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范例(3篇)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篇1
【关键词】明清时期;两广;地缘政治关系;影响
【作者】滕兰花,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历史地理学博士。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C9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1-0112-006
TheGeopoliticalRelationsofGuangdongandGuangxiandItsImpactinMingandQingDynastiesPeriod
TengLanhua
Abstract:IntheMingandQingDynastiesperiod,theunbalancedphenomenonofGuangxiregiondevelopmentexacerbated,butalsotheunevenphenomenonindevelopmentintheeast-westisevident,whichwithneighboringprovinces,especiallyGuangdongandGuangxigeopoliticalrelationsareinseparable.WiththefactthatGuangdongeconomyroseabruptly,itspowerfulgeo-economicradiationforceaffectedtheeastandsoutheastareaofGuangxi,butalsohadastrongimpactinculture,whichcreatedtheobviousdifferenceinsocialeconomyandculturebetweentheeasternregionandwesternregionofGuangxi.
Keywords:MingandQingDynasties;GuangdongandGuangxi;geopoliticalrelation;impact
历史时期,广西社会开发进程在自然、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存在着区域差异,自秦到宋一直是表现出南北不平衡的差异,桂北特别是桂东北地区发展较快,其它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广西区域社会开发出现明显的东西发展不平衡,时至今日,广西区域社会开发的东西不平衡仍很明显。虽然学术界承认古代广西存在着区域社会开发的东快西慢的差异,但是都多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人口与移民等方面进行粗略地探讨,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并且引入地缘政治学理论进行深入地研究,这尚无人涉足。周边省区对广西的地缘关系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它影响了广西区域社会开发的进程。特别是,广西地区毗邻广东,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都避免不了区域地缘政治关系方面的影响。
地缘政治是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近些年来,学术界多把这种理论移入研究地缘环境对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上。李孝聪先生的《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在书中引入了地缘政治的学说,把它引申为区域内部的行政区划结构,表述为“区域的地缘政治结构”,他认为地缘政治结构指的是受政治制度与政治环境等要素制约而形成的地理空间结构,反之,这种地缘结构又对地区政治的动向有着重要的影响。①方铁教授指出,在研究西南古代区域史时,要注意西南地区的地缘政治关系,西南地区内部各地区之间存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以上关系隐藏于西南地区演变过程的内部,深刻地影响了数百年、上千年该地区的历史发展。②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明清时期广西与周边省区之间的地缘关系。因为地缘政治所涵盖的面很广,同样适用于同一地缘下的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的分析。本文即在历史地理学的视野指导下,引入地缘政治学的理论,试图分析两广地缘政治关系以及对广西区域开发的影响,以求教于方家。
一、两广的地缘环境
地缘环境不仅包括传统的地理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包括与地缘有关的经济关系、民族关系、文化关系等诸多方面。广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之地,东北与湖南毗邻,东与广东相接,西连云南,西北紧邻贵州,西南与越南接壤,既是中国内地,又是边疆重地,地缘政治环境十分特别。
广西与广东地处五岭之南,珠江水系把两广维系在岭南这个较大的地理单元,先秦时期的西瓯、骆越先民是两广大地上的主人。尽管有云开大山、六万大山、萌渚岭把两广分隔开,但是西江在广西梧州汇集了各支流后,流入广东,这条河道就是两广之间天然的纽带。在唐朝中期以前,广东和广西被并称为岭南,是历代王朝统治下的一个大的政治地理单元。唐朝中期在岭南地区分别设立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岭南才开始分为广东和广西两个部分。
