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河流污染及治理范例(3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2-28 手机浏览

河流污染及治理范文

1深圳市河流水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深圳市水环境面临的问题较为突出,河道水环境距离生态文明城市及居民对人居环境的要求有相当差距。(1)自然条件决定了河流的自然特性。深圳市河流普遍流域面积较小,径流短小,其雨源性河流的特点造成河道缺乏清洁水源的补给,水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先天不足,但受纳污水量大,污径比年平均达到3∶1,枯水期更甚,加之上游水库的截流和河流流域内地面的硬质化使河流基流不断减少,河流纳污和自净能力基本丧失。同时,感潮河段受潮水顶托,污水滞留河口产生厌氧反应。部分河道河床、河岸的硬质化,破坏了河岸植被和水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造成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导致河流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退化。(2)城市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污水收集率低。全市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骨架已基本形成,但污水收集率不高。原特区外污水管网覆盖率普遍偏低,污水收集系统极不完善,雨污混流现象严重。大量污水仍混接入雨水管网或直接排入河道内,污染河道水质。(3)排水设施维护建设、管理不到位。由于原特区外是从农村快速向城市化转变的地区,旧有排水系统简陋。同时,早期河流治理中,沿河两岸没有预留、控制出足够的河流综合治理用地,河道两岸建筑物侵占河道用地现象普遍,河流综合治理工程用地难以落实。河流作为污水受纳体功能被过度利用,导致其供水、生态、景观、气候调节等功能的丧失。(4)面源污染对河道水质影响较大且难以控制。随着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减少,面源污染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环卫设施不足及居民环保意识不强,大量垃圾随意堆放,经降雨冲刷汇入河流,垃圾堆渗出的废液也流入河道,造成污染。河道两岸菜地、果林、家畜、家禽等产生的污染物也会随雨水或灌溉水进入河道,对河道产生污染。根据《广东省跨地级以上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管理方案》和相关文件要求,2012年深圳市境内龙岗河、观澜河、坪山河交接断面水质除NH3-N外,其余指标达V类;2015年NH3-N达Ⅴ类,其余指标达Ⅳ类;2022年水质目标为Ⅲ类。而依据目前三条河流交界断面水质监测资料,水质情况不容乐观,与交接断面水质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观澜河干流污染治理工程简介

观澜河是东江水源一级支流石马河的上游段,在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之前,干支流经过城区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河道水质恶化,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虽然流域内也相继建成一些污水管网,但由于征地拆迁、资金和实施主体等原因,治理效果有限。观澜河干流污染治理工程通过“截流治污、调蓄处理、引水补源、环保疏浚”等措施,确保近期观澜河干流深圳段和交接断面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旱季基本满接断面的水质要求,同时削减雨季污染负荷,为远期进一步提高河道水质标准奠定基础。工程治理范围为观澜河干流自起点~深圳、东莞交接企坪断面,总长14.18km;以及支流岗头河华为污水处理厂以下河道1.62km,总投资24.0亿元。工程于2008年9月开工建设,2010年12月截污工程部分通过完工验收。工程对河道污染治理思路上,针对旱季和初(小)雨河流污染特点,采取“截-蓄-补”的技术路线。沿观澜河干流两岸(局部一岸)埋设截污箱涵(管),对旱季沿河漏排污水和支流总口截污后的混流污水进行全面截流,接入龙华和观澜两个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排放。分散建设雨水调蓄(处理)池,对沿线截流的干、支流污染严重的初雨和小雨径流,经调蓄并一级处理后排放。同时,把经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的尾水经泵站和管道输送至河道上游,对河道进行补水。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四部分:一是截污工程,沿干流河道两侧(局部一侧)和岗头河华为污水处理厂以下段埋设截污箱涵(管)对旱季污水和设计标准下的初(小)雨进行截流输送,支流河口设橡胶坝或堰实施总口截污;二是调蓄工程,分别在干流起点、龙华河口、观澜河应急工程、深莞交界河口处设四座分散调蓄池,总调蓄容积48.0万m3;三是处理工程,扩建龙华、观澜污水处理厂,扩建规模45万m3/d,河口调蓄池增设初期雨水处理设施;四是补水及岸坡恢复工程,把龙华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提升到上游对河道补水,补水规模13万m3/d。沿河生态修复面积38.8万m2。

