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中医与家庭教育范例(3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1-06 手机浏览

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篇1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6)07-0160-05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maternalandtheirfamilies'participationandsatisfactionrateintheuseofnetworkpersonalizedhealthyeducationmodal.MethodsAftercompleted11coursesduringpregnancy,296primiparaandtheirfamiliesfromMay2012toNovember2014wereassignedintotwogroupsaccordingtotheregistrationnumberrandomly.Experimentalgroup(n=162)wasacceptedthefixedmidwifeteam'shealtheducationintheirhomesbyusethemoderninformationsocialnetworktoolsfrom28weekstopostpartum28dayswiththecontinuity,personalizedconsulting.Controlgroup(n=134)wasacceptedthehealtheducationinthepregnancyschoolandinstitutionaldelivery,postpartumtelephonefollow-upasusual.Participateinpregnancycourseandsatisfactionofprenataleducationmodeoftwogroupsofpregnantwomenandtheirfamilieswerecompared.ResultsInthepregnancycourseparticipationandsatisfactionofeducationmodepart,experimentalgroupofpregnantwomenandfamilymembers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Therewereobviouslydifferencesbetweenthetwogroups(P

[Keywords]Personalization;Continuity;Healtheducationduringpregnancy;Network

现代产科服务以健康模式为基础,从孕产妇为中心转变为孕产妇及其家庭为中心的服务。生育是家庭事件,需要家庭参与和决策。国内外研究表明,孕期健康教育对降低社会原因剖宫产、促进正常分娩具有重要作用[1,2]。分娩对于孕产妇来说是一个受社会心理等因素影响的特殊的生理过程,由于产妇在分娩过程存在不适及风险,因此很多初产妇在分娩前及分娩过程中会产生焦虑情绪,而不良心理因素的产生在分娩期易产生宫缩乏力、疼痛感强烈、从而使产程延长等不良后果[3,4]。施行个体化的“一对一”健康教育和产时指导在初产妇各个产程中的应用都意义重大,其使孕产妇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放松,缓解产妇焦虑和不安等不良情绪,产妇在产前增加分娩健康知识的教育,在产程中根据教育过程中所学心得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完成分娩,可大大缩短产程,取得较理想效果[5]。但是,许多孕妇因各种原因不能参加孕妇学校的教育,且孕妇家人对课程教育的参与更是不够重视。我们自2012年5月对孕产妇及其家庭在家里进行个性化网络健康教育,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高危和低危孕产妇筛选标准,将孕28周的低危孕妇纳入研究对象,排除高危孕产妇,排除标准[6]:资料不齐全的孕产妇;有精神障碍、意识不模糊者;心、脑、肾等重要脏腑器官病变者;孕妇年龄35岁;有习惯性流产史;产妇骨盆狭小或畸形;孕期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位不正、胎儿发育异常;孕妇合并心脏病、慢性肾炎、糖尿病、重度贫血等妊娠合并症。选择2012年5月~2014年11月我院初孕妇296例,年龄22~34岁,按照来医院门诊产前检查时间段,以孕妇就诊当日前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有效孕妇162例,对照组有效孕妇134例。两组孕产妇在年龄、学历(本科以上43例;大专及本科184例;高中56例;初中或以下13例)、孕周(37周以下38例;37周~42周以下256例;42周及以上2例)、分娩方式(顺产234例;剖宫产62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定期在门诊产科检查,填写知情同意书,从孕28周至产后28d的孕产妇,由固定助产团队通过现代信息化网络社交工具,实现助产士和家庭双方在家进行孕期健康教育以及连续性、个性化网络咨询为主的产科支持。

1.2助产人员

由5位助产士组成小组团队,助产工作20年以上主任护师1人;助产工作8~10年主管护师2人;工作5年以下护师2人。家庭成员:把15~20个预产期在同一周内的孕妇家庭设立成组。

