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体育活动方案范例(3篇)
班级体育活动方案范文
一、独立学院校史档案在班级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校史档案是一种文化财富,档案是校史文化传承的桥梁,校史文化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一代又一代校友的努力之下,独立学院经过10多年的发展,校史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在班级建设中运用校史档案可以培养学生对学校历史的自豪感和对校史文化的认同感。校史档案实质上是将一个高校的校史文化进行提炼、沉淀和内化,最后形成高校的灵魂。在班级建设中运用校史档案可以极大地增强班级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得大学精神得到拓展和延伸。独立学院校史档案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二、独立学院校史档案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
(一)校史馆是班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基地
校史馆中校史部分记载着独立学院光辉发展历程、校友成长经历及成就,这些无疑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和培养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校史馆展示独立学院保存的文献、实物模型、照片、图片、专著、译著、教材、讲义、笔记、日记、社会活动的重要信函、奖状、证书、聘书、任命书、师生在国内外重要活动的剪报等有关材料及征集来的相关材料,这些材料的内容体现独立学院机构变革、院系发展、科研学术、人才培养等诸方面的发展与成就。校史馆就是设在校内的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班级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了解独立学院过去,并对学校产生归依感,从而认同独立学院教育理念,不知不觉中受到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校史馆是班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
利用校史馆对学生进行教育,既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直观的教育材料,又是有别于传统书本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利用校史馆对学生进行教育,无疑是对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创新。校史馆展出的有关教学科研成果、办学成就的档案材料,这些素材往往闪烁着先人的思想和智慧,给后人以启迪和鼓舞。一方面可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它所蕴涵的创新思维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为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提供了借鉴,锻炼了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校史馆是班级对学生开展身心教育的重要平台
高校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大学教授、知名校友等为代表的学校名人成为大学生的学习和模仿对象。独立学院校史馆展出大学名人典范,供学生学习和模仿,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传递正能量。一些反映学校教育事业逐步发展的典籍和史料,名人手稿、照片、书法手?E,上级领导来校视察的录像、照片、题词等珍贵的实物资料,能起到净化人的心灵、熏陶和美化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师生高尚情操的作用。校史馆通过校歌、校训、校徽的展示,表达学校要弘扬的精神、前进的方向和学生努力的目标,从而团结师生共同努力建设学校、培养社会有用之才。
三、独立学院校史档案管理与班级建设对策
(一)建立校史馆荣誉陈列室对班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建立荣誉陈列室,陈列班级在各项评比、达标、验收活动中获得的证书、锦旗、奖匾、奖杯、奖牌等等,这些源于普通班级的原始档案,客观、真实地记载了过去的某些班级所取得的成就,可以勉励和引领班级在大学的发展和建设。
(二)利用校史档案创新新生班级入学教育和毕业生离校教育方式
校史教育是方便学生了解学校发展历程,增强他们对独立学院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认识的重要途径。校史馆可以在改革新生入学教育方式上进行尝试,分批次、有计划地组织相关班级学生进行参观,讲解员针对参观者的专业可以对校史馆内和其相关的人物或者实物进行典故式的生动讲解,吸引学生对专业和校史的兴趣。活动结束后,组织各班级召开“校史与我的大学”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谋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在学生毕业之际,再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引导即将毕业的学生积极总结归档,把自己班级的精彩留下,不断丰富和更新校史馆的档案资料。
班级体育活动方案范文
(摘自洵阳路小学主编《转型》一书)
李家成
班主任的学期工作方案及其制定,是班主任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方案的制定过程充分展现着班主任的素养,并直接影响着班主任一学期的工作质量。这份学期工作方案,可以向我们传递出诸多的信息。
首先,这份方案体现出这位班主任日益形成的研究意识。班主任工作的创造性,体现在对本班级学生发展状态的认识和成长需要的透析上。在本份方案中,对本班级上学期的发展状态进行了自觉的总结,对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本学期的工作目标:“本学期我将从学生个体培养,发展到小组意识的培养,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行规、十分钟队会等小家务管理建设的日常化评比,为入队做好充分的准备。”应该说,一年级的学生工作重心是可以放在新角色的形成、新习惯的养成、班级岗位的启蒙教育等方面的,而在二年级开展小队建设,强化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是很值得探索的、富有年段特点的学生研究工作。相对而言,每一个月的教育主题有比较细致的设计,但还可以进一步强化设计的针对性,不必仅仅集中在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
而且,我们在本学校其他班主任的工作中,也看到相当多的班主任具有了这样的研究意识。例如,倪老师对一年级学生状态的分析是:
“二、一(4)班共28人。男生13人,女生15人。外省市借读生5人。学生入学前来自不同的幼儿园,个别学生从未受过学前教育,另外他们各自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的不同造成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程度的差异甚大。例如:来自---幼儿园的孩子在课堂上能思想集中地听课、思考、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对老师提出的行规要求完成情况较好;家住--新村的孩子存在不少行为漏习,在课堂、课间纪律,用餐纪律等要求上老师往往要多次、反复提醒、纠错后才有所改进;而没有受过学前教育(没上过幼儿园)的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以家人为中心的家庭环境中,依赖于家长的庇护下,入学后不能适应学校环境。心理上出现排斥现象,表现为长时间哭泣、不吃饭、中途自己回家等行为。本学期,班级建设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使学生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热爱小学生活,热爱班集体。由于学生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又有反复、不稳定等特性,因此行规的培养以树立小榜样为突破口,以“小岗位”为载体,以每周养成一个行为(或学习)好习惯为形式,结合老师评,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等评价机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相应的达标要求,以激励每个孩子的自身优势在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中得以发展。
