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发展趋势(6篇)
生态城市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长宁区;城市居民;体质现状;评价分析
前言
2013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在沈阳会见参加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上强调,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在第十二届全运会开幕之际,重提“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可见,其意义深远。当前我国虽跻身世界体育大国、体育强国行列,但鲜有人知,我国也正在逐渐成为世界上国民肥胖率、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国民亚健康发生率等名列前茅的国家,一个国家国民体质的强弱,既是关系到该国每个居民身体健康的问题,也是衡量该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强对国民体质的研究与建设,将其作为一种国家资源,并加以管理与运用,用科学的指标评价国民体质的状况,进而不断改善和增强国民体质,这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体体现。因此,为深入了解当前上海市长宁区城市居民的体质现状,根据2013年上海市长宁区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数据,选取该区20~59岁成年普通城市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SPSS软件对表示体质的各项指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依照2003年《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成年人部分)的要求,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从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街道、虹桥街道、江苏街道、天山街道等10个街道抽出20~59岁成年人共4967人(其中男性居民2471人,女性居民2496人),研究对象为一般人群(即健康人群)和部分亚健康人群(体重超重和肥胖者),按5岁划分1个年龄组进行了体质测试和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国民体质评价与分析的相关文献,共计70余篇,搜索与国民体质监测相关的文件、书籍、影像学资料等。
1.2.2问卷调查法
采用上海市体育局国民体质测试统一制定的《成年人体质测试问卷调查表》,调查与体质测试同时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4967人,全部有效收回。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有效分析。
1.2.4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
测试指标:身体形态指标、身体机能指标和身体素质指标共三大类。
测试方法:严格按照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进行。
2.结果与分析
2.1身体形态指标
男女身体形态指标监测统计结果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上海市长宁区20~59岁男性城市居民身体形态指标统计结果表
()
表2上海市长宁区20~59岁女性城市居民身体形态指标统计结果表
()
2.1.1身高身高是反映人体骨骼生长发育和人体纵向高度的主要形态指标。上海市长宁区20~59岁男性城市居民身高总体随年龄的增长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平均身高在167.1~172.8cm之间。25~29岁之间是成年男性身高的峰值年龄,其身高峰值为172.8cm,此后各年龄组的身高随年龄增长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平均身高最低点出现在55~59岁,其平均身高为167.1cm,55~59岁的平均身高与25~29岁相比显著下降,约下降了5.7cm。经T检验,P
2.1.2体重体重是反映人体骨骼、肌肉、脂肪等重量综合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上海市长宁区20~59岁男性城市居民体重总体变化不大,平均体重变化幅度在66.7~70.1kg之间。具体表现为:在40~44岁之前平均体重随年龄的增长呈近似增加的趋势,到40~44岁时,平均体重达到峰值70.1kg,此后平均体重随年龄的增长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20~24岁是成年男性平均体重最轻的年龄段,其平均体重为66.7kg,与平均体重最重的40~44岁年龄段相比显著下降,约下降了3.4kg,经T检验,P
2.1.3胸围胸围是反映人体胸廓大小和胸部肌肉与发育情况的重要指标,是人体厚度和宽度最具有代表性的测量值。上海市长宁区20~59岁男性城市居民胸围总体变化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胸围平均值在87.5~92.4cm之间。胸围平均值最低点出现在20~24岁,其胸围平均值为87.5cm,此后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至45~49岁,此时成年男性胸围达到峰值,其胸围平均值为92.4cm,之后随年龄的增加,成年男性的胸围平均值略有降低。45~49岁的胸围平均值与20~24岁相比显著增加,约增加了4.9cm,经T检验,P
2.2身体机能指标
男女身体机能指标监测统计结果分别如表3和表4所示
2.2.1安静脉搏安静脉搏的高低能够反映机体的正常状态和评定心脏的功能。上海市长宁区20~59岁男性城市居民安静脉搏总体变化不大,安静脉搏均值在76.4~77.8次/min之间。安静脉搏平均值最低点出现在20~24岁年龄段,其安静脉搏平均值为76.4次/min。此后随年龄的增长,男性城市居民的安静脉搏并没有出现较大波动。安静脉搏平均值最高点出现在50~54岁年龄段,其安静脉搏平均值为77.8次/min,该平均值与0~24岁年龄段安静脉搏平均值相比增加了1.4次/min,经T检验,P
表3上海市长宁区20~59岁男性城市居民身体机能指标统计结果表()
表4上海市长宁区20~59岁女性城市居民身体机能指标统计结果表()
2.2.2血压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是反映人体心血管机能的重要指标。上海市长宁区20~59岁男性城市居民收缩压随年龄的增加呈持续增长的趋势,而舒张压在40岁之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从40~44岁开始随年龄的增加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20~59岁的女性城市居民的血压变化情况与男性城市居民变化情况基本一致。这说明,上海市长宁区20~59岁城市居民心血管功能在40岁以前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趋于完善,但进入中年以后,由于心血管功能的下降,心血管系统有逐渐退化的趋势,平均血压较高(见表3,表4)。
2.2.3肺活量肺活量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在人的自然衰退过程中,呼吸机能的下降、与呼吸有关的疾病的增加,都可以通过肺活量的变化来反映。上海市长宁区20~59岁男性城市居民肺活量总体变化较大,肺活量均值在2932.2~3812.4ml之间,肺活量平均值最高出现在25~29岁年龄段,为3812.4ml,此后随年龄的增加,男性城市居民的肺活量均值呈明显降低的趋势,在55~59岁年龄段时,男性城市居民的肺活量均值达到最低,为2932.2ml。肺活量最低平均值与最高平均值相比降低了880.2ml,经T检验,P
2.3身体素质指标
男女身体素质指标监测统计结果分别如表5和表6所示
