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的理解范例(3篇)
设计美学的理解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设计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二者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比较分析入手,从视觉美学的角度总览两种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人们对于美的认识,从而解决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设计的关系。
人体感知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当代设计的主要内容仍是视觉艺术,相对而言,与其关系最为密切的理论思想首当其冲是美学思想。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思想史博大精深,其中当然也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思想。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特点是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社会学、美学等多学科思想杂蹂一处,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美学思想。所谓中国传统美学体系只是后人的总结和发展。而对于西方设计思想而言,自产业革命后便逐步产生了相对独立的设计体系和完备的设计理论。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并使之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一直是中国设计界关注的问题。正确把握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发展脉络等问题,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总结出适合中国的设计形式和前进方向的重要内容。而借鉴西方设计思想与完备的设计理论,并比较其特征的关联性,是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重要手段。
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发展脉络
中国的美学思想主要基于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其后又受儒、道两家的影响产生了楚骚美学和禅学的美学思想。究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只做以简要阐述。
中国的传统美学主要基于先秦的美学思想。而先秦的美学又尤指儒、道。此时的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己经形成。但是,如前所述,这些思想主要倾向于社会学领域,对于美学的研究没有专门系统的著作。但也正是从这些思想体系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完备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体系。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美学观。孔子的美学主张建立在他的“仁学”思想的基础之上。所谓“仁学”的核心思想是“爱人”。在此基础上,又要求人的审美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准则,即所谓“道”和“德”。“说之不以道,不说也”;“我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八情》),都体现了这种观点。在儒家美学思想中,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形式与内涵的关系问题,即“质”和“文”的关系问题。孔子认为有文无质当然是不正确的,但同样的有质无文也是不正确的,而应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这在子贡批驳棘子城“君子质而己矣,何以文为”的思想中可见一斑。
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这也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其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道”的重要概念。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老、庄,在其著作中把自然与自由的境界视为审美的最高层次。《庄子。缮性》中就提到:“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这正体现了道家的基本美学观。体现在具体的审美标准中,就是把所谓朴素、无为、澹然无极作为审美的至高境界。
其后的楚骚美学和禅宗美学各自在综合、继承和发展了儒、道两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自身的美学思想。简言之,楚骚美学以浪漫主义的美学思想成为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一支奇葩。其中以屈原为代表的文学上的美学观对后世的影响深远。禅宗的美学思想兴起于中唐时期。在继承儒、道及楚骚美学思想的同时,其最大贡献即是将美的产生归为“物与心”的统一之中。这在世界美学史上都是里程碑式的。
二、西方现代设计思想形成过程
所谓西方现代设计思想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后的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的设计思想和理论。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生产力空前提高,其巨大生产力使得设计产品的数量和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享用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受众数大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以往精致美观的手工艺品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成为相对粗糙、简陋的机器产品。根本矛盾是艺术与技术的不同步产生的矛盾。受众的审美发生混乱和与现实的不协调。以威廉·莫里(WilliamMorris)斯等人为首的进步艺术家领导了新艺术运动,提出了从纯艺术到物质实践的理论和方法。但这仅仅是现代设计运动的第一步。工艺美术运动并没有真正解决工业化大生产同大众审美之间的矛盾。其后又经历了弗兰克赖特、泽姆佩尔等人的设计思想和实践、德意志制造联盟直至包豪斯设计学校等一系列设计理论与实践活动,但这些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形成和发展也只是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代设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形成现代设计。直至国际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等设计思潮的发展和完善,使现代设计理论逐步完善,加之设计师的设计实践活动,才逐渐形成了今天意义上的现代设计。
三、二者比较分析