1.3形式

通过手机、电脑网络工具,利用QQ群、YY、微信群,孕产妇网站视屏等网络系统实现网络沟通服务。网络上课:每周1次,选在周日20:00~21:00网络上课,要求孕妇及家庭成员参与。录音回放:网络上课内容录音上传群里,供不能及时上课的孕产妇及其家庭成员下载收听,学习知识。网络咨询:助产士和家庭“一对一”个性化网络咨询,根据家庭意愿,选择公开平台或隐私平台解答相关问题,每周2次,分别在周二和周五20:00~21:00固定时间咨询,直至产后28天;在分娩前期,即37周至分娩前实行24h个性化咨询。网络交流:qq群孕产妇及其家庭间的互相交流。

1.4内容

1.4.1课程内容主要包括11项课程:“孕期保健”主要内容为如何在怀孕的不同时期进行自我保健,使孕妇保持健康的身体,使胎儿健康成长,在怀孕的什么时间进行何种健康体检,如果有问题应该如何应对。“分娩方式的选择”主要内容为患者应该如何选择适应自己和胎儿的分娩方式,在什么情况下适合顺产,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剖宫产。“自然分娩信心的建立”主要内容为消除产妇对分娩时的恐惧,讲述各个产程的经过以及应该如何调整自己,帮助孕妇打消疑虑。“孕期体重的管理”主要内容为正确对待饮食和运动,使体重在不同月份均处于正常范围内,这样既有利于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又有利于健康分娩。“认识分娩过程”主要内容为对分娩过程的详细讲述,使孕妇在分娩过程中积极应对。“分娩疼痛的本质及应对”主要介绍如何应对分娩疼痛,使胎儿顺利分娩。“家庭如何陪产”主要内容是为孕妇的家庭树立正确的陪产观念。“自由体位分娩”主要内容为介绍自由体位分娩的优点和所需条件。“新生儿护理”主要内容为如何护理新生儿,使新生儿健康成长。“母乳喂养”主要内容为介绍母乳喂养的优点以及需要注意事项。“科学坐月子”主要内容为如何使产妇健康地度过产后30d,恢复身体,保证身心健康。

1.4.2咨询内容孕期检查结果的个性解读、课程内容的个性解答、个人需求的健康教育等。

1.5评估方法

评估家庭在不同阶段的意向分娩方式:孕28周帮助家庭建立意向分娩方式;孕34周确立较稳定的意向分娩方式;孕36周与其家庭一起拟定分娩方式;孕38周和孕产妇及家庭一起讨论分娩计划;住院时再次评估产科情况,帮助家庭作出分娩决策。对照组初产妇134例,定期在门诊产科检查,在孕妇学校完成与实验组相同的11项孕期课程,要求家属一起参加。按照常规住院待产,自由选择助产士和家属分娩陪伴,产后常规护理,出院一周电话回访,予以指导。观察所有孕妇和新生儿结局。

1.6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孕妇及家属的孕妇课程参与度、家属课程参与度、孕妇满意程度(包括授课形式、授课内容、授课老师的态度、技巧、孕妇认为听课有无用处)、家属满意程度(包括授课形式、授课内容、授课老师的态度、技巧、家属认为听课有无用处)、顺产率、剖宫产率、新生儿5minApgar评分指标(新生儿心跳、呼吸、肌肉张力、反应、皮肤颜色)情况。孕妇满意程度及家属满意程度采用发放满意度调查表,根据调查结果(满意、一般、不满意)统计。

1.7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孕妇及其家属参与孕期课程的比较

实验组162例孕妇及家属应参与课程11项,共参与1782次课程,孕妇听课1182人次,课程参与率为66.33%,家属听课771人次,课程参与率为43.27%,对照组134例孕妇及家属应参与课程11项,共参与1474次课程,孕妇听课836人次,课程参与率为56.72%,家属听课495人次,课程参与率33.58%。实验组孕妇与家属课程的参与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孕妇及其家属对孕期教育模式满意率的比较

