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例(3篇)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城市湿地;大都市中心区;城市边缘区;西溪模式;万亩模式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zesthefeaturesandmethodsofdevelopingurbanwetlandbasedon“CentralBusinessDistrictofCosmopolitanCity”bycomparingtheurbandesignandplanningbetweenGuangzhouWanmuOrchardwet-landandHangzhouXixiwet-land,whichstatesthespecialareaconditionandbackgroundofGuangzhouWanmuOrchardwet-land.InordertostrengthentheprotectionofGuangzhouWanmuOrchardwet-land,itstudysanewmethodoftheprotectionandutilizationforurbanprotectedzonesinLingnan.Moreover,itservesasanexcellentexampleandguideforinterrelatedevelopmentofurbanwet-land.Keywords:urbanwetland;citycentredistrict;citymarginalzone;themodeofXixiwet-land;themodeofWanmuwet-land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4-0064-04
1研究背景
1.1湿地与城市湿地的主要功能
湿地作为一种自然界富有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水陆过渡特性孕育出耦合与交汇作用复杂化的各类环境要素,具有对自然环境十分显著的反馈作用。从功能上看,湿地在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如食物、原材料和水资源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同时,发挥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滞洪水、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稳定海岸线、控制土壤侵蚀、保堤抗旱、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极其重要的作用,具备巨大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近年来,世界各地政府开始关注于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建设,尤其是位于城市建成区内部或边缘的城市湿地,日益成为开发的热点。城市湿地除了生态服务功能以外,还强调其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和生态教育的功能。城市湿地具有其他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众多生态服务功能,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最佳利用方式。
1.2案例地概况
广州万亩果园地区位于广州海珠区东南部,占地约1200hm2。作为广州市城市中心组团的重要绿化隔离带和城市湿地,万亩果园地区是广州市生态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心城区的“绿心”,广州的“南肺”。从现状来看,万亩果园地区是广州市重要的水果生产基地,但近年来面临大片果林被建设用地日益侵占、周边生活生产污水造成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等重大问题。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位于杭州西郊,与西湖仅一山之隔,总面积约为10.08km2。这里水网交错、河渚纵横、芦荻茂密、水鸟栖息,被誉为杭州“城市之肾”,区域内自然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
1.3研究背景
为加强对广州万亩果园湿地的科学保护,探索岭南地区都市生态保护区的保护与利用新模式,更好地引导万亩果林地区的生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万亩果园打造成为知名城市湿地,广州市人民政府开展了广州万亩果园湿地规划设计方案国际竞赛,并最终确立优胜方案。
本文以广州万亩果园湿地规划设计与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对比,研究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并针对万亩果园湿地所处的特殊区域条件与背景,探索“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背景下城市湿地的开发特点与模式,为类似规划区的开发建设提供借鉴与指导。
