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当代的设计美学观范例(3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4-07-25 手机浏览

当代的设计美学观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探讨在当代中国科学构建视觉传达美学观的意义出发,展开阐述了在当今视觉传达美学标准混乱的状况下如何构建更科学、更优良的美学观,在此基础上积极展望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的良好秩序和美好前景。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作为信息传播重要手段之一的视觉传达行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当代中国,视觉传达作为一个新型且处于上升阶段的学科和行业,在自身发展表面繁荣的掩盖之下,其实呈现的是美学标准的混乱缺失和美学价值的良莠不齐。“内美”的缺失,必然制约视觉传达设计在社会范围内的发展状态,最终影响其学科及行业的生命力甚至扼杀之。科学构建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不仅是视觉传达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中国当代视觉传达走向真正繁荣的当务之需。

一、科学构建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的意义

科学构建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有何意义,这个问题,需要从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的发展现状说起。

从广义的范围来说,视觉传达设计包括所有利用视觉符号来进行信息传递的设计,但从狭义范围来说,今天视觉传达学科的主要内容依然是“graphicdesign”,即大家通常认知的“平面设计”。从广义角度来说,因其所包含的内容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拓展,尚无准确的外延和确切的定义,故而我们对其现状的分析先从其较为严谨的狭义范围说起。从形态的角度看,视觉传达设计包括构造形态和应用形态两大部分。构造形态包括字体、标志、插图、设计影像、电脑图形、动态图像和设计编排;应用形态包括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展示设计、企业形象一体化(ci)设计和多媒体传达设计等。这些形态之中,对我国社会生活环境中广大受众影响较大的当属熔铸构造形态于其内的应用形态中的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展示设计、vi设计等。这些设计形态基于一定的信息传播目的,借助不同的传达形式,广泛而深刻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并对受众的身心状态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和诱导作用。

综观以上各种形态的视觉传达作品,不难发现,虽其传达形式和内容不同,但总的风格类型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传统风格

因循中国传统装饰风格,将中国元素注入各类现代设计之中,使之呈现一种本土气息的设计面貌。而此类风格的作品中,有些彰显了中国元素的独特魅力,成为此类风格中的上乘之作;而有的则沦为守旧之作,缺乏新意。

(二)外来风格

外来风格类的作品,吸收借鉴西方或日韩等国家的设计风格,体现出极强的现代个性。但这类作品中,亦有优质而凝聚着内在设计力度的佳作,和一些仅在画面充斥喧嚣着浮躁前卫的形式感的、不知所云的模仿之作。

(三)其他风格

其他一些风格的作品群中,其实是孕育新风格的蚌床,充满着探索和尝试的无限可能性。但也带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要在不断的设计实践中拔高,确立自我。

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视觉传达学科在我国属于一个亦古老亦新兴的行业。如广告、包装等,在我国古代其实早已出现。如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个“酒旗”其实就是我国广告的初始形态。又如北宋时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拓本,其实也即我国古代附带商业价值包装的早期形态。然而这些视觉传达的早期形式虽然存在于我国商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但其作为一门学科或行业体系的形成却是在西方社会,我国的视觉传达学科和行业体系是从西方社会移植而来的。

移植而来的学科生命体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一些混乱的反应,这表现在,一方面,原有的内在美学标准部分丧失;另一方面,本土化的美学标准尚未确立。基于此,是中外混杂之下的美学标准的混乱。视觉传达设计归根结底是一种艺术门类,其内在美学体系的混乱,必然就造成了其外在形式的混乱发展,这是事物发展必然的内在规律。而时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契机,加剧了其混乱发展,也为科学构建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的形成准备了一个充分的酝酿期。

二、如何构建科学的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

科学构建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我们首先需要对视觉传达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深刻而清楚的透视,之后,再根据其实际特点,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修正各种混杂的观念并使其形成体系。

