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和饲养业的区别范例(3篇)
养殖业和饲养业的区别范文
日前,农民日报记者就我国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内容,采访了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就未来5年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形势、目标、政策和措施等做了分析和解读。
问:畜牧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始终坚持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一条主线”,紧紧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三大任务”,着力构建畜禽标准化生产、畜禽牧草种业、现代饲草料产业、现代畜牧业服务、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草原生态保护支撑等“六大体系”。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坚持数量质量发展并重,加强农牧结合,坚持科技兴牧。
到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500万吨、2900万吨和5000万吨,羊毛产量达到43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饲料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违禁添加物检出率控制在0.1%以下。生鲜乳收购站100%实现持证收购和标准化管理,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全国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10个~15个百分点,年存栏100头以上奶牛、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超过38%和达到50%,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面达到50%以上。工业饲料产量达到2亿吨,年产5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或集团达到50家,饲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全国牧区草原确权基本完成,草原围栏面积达到18亿亩,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原累计保留面积达到4.5亿亩,全国40%可利用草原实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天然草原超载过牧总体得到缓解,牲畜超载率降低10个百分点以上。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6%以上,生猪出栏率达到140%,成年奶牛年平均单产超过5500千克。在品种培育、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标准化养殖、草原保护建设、重大疫病防控、机械化生产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问:在谋划全局的同时,如何重点突破,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
答:从我国未来发展趋势看,畜产品生产要围绕稳定畜产品供给,优化畜产品结构,提高优势产区供给率,稳定销售区域自给率。在区域布局上,生猪和家禽生产向粮食主产区集中;奶牛养殖仍以北方为主,加快南方发展;肉牛生产以牧区与半农半牧区为主要繁殖区,粮食主产区集中育肥;肉羊生产坚持农区牧区并重发展,绒毛羊养殖以东北、西北地区为主。继续加强北方草原的保护建设,加大南方草山草坡开发利用,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草原畜牧业。饲料工业要进一步提高发展东部,稳定发展中部,加快发展西部。
在加快推进畜牧产业“六大体系”战略建设的同时,将实施5大重点工程: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程。对畜禽养殖优势区域和畜产品主产区的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蛋鸡和肉鸡规模养殖场(小区)基础设施进行标准化建设,重点抓好畜禽圈舍、水电路、畜禽标准养殖档案饲养与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建设。启动实施草原牧区生产方式转变工程。
畜禽良种工程。重点支持畜禽原种场、种公畜站、西部地区扩繁场和配送站建设,扶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畜禽新品种(系)选育,建设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和遗传评估中心。
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工程。着力加强饲料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重点进行饲料安全评价基地、饲料安全检测和饲料安全监督执法等工程项目建设,建立安全评价、检验检测、监督执法三位一体、部省市县职能各有侧重的饲料安全保障体系。重点建设部级生鲜乳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区域级和省市级生鲜乳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县级生鲜乳质量检验监督站,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配备检验检测设施设备。
饲草料资源高效利用工程。继续实施秸秆养畜项目,推动实施百万亩苜蓿生产工程,支持建设饼粕、糟渣、糠麸等粮油食品工业副产品和草产品优质化加工处理示范基地,为饲料工业提供优质原料。支持建设主要畜禽品种的饲料生物学效价评价基地,提供测料配方服务,推广精准饲养技术。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大力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实施退牧还草、草原防灾减灾和南方草地保护建设等工程,建设草原围栏,推进草原改良和人工种草。推进草原防灾减灾工程,加强草原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防灾物资保障体系及指挥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灾害防治应急反应能力。抓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区、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项目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和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环境保护区等地区的草原保护与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草原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问:“十二五”畜牧业发展有哪些重大的利好政策?
