标准。

摄影艺术在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对古典美学所奉行的美学原则进行了大胆的颠覆和反叛,认为和谐只是虚假的谎言,而不和谐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因此,现代主义摄影采用那些不和谐的、反“形式美”的素材通过人为的变形、歪曲、夸张而创造出反审美规律的艺术形象,以此把“丑”引进了“美”的艺术领域之中,由此促进了现代主义摄影艺术的产生。现代主义摄影反对古典主义的创作手法,例如用超广角的鱼眼镜头等将现实的形象加以夸张地艺术处理,由此改变客观事物形态结构,使摄影作品呈现一种特殊的寓意。

三、摄影艺术的后现代主义转向

所谓的“后现代”就是指“现代”之后的意思。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1.坚持“消解权威”和怀疑的批判精神。2.否定二元对立及“去中心”的思维策略。3.强调复杂性、多元化的思维模式。

后现代主义的理念对于文学、艺术的影响不言而喻,后现代摄影艺术充分表现出了作为后现代思潮文化思潮中的“反本质”和“去中心”的性质。其在技术上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解构与象征的手法

在后现代语境中,“解构”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荒谬,是指主体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呈现出无中心性的游离状态,渴望在无休止的追寻中因耗尽能量而满足的那种感受,它的主题往往是运用象征和夸张的手法所表现的隐晦的形象。美国20世纪60年代著名摄影家杰里·尤斯曼的作品便是典型的范例。他运用解构的创作思维,使摄影作品透射出象征、变形、夸张、抽象的荒诞艺术意味,《豆荚上漂浮的树》就是其作品的典范。

(二)反理性拼贴的手法

后现代主义社会是一个发展迅猛、信息覆盖量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社会。为使人们的感官接收到最直接、最快速的信息,一切信息必然走向更直观、更平面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后现代的代表性作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品图像作为拼贴的主要元素。同时,后现代主义摄影艺术具有随意性的特征。随意性是指将风格迥异的现有图像进行任意拼贴,从风格上来看是多种元素并列组合而成,从而使摄影作品有一种杂乱无章的效果,体现出中心性的特质,由此观察到摄影作品令人难以捕捉的艺术内涵,促使欣赏者的审美意愿极大地增强。《到底是什么东西使得今天的生活如此地不同、如此地吸引人》是具有“波普艺术之父”之称的理查德·汉密尔顿的创作,便是这类作品中的上乘佳作。

(三)戏仿运用的手法

“戏仿”主要的创作主旨在于,它将曾经人们所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做出大胆的叛逆与摒弃,凭作者的主观判断呈现其中往往被忽视的现象,剥去经典神圣的外衣,使它们更加世俗化和大众化。美国女摄影家辛迪·雪曼的《历史肖像》以绘画史中的经典画作为戏仿对象,在这些系列作品中,她把自己塑造成35位古典画作中的肖像人物,并以反讽的态度重新解读美术史中的经典人物。

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思想观念和理解当今社会文化趋向的方式,后现代主义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释世界,正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从客观上讲,后后现代哲学思维运用于艺术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不少颇有启发意义的审美观,对当前审美文化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摄影艺术领域也不例外,因而在当今摄影艺术领域内出现了反传统、颠覆经典的创作技法不足为怪。

参考文献:

[1]章光和.复制真实——后现代摄影创作构思系统之论述与实践[M].中国台北:田园城市(出版),2000.

[2]河清.现代与后现代——西方艺术文化小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3]王治河.后现代主义辞典[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邱志杰.摄影之后的摄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顾铮.世界摄影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后现代主义艺术范文

