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范例(3篇)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引言: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当今社会,无论对于什么行业,创新性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的启蒙阶段,是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养成的最佳时期,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锻炼思维能力的课程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被师生和家长广泛重视,小学数学成绩的好与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孩子思维能力的高低,所以做好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1创新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就拿电子产品来讲,生产厂家要想吸引广大消费者的眼球就必须进行创新,不断的对电子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从学习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创新性思维可以让学生寻求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创造性的运用一些方法进行解题,可以节约很多的时间。创新性思维能力无论是对于教育本身还是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人,在遇到难题或者困难的时候,可以开动脑筋,利用自己的智慧将难题和困难解决掉,而没有创新性思维的人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如果老师讲过类似的解题方法他们就会照猫画虎进行解题,如果没有讲到过,那他们就只能坐以待毙,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是如此,只会机械性的模仿而不会有本质性的创造。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对于任何教育阶段来讲,课堂教育都是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操作技能的最重要的形式,课堂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对于小学数学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老师在课堂上要注重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用来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例如,采用师生互动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题,随机的要求学生进行作答,由于是小学生无论是社会阅历还是科学文化知识都比较欠缺,所回答的问题可能会漫无边际,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必须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不能取笑学生,而是在指出他们错误的同时赞赏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以后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多多参与与老师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2.2源于课堂、高于课堂,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正如每个人变得成熟都离不开千千万万的挫折和困难一样,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源于所学、高于所学的难题。所谓源于所学、高于所学是指解决考题所用的知识点和方法都是在课本上学过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但是这样的考题只应用一个方法或者一个知识点往往是解不出来的,而是需要多种方法的灵活应用,这就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灵活的选择方法应用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将多种方法和知识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最终将问题解决。
2.3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合作学习”是小学生非常喜欢采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同桌合作学习”是我们经常采用的合作学习方法,在团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加入和比赛机制,也就是说小组与小组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要对学习的效果进行比拼,这样的话就会激励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主动的去想一些解题方法或者学习方法,并且在团队之间相互比赛时提出来,这样一方面让这样的方法得到推广,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都积极的去思考,去提高自己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2.4通过讲一些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作用,鼓励他们提高自身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小学生大多数喜欢听人讲故事,再从故事中提炼出道理,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这样的特点,将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作用蕴含在一些简单易懂的故事当中,将这写故事在堂上进行讲述,并引导学生体会出故事的真实含义,鼓励他们以故事中的主人公为目标,开动脑筋加强和培养自身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在讲完故事以后,老师要对故事的一些细节进行认真分析,突出创新性思维在整个故事中的关键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3结语
创新性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帮助他们在困难面前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关键阶段,而小学数学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最佳课程,所以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必须重视小学数学对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世海,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J],考试网刊,2007(32):34-35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方法学习兴趣数学游戏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事关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同时也与小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和深造密切相关,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面对一段时期以来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以及新课标的新要求,探究更为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于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是尤为必要的。探索相对创新和使用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可以考虑如下方面的内容。
1运用多种实物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数学教育就是从数学学科中选择适当的内容运用教育理论加工,使得学生获得结构性的数学知识及思想方法具有优良的智力水平。因此,探索更为生动形象和拟物化的教学方法、手段,无疑应该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一个优先选择。例如,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实物演示法。具体的,所谓的实物演示法即利用身边的实物来演示数学内容的条件和问题,及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物演示法主要包括三种形式:(1)先演示,后讲解;(2)边演示边讲解;(3)先讲解后演示。实物演示法的好处在于通过实物的演示可以把原本枯燥、晦涩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使之成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大大提示了数学教学的效率。
此外,图示法也是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考虑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图示法,即教师采用有关的教具绘画图片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图示法可以使数学内容形象化,数量关系具体化。另外,小学数学趣味学习法是现在社会里比较重视的教学方法之一,特别是小学生数学,小学处于基础阶段为了让学生从小对数学产生兴趣,更好地打好数学基础所采取的重要教学方法,也有利于避免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学数学、怕学数学”的状况。所以,无论是实物演示还是图示法,其目的都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层次和质量。
2开展游戏式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展开,即充分尊重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欢猎奇和喜欢探索的特点,据此设计教学思路和策略。要知道,数学内容要有趣,并不意味着每节课中都要设计游戏。特别是课开始的前15分钟,可以说是教学的黄金时间,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但如果让学生陶醉在游戏本身的趣味中,又要花费不少操作时间,就事半功倍了。因此,要突出数学的有趣,可以从学习素材的选取、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花工夫,融新知的教学于活动之中。