实验组162例孕妇中有151例孕妇满意,孕妇满意程度为93.21%,155例家属满意,家属满意程度为95.68%;对照组134例孕妇中有100例孕妇满意,孕妇满意程度为76.63%,57例家属满意,家属满意程度为42.54%。实验组孕妇与家属对教育模式的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孕妇的生产方式以及新生儿评分比较

实验组顺产产妇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新生儿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便利”的网络健康教育,孕产妇及其家庭参与率增加

分娩方式的认知误区是持续高剖宫产率的原因之一,健康教育是解除认知误区的重要方法。然而研究表明许多孕妇因交通不便、工作繁忙等原因不参加孕妇学校的健康教育,家庭成员参与率更低。段成钢等[7]和陶水英等[8]研究,亲人、朋友对分娩方式的态度及建议,显著影响着初产妇对分娩方式的选择,需要将家属纳入到妊娠期健康教育中来。为了提高健康教育的参与率,我们探索“便利”方法,利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教育者及被教育者在家里或行路时,随时可接受健康教育,由于网络便利及选择休息时间,孕妇及其家庭成员参与率增加,真正做到以孕产妇及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使家庭满意度提高[9-10]。家庭网络个性化健康教育的实现离不开现代的信息技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远程医学成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手段,凭借如今先进的网络和通讯技术,远距离亦可通过卫星、电话线等网络通讯技术来实现,使两端的视频、音频达到同时接收,医生与患者面对面进行交流、互动。通过计算机对孕产妇健康信息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应用网络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能够便于医生对患者健康的管理且有效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并为个体化教育模式的改进提供了科学的、可应用的数据资源,通过电话或者网络实现医患双方的相互交流指导,使真正意义完整地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成为可能[11-13]。此模式便于健康教育知识的推广,利于家庭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减少社会原因剖宫产。

3.2探讨个性化分娩方式,帮助家庭科学决策,减少医患纠纷

传统观念认为分娩过程对于孕妇来说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生理性应激源,如今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神经生理学家以及心理学家都认为分娩应激均可产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应激[14-16]。而分娩方式是指终止妊娠的形式,分娩方式根据分娩的途径不同分为自然分娩和剖宫产。近年来剖宫产率在我国有急骤上升的趋势,最佳分娩方式是根据孕妇个体的分娩条件及时间、产程进展、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和胎儿情况的综合分析的结果来选择[14,17-18]。

决定分娩方式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踌躇和艰难的,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有一个认知、反思、接受的过程。临床上,门诊医生谨慎提供经验,且不同医生之间有时观点不一致,孕妇及其家庭把决策寄望在住院以后。但是住院医生给予建议不够透彻,对没有充分接受过孕期教育的家庭,需要在短期内作出决策,使仓促的决策在不良分娩结局面前,医患互不信任,纠纷不断。周英凤等[19]也认为产前的意向分娩方式是初产妇选择剖宫产的重要因素。研究中,我们在孕28周至住院分娩前的不同阶段,多次与家庭探讨孕妇的分娩方式及分娩计划,最后在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帮助下,让其家庭决定分娩方式。经过几轮的深入探讨,孕产妇及其家庭,在全面认知基础上形成较科学的分娩决策,更容易了解各种分娩方式存在的风险,理解医学的局限性。

3.3连续性、个性化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家庭、助产士的满意度

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

(一)国外文献回顾

舒尔茨为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开创了先河,其着重分析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把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范围概括为医疗保险、教育培训、劳动力就业迁移等方面。Becker(1964)指出,个人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医疗等方式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个体的产出量依赖其拥有的人力资本水平。在对个体教育投资与经济发展间关系的研究中,Easterlin(1981)认为教育的形式很重要,并结合西班牙教会对教育解禁前后进行了对比研究。Maddison(1991)以1882年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日本和巴西等国家每万人口中的小学数,与三十年后该国人均GDP高低具有高度关联性。Mincer(1974)认为,个人“挣得能力”(individualearnings)是其所受教育年限和经验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个体健康状况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研究中,Spurr(1983)以哥伦比亚6-1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经研究指出儿童的营养状况不仅密切影响其当前的健康水平,而且对长大后潜在的劳动生产率有巨大影响。Basta(1979)以印度尼西亚橡胶种植工人为研究对象,得出工人身体状况的好坏能极大影响劳动生产率,从而间接影响收入水平。Bhargava(2001)对一百多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证明了健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健康因素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效用大于发达国家。