2经验借鉴:趋同基底特征下的趋同规划设想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为目标,打造成为集观光休闲、旅游服务、文化展示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展现岭南水乡特色的复合型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在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借鉴了西溪湿地的成功经验。
2.1规划设计
2.1.1设计团队
西溪湿地公园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以杭州城建设计院牵头,由杭州古建筑园林设计院、杭州园林设计院、中国美院等设计团队共同参与规划设计工作,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从生态保护、景观建设、城市发展等方面,开展系统性、综合性的深入研究。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国际竞赛优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与杭州园林设计院组成的联合团队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发挥两家单位在城市规划和景观园林方面的各自优势,勾勒出一幅景观环境优美、与城市建设发展紧密结合、操作性较强的宏伟蓝图。
2.1.2规划策略
西溪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从生态、文化、开发建设等角度提出了生态优先、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最小干预六大原则。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方案则结合规划区自身特征与所处区域环境背景,从生态维育、空间发展、土地整备、文化引领、景观营造、旅游品牌、村庄改造、支撑系统八个方面提出了策略,为实现“万亩果园湿地,岭南水乡人家”的规划愿景提供策略措施上的保证。
2.1.3设计理念
西溪湿地公园作为国内第一个集农耕湿地、文化湿地、城市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以湿地景观为地理特色,主要的地貌为低洼的水网平原,有较为显著的桑基鱼塘和柿基鱼塘,有以鱼塘、河港、湖漾及狭窄的塘基和面积较大的渚相间组成的次生湿地地貌景观。以“冷、野、淡、雅”为设计理念:冷,就是幽寂、冷静,好似都市里的一帖宁静剂;野,就是天然、野趣,宛如红尘中的原始净土;淡,就是淡泊、清远,能使人领悟回归自然的哲理;雅,就是文雅、高雅,寻常处可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方案从生态湿地的网状水系肌理中获得灵感,提出“织网”的理念,营造“泽涌如织、湿地果香”的整体景观意向。疏通水系、联系绿脉,将“织网”的脉络打通,通过增加湿地岛屿对“织网”进行延续。这张网疏密有致,但并不断裂,既是生态效应在空间上传递,也是地域文脉在时间上的传承。
2.1.4规划分区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空间布局上可归纳为“三区、一廊、三带”。整个保护区分成三大区域:东部是2.4km2的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实行完全封闭,主要任务是保育、恢复、培育,营造具有湿地多样性物种的原始湿地沼泽地;西部是1.78km2的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实行一定年限的全封闭保护,营造原始湿生沼泽地;中部是5.9km2的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一条50m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将环绕保护区,犹如一条绿色的绸带,“绸带”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五个层次组成,不仅可观赏,还有着提示漫游线路、限制随意进入等导引功能。“三带”指的是紫金港路“都市林荫风情带”、沿山河“滨水湿地景观带”、五常港“运河田园风光带”。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方案以湿地景观带串联活力之心(海珠湖公园),魅力之心(岭南水城)、文化之心(小洲村、粤榕苑)作为区域范围的生态核心,构建城市绿廊与河涌互相交织的生态骨架,将规划区划分为会展配套生活区、综合配套区、岭南特色住区、果园湿地区、主题游览区五大功能分区。
2.2开发建设
西溪湿地公园总投资为100亿元,其中70%用于征地、拆迁,30%用于湿地建设,历经9年时间分三期开发建设而成。一期选择最易开发、水域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于2003年启动项目、2005年建设完成,作为西溪湿地的核心区;二期以人文旅游配套为主题,于2006年启动、2007年建设完成,为免费开放区;三期重点打造村落文化,于2007年启动、2009年建设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对旅游项目采取动态调整策略,根据旅游区特色与市场需求,发展“认领地块”、“夜游西溪”、“婚礼摄影”、“情定西溪”等高端居家体验项目,并将原住民的农家小院改造为特色酒店,作为旅游区必备的配套设施。
