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保湿的方法范例(3篇)
土壤保湿的方法范文
按湿沙子:种子8:2比例进行贮藏。贮藏地点应选择在通风良好、鼠类不易进入的仓库内,下面放5cm左右的湿沙,用木板抹平,放一层种子,再放一层3cm左右的湿沙,抹平再放一层种子,层次视种子数量而定,再上层放稻草或草席盖上,以利于保持水分。此法要经常检查,保持湿度。育苗育苗地选择透气性良好,肥沃的腐殖土或砂质壤土,同时易于排灌的地块。做好苗床床高18~20cm,床宽1.2m,床长则视地势而定。床土要细耙并清除杂质拣除小石头,施磷肥和有机肥作基肥,喷酒0.3%FeSO4溶液消毒床土,1m2要施焦泥灰15kg,与床土充分搅拌均匀,耢平床面,并用木板轻轻挤平土床,有利于土壤毛细管上下接触,即可播种。播种时间和方法一般播种时间在春惊蛰前后(3月上旬)进行。播种方法:干藏种子要在播前30d先混湿沙层积催芽,而湿沙藏种子先用筛子拣尽湿沙,可直接用条播,也可撒播。条播的条沟宽8cm,沟距20~25cm,深约2cm。每667m2用种子20~40kg,播后覆细土,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覆土后苗床上面盖一层稻草。苗圃管理搭好遮阴棚鹅掌楸虽是喜光树种,但幼苗耐阴蔽。
播种后搭建1.0~1.5m的遮阳棚。圃地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度在30%~40%。苗木出土后及时揭除床上覆盖的稻草。5~6月当苗木生长至30~45cm时,选择阴天,逐渐揭除遮阳席,增加苗木光合作用,促进苗木生长。松土除草苗木生长期要及时进行松土除草,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松土时要避免伤到苗木。浇水施肥苗期生长迅速要经常性灌水,保持土壤湿润,同时鹅掌楸喜光,可适当多施N肥以促进苗木快速生长。8月中旬施1次磷钾肥,促进苗木木质化。在上冻前要灌1次封冻水,以利越冬。调整苗木密度4~6月结合间苗,调整苗木密度,株木行距控制在20cm×25cm为宜,间下的苗木可以移栽到其他圃地培育。间苗完成后对苗木进行1次施N肥。6月份后停止施N肥,适当增施P、K肥,促进苗木的木质化,提高苗木的抗病力。病虫害防治鹅掌楸苗木生长迅速,抗病力强,偶而发生白粉病和卷叶虫为害,只要及时防治病虫,加强田间管理,保持苗圃环境卫生,能促进苗木壮实生长。(1)防治白粉病。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出现。发病严重时整个叶面像撒上一层白粉,防治方法:在发病前(6月中旬)可选用波尔多液(1:1:100倍)进行防治,每15d1次,连续2~3次,发现发病后,可用800倍粉锈宁喷洒即可。(2)卷叶虫防治。卷叶虫幼虫一般在7~8月份发生,可选用80%敌百虫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幼虫卷叶后可用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
为节约育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通常以培育庭园绿化大苗为主。选地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排灌良好、交通方便,利于运输的农地。同时移栽地以砂质壤土为好。选好地,每667m2施基肥2~3t,并精耕细耙,做好1.5~2m的苗床。移栽当苗木树液没有开始萌动前,3月上旬至中旬从上年的苗圃中分流出来的苗木进行移栽。株行距为50~100cm,并挖好深35~40cm,直径30cm的穴,每穴1株,栽植时根系要舒展,防止窝根,栽后要踏实,并灌水保苗,促进生根,提高移栽成活率。田间管理栽后水肥管理移栽成活后,要经常灌水,保持土壤湿润,4~6月结合松土除草,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并施2~3次的N肥,促进苗木的高生长。7月后停止施N肥,8月增施1~2次P、K肥,促进苗木的径生长,提高苗木木质化。修剪鹅掌楸顶端优势强,生长迅速,抗病虫,萌蘖能力强,一般情况下不需修剪,但为培育庭园绿化大苗,6月中旬期间剪除根部萌蘖条、重叠枝、病虫枝等。培土越冬入冬前在鹅掌楸苗木基部培土,并灌1次封冻水,以利苗木安全越冬。
土壤保湿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黄河故道;土地利用变化;土壤有机碳;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中图分类号S15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14-0062-03
Abstract:Soilorganiccarbon(SOC)andsoilreadilyoxidizableorganiccarbon(ROC)ofthreesoillayeroffivelandutilizationtypes,includingwoodland,cultivatedland,orchardland,wetlandandmudflat,weremeasured.Theresultsshowthat,topsoil(0~20cm)SOCcontentsofvariouslandusetypesdisplayaggregate,cultivatedland(7.42g/kg)>woodland(4.79g/kg)>orchardland(2.93g/kg),wetland(2.96g/kg)andmudflat(3.07g/kg),andthelatterthreelandusetypeshavenosignificantdifference.SOCandROCshowextremelysignificantcorrelation.ROCismoreactiveresponsetochangesoflandusetypesthanSOC.ROC/SOCtrendstobestableexcepttopsoilofcultivatedland.