1隐喻与装饰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特点

装饰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这是后现代主义在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上大量利用历史装饰动机进行折衷主义式的设计风格。后现代主义在古典主义风格上采取创新装饰手法,以人文理念为设计元素,达到审美设计视觉上强烈的撞击,从而满足人们的心理享受,这种设计手法并不是纯粹的复古主义,而是采用中庸设计手法,将各种历史文化色彩和设计中技术手法作为一种隐喻,是现代主义设计综合性发展的体现,它主张把历史传统文脉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创了建筑艺术的另一个新阶段。它兴起于西方国家70年代,于90年代初之后开始衰退。后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体现了对于文化的极大的包容性,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传统文化和通俗文化,运用的设计手法更是不拘一格:从变形、借鉴,戏谑、夸张和象征的描述等,以及到多种历史风格的整合拼接……如设计家菲利浦•约翰逊(PhilipJohnson)设计的著名的纽约美国电报电话大厦———AT&T大厦,该建筑设计具有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所有的显著特征:历史主义、装饰主义、折衷主义和娱乐性等,广泛采用古罗马、文艺复兴、哥特式等风格细节,达到古典主义的装饰特色。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装饰在艺术设计中的地位逐渐复兴。后现代主义重视设计符号的“语义”表达,力图使设计成为一种象征手段或语义学的“隐喻”。例如,索德萨斯著名的“孟菲斯”设计小组代表的产品设计“机器人书架”,就是以比拟的手法设计而成。用索德萨斯的话来说,设计是生活方式的显示体现,他以自己的创作表现“生活的隐喻”,赋予形式、造型和装饰风格以象征意义。确实,未来艺术设计方向的探索本质上就是对生活方式的设计,而适宜的装饰正是设计美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它会让人们走向的更加艺术化的、充满诗意的生活。

另一些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作品,以一种特殊的形式造成人们想象的空间,强调形态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如丹麦设计师伍重1956年设计的著名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外部造型采用“仿生后现代主义之文化艺术设计理念研究崔立东(上海市工艺美院环境艺术学院,上海200000)摘要:后现代主义设计从人文理念出发,通过风格迥异、方法独特、多元文化结合美学形成的新时代设计格局,她远远超出了简单作品的普通功能性和纯粹的外观表现形式,而是人性化和精髓文化的升华。人文思想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中心设计理念,以人为核心,延续了历史文脉,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是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统一,设计作品诠释人心灵的回归,使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使建筑、艺术、人性得以完美结合和统一。设计”手法,远望如重重叠叠白帆泊港,整体造型与周边优美的环境相得益彰。还有洛杉矶的“太平洋设计中心”,在两座巨大的建筑上采用绿色、蓝色的玻璃幕墙,造成所谓“蓝色鲸鱼”的强烈生态主义象征,这些设计除了具备本身使用合理的功能外,都企图通过被精神化提炼的观念形态达到一种诗歌般的象征与隐喻。

2欢乐与情趣———后现代主义多元化艺术设计的精神层次追求

当代社会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人们开始由物质享受过渡到更高的精神层面,现代设计产品仅仅具备使用功能已经远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人们在多元化的社会里,设计作品不仅是单纯的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和设计作品的情感交流。在今天的欧洲设计界,有这样的类似的多元化装饰艺术设计经典范例也不无存在,其幽默滑稽的存在形式,带给人们另类的情趣与欢乐。例如,法国文化部直属的法国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在两个世纪的悠久灿烂历史文化传承下,作为法国首都巴黎的唯一一所多学科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院校,在坚定不移的秉承国际主义,现代主义的欧洲传统经典教学模式的第二阶段硕士学位学科点十个专业的同时,于2011年初成功推出了其第三阶段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的11个专业设置:《设计,构想,创造,与未来》《公共空间关系设计:景观装置》《城市设计》《景观规划设计》《虚拟现实设计》《运动与空间》《三维设计历史》《数字运动现实》《现实中的数码图形》《综合材料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同时被摒弃的原称为后学位方向专业(post-diplome)如:色彩设计与家具设计等,由于缺乏学科建设的完整性和深度及广度,和第二阶段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学科点无连贯性,又不可能作为真正学位研究方向的设置,终究犹如流星飞逝昙花一现般,消失在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历史里。随着人们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情感要素的比重越来越大,产品的附加值也会越来越多,对设计师的设计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富有情趣化设计的产品的出现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设计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后现代主义设计倡导艺术、文化和自然的重逢,将诗意田园惬意的生活重新回归,使人重新融于自然,如将美丽的晨曦引入中庭;缥缈的晚霞引入殿堂;用夸张的色彩和造型,唤起人们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和未来的憧憬。设计中的趣味性、艺术性赋予了作品,使作品具有灵感而变得更人性化,这种欢乐与情感的交融;艺术和文化的交织,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3内涵与个性———后现代主义多元化艺术设计的自我价值实现