借鉴西溪湿地公园的成功经验,广州万亩果园湿地方案根据规划区目前的发展条件、发展机遇以及发展前景,本地区将以重点建设项目为契机,实现“点―线―面”的分期开发,在规划期限内逐步实现规划目标。
近期(1~2年)――“引领带动,聚合引力”:通过启动湿地保护区的项目,吸引投资、聚集人气,近期重点完善瑞宝公园、海珠湖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搬迁湿地核心区部分村庄,启动岭南水城安置区建设。
中期(3~5年)――“核心吸引,配套完善”:随着瑞宝公园、海珠湖公园配套的完善,将极大提升规划区的环境与形象,增强居住、文化、服务以及投资吸引力。同时,随着旧村改造的推进,岭南水城自我发展动力得以形成。可集中力量配套建设湿地保护区。主题商业设施、旅游服务中心等,完善、丰富充实规划区城市功能,规划区核心功能基本形成。
远期(5~10年)――“功能升级,培育提升”:随着核心功能的形成,规划区发展的动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进入提升与完善阶段,可以通过高等级服务设施的引入,达到提升本地区功能的目的,建成集观光休闲、旅游服务、文化展示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展现岭南水乡特色的复合型城市生态湿地公园。
旅游产品与项目方面,策划湿地生态园、万亩果树林、风采海珠湖、纵横阡陌涌、人文休闲江、岭南风情城六大类型旅游产品,构建湿地互动中心、湿地迷宫、婚纱摄影基地、果品街市、岭南风情度假村等组成的重点旅游项目库,为旅游区开发建设提供丰富的旅游项目支撑。
2.3运营管理
西溪湿地公园用地范围涉及闲林镇和留下镇两个镇的行政范围,为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于06年成立西溪管委会,专门负责湿地公园内部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与生态维育等各类工作。湿地公园年旅游收入约1亿元,主要由门票和船票两部分组成,与维护管理的经营成本相平衡。
为尽可能降低大规模游客涌入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对生态敏感区域限制购买门票的方式对游客量进行控制,其中一期湿地面积3.5km2,日最佳容量4000人,饱和容量6000人,极限容量9000人,整个西溪湿地公园年游客量控制在300万人次以下。生态敏感区域控制游客量的同时,对部分生态敏感度较低的区域免费开放,满足周边市民和因门票限制无法入园的游客需求。
借鉴西溪湿地公园的成功经验,广州万亩果园湿地方案建议设立万亩果园湿地管理委员会、万亩果园湿地开发投资公司和万亩果园湿地招商机构组成的三套开发管理架构。其中万亩果园湿地管理委员会由海珠区政府和广州市林业与园林局、国土局、规划局等相关部门联合组建,履行政府层面的管理职能,引导湿地公园的建设、村庄拆迁安置、社会纠纷的处理等,主要职能包括生态维护和管理、规划管理、出台政策、产业引导、社会管理等;万亩果园湿地开发投资公司按股份公司形式,由政府财政拨款提供初始资金,吸纳社会资本、村民入股,成立万亩果园湿地开发投资公司,自负盈亏,负责村庄拆迁安置、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湿地公园建设和维护、旅游经营。通过公园运营、土地出让获得收益,按股分红;万亩果园湿地招商机构由海珠区政府相关部门成立,负责万亩果园的品牌营销、推广、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万亩果园的经营。
参考西溪湿地的成功经验,将旅游区分为收取门票的游客控制区和免费出入的公众开放区。其中游客控制区约13km2,在生态容量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游客量;公众开放区约7.8km2,主要面向海珠老城区的居民、新城市中轴线的游客、琶洲会展中心的商务人群等。参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及西溪湿地公园生态容量的相关研究,并考虑两个湿地旅游区不同生态基底下的容量差异,通过系数修正,测算出游客控制区日均游客量为11500人,旺季日均游客量为17000人,峰值最大日游客量为25000人,全年游客量将达到450万人,通过限制购买门票的方式对游客量进行严格控制。
3探索创新:差异化区域背景下的差异化开发模式
3.1区域背景的差异化分析
西溪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西部地区,距离中心城区约5km,2003年开发初期,周边几乎尚未开展城市建设,属于“大都市边缘地区”的区域背景。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位于海珠区西南部,属于城市重点功能区――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形成岭南特色的广州市重点区域。同时,周边为海珠老城区及琶洲-员村地区(琶洲国际会展区)、白鹅潭地区、生物岛、大学城等城市重点地区所包围,属于“国家化大都市中心区与会展业”的区域背景。
3.2主导功能