(二)国内文献回顾

我国大陆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始兴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者们主要从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发展的作用、人力资本与收入水平的关系等方面来分别做了论证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有:吴建国(2002)指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并经过实证研究计算得出1990-1998年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13%-14%;闫淑敏、张生太(2003)认为转变农民陈旧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的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提高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具有重要作用。张嫘、刘怫翔(2009)根据辽宁省的农村实际情况,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地方财政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和农民自身对人力资本投资意愿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贡献最大。刘恩伶(2009)认为家庭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不仅考虑货币收益,还更多看重社会地位提高带来的价值最大化。朱韵洁、于兰(2011)通过省际面板数据回归分析,也发现农民受教育程度能明显促进经济增长;翁杰(2012)利用杭州市制造业调查数据发现,培训是一种对转移农村劳动力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且个人培训的效果优于政府培训。在交通迁移投资方面,刘纯阳(2005)通过对湖南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家庭调查研究发现,交通通信支出对贫困地区农村家庭收入的影响居于首位,且家庭交通通信支出比例严重偏低,并提出对贫困地区农村实行交通费“半价制”。在医疗保健方面,王引、尹志超(2009)在考察了健康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后指出,热量摄入与农民收入之间呈显著正向关系,且热量摄入对男性收入的影响大于对女性收入的影响。孙昂、姚洋(2005)经实证研究证明,农民家庭中大病冲击与其子女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关系明显呈负相关。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大多数学者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多从政府的视角以及人力资本投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出发,较少从家庭这一微观主体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进行探析,尤其对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选取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且人地矛盾突出的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对河南省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进行研究,阐述河南省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提高现有人力资本存量的政策建议。

二、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基于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本文对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从教育、医疗保健卫生、个人和家庭用于就业迁移的成本等方面来论述。

(一)教育方面

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而得,其中,农村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是指农村住户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方面的服务和相关用品的总支出。河南省农村居民家庭每年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水平长期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在2004年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80元,但随着时间推移呈逐步拉大趋势,在2011年两者相差118.2元。虽然近年来河南省文化教育投资发展势头良好、速度呈递增趋势,但相比国家平均水平和周边省份的增速明显偏慢。对比数据可以发现,长期以来河南省此项消费支出与同位于中部省份的河北、湖北、安徽、山西等六省相比处于垫底的位置。一是河南省人口众多,家庭规模相对较大;二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且收入渠道单一,由于农村家庭财力所限,普遍对孩子的学前教育不够重视,整体资金投入不足。“生活支出”也叫“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等八类。显示了河南省自1995-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对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动态变化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均对教育支出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人均家庭教育投资从1995年的63.53元增加到2012年的343.8元,增加了4.25倍。尤其是从1995年到2003年增长更为迅速,从占生活总支出的6.84%增加到10.67%,各年度教育投资的增长均高于生活消费水平的增长;但自2003年以来,此项投资比重却不断下降,一度在2011年低至只占生活支出的6.43%。究其原因主要是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开始实行扩招政策,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激增,但四年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陡增,让许多农村家庭对教育投资不再信心百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其他农村家庭继续投资教育人力资本造成了负面效应,导致教育投资比例逐年下降,甚至部分地区“读书无用论”又有逐渐抬头趋势。