在这个设计创意纷繁的世界里,除了寻找更新奇更能打动观者的灵感,似乎没有别的办法能让设计师安静下来。人本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自我价值的实现。后现代设计者常常在作品中彰显自己的个性,凸显狂想自由、离经叛道,“反叛惯常的审美方式,破坏僵硬的标尺,强调艺术形式的陌生化和不可重复性,是后现代设计观念的主要特征。”后现代主义设计具有诗情画意、夸张离奇的感性特色;同时依靠工艺材料、色彩图案创造个性特色,各具形态和文化艺术情趣。因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年龄差别、兴趣爱好决定了其对事物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迥异,也就会使改变对设计作品的不同看法和转变。故此当代设计者应以人文设计为核心,广开思路,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丰富多彩的作品以满足人们各种层次的需求,实现创意生活中的各种美好愿望。

4文脉的延续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多元化艺术设计的文化回溯

在功能主义至上、“少就是多”的时代,传统被视为“历史的包袱”,现代主义设计摈弃一切历史,以反传统的激进姿态试图重新诠释这个世界。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不懂历史才会否定历史”,今天的设计离不开历史文化的熏陶,我们更应尊重历史文脉、善于从中学习借鉴。后现代主义设计主张延续历史文脉,使传统的古典雅致和当今的时尚风韵相融合,创造性地设计出古今中外风味并存的艺术佳作,美国建筑设计大师,后现代主义理论基础奠定者罗伯特•文丘里认为当今建筑设计应崇尚历史文化和时代元素相结合,才能使设计富有生命力,采取折衷主义,渗透设计当中,避免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单调、浮躁、刻意做作的弊端。美国杰出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查尔斯•穆尔设计的新奥尔良市著名的“意大利广场”,是个典型的折衷主义作品,把古罗马拱门、科林斯、爱奥尼柱头等历史元素和现代的霓虹、各具特色的灯饰相结合,形成地域性的文化特色。另一美国建筑家迈克•格里夫斯1980-1982年设计的奥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公共服务中心,采取了现代的结构和绚丽的装饰元素和古典装饰材料,使得建筑凸显多元化、折衷主义色彩。现代主义风格引领设计潮流已近一个世纪,从赖特的“流水山庄”,到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都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也越来越高,现代主义讲究功能性;后现代主义以历史文化为基础,并和现代的设计元素以折衷思想得以呈现,已渐成为设计主流。

5以人为设计中心———后现代主义多元化艺术设计的永恒主题

以人为设计中心,使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怀,从人的需求出发,设计作品的功能性、时尚性、创新性、细节性的处理都以人性为永恒的主题,多元化的语境下处理好人和物和谐共处的关系,在文化艺术的烘托下,满足人的各种心理精神享受和现实物质享受,使物最终服务于人,人服务于物的共赢局面。人性化设计采用科技手段为人们提供人性化产品,产品赋予了生命和灵感,人们的心灵得到更高的升华和人格应有的尊重。

6后现代主义设计在中国

在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已慢慢从物质的追求上升到精神的层面,以历史文化和设计相结合,满足现代人们多元性的需求。后现代主义设计是人文理念下的升华设计产物,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建筑设计艺术的发展,拓展了我国设计的弹性空间,是建筑设计在新时期追求自由、人格、开放设计的艺术奇葩,既有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元素,也融入了高科技、新能源的现代元素。推动我国建筑设计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的发展。然而,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析国情,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在满足广大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大前提下,当代设计的主流仍然以功能性、实用性的现代主义设计为载体。我国东西地域经济发展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在沿海和内地一些发达地区,现代化进程比较迅速,后现代主义设计已悄然出现,与现代主义设计共同构成了当代设计领域风格多元并存的现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现实性。当然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都是诠释世界的一种方法。我们在批判地继承历史的同时,应与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对任何一种现有的设计风格和流派,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收并取,采取一种宽容、慎重乃至尊重的态度。中国文化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它的包容性,它的博大与宽容体现了它最终无穷的生命力。翟墨先生在《设计理念的随需应变》一文中提到“后现代设计应该是吸收全息文明的良性基因,融合各民族优良‘道器’文脉的有机设计体系”。他认为这种“有机设计体”应当包含着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主流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吸纳和融合。它的秉承与发展,无疑会给我国博大精深的建筑设计文化添加了一丝绚丽的光彩。