视觉传达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如前所述,处于一个假性繁荣的阶段。其“繁荣”是·由于当代社会的商业化和信息化的推动和催化作用。是商业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而所谓“假性繁荣”则指它是在一种中外设计观念混杂、设计风格混乱、美学内涵半缺失的状态下取得自身的自发发展的,缺乏科学美学观的指导。特别是商业视觉传达方面,其商业味道渐浓,形式感越来越强,内在的文化艺术性则日渐缺失,艺术形式沦为商业目的的载体。而这些,都是美学观缺失或沙化的直接反映和后果。在认识到并承认这个现实之后,我们需要直面这个事实,既不要抱怨,也不要沮丧,而是要以端正的心态接受这个事物发展的必经过程,同时还要以科学的头脑、正确的态度去理清现状,纠正其不良倾向,引导其树立科学的美学观。

由前面可知,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界多种风格并存,既有中国传统风格的,也有外来风格的,还有其他自发形成带有一定模糊性的尚未定性的风格。多种风格并存向来也是艺术发展的一个必然格局,我们不可能抹杀其中任何一部分而搞成整齐划一的模式,故而就需要在“多元共生”的基础上形成“和而不同”的局面,在各个风格类型内部促进其优胜劣汰。另一方面,不要过多地去扼杀新的尝试和追求,设计界同绘画界一样,历来就是在各种风格的激荡交替中获得自身的长足发展的。但并不是说要受众纵容和忍让一些一而再、再而三的无谓无益的尝试,而是在坚守视觉传达的文化艺术性的根基上,仍然坚持真善美的原则,简化和美化视觉传达的语言和外在表现形式。在传播各种社会、商业信息的同时,使其形成一种优秀的文化艺术载体,使人们更乐意、更健康地接受其携带的内在的各种价值观,而不仅仅是鸦片性质的消费观的传播。

科学构建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使其成为引领社会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良性诱导,以其内在的优秀文化和精神清华,来协助创建科学和谐、秩序盎然的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环境。

三、科学构建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之前景

构建科学的美学观,首先有助于中国当代视觉传达成为有根基、有内在生命力的学科体系和行业体系,走向良性有序的发展轨道。视觉传达设计最终要在当代中国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获得本土生命力,和中国传统设计元素相结合,与世界设计相融合,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生命体和风格特点,并在世界设计领域确立一枝独秀的地位。

其次,构建科学的美学观,有助于中国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在社会环境范围建立起科学的、优秀的视觉秩序,消除视觉污染,美化视觉环境。在科学的美学观的正确引导之下,中国当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必将成为一种优秀的设计门类和行业,在社会范围内起到优秀的文化艺术诱导作用,在美化社会环境的同时,对视觉环境和精神氛围起到优化建设作用。科学构建中国当代视觉传达美学观,使中国视觉传达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有利于视觉传达设计在当代中国取得一个优化、长足的发展,走进视觉传达设计在当代中国真正繁荣的生命阶段。

[参考文献]

当代的设计美学观范文

当代室内设计美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审美思维的变化。当代室内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从环境整体的高度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文化内涵、实用功能等多项关系,而且需要注重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因此,美学理论为当代室内设计提供了指导性的作用。

室内设计美学艺术审美取向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完善空间、传播文化、创造美的艺术,是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将美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

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现代美学理论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

一、从形态学视角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就本质而言,室内设计是将多种视觉的物质元素组合构成具有三维空间形态特征的造物活动,属造型艺术的范畴,然而与其它纯粹欣赏艺术形式不同的是,室内设计同时具有着实用的动能属性。从形态学的角度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及内容任务主要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1)空间要素。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因此,设计者不能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要勇于探索发现时代技术与审美特点赋于空间的新形象。

(2)美学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www.lw881.com科学地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应做到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设计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应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3)美学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的柱子等建筑构件以及墙、顶等各界面,对其进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装饰,是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和丰富多变的装饰形式,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审美效果,同时亦能体现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

在所有的与视觉有关的艺术设计中,形态学提供了基本的部件构成形式和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准则,当然其中也包括设计中依附于形式的各美学要素的组合法则。不仅如此,形态学理论还被应用在甄别艺术设计风格流派及研究艺术设计的特征等方面。具体到室内设计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设计的个性从那种压迫性的总体性”中解救出来,如何充分发展差异性和异质性。其实,这种把大叙述和小叙述对立起来,把总体性和差异性对立起来,把同一性和异质性对立起来,以非总体性、非中心的思维方式来审视、规范自我的创造的思维特征,不仅是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而且也是当代艺术与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从实践来说,它也确实已经对当代室内设计创作带来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影响。

