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产品交互设计案例范例(3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3-05 手机浏览

产品交互设计案例范文篇1

关键词:交互设计;服装设计;儿童;智能服饰;交互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1)05-0231-04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科技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应用带给人类愉悦和美好体验的同时,涉及人、技术、应用环境的交互设计将越来越进入人们的视野。BillMoggridge在《DesigningInteractions》中提到:“数字技术改变我们和其它东西之间的交流(交互)方式,从玩的游戏到工作的工具。数字技术产品的设计师不再认为他们只是设计一个物体,而是设计与之相关的交流(交互)方式。”

一、何谓“交互设计”

交互特指发生在多个独立决策个体之间的一种现象和行为。什么是“交互设计”呢?BillMoggridge在其著作中曾给出一定的解释: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关注交互体验的新学科“交互设计”,从用户角度来说是一种如何让产品易用、有效而让人愉悦的技术,它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同产品交互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同时,还包括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增强和扩充。

美国著名的交互设计专家AlanCooper对交互设计的定义是:交互设计是人工制品、环境和交互系统的行为,以及传达这种行为的外在形式。传统的设计学科研究的着眼点在于形式,以及内容与内涵,而忽视规划和描述事物的行为方式,交互设计正是旨在研究用户对人工制品的行为,并选择及设计传达这种行为的最有效形式。

交互设计的实质不仅仅是令人愉悦的形式设计;虽然面向形式的方面也非常重要,但是除非是通过有效和合适的行为组织的,否则没有价值。换句换说,在交互设计中,如果缺乏严密的逻辑结构来帮助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就好像是电影拍摄中只关注特效,而忽视剧本故事的叙述是一个道理。可见,对于数字产品的交互而言,人和设计的人工制品之间的交流行为的期望和设计才是交互设计的实质所在。

交互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产生更好的体验。我们作为设计者,无法设计一种人工制品或者系统的用户体验,但我们能够通过设计与人工制品交互的机制,来达到改善用户体验的目的。人们不能设计体验本身,但人们能设计调节和引导体验的交互行为。

因此,我们可以把交互设计理解为设计一种机制,这种机制是体现人与数字产品或信息服务的交流互动。机制的设计创立必须考虑用户的背景、使用经验以及情感体验。最终目的是使得交互产品符合用户的思维逻辑,并使用户在与产品交流时能够产生良好的体验。

二、交互设计与智能服饰的关系

俯仰当今社会潮流,科学与艺术交融乃是大势所趋。整个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数字化取向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交互设计理念与技术对学龄前儿童、看护人员与看护行为活动进行研究,借助服饰这一载体,本文旨在研究设计一种利于看护人员的,又满足于儿童好动性格与交往欲望的交互式智能服饰。通过交互设计理念与交互感应技术,进行儿童服饰的智能交互设计。以此实现儿童交流更具趣味性,并为看护人员实现一定的看护功能。(如图1所示)

交互设计与智能服饰的结合是两者发展的必然,交互设计的发展必定会与人们的生活发生越来越密切的关系,而服饰的智能化也是服饰发展演变的方向之一。儿童服饰的智能化不能缺少交互技术的支持以及交互设计思维的融入。所以,交互设计与儿童智能服饰两者都是互为促进的关系,两者的结合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

众所周知,在实际的智能服饰案例设计中,前提是确保服饰的可用性,以及智能交互系统的可用性。服饰的可用性确保儿童的身体舒适度、衣料的易清洗等功能需求;智能交互系统的可用性主要是体现安全、有效、易学、好记的质量指标。根据交互理念及数字媒体技术,第一阶段智能服饰的设计案例(如图2所示)更多的是从衣物的舒适度、智能感应及展示系统的可用性、安全性考虑,以及使服饰易于清洗及维护。