后现代主义艺术范文篇3

2012年下半年,韩国歌手朴载相《江南Style》的流行,是后现代主义的一次全球性普及和狂欢。每当《江南Style》的旋律响起,年轻的中国歌迷也会翩翩起舞。但这并不意味着后现代主义艺术在中国已经畅行无阻。恰恰相反,在国内,很多有后现代特征的作品问世之初,都是一波三折,甚至受到冷落和责难,即便是中国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早期代表作、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大话西游》刚刚上映,在内地也是票房惨淡,观众评价“太离谱”,“太吵太闹”,电影公司将它列为“不被看好的电影”。直到将近两年后,影片受到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等高校学子的追捧,逐步发酵,才慢慢引起关注和重视。

对于一些中国人而言,后现代主义依然是个新鲜“玩意”,它在中国落地也就20多年的历史。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尚未形成全方位的世俗化市场经济社会,后现代主义先是以学理形式从西方引进,在精英阶层传播。自80年代末以来,国家政治形势基本缓和,社会生活相对稳定,大众传媒加速普及,商业化社会逐步确立,后现代语境渐渐形成。在消费文化方面,文化市场开始成长,文化工业已经初具规模。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以及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则加速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

社会发展到不同阶段,总会形成新的文化形式与之匹配,以适应受众的口味。即使是传统的文化形式,也会因为社会的发展而赋予新的内含,从而显示明显的时代特征。从这一角度说,文化,特别是消费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停变化的,它有一种内在的机制,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使大众消费文化推陈出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当下中国正处在一个文化观念多元混杂的时代,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到后现代文化,分别占有不同份额的市场。但传统的文化观念还是主流。任何社会,除了受大众欢迎的主流文化,还会有不适应时展、逐步被边缘化的文化,也会有走在时代前列、先锋的、超前的文化。在这种多元文化观念并存的背景下,各种文化观念的碰撞和交锋也就不可避免。后现代主义艺术面临多重文化观念的冲击和挑战就可想而知了。

同时,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宽容各种不同的标准。正是这个原因,后现代主义艺术内部分支流派众多,各种思潮杂芜,没有一致认同的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在普通受众对后现代主义艺术还是一知半解,甚至一头雾水的时候,一部后现代风格的文艺作品问世,很容易受到各种观点的牵制和左右,一些观点被放大,对作品的传播会产生致命的影响,让这些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的命运充满了不可预知性。

回顾近一年的文化市场,在层出不穷的文化热点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少案例,这些后现代风格的文艺作品,不是在唾沫中成功,就是在唾沫中消亡。比如徐铮导演的电影《泰》,比如龚琳娜的歌曲《金箍棒》。

《泰》上映之初,包括低俗之类的种种负面评价不绝于耳,但其本身具备充分的消费文化元素,借助成功的市场营销,加之网络的推波助澜,《泰》的票房节节攀升,最终超过了11亿,创造了内地电影累计票房和累计观影人数的新记录。一俊遮百丑,《泰》成功了。

而另一备受争议的后现代主义作品,龚琳娜的《金箍棒》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金箍棒》一面世,《敢问路在何方》的曲作者许镜清就忍不住了,痛批龚琳娜的作品“低下恶劣”,“龚琳娜自从唱了《忐忑》之后,她的名字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开始闪光了。但是她越滑越远,以至于演唱低下恶劣的东西污染广大听众。《金箍棒》能称之为歌曲吗?请还给歌唱舞台那片晴朗的天空吧”。网络上更是嘘声一片,骂声此起彼伏。

这样的受众回应让龚琳娜措手不及。在此一年前,她的《忐忑》一面世,就受到热捧,影响波及,甚至全球华人圈,被奉为“神曲”。一年后,她以同样的路数创作的新曲《金箍棒》却被归类于“低下恶劣”了。