二、整体环境观念下的功能与审美意义表达

处于随社会变化而不断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或称室内环境设计,应确立整体环境的设计观念,这里的环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建筑实体围合形成的室内环境,它主要包括室内空间形态、视觉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诸多要素;其二,是指包括建筑外观在内的庭院、街道、广场乃至整个社区、城市、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大环境概念。

以人为中心的室内设计,不但要从功能上考虑符合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所需的各种实用要求,而且更应从心理方面进行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需求的人文关照以及满足人们渴望亲近自然的愿望。室内设计作为文化的物化创造活动,其风格形式的表现应从大环境整体的高度,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方法,把室内环境视作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对设计元素在组合中的符号化处理,使能指与所指有效结合而具意指作用,充分运用设计形态符号的象征、隐喻功能,准确反映出室内设计的地域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以及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

室内设计的里”,和室外大环境的外”,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大环境系列链中一环”的室内设计,不可脱离开大环境中的自然、文化与社会特征、意义而孤芳自赏。正是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内环境设计,就愈加需要对环境整体综合因素有足够的了解和分析,着手于室内,但着眼于室外”。当前室内设计还存在着相互类同、缺少创新和个性的情况,对环境整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从而使设计缺失内涵而流于一般,设计构思局限封闭。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

当代室内设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便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设计的科学性在带来空间环境功能的合理、舒适、高效、安全的同时,其结构、材料、工艺本身具有的技术美感与设计形式处理产生的艺术美感,共同形成了当代室内设计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室内环境的创造中,现代美学要求室内设计不但高度重视艺术性,而且还高度重视科学性,及其相互的结合。从建筑和室内设计发展的历史来看,具有创新风格的兴起,总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促使室内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结构构成和施工工艺,以及为创造良好声、光、热环境的设施设备。当代室内设计的科学性,除了在设计观念上需要进一步确立以外,在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等方面,也日益予以重视,设计者已开始认真的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确定室内物理和心理环境的优劣。另外,在设计表现方面,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和绘图的广泛普及应用,可使我们在初始设计阶段中便能运用其所提供的三维视觉技术去探测第四维效果。

针对当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高科技和高情感问题,室内设计在采用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当高度重视并运用现代美学原理,将http://科学性与艺术性、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考量,从而创造出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和形象、以及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当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中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和满足。

当代的设计美学观范文篇3

关键词:传统民间美术;当代艺术设计;发展取向;文化意涵

一、对民间美术的再认知

作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文化形态,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民间美术的发展延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其丰富的种类、多样的风格、精湛的技艺和具有原质特色的文化意涵却为今天的艺术设计积累了丰厚的资源,这座富裕的宝藏,向我们展现出一个深广的文化延展空间。民间美术的“现代价值”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具有表层的普及性意义,如一些视觉符号可以为现代设计所直接化合引用;另一层意义则需要深入到文化精神本质中去研究,索寻其有益于启迪现代艺术设计的隐性义理内涵。具有吉庆性、寓意性、完整性、装饰性的民间美术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行为方式,在生成与结构、稳定性与变异性、传承性与创造性以及价值判断等方面均有不容被忽视的风格特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民间美术既从全文化的视界彰昭出自身留存文明、传承文明的生命活力,更以其丰厚的哲学理念、美学内蕴等综合特质成为构筑现代文明尤其是当代艺术设计所不可或缺的启动平台。对于这些特点的认识,无疑是当代设计艺术学科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传统民间美术的学习、研究和借鉴,不但是继承优秀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而且还是弘扬华夏文化、形成中国设计艺术民族化特色的重要途径。

二、当代艺术设计的境况与发展取向

应当承认,现代艺术设计活动的繁盛的确把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立体化审美域境。经济的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使艺术设计也在不断延伸。可以说,艺术设计正以其旺盛的活力而成为当代文明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一经出现,便迅速蔓延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结构、新的形式、新的功能、新的理念……使我们在新的生活秩序中获撷到前所未有的近乎奢侈的新体验。