3工程借鉴

3.1治理思路的借鉴

截污治污是一个系统工程,耗时长、难度大、花钱多、见效慢,影响的因素很多,必须坚持流域治理的思路,科学决策,制定合理可行的目标。面对目前分流制管网建设和改造中面临的征地、拆迁、资金、体制、管理等方面的困难和制约,应重新审视原特区外分流制改造的适用性和时效性。本工程在施工和建成运行中新增排放口的不断出现,再次验证了实现雨污分流的难度。目前深圳市在河道水质改善思路上,是采取“末端先治理,再逐步源头推进”,还是“源头治理入手,推进雨污分流”,在工程界和学术界仍有争论意见。其归根结底源自实现雨污分流的时间矛盾,即根据原特区外河道及其污染状况进行分流制改造,与市民和相关部门对人居环境改善的要求,存在一个期望值和时效性的矛盾。本工程设计贯彻流域综合治理的理念,在观澜河流域综合整治方案的总体框架下,将干流污染治理作为首要任务,集防洪、水质改善、生态修复于一体,实现河流的多功能用途。在雨污分流尚需时日和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前,工程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在深圳市首次尝试在河道内设置大型截污箱涵实现旱季污水全面截流和初期雨水的截排。在治理思路上,其创新之处在于坚持了“两个结合”,即“近远期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近远期结合,即以规划“雨污分流”的城市排水体制为前提,在正本清源、雨污分流近期难以见效的现状情况下,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原则,认识到合流制改造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实事求是,承认雨污混流的现状,采取近期截流雨污水进行调蓄处理的措施,达到“近期见效、远期有用”的目的。分散与集中结合,即一方面继续推进市政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的建设,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管网收集的污水,另一方面以分散式雨水调蓄处理设施处理污染的初期雨水,以确保河流水质的有效改善,提高水质保证率。已建截污箱涵的运行,极大地改善了观澜河干流的水质,表明截流雨污混流水进行调蓄处理的措施是可行有效的。

3.2治理手段的借鉴

本工程采用河道内设截污箱涵,对沿河旱季漏排污水和初(小)雨进行截流。治理方案的制订,是基于对观澜河水体污染成因的分析、污染特点及工程方案的可实施性等分析结论。从工程前期论证、设计到施工中,工程所遇到的问题再次验证了治理手段的合理性。如在前期论证中部分专家提出完善截污方案,即利用现有沿河的截污干管,采取点截污方式解决排污口问题。本工程提出,由于原特区外城市管理水平的有待提高,面源污染短期内难以有效控制,新增排污口短期内难以遏制,因此采取强化截污方案。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沿线陆续出现新增排污口,据不完全统计,新增排污口约8~10个;还有沿河新建洗车场的坡面污水进入河道;也出现原来不排污水的雨水管在无雨期也排污水的现象,若采取完善截污方式,无法做到彻底截污。又如采取完善截污方式埋设的截污管,采用堰式截流井,超半数出现截流井淤堵、污水溢流的情况,失去工程效果。同时,大量原特区外河道如茅洲河、龙岗河、坪山河,所处的城市环境状况与观澜河类似,河道污染成因、污染特点和在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等与观澜河类似,又都属跨界河流,对交接断面的水质要求高,相关部门的关注度高,市民的期望值和时间迫切程度高,因此治理的分析方法和治理手段上可以观澜河为借鉴。

3.3规模确定的借鉴

当前深圳市正大力开展河道综合治理。经过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在争论中逐渐形成共识,近期要解决河道水环境问题,提高水质保证率,必须进行初期雨水截流。布吉河、福田河、新洲河、大沙河等河流根据流域集雨面积、地面下垫面情况及污染状况不同,普遍采用一定降雨深度的标准进行初期雨水的截流设计。在截流标准选取上,本工程思路是根据实测水量和水质数据确定,即分析小强度降雨径流主要污染物随降雨变化的过程,分析雨水水质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和降雨量变化的规律,以径流污染物浓度达到峰值时所对应的径流量作为设计截流标准。同时,分析统计降雨代表站的长系列和典型年情况下,降雨量与降雨历时、降雨场次、降雨天数的关系,寻找规律,分析选取不同截流标准的水质保证天数和截流工程投资,以确定经济合理的截流标准。截污箱涵投入运行后,从旱季运行情况看,解决旱季污染问题是有保障的。根据2009年7月10日对箱涵内和河道内流量的实际测量结果,与原设计时测量值基本接近,且无雨期箱涵内流速大于1m/s,除下游因闸门关闭回水段淤积外,其他部位基本无淤积。雨季,受降雨不均匀性的影响,在测流过程中难以捕捉到对应设计标准雨强的降雨。观测的几次降雨过程,其降雨强度都超过了箱涵设计截流标准。截污箱涵规模的复核工作将继续跟进。从降雨期箱涵运行情况初步判断,在小雨(不超过10mm)情况下,箱涵不会出现溢流现象。由于其他河流在截流标准的选取上,采用的方法各有不同,尚未形成统一方法。本工程截流箱涵已建成,其标准的选取合理与否,通过工程运行效果的检验,可为其他河流在截流标准制定上提供借鉴。

