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十字锁教学范例(3篇)
武术十字锁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天梯山石窟;广善寺碑;凉州石窟
天梯山石窟,即凉州石窟,俗名大佛寺,又名广善寺。该石窟始凿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东南50公里的天梯山北麓。《重修凉州广善寺碑》现保存于武威天梯山石窟管理处,此碑采用祁连山一带出产的青石制成,碑身通高2.25米,宽1.15米,厚0.26米。碑额和碑座已失。碑阳用汉字书写,碑阴用藏文书写。正面汉文自右至左刻,共29行,共计843字,藏文自上而下24行。碑文虽经风吹日晒,部分脱落,但基本可辩认(如下图所示)。据此碑铭汉文部分末尾书“大明正统十三年岁次戊辰九月吉日”,知此碑立于公元1448年。现附《重修凉州广善寺碑》汉文录文如下并对此碑作考证分析,望方家指正。
明正统十三年《重修凉州广善寺碑》(汉文)
佛之法,本自西域流入中土,中土之人,无男女少长,咸崇信之,迄今千有余年矣。圣朝之有天下,所在有司,皆设殿宇,以置佛像,择其徒术精行修者官之,俾领其众,内而有僧录司,莫不崇且重也。盖其法以慈爱为本,而圣人之治天下,咸欲民之趋于善也,民之奉佛,苟有慈爱之心,则风俗岂有不善者耶?凉州古武威郡,去西域为近,而事佛者尤广。郡东南百三十里,地名黄羊川,有古刹遗址,中有石佛像,高九丈,为菩萨者四,金刚者二,诸佛之龛二十有六。前镇守官尝欲崇修其寺,志未就也。正统九年,上命御马监太监大名刘永诚,镇守甘肃。公于城池兵甲米粟之务既毕,乃考图寻胜,相其旧址,则曰:“前人有欲为之志,而未就也,我则承之。”于是出己金,鸠材聚工,凿山架楹,筑宫于其间,凡八层,高十有六丈,有钟鼓二楼,两庑三门,与夫诸僧禅诵之室,休宿之庐,瓦壁黝,漆举以法。又于寺东高阜处,建塔一座,高二丈三尺,壮观实大。经始于乙丑三月毂旦,而落成戊辰八月望日。郡人争先观之,其奉佛者,时送日献,罔有虚日。先时,有番僧伊尔畸,居于此,能以其法动人,赐号通慧国师,赐名广善。伊尔畸弟子锁南黑叭复嗣国师之号,阐其法焉。夫武威为边境之冲,去中州数千里,自昔以来,人皆习弓矢战斗,为御侮计,诗书之数,罕有习者。迨我朝建治立学,而人有士行,况朝夕事佛,渐磨慈爱,其于事亲敬长之道,无不尽力以赴之,习静之暇,又能重修其宇,则佛之法,其有以边人而翊皇明之教也,夫皇明之教,孝弟而已。人能孝弟,则亲其上,死其长矣。吾见却匈奴有如反掌也。御侮云乎?承公之命,不获辞,谨拜手而为铭曰:于戏我佛,慈爱为心。流入中土,岁月惟深。中土之人,不分男女,诵佛之典,曰亿万数。况乎武威,国之西陲,封信佛法,罔不归依。郡之东南,百三十里,崇修佛宇,严殿森邃。石像之高,俨乎清标。菩萨金刚,参列云霄。凉人虔恭,焚香稽首,舍资捐金,朝奔夕走。圣明之教,曰善曰良。佛翊皇庭,益振慈祥。岂惟化我,亦以卫我。千载西凉,居民安妥。
内有常住田地四至:东至小坡,西至大山,南至乱冢堆,北至峡口,各有暗记。
大明正统十三年岁次戊辰九月吉日
钦差镇守甘肃太监刘永诚,奉御阮和、福保
总兵官平羌将军宁远伯任礼
参赞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马昂、右参将都督佥事王喜
副总兵右军都督府署佥事王敬
右参将副都指挥同知刘法贵、协副都指挥使汪寿,署都指挥佥事萧敬