2.3.1体前屈体前屈反映人体腰髋躯干的柔韧性,是同人们日常生活和许多运动项目有着密切联系的素质指标。上海市长宁区20~59岁男性城市居民体前屈随年龄的增加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体前屈均值在8.3~13.4cm之间。20~24岁年龄段成年男性体前屈平均值最大,为13.4cm,此后男性体前屈随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体前屈平均值最小出现在55~59岁年龄段,为8.3cm。55~59岁年龄段的体前屈均值与20~24岁年龄段相比降低了5.1cm,经T检验,P
表5上海市长宁区20~59岁男性城市居民身体素质指标统计结果表()
表6上海市长宁区20~59岁女性城市居民身体素质指标统计结果表()
2.3.2握力握力主要反映受试者前臂及手部的最大力量,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受试者的最大肌力状况。研究表明,握力可反映出身体健康状况,它常随身体机能的衰老而减弱。握力最弱者在跟踪调查期间的死亡风险比握力最强者高67%,握力每增加1公斤,死亡的风险会减少约3%。上海市长宁区20~59岁男性城市居民握力随年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握力均值在25.5~30.5kg之间。男性握力平均值最大出现在35~39岁年龄段,为30.5kg,在此之前,男性握力随年龄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此后,男性握力随年龄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男性握力平均值最小出现在55~59岁年龄段,为25.5kg。55~59岁年龄段男性城市居民握力均值与35~39岁年龄段相比下降了5kg,经T检验,P
2.3.3闭眼单腿站立闭眼单腿站立反映人体的平衡能力。一般而言,年龄越大中枢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平衡调节、协调能力会越低,其平衡时间也相应缩短。上海市长宁区20~59岁男性城市居民闭眼单腿站立时间随年龄的增加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闭眼单腿站立时间均值在18.9~51.6s之间。男性闭眼单腿站立时间平均值最大出现在20~24岁年龄段,为51.6s,此后,男性闭眼单腿站立时间随年龄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男性闭眼单腿站立时间平均值最小出现在55~59岁年龄段,为18.9s。55~59岁年龄段男性城市居民闭眼单腿站立时间平均值与20~24岁年龄段相比下降了32.7s,经T检验,P
2.3.4反应时反应时是反映人体神经与肌肉系统协调性和快速反映能力的重要指标。上海市长宁区20~59岁男性城市居民反应时随年龄的增加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反应时均值在0.38~0.50s之间。男性反应时平均值最小出现在20~24岁年龄段,为0.38s,此后,男性反应时随年龄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男性反应时平均值最大出现在55~59岁年龄段,为0.50s。55~59岁年龄段男性城市居民反应时平均值与20~24岁年龄段相比上升了0.12s,经T检验,P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身体形态方面,身高总体随年龄的增长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男性在40~44岁之前体重随年龄的增长呈增加的趋势,此后体重随年龄的增长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女性体重总体随年龄的增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男性胸围在45~49岁之前随年龄的增长呈增加的趋势,此后胸围随年龄的增长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女性胸围随年龄的增长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这反映出上海市长宁区的城市居民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充实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随之进入中年期后,身体横向开始发展,有向肥胖发展的趋势。
(2)身体机能方面,安静脉搏总体变化波动不大,男性均值在76.4~77.8次/min之间,女性均值在75.6~77.6次/min之间。男女血压变化基本表现为,收缩压随年龄的增加呈持续增长的趋势,而舒张压在40岁之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从40~44岁开始随年龄的增加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男女肺活量随着年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这反映出上海市长宁区的城市居民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及肺功能逐渐完善,但进入中年期之后,身体的心血管及肺功能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3)身体素质方面,男女体前屈随年龄的增加呈明显下降的趋势。男性握力在35~39岁年龄段之前,随年龄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此后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女性握力总体变化不大。男女闭眼单腿站立时间随年龄的增加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男女反应时随年龄的增加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这反映出上海市长宁区的城市居民随着年龄的增长,上下肢力量、平衡及反应灵敏度都有所下降,这可能与身体机能的下降有关,同时也可能与缺乏身体锻炼有必然的联系。
3.2建议
(1)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实现上海市长宁区体质数据的统一管理;及时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定期向社会和居民公布体质监测数据,以便提出改善各年龄段居民的体质状况的建议与措施。
(2)上海市长宁区城市居民自40岁开始,心血管系统和肺功能明显衰退,故应加强宣传力度,提醒进入各年龄段的居民应重点加强心肺功能、力量、平衡能力及反映灵敏度等方面的体育锻炼。
(3)建立体育健身服务场所,开设健身门诊,为有特殊需要的人制定运动处方,将全民健身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成年人部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上海市体育局.2010年上海市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生态城市发展趋势篇2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和城市环境的建设,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新要求。创作出合理的现代城市人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还可以满足人们对现代城市生态建设的需要。