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系统范例(3篇)
湿地生态系统范文篇1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监测规划院,呼和浩特010020)
摘要:南湖湿地是自然湿地恢复和人工湿地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模式。文章通过对呼和浩特南湖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可以正确认识南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价值,将有助于呼和浩特地区自然资源开发的合理决策和规划。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中图分类号:718.55+6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4-07-10
作者简介:王婧敏(1983-),女(达斡尔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工程师.
1引言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湿地作为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类型之一,面积分布广泛,并形成了不同的类型。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服务功能,具有能够持续为人类提供食物、原材料等物质的潜力,而且在抗旱防洪、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休闲娱乐和科研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南湖湿地作为呼和浩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的重要景观之一,无论是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上,都对呼和浩特市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改善区域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研究区域概况
南湖湿地位于呼和浩特市南二环以南、昭君路以西、大黑河以北、沙梁村以东,规划建设面积1165hm2,是大黑河和小黑河泛滥地形成的永久湿地,经过人工过度利用和建砖窑开采泥土,使地下水位上升,形成大小水泡子的湿地。南湖湿地是在自然湿地基础上进行人工恢复的湿地类型,是自然湿地恢复和人工湿地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模式。
3南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3.1生态系统生产力提高
湿地是具有很高生产力的生产系统,其产量接近甚至超过集约农业系统的生产力。根据资料显示,纸莎草年初级生产量估计为100t/hm2,而香蒲约为30~70t/hm2,浮游植物为40t/hm2。沉水植物的产量也很高,眼子菜属的产量可达40t/hm2。与此相比,甘蔗产量为63t/hm2,玉米为60/hm2,而且要达到这种产量不仅需要投入人力,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水、化肥和杀虫剂等生产资料。
3.2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生物多样性是反映特定环境质量的好坏和植物生境的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综合生态因子对生产力的支持力及群落内种间对环境的利用能力,也反映着群落中某一种群格局或起的作用大小。现有呼和浩特南湖湿地公园草原植物组成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表明,在南湖湿地草甸和滨河地中其香浓——维纳指数和辛普森指数仅为3~4,而在同一地区乌梁素海相同生境下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可达9~11。这说明了南湖湿地公园湿地植物群落中一些植物占优势,而一些处劣势,植物间的排列呈镶嵌排列的格局,如在盐碱地,马蔺和芨芨草往往是丛状分布,起着建群或优势种的作用。随着呼和浩特南湖湿地公园的不断建设,预计植物种类可由目前的十几种达到由水域、草甸、草地、滩地、林地组成的湿地公园景观多样性支持下的上百种,鸟类也可由现在的8~9种小型涉禽上升到30~50种,可形成大规模的鸟岛景观。
3.3降解污水,净化水体
正常条件下,湿地具有去除湿地水流中有机营养物、无机营养物、有毒污染物和悬浮物的功能。因此,湿地可以看作是有机营养物、无机营养物、有毒营养物和悬浮物的汇合。湿地能够净化水质是因为湿地具有许多特殊属性。如水流进入湿地后,速度明显降低,从而导致水中营养物和悬浮物沉降在湿地中。湿地中较高的生物生产量使得植物植株对物质的摄取率很高,一旦植株死亡或收割后,由于分解缓慢形成泥炭而长期积存下来或运出湿地,带走从水中吸收的化学物质。湿地沉积物中存在多种多样的分解者和分解过程。湿地的薄层积水性质,导致显著土——水界面交换而降低水中化学物含量。这些都是湿地能够净化水质的重要因素。
由河流泛滥形成的呼和浩特南湖湿地景观恢复后,植被密集、湿地规模庞大、水深变化大,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沉降和排出洪水中沉积物,排除附着在沉积物颗粒上的有毒物质及养分,有益于社区及其下游地区保持良好的水质,防止具有防洪和运输作用的河道淤积。洪泛作用还可以恢复土壤养分,使湿地周围的农业生产受益。大、小黑河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在两岸的河漫滩沼泽中,使大、小黑河下游河水含沙量变小,水环境质量提高。
3.4补充地下水资源
当水从南湖湿地流人地下蓄水系统时,可以补充区域内地下蓄水层的水,将湿地地表水转化为浅层地下水的一部分,保留在区域内。而这个蓄水层又将为其他生态系统、工业、农业、居民提供水源。浅层地下水除可为周围地区供水、维持水位外,还可流入深层地下水系统,成为长期可靠的水源。呼和浩特降雨量集中,往往在7~8月份形成洪水期,暴雨和洪水携带大量的泥沙,导致河道堵赛、河床上抬。同时,呼和浩特市又是一座缺水型的城市,水源主要来自地下水资源。南湖湿地公园作为呼和浩特市的泄洪地,可接纳雨季的大部分雨水,在保证大、小黑河水量平衡的前提下,还可为呼和浩特旱季提供水源补充,汇集的雨水还可为地下水进行补充,使呼和浩特地下水位上升,满足城市连续的用水需求,变地表水危害为水资源蓄积,补给地下水资源短缺。
3.5调节洪水流量、泄洪
