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范例(3篇)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医学超声仪器》原理生物医学工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超声在医学上的应用始于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科学家Sokolov的超声热疗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门年轻并蓬勃发展着的交叉学科――医学超声学。该学科以研究超声波在生物组织内的传播特性与规律、设计制造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超声设备为目的,涉及物理学、生物学、材料学、电子技术、图像处理、计算机等多个领域,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1]。而医学超声仪器则是医学超声学发展的载体及最终成果的体现。
温州医学院从2009年起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方向的本科生开设《医学超声仪器原理》,旨在使分流到该方向的学生熟悉并掌握现代医学超声仪器的基本原理、结构、技术方法和设计思路,具有初步的仪器设计理念及开发新一代产品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1.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将医学超声作为《医学电子仪器》或者《医学影像物理学》的一部分进行授课。独立开设医学超声仪器相关课程的仅西安交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少数几个高校。此外,上述高校由于办学优势不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统一标准。而且,目前国内医学超声仪器相关的本科生教材非常少见,且出版时间大多较早,内容较为陈旧,对学科前沿知识介绍较少。因此,如何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既难易适中又能体现学科前沿发展,就成了该课程开设初期碰到的一大难题。
1.1教材与课程教学内容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分流后,课程增多,课时减少。《医学超声仪器原理》按教学计划,理论36学时,实验3学时,课时非常有限。讲授内容需突出重点,去粗取精,点面结合。其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医学仪器的操作人员、维护人员、销售人员、设备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授课过程中要既重基础又结合实际。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我们选择西安交通大学万明习教授主编的《生物医学超声学》作为教材。该书是目前国内对医学超声学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超声新技术发展介绍最为全面的一本专著,但内容较多且难,并不完全适用于3时的本科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实际需要对其内容进行了相应筛选调整,并结合具体超声仪器实例进行授课,真正做到既重基础又结合应用实际。
具体课程内容归结为如下8个章节[1]。(1)绪论:介绍医学超声仪器的分类,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2)医学超声的物理基础:介绍描述超声波的重要物理参数,超声波的传播特性、波动方程、多普勒效应,超声波的生物特性及安全剂量。(3)医用超声换能器:介绍压电效应及压电材料特性,医用超声换能器的种类与结构、声场的形成与分布。(4)超声成像基本原理及性能指标:介绍脉冲回波法成像原理,A、B、M型超声诊断仪及其异同点,超声信号形式及其特征,超声诊断仪的基本结构及主要指标。(5)超声波束的发射、聚焦与控制:以B型超声诊断仪为基础,介绍多阵元超声换能器的组合发射方式,超声波束的聚焦、扫描方法及控制手段。(6)超声波束的接收、预处理与DSC数字扫描变换器:介绍B型超声诊断仪超声回波信号的前置放大、接收多路转换、可变孔径技术、相位调整技术、增益控制与动态滤波、对数放大、检波与勾边技术,以及DSC数字扫描变换器。(7)超声多普勒血流测量与成像:介绍多普勒血流测量的基本原理,所需提取的主要参数,血流速度大小及方向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普勒血流仪系统和各自距离选通的原理,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的基本方法和原理。(8)其他医学超声技术及发展:介绍超声治疗技术、超声显微技术、超声CT,以及医学超声研究的新进展。
1.2实验设置
由于条件限制,目前本课程仅设置3个学时实验,目的是指导学生熟悉B型超声诊断仪的操作。在教学实践的第一学年,我们采取的是以学生为检测对象,指导学生完成对颈部主动脉、肝、肾的纵向和横向扫查,并对图像进行分析,但是教学效果不很理想。原因有两个:一是虽然学生有一些解剖学基础,但是实验中让其独立准确找到解剖学位置仍有一定难度;二是教学资源有限,男女生同组,实验过程中进行腹部检测时难免尴尬,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因此在第二学年,我们借鉴了其他高校的经验[2],将检测对象由人换成熟鸡蛋,不仅可以形象地显示超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而且很容易探测到熟鸡蛋的蛋白与蛋黄的切面图,避免了上述两个问题的存在。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向鸡蛋内注入色拉油等物质,模拟组织内部发生病变的状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鲜明、生动、直观。
2.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方式的运用。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特点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已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模式,并为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多媒体教学方式综合利用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源,因此在讲授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时能更形象、直观,在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作用显著[3]。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信息量大、节奏快,学生难免跟不上进度,只能被动接受,缺乏必要的思考过程,容易疲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辅以传统的板书,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在讲授知识重点难点的时候,学生可通过教师板书的间隙思考或者记笔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针对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每一章节授课前先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性地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课堂中寻求答案,变“填鸭式”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例如,在第5―6章讲授B型超声诊断仪时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入阿洛卡SSD-256型的B超仪为例子,每当讲授完基本原理后即以该机型为例引导学生对其相应部分的电路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国内外重大研究成果、新方法、新应用等内容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加强师生交流。将课程教学大纲、进度表、课件、课后练习、课程通知等教学资源及时在网页,方便学生课后浏览下载;设置课后互动模块,方便学生提问交流;设置超声百科模块,方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获得了学生很高的评价。