尽管如此,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依然遭遇着别样的尴尬。“瞻前顾后,现代设计的结论几乎都是别国的模式。而当代设计文化的引入和发展的时间还很短,中国特色的设计思想还没有形成,寻找和确立中国现代设计之路便是一个重要课题。”[1]具有现代概念涵义的设计艺术学科的出现是近几年间的事,这一新学科对民间美术的学习研究基础更为薄弱,可以说,发掘传统文化中民间美术的文化资源以创造现时代的中国设计艺术依然任重而道远。

目前,中国艺术设计所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当代中国文化在国际性的文化交流和全球一体化的文化发展中,如何能作为独特的一元获取认同,如何构筑与世界整体文化相关联,同时还要具有独特而鲜明个性的现代中国文化事业,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一个新文化课题。缘于此,我们是否可以把探讨当代艺术设计发展取向的诉求点,从设计事象的客观存在与设计师的主观意识层面转移到把设计本体置于文化领域内,以宏观的文化价值形态体系来进行审视和解析呢?

笔者认为,解决方案理所当然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中去找寻。在这一方面,当代一些设计师已然迈着坚实的步伐彳亍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之间并初步取得了较为卓著的成就:世界公认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在设计北京香山饭店时,借鉴运用江南水乡青砖、黛瓦、粉墙等元素格调,使该现代建筑融入了传统文化情愫;世界优秀华人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在其系列招贴设计作品中,更是把中国传统的造型纹样和水墨气韵发挥得淋漓尽致……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都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设计作为文化的一个领域同样也是如此。作为在中华五千年文明沃土中滋生繁衍的中华本土文化之一的中国民间文化――民间美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启动新文化课题的难得契机和切入点。

三、文化意涵的共通与衍生

1.人文精神的回归

无所不在的人文观念贯穿在民间美术的各类活动事象之中,原始信仰、宇宙哲理、生命价值、人生理想、生活习俗等交汇成一个立体的本元文化时空。人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祈望美好现实生活的意识观念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和形式表现出来。我国传统民间美术中蕴积着大量的民俗意涵,可以说是民俗人文景观的一个形象世界。具有浓烈民族性的民间美术焕发出的独具风采的人文情怀,“鼓舞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弘扬着东方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它把人文主义思想带进了现代化、高科技的时代。”[2]

现实生活中,以微电子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的推进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格式化”,绝对抽象和理性的机器工业所生发出的强劲力量使设计品愈加背离人类属性的轨迹,现代设计在为我们创造出极端富足的产品形态和近乎奢侈的物欲满足背后,又如影随形般地留下了些许冷漠、孤寂和怅然若失的余味。高技术还需高情感来平衡,人们在享受极其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又渴望得到人文关怀,希冀既充分展现个性,又能获取精神审美的体验。事实上,原本应该回归人文、“以人为本”的现代艺术设计不但没能给人类以终极关怀,相反却在日益剥蚀和疏远着人类的灵性天赋。

回眸静思,民间美术的造物原则恰如一片纯净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可以从中寻绎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人文思想。民艺学博士潘鲁生对这一问题有着颇为深刻的认识:“民艺的科学特征,即它那浸润着人类伦理和审美情感的,被各种人文观念光芒所笼罩的、和自然及人类灵性相接近的经验理性却为现代设计艺术提供着有益的启示和人文主义思想之源。”[3]直面传统民间美术给我们提供的大量优秀范例,在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平台上,现代艺术设计还应该切实关注人类自身合理、和谐发展的因素,以谋求与人文观念新层面的综合与提升。无论是从空间观念还是从时间观念上,民间美术体现的人文意蕴所昭彰出的内在巨大价值力,正是形成今天中国设计艺术多元属性(兼具传统性和现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物质性和精神性等)的向心力量。