2002年西溪湿地公园尚未开发之时,面临着湿地面积日益蚕食、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日益恶化的严重威胁。为了挽救这片珍贵的“杭州之肾”,2003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生态修复与生态维育成为工作的重心。近年来,随着西溪湿地知名度的提升,根据旅游区特色与市场需求,增加了“认领地块”、“夜游西溪”、“婚礼摄影”、“情定西溪”等旅游休闲功能。总的来看,西溪湿地公园仍然是以生态保护为主导功能,辅以旅游休闲、文化怀旧、科研教育等功能。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位于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是广州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生态绿地。广州正着力打造国际大都市,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万亩果园湿地需要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绿心”的生态功能,改善大城市生态环境,生态保护仍然是最为重要的主导功能。同时,万亩果园湿地为众多城市重点地区包围,且紧邻琶洲国际会展区,需要同这些区域协调发展,承担部分城市配套服务功能,成为整个大都市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万亩果园湿地的主导功能是生态保护与城市配套服务并重,配合观光休闲、旅游服务、文化展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打造成为复合型城市生态湿地公园。针对相邻的琶洲国际会展区,考虑功能上的衔接与延续,打造成为会展经济配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现有会展产业内涵,通过相关会展配套业实现会展业向外的扩展与演变,集酒店公寓、旅游休闲、餐饮娱乐等商务配套功能于一体。
3.3原住民安置
西溪湿地公园在10.08km2范围内,对于居住在规划区内的原住民,采取整体搬迁策略,在地带设置农转非的安置小区,大区域范围内实现用地腾挪的平衡。从政策上有所突破,按每户280m2复建,总居住用地面积为100万m2。另外,按征地总面积的10%返还,用作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建设酒店等旅游服务设施,由专业公司经营管理,部分农民通过培训从事相关服务业工作,并获得分红,地区产业结构也实现了转型升级。
与西溪湿地不同,广州万亩果园湿地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周边为海珠老城区及若干城市重点地区所包围,由于用地条件的限制,无法将湿地范围内的村民搬迁到安置。根据地区总体发展目标对城中村要求保护生态、保障民生、文化建设等,结合本次规划的实际空间战略,区域统筹、集中安置、分片改造,根据规划区内12条城中村的不同区位条件及对万亩果园生态影响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安置方法进行,达到“一村一策”。
万亩果园湿地总用地面积25.96km2,参考部级湿地公园及风景名胜区规划经验,在三大保护原则下满足绿地与水域规模要求,划定万亩果园湿地保护区面积为16.31km2。
考虑到小洲历史文化名村的历史文化价值,采取“综合整治”模式,划定核心控制区、建设发展区,延续村庄的历史风貌,村民住宅采取就地安置模式。
其余村庄采取“全面改造”模式,适度提高容积率,控制建设用地总量,腾挪出更多的集中生态用地。全面改造的村庄,位于湿地保护区范围内的村庄采取异地安置模式,集中安置到湿地保护区(万亩果园湿地范围内);位于湿地保护区的村庄采取就地安置模式。
3.4资金保障
西溪湿地公园总投资为100亿元,其中70%用于征地拆迁,30%用于湿地建设。政府负责全部资金筹措,由政府出面,将国有资产抵押给银行获得贷款,项目由土地储备中心统一运作。建成之后,湿地环境品质大大提升,带动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形成强大经济圈。政府通过土地出让、税收等方式迅速回收投资成本的同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人居环境的提升等方面,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实现了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与生态效应的共赢。
前文已经论述,广州万亩果园湿地处于广州中心城区,毫无疑问,本项目的开发建设将带动周边土地价值的极大提升,但规划区周边为密集的城市建设用地所包围,呈现“无地可卖”的尴尬境地,不可能通过出让土地回收投资成本。另外,规划范围内功涉及十二条城中村,户籍人口约5万人,现状属于村的住宅和物业约876万m2,其中有证住宅436万、无证住宅180万;有证物业160万、无证物业100万。搬迁安置将面临巨大的建设规模,且地价与补偿标准与2002年西溪湿地启动项目时的情况已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为增加本项目的可操作性与可实施性,需要从投融资两个方面实现资金的平衡。
规划结合旧村改造、资金周转、湿地建设等因素,把开发建设分为三个阶段,计划10年完成。近期对湿地保护区范围内的旧村进行搬迁和整治及开展第一期湿地建设,总投资约150亿元;通过对新窖路以北部分现状为农地的融资地块进行公开出让,可收益约120亿元。中期对规划范围内的全部旧村进行全面改造及对规划范围内的农地进行征地工作,总投资约225亿元;通过对旧村改造取得的部分融资地块进行公开出让,并对一期湿地建成区内的融资地块进行公开出让,可收益约255亿元。远期对二期、三期湿地建设,总投资为35亿元;通过对二期湿地建成区内的融资地块进行公开出让,可收益约40亿元。基本实现投融资平衡,从经济上为本项目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3.5周边用地控制