3.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经过两个学年的教学实践,我在《医学超声仪器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存在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是实验教学内容略显单薄。针对这一问题,我已着手解决,将在原3个学时实验的基础上再设置相应的开放性实验,如生物组织超声参数的测量与估计、单阵元圆形超声换能器辐射声场分布特性测试与分析、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仪的操作及数据分析等[4]。所设计的实验项目将与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进一步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4.结语
医学超声仪器原理涉及多个学科,内容较为抽象,且课时量有限,因此教学难度较大。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专业的实际需求,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结合教学体会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万明习.生物医学超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陈艳霞,孙媛,柴英,王桂莲.医学物理学B超实验的新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9,20:193.
[3]胡晓燕.浅析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中国医学创新,2011,8(5):146-147.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范文篇2
【关键词】声乐;演唱;欣赏;审美;要求
中图分类号:J61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072-01
一、声乐表演的内容对表演实践的要求
音乐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艺术形式。对于音乐来讲,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于音乐的表达与欣赏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表演者在声乐表演之前,应将声乐作品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构,将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完整表达出来,才能更好地将音乐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与观众产生艺术共鸣。实物、思想与情感是音乐作品演唱过程中的三大因素。所谓的实物要素,指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浓缩与提炼反映在艺术层面,也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一种体现,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思想内容的构成是人们对于声乐作品的自身评价,或创作音乐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也是音乐作品的灵魂所在;情感内容相对比较容易理解,是基于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帮助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1]以上三个要素关系到音乐作品的表演效果,因此,这三要素是相互联系、紧密合作、相互融合的。
在声乐表演过程中,要求表演者具有主动性及创造性,将作品情感与思想方面的特征把握住,才能将作品的主题表现出来。由此可见,表演者需要了解声乐作品的实物、思想、感情后,再融入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与想象力,声乐表演才能够取得成功。
二、声乐表演对于演唱者的审美要求
声乐表演过程中,对表演者审美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在表演者自身的意R中,要创造既源于客体,又能够超越客体的一种审美形象。通过表演者自身的情感体验,将意识与情感相互转化,给予声乐作品以创造性解读。在表演时,不光要求表演者将作品演唱出来,还要赋予情感以及自身对作品的理解,有经验有能力的表演者会在表演过程中找到灵感,使表演更加完美。显然,所谓的在表演过程中找到灵感,是针对能力极强、审美水平极高的表演者而言。如果在日常训练中没有超乎常人的努力,审美水平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是不可能有超水平发挥的灵感出现的。[2]由此可见,审美要求对于声乐表演者来说至关重要。
审美要求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可以更好地将作品内涵诠释出来。表演者的审美情感、精神气质、品格修养会通过日常的积累得到提高。当表演者对声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时,可以游刃有余地将作品蕴藏的感情准确表达出来,打造更具独特魅力的优秀声乐作品。一名优秀的声乐表演者在进行声乐作品二次创作时,会最大限度地保留声乐作品的真实性,再配合高审美水平的个性化特征,使作品焕发出超越原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声乐作品欣赏的审美要求
声乐表演是一种双向的传播活动,对审美的要求也是双向的,不光对声乐表演者有高度的审美要求,对声乐作品的欣赏者也同样有高水平的审美要求。在声乐表演过程中,以欣赏者有较高的审美水平为前提,其对声乐表演起到评价的作用。声乐表演本身也有培养人们审美意识的作用,所以,作为声乐作品的欣赏者,同样也需要有极高的审美能力。欣赏者如果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声乐表演,积极主动发现美,可以很快受到表演者的影响,感受到美的元素,对表演产生美好的感觉,提高审美综合能力。
对于欣赏者来说,想象力是很重要的,丰富的想象力在高水平的审美能力的帮助下,可以更好地体会声乐的内涵。欣赏者可以在观看表演前对作品内容做一些了解,那么在欣赏过程中,就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3]同时,表演者也会根据欣赏者对声乐作品的反应,做出适当调整,这也是欣赏者对声乐作品指导作用的具体表现。由此可见,声乐作品的欣赏者需要提高审美能力,在愉悦自身的同时,反作用于声乐表演者,进一步提高声乐表演水平。
综上所述,声乐表演的表演主体和欣赏主体都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将音乐表达形式与审美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结合在一起,使声乐作品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激发表演者与欣赏者丰富的想象力,加之审美使两大主体的审美趣味和精神愉悦感得到了提升,对于声乐表演的创作起到积极的审美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晔.试论音乐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171-172.