从秦代设岭南三郡到隋朝,两广的行政设置均相互交错,并没有形成单独的一级政区。唐初设立岭南道,两广仍同属其中。唐咸通三年(862年)岭南道分为岭南东西二道,两广才正式分治。宋代时,在岭南先设置广南路,太宗末,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这是广东、广西名称之来历。广南东路治所在广州,有14州;广南西路治所在桂林,有7州。广南东西之划分,以西江流域的封州梧州之间为界,贺江、云开大山以东属于广东,以西属于广西。这种划分是受地形影响。贺江自北向南流,萌渚岭、大桂山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构成两广的东北界,而云开大山、勾漏山、大容山、六万大山则组成东南屏障,这些天然屏障基本奠定了今日两广的分界线。
元代,广东地区归江西行省管辖;广西地区归湖广行省管辖,今海南省和雷州半岛,都归湖广行省统辖。政区如此调整,是因为元代通岭南的主要交通线是沿赣水和湘水分东西两路而下。自赣水逾大庾岭,则进入北江流域,江西与广东的联系很便捷,所以广东划归江西行省管辖;而原先的湘桂水道保持畅通,所以广西划归湖广行省管辖。这种交通格局更是奠定了两广各自的发展方向及水平。明朝初年平定岭南后,由于广西壮、黎、瑶三个民族反明起义猛烈,朱元璋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把黎族聚居的海南岛,钦、廉州地区和雷州半岛一并划归广东,以便加强控制。直到20世纪后半叶,钦廉地区才回归广西。这种因交通线和军事用兵引起的地缘政治格局,对广西沿海地区民系、方言、习俗的影响,至今仍然能够感觉到。③明清时广西由于自然条件上的相似性以及经济方面的互补性,仍与广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东西两广,虽分二省,其实共为唇齿之邦。”④
二、广东对广西的地缘经济辐射
地缘政治是一定空间内不同集团的力量竞争,它们之间互为受力方与发力方,其力量的强弱不同,其影响也不同。某些力量更多地表现为发力方,对外扩散影响;而某些力量主要地扮演受力方,更多地接受强权的影响。在宋代以前,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均在北方,为此,广西也多为接受来自北方的政治经济影响,桂北地区发展因而较早。从先秦时期开始,广西的经济即与中原地区特别是两湖地区有密切联系,这已有考古材料为证。如恭城县出土的大量带有浓郁楚文化色彩的器具。秦代凿通灵渠后,岭南与中原的交通主要以灵渠作为必经之路,湘桂通道成形。南北人员往来和物资交换不绝于史。桂东北地区也因此得到较早的开发,而且随着灵渠―漓江―桂江―西江水道的开辟和发展,广西的经济开发呈现出自北向南推进的格局,并一直保持到明代。
明代,岭南经济区异军突起,以广州为发展极点,形成区域经济市场,并积聚了较强的经济能量,开始沿着西江流域向广西辐射,出现了自东向西的梯级开发格局。西江这条珠江最大支流成为连接广东与广西之间的天然纽带。西江水系就象一把自东向西打开的扇子,以西江为主扇骨,贺江为扇形的最东面,南流江流域成为扇形的最南面,西江各大支流成为各扇骨,梧州作为扇骨的交汇点,广西的经济开发以及两广经济交流就在这样一个扇形区域内进行。
西江支流桂江、浔江、北流江、郁江、黔江、左右江等成为了两广经济格局中的支点,形成了以河流放射性分布的扇形经济辐射格局。两广之间通过珠江水系的东西互补性流通,使岭南区域市场一体化趋势明显。如嘉庆四年(1799年)时,广西商业性税银数总额为146420两,各府税银分布呈东高西低状态:年征杂税银在浔桂西三江总汇的梧州府共71650两,为最高;位于西江主干浔江畔的浔州府共52636两,为其次;地扼桂江中游的平乐府7523两;宋时商务较多的桂林府仅为5460两,位已降至第四;南宁府3032两;庆远府810两。⑤由此可知清代时,广西已经形成东西走向的货流方向。
由于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广西,所以在经济交流中,广东是经济辐射的发力方,广西是受力方,而且广东对广西的经济辐射随着两者之间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加之广西河流由西向东汇集,为此,广西的圩镇多呈现出自东向西、沿江河扩散的格局,形成了“无东不成市”“无市不趋东”的格局。紧邻广东的桂东南地区的商业发展自然不必再提,桂东南的陆川县的圩市很发达,贸易活跃,共有圩12处,遍布全县,都是三日圩,有些圩期还相互错开,以便贸易,多是以谷米及生猪为大宗的流向广东的外向型货物贸易。位于西江上游的南宁,地处邕江畔,上可溯水进入左右江地区,一跃成为桂西南商业重镇,粤商纷至沓来,城内不仅有多处粤商会馆,而且城区内街道职业分工趋向明显化,出现各种行业街道,如布行街、油行街、木行街、线行街、山货街、棕竹街、盐行街、棉花街、磨房街、油箩街、缸瓦街、槟榔街、打铜街、打铁街、细花街等多达55个市场街区。
即使是右江上游的百色,也因其便利的航运,成为桂西重镇。清代时,百色作为滇桂通道的重要中转站,滇铜粤盐都在此中转。其它物资亦借道出境。如云南的铜、锡、钨、锑等矿产品和土特产用船从剥隘运到百色,顺右江运至南宁、梧州、广州、香港等地。滇商购置的苏杭洋杂、花纱布匹、针织百货、盐巴煤油等货物则从百色用木船运抵剥隘运销滇南。当时的百色城“市肆喧闹,舟载马驮百货云集,类皆来自东粤以及滇黔,非土产也”。⑥
地缘各政治力量之间因位置不同而造成的距离差异进一步影响它们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陆俊元认为,特定的地缘政治空间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地理场。在一个各向同性的地理空间平面上,任何一个力量源都处在该地理场中的一个特定位置上,它的影响会随着离开源的距离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将它的影响向周围地域传播,实力随距离增加而削弱。⑦岭南区域市场以广州为核心,向外辐射其经济能量,越往外,其辐射力递减。我们不妨以商业人群――粤商为例进行分析。粤商在广西的聚集度往往是衡量广东对广西的经济辐射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粤商主要分布在梧州、平乐、柳州、南宁、玉林等地,几乎覆盖了广西全境大部分圩镇。广东商人借助便利的西江航运,以会馆为基点,建立起地跨两广的商业网络,形成了影响力很大的一支移民队伍。