赐进士出身前湖广道监察御史牟伦撰,潜江杨广书丹篆额并镌。
一
《重修凉州广善寺碑》由明代赐进士出身、前湖广道监察御史牟伦撰,潜江杨广书丹篆额并镌。全文可分六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了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以来,信众颇多,而凉州自古以来就崇信佛教的历史背景。“佛之法,本自西域流入中土,中土之人,无男女少长,咸崇信之,迄今千有余年矣。”佛教艺术从新疆向东传播,首及河西地区。河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魏晋以来在武威,即凉州。鲋葑哉殴煲岳矗世信佛教。1“圣朝之有天下,所在有司,皆设殿宇,以置佛像,择其徒术精行修者官之,俾领其众,内而有僧录司,莫不崇且重也。”明朝时,设僧录司,掌管有关佛教徒事务。并在各省均设分支机构,如府设僧纲司,州设僧正司,县设僧会司。这些机构都重视在地方设殿置佛,尊崇佛教。
第二部分记述凉州广善寺的地理位置,重修广善寺缘由。“郡东南,百三十里,地名黄羊川,中有石佛像,高九丈,为菩萨者四,金刚者二,诸佛之龛二十有六。”明时凉州广善寺所在地名称黄羊川,当时天梯山石窟有洞窟26个,其中大佛窟有7尊造像。广善寺的重修“前镇守官尝欲崇修其寺,志未就也”。御马监太监刘永诚则承之。
第三部分讲凉州广善寺重修的经过、建成时间和规模。“于是出己金,鸠材聚工,凿山架楹,筑宫于其间,凡八层,高十有六丈……又于寺东高阜处,建塔一座,高二丈三尺,壮观实大。经始于乙丑三月毂旦,而落成戊辰八月望日”。广善寺的重修从明正统十年(1445)三月开工,正统十三年(1448)八月十五日竣工。建成后的广善寺楼阁高八层,在寺的东面土山上修建一座高二丈三尺的佛塔。据李喇嘛老人讲述,天梯山大佛窟原有九层大楼,楼前还有厢房,每面四间,外有围墙和角楼,他就住在天梯小学后面的依山建筑的四合院内,1927年时全部被地震震毁,寺院内的玉佛、玛瑙供器等物,已同时被毁坏,现在的小学,便是用大楼和寺院坍塌后的材料修建的。2现今,大佛窟前的遗存木构和窟顶的遗迹、散落在旁边的残破砖瓦,足以说明当时的广善寺规模的宏大。至于“九层大楼”的盛况,应该与阁楼顶加在一起为九层。解放后,由于黄羊河水库的修建,寺院被拆除。
第四部分讲广善寺名的由来。“先时,有番僧伊尔畸,居于此,能以其法动人,赐号通慧国师,赐寺名广善。”广善寺由此而得名。
第五部分从“夫武威为边境之冲”至“千载西凉,居民安妥”,讲述了重修广善寺的重大意义。凉州由于地处边塞要冲,远离中原数千里,为防外敌匈奴,习武者多而习文者少。而“圣明之教,曰善曰良。佛翊皇庭,益振慈祥。岂惟化我,亦以卫我。千载西凉,居民安妥。”明王朝以佛教来教化民众,实现安居乐业。
第六部分记述广善寺寺属田产四至:“东至小坡,西至大山,南至乱冢堆,北至峡口,各有暗记。”这与现在的天梯山石窟保护规划范围基本相吻合。
二
《重修凉州广善寺碑》补充了天梯山石窟乃至凉州地区明代以前的历史资料,反映了当时凉州佛教发展的盛况,印证了天梯山石窟即“凉州石窟”。此碑于1927年古浪大地震时掩埋地下,直至1959年11月29日由天梯山石窟勘察搬迁工作队发掘清理。在我国早期史书后魏崔鸿撰《十六国春秋・北凉录》、唐释道世撰《法苑珠林》、唐道宣撰《神州三宝感通录》等佛教史书中,对天梯山石窟进行了记载或转述。然而,自唐以后,凉州石窟由于不在见于史书著录,许多佛教史学家和美术史专家在谈到东晋十六国的佛教和佛教艺术时,总要按照上述历史记载提上几句,对它以后的发展情况如何,一直再未有人作过肯定而详细的记述。3解放前后,许多专家和学者,如向达、夏鼐、阎文儒、冯国瑞、史岩对天梯山石窟做过考察,根据当时石窟的规模,有些专家对天梯山石窟即“凉州石窟”提出质疑,《重修凉州广善寺碑》的发现,回应了专家、学者的质疑,印证了崔鸿及道宣等人所谓的“于凉州南百里崖中大造形象”更是凉州石窟无疑。