首先,二者的产生和发展在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同之处,但主要可归纳为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中国传统美学是基于社会形态的变革而产生发展的;西方设计思想的基于科技水平的提升而应运而生。中国的美学思想产生之时正值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儒家思想虽产生于春秋时期,但其仍根基于周代的思想理论)。这时,新的社会形态已经产生,但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生活仍然存在。这也是产生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礼”文化的基础。这使得人们在肯定了阶级、等级等社会现实的同时也产生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的观念。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出发点。而源自西方的现代设计的产生则是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的产物。其根基为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从而导致的受众审美倾向的混乱和偏差。其根本目的是使受众的审美与大工业的背景相符合。这是二者产生条件的本质不同。
设计美学的理解范文篇2
【关键词】视知觉心理学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145-01
一视知觉心理学
视知觉心理学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从视觉和知觉两方面来认知、了解事物。视知觉可以通过眼睛看、耳朵听、皮肤接触来感知、理解事物,所以,视知觉具有明暗视觉、视觉范围、视觉惰性和闪烁感等特性,可以影响人们的审美观,促使人们以不同的心理来感知艺术、美术等。总之,视知觉心理学可以影响人们的感知和认知,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欣赏事物。
二视知觉心理学在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在对小学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借助视知觉心理学相关内容,可以从心理学角度设计美术作品的色彩、教学背景音乐、教学视频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
1.基于视知觉心理学的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原则
第一,针对性原则。视知觉心理学表明,小学生所看到、触及的事物会影响学生的心理。为了使小学生能够投入到美术课堂学习中,在进行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发挥视知觉心理学的作用,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多媒体课件,保证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时,可以受活动的图像、多彩的图片、美妙的声音所感染,融入美术课堂的教学中。
第二,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以保证利用视知觉心理学设计的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有效地应用于美术课堂中,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对于有效性原则的遵守要求设计者在进行小学美术多媒体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重突出视觉效果,保证所设计的课件可以正面地、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投入到美术课堂学习中。
2.基于视知觉心理学的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
第一,页面视觉语言的设计。在利用视知觉心理学进行小学多媒体课件页面视觉语言设计时,首要的工作就是分析小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及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集合视知觉心理学相关知识,设计面、线、点。(1)面的设计。对于面的设计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利用颜色的冲击性,合理地配置整个页面的颜色。(2)线的设计。线的粗细、长短、形式、颜色等都会影响人们的视觉。在页面中加入线,需要注意线与面的有效结合,凸显线与面的视觉效果,以此来影响学生的心理。(3)点的设计。点能够使人视觉集中,可以用于强调教学重点。在页面上,点的位置、大小、颜色会影响学生的心理。所以,在进行点设计时要明确通过点要达到的视觉效果再确定点的大小、颜色、位置。
第二,动画和动物图像的设计。运动的图像和动画在教学中可以准确地、形象地表达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教学内容中抽象的概念。所以,在进行动画设计时首先要明确通过动画所要表达的内容及所要达到的视觉效果,进而选择适合的动画来搭配,才可以使教学内容与动画相得益彰,达到教学效果。运动的图像是通过视觉来影响学生,在进行动画设计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选用能够吸引学生的画面。运动的图像可以将声音与图像结合在一起,也可以选用一段视频,放入到多媒体教学课件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投入到美术课堂学习中,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在进行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合理、有效地利用视知觉心理学知识,这样可以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视知觉心理学表明学生所听到、看到的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可以积极正面地影响学生心理,也可以消极负面地影响学生心理。所以,在进行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从针对性、有效性等原则出发,合理地利用视知觉心理学知识,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正面地影响学生心理,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参考文献
[1]陈潇寒.视知觉心理学在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中的运用[D].中国美术学院,2012
设计美学的理解范文
1.学生在审美意识形成的最初关键期对相应知识掌握不足。中学是学生审美意识形成的最初关键期,而现行的高考美术(含设计)类术科的专业测试仅仅考查学生的绘画或设计能力本身,却不关注相关理论的测试。这样的考试形式会对学生现代审美意识的培养带来负面的反拨效应(Back-wash,指的是测试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使学生在本应对美术及设计类相关知识有全面了解的关键时期走入了轻理论、重实践的误区。他们的审美意识只停留在可观察到的物体本身所呈现出来的外在形式上。学生的这种意识在形成的关键期缺少时间上的保证以及内容和形式上的熏陶,学生在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就会欠缺相应的敏感度和时代性。
2.学生在审美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心存抵触。大学阶段是学生审美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实践操作类课程中表现积极,而对理论类课程有所抵触。他们因缺少足够的理论支撑,实践操作类课程也往往后续动力不足。个别学生虽在一开始有较好的设计敏锐度,但不能更好地理解一些理论知识并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虽有较为扎实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原本不错的想法往往不能在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其作品虽有精细的做工,却缺乏应有的内涵,显得匠气满满而创新不足;虽有创新,但没有呈现出应有的设计效果。