据侯宣杰研究,清代广西全省共有粤商会馆91个,占清代广西全省会馆203所的44.8%,分布于12个府(州)50多个县份;福建会馆仅8所,占会馆总数的3.9%。⑧其地域分布在桂东地区最广,桂西地区较少,呈现出沿西江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以桂西地区的百色为例。清代,滇桂通道上大宗的滇铜与粤盐的互易以及其它贸易使百色迅速发展成为桂西的商业重镇。百色设城于雍正八年(1730年),大量的粤商到此收购当地物产及云南的铜、硝石,贵州的桐油、矿石等产品,沿右江运往南宁,再运往广州销售。并将食盐、布匹等商品运抵百色或转运滇黔两省销售。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设立粤东会馆,这是桂西地区规模最大的粤东会馆。此外,田西县(今隆林县)旧州城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就建有粤东会馆,百平街亦在雍正年间建有广州会馆,镇安府亦有广东会馆,这表明粤商之势力在西江上游也有较大影响,深刻反映出清代以来广西城镇经济的发育严重依赖广东等邻省辐射带动的历史特质,充分表明了广西“无东不成市”的商业发展格局。
三、广东对广西的地缘文化影响
文化的载体是人,在古代,文化的传播多是靠人的移动而迁移式传播。大量广东人迁居广西,把广东文化也带入了广西,使广西文化的发展在相当大的范围里带上了较浓郁的粤式色彩。本文仅以粤语、妈祖信仰这两个较具代表性的粤文化因子在广西的传播与扩散为例进行分析。
语言的传播与扩散,主要是靠人口迁移。粤语是极具地域特色的广东方言。明清时期,广东人口剧增,珠江三角洲地区无法承载,大量广东移民向内陆迁移,广西与广东同为一个地理单元的天然地缘关系让广东移民沿着西江溯流而上迁徙,横贯全域,呈典型的东西走向。明代时已经有明确的史籍记载广东人移居广西。如“三江蛋户其初多广东人”⑨。梧州位于浔江、桂江和西江的交汇点,水道四通八达,有“百粤咽喉、通衢四达”的八桂门户之称。明清时代,谷米从贵县、桂平、桂林等地运来,盐从广东运入梧州,木材、毛皮、兽骨等山货土产从柳州、南宁、百色、云贵等地运至梧州,优越的地理区位使梧州形成了以“西米东盐”为特色的转运贸易,来自广东和东南沿海各省的商人,纷至沓来。“客民闽、楚、江、浙俱有,惟广东接壤尤众,专事生息,什一而出,什九而归……盐商本客,列肆当垆,多新(会)、顺(德)、南海人”。⑩苍梧县戎圩“客于戎者,四方接,而莫盛于广人”。B11桂平县“城外厢居民皆粤东移民”。B12清咸同年间,横州城内有许多广东商人,他们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建会馆。B13
大量粤籍移民迁居广西,也把粤语带入迁居地,成为居住地通用语言。时至今日,自梧州沿西江西进,直至右江上游重镇百色以及左江上游商业重镇龙州、凭祥,均以粤语为城镇主要方言。如百色自清代建城以来,粤商一直执商业牛耳,粤语成为商业语言,至今仍成为城区内主要通用语言。甚至于在传统的壮族聚居地的来宾市,其下辖的兴宾区良塘镇,在清代时也有大量粤人迁居此地,以经商为业,建有粤东会馆,至今老街上仍以粤语为主要交际语言,而且兴唱采茶歌,崇拜妈祖。由此可见粤语的影响力之大。
以妈祖(又称天后)信仰为例,从中亦可看出广东对广西的地缘文化影响。宋源于福建的海神妈祖由于在民间传说当中有保航行平安之功,在明代时被封为天妃,清代时改封为天后,被东南沿海一带居民广为崇拜。随着明清时期广东商人入桂经商,他们把妈祖信仰带入广西,为之建庙祭拜。天后宫多分布在桂东地区,桂西地区分布较少,详见表1。
资料来源:广东会馆数量引自侯宣杰:《清代以来广西城镇会馆分布考析》,《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7期;天后宫数量统计来自清代广西各市县地方志以及笔者调查所得。
天后宫的空间分布实际上就是广西各地区广东商帮的势力分布的折射,其空间分布在此时与广东商帮的活动足迹相互对应起来,都是分布在建有粤东会馆的城镇及圩镇上,由此可见,天后宫地址的选择,实际上是广东商人经商足迹的一个印记,反映了广东在桂东地区的影响力强于桂西地区的现实。
以钟山县英家圩的粤东会馆为例,英家圩地处思勤江畔,在明末清初时是县西南的重要集镇,也是官盐的子埠。粤东商贾纷至沓来,办百货和丝绸店摊,购土产,开当铺,后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建立粤东会馆。当地居民多是粤东迁来的客家人,他们在会馆里建有天后宫,正殿前檐柱有对联,上面写道:“水德配天镇西粤无殊南海,母仪称后对螺岭如在羊城。”B15这反映了粤籍客商视异乡如故土的情怀。
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的五圣宫建于1743年,由广东商人捐资兴建,所祭祀的神像为真武大帝、伏波将军、冯三界、天后娘娘、龙母。据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五圣宫庙宇碑记载,捐资重修的商号有39家,其中布疋行商号7家,白糖行商号8家,油榨行商号5家,谷米行商号19家。可见蒲庙圩谷米贸易是如此之大。五圣宫大门的楹联可为证:“联赫濯之声灵,陟降共随天左右;萃神通于简阅,亘萌粤东西。”B16正是由于大量广东商人来到邕宁经商,他们为了加强联系,建立五圣宫以联络感情,这充分表明了广东商人在当地的影响是巨大的。
四、两广地缘关系影响着广西区域开发的不平衡
两广地缘关系的强弱影响着广西区域社会的发展水平,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东快西慢,在文化上主要表现为粤文化以其强势影响力沿着西江自东向西辐射。