答:为实现“十二五”畜牧业的发展目标,我国将在5个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全力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转型。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深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继续对畜禽养殖和牧草生产机械购置给予补贴,持续增加资源保护经费。增加标准化养殖扶持政策投入,加大对畜禽优势产区的支持力度,扩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规模和范围。增加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经费。开展草原防火隔离带建设、加强物资储备和草原鼠虫害及毒害草防治,提高草原防灾减灾能力。继续支持开展畜牧业信息监测预警工作,为宏观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强化金融保险政策支持。拓宽畜牧业融资渠道,创新金融担保机制,稳步扩大生猪、奶牛等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畜牧业政策性保险体系,提高畜牧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健全完善畜牧业监测预警及宏观调控机制。逐步建立准确高效的生产和市场信息监测调度系统,强化形势分析研判,完善信息服务和预警机制,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防范市场风险。在稳定生猪生产方面,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在稳定奶牛生产方面,逐步建立生鲜乳价格协调和利益联动机制;在稳定蛋鸡生产方面,探索建立通过调控种鸡生产减缓产业波动的有效机制。
养殖业和饲养业的区别范文篇2
1发展现状
黄冈市地处鄂东大别山南麓,与豫、皖、赣三省毗邻,辖七县两市两区,有124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为7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570万人,国土面积1.74万km2,是一个农业(畜牧)大市。奶牛养殖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新亮点,正处于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快速增长发展阶段。据统计,2009年底,全市已建成千头奶牛牧场26个,其中已投产16个,存栏奶牛总数达14000多头,比2006年增长了数百倍。目前已有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湖南太子奶集团、北京汇源集团3家乳品加工龙头企业在黄冈落户,其中湖北黄冈伊利乳业有限公司投资6亿多元,是国内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投资最大的子公司之一。
2存在的问题
(1)奶牛头数增长迅速,但单产提高缓慢。我市奶牛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实现了养殖数量的大飞跃。但成年母牛平均单产一直在4000kg左右,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且发展也不平衡,与奶牛养殖发达地区相比比较落后。
(2)缺乏强有力的育种工作长效机制,奶牛育种体系不健全。全市大部分养殖场(小区)尚未建立系统的奶牛养殖档案,未大面积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DHI),未建立全市奶牛核心群和良种选育体系,严重影响了牛群品质和奶牛单产的提高。
(3)粗饲料种类单一,质量较差。全市许多奶牛养殖场(小区)没有建立稳定的粗饲料生产供应基地,造成优质粗饲料缺乏,能用于喂养的粗饲料仅限于秸秆和麦秸,有的甚至还没有建立长期的玉米带穗青贮生产制度,常常是有啥喂啥,致使奶牛的基本营养需要从饲料中得不到满足,高产性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4)奶牛发病率高,养殖效益低。部分奶牛养殖场(小区)没有配备高素质奶牛养殖及兽医专业技术人才,规范化、标准化养牛意识淡薄,往往因为饲养管理不当,配种、接产、挤奶不规范,消毒不严,造成奶牛炎、肢蹄病等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医药费、配种费加大,奶牛空怀期延长,牛奶中细菌、体细胞含量增加,质量下降,养殖效益降低。
(5)缺乏原料奶收购第三方检测机制。目前我市尚未建立原料奶第三方检测机制,原料奶的质量和收购价格基本被乳品加工企业掌控,奶牛养殖场(小区)没有决定自己产品的话语权,造成牛奶的生产与加工产业链结合度十分脆弱,迫切需要建立第三方检测机制,以保证原料易的公平、公正。
3奶牛养殖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尽快建立黄冈市奶牛良种登记制度,加快开展奶牛育种步伐。奶业发达地区一个重要特点是对良种奶牛育种工作抓得很紧,一般在协会或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的指导下,实施良种登记,建立高产奶牛核心群,通过推广良种公牛的冷冻和标准化饲养体系,大幅度提高奶牛单产,使得奶牛单产和牛奶质量不断提高。
(2)不断提升奶牛饲养管理水平,实现饲养现代化。要在继承传统奶牛饲养管理技术精华的前提下,积极采用现代饲养管理、疫病防控、质量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实现奶牛饲养技术升级。其主要方法是推广优质、高产青贮,增加优质粗饲料的种植;改善奶牛牧场的设施环境;开展饲草料的分析化验,保证饲料的质量和无害化;积极培育示范户,通过示范户的带动作用,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提升牛奶品质。
(3)长期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专家指导,提高奶牛养殖生产效益。开展奶牛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和专家指导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持之以恒,注重实用,讲求实效。一是不定期的组织本地高产高效生产典型,进行开会交流,共享实用养殖技术经验,让奶牛养殖业主听得懂,学得会,见效快。二是要聘请省内外有经验的资深专家,对全市奶牛牧场(小区)逐场逐户进行面对面分类指导,把脉诊断,现场剖析,对症开方下药,为养殖场(小区)释疑解惑,提高生产效益。
养殖业和饲养业的区别范文
1国外现代畜牧业规模养殖发展的特点
1.1因地制宜,模式各异
畜牧业发达国家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13I: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代表的现代草地生态模式,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大规模工厂化模式,以欧洲国家荷兰、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适度规模化模式,以及亚洲的日韩和我国台湾为代表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在这些国家,尽管畜牧业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尊重本国或地区资源现状,利用已有的土地、草原、资本或技术优势等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畜牧业。