三
《重修凉州广善寺碑》刻于明代,碑文以藏汉两种文字记述,且碑文中提到了“先时,有番僧伊尔畸,居于此,能以其法动人,赐号通慧国师,赐寺名广善。伊尔畸弟子锁南黑叭复嗣国师之号,阐其法焉”。碑铭中出现的番僧伊尔畸,当时在天梯山石窟任主持。据此碑藏文载:此僧曾获妙善通慧国师。其弟子锁南黑叭,即嗣国师位。从宋元始,皇帝为积极扶植藏传佛教,封授大批藏传高僧为上师、国师等。而天梯山石窟在搬迁时剥出珍贵的西夏、元时期壁画菩萨像和童女像,其人物造型凝重,色彩浓厚单纯,色调和谐,几乎都受到了藏传佛教的影响。
凉州石窟寺,从西夏起,至迟明代就已经是喇嘛教寺院了。4现在紧邻天梯山石窟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是一个藏民聚居区,那里仍有大、小红沟寺喇嘛教寺院。此碑对研究该地区当时的民族构成提供了证据。天梯山石窟所处地曾是藏人聚居地情况,清乾隆《五凉考制六德集全志》记载,武威将番民“编隶于民”,其中番民集中安插地有六处,天梯山石窟附近就有张义堡、沙沟(现行政区划属凉州区张义镇)两处。其中安插地张义堡:大头目一名,小头目两名,人口男269,女225。沙沟:乡约一名,■长三名,人口男143,女182。5到清代,这里还是卖力干部落的驻牧之地,后来不少藏人改奉汉姓,逐渐汉化,至今难以辨识。
四
《重修凉州广善寺碑》记载:“正统九年,上命御R监太监大名刘永诚,镇守甘肃。”明代,全国实行太监制度。明王朝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建立了镇守太监调任制度,由皇帝派出亲信太监,到各省和各个重要城市长期驻留,这是政治性的。太监制度早在8世纪时,唐朝就已有之,这一制度一直沿袭至明朝。到了15世纪,明朝又发明了镇守太监,即如税务太监、矿务太监、采办太监、织造太监等,与监军太监并驾齐驱管理公务。到16世纪,这一制度已成为一种永不变更“祖制”。碑文记述天梯山石窟正是由明代钦差镇守甘肃太监刘永诚主持重修的,在当时的制度和条件下,这样大兴土木,主持修建寺院,唯有这些亲信官吏才能组织实施。
《重修凉州广善寺碑》的发现,将极大地丰富天梯山石窟的人文景观。对此碑文的考证分析,有助于推动天梯山石窟相关研究的深入。
[注释]
1宿白:《凉州石窟遗址和凉州模式》,《考古学报》,1986年第10期,第435~436页。
武术十字锁教学范文
清初湛然法师在《峨眉拳谱》中写道:“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峨眉月”即指闻名中外的峨眉派武术。“五花”指峨眉派武术五大类,峨眉派与少林派、武当派相提并论,实为珍贵的武术遗产。
峨眉派武术特点
自古以来,四川著名宗教圣地峨眉、青城等寺观的僧道人家,在参禅拜佛之余,弄枪使棒,练拳踢腿,逐渐形成了全国闻名的峨眉派。峨眉派兼备佛家与道家之长,既吸收了道家的动功,又有佛家禅修的基础,独创了一套动、静功相结合的练功方法。这种练功方法与各种拳术、器械套路及散打技艺结合一起,组成了峨眉派武术体系。与此同时,千百年来四川民间也流传着独特的武功,相习成风,经世不衰。