明清时期,广东是经济中心,广西是经济腹地,西江就象是血脉,联系起中心与腹地。许桂灵提出了以广州为核心的泛珠三角区域圈层状经济腹地的格局,首层经济腹地是珠三角各县市,第二层是西江流域,第三层包括了西江中上游桂滇黔川以及北江东江上源湘赣乃至福建。她认为这个以广州为中心的扇形经济腹地圈层结构明显呈等级放射状态,其辐射能量与距中心距离成反比,从核心到边缘逐渐衰减,经济能量的传递主要借助珠江水系为主轴线进行。B17
情况的确如此。以广州为发展极点的岭南区域经济市场,积聚了较强的经济能量,沿着西江流域自东向西的放射性辐射。广西境内的西江支流桂江、浔江、北流江、郁江、黔江、左右江等成为了两广经济格局中的支点,形成了以河流放射性分布的扇形格局。在扇形结构里,西江各大支流成为各扇骨,梧州作为扇骨的交汇点,扇形以桂林、柳州、南宁、钦州为扇面的外弧。在这个扇面里,广东对广西的地缘影响力最强,特别表现在经济方面出现了“无东不成市”的格局,而且桂东南地区由于毗邻广东,受广东经济辐射最强,逐渐成为广东商品销售市场和商品粮及其他原料商品的收购场,粤商在桂东南的城镇圩市建立了小百货店、各类土产的专门性收购行店、较大的手工业作坊、交通运输行业(主要是水运业)等基本经济行业,促进了桂东南地区圩市的繁荣和工商业的发展。最终致使明清时期广西区域开发的东西发展不平衡现象进一步加剧并定型,形成了明显的东西差异。
随着广东对广西强大的地缘影响力的增强,广西的文化也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差异。范玉春认为广西各地文化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方言的差异上,与这种差异相应,各地的风俗、民间信仰等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她将广西分为官话文化区、粤语文化区、湘语文化区和壮语文化区等四个文化区。贺州―南宁―龙州一线为粤语文化区与官话文化区、壮语文化区的界限。具体而言,即是桂东南地区流行粤语,饮食方面也有着浓郁的粤式风格,即喜喝凉茶,吃粥,嗜甜,戏剧方面以粤剧、采茶戏为主,流行龙母崇拜。B18
综上所述,明清以来,桂东地区深受广东这个经济大省的强烈经济辐射,而且移民的同源性也更加强了桂粤之间的联系,社会发展水平较快。并且在文化上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这就造就了桂东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与桂西地区的明显差异。
注释:
①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页。
②方铁:《论西南古代区域史的特点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9期。
③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58页。
④《朱批奏折》,雍正八年九月初九日,广东布政使王士俊奏。
⑤(清)谢启昆修:《广西通志》卷161经政略11《榷税》。
⑥(清)陈如金修:《百色厅志》卷3《物产》,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据光绪十七年刊本印。
⑦陆俊元:《地缘政治的本质与规律》,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38页。
⑧侯宣杰:《清代以来广西城镇会馆分布考析》,《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7期。
⑨(明)王士性撰,吕景琳点校:《广志绎》卷5,中华书局,1981年,第114页。
⑩(崇祯)《梧州府志》卷2《风俗》。
B11《苍梧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76页。
B12(清)夏敬颐等纂修:《浔州府志》卷50《民俗》,光绪二十三年刻本。
B13饶任坤、陈仁华编:《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全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2页。
B14滕兰花:《清代广西天后宫的地理分布探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B15郭洁:《英家粤东会馆》,《钟山文史资料》(第3辑),1991年。
B16此材料是笔者2007年10月在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五圣宫据内墙所刻的道光二十年重修庙宇碑记抄录。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广西;东盟;对外传播;区域性电视频道
[作者简介]黄艳,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广西桂林541001