Keywords:TheancientcourseofYellowRiver;Landusechange;Soiloganiccarbon;Soilreadilyoxidizableorganiccarbon
黄河明清故道系指公元1194―1855年间,黄河向南侵入淮河所形成的一段主河道所流经的地域,位于黄河、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之间,流经豫、鲁、皖、苏四省22个县(市),全长730km,南北平均宽32.5km,土地总面积约2.4万km2,形成了淮河与黄河流域之间一个自然景观独特的地理单元[1]。该区域土壤成土母质为黄泛冲积物,土壤类型以潮土为主,土种主要为飞沙土。该土种砂性重,结构松散,缺乏毛细孔结构,沙粒阳离子交换量较低,其保水保肥性较差[2,3],肥力较低。研究表明,砀山县飞沙土中有机质的含量仅为0.4%左右[4],属于极低的水平。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重要的影响[5],是造成土壤有机碳(soilorganiccarbon,SOC)含量水平降低的重要因素。对于SOC含量较低区域土地利用改变导致的土壤碳含量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西部沙化地区。对于黄河故道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碳影响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土壤易氧化有机碳(soilreadilyoxidizableorganiccarbon,ROC)是土壤活性有机碳重要的组分之一,由于其循环速率快,稳定性差,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碳的释放。在土壤受到人为活动干扰的早期阶段,土壤碳库的变化被认为主要发生在ROC库中,因此常被用作土壤碳库短期变化的表征因素[6]。本研究通过测定安徽省砀山县黄河故道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ROC含量,以期了解在有机质含量较低的飞沙土中土地利用变化所造成的土壤中有机碳含量的变化情况。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黄河故道在安徽省砀山境内长46.6km,区域面积约699.7km2,占砀山县总面积的59%。本研究区域选择位于砀山县西北部官庄坝镇的砀山黄河故道省级自然保护区内。保护区总面积约21.80km2,其中核心区5.86km2,是黄河故道区域内保持得较为完好的湿地之一,2017年初入选安徽省第一批重要湿地名录。该区域年降雨量773mm,年均气温14℃。
1.2研究方法在研究区域内选择较为典型的林地、耕地、果园、湿地、滩涂为采样区。采样区内具体情况见表1。样品采集时间为2016年7月底。在每个采样区内随机布设3个10m×10m样方,每个样方内按“5点取样法”,用直径为5cm的不锈钢土钻分别采集0~20cm、20~40cm、40~60cm深度的土壤,同层土壤混合为一个样本,共采集45个土样。土样用自封袋带回实验室自然风干,在此过程中剔除样品中的石子和动植物残体,碾碎后过2mm孔径土壤筛备测。SOC的测定采用外加热重铬酸钾容量法,ROC的y定采用333mmol・L-1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7]。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SOC含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SOC含量在3个土层深度上的表现见图1。土壤0~20cm表层SOC含量范围在2.93~7.42g/kg,其中林地、耕地、果园以及湿地表层土壤SOC含量均显著高于20cm以下土层(P
2.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ROC含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ROC含量如图2所示,其范围为0.325~3.918g/kg。除滩涂三层土壤ROC含量无显著差异外,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表现为0~20cm土壤ROC显著高于20cm以下土壤。这与上述SOC随土层深度变化情况相似。但也存在细微差异,表现为林地与湿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中,20~40cm土层与40~60cm之间,ROC含量出现了显著差异(P