本文回顾了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发展的历史,从城市景观设计的理念、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出发,指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的趋势,认为单纯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应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未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在理论研究方法探讨和技术支撑上进行全面的革新,对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进行了探讨,旨在能为同类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Abstract:Withtheadvanceofurbanization,improvepeople'slifestyleandtheconstructionoftheurbanenvironment,thenewrequirementsoftheurbanlandscapedesign.Createareasonableecologicalenvironmentofthemoderncity,notonlytomeettheneedsofthepeopletowatch,butalsotomeettheneedsofthepeopleontheconstructionofmodernurbanecological.Thispaperreviewsthehistoryofthedevelopmentofurbanlandscapeplanning,urbanlandscapedesignconcept,developmentstatusanddevelopmenttrendofthethreeaspects,pointsoutthatthetrendofthemodernurbanlandscapedesign,development,andthatthesimpleurbanlandscapeplanningshouldbestrengthenedwithotherdisciplinestheareaofcontact,andonthisbasis,furtherproposedcomprehensivereformDiscussionandtechnicalsupportofthetheoreticalapproachesinthefutureurbanlandscapedesign,urbanlandscapedesigndiscusseddesignedforthesamecitygardenlandscapedesigntoprovideareference.
Keywords:urbangardens;landscapedesign;developmenttrend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品味和生态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建设、市容环境建设和城市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和城市环境的建设,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新要求。创作出合理的现代城市人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还可以满足人们对现代城市生态建设的需要。本文回顾了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发展的历史,从城市景观设计的理念、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出发,指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的趋势,认为单纯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应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未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在理论研究方法探讨和技术支撑上进行全面的革新,对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进行了探讨,旨在能为同类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理念
良好的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现代城市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反映,同时也代表了快速发展的城市文明与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对于现代城市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设计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时,设计者应该遵循以下几个设计理念:第一,区域设计,即在很大的区域尺度上设计、梳理园林景观的水系、山脉、绿地系统、交通、城市;第二,城市设计,即设计界定城市形态的公共空间、开放空间、绿地、水系等;第三,风景旅游地和历史文化遗产地的规划和设计;第四,自然地,如湿地、森林的设计;第五,综合地产的开发项目的规划和设计;第六,校园、科技园和办公园区的设计;第七,花园、公园和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总之,设计者要在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合理有效的利用成本,满足城市人的需求,将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把自然、功能、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
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现状
现代化的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现代城市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反映,也是现代城市文明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城市建设走园林化之路,园林化建设以生态与文化为主题,是各地城市实践与探索形成的共识。随着社会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剧增,人流、能流、物流高度集中,环境污染、热岛效应等对人类生存影响日趋严重,成为人们密切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建设生态化城市成为城市园林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搞好园林建设才能够使人们生存的环境得到改善。目前,城市园林景观在规划、设计、建设等方面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将园林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使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到均衡发展;不断完善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理念;不断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引入先进园林景观建设的施工工艺,增加了园林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现代气息;节约园林的探索与推广使城市生态化建设得到保障。
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设计新趋势
生态城市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断裂点理论;移动轨迹;兰州市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101-02