1.2标准化体系完善
发达国家畜牧业标准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已相对成熟,标准化体系的制定注重生产环境标准化,如日本对养殖区域植被、路面等进行的明确规定l川;注重生产过程与丁艺的标准化,如欧盟各国要求从种畜禽的培育到使用的饲料、药品、产品加工过程中车间的卫生条件、加工设备的条件、包装材料、储运时间、温度以及储存天数等都要遵守有关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系统标准要求问;严格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发达国家无论是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上或是采取的措施上都非常严格,要求产品产地无任何污染,贮藏、运输过程未受污染,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和食品行业质量标准f41。同时,这些国家都拥有健全规范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在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控制方面采取了严格的具体执法措施【41。
1.3设施发展水平高
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左右就相继实现了畜牧机械化,在饲草加工、饲料加工、饲养过程等方面发展到了较高的设施水平。牧草收贮工艺采用具有现代化工艺的新型旋转割草机、调制割草机、快速烘干设备、拣拾压捆和青饲收获机;饲料加工广泛应用微粉碎和超粉碎设备、高精度微量配料系统、全自动控制的挤压膨化机及高温高压短时强制调制器与制粒机;蛋鸡饲养设施趋向于高密度大型化,采用6—8层叠层笼养,喂料、饮水、清粪、拣蛋自动化,全封闭鸡舍,鸡舍环境自动检测调节,并配备蛋品全自动化收集、处理、计数和装箱设备;肉鸡饲养设施以环境调控、高速定量精确饲喂设备和消除应激反应为主;规模化养猪中,猪舍环境控制自动化,自动料线、脂肪测定仪、妊娠测定仪和种猪个体饲喂技术和自动清粪设施得到了广泛应用;奶牛饲养采用青贮收获及加工系统、自动取饲系统、全混合日粮系统、自动饮水系统、牛场清粪设备、牛舍环境控制设备和全自动挤奶成套设备、奶品快速冷藏成套设备和奶牛场综合管理系统等醐。
2我国畜牧业规模养殖概况
2.1规模养殖比例不断提高
我国畜牧业规模养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以农户家庭庭院养殖为主,专业户不断涌现,涉足于畜牧业生产领域的一些企业开始出现;到20世纪90年代,畜牧业进入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发展阶段,大型企业不断涌现,产业化经营迅猛发展,“公司+农户”为主要经营形式的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迅速;进人2l世纪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养殖持续增加,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蓬勃发展,标准化生产力度加大。2010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存栏500只以上蛋鸡和存栏100头以上奶牛的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为34%、82%和28%,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18、16和17个百分点171。与此同时,规模化养殖优势逐渐显现,肉、蛋、奶畜产品生产产业带已形成,优势区域的生猪生产、家禽生产、牛羊肉生产、奶类生产和羊毛生产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2%、50%、92%、88%和89%以上嘲。
2.2规模养殖设施化水平提升
随着规模养殖的迅速发展,我国畜牧业设施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形成了饲料饲草加工、牧草种植及收获、畜禽标准化饲养、生产检测方面门类齐全的成套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不断在畜牧业上得到应用。饲料加工已由简单的粉碎发展到配合饲料、熟化饲料的加工,畜禽饲养的饮水系统、施药技术、降温和通风系统、消毒设施、喂料系统、清粪设备等基本上能满足现阶段的生产需求【9~。同时,国内已开展了畜牧业信息化、智能化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制了蛋鸡规模化养殖场生产管理系统,可对鸡舍实现自动控制,实现了蛋鸡喂养自动化、清粪自动化、危险环境报警自动化【151;滕光辉等1161研制成功了家禽健康养殖智能控制系统,对蛋鸡现代化养殖技术进行了集成研究,在德青源生态养殖场进行了成功验证,为养殖场的管理提供了有利的平台,提高了管理效率,增强了疾病预防能力;中国农科院开发了“种猪场生产管理系统”、“种禽场饲养与繁育的数字化智能系统”、“基于个体信息的猪的优化饲料配方系统”、“猪疾病防疫与优化饲养管理数字化智能系统”等,形成了畜禽数字化养殖技术平台【埘。宋延民等开发了基于RFID技术的奶牛身份识别器、计步器、自动分群系统、自动称重系统、牛奶流且/电导仪、管理与分析系统,形成了以挤奶厅为中心的信息采集奶牛管理系统和奶牛养殖健康系统【l研。东南大学研制了畜禽规模设施养殖环境传感网监控系统平台,可以采集用户需要的环境参数,并能根据要求控制养殖场内的排风、喷淋和光照系统1191。
2.3畜牧业标准化不断推进
规模养殖推进了我国畜牧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养殖小区突破8万个;牧区半牧区舍饲半舍饲稳步推进,已有3000万头以上牲畜从天然放牧转变为舍饲半舍饲圈养嘲;全国畜牧业标准新立项108项,比上年增加了95项,初步构建了畜牧业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现已通过畜禽“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牌近2000个捌。
3江苏省畜牧业规模养殖现状
3.1规模养殖比例高
2008年以来,江苏省全面启动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为重点的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已有1368家规模养殖场成为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阎。生猪、蛋禽、肉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64%、86%、92%和94%,全省建成万头以上猪场123个、50万只以上肉禽场137个、lO万只以上蛋禽场42个,千头以上奶牛场33个【2t1;全省共有部级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省级67家,各类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7000余家1221。
