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文学范例(3篇)
现代主义文学范文
后现代主义与网络文学是近年来颇受学界关注的两大学术焦点。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及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网络文学这一新型文学形态,透过当下网络文学的生存发展状况,反思文学的形态和内核,促使其朝更加有序、良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日常生活审美化;网络文学
一、前言
随着现代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人们开始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和文明,但却失去了归宿感,惊奇地发现自己已无家可归、一无所有,仅沦为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此时,“独立”的人正迫切需要某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后现代主义则致力于打破这样的审美规范,注重用世俗化、大众化的眼光,无所顾忌地从本能角度表现人性及人生的本原面貌。
正如利奥塔所宣称的:“后现代即是那种在表现自身时将见不得人的卑微性也展示出来的东西。……后现代将是这样的一个时代:它在现代将以表现本身来突出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事物;它本身拒绝相信优雅的形式会带来的慰藉”。[1]在语言方面,他们也不再追求“文学性”,而更是更为注重直白、浅显,有时甚至不避粗言秽语。所以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高雅与通俗、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界限消失了,作品相应大多呈现出快餐性、大众性、感官消费性等等特征。换言之,现代艺术中所强调的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在后现代主义那里已被消解,日常生活进入了艺术,艺术也进入了日常生活,日常生活逐渐实现了审美化。这些新兴的“泛审美”,诸如广告、流行歌曲、电影电视等等,是用“符号”、“视像”的感官消解了艺术的精神价值,体现了后现代艺术“有容乃大”和多元发展的可能性。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后现代艺术的这种可能性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它自身应有的地位也最终得以确立。
二、网络文学的后现代色彩
1.超文本特质
网络文学有着“超文本”的特质,包涵着“超文本”与“超媒体”双重含义,前者注重对单一文本的封闭性结构的超越,而后者致力于超越语言文字的单一织体。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节点的文字、图表、音频、动画、视频和图像等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被视为“超文本”。传统文学文本的语言材料不管是以横行的方式排列,还是按照竖行的方式排列,基本是在一个平面上进行,无论是作者写作还是读者阅读都需凭借相继的线性顺序进行。相比较而言,网络文学文本的语言材料则是一种立体结构呈现,并且作者写作和读者阅读也大多以非线性的顺序进行。
就“超文本”而言,它不再依赖语言媒介和文本形式,“网络文本的特色和有事在于利用网络技术,把文字与视频、音频结合起来制作超媒体、超链接式作品,这是网络文学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根本标志,也是最贴近网络本性的创作革命,应能成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之一。”[2]所以它堪称网络文学最具本质性的特征,带给了人们文学革命的新希望。然而,多媒体则是利用多种媒介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录像、数码摄影、影视剪辑等集于一体的信息技术手段,这类网络文学没法转换为纸介质作品,离开了电脑网络就无法生存,唯有此种电子文本才能构成独立的网络艺术问题。在欣赏多媒体文学作品时,读者用鼠标点击后,Flash画面就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往往会在背景上配置了水一样流动的线条,一段文字相继缓缓浮现,动听的音乐也会随机响起,给人美不胜收的视听效果。
2.对传统文学的解构
网络就其本质来说,具有虚拟性、非现实性,渴望尝试去否定现实,这必然也赐予了网络文学解构性的特征和浓郁的后现代色彩。“这种后审美艺术‘由于失去了膜拜基础,因而它的自主性也消失了’……观众成了一位主考官,但这是一位消遣性的主考
官”[3],它的创作目的多在于自我展示与娱乐消遣。所以,网络文学致力于打破传统文学的清规戒律,拒绝深刻的沉默或是故作沉默的深刻,结构指向了文章本身,多停留于故事的表面,比如倒叙、插叙、蒙太奇等。
例如《悟空传》就是这方面的典型,除了爱情没有解构外,其他的一切都被解构了,像时空关系、人神关系、师徒关系、生死关系,都被彻底解构了。1967年美国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出版的《白雪公主》中,被社会所广为接受的理想和图腾被后现代主义的齿轮无情碾碎,出现了一个堕落的白雪公主的形象。钢筋水泥丛林代替了神秘森林,七个矮人是精神层面上的“矮子”,然而白雪公主竟沉浸在和七个男人的缠绵不清的瓜葛中。在后现代语境下的网络文学中,调侃圣贤和崇高俨然成为了题中应有之义,传统的精英意识、神圣崇高不得不在诙谐的亵渎前土崩瓦解,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文学平等、人人平等以及与传统的一刀两断。
3.颠覆旧的文学语言系统
我们会发现网络文学中出现了很多新的词汇:大量网络、计算机专业用语,大量体现特殊表达效果的网名以及大量的书写符号。
这些词语都是字典上还没有释义,近期网络生活中出现的,有些是网民们创造的常用语,如微博控、菜鸟、腐女、网恋、MM等等,网络色彩比较浓厚,增加了网络读者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些则是符号语言,凭借键盘输入比较简单,便使得网络文学作品中混杂了很多书面符号,特别是那种具有象形意味的表情符号,是可以直接表达“形”与“声”的词汇。还有一种是通过歪曲词意、偷换个别字来亵玩典故、成语等俚俗之语的语言表达,比如“波涛汹涌”、“遇人不俗”、“人比黄花瘦,犹记锅包肉”、“擒贼先擒王,骂人先骂娘”等等。