服饰设计案例中涉及到的智能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服饰正面胸口部位的感应器和控制端,口袋上面的易于拆装的两块显示屏;二是服饰背面隐藏于图案中的LED灯;三是手持控制端的设计。儿童服饰正面的感应器,可通过看护人员来根据所处环境及心情自选,例如,噪声感应器、光线感应器等等。口袋上面的两块显示屏根据感应器和控制端控制,内容主要是呈现儿童熟悉和喜欢的卡通图案,例如灰太狼、喜洋洋、花园宝宝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看护人员可以和儿童编织一个美丽的故事,通过故事及看护人员操作系统控制端来增加亲子关系,以及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例如当儿童跌倒哭闹的时候,看护人员通过控制端选择一个儿童喜欢的卡通形象,并通过卡通形象的勇敢故事来直观地教育儿童,这样通过服饰上的智能系统既可以达到看护的目的,还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儿童也会把自己想象成卡通形象中的小英雄达到娱乐身心的目的。

服饰背面隐藏于图案之中的LED灯主要是对儿童的安全考虑设置的。在夜晚LED灯根据感应器或控制器以跑马灯的程序来控制服饰上面LED灯的闪烁,提醒周围的车辆注意避让,从而为儿童创建相对安全的夜晚道路步行环境。

看护人员手持控制端的设计,秉承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可视性、启发性、易于操作性,以及良好的触觉体验。同时,针对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容易损毁物体而产生伤害的特点,在设计中,控制端尽量避免出现尖锐的棱角;材料上选用不易破碎的、有良好触摸手感的、同时能够保护控制端硬件设备的塑料及多点触摸式控制显示屏。充分考虑了设计的安全伦理性、注重实效和使用体验的设计准则。下一阶段手持控制端的设计会与手机融为一体,不仅可以与智能服饰系统产生互动,而且还可以嵌入GPS定位系统,准确获知身穿智能服饰的儿童所处的方位。

当然,目前的设计案例中还有很多尚待改进的地方,正如DonaldNorman先生说到期望设计是交互设计的下一站。在智能服饰实例的设计中,对于用户期望和体验的实现度还有待提高。期望和体验主要是基本功能完备且方便的基础上,给用户一些与众不同的或者意料之外的感觉。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着力在服饰的智能材料方面、体验和情感性方面进行设计研究。例如如何通过无毒、无味的、易于清洗的、有一定牢固度的感光材料与服饰布料结合,从而使智能服饰中的电子构件真正融合在布料之中;如何使服饰的智能交互系统产生高情感的用户体验等。

智能服饰的交互性不仅体现在服饰与环境的交互,而且还包含服饰与服饰的交互,看护人员与服饰的交互。交互技术与服饰艺术的结合,顺应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正如尼

古拉-尼葛洛庞帝在其著作《数字化生存》中所言:“信息技术的革命将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能够与之交谈,与之一道旅行,能够抚摸甚至能够穿戴的对象。”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交互技术与服饰设计的结合是两者发展的必然,智能服饰的出现也是信息社会人们现代生活的需求。利用交互技术,借助于服饰这一日常生活必须品,改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儿童看护问题是有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不仅可以改善看护人员的精神压力,而且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目标人群的特点分析

交互设计的研究是基于对用户和认知原理的理解。交互设计师应该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使用他们设计的人们的目标、动机和期望。如何看待交互设计领域中人与技术的关系,决定了技术及产品是否让使用者具有情感体验。人是产品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最终的使用者,所以,“人”应该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在人本主义思潮的理论背景下,设计领域“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已深入人心。以亚伯拉罕・马斯洛和卡尔・兰塞姆・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的理论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关注人的情感与人的价值的实现。这种批判物本主义的观点在数码产品泛滥的今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类情感由于主观与客观影响有其多样性的特征。通过产品目标人群的特点分析,可以让用户“触景生情”,使产品及服务在用户内心产生情感认同。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智能服饰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儿童与看护人员了解的最多。使用产品和服务的人群最清楚他们的需求、目标和偏爱方式。通过目标人群特征及活动的分析,获取目标人群需求、目标和偏爱方式是基于交互技术的学龄前儿童智能服饰设计研究的第一步。

1针对学龄前儿童群体特征的分析

学龄前儿童是指3-5岁的儿童,在先天素质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下,不同地区的儿童在生理与心理发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有一些特征是生活在各种文化背景下的整个学龄前儿童所共有的。这一群体的特征通过以下方面反映出来:

身心特征。3-5岁的学龄前儿童身高普遍集中在93cm-107cm,有较强的身体协调能力,性格活泼好动,日常生活中不停地做各种动作和探索新的活动方式。精力充沛。生长发育速度快,乐于参加户外活动。由于身心的快速发展,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实践生活的需求。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具有较强的表现欲。

认知特征。学龄前儿童学习能力增强,对周围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斯洛宾对多个国家的儿童语言发展进行的研究证明,3岁儿童已大多掌握1000个词汇,具备了正确使用语言的基本能力。有一定的认知和表达能力。但认知思维方面有其学龄前儿童这一阶段所特有的特征:凭直觉认识周围的环境和事物,缺乏逻辑思维能力。

需求特征。学龄前儿童的社交能力已初步具备。3岁左右儿童具备结交朋友的趋向,开始在交往与玩耍中获得起码的社交能力。玩耍是这一阶段儿童的主要日常生活,在玩耍游戏中体现对周围环境及成人行为的模仿和认知。这一阶段儿童的行为自觉性逐渐建立,行为和目的之间联系增强,逐渐具备个性倾向。因为这一阶段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看护人员提供给这一时期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儿童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至关重要。

从上述特征分析得出:3-5岁的学龄前儿童这一群体的特点是具备自主活动能力,但还对潜在的危险认识不足,还需专人看护,这一阶段是智力发育、个性培养和步入集体生活的重要阶段。

2针对儿童看护人员及看护活动的特征分析

儿童看护人员从与儿童家庭关系角度可以分为家庭成员看护人员和社会看护人员。从看护人员的年龄角度可以分为父母辈看护人员和祖父母辈看护人员。尽管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看护人员分类,不同的看护人员有其独用特点,但儿童看护人员这一群体也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

身心特征。针对儿童的看护人员,由于看护任务的需要,必须时刻关注儿童的活动及周围环境,时刻保持警惕,确保儿童所从事活动与所处环境的安全。同时由于儿童的好动天性,以及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得看护人员也必须具备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这造成了一部分看护人员很强的身心压力。

任务特征。针对儿童的看护人员需要完成双重任务:首先,基本任务就是确保儿童所处环境及活动的安全;其次是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交流。儿童看护人员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满足儿童的健康和安全需求,其次由于3-5岁的学龄前儿童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让儿童处于相对稳定的情感环境,并与周围的人进行友善、顺畅的情感交流也是看护人员的职责所在。

针对儿童的看护人员由于任务压力大,长时间看护儿童极易造成身心疲惫。所以,通过儿童服饰这一载体,利用交互技术来为孩子构建一个舒适、安全的交往与玩耍空间,使看护人员拥有舒缓的看护心情,这是一个具体的社会需求。

学龄前儿童的社会交往欲望与对周边事物的探索欲强烈,在交往与探索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并通过问题不断的成长。伴随探索与交往的是各类的危险与看护人员的辛劳,所以让孩子在交往与探索中趋利避害,以及相对减轻看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是交互式智能服装的研究着眼点。

四、课题研究中交互理念与交互设计的运用方法

针对目标人群的特征以及需要,设计师必须通过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这也是解决问题核心的关键所在。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设计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体现。对基于学龄前儿童的智能服饰设计来说,交互设计理念的运用在设计的前期、中期、后期偏重相对应的不同设计方法。本文主要是按照时间维度对学龄前儿童智能服饰设计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前期设计构思阶段――“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

这一阶段主要是研究问题域及理解用户与其需求。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智能服饰设计研究的起始是通过研究学龄前儿童需求开始的。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儿童交流和儿童看护的问题。针对儿童看护与交流的智能服饰的功能需求,智能服饰的用户最清楚。设计师前期构思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把目标人群的需求、目标、偏爱方式研究分析出来。这也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出发点是:设计师要设计适应用户使用的产品,而不是强迫用户被动适应产品。

