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秋节古诗范例(3篇)
儿童中秋节古诗范文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美育;探索
一、多让学生诵读古诗
朗读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古诗都是非常押韵的,朗诵起来朗朗上口。让学生朗诵古诗,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表达的情感。老师在学生朗诵的时候,可以给学生的朗诵配乐,也可以为学生范读,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古诗朗读。通过朗诵古诗,学生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古诗的含义,但是可以感受到古诗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同时,朗诵也是一个很好的了解古诗含义的方法。
比如说,老师在教学高鼎的《村居》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朗诵这首古诗,让学生通过朗诵来感受春天到来给人带来的那种喜悦。老师还可以给学生放《村居》这首儿歌,让学生听听歌曲中的鸟叫声和歌词以及节奏,“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老师可以在学生朗诵的过程中,用《村居》这首歌来配乐,这样学生会对古诗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二、让学生进入古诗情境之中
要想让学生真正在小学语文古诗学习中接受美育教学,就要让学生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之中,知道古诗的含义,也能够想象出古诗描绘的画面。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参考资料来弄清楚古诗的含义,老师也可以直接给学生讲述古诗创作的背景和古诗中一些重、难点句子的含义,从而让学生弄明白古诗的主要内容。老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书本上的一些图画,让学生根据图画来了解古诗,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图画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之中。老师在进行小学古诗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可以更加快速地融入古诗情境。
比如,老师在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和其同桌一起探讨古诗的含义,“水光潋滟晴方好”这一句话是说在晴天的时候,西湖水波粼粼,给人一种平静的美,但是平静的湖面上又有一些细小的波纹。“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句话是说在下雨的时候,天空看起来雾蒙蒙的,西湖旁边的山看起来也是雾蒙蒙的一片,好像仙境一般。“欲把西湖比西子”这句话是把西湖跟西施作比较。“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话是说作者发现,西湖无论是浓妆还是淡妆,看起来都非常美。了解这首古诗的含义之后,学生就可以在脑海里想象出作者笔下西湖的样子。虽然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西湖,但是他们会感到自己已经在西湖的旁边,跟作者一起感受西湖的美。
三、要让学生感受古诗表达的感情
古诗中蕴含着非常浓厚的情感,有的是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有的是游子对亲人或者是家乡的思念之情,有的是对深厚友谊的歌颂,有的是对美好爱情的期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可以体味古诗中的情感美。小学生的情感并不是十分丰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味这种情感。
比如,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首诗是作者在一个有着寒意的秋天,听着秋风,看着儿童在捉蟋蟀,然后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作者离开家乡已久,对家乡有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老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想象自己离开家人,独自去外地,而且一去很久,自己会有怎样的感情。学生对家的思念和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是一样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教学是很有意义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朗诵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让学生通过进入古诗的情境来理解古诗的艺术美,还要让学生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来感受古诗的情感美,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儿童中秋节古诗范文