峨眉派理论上主张动功与静功并重,著名的“峨眉十二桩”在动功上分为:“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十二大式。静功上讲究六大专修:“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磐功”,其中尤以“指穴功”的三十六式天罡指穴功最具威力,既可按摩治病,又可作为武功制敌。]
据四川老武术家赵子虬介绍,峨眉派与少林派,武当派都强调“体用兼备,内外兼修”,即:健身之道与攻防技击相结合、内功与外功相结合,但三派的风格不同,各有所长,从“内外”“刚柔”“长短”三个方面可以区别:
一、内外:少林派以攻架见长,有外家拳术之称。武当派以呼吸见长,有内家拳术之名。峨眉派则主张内外相重。
二、刚柔:少林善刚,武当善柔,峨眉派认为:“过刚则折,过柔则锩”,主张“亦柔亦刚,刚柔兼备”。
三、长短:少林派多用长手,武当派多用短手,峨眉派主张长短并用。
峨眉派武术善用五峰六肘之力。五峰即:头、肩、肘、臀、膝;六肘指:上肘、下肘、左肘、右肘、回肘、倒肘。攻防技术上讲究手脚灵活。“腾、挪、闪、颠、浮、沉、吞、吐”是峨眉派的主要技击方法。明代唐顺之写有“峨眉山僧演拳歌”,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峨眉派拳术的特点。
峨眉派武术特别注意“武德”“仁术”“养气”,要求练武的人必须要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俗话说:“不讲武德就是武贼”,因而各种武艺以防御保身为主,作为抗暴图存的一种手段,此外,练武者还要有人道主义精神和浩然之气。
峨眉派武术八大门
“五花八叶扶”,一般来说,“叶”长在先,“花”在后,据峨眉派一些老武术家介绍,“叶”系技击风格,“花”多为流行区域,因此,本文先表“八叶”,后叙“五花”。
“八叶”即峨眉派武术的八门拳种:“僧、岳、赵、杜、洪、化、字、会”。
一僧门
“僧”或“申”、“狲”。一说申属猴,一说狲以猿相造型,取猴肩臂灵活之意。更为普通的说法是:因峨眉山为佛教圣地故为僧门。
僧门的特点是拳、掌、肘、腿并用,左右出击,咄咄逼人,架式以前虚后实的含机桩式为主。含机,即等待时机攻击对方之意。
僧门流传于川西、川南一带,拳术套路有火龙拳、练步拳、大连环拳、虎豹拳、六通拳等,其中火龙拳为僧门的典型套路。
二岳门
传说为岳飞所授,确无史料可证。其特点是矮桩,出拳时前手需外旋成圆,有“不画圆不成拳,敌人手来无法拦”之说,出手时,力量较重,强调靠身打法,多利用五峰六肘之力面对面迎战对手。其步法突出弓箭步,即左腿上前半步,屈曲如弓,右腿伸直如箭,变成弓箭裆,此时两腿都有实劲了。
岳门流传于川东、川南一带,拳种有金锁手拳、岳家拳、十二连拳、游禽拳、白猿望桃、九滚十八跌等,器械多使棍,并以实地对练为主。颇具实战的价值。
三赵门
此门技击借鉴于少林派,突出了赵太祖拳术的风格,故名“赵门”。整个风格翻腾跳跃,舒展大方。和南派“踢不过膝”的技击风格迥然不同。但赵门无旋风脚,只有单腿横击。此门以高桩为主。
赵门流行于川南一带。拳种有梅花肘、黑虎拳、奇门拳等,器械有勾镰、双刀等。梅花肘的歌诀是:风动如雷吼,意动似刚剑,心动如火焰,步动如泰山,拳动如反弓,反弓打死虎,此拳名和地,峨眉梅花肘。
四杜门