湿地对所在区域水文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南湖湿地湿地能储存雨季过量的洪水,洪水被储存在土壤内或以表面水的形式保存于湿地之中,这就直接减少了下游的洪水量。一部分则在流动的过程中通过蒸发和下渗变成地下水而被储存起来。湿地是一个巨大的生物蓄水库,他能保持大于其土壤本身重量349倍或更高的蓄水量,这与沼泽土壤具有特殊的水文物理性质有关。贮存于沼泽中的水量一部分消耗于蒸发过程,一部分跨年度流出。其次,湿地具有降低洪峰高度,均化河川径流的作用。湿地植被可以减缓洪水流速,因此,避免了所有洪水在同一时间到达下游。
3.6提供休闲旅游场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生态旅游已成为21世纪非常流行的旅游活动。能够提供休闲和旅游效益的湿地,要求拥有珍稀物种、特殊景观环境和典型的湿地类型;地域广阔而未受人为干扰;拥有高度多样的生态环境与高差变化明显等特点。适于休闲和旅游的地点有些也是拥有基础设施或有潜力发展基础设施的地方,但必须确保任何基础设施的发展不减少该区的旅游价值。旅游的另一些重要因子包括游人易于进入,能够抵近观察野生动物和拥有壮观的景色等。南湖湿地公园年降雨量在350mm左右,是大、小黑河形成的属于半干旱草原隐域性植被类型的草原湿地,拥有特殊的景观环境。另外,由于其靠近城市,交通便利,因此,发展潜力十分巨大。随着今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居民对旅游文化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南湖湿地公园的建立,正是符合这一生态旅游的需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必将对呼和浩特市产生深远的影响。
3.7提供科学研究和教育场所
占地面积1165hm2的南湖湿地公园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景观独特,利用这一生态系统可以向公众,特别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有关湿地和湿地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增加人们的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人们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使湿地公园成为呼和浩特市重要的环境教育基地。
3.8影响局部小气候
湿地可以影响局部小气候。湿地的蒸腾作用可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在有森林的湿地中,大量降雨通过树木蒸腾和散发,返回到大气中,然后又以降雨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如果湿地被破坏,当地的雨量就会减少,这对该地区的人类活动如农业将产生不利影响。沼泽产生的晨雾可减少附近的土壤水分散失。湖沼系统对周边气候的调节,为居民生活的生产带来良好的影响。
3.9其他服务价值
湿地的美学价值是客观实在但又难以捕捉。湿地是景观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是从一个地方或整个地区观看到的内容的总和。湿地是景观的关键内容,他为视野产生了多样性,成为视野的焦点。随着南湖湿地公园的进一步开发利用,集水域、滨河滩地、草甸、羊草草地、绿化林地、园林绿地、高效农业等功能区的逐步完善,湿地公园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必将能带给人视觉上的美感,成为呼和浩特市乃至周边地区具有很强吸引力的风景名胜区。
4研究结论
通过对呼和浩特南湖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可以知道,建设南湖湿地公园,可以用最少的投入,长期有效的降解和处理部分呼和浩特市因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其他活动及自然径流带来的水污染。同时,南湖湿地公园又毗邻辛辛板污水处理厂,为污水进一步生物降解而再次利用提供了可能,从而建成一个淡水良性循环系统:雨水、河流、地下水等淡水资源经城市使用后,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一级处理,然后利用湿地及林带对其进行生物降解达到三类以上水质,进而回灌土地、补给河流、地下水,从而缓解淡水资源紧缺的矛盾。通过南湖湿地公园的建设和恢复,为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的物种保存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同时也是基因库,维护和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作为呼和浩特城市南侧重要的风景林地,南湖湿地公园的建设既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的绿化面积,增添了城市的活力,又有效地带动了城乡一体化建设,从而促进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质量好转。
呼和浩特南湖湿地公园的建立,对呼和浩特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周边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大、小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的重建以及环境治理、分洪和泄洪、生物多样性栖息地的恢复与保护,高效农业、渔业、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提高呼和浩特城市环境质量、增强呼和浩特城市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再塑首府美丽的“青色的城”等诸多城市功能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通过对南湖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正确认识南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价值,将有助于呼和浩特地区自然资源开发的合理决策和规划,避免损害生态系统服务的短期经济行为,从而有利于呼和浩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刚起,张文芬.三江平原沼泽对河川径流的影响的初步探讨[A].黄锡畴,中国沼泽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14-117.