河流污染及治理范文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地跨豫、皖、苏、鲁四省35个地(市)、158个县(市、区),全长1000公里,流域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水污染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入80年代,水污染事故频发,水质恶化加剧,给沿淮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这首歌谣是淮河流域水质变化过程的真实写照。

1994年5月国务院环委会在安徽省蚌埠市召开了第一次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揭开了淮河治污的序幕。随后,相继制定和实施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十五”计划。

经过13年治理,尽管淮河流域排污总量有所削减,但由于污染物的长期积累,淮河流域水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从排污量来看,淮河流域排污总量居高不下。2005年,淮河流域废水排放量41.7亿吨,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04.2万吨,是“九五”目标的2.8倍,“十五”目标的1.6倍,“十一五”目标的1.2倍;氨氮排放量14.0万吨,是“十五”目标的1.2倍,“十一五”目标的1.3倍。

从水质来看,污染仍然十分严重。今年上半年,淮河干流14个监测断面ii、iii类水质比例仅占14%,ⅳ类水质比例占29%,ⅴ类、劣ⅴ类水质所占的比例高达57%。淮河支流总体上呈中度污染。

从饮用水源来看,饮水安全状况堪忧。2005年,淮河流域63个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有12个未能达到功能要求,100万人的饮水安全受到威胁。需要说明的是,囿于条件限制,饮用水源地有毒有害特定污染指标未监测,否则不达标的情况将更严重。

淮河流域水污染痼疾“久治不愈”的原因

第一,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先天不足增加了淮河流域的治污难度。淮河流域治污的先天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自然条件差。淮河流域水资源并不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83毫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621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的3.4%;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内6-9月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70%;年际之间降雨变化剧烈,最大年降雨量是最小年降雨量的3-5倍;坡降小,流速缓,水体自净能力差;闸坝林立,全流域有大小5000多个闸坝,大量水资源拦蓄后,水环境容量大为降低。

二是人口压力大。2006年。淮河流域总人口约1.7亿,平均人口密度为630人/平方公里,居七大流域之首。淮河流域“十五”水污染防治中期评估表明,淮河流域生活污水污染负荷占总负荷的比例已高达63%,治理生活污染的压力已经超过了治理工业污染的压力。

三是经济欠发达。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05年全流域gdp约为1.6万亿元,超过全国1/8的人口只创造了不足全国1/11的社会财富。经济欠发达不仅使各地经济发展需求迫切,增加了环境压力,同时使污染治理资金筹措面临重重困难。

四是结构污染突出。造纸、酿造、化工、制药、皮革等重污染行业仍是流域主导产业,也是工业污染物的主要来源。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电(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饮料制造业等7个行业的cod排放量占全部重点工业企业的80.5%,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两行业氨氮排放量占全部重点工业企业的84.6%,结构性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五是面源污染严重。农业是淮河流域主产业之一,全流域约有耕地1333万公顷,占全国可耕地的1/8,化肥农药的粗放使用导致面源污染严重。现在的问题是面源污染底数不清,初步估计淮河流域面源污染占cod总负荷的40%(清华大学估算为70%)。此外,缺乏对面源污染的实质性控制措施,将成为今后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一个主要难题。