一年级学生自尊心强、心灵较脆弱。因此在培养行规前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极为重要。绝大部分孩子的自信心由做事成功而来,因而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以鼓励为主。不勉强孩子做超出自身胜任范围以外的事情;针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等级的要求;动员家长配合学校,让他们在校、在家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采取不过分关心、不过分夸奖的方式,避免造成该生自高自大的脾性。对胆小畏缩、精神敏感的学生多关心,多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优势。”
其次,这份工作方案体现出班主任不断增强的综合意识。班主任具体要开展的工作相当多。在这份方案中,一方面,我们看到班主任积极地将学校德育工作渗透到班级层面之中,并立足班级开展渗透,非常突出的就是读书活动的开展(在学校层面是一个月的读书节活动,而在这个班级中,则渗透在全学期的工作中,并作了许多具体的设计),这就改变了班主任把自己看作学校德育工作的操作者、执行者的定位,而呈现出自我的综合设计。另一方面,体现为对班级内部工作的综合设计上,围绕每个月的教育主题,将日常工作、主题活动、文化建设、评价等综合起来,改变班级工作的散乱状态,形成立体、有机、有主题的工作格局。
再次,这份工作方案体现出班主任工作的日常化意识。特别突出的是十分钟队会的设计,具体到每个星期,如果能够坚持下去,会给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非常多的发展机会。同时,每周的主题教育安排也非常具体,反映出班主任对自己工作的设计非常精细。当然,相对而言,可能每周主题教育的内容还需要做一定程度的精简,不必求多,而力求有针对性、有实效。
从本份方案具体内容的设计来看,班主任关注到学生发展和班级建设等诸多方面,尤其是有关习惯形成与巩固研究、读书活动、争章活动,岗位建设等工作,受到明显的关注。当然,这些具体的内容设计,在具体实施中还可以调整,相对而言,体现在计划中的这些内容设计,还可以进一步考虑其设计的合理性,例如,对习惯形成的培养,可以做一些有针对性地分析:现有的这些安排,是不是学生发展中迫切需要强化、巩固的内容?争章活动的开展如何更有效?小队建设这一目标如何具体?
班级体育活动方案范文篇3
为落实《赤峰市教育系统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宁城县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方案》和《宁城县教育局“一个都不能少”班集体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及汐子镇总校工作安排,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一个都不能少”为主题的班集体创建活动,特制订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落实《宁城县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方案》精神及总校工作安排,实施“双线控辍”工作流程,坚持“依法控辍、管理控辍、教改控辍、情感控辍、扶贫控辍”工作途径,发挥班集体主阵地作用,突出“重点学段、重点时段和重点人群”工作重点,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从源头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工作目标:
打造不放弃、不嫌弃、不歧视、不疏忽的育人氛围,营造平等、和谐、友好、愉悦的育人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努力做到在校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三、具体内容
(一)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严禁教师歧视学习困难学生,无故体罚、变相体罚学困生,对学困生劝休劝退。对于散布违反国家政策法规和对学生不利言论、擅自办班或工作日参与有偿补课、收受家长财物等教职工师德负面现象,全体教师填写《教职工师德负面清单统计表》,教师都要面向全体、平等对人,用善良的目光欣赏学生,用向上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二)营造浓厚的班级氛围。各班召开主题班会,营造教师不放弃学生,学生不歧视和孤立同学的良好氛围,让“一个也不能少”成为班级目标,让“不离不弃、不掉队”成为每一位学生的誓言,打造有浓郁向心力、凝聚力、团结力的班集体。
(三)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班级每一名学生都要至少参与一项社团活动,特别是要为学困生开辟适合他们成长和发展的绿洲,让他们有信心、有兴趣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清除“唯分数”至上的思想,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的兴趣、特长、多样发展开辟空间、搭建舞台。
(四)建立学困生帮扶机制。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班主任要分学科确定学困生名单,任课教师要制定学习困难生帮扶计划,定期开展谈心谈话、知识辅导,并纳入任课教师绩效考核。
(五)建立特殊学生关爱体系。残疾儿童、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贫困生等特殊学生群体,是辍学高发人群。各班对重点关爱的学生要深入摸排筛查,要为这些学生建立档案,一生一案,跟踪管理。要建立关爱、帮扶体系,落实救助政策,班主任要及时掌握这些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让他们感受温暖,安心学习。
(六)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等方式,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强化监护人法定责任意识,推动认真履行监护职责。灌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转变个别家长读书无用论、升学无用论等观念,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四、保障措施
(一)开展创建评选活动。每学年末开展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成绩,发现典型。
(二)创新质量评价体系。设立“一个不能少”优秀班集体创建特殊贡献奖,表彰激励在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工作突出的老师和班级。
(三)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实施《宁城县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以成长记录袋方式,记录学生发展过程,通过增值评价方式,监测学生学业发展轨迹。改变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四)落实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低保家庭子女全部纳入各学段贫困学生享受资助政策范围,建立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让每一名学生因贫失学辍学。
(五)落实双线控辍责任制。认真落实双线控辍责任制,规范双线控辍操作流程,与乡镇政府密切协作,及时向乡镇政府报告学生辍学情况,共同做好劝返复学工作。
(六)实施分级承包制度。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学校班子成员包年级,班主任包班级、任课教师包学生的分级承包机制。
(七)建立追责问责机制。将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学校考核体系,列为教师考核重要指标。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开展“一个都不能少”班集体创建活动,是宁城县教育局贯彻落实控辍保学工作要求,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