[2]段晓男,王效科,欧阳志云,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及价值评估[J].资源科学,2005,27(2):110-113.
[3]潘文斌,唐涛,邓红兵,等.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初探——以湖北保安湖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0).
湿地生态系统范文
关键词:气温变暖;湿地保护;生态建设
收稿日期:2012-01-05
作者简介:刘立刚(1984―),男,陕西西安人,西南林业大学植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2-0001-02
1引言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南非德班召开,会议的最终目的仍聚焦在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上。《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续问题,是大会期待解决的首个关键问题。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等温室气体积累会加强温室效应而使地球表面温度逐年上升,引起全球气候变化。而这些气体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燃烧富含碳的石化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湿地生态系统作为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
(1)湿地生态系统是CO2的“源”与“汇”。全球湿地面积约为5.7亿hm2,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其中,泥炭湿地面积约占湿地总面积的50%。而泥炭湿地容纳的碳是热带雨林碳贮量的3.0~3.5倍。因而湿地是一个重要的碳库,对全球碳循环和抑制以及减缓地球变暖的速度具有重要作用。据估计,储藏在不同类型湿地内的碳约占地球陆地碳总量的15%。据研究,仅占地球陆地面积6%的湿地,却拥有陆地生物圈碳素的35%(约770亿t),超过农业生态系统(150亿t)、温带森林(159亿t)和热带雨林(428亿t)。因此,湿地具有强大的固碳能力,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碳汇,对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具有重要作用。
(2)湿地生态系统是甲烷(CH4)的重要“源”。甲烷产生于厌氧微生物活动。在厌氧条件下,甲烷菌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产生甲烷;在好气土壤或土层中,甲烷又被氧化菌所氧化。由于甲烷是在厌氧条件下产生的,所以产生甲烷的土壤环境主要是各种类型的沼泽、较浅的水体及水稻田。据估计全球湿地每年约释放150Tg(1Tg=1000000t)甲烷,约占每年大气总甲烷来源的25%。王明星等人估计,1988年我国稻田CH4排放量约(17±2)×1012g,约占全国CH4总排放量(35±10)×1012g的一半。各种天然湿地的排放量约为212×1012g,约占总排放量的6%左右。
2湿地系统的影响因素
2.1对湿地面积和分布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造成全球湿地面积及其时空分布的变化。Brock和Vierssen,曾经研究欧州南部半干旱地区,水生植物为主的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气温升高3~4℃,适应于水生植物生长的湿地面积在5年之内将减少70%~80%,这说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湿地对全球变暖是极为敏感的。我国张翼等曾研究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植被分布的可能影响,在6种气候情景下(降水增加/减少10%,温度增高1℃、2℃和3℃),东北地区草本沼泽的面积都在减少。Scott等人收集的资料显示,中国71%的湿地都已经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39%的湿地将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水污染也是人类活动对湿地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快速的工业发展意味着污染的不断加剧,对湿地质量的威胁也就越来越大。
2.2对湿地水文形势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使得降水、气温、云量等气候参数发生明显变化,而且会对全球水文循环过程和区域水文情势产生深刻的影响。根据20世纪90年代期间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区域水资源状况与降雨、气温等之间是一种非线性的关系,也就是说相对较小的降雨和气温变化将导致水资源状况的较大变化。施雅风等人的研究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西北地区的内陆湖绝大部分均向萎缩的方向发展,有的甚至干涸。许多研究都表明,水文参数是控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键因子,因此湿地水文情势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
2.3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为多种无脊椎动物,冷血和热血的脊椎动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其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为动物提供终年的居住环境,也是一些候鸟越冬的重要生境(取决于湿地的地理位置)。在一些湿地,气候变化引起的生物群落的变化,有可能导致一些种群的变化(有的种群可能会逐渐消失,有的则会产生新的变种),例如,在塞舌尔,小面积湿地的丧失,有可能造成当地爬行类和小型鸟类的灭绝。
2.4对湿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湿地水文情势的影响亦会明显影响到湿地CH4排放的数量及历时,如果湿地变干,则CH4的排放量会有所减少。自然湿地甲烷释放量变化取决于它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温度升高可以增强甲烷细菌的活动强度,从而增加甲烷释放量,但它同时会降低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导致甲烷释放量下降。据估计,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湿地的地下水位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甲烷释放量降低,甚至一些湿地变干,转为消耗大气中的甲烷。