兰州市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兰州建成“中国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全国交通枢纽和向西开放门户的大格局”。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它的进一步发展将“成为带动全省跨越式发展的率先发展区、支持西部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进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的强力引擎”。作为西部大开发新的十年,“十二五”期间成为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时期。“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再造兰州”的战略等都体现出计划将兰州市打造成为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和动力。但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加强兰州市的经济影响力,如何带动周边地州市的经济发展,仍然是摆在学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本文分别从动态和静态角度去探究兰州市对周边地州市的经济辐射力,分析兰州市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力的历史变迁,从城市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影响出发,总结市级层面上存在的一些规律。
一、基本理论
为了研究相邻的地级市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本文采用康维斯的断裂点理论(breakingpointtheory)来分析兰州市及其周边各地级市之间相互存在的影响力[1-2]。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相互毗邻的区域之间,中心城市会对这些区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同时这种引力的存在是不均等的。具体而言,各个城市的规模大小所存在的差异导致了该城市的作用范围的不同。每个城市的辐射距离都是有限的,随着距离的不断增加,其经济腹地必然会被附近其他的城市所取代。
假设存在两个区域中心城市i和j,c是这两个城市之间的某一点,城市引力断裂点也就是c地受到i和j两个城市的引力相同的点。
(1)
其中,m为城市规模指标,r为城市之间的距离(km),f为引力值,dj为断裂点到j中心城市的距离(km),也可以认为是相对于i中心城市而言,j中心城市的一个引力影响范围(km)[3];Dij为两个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km),mi、mj分别为i中心城市和j中心城市的规模指标。
二、兰州市与其毗邻地州市之间的断裂点分析
(一)静态分析
首先利用2012年各市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规模指标,利用地图上两地的直线距离,代入上述公式(1),求出兰州市与定西市、武威市、白银市以及临夏州等四个地州市的断裂点。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从静态分析来看,2012年兰州市与周边的四个地州市之间,除了对白银市的影响力较弱之外,对于其他三市而言,兰州市均具有较强的影响力。2009年10月,中共甘肃省委明确了兰白经济区在全省区域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使得白银市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白银市对于兰州市的影响力开始增强,兰州市不再是唯一的经济增长中心[4]。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兰州市的经济影响力范围与其行政区划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而且兰州市向各个方向上的经济辐射范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二)动态分析
1.数据来源和图像分析
本文从《甘肃发展年鉴》中收集到1991―2012年兰州市以及周边四市的国民生产总值,通过Eviews6.0预测兰州市与周边各个地州市之间断裂点的动态移动轨迹,以及1991―2012年兰州市周边四个地(州)市与兰州的断裂点距离兰州边界的距离。
通过Eviews6.0,可以得到时间(t)与断裂点(p)的大致走势图,如下图1-图4所示。其中,p1lx、p2by、p3ww以及p4dx分别表示兰州市与临夏、白银、武威、定西的断裂点的实际位置,而p1lxf、p2byf、p3wwf以及p4dxf则是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的曲线。
城市之间的经济腹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而且随着中心城市城市化进程而加剧,断裂点的运动趋势具有动态性[4]。因此,通过估计各个断裂点的运动大致趋势,可以将兰州-白银间的断裂点轨迹设定为三次项曲线,兰州-武威、兰州-定西以及兰州-临夏之间的断裂点轨迹拟合成二次项曲线。
2.计量分析
运用Eviews6.0,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得到估计结果如下:
P1LX=35,.75+0.24t-0.01t2――(1)
P2BY=-3.49+0.2t-0.02t2+0.001t3――(2)
P2WW=52.81-1.47t+0.04t2――(3)
P4DX=3.31+0.34-0.01t2――(4)
3.结果分析
从表2可知,4个模型估计的解释变量的t值都通过了t检验,即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条件下,所有解释变量可分别对被解释变量具有显著影响;F值都大于相应的临界值,即所有解释变量联合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在评价模型的预测结果时,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和希尔不等系数(TIC)反映预测结果十分理想。
三、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下面结论:兰州市与白银市的断裂点与时间之间确实存在三次项曲线的发展趋势,表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二者之间的联系会越加紧密,断裂点会稳定在一定水平;兰州市与定西市以及临夏州之间的断裂点未来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会逐渐向兰州市边界靠近,并且兰州市与这两个市(州)之间的腹地争夺将会越加激烈;武威市在与兰州市经济腹地的争夺中已落下风,并且随着兰州新区的建设完善,会使得兰州市的经济腹地逐步向西移动。
从兰州市对于周边四个城市断裂点的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发现,断裂点距离兰州市的边界均有逐渐逼近的趋势,这也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在20世纪90年代,兰州作为西部地区的一个省会城市而言,在经济发展水平均不高的情况下,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但是,随着周边城市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兰州市所起到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得这些城市的在兰州市经济的带动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从长远来看,随着周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兰州市作为地区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势必会受到一些影响,未来会逐渐形成一个区域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格局。与兰州市相邻的各个地州市,只有积极参与地区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尽快驶入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快车道”中来。
参考文献:
[1]贾若祥,侯晓丽.山东省省际边界地区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2):30-34.