我国古典诗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瑰宝,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让学生诵读大量古诗文,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增强原创力。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过:“所有好诗,都是从强烈的感情中自然而然地溢出来的。”在诵读过程中可以感受诗人的心灵,从而培养自我高尚的情感世界与健康的人格。下面我就自己在小学古典诗词教学方面谈一点浅薄的见解。
一、创设良好学习氛围,点燃学生学习欲望
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才会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才会尽显自己的个性。“学海无涯‘乐’作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带着浓浓的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即使累也不觉得。因此,我认为学习诗词必须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这个乐园中随意采撷,有滋有味地、有意识地学习古典诗词。
二、倡导多维诗词诵读,促进学生语言积累
小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期,让他们多背一些古诗文,不仅能丰富语言,而且能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根据意境背
根据诗词的内容把诗分成言志诗、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劝勉诗等类,让学生分类进行背诵。当遇到能让孩子“播种理想、放飞希望”的教学情景时,让他们背起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言志诗;当带领孩子们观赏自然风光、游山玩水时,让他们背起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杜牡的《山行》、王维的《山居秋暝》等写景诗;当学生面对友情难忘、地久天长时,让他们背起李白的《赠汪伦》、高适的《别董大》、崔颢的《黄鹤楼》等送别诗……总之,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学生分清类别,能让学生从诗句中体会出生活的真谛。
2.结合时令背
就是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背诵。依照春夏秋冬及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找出相应的诗句,理一条线索,让学生从背诵中体会时令的变化,感受诗句中季节的优美,从而使学生们更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例如三年级学生在春天,让学生背诵《早春》、《春江花月夜》;夏赏绿荷边,让学生背诵《夏日》、《小池》;秋观黄菊时,让学生背诵《秋思》、《秋浦歌》,冬遇白雪时,让学生背诵《冬景》、《江雪》,让学生细心感受多彩的四季,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3.创设情景背
在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为他们创设一种背诵的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地背诵。如利用音乐、动画、图片等方法创设一定的诗境,造成特有情境氛围,促进学生背诵。同时还可以采用两人赛、小组赛、男女赛、师生赛、接龙赛、问答背等灵活且富有变化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采用灵活多变教法,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我们在教学时要采用符合儿童特点的教法,不求精讲精析,只求学生在快乐中能对诗词有一些朦胧理解,培养一种感悟诗词的能力。
1.多多欣赏,促进审美体验
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古诗词,营造了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它是通过语言在主体心中直接唤起审美意象的。譬如苏轼的诗就是由对“大江东去”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自然景观的审视触发起壮阔豪迈的心情的。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能融入诗歌的美妙意境中,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我们探索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组织学生观看诗词类配音动画,让学生进入到诗景里,体味诗的优美。如《山行》一诗,就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直通深山,在云雾缭绕的深林间,隐约有几户人家,那满眼的秋意,让人无限遐想,学生时而随着典雅的古筝曲低吟高诵,进入杜牧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中……。