杜门源说纷纭,一说“杜”者杜绝也,有阻止敌人进攻之意。技击特点是少用拳、多用掌,封锁严密,善使柔劲。一说“杜”者死拼也,三国时,诸葛亮巧布八阵图中即有“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也有人认为:杜门功夫系江西武术名手杜观印于清乾隆时入川传授,杜观印擅长擒拿术,故此门攻防技击突出。此门还讲究跌法,但不同于摔法,主要以破坏对方的重心取胜。
现流行于成都、重庆、乐山、自贡、南充一带。拳械有问津拳、鹞子拳、枪、棍、大刀等众多。
五洪门
洪门在四川流行甚广,分布于成都、重庆、乐山、万县、达县、涪陵等地。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注重精、气、神一体。内外兼修,以威取胜,以声催力,凶猛异常。北派招式四平大马,清晰舒展,旋腕翻臂,善守善攻。两者均注重眼神逼人,正面迎敌;动作大开大合,手脚并重。防御多用小臂格挡,即为“袖内藏珠”之法:“来得高往上挑,来得矮往下斩,不高不矮用手排。”
洪门拳种的套路除大小洪拳外,有近70个功架,如缠手、五虎捶、二路红、燕青红、大八仙等,器械有青龙剑、峨眉短棍、五秀刀、蹯龙枪、春秋刀、棍、凳等。
六化门
化门亦称蚕闭门,“蚕”即行拳时如吞之吐丝,连绵不断。闭即应敌时紧封敌手,避实就虚。也有人认为化门名称以源,在于手法多变,颇有花梢之意,但又不同于花拳,故名化门。
化门的风格和洪门相反,没有大开大合的动作,却以柔化、小巧为主,多用手腕“制化敌劲,引进落空”,其牵缘手法有化开对方进攻之意。此拳种重视单手练习,主要手法是:巴、探、挂、拿等,要点是“掌不离腮,肘不离怀”,发拳时每一手,挠头钩挂,讲究手脚轻快。
化门中的典型套路是三十六闭手,三十六闭手又称四川南拳,也叫“天罡手”(俗称天罡星三十六),其内容丰富,方法多变,攻防严密,刚柔并济,具有远踢近收,远手近肘的特点。此外尚有二十四贴身靠、大连拳、八化拳、白虎鞭、抱月双刀、七星拜月、披棍等几十种拳协功法。目前分布流传于成都、重庆、南充、内江、万县、涪陵等地。
七字门
此门收势摆成规定的“之”字形成‘一’形,因此得名。也有人称“字”者为“智”的谐音,有以智取胜之意,此门特点为高桩长手,功架起伏大,腿法少,出拳时用鼻发声,讲究气催力、静待动,发力迅猛,动静相兼。传习拳套功法有近40种,如有七、八、九锤拳、九手、十二神手、六合齐眉棍、八卦力、子午功、之字手等。现今流传分布为两支,主要流传于内江、达县、大竹、巴中、自贡等地。
八会门
会门亦称慧门,其拳架与字门相仿,练拳时主张“观师默像”,其迷信色彩较浓,练拳中多搀杂咒语,并常伴随发出“嗨”“吁”“嘘”等怪声。历史上会门的代表拳种为“神拳”。利用气功的特点,结合拳技,练就强身御敌之技,俗称“劈空劲”,但由于过份夸张了其效果,故“砍不进杀不入”之说,成了无稽之谈,这种“神拳”现仍流传于四川、湖北、贵州一带,四川常见于巫山和长江沿岸。
当前会门在流传上大体分为三支。其中一支在合川、大足、重庆、内江等地流传,动作简单,风格别致,有总择手、七星拳等拳架。其二在川东、川北、遂宁等地流传,动作朴实、柔刚兼备,吐拳有声,注重意气力相合,如择拳二路等。其三流传于雅安、天全等县地,以吞、吐、封、化、贴为五字诀,技法上讲究避实就虚,声东击西,借力打力,起腿低矮,步手独特,流传有近20种拳架功法,如风拳、九拳、神手、五形手等。
峨眉派武术五大类
“五花”,即峨眉派武术的五大类别,多从流传地区上加一区别:
一黄陵派