[2]李敏,杜志伟,李伟,等.小城镇经济辐射区定量分析――以重庆大足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4):54-58.
生态城市发展趋势篇4
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在英国,一个家庭平均每周用在购买休闲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花销由1970年的28.2英镑上升到2000年的54.4英镑;1998年,美国在消遣娱乐方面的总开支为4940亿美元,其中有760亿美元是花在国际度假旅游方面[5]。总之,在20世纪末期,休闲和旅游融合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之一。针对国际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国际工业化城市开始转型,在由纯工业、纯资源型的城市化模式下,向第三产业的城市化模式转变,于是生态城市、休闲城市、旅游城市等城市形态在该阶段开始出现[6]。许多工业化城市以社会整合的方式作为向旅游城市转型的突破口,即将城市社会资源纳入到旅游资源范畴之中,增加旅游资源的赋存,推动社会资源的旅游运营。例如在英国,大量的室内运动中心和休闲性的购物中心得以修建与发展,以前的生产性建筑通过社会整合的手段被改造成博物馆、餐厅、画廊、休闲吧等休闲场所,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开始了城市产业的转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休闲国际旅游正在不断成长,是未来全球国际旅游的发展趋势之一。多种影响因素跌宕起伏,全球国际旅游稳步前行(2000—2010)进入新千年以后,旅游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创汇产业和就业部门。据2002年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显示,世界旅游的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国际旅游人数方面,欧洲仍然稳居第一位,但是亚太地区已经取代了美洲上升到了第二位,其国际旅游人数超过了1.3亿,其中,中国的涨势较猛,处于地区领先地位,增长12%,根据这一增长速度,到2022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7]。从国际政治角度来分析,“和平与发展”是新千年国际上的主流话题,国际政治局势对全球国际旅游的影响色彩逐渐褪去,同时区域之间不断深入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减弱了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强度,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国际旅游的持续发展。然而,在2000年到2010年这段时间内,全球国际旅游却走过了一段极不寻常的历程,来自恐怖主义、自然灾害、流行疾病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的多种因素频繁地阻碍着全球国际旅游的发展。2001年,在美国发生了“9•11”事件以后,恐怖活动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仅2004年全球就有十大恐怖事件连续发生,包括西班牙马德里的火车连环爆炸事件、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伊拉克清真寺连环爆炸、俄罗斯两民航客机坠毁、埃及西奈半岛爆炸案、俄罗斯印古什袭击事件、莫斯科地铁爆炸事件、沙特胡拜尔人质事件、俄车臣首府爆炸和印度连环爆炸案。此后不断出现的恐怖事件表明,两极格局瓦解后,恐怖主义、民族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成为威胁全球国际旅游安全问题的毒瘤。除了恐怖活动以外,流行疾病和自然灾害在近年来尤为猖獗。大规模的流行疾病波及范围较广,极大地制约着全球国际旅游者的出游活动。例如接连爆发的SARS、禽流感、手足口、甲流等高致病的流行疾病,使全球国际旅游业首当其冲。以2003年遭受SARS打击最大的中国旅游业为例,该年上半年全国旅游外汇收入累计测算数为73.31亿美元,同比减收22.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3.47%①。自然灾害虽然不及流行疾病的影响严重,但是也足够使某一区域内的旅游业遭受惨重的打击,最具代表性的为2004年的南太平洋海啸,给南亚地区的旅游业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使该地区旅游业在较长时间内才得以恢复发展。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演进,2008年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在很短的时间内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自2000年以来,继恐怖活动、流行疾病以及自然灾害之后,全球国际旅游又一次遭到重创。由于许多企业纷纷倒闭,失业人口逐渐增多,全球经济步入低谷,致使全球国际旅游者数量急剧下降,国际旅游消费水平迅速下滑,世界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于2009年1月的全球旅游业景气报告显示,2008年国际旅游业的增长速度明显缓慢,3月份就出现了下滑状态,8月份则出现负增长现象[8]。其中,欧洲与美洲的国际旅游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亚太地区以及非洲等地的国际旅游受其影响较小。尽管来自多个方面的复杂因素交叉影响着全球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但由于经过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全球国际旅游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了全球国际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并且形成了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区域旅游合作网络,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大旅游”的观念逐渐得到了认可,国际旅游区域合作日益紧密,旅游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与集团化进程加快,一些跨国旅游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增强,这些都增强了国际旅游业的抗风险能力。此外,通过2000—2009年10年间全球国际旅游人数可以看出,这个阶段的旅游形式总体上是较为稳定的:
以上数据显示,10年来全球国际旅游人数在总体上是保持增长的,各种复杂因素并没有动摇旅游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地位,全球国际旅游的迅速发展也是休闲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在该阶段,全球国际旅游的发展可以视为较为稳定的。
