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光遗传学进展范例(3篇)
国内光遗传学最新进展范文
随着当代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被快速广泛地应用于中学教学过程中。微课除了具有微化学习内容、充分利用零碎化的时间、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等优点外,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多种智能终端,进行展现和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交流,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新颖独特而且灵活多变,在国内外风靡一时,也容易被很多教师以及学生接受。
1了解微课
1.1微课的概念
微课最早见于国外,美国的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秋首创1min课程。而在国内,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的概念,称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1.2微课的优点
(1)教学内容精: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集中突出问题,即“微问题”。“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相对于传统课堂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
(2)教学时间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min,最长不宜超过10min。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min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
(3)学生自主性强:微课视频化的特点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学习习惯,学生乐于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在课外或课上自行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快慢节奏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有较大帮助。
(4)教学效益高:微课内容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而录制,针对性更强,而且可以反复利用,不受传统课堂的限制。利用微课,一名教师可以给数以万计的学生传授课程,而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学习,不再受传统课堂的束缚。教师也得以从繁重的各种教学环节中抽身,将有更多时间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活动,以及增加对学生个体关注度和相应指导。
1.3微课的制作流程
微课制作流程简述如下:编排微课内容制作PPT录频软件(CamtasiaStudio6.0)录制后期处理(配音加字幕)视频编辑(请学生代表提意见)修改并完善视频编辑用于学生学习。
2微课在高三生物复习的应用初探
2.1微课应用于基础知识梳理
在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中,学生首先要过好基础知识关,教师引导学生按章节捋清知识点。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逐一弄清、融会贯通,再配合典型题目训练,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拓展,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由于高三生物复习时间紧,内容多,很多学生在一轮复习后基础依然欠缺,显得很焦虑,会影响到二轮复习效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尝试着制作微课用于辅助高三生物复习备考。
笔者以“光合作用”专题微课制作为例,将学生基础薄弱的内容整理后,制成4个微课视频,如表1所示。为便于明晰思路,不遗漏知识点,每个板块制作前,又细化为几个微目标。
类似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的内容,都可以拆分为微课内容。教师制作完成后,分专题编排整理,发到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等时间,进行查缺补漏,效果显著。
2.2微课应用于重难点内容的突破
在高三生物的二轮复习中,一般进行专题复习和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例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综合、遗传规律的应用及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变异与育种的综合、生命活动调节的综合、生物与环境的综合、实验探究、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综合、基因工程的应用等。教师对上述的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反复讲解时间又不允许,这时候可将上述内容制作成微课,解决冲突。学生可以对相应内容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学习,起到很好的效果。
以“遗传系谱图类遗传题的解题方法”的微课制作为例。首先,简介此类遗传题在高考的考查方式、考查分值等。然后,归纳解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第一步,分析遗传系谱图,利用规律判别遗传病种类及遗传方式;第二步,推导出双亲及后代相应的基因类型;第三步,充分利用题目的已知条件,画遗传图解,推导并计算后代患病或正常的概率。最后,进行典型例题的具体分析和典型题目的练习(如例1)。题目的选择以中等难度为宜,太难不利于学生的接受。