这些口语化、世俗化、影图化的直观的符号既对现有文学文本的神圣性进行了游戏似的解构,又具有某种朝向语言符号的物质性层面回归的趋势。这一切无不向我们呈现了这样的局面――网络文学似乎与传统文学分道扬镳,给人们带来了某种脱离教化传统的自由和轻松。
三、小结
在后现代视野中的网络文学完全取消权威话语,只解构而不建构,带来了不确定性的特征。这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表征同样形成了某种应和关系,反中心、反历史、反主体,具有开放、平等、兼容和共享精神,突破和超越了传统模式和精英话语。网络文学凭借互联网的优势,可以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无论是写作的方式还是内容都迎合大众的口味,真正实现大众化的理想。
随着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它的后现代属性也在不断深化,在挑战传统文学的同时也面临了一些自身的危机与挑战。如果从后现代主义视角来分析网络文学,我们会发现这一新兴文学形态的商品化特性,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文化已成为一种内在理路,无疑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反思文学的形态和内核。
[参考文献]
[1]孟庆枢.西方文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37。
[2]张永清.新媒介新机遇新挑战――网络文学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9,(2):7-12。
现代主义文学范文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02
一、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一)自由主义文学定义
社会学是这样定义自由主义的: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为主要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第一个给自由主义文学明确定义的是刘川鄂,他认为自由主义文学是“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文学观念影响的独立作家和松散组合的文学派别,他们创作的那些具有较浓厚的超功利色彩,专注人性探索和审美创造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现象”。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则是指发生在20世纪20和30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想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作家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创作的独立性。这一时期文学的最大追求是“自由”,作家思想上的自由,文学作品反应文学与人生的密切关联。虽然自由主义文学流派众多,但是他们普遍表现出“远离政治,贴近艺术”的价值追求。
(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代表流派和作家
自由主义文学旗下流派众多,可谓各有特性,各流派包含的作家更是多如繁星,著名作家辈出。他们倡导的“自由”、“为人生”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甚至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流派有:“现代评论派”、“新月派”、“语丝派”、“新感觉派”、“九叶诗派”、“京派”、“自由人”等。在众多流派下包含了庞大的作家群,如梁实秋、林语堂、闻一多、徐志摩、朱光潜、沈从文、等知名作家。对自由主义学者的研究也一直不断,如叶向东对梁实秋的考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民族救亡的形势使梁实秋对自由主义文学现代化剪口的努力,成了一种个人的呐喊。他坚持的文学自由和主张抗日救亡的无产阶级文学成为难以避免的矛盾。”李明清着重探讨“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想。他认为:“这两个流派提倡文学的自由品格,主张艺术多样性和艺术真实论。不可否认他们的一些观点存在偏颇地方,但是他的价值不能否定。”
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与当代文学
(一)当代文学的兴起和发展。
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新时期文学、80年代文学、90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当代文学走过了六十年,其发展和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它的繁荣是作家推陈出新的硕果,也包含对众多流派、作家经验的吸收。
文学是自由的,包容的,只有开放的文学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幻。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正是这种文学,它包罗万象精彩纷呈,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是如此丰富。当代文学迅速发展在借鉴传统文化的方面,现代自由主义是功不可没的。那种开放的文学思想主张让更多的文学理论得以绽放,“自由”和“为人生”的主题也是当代文学中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当代文学对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吸收
1.为人生的写作态度与目的。