在具体的基于交互技术的学龄前儿童智能服饰设计过程中,学龄前儿童及看护人员所反馈的信息是设计分析决策时的重要因素。在设计的初始阶段,设计人员通过分析用户、咨询用户,分析看护活动、儿童交往活动来确定用户的需求和期望。例如,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和思维方式与成人之间的交流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他们之间的交流简明直接、喜怒倾向较为明确,对抽象事物接受信息有限,儿童喜好直观的元素设计,所以针对儿童的交互设计元素和交互方式最终大多会呈现出直观的方式。例如,代表鼓励的小红花;跑步、站立的符号等等,都需要最直观的与儿童交流。

通过设计初期采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把设计

人员的关注点始终聚焦在用户的角度,这对于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极为重要。这就避免了设计人员在设计分析过程中偏离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真实需求。

2中期设计实施阶段――“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方法

设计中期所注重的理解用户与其需求,以及儿童看护活动中需要改善的问题是中期设计实施阶段推进的重要前提。这一阶段所关注的是如何来定义解决问题的框架并完善设计细节。以学龄前儿童的交往活动为设计出发点是达到儿童看护与交往目标的有效途径。活动是针对特定目标所采取的系列行为和决定。

日常生活中的工具性产品设计大多是通过“以活动为中心”的方法设计完成的。按照这一方法设计的物品或行为具有很强的满足活动需求的针对性,功能性强。比如针对茶艺设计的茶具,会更多的考虑享受茶艺活动而对茶具进行设计;会更多地以茶艺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茶具为设计中心。这种设计方式对于满足活动的功能需求格外有效。

对学龄前儿童的看护行为活动,以及儿童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目的是让儿童更易于形成交流,让看护人员的工作压力相对减轻,看护人员与儿童之间的交流有更多的、有效的选择渠道。对于活动各个实现目标的分析研究,是“以活动为中心”设计的前提。基于交互技术的学龄前儿童智能服饰设计具体实施阶段,儿童活动而非儿童引导着设计的进行。

以儿童看护和交往活动为中心的设计方法,由于目标功能性明确,儿童智能服饰的交互设计人员会更倾向于采用技术手段来消除对儿童交流造成障碍的因素。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技术在活动中的引入会利于活动目标的实现。但针对于特定活动及行为,目标实现过程的情感和乐趣可能会随着高技术的引入而消失,所以为儿童设计智能服饰应更多的考虑儿童的情感满足。

在这一阶段所侧重的“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方法虽然在实现活动的目标及智能服饰的功能实现方面有其特殊的优势,但需要设计人员避免由于过于关注活动组成的一系列琐碎行为和决策,而造成缺乏对活动的整体设计解决方案。

3设计验证反思阶段――系统设计方法

系统设计方法是一种注重分析、结构分明、逻辑严密的互动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全局性视角,所以适合于验证反思阶段的推理。偏重于系统设计的阶段,设计人员会以系统的整体目标作为思维核心。这并非是忽略用户的目标和需求,而是把用户的目标和需求作为了系统的预设目标。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让用户测试方案的有效性并继续完善设计。系统设计方法有助于从整体上来反思和验证设计的最终产品。

基于交互技术的学龄前儿童智能服饰设计的系统验证设计阶段,设计人员需要把构成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勾画出来:目标、感应器、传输装置、控制器、显示装置。系统设计方法为整体设计的完成及最终的验证提供清晰的解决步骤。以智能服饰系统为例图解说明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图3所示):

目标:是通过用户及活动的诸多目标中归纳出的智能服饰系统的整体目标;环境:不仅包括儿童玩耍的客观外部环境,还包括看护人员与儿童的主观思维环境;感应器:系统感受外部环境变化的设备。通过感应器把外部环境数据化,以便于传输系统传输给核心控制器进行数据处理;控制器:可以对系统作出反馈和控制的设备。