流行于成都一带,技击风格属于僧门和岳门。此派名称源说有四,一说为庙名:;二说成都有昭烈皇帝(即刘备)的陵墓;三说清嘉庆年间黄林道人所传武艺;四说从陕西流入四川的武术流派,因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葬于陕西,故名黄陵派。
二点易派
流行于川东一带,川东培陵地区有点易洞,相传明朝理学家莱夫子在此洞中研究易经,因而得名。解放前,此地区曾出现过“陈大力士”,“江杆杆”“草上飞”等武术高手,此派技击风格也属僧、岳门。
三青城派
流行于川西一带,大概是以青城山取名。青城山是道教圣地,道家习武者不少,同时,这一带民间练武之风也很盛,北宋时练武的王小波,李顺就曾在青称起义。
四铁佛派
流行于川北一带。此派亦称云顶派。铁佛和云顶可能是铁佛寺、云顶山之源。有待查证。此派武术风格属赵门和杜门。
武术十字锁教学范文
“润之盖杯”与五角星壶
沙老有一只紫砂茶具很是神奇,它就是“润之盖杯”。“润之盖杯”是沙老多年秘藏的一只紫砂盖杯,因为杯身刻有“润之先生雅玩”字样,故而称其为“润之盖杯”。这只紫砂盖杯由杯身、杯托和杯盖三部分组成,红泥为胎,内施白釉,敞口圈足,底款刻有圆形章一枚,为“吴德盛制”字样。盖杯杯盖上刻有一枚梅花,并刻有署款“甲子仲秋企陶并刻”。杯身“润之先生雅玩”之前尚刻有“清泉”两字,这两个字应该是这只盖杯的主题。“雅玩”之后刻有“跻陶刻”三字。而“跻陶”者即“企陶”也。
后经仔细研究,这只盖杯上面所写的“润之”就是的“字”。这只盖杯上面所写的甲子年当为1924年,而这个时期的确实在离宜兴不远的上海生活和活动过。当时有一个人和这只盖杯可能有些关系。他就是1906年出生的潘汉年,潘汉年当时时值19岁的年龄,经朋友介绍到了上海,并且加入了上海中国书局工会,1925年秋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成为当时中共地下党的负责人。为此沙老与专家们一起分析,潘汉年是宜兴人,因此有可能请家乡的制壶高手作了一把“润之盖杯”,打算赠与品茗之用。此次沙老“回家之旅”展上,这只“润之盖杯”也在展出之列。
沙老还有一只五角星紫砂壶,甚为有趣,得到亦巧。沙老有次到上海办事,途中借宿到茅山脚下一个叫做后白镇的地方。傍晚,这家主人手持一把红泥紫砂壶边饮茶边与沙老唠家常。见到紫砂壶,沙老眼前一亮,原来这把壶的壶盖十分奇特。捧过来一看,只见壶盖上饰有一只大大的红五星,十分抢眼。老人说,这把壶是当年新四军在宜兴定制的五角星壶,数量不多,国内外还没有见过藏家披露。沙老兴奋极了,当即从这位老农手中买下这把五角星紫砂壶。
据沙老相告,这把红泥五角星紫砂壶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宜兴著名紫砂镌刻艺人友石所制。除了壶盖上刻有五角星外,壶身一面还刻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诗句。壶身的另一面则镌有一幅简洁的山水图。记者猜想,当年新四军在这一带打日本鬼子,战斗间隙,没准哪位指挥员休憩时一边与战士下着围棋,一边手捧着这把五角星紫砂壶小啜几口山村香茗呢。沙志明介绍,上世纪90年代当这把红泥五角星紫砂壶随其他紫砂壶一起在台湾展出时,曾引起台湾紫砂壶爱好者极大的兴趣。台湾1992年8月版的《中国紫砂壶鉴定简述》亦把这把五角星紫砂壶收入书中。
民国紫砂亦灿烂