3.学生对审美意识有了一定掌握,认知却似是而非。我们发现,学生对某种概念或设计元素常常没有精准的认识,即没有把握住正确的设计点,在应用其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所选取的核心设计点不符合设计概念及主题。有时这样的设计会歪打正着,带来混搭”的神奇”效果,然而多数却缺少内涵。长此以往,设计出的产品只能让人感觉西装领带配运动鞋”似的不伦不类。此外,还存在核心设计点过于陈旧甚至落后于当前设计潮流的现象。
4.学生的现代审美意识受生源地、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如家庭成员中有设计类相关从业人员的学生所具备的现代审美意识较强,来自一线城市的学生由于视野上的优势,其艺术素养也往往强于来自旗县的学生。
二、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现代审美意识的改进建议
鉴于审美意识对设计类专业学生所具有的重要性,应从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1)学校和教师方面:
1.在学生入学后第一时间应当对其在中学阶段欠缺的理论知识进行补充。入学初期,是学生审美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不仅要从绘画技巧上加以培训,而且要进行相关理论方面的授课,还要开设一些基础性、补偿性课程来弥补学生欠缺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绘画和设计实践中不是仅凭感觉去练习,而是通过提升理论基础,指导动手操作实践。具体而言,在开设史论课之前,让学生学习一些有关审美知识的课程、欣赏一些现当代优秀的设计作品,并做相应的练习以充实和加深对于现代设计的认识和认知。
2.加大理论类课程的教学力度。在史论课教学中,应以学生掌握有关审美理论的系统性知识为核心,将有关现代审美的理论知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应通过分阶段学习,让学生的审美意识不断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从理论高度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并指导其今后的设计实践。除进行相关理论本身的讲述外,在教学中还应辅之以欣赏大师作品等优秀设计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应该注意的是,欣赏作品不针对某一个专业,而应当是通识性的,要让所有相关专业的学生理解好的设计元素如何运用,如何在各个设计领域都有展示。在专业课教学中,授课教师应通过对学生作业的讲评,给学生讲述更多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并穿插讲解设计大家的作品,让学生从理论到实际产品都有深入了解,从而明白现代审美意识的范式,在元素、色彩等方面的搭配以及给受众带来的感受,不仅要通过理论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更使学生懂得,现代的审美意识是一个大而综合的集合概念,既有当下流行的元素,也不忘对传统的热衷,还有对未来的憧憬。
3.在重视改进教学本身的同时,还应注重对考试的改进。现代教育测量理论认为,考试会对日常教学和学习产生影响。鉴于高考美术及设计类术科测试方式短期内不会改变的情况,在大学阶段,应该设置较高的通过门槛,以难度较大的闭卷考试形式进行测试,同时,提高理论类课程的学分设定。通过这一方法,使学生达到重视理论课学习的目的。
4.对现行教学形式进行改进,使授课形式多样化,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分组练习,根据人数和学习内容,分成多样式团队组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角色对调,让学生当老师,讲述自己的学习体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游戏练习,通过游戏的形式,把知识传达给学生,增加学习乐趣。
5.适时对所教内容回头看”。相对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理论类课程往往更为抽象,学生对其理解也更为困难。因此,教师在课程进行到一定阶段、教学难点所在以及课程将结束等重要事件节点,带领学生总结学习的内容,重点知识,学生的问题,应该补足的地方,并及时答疑解惑,方便学生课下进行复习和总结。
6.重视素材的积累。现代审美意识的提高需要多个过程的洗礼,需要时间的累积,通过长期的学习,才能保证掌握足够的素材性知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给学生以大量的常识性信息。学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和欣赏量之后,才能提高对于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才能理解现代审美意识的重要性,进而获得足够的设计敏锐性。
2)除了学校和教师的努力外,也应引导学生在以下方面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
1.在史论课方面,引导和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专业史论课,使之做到以设计史为鉴,面向现代化的设计实践。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学生明白事物的发展规律,有利于审美意识在理论层次上的培养。要让他们懂得,明白原理才能搞好设计,优秀的理论才能指导出优秀的设计实践。
2.在专业实践方面,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接受正确理论指导的同时,从日常设计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审美能力。要让学生明白,动手练习的设计实践不仅是设计作品,更要从中主动去发现美、认识美。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具象事物的美好形式、优美形态、完美形状,培养一定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认识能力。
3.在团队完成设计作业方面,引导和鼓励学生从其他成员中获得新的信息、新的看法、新的资源,从而增加其知识面,扩充眼界。通过团队协作,不仅使其自身设计的精细化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提升审美趣味、了解更多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
4.此外,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做自我总结。审美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应引导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练习、交流等过程后,总结感悟到的审美感受,审美经历,审美取向。一方面能够确认自己的审美趣味方向,另一方面也能够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针对不足继续深入学习,培养比较全面的审美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比较法提升学生审美意识。比如:比较地看待不同时期的美学流派、设计思潮、思想体系,比较中国传统审美观和现代审美观,使之更明确现代审美观所承担的重要角色,而与之相应的审美意识就有了重要的作用;比较不同时期的审美取向,审美意识,明白现代审美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进行个人设计作品的创作,比较自己不同时期的作业作品,了解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找到努力学习的方向。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