第二,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最直接表现就是污染物总量的控制指标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并且环境保护计划中污染物总量的控制指标还在不断增加。《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中规定,到2000年,淮河流域cod最大允许排放总量为36.8万吨/年:“十五”计划规定,到2005年,淮河流域cod排放总量控制在64.3万吨/年,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在11.3万吨/年:“十一五”计划规定,到2010年,淮河流域cod排放量控制在88.4万吨/年,氨氮排放量控制在10.7万吨/年。淮河流域的实际环境承载能力如何呢?2005年,水利部提出淮河流域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的入河排放总量应该分别控制在38.2万吨/年和2.66万吨/年,国家环保总局也在此前提出cod和氨氮的入河排放总量应该分别控制在40.0万吨/年和3.28万吨/年。如果说“九五”计划中确定的淮河流域cod最大允许排污总量36.8万吨/年是保证水质变清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十五”和“十一五”计划中确定的cod和氨氮控制指标,早已让位于地方的经济发展,也从根本上放弃了水质变清的目的。按照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的淮河流域环境容量,“十一五”计划中cod控制排放量是环境容量的2.2倍,氨氮控制排放量是环境容量的3.3倍,根本无从保证淮河流域的水质改善。

第三,治污工程建设严重滞后。《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安排修建城市污水处理厂59座,到2000年底,建成并运行12座,占20.3%;在建32座,占54.2%;未动工的15座,占25.4%。《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共安排了488个项目,计划投资255.9亿元。到2005年底,已完工项目342个,占70.1%;在建项目88个,占18.0%;未动工项目58个,占11.9%。累计完成治理投资144.6亿元,占56.5%。由于工程措施没有及时跟上,导致污染物治理老账未还,又欠新账,淮河水污染积重难返。

第四,环境污染治理责任长期得不到落实。尽管早在1995年出台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第五条就明确规定:“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人民政府各对本省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负责,必须采取措施确保本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的实现。四省人民政府应当将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任务分解到有关市(地)、县,签订目标责任书,限期完成,并将该项工作作为考核有关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但是“九五”、“十五”淮河水污染防治目标没有实现,并没有哪一个地方领导因此而受到处罚甚至影响升迁。责任不追究的直接后果就是在各级领导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年年喊达标,年年不达标,狼来了喊多了,也就没有人信了。这里仅举了一个政府的例子,其实,《条例》中规定的“自1998年1月1日起,禁止一切工业企业向淮河流域水体超标排放水污染物”等针对企业的规定也从未得到严格执行,如果“十一五”依然如此,淮河污染治理也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根治淮河污染的对策建议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淮河污染问题,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要坚持环境容量不动摇。淮河流域水质能否改善并最终实现变清的目标,坚持环境容量不动摇是关键,即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的入河排放总量应该分别控制在40.0万吨/年和3.28万吨/年(环保总局数据)或38.2万吨/年和2.66万吨/年(水利部数据)。为此,各地要按照环境容量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实行强制淘汰制度,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工业企业深度治理;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暂停审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地区的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的建设项目;要严格化肥、农药的使用和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有效控制面源污染;要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配套建设,有效控制城镇生活污染;要加强闸坝调控,增加水体自净能力。

河流污染及治理范文篇3

关键词:城市水体污染物治理措施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集聚,城市内河水质的改善成为污染治理的一大难题。本文以南京市建邺区幸福河为例,浅谈城市内河的治理对策。

1、城市内河水环境特征

南京建邺区幸福河东起南河,西至江东路,全长2200米,东端至市机站泵站处,西端至江东中路止,河流经过文体路、南湖路、湖西街以及云锦路。河道横穿整个建邺老城整合区,担负着沿河两岸多个社区的汛期汇水、排水任务,是典型的城市内河。

河流沿岸多为规划较早的老旧社区,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且河水不流动,直接导致喝水黑臭,污染严重。后因城市建设,幸福河中段与其他城市内河连通,使得污染加重。随着城市建设与发展,排入幸福河的污水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2.1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

随着城市发展,幸福河周边人口不断聚集,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大量的污水及垃圾渗滤液不断排入河中,使得水质持续恶化。且进入河流的污染物质随季节变化。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造成河水浊度增加,水中悬浮固体量增多,使得溶解性无机盐浓度增加。

2.2畜禽养殖污染

河流沿岸的禽畜养殖业,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较低,使得河水污染加剧且污染源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