【例1】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系谱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回答(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2)乙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
(3)如果Ⅱ-4、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按照甲、乙两种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请计算:
①双胞胎(Ⅳ-1与Ⅳ-2)同时患有甲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②双胞胎中男孩(Ⅳ-1)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女孩(Ⅳ-2)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2.3微课应用于试卷讲评
试卷讲评课是高三备考工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对复习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通过试卷讲评,有助于快速纠正学生错误和混淆的知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完善其知识系统和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试卷的讲评也存在时间分配的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为使试卷讲评能将精力集中在核心内容上,教师可以将一些内容分割制成微课,供学生自学或课前播放,如考试概况与错因分析、重难点知识拓展等。以2015年广州一模的理科综合生物考试为例,考试难度为中等,典型错误的原因分析如下:
(1)答题不规范:例如第26题第(1)小题,把“类囊体”写成“内囊体”,把“无水乙醇”写成“乙醇”。
(2)基础知识薄弱:例如第4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因对课本实验细节不熟悉导致失分。第24题考查选修内容,因遗忘基础而失分。
(3)实验分析能力欠缺:例如第29题实验题,不少学生没有理解题意,就开始作答,导致产生明显的错误被扣分。
(4)心理素质不过关:选择题第1、2题简单,但由于许多学生还没进入到考试状态,或粗心大意导致失分。
(5)审题能力欠缺:特别是分析图表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如第26题第(2)小题,部分学生因对坐标图信息分析不当,而失分。
教师将上述错误原因分析制成微课,提供给学生课前自学。当然,微课内容除了错因分析,还要对学生今后复习的方向,做出具体提示,例如注意回归课本扎实基础、培养严谨的解题习惯、培养良好的应试心态等等。
2.4微课应用于方法指导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忽略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等的指导。备考经验表明,这些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在微课的制作选定主题时,一定要为方法指导留一席之地,例如,要专门讲授常见题型的答题方法。
以“曲线图题的解题方法”微课制作为例。首先,介绍一般的解题思路:解答曲线图的三步曲是“识标、明点、述线”。但有时题目中的曲线比较复杂,如曲线不止一条(多曲线一坐标),即除自变量外,还有曲线间变量。这时,可添加辅助线将多个变量转变成单一变量进行解答;有的图解坐标不止一个(多曲线多坐标),这时要辩清曲线对应的坐标含义,搞清曲线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并列关系。最后,进行典例分析,如例2。
【例2】某研究小组研究光照强度对小球藻产生氧气量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P处净氧量为负值,是因为小球藻不进行光合作用,且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B.Q处净氧量为零,是因为Q处小球藻不进行光合作用
C.净氧量=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量-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
D.由图可知,光照强度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
分析:①“识标”,横坐标(自变量)是光强度,纵坐标(因变量)是培养液中的净氧量,代表净光合速率;②“明点”(起点、终点、转折点、交点),P点光强度为0,代表呼吸速率,Q点净氧量为0,代表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③“述线”,(随着横坐标即自变量)的改变,纵坐标因变量改变规律)在一定的光强度下,随光强度增加,净光合速率增加,当光强度达到一定强度水平后,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加。分析选项,可知正确答案为“B”。
3微课制作的注意事项
(1)选题要有代表性。选题应围绕教学或学习中有代表性的问题,或者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用传统方式解决的问题进行设计。
(2)选题方向要具体。微课选择的题目必须是某个具体的考点或某个明确的主题。主题过大时,教师可以进行拆分,分为多个微课。
(3)内容要短小精悍。微课的主要资源是视频教学片断。根据视觉驻留规律和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视频片段不要超过10min,时间越长,学习效率越低。
(4)讲解要浅显易懂。讲课的语言尽可能直观、具体、生动,能够直观表达的内容尽量可视化。例如,实验操作可以借助动画,使内容更直观易懂。
国内光遗传学最新进展范文
“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一直以来致力于辅助生殖和优生新技术研发、引进消化后再创新,将成果推广至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培养技术人才,提升生殖医学整体行业诊疗水平。