在“五四”文学启蒙时期初始,周作人就提出“人的文学”这一经典理论。对于什么是“人的文学”,周作人这样解释,“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便谓之人的文学”。他鲜明地指出新文学改革的本质,必须是实现思想内容的革命。这一文学观点在当时升华了白话文学的精神,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深度,对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潮流,是对“人的文学”最直接的复苏和致敬。其中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张洁的《方舟》等等,他们在表达对愚昧时代控诉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唤醒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灵魂的尊重。“人的文学”对当下的作家和文学潮流也有很大影响。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大众需要的文学是百姓的、日常的、实用的文学,相应的要求作家的文学创作也要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群众生活。
2.反映日常生活,突显平凡世界
文学自由主义并不是自由文学,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甚至连文学自由也不能充分做到。那一时期,文学与政治是缠绕一起的死结,任谁也打不开的。很多作家既不愿卷入政治,又不想放弃文学,只有寄居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处。沈从文的著名作品《边城》是典型的描绘自己故乡的作品,文章着重叙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以及一代年轻人的感情纠葛。其他如张爱玲、徐志摩等,他们的创作部关乎天下大事,不去进行任何的批判,有的就是小桥流水的已经和简单朴素的表达。这样的作品不会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他们始终在坚持自己的个性化创作,游离于文学边缘地带,但却是对文学审美最真的追求。
八十年代中期,新写实小说异军突起,成为当时文学界一支实力新军。新写实小说继承了现代自由主义“反映日常生活”的主旨,并将琐碎苦恼的人生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中的很多作品看上去渺小甚至卑微,可拥有可以打动大众人心的巨大力量。《一地鸡毛》是新写实小说中的佼佼者,刘震云通过对豆腐、菜篮子、孩子、妻子、保姆之间的恩恩怨怨的描写,反映了小林家庭遭遇和心灵轨迹演变。当然他所要表现的绝不仅仅是夫妻间的争吵,邻里间的猜忌,他要反映的是大多数中国人八、九十年代的生存状态。刘恒的《狗日的粮食》,池莉的《烦恼人生》,都是以琐碎事件表现人生的经典之作。这样的作品是大众化的,赢得读者的喜爱,让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变得亲切。
3.自由主义文学与文学自由
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强调的自由,是突破封建思想文化的文学革命,是“人道主义”、“为人生”等从西方吸收来的新思想。此时自由的范畴是有限制的,在其众多理论中成果不少,但终不能做到彻底自由。
现代主义文学范文篇3
中国现代作家对西方浪漫主义的接受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先天不足。“浪漫的混乱”是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代表社团新月社的成员梁实秋评价五四新文学的话语,他的这一话语形象地概括出了中国现代文坛浪漫主义的混乱状态。从中国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认识和评价以及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来看,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出现了异彩纷呈、真伪难辨的形态。人们习惯于从高尔基的“浪漫乃是一种情绪”来理解浪漫主义,造成了现代文学浪漫主义概念的过度宽泛。
从高尔基的思路考察文学问题容易将社会历史转型期的社会文化思潮和文学思潮理解为浪漫主义,因此很多人将五四时期成为“浪漫的一代”,很多人将浪漫主义理解为一种时代的特殊气氛。我们可以从浪漫主义的代表文学社团创造社前后期发展情况来看到这一现象的真实存在。前期的创造社高举浪漫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大旗,随着社会革命的发展,后期的创造社则转向了革命文学的倡导。无论是认识评价上的困惑还是所受到影响的复杂多变,都显示了中国作家对西方浪漫主义接受上的混乱性。在中国现代文坛,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是20年代文学的两大旗帜,但是到20年代后期,现实主义逐渐超过了浪漫主义,占据了现代文坛的主流,而浪漫主义逐渐走向衰落。现实主义超过浪漫主义有着中国现实社会政治革命的原因,也与中国接受提倡现实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现代文坛20年代后半期,曾经高举浪漫主义大旗的郭沫若发表文章《革命与文学》,称欧洲“浪漫主义的文学早已成为反革命的文学”。郭沫若作为一个革命者对浪漫主义文学进行否定,开始转向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瞿秋白也在30年代初发表文章称“浪漫主义是新文学的障碍”。
当时的革命作家对浪漫主义的否定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的。2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大量接受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是提倡现实主义的,文学来源于人民大众,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左翼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在文坛占据重要地位。严酷的现实革命斗争要求人们以更加现实的姿态去面对革命。作家和文艺理论家更加强调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导致了标语口号式的文学出现,作家开始摒弃五四时期的个性主义思想,强调阶级、群体意识。对文学功利性的强调和个性主义的批判,限制了作家的主体意识和文学创作的个性特征的发挥,使文学逐渐走向概念化的模式,损害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使浪漫主义文学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