[中图分类号]G22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9-0143-03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的工具和方式正变得日益多样化,而传媒的力量则变得日益强大。对外传播的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谁掌握了媒体的最新技术和控制权,谁就赢得了对外传播的话语权,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东盟是我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自2004年起,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首府南宁,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中,广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而作为广西对外传播重要内容之一的文化交流则是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五大内容之一。那么,如何才能更加全面快速地推进广西与东盟的沟通交流呢?在现有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对外广播和对外电视传播仍占有主流地位。目前,电视媒体是形式最为普及、受众最为广泛、传播最为迅捷、公众最为接受的信息传播载体。显然,利用电视媒介进行传播沟通,掌握广西对外传播尤其是对东盟传播的话语权,将对广西与东盟的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利用广西的地理优势及每年在南宁举行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广西有必要创建一个“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
一、创建“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的必要性
(一)政府需要媒介:树立政府形象世界各国尤其是在国际信息传播中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都把提升和改善本国的“国家形象”提上议事日程。在全球化的今天,卫星电视的逐步普及,网络在信息传播中地位的逐渐提升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利。国家形象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传播的结果,也是一种社会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国自我认知与他国对该国认知的博弈最终形成了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的正确建构有利于各国间的沟通与合作,也有利于全球化趋势朝着健康、合理、公平、有序的方向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传媒进一步融人世界的传播体系中。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中国传媒要想在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在加强国内业务的同时,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不仅是经济的需要,也是政治宣传的需要。而在众多的媒介中,电视以其得天独厚的声画优势,在国际传播领域充当着“领头羊”的角色。对外电视传播在宣传我国的外交政策、塑造我国的国际形象,为我国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样,广西区政府也需要通过媒体尤其是传播效果较好的电视媒体来对广西政府形象进行对外传播,这是让东盟以及世界了解广西、了解中国的窗口,是增进广西与东盟友谊的桥梁,是广西实行对外开放的先导和重要保证。所以“广西一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的创建对于政府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二)企业需要媒介:树立企业形象
所谓的企业形象(CorporateIdentitySystem),又称“企业识别”或“企业个性”,是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整体认识与综合评价。它可以分为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内在形象是企业在内部职工心目中的形象,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职工对自己工作的选择以及他所从事的工作的态度。外在形象是企业的外部公众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它表示企业对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及外部公众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心。
在大众传播时代,尤其是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对大众的生活态度与行业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企业可以通过媒体广告和宣传迅速建立企业品牌和影响,扩大产品销售,实现企业利润,传播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广西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除了“上汽通用五菱”、“东风乘龙”、“柳工装载机”、“两面针”等老品牌继续响亮,“金嗓子”、“花红”药业、“鱼峰”水泥等一批新品牌正声誉鹊起。在百色,铝工业这个新兴的优势产业已经成为广西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正在成为广西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广西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广西国际旅行社为代表的企业也针对东盟开辟了新的旅游路线,