(二)医疗保健卫生方面

本文采纳国家统计局对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定义,指农村住户用于医疗和保健的药品、医疗器械和服务费用,包括医药卫生保健用品、医疗保健服务费和医疗卫生设备、用品加工修理费等。河南省自2004年至2012年人均/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呈不断增长态势,但其水平仍处在中部邻省以及黄河中游省份中靠后的位置。2012年河南省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468.8元,仍和全国平均水平513.8元有不小差距,与湖北、河北相比差距更为明显。“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河南省要实现把人口大省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省的目标,首先,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全省的医疗保障水平。其次,要向农民宣传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人的健康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不能“拖病扛病”,要加快完善医疗保障网络及其覆盖面。河南省自1995-2012年农村家庭对医疗保健投资占生活支出的动态变化情况。首先,可以看出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均对医疗保健支出近十八年来虽然逐年增加,但其占家庭生活支出的比例依然非常低,医疗保健整体投入不足。在2005年以前人均不足100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去甚远,只有在2011年和2012年比例略微抬升,占到生活总支出的9.25%和9.32%。这主要是因为河南省农民收入较之于全国平均水平来说依然较低,农民多以务农为主,且收入渠道单一,财产性收入偏低且增收压力较大;导致在有限的收入水平下对保健支出微乎其微,就连在医疗上也是“能省则省”,看不起病或者不愿看病的现象较为突出。其次,通过在河南省封丘县、原阳县、延津县等地走访农户了解到的情况发现,农民的健康投资绝大多数是医药看病类支出,而营养保健、卫生预防等开支所占比例较低;这凸显出农民保健意识淡薄,政府应引导农民主动防病而非被动治病,大力开展农村医药卫生服务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医保覆盖面和服务水平。

(三)农村家庭人均就业迁移成本投资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相较于其在农村务农,有利于增加其家庭收入、知识才干,有利于拓展社会人际关系和开阔眼界,进而提高其思想观念水平。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中“交通通信消费支出”指农村住户用于交通和通信的工具、各种服务费、维修费用支出,主要指农民进城务工所要花费的交通费、通信费以及在外食宿等费用的总和。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力资本投资中用于迁移的成本投入。通过对比分析近年来河南省与其周边省份农村家庭年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情况可知,河南省近年来农村家庭年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增长速度很快,2004年该项支出为121.2元,同期国家平均水平为192.6元,与周边省份相比为倒数第一名,但在2012年此项支出达到525.1元,居中部六省前列,远高于湖北、湖南、安徽等省。其中农村居民因外出务工乘坐交通工具和与亲人通信而发生的各项费用,为该指标迅速增长贡献最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河南省在外出务工方面有人口输出优势,能使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河南省经济欠发达,本省吸纳消化劳动力能力不足。有鉴于此,河南应该在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加大对农民群众人力资本投资的宣传力度和政策鼓励,加强对劳动力培训再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群众技能水平;同时也应加快自身经济建设,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结合当地实际特色的乡镇企业,引进劳动密集型龙头企业,争取让农民就近就业。

三、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制约因素分析

本文基于农民的视角,对影响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制约因素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农民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认知状况、预期收益等;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家庭收入水平、社会价值导向、政府政策环境等。

(一)增收渠道单一,家庭收入水平低

家庭是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除政府以外的另一个投资主体,家庭收入水平将直接影响其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和积极性。河南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人口众多、资源禀赋不强;加上河南省农民基数庞大、农民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且短期内粮食单产增收已达上限,后备耕地资源亦不足,所以总体发展压力较大。另外,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致使农业效益较低。近年来,上游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业成本不断攀高,使农产品获利空间备受压缩。河南省乡镇企业发展活力不足,本地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差,唯一可以转移劳动力的渠道就是外出打工,但受后金融危机时代影响,出口效益疲软,外出打工就业形势严峻。统计资料显示:河南省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7524元,比同期国家平均水平7917元低近400元。

(二)社会竞争压力大,农村医疗保健水平差

河南省的基本省情就是人口众多,人地矛盾尖锐,工业化水平低。截至2013年年底,河南省人口为1.06亿人,人均GDP为34187元,全国排名第23位。分析发现,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相对不足,缺乏适销对路、紧密结合当地特色产业的乡镇企业来拉动本地经济的发展,也就无法极大地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大量农民抛家舍子、不远千里常年在外打工,生存压力较大。另外,河南省农村现有医疗保障水平较低、医疗人员及设备不足问题较为突出。相比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省在农村每千人医生数和医疗床位数等基层基本卫生医疗资源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对一个承担国家粮食主产核心任务的农村人口来说,不利于新型农业化的推行和新型农民的培养,也不利于中原经济区的崛起。