2014年沙老的宜兴“回家之旅”明清紫砂收藏,自然包括清末至民国之际宜兴出产的紫砂精品。这些精品是84岁的沙老耗尽60余年的心血所搜集收藏到的。沙老的紫砂藏品多达近千件,除紫砂壶外,还有人们平时少见的许多紫砂文玩、生活器皿等藏品,可谓紫砂器物收藏的集大成者。
民国,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似乎十分遥远;而对于中年人来讲也不屑一顾,皆因为当年政权被中共打败退居台湾,似乎那个时代早已被埋葬。实际上,中华民国是孙中山创立的民主共和国,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只不过后来被蒋氏败坏了。
我们拂去历史灰尘,再看民国紫砂,发现,民国紫砂亦很灿烂。这从沙志明所收藏到的紫砂器具中完全可以窥见其端倪。
这是一把民国初期制壶名家制作的紫砂雪桃壶。但见此壶通高11.8厘米,紫砂红泥,壶身呈葫芦状,壶盖顶部做成一个寿桃形状,再以桃枝覆以盖面,流(壶嘴)弯把圆,圆润光洁,工艺很是精良。壶身刻有“淡泊明志,清虚毓神”8字,又使这把紫砂雪桃壶具有书法审美的文化内涵。此壶沙老尤为喜欢,经常把玩。
沙老说,雪桃壶取象吉祥,可以说人见人爱。因为民俗中桃是长寿的象征,君不闻《西游记》中为王母娘娘祝寿的桃是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么?因此吃下此桃可以长生不老。另外,民间还有葫芦里面装仙丹的传说。而这种仙丹有治病防疫的功效。所以每个制壶大家喜欢采用桃子在民俗中的喜庆吉祥的习俗,用以装饰紫砂壶的壶盖。而把紫砂壶体做成葫芦状,则是制壶人常见的雅致手法。
沙老说,这把壶作者为范大生,此人是民国初年一位制壶大师,他的作品当年在上海深受大家喜爱。诸如上海知名的吴德盛、铁画轩等紫砂经营店铺纷纷争着向范大生定制。值得一说的是,范大生紫砂壶1915年、1932年还曾在巴拿马博览会、芝加哥博览会拿过大奖呢,难怪沙老对这件紫砂雪桃壶情有独钟。
好饮茶者大多喜欢饮酒,抑或茶酒两者均有嗜好。沙老并不饮酒,却偏偏藏有一件民国红泥紫砂六边烫酒套壶。沙老告诉记者,所谓套壶,即大壶套小壶,主要是为了方便温酒,故而有此名。这种壶使用时用小壶盛酒,大壶装热水,再把小壶置于大壶之中。如此时间不久,小壶中的酒就可以温热起来。
这组紫砂六边烫酒套壶有趣之处在于,制作者把壶做成六边形之后,再将民俗图案用印模的方式装饰壶的六个面,每个面上长方形条框中分别以福、禄、寿、喜、财合成一个大大的古篆体的寿字。“寿”字的上方见一只蝙蝠,这是寓意福;“寿”字中间是两枚铜钱,这是寓意财;“寿”字下面为官帽翅纹饰,这是寓意官禄。通过这六面福、禄、寿、喜、财这样一种民间常用的吉祥寓意的壶面装饰,巧妙地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仔细查看,这组套壶在图案的两边还镌有“真记”的字样,原来这是制壶人所做的记号。沙老告诉记者,“真记”是民国初期制壶大师程寿珍和他的儿子程盘根父子所使用的标记。说明这组紫砂六边烫酒套壶师出有名,还是名家名品呢。通过沙老收藏的这组紫砂壶,我们还可以窥见民国期间人们饮食习惯之一斑。
他向奥林匹克博物馆捐出了600年家传石锁
沙老这个家族属回民,起自中亚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元代时东迁入中国境内的开封。朱元璋在集庆府(今南京)建立明朝时,沙老家族始迁来南京七家湾,在南京繁衍生活了600载以至于今,出了个大收藏家沙志明。