此外,创设一个好的数学活动,提供学生理解数学的材料是教学中第一步,让学生“看到”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将外部的动作化为头脑中的表象,进而内化为思考模式,才是教学真正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和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的反思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经常问“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根据什么理由猜)的?”让学生把他们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而不是问“你知道吗?”“对不对?”所以,开展数学的游戏式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也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不可操之过急、追求眼前效益。灵活运用游戏和数学活动的优势特征,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3积极开展提问式教学,给予学生必要的练习辅导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精心组织的问题,使学生不断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氛围之中,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明确你希望他们达到的学习目标。但从上面案例来看,大多问题是简单重复,目标要求和问题是低水平的,学生几乎不加思考就可以张口答出,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供充足的时间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数学课必然会涉及到练习内容,有时候这样的练习也是艰苦的,需要集中注意力和花费脑力的,不难想象有些学生会不愿意为此付出努力,作为教师平时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同时也可以适当利用成就动机来维持他们练习的持久性。比如,及时地给予鼓励(在他们的作业本上打上“∨”),全部做正确的同学安排他们到黑板上展示,小组成员都正确的同学可以发给他们组一颗红星等等,如果全班都做正确了,就表扬全班。当然,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分两方面:一方面,要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努力行为能够坚持下去,直到成功;另一方面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引导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不够,并及时给予耐心的辅导。
所以,千方百计的引导学生们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其实就是提示数学教学质量的最佳路径。在此期间,各种教学手段的穿插运用,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马小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宏观走向[J].科技创新导报,2011(04).
[2]吕玉.开放性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探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5).
[3]李培玉.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2).
[4]仓义兵.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比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2).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范文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很少能够以培养学生数学技能为原则去备课和教学,课堂教学完全以教师的讲述占据了课堂绝大多数、甚至整个课堂教学的时间,学生只好成为被动的听课者和只是接受者,因此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55-01
在当今中国小学数学教学存在低效率、高投入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根源何在?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教学理论的探讨与研究以及对当今各类学校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观摩,发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很少能够以培养学生数学技能为原则去备课和教学,课堂教学完全以教师的讲述占据了课堂绝大多数、甚至整个课堂教学的时间,学生只好成为被动的听课者和只是接受者,因此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如何设计、选择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问题产生于情境,信息技术中形象直观、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等特点为学生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增设疑问,巧设悬念,再现知识发现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效率。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如果利用平移、重合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先移动、重合,证明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再平行移动邻边,发现没有重合的可能,由此得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这样利用计算机操作形象、直观的优势,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一目了然,对知识的吸收速度更快。
2.给学生提供可探索的材料和可探索的学习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不可能是自觉行为,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材料和可探索的学习内容,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课堂上显现。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探索的内容和目标,确定适宜的探究空间,学生探究的知识空间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如果探究的知识空间过小,答案触手可及,则缺乏探索的意义,也影响学生探究的热情;若探究的知识空间太大,学生感觉无所适从,根本达不到探究的目的,还会挫伤学生探索的信心。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引导学生从日历入手,探究发现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如果对学生提出:“观察你所带的日历,看看一年一共有多少个月?”这样的探究空间显然太小,学生一数即知,毫无意义。如果提出:“观察日历互相说一说你在日历上发现了哪些知识,看谁发现得最多。”这样探究的内容较为适宜。
3.要与生活紧密相连
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课外作业设计的根本是让学生能品尝学习的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教师“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数学课作业也应将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业设计可以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经过多年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以及西方教学理论的吸收和借鉴,中国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改革逐步向前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要改变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构建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具体目标。然而,在中国小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还没有得到普遍落实,小学数学教学水平普遍低下。因此,本文将从中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素质教育与数学语言的结合,以便有利于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发展和普及。
4.利用电教化手段创设应用环境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效教学成了关注的焦点,有效性永远是教学永恒不变的第一追求。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以往学生不论什么内容都只能面对黑板的单一、枯燥式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
此外还可以模拟实践活动,实现即学即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所以,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
5.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其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例如:对立方体(长方体)的认识,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要求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教师将学生举出的物体画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这时,学生只看到了长方体的表象,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要他们从三个方面(面、棱、顶点)观察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有几条棱?相对棱的长度怎样?有几个顶点?然后由学生报告观察结果,教师将这些数据分别列出来。据此,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这时已有许多学生能够说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就是: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都有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都有8个顶点。教师在肯定了学生对长方体认识后,把几种长方体斜放在不同的位置,问学生是否还是长方体?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判断长方体要看面、棱和顶点,与放置无关。这种从感性到理性的讲解过程,使学生易于接受,又发展了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