硬件过硬人才济济
2011年1月,由科技部批准,中心依托山东大学成立。其坐落于素有“泉城”美名的济南市,总面积13000余平方米,拥有众多先进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人民币。技术平台设有辅助生殖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平台、优生综合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平台、生殖障碍性疾病遗传学筛查和基因诊断研发平台、人类生育力储备和生殖相关疾病资源库。此外,还拥有国际一流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实验室、细胞培养实验室、倒置光学显微镜、显微操作系统、激光打孔系统、荧光显微镜、IVF工作站、PGD工作站、ABI3700全自动测序仪、ABIPrism7500实时定量PCR仪、罗氏480荧光定量PCR系统、ProteomeLabPF-2D目标蛋白快速分离系统等。
目前,中心共拥有工程化技术研发与转化人员253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各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高级职称35人,博士学位36人,硕士学位52人。
创新研究开花结果
中心自建立至今,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美国AHA基金、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等研究课题1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奖三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技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以及其他省部级奖励共20余项,其中“卵巢功能异常―PCOS和POF分子遗传机理及治疗新技术的建立和应用”荣获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的生殖技术创建、体系优化与临床推广应用”荣获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2)、“人类宫腔配子移植技术”荣获1993年国家发明奖三等奖(排名第2);授权发明专利10项;600余篇,SCI收录300余篇,单篇引用800多次,其中两篇分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论学术论文”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1年,中心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3个遗传易感位点,该研究发表在NatureGenetics(2011),并被NatureChina评为研究亮点,评论指出:“PCOS病因病理复杂,一直以来是该领域研究的世界难题,本发现不但有助于深入解析该病发病机制,而且为其风险预测、早期防治以及为新型高效药物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生物靶标;对探索PCOS发病的遗传学基础、临床治疗及远期并发症的预防均具有重要意义。后续研究又发现8个PCOS遗传易感位点(NatureGenetics,2012),所发现的易感位点也先后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验证,目前美国NHGRI数据库中收录的11个PCOS易感位点均出自本研究团队,标志着在PCOS发病机制研究领域该团队已居国际前列。”
2016年PCOS的临床研究方面获得重要突破。由该团队牵头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PCOS辅助生殖治疗冻胚移植显著提高活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降低PCOS促排卵OHSS并发症;并发现冷冻胚胎移植增加妊娠先兆子痫发生率。为PCOS临床实践标准的变革提供证据。该研究发表于NewEnglJMed.(2016)杂志。
此外,中心还首次发现多个卵泡发育调节关键基因突变与卵巢早衰(POF)发病密切相关。目前,由“人类遗传学百科全书”―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命名的POF基因共11个,其中3个出自本研究团队(POF5,POF6,POF11)。POF致病基因及发生机制研究不仅为临床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有助于对特定基因异常患者及其年轻子代提供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
在辅助生殖方面,中心开创、优化多项助孕技术,如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卵/及胚胎的冷冻保存技术、囊胚培养与冷冻保存技术、辅助孵化技术、配子宫腔内移植技术、经阴配子输卵管内移植技术、未成熟卵体外成熟培养/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夫精人工受精技术、供精人工受精技术、供卵/供精技术;在优生方面,掌握胚胎植入前细胞和分子遗传学诊断技术、创伤性产前诊断取材技术、非创伤性产前诊断取材技术、遗传病细胞遗传学产前诊断技术、遗传病分子生物学产前诊断(基因诊断)技术;在人类生育力储备和生殖相关疾病资源库平台方面,已建立生殖相关疾病资源库、人类生育力储备资源库、人类库、卵子库、胚胎库。
推广应用落地生根
中心除了专注科学研究,还积极促进各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牵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卫生行业标准(WS330-2011),已于2011年12月由卫生部颁布实施;牵头制定《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于质量控制》《中国不孕(育)诊断标准》《闭经诊断与治疗指南》《异常子宫出血指南》及孕激素维持早期妊娠和防治流产的中国专家共识;此外,还主编《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与治疗规范》和《闭经诊断治疗指南及解读》等继续医学教育教材。