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3个土层SOC和ROC的平均含量值进行回归,建立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见图3。结果显示SOC与ROC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
为了消除总有机碳含量的差异对ROC含量产生的影响,对ROC与SOC进行比值处理,获得ROC分配比例,其范围为25.38%~53.67%,见图4。统计结果显示,各土地利用类型随土壤深度改变,ROC/SOC值未出显著差异。各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土层的横向比较显示,只在0~20cm表层耕地ROC分配比例(53.67%)高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间ROC分配比例间均无显著差异。说明砀山黄河故道区域各土地利用方式对ROC分配比例的影响不显著。
3结论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造成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黄河故道区域土壤以飞沙土为主。这一区域湿地景观是主要的环境背景,在受到人为干扰后,湿地转变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后,土壤有机碳发生了变化。本研究显示:(1)该地区湿地转变为林地、耕地、果园和滩涂后,除滩涂外,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SOC在0~20cm的土壤表层出现积聚,其中耕地与林地表层土壤SOC含量提高最为明显,如果考虑到耕地有施肥带来有机质输入的影响,林地在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作用较有效;(2)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与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ROC含量主要还是依赖于SOC含量的高低;(3)林地、耕地20~40cm、40~60cm土层ROC含量与SOC相比出现了显著差异,说明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变化的分辨上,ROC较SOC具有更高的灵敏度;(4)除耕地表层土壤外,ROC分配比例在各土层间无显著差异,同一土层各土地利用类型间也无显著差异,说明飞沙土为主的砀山黄河故道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的土层ROC分配比例趋于稳定,其值为(32.64±4.97)%。
参考文献
[1]黄以柱.黄河故道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自然杂志,1995(4):211-215.
[2]Walpola,BC,Arunakumara,K.DecompositionofGliricidialeaves:theeffectofparticlesizeofleavesandsoiltextureoncarbonmineralization[J],TropicalAgriculturalResearch&Extension.2010,13(1):19-23.
[3]IsmailSM,OzawaK.Improvementofcropyield,soilmoisturedistributionandwateruseefficiencyinsandysoilsbyclayapplication[J].AppliedClayScience,2007,37(1-2):81-89.
[4]付金沐,史志刚,孙林华,等.安徽砀山县域土壤有机质现状调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3745-3746,3777.
[5]马晓哲,王铮.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碳源汇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5,35(17):5898-5907.
[6]沈宏,曹志洪,胡正义.土壤活性有机碳的表征及其生态效应[J].生态学杂志,1999,18(3):32-38.
[7]BlairGJ,LefroyR,LisleL.Soilcarbonfractionsbasedontheirdegreeofoxidation,andthedevelopmentofacarbonmanagementindexforagriculturalsystems[J].AustralianJournalofAgriculturalResearch,1995,46(7):1459-1466.