(三)投资与回报率偏低

根据收入与成本曲线我们可以看出,当效益大于成本时,人们显现出对人力资本投资较强的偏好。回报率在很大程度上激励着农民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尤其是农民在对子女的教育投资问题上更为明显。但目前河南省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与收益严重不成正比,自1999年大学扩招到现在,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至今,致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加上河南省特殊的省情,后一个问题表现更加严峻,尤其是那些辛辛苦苦让孩子在独立院校就读的家庭更是对教育投资失望。这些现象都给社会带来一种负面效应,致使后续农村家庭对子女高等教育投资信心受到打击。

(四)消极社会文化价值导向影响

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将会激励人们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对生活越有信心就越倾向于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消极颓废的价值观将湮灭人们对工作的信心,进而逐步失去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河南省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省,农村长期以来受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影响,至今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读书无用论”和“读书至上论”两种极端思想。秉持“读书无用论”的家庭早早让孩子辍学在家,出去打工两年就回家结婚,致使近年来早婚现象又有逐渐抬头的趋势;这种现象不利于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不利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秉持“读书至上论”的家庭则表现出一种非理,对教育认知存在偏见,鄙视职业技术教育。从河南省的情况可见一斑,要解决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问题,既要改变农民思想意识方面的认识问题,又要社会舆论做引导,更要政府在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公共资源享有等涉及民生问题方面向农民有所倾斜。

四、河南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的路径选择

(一)广开农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家庭收入水平

经过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农村家庭收入与其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呈正相关。农村家庭经济水平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保障,而人力资本投资反过来又促进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首先,河南省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加快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创造条件让农民持续增收。鉴于河南省是人力资源大省,富余劳动力较多,可以由政府牵头对农民进行培训、组建劳务公司,打造专业品牌、成建制输出劳动力。其次,应该建立健全农村资本市场,完善农民小额信贷制度,发展庭院经济,支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土地流转资金扶持;规范和保护民间自由信贷,为家庭创业和投资提供安全快捷的农村金融环境,把农村资本市场这池水搞活,让创造财富的资源要素充分涌动。再次,针对河南省农业大省的实际情况,可以开展多元化的农村保险业务,降低农民家庭及财产因意外受损而导致的返贫情况,比如,可以施行农作物保险、经济林、园林苗圃保险、家禽畜保险。

(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医疗保险体系已覆盖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但医疗保障水平依然有待提高,尤其是农村各项医疗设备很落后,医务人员数量严重缺乏且水平有待提高。各地可以利用当地的医疗卫生资源服务于地方的医疗卫生事业。比如,河南省可以在河南中医学院和新乡医学院两所医科院校培养农村紧缺的全科医生,充实农村基层卫生事业需要;也可以安排乡镇优秀基层卫生人员去市级甲等医院、医学院定期进修,发扬“传、帮、带”的优良风尚。要建立完善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减少农民因病返贫的现象,提高农村医疗补贴标准和完善农村卫生预防体系,改善贫困地区现有医疗环境,尤其是豫北太行山区和豫南大别山区等长期贫穷落后地区。政府及媒体应大力宣传健康教育、医疗保健、营养卫生知识的重要性,让农民树立健康生活的观念,增强其健康人力资本投资水平。