[2]刘胜男.声乐表演及欣赏的审美要求探析[J].黄河之声,2015,(8):109-110.
[3]李秋霞.声乐表演与欣赏的审美要求分析[J].黄河之声,2014,(16):96-97.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范文
【摘要】目的:用四维彩超评估胎教前后对胎儿血流动力及行为的影响,为胎教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我们利用实时四维彩超观察200例孕妇胎教前后胎儿脐动脉、大脑中动脉、主动脉、心输出量等血流动力学改变,并用四维彩超观察胎儿行为改变,进行胎儿生理评分。并与没有经过胎教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及统计检验。结果:我们实验证明胎教能改善胎儿血流动力学及胎儿行为,并且有统计意义,胎教有益于优生优育。
【关键词】四维超声胎教
胎儿教育是目前围产医学中比较前沿的研究课题,对优生优育有深远意义,实时四维彩超是超声医学中新发展技术。理论上胎教能使孕妇分泌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这些物质经血流到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从而对胎儿生长发育有利,迄今为止,国内有关胎教工作的科学系统报道较少,我们利用实时四维彩超观察胎教前后胎儿脐动脉、脐静脉、大脑中动脉、主动脉、心输出量等血流动力学改变,并用四维彩超观察胎儿行为改变,进行胎儿生理评分。
资料与方法
实验对象为200例孕妇,年龄22~31岁,均健康,胎儿孕龄22周,经常规超声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以前均未进行过胎教。所有孕妇均经我院产科门诊、超声检查诊断为正常妊娠,且在我院分娩,产后证实。使用仪器为美国Voluson730四维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采用的胎教(从孕22周起,实验对象每日进行胎教,胎教前后进行检测)我们采用音乐胎教法:主要是以音波刺激胎儿听觉器官的神经功能,每日1次,每次20分钟,选择在胎儿觉醒有胎动时进行。通过收录机直接播放,收录机应距离孕妇1米左右,音响强度在60分贝。音量的大小可以根据成人隔着手掌听到传声器中的音响强度,亦即相当于胎儿在子宫内所能听到的音响强度来调试。胎教音乐的节奏平缓、流畅,不带歌词,乐曲的情调温柔、甜美。在胎儿收听音乐的同时,孕妇亦通过耳机收听带有心理诱导词的孕妇专用CD,或选择自己喜爱的各种乐曲,并随着音乐表现的内容进行情景的联想。我们同时在胎教前后进行实时四维彩超检查,观察胎教前后胎儿行为及脐动脉、脐静脉、下腔静脉、大脑中动脉、主动脉、心输出量等血流动力学改变。用彩超分别显示胎儿脐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升主动脉血流,将多普勒取样容积置于血管中,获取并测量多普勒血流频谱,计算各个血管的收缩期流速/舒张期流速比值(S/D),阻力指数(RI),动脉的最高血流速度(PFV),流速积分(FVI),并计算心输出量。我们还用四维彩超还在胎教前后观察胎儿行为,进行胎儿生理评分。
结果
音乐胎教后,胎儿脐动脉RI、S/D均下降,说明胎教后脐带胎盘血流灌注增加,而阻力明显减低,并且胎教后胎儿主动脉血流速度增加,心输出量增加,胎儿大脑中动脉RI、S/D降低,提示音乐使胎儿脑血流量增加,说明胎教可以改善胎儿心脑血供。(见表)
讨论
现代医学证实,胎儿确有接受教育的潜在可能,主要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来实现的。孕22周左右胎儿的条件反射基本上已经形成。在此前后,科学地、适度地给予早期人为干预,可以使胎儿各感觉器官在众多的良性信号刺激下,功能发育得更加完善,同时还能起到发掘胎儿心理潜能的积极作用,为出生后的早期教育奠定下良好基础,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对胎教仍有争论,本课题采用实时四维彩超新技术,对胎教行为进行科学研究。