目前,中心已与10余家单位建立了长期技术指导和服务机制,并积极与国内医院开展技术协作,把新技术推广至各基层医疗单位,如广西妇幼保健院、邹平县中医院、寿光市妇幼保健院、东营市人民医院、日照市计划生育科研所等。
中心牵头全国37家单位承担了卫生部行业重大专项“生殖与生育重大疾病诊治的规范化与推广”,进行生殖疾病诊疗标准的推广应用。已先后在20多个城市培训80余次,共培训各级医师20000余人。单项技术也在全国100余家单位进行了成功推广。
经过5年的发展孕育,如今的中心已是桃李满天下,共计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80余名。每年新招博士3?5人,硕士8?10人。累计培训进修人员300余人,同行业专业技术人才3000余人。
国内光遗传学最新进展范文篇3
关键词:文化展示;考古遗址;遗址公园
中国是世界上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不曾中断的多民族统一国家。遗存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迹,形象地记载着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进程,它们不但是认识历史的证据,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
迄今为止,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4是大型古代城市遗址,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文明发展过程的集中体现,很多国家把考古遗址作为文物保护的重中之重。[2]考古遗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集中体现了中华悠久和璀璨的古代文明,在旅游、城市和文化等建设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考古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实行标志着中国考古遗址保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推动考古遗址保护发展的新形式,为城市建设和考古遗址保护找到了一个结合点,为城市文化建设找到了新内容。[3]目前,中国考古遗址保护在各地正在蓬勃地兴起,[4-5]利用遗址公园建设契机推进相关传统文化展示建设,不仅是考古遗址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传统文化与考古遗址相互依存
目前,学术界尚没有给传统文化下一个严格而精确的定义。如果按照文化的狭隘定义,可以认为:传统文化是指古代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如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礼仪制度、行为方式、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宗教信仰等。[6-7]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我党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一项基本方针,一直都受到我党历届领导人和政府的重视。[8]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10]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10]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11]
考古遗址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蕴含了古代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具有种类众多、规模大、价值高和影响深远的特点,[12]往往是古代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缩影,体现着古代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它们在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常常被人们誉为历史时代的地标,如:美国芒德维尔考古遗址被誉为世界性的历史地标,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则被称为千年古都新地标。
此外,考古遗址承载了某一社会群体或人们共同体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进行的各种社会信息,如科技、艺术和社会活动等。因此,可以说传统文化是考古遗址的灵魂,而考古遗址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考古遗址不仅在物质遗存方面具有特殊性,在其文化层次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个性。如何全面地去认识一个考古遗址,就需要从物质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入手。目前,遗址展示已经成为中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手段,能够揭示出遗址在物质层次方面的内容。相比较而言,传统文化展示(文化展示)则尚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的实践也显得非常不足。
总之,传统文化是考古遗址灵魂,决定着考古遗址的历史文化定位。考古遗址是承载传统文化的物质基体,见证了历史人群的社会活动。因此,传统文化与考古遗址是相互依存的,其关系正如人体和灵魂的关系。
二、文化展示是考古遗址保护利用的重要方式
毫无凝问,考古遗址只有通过文化展示才能够尽可能地揭示其蕴含的“传统文化信息”,而相关的传统文化只有通过考古遗址平台才能够进行“再现性”的展示。文化展示可以将考古遗址与其表征的传统文化连接起来,使人们能够在了解考古遗址的同时,认识其相关的历史。