相隔一年,风格类似的两首歌曲,受众的评价却如此迥异,原因何在?这也是包括后现代主义文艺作品的创作者在内的很多人苦苦寻找答案的问题。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首“低下恶劣”的歌曲。没有完整的歌词是《金箍棒》、《忐忑》共同的特点。两首歌曲,都是通过音乐的节奏、简单的歌词和形体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带有很强的实验性质,先锋味十足。为了烘托孙悟空得意、起伏的内心世界,龚琳娜干脆将自己和所有的乐队成员都当成了演员,在舞台上载歌载舞。她自己画上了金色脸谱,装扮成女版孙悟空。此外,观音菩萨打扬琴,女版猪八戒拉手风琴,沙和尚拉大提琴,牛魔王和铁扇公主敲鼓,哪吒吹笙,嫦娥拉二胡……龚琳娜的德国丈夫老锣也客串了一把唐僧,出场唱了几句“Onlyyou…”场面欢快热烈,无厘头十足。网友戏称这是“神的组合”。《金箍棒》解构了《西游记》,又在电影《大话西游》里寻找灵感,整部作品有些像歌曲,又有些像歌舞剧,更有些像小品。《金箍棒》显得另类,和传统歌曲格格不入。它比《忐忑》走得更远。那些对后现代主义艺术不甚了解,或者全然不知的受众,还能将信将疑地“欣赏”“神曲”《忐忑》,而《金箍棒》这场在他们看来不知所云、闹哄哄的演出则让他们完全不能接受。

受众为何对《金箍棒》的评价如此负面?龚琳娜自己认为,最主要的原因,《金箍棒》是以《西游记》为背景创作的,“孙悟空这个形象,太经典深刻了。突然出来一个如此颠覆的作品,大家很自然就会产生抵触的心理”。龚琳娜也意识到,以娱乐、戏谑的方式解构经典,是存在巨大风险的。《忐忑》和《金箍棒》就是两块试金石,它们测试出普通受众对于解构经典的认可程度,适当地解构创新,显然要比过度解构经典、娱乐经典更受欢迎一些。

《金箍棒》其实就是一种音乐上的实验,这种音乐受众喜欢或者不喜欢,都可以理解,即使网上骂声一片,也无需大惊小怪。在一个文化观念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每种音乐都有受众。比如《金箍棒》,大家都在讨伐的时候,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就表现出了对它的喜爱。

二十多年过去了,后现代主义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很成熟,虽然有《大话西游》、《泰》等等成功的案例,但它们依然经常被曲解,或者误解。我们不妨在此对中国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审美表达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做个梳理,这也有助于真正理解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有学者将它的特征在三个层面进行了归纳。它最基本的特征是对大众欣赏口味与俗文化表现出热衷的态度,并淡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如将高雅主题用低俗语言表达,或者将低俗主题以高雅的形式反映等等,以此显示大雅与大俗相通,这被认为是一种“解构”行为,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重要标志之一。后现代主义艺术家认为,艺术不应该端着架子,高高在上,可以唱简单动人的民歌小调,也可以唱大歌剧,只是不同形式而已,没有高下之分。后现代主义艺术并不强调作品的深度,作品无需高深莫测,也无需严肃刻板。第二个特征:在艺术表达层面表现出折衷主义的倾向,不拒绝,甚至鼓励不同风格、不同类型艺术手法之间的混合,以形成文体的杂糅。第三个特征:为了应对现代主义的文化枯竭,后现代主义的表达,倾向于淡化对文艺原创性的强调,转而对解构、戏仿、拼贴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趣,以寻求原始文本的新意。

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又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社会理想、国家前途、传统道德、人生价值等等,人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对于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但同时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再明确或者全然模糊。

后现代主义呈现出的这些特征,与后工业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和精神压力等等非物质形式的压力增大,社会关系纷繁复杂等等时代背景相关。了解了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这些特征和背景,就不难理解它所面临的传播困局。

后现代主义艺术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作为近些年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出现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在当下中国,对待它的态度是否到了宽容的地步呢?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后现代风格的文艺作品问世,都会遭受低俗、浅薄等等负面的评价,以及没有社会责任、没有历史使命感,作品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出不了经典之作等等责难。