系统设计不仅关注系统组成的原件与设备,而且也关注数字化原件所构成的对用户的服务。作为注重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的互动设计方法,系统设计适合反思阶段的整体设计验证。这种设计方法的全局性为整体设计提供了更大的视野,关注了系统所处环境的影响。但这一设计方法过于理性,让用户的情感没有落脚之处。所以,在验证反思阶段还需要考虑加入用户测试,以便持续完善设计细节。

基于交互技术的学龄前儿童智能服饰设计的不同阶段虽偏重于不同的设计方法,但任何一种设计方法都不是孤立的。优秀的设计人员会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在不同设计方法之间自由转换。毕竟交互设计是活的行为,是用户和产品软件硬件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并寻求动态的最优。

五、儿童服饰智能交互实现的技术途径

儿童智能服饰交互系统的具体技术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在构建软件系统方面,利用Processing程序语言建构儿童交互式智能服装的感应与显示系统;这一步骤要实现的功能主要是通过Processing程序通过LED构建互动显示系统。例如,几个儿童在一起玩耍,系统会根据儿童所处位置的不同,采集周围环境光线与声音,并转化成数值产生随机的实时图案,因为是有一定的随机性,所以也就为孩子制造的新的话题,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交往与沟通,以此增加儿童交往的趣味性与探索性。显示系统的图案也可以是看护人员的控制端来进行控制设定。

第二,在硬件交互方面,利用Arduino整合声音、红外等传感器、LED矩阵以及无线传输系统,组成儿童应用端的硬件系统,并通过服装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合理的布置到儿童服饰上形成具有形式美感的智能儿童服饰。该应用端系统要实现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儿童服饰的传感器结合Processing构建的声电艺术效果,显示系统会根据传感器产生的变化,产生相应的随机艺术效果,以增加儿童智能服饰的美感、趣味感。

第三,在儿童看护的控制端,通过无线传输系统在Ardui-no平台上构建一个信息收发装置。该装置实现的功能是可以接收来自儿童应用端传感器的相关信息,从而让看护人员提前预防潜在的危险因素,以及远距离控制儿童应用端的显示系统。例如,儿童到达道路边玩耍,看护人员可以通过声音感应器感知到噪声分贝,并通过无线传输控制儿童服饰上的LED显示系统,提醒儿童注意自身安全,以及提醒周围的成人及车辆注意儿童的存在从而增加儿童的安全性。

通过感应装置、控制系统以及显示系统来构建适用于儿童的智能服饰系统。以上三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综合的数字技术的智能系统。

六、结语

产品交互设计案例范文

智慧舒适家居就是通过把感应器嵌入各种暖通、电器、照明、安防等设备形成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集系统、服务、管理为一体,高效的实现人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全方位的解决和调整环境的温度、湿度、气流、辐射噪声、光亮、饮水质量等,营造一个舒适、安全、便利、节能、环保的空间环境。

智慧舒适家居的行业特征和趋势

智慧舒适家居行业的市场基础是物联网和城市化进程,其市场容量无限大。由于生活水平提高,智慧舒适家居系统将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例如,目前空调系统是必备的,采暖系统在南方某些地区也有成为必备系统的可能性;智慧舒适家居需要综合公司,对多类产品的整合能力要求较强,正在朝着系统集成的方向发展;智慧舒适家居还需要为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智慧舒适家居需要可靠的服务品牌依托和成熟的技术应用,来保证服务的品质,让客户使用起来真正实现舒适的感觉。

智慧舒适家居既然能够给客户提供这么多的内容,因此,服务商就不再是家电卖场给自己定位的“高级搬运工”。那么,舒适家居行业靠什么赚取利润呢?包括设备销售、设计费、安装费、软件销售、服务费、售后、工艺创新、解决方案等。除了产品的销售,系统的设计非常重要。你的设计是否节能,同样的壁挂炉,不同的电磁阀就使得产品在运行期间的节能效果不同。工艺创新是现场施工工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的结果,对于服务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的设计费就收不到,因为设计的方案不合理。很多客户不理解服务费,但是随着消费意识的改变,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服务是需要付费的。2013年,艾尔柯的售后服务已经实现了盈利。为什么有的服务商服务收不到钱?一台壁挂炉的价格只有4000多元,要跟客户收一万多元的费用,翻了几倍,这些都是产品增值的结果。这其中我们还为每个环节购买了保险,这就是服务商社会价值的体现。欧洲买一台壁挂炉只有六七百欧元,但是安装费超过一千欧元。但是,中国的安装费大多只有两三百元而已。