西溪湿地建设之初,部分用地已有少量开发,由市长出面,通过划线叫停所有开发建设,并从开发商手中买回全部建设用地。提前做好西溪湿地及周边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对容积率和建筑限格控制,保证了西溪湿地周边环境与湿地景观风貌相协调。
广州万亩果园湿地周边为密集的城市建成区包围,与西溪湿地的情况不同,作为海珠老城区,已存在有较长的历史,且建设量十分庞大,涉及的利益主体更是复杂,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征地回收与拆迁安置。本次规划只能针对湿地核心保护区通过城中村改造方式新增的建设用地进行建筑高度和开发强度的控制。综合考虑规划区的土地区位、功能需要、空间景观等因素,对建筑高度分开敞区、低层区、多层区、高层区、超高层区等8个区域进行建筑高度的控制,形成从15m以下到300m以上的等级序列;通过对规划区开发强度控制的调研,选取典型数据作为参照,并考虑规划区的城市定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因素,将地块开发强度分为开敞区、限制建设区、低强度建设区、中强度建设区、中高强度建设区、超高强度建设区等8个区域,形成容积率1.0以下到10.0以上的等级序列。另外,对周边尚未开展大规模建设的城市重点地区,如中轴线南段地区、琶洲-员村地区等,从控规层面对建筑高度、开发强度进行一定的控制,尽可能与湿地风貌环境相协调。
3.6开发模式总结
通过以上对西溪湿地公园和万亩果园湿地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村民安置、资金保障、用地控制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对这两种处于不同区域背景下的城市湿地公园的各自特点与开发模式进行总结。
(1)“大都市边缘地区背景下”的西溪模式――“生态功能主导+原住民整体搬迁+政府出资+周边用地中低密度严格控制”
区域背景特征:位于大都市边缘地区的城市湿地公园,距离城市中心区有一定距离;周边开发建设较少;整体土地价值相对较低。
主导功能:开发初期以生态修复与生态维育为重点,后期随着景区知名度的提升以及周边建设的完善,适当增加旅游休闲功能,形成以生态保护为主导,辅以旅游休闲、文化怀旧、科研教育的功能体系。
原住民安置:对规划区内的原住民,采取整体搬迁策略,在地带设置农转非的安置小区,大区域范围内实现用地腾挪的平衡。
资金保障:政府负责全部资金筹措,建成之后,带动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政府可迅速回收投资成本。
周边用地控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对容积率和建筑限格控制,实现湿地周边中低密度的开发强度。
(2)“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背景下”的万亩模式――“生态、城市配套功能双主导+原住民部分搬迁+政府主导、投融资平衡+周边用地中高密度控制”
4结论
本文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和广州万亩果园湿地为案例,对这两种处于不同区域背景下的湿地公园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村民安置、资金保障、用地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总结出西溪模式和万亩模式两种不同的湿地公园开发模式,并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
4.1西溪湿地公园处于“大都市边缘地区”的区域背景之下,而万亩果园湿地处于“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与会展业”的区域背景之下,由于基底特征和规划目标上的一致,两大湿地公园在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与可借鉴性。
4.2在主导功能方面,西溪湿地公园以生态功能为主导,而万亩果园湿地需要承担部分城市配套服务功能,形成生态保护与城市配套的双重主导功能;在原住民安置方面,西溪湿地采用村民整体搬迁的方式,而万亩果园湿地受到用地条件与资金条件的限制,采取多种改造方式并存的“一村一策”模式;在资金保障方面,西溪湿地公园由政府负责全部资金筹措,而万亩果园湿地周边呈现“无地可卖”的尴尬境地,需要通过土地出让等方式从投融资两个方面实现资金的平衡;在周边用地控制方面,西溪湿地公园进行中低密度的严格控制,而万亩果园湿地受到周边建设量庞大、涉及利益主体复杂等因素的限制,只能对周边进行分层次、有序列的中高密度开发强度控制。
4.3通过对城市边缘区、城市中心区不同的区域背景下两种典型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模式的对比研究,为今后类似城市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提供借鉴与指导。
参考文献:
[1]骆林川,杨德礼,马军.城市湿地公园评价体系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8,(09).