自20世纪60年代Baun首先提出三维超声理论以来,80年代后期,三维超声开始进入医学界,90年代末期,三维超声推向临床,进入21世纪后,三维超声成像在产科方面的应用已较广泛,目前使用的四维超声成像即实时三维超声的基础上加上时间要素,从而显示动态连续的立体图像,四维超声系统除了拥有以往三维超声的全部图像处理功能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实时四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能更好地显示胎盘、脐带、胎儿内脏的血流灌注情况,实时四维超声检查不仅可以获得胎儿立体图像,还可以跟踪胎儿运动。对胎儿运动的实时观察,也有利于评价胎儿的生命状态。实时四维超声不仅提供了胎儿三维立体结构图像,而且可以实时记录胎儿在母体内的活动情况,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自六十年代起,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胎儿心理学的诞生,胎教逐渐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基本机制是孕妇与胎儿听到优美动听的乐曲后,母体通过欣赏思维与逻辑思维,在神经系统产生神经递质并随血液循环流入胎盘,将这些特有递质效应送到胎儿大脑特定的递质环境中相应的部位,创造一个大脑神经发育的外环境,使之发育并且完善,从而达到改善胎儿素质的目的。组织胚胎学研究表明,胎儿在妊娠3月时内耳发育的程度基本和成人类似,到妊娠5月时,中耳的听小骨已分化形成,此后胎儿即有存在听力的可能。我们选择孕龄22周以后的胎儿,其对音响反应效果好,听音乐后使母体、胎儿机体内激素、酶和乙酰胆碱分泌均有增加,从而使血流量增加。脐动脉的血流表示胎儿胎盘的血流动力学情况,阻力大时,舒张期血流速度降低,阻力小时,舒张期血流持续存在。在正常妊娠音乐胎教后,其胎盘血管扩张,子宫胎盘床血循环呈高速低阻状态,血流灌注增加,RI、S/D降低。本研究证实,音乐胎教对此孕龄的胎儿血流动力有明显改善作用。大脑中动脉为营养大脑的重要动脉,可以直接反映胎儿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它不仅受自身生理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还与母体的状况密切相关。当宫内缺氧时,S/D、RI值降低,说明胎儿缺氧时,血流量降低为保证胎儿重要器官脑的血液供应,使胎儿血流阻力指标降低,血流量增加,血流代偿平衡的动态变化称为“脑保护效应”。而我们观察到的音乐胎教后其大脑中动脉RI、S/D下降,并非“脑保护效应”缘故,认为是胎儿心输出量增加脑血流量增加所致。胎儿能随轻松愉快的乐曲而振动,这种和谐的振动能使胎儿情绪稳定,心率平衡,升主动脉血流速度增加,心输出量增加。本研究证实,胎教能改善脐带胎盘血液循环,增加心输出量及大脑组织血流供应,利用四维彩超显像技术探测音乐胎教前后胎儿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实用性、无创性、重复性好等特点。我们的实验说明胎儿教育从而对胎儿生长发育有利,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曹晓桦,等.二维及四维超声成像探测胎儿嘴唇的对照研究.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52
[2]李朝霞,刘纪蓉,等.四维超声对胎儿体表成像的初步探讨.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5:69
[3]唐莉,林颖虹,朱艺玲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脐带扭转的临床分析.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11:61
[4]史念曾,邓淑敏,李青竹等,超声检测胎儿产生听力与孕龄的关系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5,11(10):7851
[5]赵夏夏,杨丽萍,尹玉成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吸氧后彩色多普勒对脐血流观察分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8,14(12):9331
[6]赵宝珍,赵玉华,刘卫平等,川芎治疗IUGR前后脐动脉血流频谱与正常对比分析中国超声医学志,1994;10(5):45O
[7]KurjakA,VecekN,HafnerT,etal1Prenataldiagnosis:whatdoesFourdimensionalultrasoundaddJPerinatMed2002,30(1):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