(三)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科技水平

农民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微观主体,其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的发展水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进度。然而,目前农民工技能素质普遍偏低,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太少,在就业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且现有初高中提供的课程和教学资源是无力改变这种现状的。有鉴于此,河南省可以抓住新课改的契机,针对实际勇于开拓创新,改善目前初高中课程内容结构,尤其是对职业技术学校增加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另外,还要大力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由政府牵头,县农广校、成人高校、农业职业学校、农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因地制宜、结合农民意愿和兴趣开展农村特色课程培训,从而达到提高农民文化技能,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目的。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开展的特色产业加工生产,学习“一村一品”特色种养殖经验,开展厨师、焊工等紧俏工种培训等值得借鉴。

(四)树立积极的社会文化价值导向

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自愿的原则,选取2009年l1月-2009年l2月在本市两家三级甲等医院门诊及住院处就诊的慢性病患者为调查对象。

1.2调查工具通过参阅文献、专家指导,自行设计了慢性病患者家庭护理需求调查表,由患者的一般情况、医疗资源、家庭护理需求、家庭护理服务意愿4个维度组戏。评估表经3位专家评定和预调查,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员为大专以上学历、具有2年以上临床作经验的临床护士或教师,[i{调查员与被调查对象一对一进行,本次完成有效调查问卷576份。

2结果

2.1慢性病患者一般情况及医疗资源

2.2慢性病患者家庭护理需求(1)患者对本次调查所列出的33项护理服务均何不同程度的需求,需求最多的前5项护理依次为:健康咨询、用药指导、照顾者指导、血L压监测和静脉输液。总体上需求多,覆盖面广(合计5233人项)。

(2)所有患者对家庭护理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各种疾病对常规护理及相应专科护理普遍需求,具有明显的专科特点,各系统疾病对家庭护理需求最多的前5项护理见表3.

2.3慢性病患者家庭护理服务意愿慢性痫患者根据家庭护理项目的不同,愿意接受的服务方式不同,包括咨询服务、上门服务、上门指导及自理或由照顾者完成,具体见表4.

3讨论

3.1建立完善的家庭护理服务体系,保证慢性病家庭护理的顺利开展本调查显示,慢性病患者家庭护理需求量大、涵盖面广,目前无统一的管理系统及收费标准,医保患者家庭护理费用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另外,爿研究表明,家庭护理服务具有一定风险,风险来E{患者。家属和护士。因此,为满足慢性病患者家庭护理的需求,保证患者、照顾者及护士的合法权益,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尽快建立和完善以社区护理为主体的家庭护理服务体系,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制定家庭护理服务内容,规范家庭护理服务流程和收费标准,才能保证慢性病家庭护理顺利和有效的开展。

3.2提高家庭护理的整体水平,满足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护理需求本调查显示,家庭护理不是简单的医院护理向家庭的转移,在服务理念、服务范围及服务方式上有本质的不同。慢性病患者对家庭护理需求火、涉及面广‘,老午和不能自理患者所占比例大、患者问的文化程度存在差异。

因此,家庭护理从业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

社区护理是家庭护理的主体,但我国牡区护理服务的内容和模式不健全,护理人员=譬业知识缺乏,社区护理服务利用率低恻。因此,要大力宣传和发展社区护理。首先要尽快提高从业人员的家庭护理水平,可以通过开设护理专家培训、成人教育、医院进修等形式对现有的社区护士进行再教育;第二,在护理教育中开没社区护理、家庭护理课程,系统教授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知识,把家庭护理作为一一个独立专业进行发展,为社区护理发展积蓄后备力量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第三,为了解决目前社区护短缺的问题,政府部门可以利用政策导向吸引医院高年资的护士到社服务,高年资护士在护理管理、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方面均有较强的指导能力,可以带动社区护理的伞面发展。

医院护理是家庭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医院护理优势,调动医院护理人城的积极性,对弥补社区护理发展落后的不足,促进家庭护理的有效开展非常重要。首先,医院要建立家庭护理服务体系,加强家庭护理管理,保证护士和患者的利益和安全。如,恢复或建立家庭病床科,通过上门服务、上门指导,专题讲座和培训、专家咨询、电话随访、发放科普读物等方式将医院护理延伸到社区和家庭,提供连续不间断、更具针对性和有效的护理,实现真正“无缝隙”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