2.画演古诗,交流形式创新
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画与诗相提并论。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达・芬奇把绘画比做“哑巴诗”,把诗比做“瞎子画”。如教南宋杨万里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化无处寻”两句诗时:怎样在画面上表现出“无处寻”的蝴蝶呢?要求大家开动脑筋,展开想象。
四、展开丰富多彩活动,唤起学生成功快乐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娃”声一片。每天清早,教室里就传来了琅琅书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是我班搞的一项特殊活动,每天都请一个学生当小老师,将自己学到的古诗文讲给大家听,指导大家朗读。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弘扬民族文化。
每周我都能欣赏到孩子们依据诗词的意境表现出的繁花锦绣般生动的“美”,然后评选出优秀作品,将其张贴在“学习园地”栏目里。
每个月,我都要利用一节课作为“展示课”。课程以竞赛形式展开,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参赛组,教师精心准备形式多样的题目,有抢答,有必答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古诗知识。
儿童中秋节古诗范文
[关键词]金鸡奖获奖影片离愁情结诗意表述
“离愁”是与某人、某事物分离时的所产生的一种思念和愁苦的心情。“情结”是指一种藏在人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中华民族是感性的民族,自古便有折柳相送,以表惜别怀远之意。在古老的中国朝代嬗变、世事沧桑的历史中,“离愁”这种感受和体验逐渐积淀成一种民族心理,即“离愁情结”。在古典诗词中,离愁情结为历代文人所吟咏,有时是对家国覆亡的喟叹,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时是对个人遭际的哀怨,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更多的则是充溢于亲人朋友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情别绪。除古典诗词外,离愁情结还在其它艺术形式中得到广泛的阐释,例如电影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艺术,就不仅延续了离别愁绪的情感内涵,还以影像语言将其进行了诗意的表述。
《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和《暖》是三部当年度在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奖中大放异彩的影片。三部中由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获1983年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其余两部分获1981年和2003年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金鸡奖本着“学术、争鸣、民主”的方针,是国内最具权威的专业性评奖,历来十分注重影片的含金量,被视为中国电影界的晴雨表。三部影片能够荣膺奖项,足见其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和精深的艺术水平。
一、影片对离愁情结的诠释
《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和《暖》这三部影片在主题方面有一共同之处,即对离愁的诠释。《巴山夜雨》是我国著名导演吴永刚和吴贻弓联合执导的电影名片,其中,离愁情结表现在两个层面:
1、诗人秋石和爱妻柳姑的离别
进步诗人秋石在中被冠以“现行反革命”的头衔,遭到焚书、抄家和批斗,并被关押六年,在这期间,妻子苦苦等待他的归来,并生下他们的爱情结晶——女儿小娟子。分别六年间,诗人无时无刻不被离愁所折磨,他思念自己的妻子,影片通过多次闪回表现他对妻子的无限深情爱恋:岸边嬉戏、花丛撷英、神女之舞……。
2、秋石与反动政治、革命文艺的疏离
诗人在作品中无视极权政治,他热情地歌颂大自然,歌颂凡俗的快乐和纯真的爱情,如“浅浅月,淡淡星,浅淡星月明古今”、“神女夜夜来入梦,素手无力撩纱巾”……诗歌中所体现的真、善、美和虚妄、丑陋的“革命文艺”基调格格不入,终致因诗获罪。在影片中诗人始终沉静、忧郁,眼中流露出不被理解的苦楚和难以克制的愁思。
《城南旧事》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成书于50年代末,表现小女孩英子童年在旧北京生活的所见所闻。
秀贞的大学生丈夫从事革命活动被捕,女儿小桂子被当为私生子抛弃,她也疯了。英子得知她的女儿脖子上有一块胎记,而自己的小伙伴妞儿正是被养父母捡来有此特征的“小桂子”。英子将妞儿领到秀贞家,二人相认。秀贞欲寻找丈夫,带着女儿冒雨冲进茫茫的夜色中,从此在英子的视野中消失。