2.自然观念的升华

对于民间美术的造物而言,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物质资源是其先决条件,中国博大的地域和丰富的物产熔铸出璀璨多姿的民间美术的工艺和形态。民间美术较多地保留了人类初始时期艺术发生的基本原发性特质――生活与艺术浑然一体。民间美术创作对待材料不拘一格,人们直接利用身边普通的材料和简单的工具来创造作品,并表现为简约纯朴、质拙淳厚、自由率真的艺术审美意趣,充溢着生命的活力。黄泥和土布、石头和竹木、纸张和皮革、面粉和纱麻、藤条和棕草……民间美术选用生活中这些简易普通、俯拾皆得的自然物质,借助其肌理、光泽、纹饰等自然形态特征和材料性能,通过一定的工艺制作,幻化成心中最理想的超越于自然属性之上的艺术造型。

与自然始终保持着绝对和谐的民间美术的造物观恰如一座耸然的灯塔,以独具着哲学思辩的东方智慧导引出一条现代艺术设计的航行之轨。民间美术造物的自然观对于日显弊端的现代设计不失为一剂滋补良方。设计造物应该在遵循客观自然规律和能动得益于自然环境间保持一个动态化的平衡格局,关注生存环境,发扬朴素的传统自然观,力求以合乎自然规律的设计来话语人与物的关系,以本真的原则消解人类和自然心灵之间日趋顽固的壁垒。

3.民族图式的延展

民间美术作品审美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外在的涵括造型和色彩等视觉要素在内的显性形态之中。在传统民间文化观念和集体意识的规限下,在历史图景和现实情境的交融中,伴随着民间美术创作实践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通用造型语汇,这些语汇进而铸塑成具有高度程式化、集体趋同性、承传稳定性的民间美术独特的视觉语言。在长期的流变过程中,这种民间文化观念演构成民间美术中相对稳定的富含着某些历史先验性象征涵义的观念性造型符号。

千变万化的民间美术造型一方面为我们直接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图库宝藏,另一方面所蕴涵的气韵态势等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则更加值得借鉴。我们首先可以在学习、消化的基础上,从传统民间美术图式中提取形的元素并将之解构,然后再结合现代设计形态的编排组合规律予以设计重建并使赋予新的形式意义。即立足民间美术传统图式本体,对其原态内涵进行有机的分化、提取、转接,以重构、衍生出既能留存传统民间美术神韵又能凸显鲜明时代精神、传达现代设计理念与个性的具有新的视觉表达动力的设计艺术。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这些民间美术图形图式的外在视觉表征,我们还要发掘其所蕴藏着的更深层的文化意涵,进而在现代设计中延伸出更新、更深的精神理念以及审美象征意义,使设计作品更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

具有强悍视觉穿透力的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系完整、特质鲜明,亦属于民间美术的外在显性形态范畴。对色彩象征性的崇尚成为民间美术的一个审美共性。对民间美术色彩的认知、吸收和发展当然不能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从民间美术色彩的整体观念和特征来看,既重视呈现斑斓多彩的景象以诉诸于视知觉,同时还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的影响。受民间美术色彩观的启发,色彩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视知觉因素,在遵照文化历史观念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探究其视觉意境,即依据民艺色彩的象征性、寓意性传统,注重揭示色彩传达的外在视觉表意和内在视觉心理美感效应,使色彩的情调与深层文化观念相叠映。即色彩首先是一种基本的感性视知觉形式,同时我们又可以把色彩运用成一种主观的图式符号,以阐释、比附、象征某些特定的信息、情感和文化理念,以传达现时代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准则。

总之,具有多元复合文化意涵和价值的民间美术再次受到应有的瞩视是时展的必然需求。在更为宏阔的文化生态背景下把握民间美术历史发展的文脉和潜在的民族精神结构,以新的角度和眼光审视中国丰富独特的民间美术,解构其造型图式并发掘其蕴含的文化历史内容和观念性涵义以塑建具有国际性的新民族图式,是发展我国现代设计艺术文化的必由之路。

我们还应该看到,尽管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迪是多层面的,其自身所蕴涵的母体文化宝藏是我们进行艺术设计创造的源泉和动力,但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提升是全方位的,现时代精神所汇炼出来的代表着现代人生存特征的设计原则和思想依然是发展的主流,设计审美应是一个多元架构,现代设计的表达形式亦应是多姿多态的。

参考文献:

[1]赵农.设计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