遗址展示和文化展示是考古遗址保护的两个重要方式。遗址公园建设始于日本,[13-15]由于他们重视遗存的可观赏性,因而特别注重利用遗址和文化展示方式“再现”遗址的历史风貌。[16]事实上,西方很多国家都同时采用了这两种方式进行本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依据旅游学对文化展示的定义,可以将考古遗址公园方面的文化展示定义为:以特定的传统文化内涵为线索,以考古遗址公园为载体,将抽象的传统文化主题通过具象的形态展示出来的一种场景设计方式。[17]文化展示是全面揭示考古遗址的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1.文化展示有利于全面诠释考古遗址内涵。遗址展示和文化展示是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两种重要方式,我国也已经从过去重视遗址展示,逐渐地朝着并重遗址和文化展示的方向发展。例如:西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一直都非常注重遗址展示工作,广泛地利用景观营造、数字手段和轮廓表示展示模式;[18]一些遗址目前也开始了相关的文化展示方式,如大唐公主出嫁仪式,就是在丹凤门前按照唐代风俗习惯展示皇室嫁娶活动。
文化展示可以借助于遗址展示提供的场所,利用相关手段展示与遗址相关的传统文化内涵,其有益于全面诠释一个遗址的传统文化特色,加深人们对考古遗址和相关历史文化的认识。例如,英国弗拉格考古遗址公园是英国重要的一处青铜时代遗址,[19]它将遗迹展示和文化展示协调统一起来。该考古遗址公园展示了部分古代遗迹出土时原貌,借以展示给游客古代遗址埋藏状态,同时也唤起人们对遗址的保护意识。同时,它广泛地采用了多种文化展示手段,如考古培训、实验考古、历史文化活动、多媒体演示等手段,使游客从被动的受众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2.文化展示有利于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中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给考古遗址的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给遗址保护带来了挑战。事实上,中国诸多考古遗址都采用了完全展示遗址发掘现状的方式进行遗址公园建设,将珍贵的遗址置于各种腐蚀因素之下,遗址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文化展示可以减少游客对文物实体的关注度,有效地减少文物面临的保护压力。如,日本的吉野里考古遗址公园就是在覆土的遗址上复原古代建筑极其相关文化内涵,仅仅展示了极少部分的考古遗迹,有效地保护了遗址。[20]
3.文化展示有利于文化旅游的发展。文化旅游是旅游现象中最为古老的形式,在当今国际旅游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7]考古遗址公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将传统文化信息展示给旅游者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文化展示对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是至为重要的,可以弥补遗址展示的缺点。文化展示可以将传统文化以多种形式展示给大家,从而避免了文物带给受众的静寂感,使受众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或者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文化展示还具有无限扩展性,可以不断地衍生新形式和内容,吸引旅游者再次游览,为遗址旅游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新资源。
4.文化展示在考古遗址文化产业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产业园建设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文化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可以形成集创新、孵化、管理投资、后勤和产权交易等系列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产业组织形式。[21]
目前,国内许多地方开展了文化产业园建设计划,其中很多都是以考古遗址为依托,如西安建设五大文化产业园计划,涉及考古遗址就有临潼文化产业园区、曲江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法门寺文化园区和华夏始祖文化园等。
历史文化发掘和展示过程是一个重现性过程,会再现一批优秀的历史文化项目,为文化产业提供发展方向和必要支撑。同时,考古遗址的文化积淀为文化产业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意资源,能够推动特色文化产品的形成。
三、考古遗址文化展示体系构建
1.考古遗址文化展示的内容。遗址展示以展示原真性的遗迹和遗物为主要目的,而文化展示的内容以古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因此,文化展示必须以遗址展示为基础,以考古遗址的文化内涵为对象,将它们再现于世,使人们了解我们具有历史特色的文化面貌。
文化展示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对考古遗址承载的历史文化深入的研究基础之上,是对相关古代艺术、文化和科技的梳理,既需要文献和实物资料的支持,更需要社会不同行业的相互合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
总而言之,文化展示可以先从标志性文化建设入手,即以衣、食、住、行、娱乐、艺术、文学和建筑为线索,分别构建和恢复该领域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成一个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等不同层次文化构成的文化展示体系。[22]
2.考古遗址文化展示的方法。历史文化具有显性和隐形的特点,文化展示可以依据不同特点的历史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展示设计,涉及的方法很多,主要有陈列展览、行为再现和媒介传播等方式:
①陈列展览。考古遗址文化展示的陈列展览与遗址展示不同之处在于文化展示是以特定的文化内涵为线索,以特定的遗址为平台,将抽象的文化主题通过显性的形态展示出来。例如扬州城考古遗址公园中的宋夹城遗址中建有扬州城最大的群雕“铁血扬州”,就充分展现了扬州军民抗击敌军的战争场面,还建有一个“宋代文化陈列馆”,则展现了宋代扬州的民俗文化。