[2]雷昆.对我国湿地公园建设发展的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2005(02).
[3]张建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旅游者行为特征调查与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01).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篇2
关键词:滨水城市;空间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A
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上,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特别是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去剖析,将滨河空间的建设纳入城市生态系统保护规划中去,挖掘城市滨河地区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本文分析了传统滨水空间建设,提出应在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满足新时期滨水区域设计的要求,并从滨水空间的生态规划设计原则、滨水空间各景观组成要素处理的具体设计方法入手,对滨水区域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进行研究。
1.城市水系景观设计在进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在水体上游建设橡胶坝或跌水工程,在非汛期形成河湖水面,增加湿地。在满足雨季泄洪要求的前提下,从生态和景观两个方面考虑,以不规则自然河岸形式结合复层绿化,创造优美、质朴的郊野景观,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在以前设计中河流被渠化或硬化后,许多对生态起重要作用的自然要素消失了。河道拉直会提高流速,造成许多对水际和水生栖息地起到关键作用的深槽、浅滩、沙洲和河漫滩的消失。河道硬化则破坏了河岸与河床之间在水文和生态上的联系,破坏了可以降低水温的植被,使其不再能发挥截留雨水、稳固堤岸、过滤河岸地表迳流、净化水质、减少河道沉积物的作用,同时,河岸生物的多样性也在降低。
此设计方案的水系不搞硬质人工渠,不采用规则形式、硬质驳岸构筑;水面形态采用自然式,打破单一线性结构,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自然、生态、多变的濒水、湿地景观如:曲折溪流、河网、湿地、湖面等。选择地势低洼地带,挖湖蓄水形成功能多样、规模不等的人工湖面。平时是人工湖面,洪水来时可以起到分流、蓄洪、降低洪峰流量的作用。
2景观工程
依据地形、地貌、地方文化及绿地系统规划要求,水系沿岸可设计若干个主题公园,如湿地公园、水景公园、生态公园、百草园。开凿小运河通道把主河道中的水引入主题公园形成独立的水体景观。
2.1湿地公园的河道、池底都不做防渗透工程,在原址地形底洼处开辟蓄水盆地。然后,在底部填入腐殖质丰富的淤泥层,以构造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土壤结构。水体岸线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湿地公园以静为主,以湿地景观保育为主,片植芦苇,营造湿地物种多样性的景观,吸引或人工放养鸟类、鱼类及保护各种野生植物在此栖息繁衍。局部穿插若干景点如渔歌唱晚、诗圣园、生态湿地园等。
2.2水景文化公园滨水空间是游憩行为发生最频繁的地带。水体空间具有开敞的视野,新鲜的空气,愉悦的鸟鸣,吸引着人们前往接近水滨,进行各种亲水性活动,包括静态的垂钓、驻留、观赏和动态的广场表演、放风筝、戏水等。此方案以中国五千年的水文化史为主线,以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水利发明为载体,还原设计水排、秸槔、水龙骨、水转翻等水力机械,并结合历史名人等文化线索,结合悠久的水文化构成绿地景观[3]。全园可分4个景区:幽林听泉、枫台听瀑、亲水广场、绿野萍踪。
水景文化公园中的整体水景设计动静结合,静水在于园林风景中,有湖泊、池塘、渊潭及流动极为缓慢的河流。静水形成倒影而产出优美如画的景观,具有悦目的作用。例如,在一池平如镜的水面上,倒映出塘边的植物、山石、建筑、游人及蓝天白云等,形成极其动人的似真似假的鲜明清晰的画面。园林风景中动态水景有河流、瀑布、溪流、叠流、山泉以及完全人工的喷泉。由于水的流动,它撞击在其它物体上能发出声响。如:河流滔滔,小溪潺潺、瀑布轰鸣、泉水噗噗涌冒、雨声嘀嘀嗒嗒,产生各异美妙悦耳的音响效果。水声、水珠、水花及波动涟漪的水面,令人兴奋、欢欣、心情舒展。