土壤保湿的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大田作物;微喷灌技术;应用
一、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及大田土壤自然含水量调查
1.土壤计划湿润层的尝试,随着作物的根系、土壤中可溶性盐类所在深度,施肥方法和土壤耕作层厚度而变动。由于灌溉主要是为了补充根系集中层的水分消耗,因而作物根系集中层的尝试是决定土壤计划湿润层的主要条件之一。此外,在确定计划湿润层深度时,还要考虑作物的需水情况,土壤性状等因素。根据不同作物确定不同的计划湿润层深度。
2.龙江县以各大田作物作为观测对象,观测面积为8hm2,使用的地埋低压管道,微喷灌技术配置了微喷灌带,每根软带长60m,直径为6.4cm左右,在上面设有许多小口,以保证流径水能均匀不断地连续向两测分布,在管道的单位长度上,所分布出的水量相等。每条管道控制宽度为2m,灌溉时,把高度民该管道铺在畦田中,流水直接湿润作物根部。
3.灌水定额的确定。作物的灌水定额以及灌水周期随年份和生育阶段小同而不同,本次观测取中等偏旱年而选择符合当年的最大灌水定额和灌水刷期作为设计依据。以上数据可计算出灌水定额m为:450m3/hm2。
二、大田作物的微灌技术介绍
1.滴灌。滴灌是利用安装在末级管道(称为毛管)上的滴头,或与毛管制作成一体的滴灌带(也叫滴灌管)将压力水以水滴状湿润土壤,在灌水器流量较大时,形成连续细小水流湿润土壤。滴管通常分为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
2.渗灌。渗灌是利用一种特别的渗水毛管埋入地表以下30cm左右,压力水通过渗毛管管壁的毛细孔以渗流的形式湿润其周围土壤。
3.小管出流。小管出流是利用小塑料管与毛管连接作为灌水器,以细流(射流)状局部湿润作物附近的土壤,小管出流的流量常为40至250l/h。
4.微喷灌。微喷灌是利用直接安装在毛管上或与毛管连接的微喷头将压力水以喷洒状湿润土壤。微喷头有固定式和旋转式两种。前者喷射范围小,水滴小;后者喷射范围较大,水滴也大些,故安装的间距也比较大。微喷头的流量通常为20至250l/h。
通过四种微喷技术的介绍可以了解到,微喷灌技术在大田作物中的应用能更好的解决灌溉问题。大田作物使用微喷灌技术能有效保证土壤含水量达到合适的要求,为作物根系主要活动层提供最佳含水量。同时,根据实际示范应用情况,微喷灌技术节水效益明显,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控,有着很好的大田作物推广前景。
三、微喷灌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微喷灌技术在大田作物中的应用能较好解决均匀灌溉问题,在低压灌溉条件下,采用微喷灌技术进行灌溉,可使每一单位面积从浇起至终了,浇水量均相同,使水份均匀湿润作物根系生育层,既不多灌水,也不少灌水,使土壤含水量达到合适的要求,为作物根系主要活动层提供最佳含水量,达到作物在最优环境条件下生长发育而获等高产。并且微喷灌灌溉可使每亩次灌水量由原来的60m3减少为30m3,同时与喷灌、滴灌节水灌溉相比,投资仅为喷灌的2%,滴灌的1%。根据示范应用情况,微喷灌对节水灌溉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节水效益明显,投资少,见效快,适合农民掌握,节省劳力、省水,所以说,微喷灌技术在全省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四、微喷灌技术的优缺点比较
1.不受环境变化因素的影响。微喷灌技术对土壤地形的适应性非常强,可根据不同田地要求选用不同类型的灌水器。微喷灌技术可以在任复杂的环境下正常有效开展作业。
2.微喷灌有效包含作物地表面和地下根部及土壤灌溉,为作物种植创造了很好的水、热、气、养分等状况,保证了作物产量质量的稳定提高。
3.微喷灌灌溉投资一般要高于地面灌溉。灌水器出口易初步水中的矿物质或有机物堵塞,减少灌水颁布均匀度。微喷灌管理道一般铺没在地面,使用中会影响田间管理,增加田间人员的维护投入成本。
五、推广微喷灌技术在大田作物中的应用建议
1.田间持水量测定。采用室内湿润法,取大田深度为0.4至0.6m原状土,进行多次测定取平均值。
2.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调查。作物根系,土壤中可溶性盐类所在位置,施肥和土壤作业厚度等是影响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的重要因素。
3.作物种植环境适宜性。大田作物种植作物多样化,受气候环境等变量自然因素影响深远,做好先期环境调查,实现应对措施预备计划,保障大田作物正常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