沙志明家族祖上好武,自明代起传下一把600年左右的石锁。其外观成上薄下厚的梯形状,底部一侧为如意纹,一侧为现在所说的“中国结”,“把手”由于把玩已久而发黑。2014年青奥会在南京召开,这位1959年代江苏省第五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重量级举重冠军的沙老,毅然将这把家传石锁捐给了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
记者采访时谈及自己年轻时也玩过石锁,一下激起沙老技痒,虽无石锁在旁,却滔滔不绝地谈起了石锁的玩法。如臂架石锁的“二郎担山”,单手举锁过头的“霸王举鼎”,石锁竖于拳上的“猴子戴帽”,以及由正面向后抛出再正面接住的“仙人背纤”等高难度动作。
10多年前,南京市文化局、南京民俗博物馆拟为沙老建一所紫砂陈列馆。沙老二话不说,积极支持文化局和博物馆的设想,化“独乐乐”为“众乐乐”。
紫砂陈列馆建成后就坐落在南京城南的南捕厅甘熙故居里面。来此参观者趋之若鹜。据称最多一天参观者竟达2000多人。沙老对此十分感慨,他说:“我可以把自己毕生钟爱的藏品放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民俗博物馆展出,让更多的人分享这份传统文化的‘经典’,我这辈子没算白过!”
唱京昆、练武术、著书立说为紫砂
性格爽朗的沙志明是个十分有情趣的人,从年轻时开始,就与京昆结下不解之缘。那时的他,除了帮助母亲料理生意外,一有空就在清真寺旁练武、玩石锁,一趟教门弹腿打得虎虎生风;或在甘家大院,与京昆世家甘律之以及严凤英切磋戏曲,高唱一曲,以抒发胸中豪气。新中国建立后,沙志明虽然在街道工厂工作,却因优秀的体育造诣,被选入江苏省体训队,并在1959年江苏省人民体育运动大会上获得了重量级举重冠军。
沙老晚年专注于著书立说、讲课传授,将自己的紫砂文化公之于众,致力于紫砂文化的宣传。1996年中国台湾艺术图书公司出版了他的《中国紫砂》一书;1997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明清紫砂精粹》图典。图典甫一出版,宜兴紫砂大师蒋蓉、徐汉棠、汪寅仙、吕尧臣等人即向沙老书赠贺辞。
沙老很喜欢书法,虽不每日挥毫,但偶尔写来,却也蕴含着一股英武洒脱之气。多年来,港台多位名家慕名来访,或书函往还,使中国紫砂文化不断地发扬光大。
因为紫砂文化的原因,沙老还与许多文化名人相识并相知。如近年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与张学良将军唱过戏的夏威夷大学名誉教授、国学大师罗锦堂老先生慕沙老之名,虽未谋面,却与夫人亲自作书绘画托人赠与沙老,以表同年同道的爱慕之情,一时成为中美两国文化名人交流的佳话。
起自巷闾的沙老如今不但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还被南京农业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为学子们讲授中国紫砂文化。
每日下午,沙老必至澡堂泡澡,顺便唱唱京剧,以疏缓疲劳,以调节心情。由于年届耄耋,沙老遵从儿女及朋友的劝慰,尽量少参加一些应酬。但是凡有地方以及国家公益活动,沙老是有求必应,并有豪壮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