后现代主义艺术还有另外一个生存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们的处境则相对宽松自由。后现代主义降低了文学和艺术的门槛,这就让更多人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与二十多年前相比,中国的社会语境和意识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年轻一代无论是在知识结构还是在视野上,都不可同日而语。此时,传统的文艺作品已经无法适应这一代人的口味,他们从模仿西方的文艺作品开始,自娱自乐,网络的普及又让这些“作品”的传播成为可能。于是就有了模仿后街男孩的“后舍男生”走红网络。这期间,许多网络歌手声名鹊起,自2004年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一夜爆红之后,又走出了庞龙、香香、凤凰传奇等等网络歌手;网络文学的创作则更早一些,从早期的榕树下、天涯社区,到后来的起点中文网、幻剑书盟、晋江文学城等等,早期的网络如郭敬明、韩寒等等也早已成名成家。近两年微电影的流行,也是一种新兴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

网络上创作和传播的文艺作品,一般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群体里流行,比如文学网站,创作的是网络,阅读的是网络读者,这是一个密闭的空间,传统读者很少光顾这里。创作者的影响如果超越了网站和所在的“圈子”,各种各样的评价便会泥沙俱下,让人难以抵挡。2012年“韩寒案”的论争就是例证,这次论争甚至成了当年的公共文化事件。事件起先围绕韩寒是否是由人文章包装成名展开的,后来话题迅速转移,最后演变成了“韩粉”和“韩黑”的大对决,一些国内知名的作家、学者以及社会名人也牵扯其中,场面蔚为壮观。由于韩寒的成长和高涨的人气,传统的眼光已经不愿将他当成网络作家了,对他有了更高的要求,他必须写出有深度的作品,必须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幸好是现在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在他刚刚出道的时候,这些要求扑面而来,也许就没有现在的作家韩寒了,只有大学生韩寒,或者公司职员韩寒。

当下中国,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绝大部分都不属于体制内的“国家干部”,他们直接面向市场,创作的是文化消费品,市场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迎合市场也在情理之中。中国还有大量体制内的文艺院团,他们在弘扬主旋律、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体制内体制外两大块,形成了自然的分工。在这种分工格局下,应该给那些具有先锋精神的新一代文艺工作者和他们的作品多一些空间,多一些宽容。既然有经典的传世之作,就应该有流行的文艺作品。如果以传世之作、作品深度、高雅等等标准苛求这些文艺工作者,那么中国永远也不可能出现《江南Style》这样具有全球影响的流行文艺作品了。

笔者无意在此为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及其作品辩白。他们所面临的困局,与中国当前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文化观念有关,也与他们自身存在的众多问题和局限有关。对于受众的各种议论,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们应该将其视为忠告。当下流行的很多后现代风格的艺术作品,都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和深刻的矛盾。学界普遍认识到的问题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后现代主义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得一向被认为崇高和高雅的艺术打上了商品经济的印记。后现代艺术对古典艺术、现代艺术的冲击,也导致了崇高和理想的衰落。如果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这股风潮占据文化市场的主导,难免会导致文化生态失衡和大众文化素养的低俗化。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创作,如果没有自律,没有底线,浅显滑向浅薄,通俗滑向烂俗,这样的艺术将没有出路,同时也会贻害无穷,产生的负面影响将是深远的。

其次,后现代主义的“复制性”导致“快餐文化”泛滥。无节制地解构、戏仿,使千锤百炼的文化精品的出现变得几乎没有可能。近些年,架空穿越题材的作品泛滥成灾,他们日复一日地为受众提供各种大同小异的流行文化产品,如同满街的快餐,廉价而畅销,批判热情、现实精神、创造动力都消失殆尽。这样的文化市场如同饮鸩止渴,终究会让各个层面的受众感到厌倦。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不走寻常路”,打上了反传统、反崇高的烙印。它与传统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观念发生决裂,与流行文化结合之时,也被赋予了消费文化的功能。而过度“消费”、娱乐至死的倾向恰恰成了后现代主义艺术受到诟病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