2.3生态公园全园减少硬质铺装,更多地利用大自然中平常多见的木材、贝壳、砖、石、沙、木屑等作为地面铺装,利用柳枝、麻绳、木材等来搭建景点、小品、建筑。在浓密的芦苇、柳树林中,一条由碎贝壳和原木铺成的栈道,正蜿蜒地通向湿地深处,召唤着人们去寻胜探幽。湿地边缘黄色芦苇与碧绿的缓坡草地相映衬,一座木制浮桥连接两岸,呈现出一派宁静、平和的田园风光,游人来到这里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压低声音,惟恐惊扰了水中的鱼儿。生态公园可分为三大景观区霜叶秋浓、七彩枫林、镜湖春柳。生态公园植物配置多考虑常绿树,如姿态优美的油松、白皮松等,配以石刻、石凳,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景观效果。冬季景观以观枝、干、树姿的植物为主,如红瑞木、金丝柳、龙柏、雪松等,可以为我们创造绝佳的冬季园林景观。林间设置有甬路、坐凳、石刻、旱桥、散点置石以及石亭供人们休憩。形成生态公园的总体景观外貌。
3城市道路景观线
沿着水系建设道路系统,统筹考虑沿路的景观,并与周边环境统一规划形成绿道景观。绿道设计要以人为本,组织人性化室外空间。景观绿带要注意车行观赏特点,将交通的流动性和景观的连续性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自然生境之美。道路景观线以构筑优美植物景观为目标,体现丰富的地域植物景观特征,在景观上包括远山、村落、城市建筑、天空和青翠绿地。有多种景观层次、多样的空间感和丰富的景观体验。仔细组织透景线,注重植物色彩线条和建筑景观的配合,从而把远处山景、近处城景融入到了城市道路景观画面之中。设计突出宏大流畅的动态景观体验,注重景观整体性、追求景观色彩和体量的大尺度对比。绿带设计与周围景观要相谐调,体现绿带韵律节奏、秩序井然之美。绿化种植景观形成乔、灌、草,高、中、低,层次性、多样性的特点。片植与丛植相结合,绿化和彩化相结合使植物景观活泼,打破传统的城市道路等距种植的呆板性和色彩单调性。对林带的林缘线和林冠线处理形成流畅的曲线,每隔30~50m保留透景线,降低绿带的封闭度,并使建筑、街景艺术得到体现,营造宜人通行空间。并建设一定尺度的观景平台,展示都市良好的景观形象。
结语
城市水系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系景观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设计。景观设计师需要在思想中树立生态的观念,从而在对城市湿地系统的景观设计中,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参考文献
[1]唐学山.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1):69.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人工湿地;缘起与发展;景观设计;应用研究
1人工湿地的初始研究
人工湿地的概念,于1989年首次被D.A.Hammer提出,即:人工湿地是人工设计的、模拟自然湿地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由水、处于水饱和状态的基质、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动物等组成,并通过其中一系列生物、物理、化学过程实现污水净化。或者可以这样理解,人工湿地就是为处理污水而人为设计建造的、工程化的湿地状系统。它与常规污水处理系统的主要差别在于生物种群多样性,特别是大型水生植物群落,起到了绿化、美化、净化环境的作用,使人工湿地系统具有显着的生态效益。
1996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四次国际研讨会,“处理湿地”概念才被提出来。1974年,第一个完整的人工湿地试验在德国建造。多年的研究表明,人工湿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投资低、出水水质好、抗冲击力强、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操作简单、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廉等优点,形成了内部的良好循环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正因为这些优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在欧洲、美国、加拿大等国迅速推广应用。