上述企业在广西具有相当的知名度,但是东盟对其就未必熟悉。如果能通过“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通过企业与电视媒体合作,把企业的形象推出国门,不断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那么这些企业就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生命力,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对广西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都至关重要。
二、创建“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的策略
(一)“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的“走出去”与“引进来”之所以将对外传播提升到国家或地方政府层面,显然与我国长期在对外传播工作中处于被动的状况分不开。即便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传播与国外的文化输入依然呈现明显的不对等状态。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应该怎样对外传播国家及国民的形象?我们该怎样去发出自己的声音?创建“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要求制作优良的电视节目,让节目“走出去”。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广西卫视实现了整频道在越南胡志明市有线电视台、老挝国家有线电视台、柬埔寨有线电视台、菲律宾中央(有限)网络公司等东盟国家的有线电视网络的入网播出。以此为合作基础,广西电视媒体应以开放合作的心态为基点,建设多渠道、多层次的对外宣传新形态,面向国外的主流人群、本土人群,走出广西,走向东盟,乃至走向世界。让世界听到广西的声音,把广西政府和企业的形象、广西的人文地理特色传播出去,让东盟国家的受众及时了解广西政府实施的相关政策、广西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特征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而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对于东盟的电视节目,我们也要“引进来”。不仅东盟需要了解广西的情况,广西也要了解东盟的具体情况。广西卫视在2006年开设的“连线东盟”、“聚焦泛北部湾”等节目成为了解中国与东盟的经贸、文化等信息的窗口,但是远远不够。中国和东盟双方要实现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让东盟能听到来自中国广西的声音,大力培养和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所以,
“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要实现针对广西和东盟的双重身份,双向互动,双向交流,双赢策略。
(二)把握“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的定位
面对国内电视市场的群雄逐鹿,国外电视传媒机构的虎视眈眈,西部省级卫视频道寻求新的改革发展之路已迫在眉睫。创建“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就必须对电视频道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契合传媒行业发展趋势,根据市场变化和受众的实际需求,采取适合西部电视业发展实际的经营策略。媒介“定位”理论的核心是,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和信息爆炸的社会中,通过调查分析和策划活动凸现媒介品牌形象,并将其根植于未来潜在顾客的心中,在市场上为产品赢得一席之地。
电视频道的定位首先应该明确其受众定位、功能定位和市场定位。任何一种电视节目已经越来越不可能面对“所有”的受众,也不可能同时实现电视的“所有”功能。所以创立“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的前提只能是针对特定的受众,达到特定的效果,获得特定的市场。明确“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定位,关键看是否能把握受众的收视需求,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视角独特的综合性频道依然是该区域性电视频道第一阶段的选择。区域性的综合频道依然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别具特色的品牌,取得一定的优势,树立和巩固广西的地缘优势,开发电视资源潜力,走出一条区别于其他频道的差异化道路。广西地域文化特色显著,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地域文化资源,在频道定位和节目策划中体现这些文化特色,应该是频道经营管理者和策划者仔细思考的问题。在频道定位设计上以某类或几类节目为主打,其他节目类型为辅,改变原有节目设计和编排方式,充分体现广西的文化、历史特色或时代风貌,把综合性频道办得差异化、新颖化,以获得尽可能广泛的、具有一定文化品味的、忠诚度高的收视群体的关注。
(三)创建“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品牌