预测全球国际旅游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全球国际旅游发展的历史为我们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供了依据。对未来全球国际旅游人数进行趋势预测,可以衡量和透视国际旅游业的市场前景。旅游市场趋势预测,是建立在时间序列指标的趋势分析基础之上的,即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来考察旅游市场的发展倾向,探索其发展规律并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来解释。关于旅游市场趋势预测与分析的方法以及模型有多种,在对全球国际旅游市场进行预测时,要依据已有数据资料的特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趋势模型。据的收集与图形的绘制一般认为,旅游市场趋势预测的数据资料最好在7-13个时期内[9],时间段过短则会降低分析的准确度,时间段过长则会使整个预测过程的计算量增多,使分析过于繁琐。因此,本文根据世界国际旅游组织公布的2000年至2009年10年间的全球国际旅游人数及其增加量与增长率(表略),在坐标图中绘制出曲线图,(图略)趋势预测模型的选择与相关参数的计算从全球国际旅游人数趋势图可以看出,2000—2009年的全球国际旅游人数在时间序列中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呈曲线形状,因此采用时间序列模型中的趋势外推法建立趋势预测模型。趋势外推法是时间序列中的长期趋势利用人们已知的具有各种变化特征的曲线进行拟合的分析方法[10],一方面,趋势外推法适合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中长期的趋势预测;另一方面,上述10年间的数据破动性不大,波动也不频繁,运用趋势外推法既可以让人们掌握未来一定时间内国际旅游市场的大体趋势,又可以通过消除趋势性来使人们对时间序列的波动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利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11.5中的时间序列模型中的二次曲线拟合法对全球国际旅游市场的趋势进行预测。
生态城市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平顶山
平顶山市地处河南中西部,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开发利用和深加工近年来始终位居经济总量的70%左右,属典型的资源型城市。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558.29亿元,居全省第7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356元,居全省第9位。随着该市及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不断加大,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城市发展转型已迫在眉睫。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科学评价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状况已成为近年来学界研究的对象。
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建立
根据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目前情况,按照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借鉴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已经取得成果,充分体现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的各自特点,既有描述性指标,又有评估性指标,以充分反映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为此,建立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三层递阶层次评价指标体系。
为科学评价分析上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需要选用一种既能反映某一时点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又能综合对比出可持续发展层的动态状况的评价模型。笔者主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这种评价模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和计算综合发展指数。
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根据《平顶山市统计年鉴》(1996-2005年)及其他有关资料,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对平顶山市1996-2005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经济发展子系统、环境保护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资源开发利用子系统的综合发展程度和平顶山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综合发展程度。
从1996年到2005年,平顶山市经济发展状况总体上呈逐年好转的趋势。从经济发展水平的波动幅度上来看,波幅不大,这也表明平顶山市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逐年好转的迹象。从各项指标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96年4518元到2005年11351.6元逐年递增;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百分比先由1996年28.1%开始上升2001达到峰值32.7%,之后开始逐年回落,2005年降为27.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少数年份增长率较小,1999年出现17.5%的负增长,这主要受国经济波动影响;煤炭总产值增长率和非矿产值比重十年内波动不大。在各项指标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经济发展子系统中权重较大,在其他指标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决定了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
平顶山市在1996年至2005年之间的环保程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平顶山环境保护发展水平的波动幅度上来看,1996至2000年环境改善较为显著,以后各年缓步提高。分析具体指标: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废渣综合利用率两项指标改善最为显著,分别由1996年70.7%和40.7%逐年提高到2005年97%和66%,其他几项指标也有一定程度改善。经过几年的水污染治理和废气排放控制,环境较前几年重度污染有明显改善。2000年以前这两项指标的提高速度明显快于以后各年。2000年以后,平顶山市开始注重工业废气净化处理和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环境逐年有所改善。但与其他城市相比环境治理的各项指标总体水平偏低,污染仍较为严重。