我国人工湿地的研究起步较晚,直至1990年7月才在深圳建起第一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白泥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深圳在人工湿地的具体应用中走在全国前列,洪湖公园是国内最早将人工湿地技术引入城市绿地建设实践之中。8年后,成都市活水公园才建立了以人工湿地技术处理污水的环境科学为主题的公园。近些年来,许多地方尝试人工湿地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如李海燕等在《城市住区景观水体补水方案研究》中,将人工湿地技术应用于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目前,国内人工湿地技术正逐渐引入城市绿地、住宅小区等景观设计之中。
2人工湿地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建造和运行费用低廉;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可进行有效可靠的废水处理;可缓冲对水力和污染负荷的冲击;可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如水产、畜产、造纸原料、建材、绿化、野生动植物栖息、娱乐和教育。当然,也存在不足之处是:占地面积大;易受病虫害等影响。人工湿地植物在湿地系统中的作用显着:增加微生物的附着;湿地植物可将大气氧传输至根部,使根在厌氧环境中生长;增加或稳定土壤的透水性。当植物密度增大到恰当的时候,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效率便会提高,达到最优效率时通常需一定的生长周期,甚至建成后若干年才能完全稳定运行。因此,时至今日人工湿地技术仍缺乏长期运行系统的详细资料。
我国在方面的研究已有实质性进展,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的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成都市活水公园,是将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工艺与城市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一次大胆尝试。活水公园人工湿地系统于1998年初建成,公园呈鱼形,紧依河岸,巧借成语“鱼水难分”来揭示水乃生命之源的大义。占地2.4×104m2的公园模拟世界自然遗址四川黄龙寺五彩池景观而设计,丰富的动植物形成了一个在大都市中难得见到的近似于大自然的景观。成都市活水公园的建立也是在净化受污染水体、充分利用淡水资源方面大胆迈出的一步,是成功地集观赏、娱乐和污水处理于一体的旅游景点,是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工艺较高层次的应用。
总的来说,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种较好的废水处理方式,更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形成了内部良好的循环。在处理污水的同时,可以种草养鱼,用鲜花绿叶装饰环境,把清水活鱼还给自然,节约资源,是人类与水生生物协调发展的自然景观,不仅有利于促进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还会产生显着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这种方式尤其适合在中小城市等缺少具有一定操作管理和技术水平的人员的条件下使用,十分技术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针对工业领域,以美化、净化为目的人工湿地生态景观系统研究还没有形成,将人工湿地景观应用到工业景观设计中,打造生态工业园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我国都还属于比较空白的阶段。人工湿地景观不单单只是一种生态景观,从工业生态学的角度来讲,它更多的是能深入工业,效仿自然的神奇力量,通过科学的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废水的净化再利用和零排放的问题。作为一种生态景观元素,它由水体、植物、沼泽地等构成,本身就吸附了诸多生态因素,加上配套的附属景观小品,组合在一起,更成为了一种功能性强大,景观性突出的生态亮点。它弥补了传统工业景观的不足,让生态工业从内到外更加真实。
参考文献
1顾传辉.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概述[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
版),2001(2)
2王薇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与设计[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