3保护湿地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湿地生态系统成为人类活动破坏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而农业排水和开垦是湿地丧失的主要原因。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碳储存库,其储碳量占地球陆地碳总量的15%。土地利用的变化改变了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式,大量温室气体被排放,对全球变化产生深远影响。湿地的保护、恢复与重建能促进碳积累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1)合理保护湿地。特别是泥炭地是减缓气候变化成效最高的方式之一。湿地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特别是泥炭地在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在我国,仅若尔盖湿地储存的泥炭就高达19亿t,平均每公顷碳储量约4130t,破坏1hm2这样的湿地,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最高可达约1.5万t。
(2)高度重视森林固碳的重大作用。据国际能源署的资料表明,2002年中国CO2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13%,是世界上CO2排放量第2大国,占世界排放总量比重还在不断上升。短时间内,中国不是发达国家,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是工业化的后来者的现状不能改变,工业减排仍将持续面临较高难度的情况下,只能充分发挥我国生物固碳潜力。我国森林面积1.73亿hm2,中幼林面积占67.85%,正处在旺盛生长期,具有较强的碳吸收能力和发展潜力。通过造林、森林经营及保护、湿地保护及荒漠化防治等工程,可以充分挖掘林业减排增汇潜力。因此,应高度重视林业在内的生物固碳措施放在我国应对气候变暖对策中极其重要的位置。
(3)加强湿地恢复与管理,可以增加湿地的贮碳量。我国首次进行的全国性湿地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现有湿地3848.55万hm2(不包括水稻田湿地),目前全国仅有近40%的自然湿地纳入保护区。若按湿地保护规划,实行“退耕还湖”等措施,恢复被开垦的0.1亿hm2湿地面积30%计算,约可增加固定28.16亿tCO2,按持续100年计算,年均增长固碳能力可达0.28亿tCO2。
(4)替代不可再生的原材料,可以大量减排。通过使用可再生的林木产品,替代化石能源密集型的钢材、水泥和塑料等原材料,减少CO2排放。
(5)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要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CO2的排放,就要求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凭借技术进步和开发应用新能源等努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倡导健康、环保的低碳生活,减少“高碳”式的排放和污染。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可以促进中国转变能源增长和消费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6)加强国际合作。全球气温变暖是人类的共同挑战,需要进行全球治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应对全球性的发展问题,仅靠一个国家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来共同解决世界性难题,这包括了政治协商、科学研究合作、技术合作、市场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等。同时,可以借鉴一些先进经验和做法,如在发达国家进而在发展中国家逐步建立“碳排放税”是另一个有效的办法,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排出的碳含量征收费用或税收,专门用于全球性科学研究、信息收集和、人才培养、洁净技术研发、植树造林等。
参考文献:
[1]吕宪国,何岩,杨青.湿地碳循环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意义,中国湿地研究[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王明星.中国CH4排放量的估算[J].大气科学,1993,17(1):61~62.
[3]BrockTcm,VierssanWV.Cliamticchangeandhydrophte-dominatedcommunitiesininlandwetlandecosystem[J].WetlandEcologyandManagement,1992(2):37~49.
[4]张翼,宋俊果.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植被分布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及其影响[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5]马敬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综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6]邓伟,何岩,宋新山,等.松嫩平原西部盐沼湿地水环境化学特征[J].地理研究,2000,19(2):113~119.
[7]傅国斌,刘昌明.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影响的初步分析-以海南岛万泉河为例[J].地理学报,1991,46(3):277~289.
[8]邓慧平,吴正方,唐来华.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综述[J].地理学报,1996(1):172~173.
[9]沈大军,刘昌明.水文水资源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J].地理研究,1998,17(4):44~45.