从1996年至2005年平预山市的社会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经济衰退的1999年,其社会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从社会发展水平的波幅来看,波动幅度不大,这也正说明平顶山市的社会发展水平呈现一种稳步上升的态势。指标显示:人均可支配收入除1998、1999两年略有回落外,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有加速趋势;城市人均居住面积1999年以前变动不大,2000年后有较大改善;初中入学率基本呈稳步增长趋势;城市人口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两项变动虽然不大,但2003年开始有所下落,这对近几年的社会发展速度产生了一定影响。
从1996年至2005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呈现先迅速下降然后缓慢爬升的趋势。1996年由于煤炭、水资源保有量较大,当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值明显高于以后各年。1997至2005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总体变化不大,逐年略有提高。这说明平顶山市在矿产开发利用方面仍然粗放经营,能耗高,回收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煤炭单位产值平均能耗先增厚降,近两年改善较为显著。其他指标十年里变化不大(可能存在一定的统计误差)。综合后,呈现先下降然后缓慢爬升的趋势。
从1996年到2005年,平顶山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平稳。平顶山市正朝着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但与其它资源型城市相似,未来都要面临资源枯竭问题,要想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持资源、经济、社会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应该及早作转型的准备,找出一条适合平顶山市长期可持续发展之路。结论
由于煤炭产业的固有特征,煤炭城市不能不面临生态环境的负外部性与资源枯竭等问题,对于新兴煤炭城市平顶山市来说,研究其发展动态和可持续发展对策意义重大。
生态城市发展趋势篇6
论文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绩效;现状;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是全国拥有资源型城市最多的省份,共有资源型城市14个,即伊春、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大庆、黑河、五大连池、铁力、尚志、海林、穆棱、宁安、虎林。其中有地级城市7个,即伊春、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大庆、黑河。黑龙江省的资源型城市大都处于衰退时期。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突出,持续产业发展缓慢。石油、森林资源衰退,可采储量急剧减少,开采成本增加。资源型产业结构单一,持续产业规模小,难以弥补采掘业下降带来的增长缺口。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煤矿城市采煤沉陷区问题突出,油田植被和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土地“三化”、水土流失加剧,林木蓄积量减少,森林生态功能减弱。同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危机、经济危机、生态危机、人才危机、社会危机等五种危机。五种危机的存在为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然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关键是人才,只有人才结构转型成功才能保证经济转型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矿产开发时间长短不同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异,黑龙江省各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和绩效开发状况也不同。而黑龙江省要在分辨各资源型城市的自身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绩效开发,显然有较大难度。为此,本文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及其绩效现状进行分析,为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与开发提供决策借鉴。
一、黑龙江省地级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状况对比分析
(一)人力资源总体状况
黑龙江省7个地级资源型城市中,人口数最多的是大庆,2008年年末总人口为277.23万人,人口数最少的是七台河,2008年年末总人口为90.22万人。从人口增长趋势上来看,资源型城市人口增长基本保持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状态,只有大庆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增长率。7个地级资源型城市中,非农业人口数差距非常大,最高的还是大庆,最低的还是七台河,但2008年大庆非农业人口数为136.8万人,七台河非农业人口数为50.91万人,相差2.7倍。从趋势上来看,非农业人口均呈增长趋势,表明这些城市的城市化率也在提高。7个地级资源型城市的从业人员数也存在较大差异,而大庆作为唯一的石油城市,其人力资源总量体现出显著的优势。总体而言,从业人员数量和总人口数量基本趋势一致,说明这些资源型城市在从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上差异较小。相对而言,大部分资源型城市在在岗职工平均人数上发展比较平稳,但需要注意的是黑河和伊春,这两个森工城市的在岗职工平均人数一直在减少。而大庆2008年在岗职工人数为52.71万人,黑河在岗职工人数为10.93万人,相差4.82倍,相对于总人口、非农业人口等其差距在加大,因此,伊春、黑河等森工城市在发展中处于相对劣势,而大庆则依然具有优势。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在资源型城市之间差距要相对较少,但大庆却也同样基本是失业人口最多的城市,这和其人口基数大有一定联系。7大地级资源型城市中,从2000-2008年,大部分城市的采掘业从业人员数量都在增长。从采掘业从业人员总量上比较,大庆市具有绝对优势,而鸡西、鹤岗、七台河等三个煤炭城市在采掘业人力资源上无论在总量还是增长率上都比较趋同。
(二)人力资源三次产业结构状况