英子搬了新家,附近经常闹贼。有一次,她在荒草丛中玩耍结识了一个年轻人,知道他家境贫寒,有一个品学兼优的弟弟,还从他那里听到一些似懂非懂的话。后来,由于英子偶然将年轻人藏在荒草中的器物带出。巡警逮捕了贼,在英子惊诧的目光中,又一个朋友与她离别。
宋妈是英子家的佣人,靠当老妈子养活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可儿子病死,女儿也不知被不争气的丈夫卖往何处。在英子父亲病逝后,妈妈带着英子和弟弟离开了北京,而宋妈也在英子泪水涟涟的默默注视下,坐着毛驴回到穷苦的乡下去了。影片通过英子与秀贞及妞儿、英子与小偷、英子与宋妈的离别,来体现影片的总体基调——“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暖》为青年导演霍建起的力作。离愁情结既表述为暖对两个男人的无望等待,又呈现于男主人公井河对故乡的怀想和眷恋中。暖是村里最美的女孩,又有着黄莺般的嗓子,她渴望外面的世界,对爱情和人生有着美好的憧憬。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初见小武生,便心之所属,可等待的时光并不能兑现苍白的承诺,小武生一去无音。后来暖与井河两情相悦,可在荡秋千时从高空摔下,瘸了一条腿。井河考入大学后,毕业回来娶暖的誓言亦无花无果。暖痴痴的守望换来的是无尽的伤痛,真可谓“雕鞍不系门前柳,玉容寂寞见花羞”。井河这个离别十年的游子一朝返乡,在影片的开头便以略带感伤的旁白娓娓倾诉:“家乡没有太大的变化,我却已经成了外人。每条路还铺在原来的地方,仿佛在等我,等了十年,这让我心中感到有些惭愧,不知是因为离开得太久,还是来得有些匆忙。”这正是“走出家乡的人返回故乡时与故乡的心灵相碰撞,这种碰撞也许没有急风骤雨,但是一一浮现的往事总是带着淡淡的忧伤扑面而来”对故乡的离愁情愫。
二、影片对离愁情结的诗意表述
1、意象的选择
《巴山夜雨》的片名,来源于晚唐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此诗题作《夜雨寄内》,即写给妻子的诗《巴山夜雨》中夜雨意象起到了对离愁情结进行诗意抒发的作用。秋石在风雨之夜回忆柳姑戏水、游山时的美丽纯真,同承当、共患难时的情深意笃,然而在文化革命的政治大势中,“何当共剪西窗烛”的美好期许终成“心灰烬。有发未全僧”的生死相隔。由此,夜雨中的离愁和哀悼更加浓重而凄楚。受到秋石高尚的人品和文品所感化,刘文英思想逐渐发生了转变。这时,夜雨滂沱冲刷着激流中的航标灯,此景象不仅预示着“解差”结束了迷误思想,也预示着国家摆正了政治航向。雨霁天晴,阴霾散尽,祖国终将把曾经离弃的如秋石般有操守、有品格的知识分子重新拥入怀抱。
秋千在《暖》中出现多次。秋千古字为??,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上古时,祖先为了获取食物常常会借蔓生植物攀援,后秋千演变为妇女闺中之戏并藉以寄托离愁。在古典诗词中以秋千为题的作品颇多。如大文豪欧阳修作词《蝶恋花》,中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即写一位多情善感的佳人,她曾经和爱恋的人在秋千上欢乐嬉戏。而今春意阑珊,游冶的爱人仍音讯杳然,她含泪注视着落花飞过秋千,苦苦思念。
暖站在秋千上能够看到北京,看到天安门。渴望自己能被县剧团选上,渴望小武生和井河能履行诺言,渴望改变命运,获得爱情。然而一切的渴望终变为失望,终至绝望。秋千绳断致暖腿残,后嫁给自己不爱的哑巴。秋千既成为暖甜美回忆的寄托物,更成为她一生不幸和愁思的意象符《暖》剧的编剧秋实先生称:“秋千是一种假想的飞翔,它快要离开的时候,又有一种离不开的纠缠”。井河是渴望飞翔的。尽管他在秋千上只看到了稻草堆的尖,但他考上了大学,临行时的眷念。虽在十年时光的消磨中渐渐淡去,但井河内心回乡和居外的矛盾、诺言与背叛的纠缠始终不曾停止。这使他踏到故乡的道路时“心中感到有些惭愧”,不仅仅是对荡秋千的青春岁月、对一同荡秋千的暖、还有——对始终承载着秋千架的故土。于是,就有了片尾对暖的女儿丫的再一次承诺:“等你长大了,叔一定来接你去城里读书,叔一定会来接你的。”这与其说是对自己过往失信的补救,毋宁说是井河借以怀想故里的缕缕乡愁。
2、音乐的运用
《城南旧事》的主题音乐是著名学堂歌曲《骊歌》谱曲而成,由李叔同先生填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歌词配以令人感伤的旋律,以不同形式的变奏,结合剧情内容在片头、片中、片尾反复出现。英子在北京的童年生活中,结识的朋友一个个因不同的原因离她而去。“知交半零落”、“今宵别梦寒”凄清的琴声伴着纯净的童声合唱,将浓郁的思念和追忆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也将离愁的情感层层堆积,推向高潮。
《巴山夜雨》中秋石因身陷囹圄,从未见过已六岁的女儿小娟子。妻子将一首由他的诗歌谱成的童谣教会了女儿,小娟子唱着这首能够使父女相认的歌曲,在船舱之中寻找自己的父亲。闪回镜头中,久卧病榻的母亲一遍一遍教着女儿演唱,“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我的快乐和忧伤,爸爸妈妈给我一把小伞,让我在广阔的天地间飘荡、飘荡,小伞带着我飞翔、飞翔……”节奏是缓慢的四拍,包含无尽的思念和哀伤。父女初见时,小娟子在为秋石演唱时,同样是缓慢的节奏,在童声清唱的曲调里,幼小女孩丧失慈母的悲恸,无人怜惜的凄苦,均借助音乐使观众获得了感同身受的情绪体验。
3、意境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