3.2产业区域特色明显
江苏省以优质瘦肉型猪、优质地方家禽、奶业和波尔山羊四大优势产业建设为主线,依托区域自然资源,优势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以江宁、锡山为代表的江南奶业经济带和以铜山为中心的徐连奶业经济带奶牛存栏已占全省的85%;如东、阜宁的生猪,东台、海安的家禽,沛县的肉鸭,睢宁的山羊,高邮的蛋鸭等一批特色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宁镇扬等丘陵山区肉鹅产业带肉鹅饲养量占全省的80%、肉鹅深加工占全省的85%f7l。
3.3设施化水平较高
在规模养殖过程中,江苏省积极推广家禽标准化生产技术、肉羊集约化快速育肥技术等,建成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65家120l。从规模养殖的设施水平看,大多数规模养殖场都采用了密封式圈舍,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饲养。除传统的湿帘通风、冷风机降温、红外线保温箱、电热地毯保暖、电动除粪、自动喂料、自动光控、自动拣蛋等传统设施外,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逐步在畜禽养殖中得到应用;全省发酵床养殖面积达114万m2,部分地区建成了规模养殖场的远程监控系统和利用物联网技术建成的智能化生猪规模养殖基地,大大提高了规模养殖质量和效率120l。
4提升江苏省规模养殖水平的对策
4.1强化政府宏观决策
4.1.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要强化政府在产业规划与布局、养殖标准制定、养殖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养殖污染治理等领域的宏观指导职能,积极开展标准化体系、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完善工作,保证规模养殖的发展水平。以畜牧业主管部门为主导,广泛开展产业信息分析和预测、评估工作,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前沿技术和模式、国际国内市场动态、疫情动态等,建立起畜禽产品数量和质量动态预警体系,提升产业的指导能力。
4.1.2出台各类鼓励政策应积极出台相关优惠和补贴政策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的畜禽养殖,鼓励和扶持组建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或产业协会,促进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养殖比例,促进产业化经营。对于在建设高水平规模养殖过程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4.1.3加大政府对产业的资金投入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畜禽品种繁育、规模养殖设备和畜禽生产污染治理等领域资金扶持力度;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比例不足l%,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必须要提高政府对畜牧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增加科研立项的数量,并引导科研资金向畜禽品种、养殖设备和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等领域适当倾斜。
4.2大力拓展市场需求
4.2.1拓展畜禽产品营销市场市场需求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全球范围内人们对动物性产品的消费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这为发展规模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随着规模养殖的扩大,江苏畜产品数量进一步增长,除供应本省市场需求外,还积极向毗邻的上海市场扩展,特色名优产品在上海大都市很受欢迎,江苏已成为上海优质畜禽产品稳定的供应基地。同时,江苏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畜牧业产业和科技发展基础良好,有利于各类产品的出口。在稳定省内和国内市场的前提下,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增加畜禽产品的出口,以拉动规模养殖水平的提升。
4.2.2多元化市场需求推动规模养殖的多样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费水平的提高,畜产品的消费需求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不同的消费者对肉类嫩度、肉色、蛋壳颜色、蛋黄色度,奶类的乳脂率和蛋白质含量等性状乃至畜禽的品种和养殖方式都提出了不同的需求;一部分高端消费群体更加注重对天然、无公害绿色产品的追求,高质量畜禽产品的消费需求增长。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是规模养殖品种、养殖技术和模式、规模养殖产品加工水平等多样化发展的驱动力,要及时把握市场契机,积极适应和满足畜禽产品消费市场的要求和变化,促进全省规模养殖多层次发展,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4.3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
科技进步始终是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支撑,育种技术不断改进畜禽的生产潜能、饲料营养技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检测技术和监测体系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加工技术促进产业增值等。总而言之,畜牧业生产效率、农民素质、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畜牧技术的创新、推广与普及。
4.3.1畜禽品种资源创新的需求良好的品种是畜禽生产的核心,品种技术的创新在畜牧科技发展中居主导作用。近年来,江苏省培育了苏太猪、扬州鹅、邵伯鸡、京海黄鸡、雪山鸡、苏禽黄鸡、苏邮1号蛋鸭等新品种,在畜禽品种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发展,现有的品种结构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应及时更新和淘汰市场占有率低、生产性能相对落后品种,利用我省的种质资源优势开发适合不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或新品系。在传统育种手段的基础上,提高分子生物学技术辅助育种应用研究的效率,加快品种创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