鹤岗、鸡西、七台河、黑河等资源型城市在第一产业中的人力资源数量基本保持稳定状态,而大庆则是加大资源型产业的代表,在第一产业中的从业人员数量依然急剧增加。伊春则是经济转型成功的代表,由于采取森林、生态旅游的产业战略,在森林建设(第一产业)方面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力度是正常的。而双鸭山则是经济转型中的典型代表,由于政府一直在采取积极应对煤炭资源枯竭的对策,并努力进行经济转型,但在此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极不稳定,因此造成了第一产业人力资源剧烈波动的状况。伊春、黑河等森工城市在第一产业人力资源上具有相对优势。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的第二产业人力资源水平是比较平稳发展的,甚至包括大庆这样的资源型城市。而伊春则通过成功的经济转型,将大量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转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是人力资源结构转型成功的范式。另外,黑河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值得关注。而双鸭山政府的经济转型则需要进一步加强,要在充分考虑经济稳定的基础上实施经济转型。七台河、大庆、鸡西等城市在第二产业人力资源上具有相对优势,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在30%-60%之间,产业结构较为平衡。在第三产业人力资源上占有相对优势的是大庆、黑河、鸡西等城市,而缺乏优势的是伊春、七台河、鹤岗等城市。伊春要发展森林旅游业,第三产业人力资源比重必须提高,但近年伊春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确实呈增长趋势,显示出伊春市在经济转型上的成功。
二、黑龙江省县级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状况对比分析
(一)人力资源总体状况
7个县级资源型城市在总人口上存在较大差异,如尚志2008年总人口为61.6万人,而虎林2008年总人口为20.5万人,刚好是3倍。而其他5个资源型城市则总人口数相对比较集中,都在30-45万人之间。其中,总人口占相对优势的资源型城市有尚志、海林、宁安等,而总人口不具优势的资源型城市则包括虎林、穆棱、五大连池等。从时间序列发展趋势上来看,除了五大连池在2002和2003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而虎林在2002和2003年有较大幅度下降以外,其他资源型城市的人口增长率基本稳定。县级资源型城市的年末单位从业人员数量在总体趋势上呈下降态势,在2003-2008年间,各资源型城市的年末单位从业人员数量相对比较平衡,在22000-38000人之间。其中存在人力资源优势的有海林、尚志、宁安等,而存在相对劣势的主要是虎林、穆棱、五大连池等。年末单位从业人员下降趋势比较稳定,但由总人口基本稳定,而从业人员数量下降可知,各资源型城市的社会负担也在逐年加重。转贴于
(二)三次产业人力资源状况
县级资源型城市在第一产业单位从业人数上均有增加趋势,且增长率也基本是一致的。从2001-2008年,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5年,是高速增长期,此时间段内第一产业单位从业人员增长迅速,尤其是尚志、铁力、海林等城市;第二阶段为2006-2008年,为回调期,第一产业的单位从业人员数量有所下降,但仍要比2001年要高较多。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多说明对于县级资源型城市,仍旧是以农业、采掘业等粗放型经济为主。县级资源型城市在第二产业上的单位从业人数则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也就意味着县级资源型城市的工业在退化。同样,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2001-2005年,第二产业单位从业人数迅速下降;第二时期是回调期,即达到最低点后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又有所回调,第二产业发展回暖。
三、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绩效状况对比分析
(一)人力资源总体绩效状况
14个资源型城市中,大庆、虎林、尚志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对较高,而五大连池、铁力、黑河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对较低。由时间序列发展趋势上分析,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逐渐提升的,五大连池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低也是增长最为缓慢的。值得注意的是,虎林在2001-2006年曾经出现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迅速提升的现象,但到了2007-2008年,却又开始迅速下降,呈现出不稳定发展的迹象。综合而言,各资源型城市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是比较趋同的,大多在1-2万元之间,这说明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绩效还是较为均衡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从产出的视角分析人力资源绩效,如果从收入视角来研究,可采用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来反映一个城市的人力资源绩效水平。14个资源型城市中,大庆仍旧处于遥遥领先优势,而且其平均工资增长迅猛。职工工资较高的城市有大庆、鹤岗、七台河、黑河等,而职工工资比较低的城市主要有铁力、伊春、海林、虎林等,职工工资越高的城市,就对人力资源越有吸引力,也越能留住人才。从增长趋势上分析,增长较快的城市有大庆、鹤岗、七台河等,而铁力、伊春、海林等增长较为缓慢。
(二)三次产业人力资源绩效状况
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较高的资源型城市包括大庆、双鸭山、伊春、铁力等,而较低的资源型城市包括鸡西、鹤岗和黑河等;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增长较快的资源型城市包括尚志、宁安、五大连池等,而人均增加值增长缓慢的资源型城市包括鹤岗和黑河等。总体而言,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是呈增长趋势的,意味着第一产业人力资源绩效是提升的。14个资源型城市在第二产业上的人均增加值要比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高,而且资源型城市间的第二产业人均增加值差异也要比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的差异要大。第二产业人均增加值较高的资源型城市包括大庆、尚志、铁力、海林、穆棱、五大连池等,而第二产业人均增加值较低的资源型城市包括鸡西、鹤岗、双鸭山、伊春、鹤岗、七台河等;第二产业人均增加值增长较快的资源型城市包括尚志、铁力、海林、宁安、穆棱、五大连池等,而第二产业人均增加值增长缓慢的资源型城市主要有鸡西、鹤岗、双鸭山、伊春、七台河、黑河等。第三产业人均增加值较高的资源型城市主要有尚志、虎林、铁力、海林、宁安、穆棱等,可以明显看出,县级资源型城市的第三产业人均增加值较高,而地级资源型城市的第三产业人均增加值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