电视节目的品牌概念涉及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知名度;二是相对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三是相对稳定的质量和标准。在媒介纷争的社会环境中,作为一种来自市场的概念,电视节目的品牌不仅是一种竞争力,更是对受众的吸引力、亲和力和信任度。它能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吸引住一定数量的观众群,并在长时期内赢得观众的信任,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占据自己独特的位置,电视台要想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取得突破,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搞好频道经营。那么广西该如何做呢?首先,对同类型的节目进行比较。品牌的存在和发展,或者应该具有独创性,或者应在同类节目中占据资源的领先优势,这就要求在同类节目中突出自己的优势,一方面借鉴其他节目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在自己与同类节目的比较中实现创新。这就要求节目紧扣广西与东盟国家各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创作。其次,遵循媒介市场变化原则。电视品牌的检验要进入市场,媒介市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供求关系可能发生改变。为了保证品牌的稳定性,就应该寻找供不应求的增长点,在填补市场空白的同时占据有利的空间。随着广西与东盟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增多,电视节目的内容也要不断发展变化,从而维护电视品牌。最后,遵循受众变化原则。随着时代的变化,受众的组成会发生变化,受众的观念也会发生改变,品牌也应该随着受众的需求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广西与东盟不断的联系与沟通,会使越来越多的来自东盟国家的受众对广西产生兴趣,他们对节目内容的需求也会更加多元,只有节目作出及时相应的调整才能满足受众的要求。
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形象的包装与推广。作为广西政府对外传播的主要阵地,“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的形象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广西政府的形象。媒体形象设计要符合东盟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接受习惯,为其传播内容的说服力创造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媒体的自身形象策划、设计与推广对于广西政府形象的树立具有的重要意义。
三、结语
区域合作的新形势为广西自身发展并为广西服务全国、服务东盟、参与区域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所以广西应该充分利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平台,发挥广西文化独特的资源和特色品牌优势,在利用报刊、杂志、书籍等交流沟通手段的基础上,通过创建“广西一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充分发挥电视这个媒介在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广西的对外传播水平,推进广西与东盟更为频繁、更为有效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打造出政府和民间文化交流、信息沟通的对外传播新格局。
[参考文献]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
桂东南地区的人口主要由广东、江西、福建等地的人迁徙而来,在这一过程中,外来文化也随之在桂东南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呈现出了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特点,如当地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都独具特色。桂东南的民族文化有四大特征:一是江海文化的交汇融合。桂东南地区北有广西最大的河流西江,南邻北部湾沿海,西江是广西最大的水运干线,北部湾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出海口,处于西江和黎湛线交汇处的贵港,是现在广西最大的内河港口。桂东南的所处的区位优势,非常便于沟通广西各民族间的文化,也便于吸收东南亚和其他外国的外来文化。二是粤东和粤西文化的交汇融合。粤东是广东,粤西是广西,由于历史原因,粤西一向落后于粤东。而桂东南紧邻广东,桂东南汉人都会讲广东话,且在生活习俗、饮食起居上也近于广东。而广西各民族也有各自优秀的文化传统。桂东南处于广西东南紧邻广东的位置,是广西各民族和广东汉族交流融合的必经之地,必将在文化的传播和交汇中,推广先进,认同先进。三是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桂东南在历史上处于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位置,这里既有汉族的先进文化,也有少数民族的先进文化;既有以桂平西山、贵港南山为中心的佛教文化,也有以容县真武阁、北流勾漏洞传承的道教文化;既有以守宗不守土”为特征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汉族客家文化,也有从国外传入的基督教、伊斯兰教文化;既有受广东影响的重商文化,也有广西传统的重农文化。