陈列展览的形式是多样的,有以文物实体、仿制品、展板、模型和文字说明为主的传统展览方法,也有以多媒体技术为辅的媒体工程展览,如井冈山革命历史展馆序厅中的多媒体立体画。媒体工程是集合声、光、像为一体,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最终实现表演来传达特定内容的一个系统工程,[23]是陈列展览的新趋势。
②行为再现。考古遗址文化行为再现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第一,利用影视和舞台艺术表现历史场景。影视形式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着很高的传播效率,可以在考古遗址保护利用宣传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相比而言,舞台艺术虽然受到时空限制,但也绝不能忽视它在考古遗址文化展示中的作用,它们可以形成文化旅游优势资源。其二,实施观众参与性项目。参与性项目的建设能够直接地搭建起连接游客和古代文化的桥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提升考古遗址文化展示的水平。日本吉野里遗址安排很多游客参与项目,如插秧、射箭、钻木取火以及制作勾玉、土笛、土器、玻璃制品等工艺品的简单活动,还聘请了相关专家举办讲座,也以实验考古学的形式向游人传授古代文明的知识,会不时举行各种特别活动来体验古代的生活。[24]
③媒介传播。遗址公园的媒介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实现。互联网具有信息容量大和多样性,传播速度快、高度开放性、便捷性和隐匿性等特点,是目前最为高效的一种媒介传播。利用互联网构建考古建遗址公园网络平台是考古遗址公园走向世界的强有力的工具,可以在观众和遗址之间搭建起一座便利之桥,使游客能够全面地了解遗址的相关信息,也能使公园得到相关的反馈信息。
古建遗址公园网络平台可以同数字化博物馆和虚拟遗址公园网络化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相关展示系统。数字博物馆是一个运行在网上的博物馆。它也是集供网民参观、学习、休闲及社会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博物馆,同时,它又能提供有关藏品更多的、现有研究所得的相关信息。[25]而虚拟遗址公园通过计算机技术及相关技术创建一个三维虚拟环境,用户通过用户接口感受虚拟环境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信息,可以同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从而使人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26]。
参考文献:
[1]张松书.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单霁翔.考古遗址保护及策略[J].建筑创作,2009,(6).
[3]张忠培.关于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一些意见——在“2009考古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上的发言[J].东南文化[J],2010,(9).
[4]赵荣.陕西省考古遗址保护新理念的探索与实践[J].考古与文物,2009,(2).
[5]龚良.中国东南地区考古遗址保护的可行性方法——以江苏为例[J].东南文化,2009,(6).
[6]姬汝茂,陈艳玲,王敏,孙夏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2010.
[7]周蓓.关于传统文化内涵之思考[J].艺海,2009,(8).
[8]张俊,付文杰,张晓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9]朱瑛,李运祥.毛泽东文化思想探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10]赵智奎.精神文明建设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11]胡锦涛.新华网特别专题——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EB/OL].news.xinhuanet.com/new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12]国家文物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文件选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3]赵尚朴.东京都新宿副都心规划简介[J].国外城市规划,1980,(1).
[14]赵冬日.东京都的规划与建设[J].建筑学报,1980,(4).
[15]刘德明.日本东京利用搬迁遗址修建公园[J].国外城市规划,1987,(1).
[16]侯廷生,刘东光.赵文化论集[M].武汉:崇文书局,2006.
[17]BobMcKercher,HilaryduCros.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朱路平,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18]和红星.大明宫的前世今生——大遗址保护与西安城市规划[J].建筑创作,2009,(6).
[19]Flagfen考古遗址公园主页[EB/OL].flagfen.com/.
[20]许凡,张谨,刘硕,钟彦华.史前遗址的展示——以日本吉野里国家历史公园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6).
[21]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22]肖尚军.中国传统文化概要[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
[23]潘岷.展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4]吉野里历史公园主页[EB/OL].yoshinogari.jp/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