综上,大量氮和磷随污水进入水体后,发生一系列转化过程,幸福河水体已出现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自然过程,也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对于幸福河来说,水体富营养化更加剧了幸福河的污染。幸福河沿岸人口增多,污水排放量的增大又加速了河水富营养化的过程,污水中的营养物质使得藻类等浮游生物过量增长,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水质进一步恶化。

3、治理措施

城市内河分支较多,地形复杂且水系循环慢,以幸福河为实例,给出以下治理措施。

3.1“纳米气泡”技术

幸福河的治理过程中,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纳米气泡”技术。纳米气泡在水体中的增氧作用的效率相当高,仅数小时就可以使较大范围内的水体溶解氧迅速提高。这是因为纳米气泡的表面积能有效增大,如0.1cm的大气泡分散成100nm微气泡,表面积增大10000倍,气泡的表面能也从0.1卡增大到5-10卡,表面能的增大及气泡内能量增大可以加强表面氧化反应,可以提高氧的利用率,一个功率仅数百瓦的微细气泡发生器能使直径200m范围内河水中的溶解氧从4mg增加到11mg,而同时使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降低。对于治理污水,“纳米气泡技术”不仅能增加其溶解氧,还能清淤、截污,利用这种新技术,幸福河的水质明显改善,但是长期操作性不强。

3.2生态护岸技术

河流沿岸的不合理利用会导致水土流水,对水体有很大影响。应实行生态护岸技术可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生态护岸技术能很好的修复河流生态,对水陆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生物流发挥着廊道、过滤器和天然屏障的功能。在治理水土流失、加固堤岸、增加动植物种类、调节微气候和美化环境方面都有着巨大作用。生态护岸依据其使用的主要护岸材料分为植被护岸、木材护岸和石材护岸三种类型。

3.2.1植被护岸

植被护岸是生态护岸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形式,自然型护岸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草皮护坡是直接在土坡上种植草,或是以草为主体,兼用土工织物加固。因为单纯的草皮护坡适用于坡度较小的岸坡,因此十分适合幸福河河边使用,在坡面上一般采用草皮植物的复合型护坡。还有一种网垫植被复合型护坡一般用以聚乙烯或聚丙烯等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网垫,其综合了水工网和植被护坡的优点,大大提高了边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2.2木材护坡

常用的木材有圆木,在幸福河边也可用处理过的圆木相互交错形成箱形结构,扦插活枝条,这样不仅能形成自然型景观,美化了环境,枝条发育后的根系还能具有土体加筋功能。

3.2.3石材护坡

抛石措施在国内外河道整治工程中应用十分广泛。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植被等措施,抛石能达到兼顾加强和改善河岸栖息的目的。石材护岸技术施工简单,块石适应性强,已抛块对河道岸坡和河床的后期变形可作自我调整。

3.3畜禽养殖污染预控措施

河道沿岸禁止圈棚饲养畜禽,畜禽排泄物直接排入河道,对河水水质的影响很大。2011年制定的《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及《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明确规定了农畜禽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3.4引水换水

将城市外部河流较好的水源引入城市内河,实施换水冲洗,城市内河水体将得到改善,且一段时间内可保持较好的水平。

3.5河道截污

河道截污,也就是将通往幸福河的排污管进行封闭,使生活污水不能进入水体,切断了污水源,将河道内所有的排污管全部封堵,可使水体污染暂时得到缓解。

3.6雨污分流

要想彻底解决城市污染的问题,如何处理生活污水是一大难题。雨污分流工程后雨水和污水被分开收集。雨水中的污染较少,可以直接处理后排入河流中,而污水则可以经过后处理再利用。雨污分流工程量较大,因此收效时间较长。

4、小结

城市内河的污染使得沿岸居民深受其害,使得城市内河的污染治理不仅是一项环保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从沿岸污染源入手,针对不同污染物类型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同时做好河道岸坡整治、绿化建设、景观改造、水质改善、生态治理等等相关工作,彻底改变城市内河黑臭的面貌。

参考文献

[1]邢媛媛.在河边,恨不得戴上防毒面具[N].扬子晚报,2012-4-22(A8)

[2]王金梅,薛叙明.水污染控制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7.5-9

[3]邱丹,吴昊.江苏淮河流域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A]现代环境监测论坛论文集[C].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编辑部2005-11-10-11.446-449

[4]郑最胜,李南方.《纳米气泡简介》[J].化学教学,2008,(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