湿地生态系统范文
关键词:湖泊湿地;生态修复;保护措施
作为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湿地所具有的功能有很多,能保护水源,对水质也有净化的作用,能够蓄洪防旱,还能够对气候起到调节作用,为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控制,维护其多样性,这些生态功能都是湿地特有的。健康平衡的生态体系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重要的一个多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中不能缺少的一个系统,我们有必要对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并找到有效的保护措施,维护其平衡性,让人类能够和自然和谐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1湖泊湿地保护技术
湿地的区域是处在水陆交互作用的位置,有着很丰富的生物种类,但是湿地面积并不大,在整个地表面积中才占了6%,然而就是这仅有的湿地面积却是20%左右生物种群的生存空间,尤其是那些非常濒危珍稀的鸟类,它们也是在湿地中生存和繁殖,湿地已经成为多数珍稀濒危的水禽生物最主要的生存之地,还有一部分水禽生物是在湿地中进行季节过度。要是湿地面积足够大足够多,那么在这个湿地系统中生存的物种也就会越多,生态系统也就会更加稳定,为生物种群营造更有利的生存空间。所以,我国非常重视湿地面积的修复,让生态系统更加平衡,同时还要限制人类在湿地周边进行耕地,不能有的造田的行为,如果有已经成为种植地的湿地,就要对其进行收入,让耕地重新变会湿地,让湿地环境得以恢复,并适当增加湿地的面积。近年来,湿地的水量也在逐渐减少,湿地正在逐渐萎缩,这个问题不得不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对其进行保护,让湿地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加上水文条件的限制也让湿地的健康平衡发展受到了制约,所以还要通过水利工程对湿地环境进行改善,使湖泊深度和其广度都能有效地扩充。此外,还要增加鱼的养殖,让其产量有所增加,控制好调蓄功能,并在各个湿地中加大引水通道的建设,让湿地能获得更多的水源,并保证水源的质量足够好。在湿地环境保护中,要可以在水利工程方便加强设施建设,并对其进行定期维护,河岸堤防也要适当加固,将上游水土的保持工作给做好,清理多余的泥沙,不让其淤积,同时将各个平原结构给恢复好,这样将其蓄纳洪水的功能给提高上来,这样也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好的栖息地和繁殖空间。
2湖泊湿地生态修复技术
对湿地进行修复,主要是利用生态技术或者是生态工程去修复已经退化消失的湿地,如果湿地情况非常不好,还可以对其进行重建,使湿地的环境回归到以前健康的状态,让其功能还能发挥,形成一个健康的生态结构,还原湿地原有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物理、化学特性,让其作用发挥的更加明显。从湿地构成的特征以及生态系统特征来看,修读湿地生态环境主要有3个部分,只有做好这些修复,也就能将湿地原本面貌给还原。第一,湿地生态环境的修复,对于这一修复目标来说,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技术方法和修复措施,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以及异质性都给提高上来,这个恢复过程既有湿地的基底修复,还有湿地的土壤修复以及湿地水状况的修复,这里所说的基底修复,主要是用工程建筑的措施对基底稳定性进行保护,让湿地面积不会缩小,还能去改造湿地的原本面貌和地形。第二,湿地生物的修复,对于这一修复目标来说,主要就是对选育优秀的物种和科学的培植技术,并引入更好的物种保护技术,还有种群的控制技术等等,让这些技术的作用都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对湿地进行修复。第三,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修复和功能的修复,对于这一修复目标来说,主要是对寻找生态系统的设计技术,对整体结构进行修复,并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科学地应用集成技术,以完成湿地修复。在所有的湿地修复技术中,生态的修复是最难的,也是科研人员重点的研究对象。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切实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湿地污染源的综合整治与管理,通过部门间的联合,加大执法力度。要严格控制湿地氮、磷肥及农药的施用量,控制畜禽养殖场废水对湿地的污染影响,大型畜禽养殖场废水要严格按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排放,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养殖废水土地处理。植物是人工湿地生态工程中最主要的生物净化材料,它能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对水质的净化有一定作用。在选择净化植物时既要考虑地带性、地域性种类,还要选择经济价值高、用途广以及与湿地园林化建设相结合的种类,尽可能的做到一项投人多处收益。
3湖泊湿地攻关技术
3.1湿地退化机理与生态恢复机制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湿地生态恢复研究方法和技术。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力、演替规律、可持续性研究,湿地的环境功能及人类活动对湿地资源与环境的影响研究,不同干扰条件下湿地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及预报研究等。
3.2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技术
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技术研究内容包括城市湿地水系统生态修复技术、城市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植物种类筛选、城市退化湿地高效生态修复模式、城市湿地修复生态工程示范关键技术等。
3.3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应针对不同类型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技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与重构及其调控技术、物种与生物多样的恢复与维持技术、湿地治污生态修复技术等研究;选取各种类型退化湿地的典型代表,进行生态恢复示范研究。
结束语
加强湖泊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功能,制定出湿地保护规划,运用环境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等先进技术,在查清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建立湿地资源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和湿地监测系统,能有效维护湖泊湿地的生态平衡,让人和自然有良好的生存空间,时间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白萍萍,张伟,刘晓哲.浅议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J].商品与质量,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