各种文化在桂东南大地上和谐共处,共存共荣,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包容性。四是重文重教和重经济文化的交汇融合。桂东南是农工商发达的地区,也是一贯的重文重教地区。农工商的发展为振兴文教提供了基础,同时文教的兴盛又以软实力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桂东南民族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随着艺术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近几年来,民族元素在设计领域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受到了广大设计师的强烈推崇。将桂东南民族文化运用到室内设计中,符合现代设计发展的趋势,而且这不是简单地将民族性元素盲目地添加到室内空间中,而是在细节上恰到好处地运用民族文化,在提升室内空间艺术性的同时,使民族文化的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通过空间布局体现桂东南民族文化
首先,在通风方面,桂东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是其显著的气候特点,因此,桂东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和室内设计首先要考虑通风、防潮、防热的问题。比如,当地传统的民居主要采用的是梳式布局,即以南北里弄为主,在东西两边设置南北狭长的冷巷以及连续的小天井和廊道等,以便能够借助风向实现空气的对流和防潮。而在室内设计方面,设计师大都通过开敞、通透的空间来打造小的通风系统,实现空气的循环流通。其次,在采光方面,桂东南地区的室内空间通常可以设天窗,或者将房屋的顶部设计成遮阳式的采光窗。另外,在室内采光度较差的区域可以放置一面镜子,起到发射自然光、增加室内亮度的效果。再次,在表现空间层次上,设计师可以借助特有的民族纹饰和线条来获得清晰的空间层次感,而不是对室内的物品进行硬性呈现;还可以借助线条增加空间的层次感,这里建议多选用直线,尤其是室内的顶部和地面要运用直线进行布局,这样既能够体现出室内设计简洁、大方的特点,也能够增加空间的层次感。相反,不恰当地使用弯曲线条会给人凌乱的视觉感受,达不到预期的审美效果。
(二)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凸显桂东南民族文化
桂东南地区人们的色彩观以追求古朴淡雅为主,强调色彩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如以白墙、灰瓦、青砖等为主色调,与周围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谐调而不张扬。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色彩搭配呈现出了和谐统一、素净明快的整体色调,是当代室内设计师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色彩对于室内空间的重要性犹如其对于绘画的重要性一样,它是室内设计的灵魂。因此,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要根据空间造型的不同、材质的不同,以及色彩在光线下的不同表现等,来考虑选用什么样的色彩。而且色彩作为室内空间设计的一种特殊语言,体现着主人的审美意识、审美眼光、情感体验等。由于桂东南地区的人们比较偏爱素色系,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当地人的色彩偏好,多选一些简洁的色彩搭配。如客厅和卧室可以选用单纯的素色,这既符合当地人的审美观,也能够体现出主人朴素、质朴的性格特点。在使用素色系作为室内空间的主色调时,设计师可以选择黄、蓝、绿等颜色来进行搭配,这样室内空间的颜色就不会显得太过单调,而会增加一些灵动、活泼的气息。总之,桂东南的色彩文化蕴含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将本地区的色彩观恰当地融入到室内设计的色彩搭配中,能够表现出室内空间装饰性、简洁性、象征性的特征。
(三)通过细节设计展现桂东南民族文化
桂东南地区的建筑不论是外观造型,还是室内空间设计,都非常重视对比,讲究规律。比如,当地民居的平滑屋顶、局部檐口及脊线的对比,横梁上复杂的雕饰与竖柱平直表面的对比,室内门窗的屏风和简单墙体的对比,以及室内的简单装饰和精美家具之间的对比,等等。这些对比都会给人以较为强烈的视觉反差,产生富有规律的变化。另外,这些简单与复杂、平淡与繁复之间的对比也反映出了桂东南地区传统建筑非常重视细节修饰的特点,而这也非常符合现代室内设计的准则。这样看来,桂东南传统建筑的设计精髓并不落伍,相反还非常具有时代性。现代室内设计的趋势不再是凸显墙面的装饰效果,而是将设计重点转移到了对空间环境的整体把握上,倡导在合理解决空间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家具、挂件、摆饰、灯具等细节来提升空间环境档次,通过装饰细节的精美变化来体现文化品位。现代室内的细节造型设计可以通过吸纳传统建筑中的藏、露、重叠、连续等装饰手法来强调对比效果;可以借助桂东南传统建筑的造型元素来突出节奏韵律;也可以同建筑结构相结合,用细节装饰来丰富和过渡界面的衔接,使细节造型更具有实际意义;还可以通过桂东南特色的家私组合、布艺摆件、灯光装饰等来渲染环境氛围。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