不同运营模式的服务商寻找客户的方式是不同的。例如,大多数舒适家居的服务商正在通过店中店、独立店、旗舰店、市场情报员、电话网营销、互联网营销、直销体系、

电子商务等营销方式寻找客户。但这些模式都存在一定问题,所以,服务商的运营成本是很高的。这也是中国大多数服务商的模式。只有让客户找服务商的成本才是比较低的。像天猫、国美、家乐福那样,让客户自己找服务商,服务商的运营成本就降低了。

那么,服务商都能为客户提供什么呢?我们要收取采保费、渠道开发、设计费、设备费、材料费、运输费、安装人工费、管理费、调试费、维保费和品牌维护费以及税费。为什么要收这么多的费用。因为客户家中的一个产品出现了问题之后,他找厂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找维修工人也不行,必须再依靠服务商来解决。当你让客户知道了你能够为他提供如此复杂的服务之后,他就不会直接去自己买空调了。有的客户说,我不开发票,价格可否便宜一些?艾尔柯的规定是不开发票加价3%。因为,艾尔柯承担了日后的很多风险。

智慧舒适家居的概念有了延伸,由产品到系统,由系统到集成,由集成到智慧,由功能到舒适,由舒适到品牌,由品牌到服务。家电行业已经出现了服务性品牌,但是服务商还没有出现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智慧舒适家居行业开店的特点是从以前办公室到后来的单一品牌和产品的专卖店,再由专卖店到多个品牌品类的集成店,现在最流行的是开体验店,也有的服务商把线下的体验店开到了网上,叫做3D网店。这个过程是由虚到实再到虚,由规模到平台再到品牌,由品牌到平台再到灵活。所以,这个行业要想做大,需要的就是大企业的平台,小企业的灵活。集成服务行业为什么没有一个跨区域的品牌,就是因为跨区域管理失去了灵活性。同样一个办法在这个区域可以用,到了另一个区域就有问题。

互联网技术在智慧舒适家居行业运用

互联网应用在营销方面就是电子商务,应用在物流方面就是信息管理。其实互联网还可以做很多。应用到家居集成行业可以实现电子商城、线上线下互动方面,设计方案方面,在线交易方面、产品介绍方面、报价管理和营销管理等功能。例如,同一个品类有很多种设计方案,比如空调,同一个房子,可以安装多联机中央空调,也可以安装壁挂机。很多人认为线上的报价要低于线下,但是艾尔柯A猫商城的线上报价高于线下,是因为线下可以省去很多时间和不确定成本。

营销管理是很多服务商最为头疼的。艾尔柯的营销管理主要包括:渠道开发、营销人员日行动管理、客户沟通、市场调研、产品规划、小区网店的盈利模式和B2B2C到C2B2B。我们发现很多公司招聘的人待了一个月就走了,因为他发现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一个新的员工到了艾尔柯之后,先进行培训,然后按照每2000户一个人,进行走访和调研。已经完成的客户,营销人员可以到客户的家里将屋里使用的设备拍摄下来,上传到我们的网上。在沟通上,我们要求业务人员给小区内的客户打电话、发微信沟通,直到签单。同一个小区如有了成功的案例,就可以直接给客户报价。

艾尔柯的网店是以小区为单位的,都是根据这个小区的特点而做的规划,具有个性化,又有共性。所以很多设计师愿意与艾尔柯合作。

互联网技术在智慧舒适家居设计方案方面可以实现:一个房型一套方案多种选择,对于需要报备制的品牌,我们会告诉消费者在24小时之内给予回复。对于按需定制设计,有的客户会指定品牌的产品。我们会按照客户的要求与品牌沟通。设计方案透明,量身定做,客户可自由参考选择,工作效率提高,提高同户型客户的成交信任度。因此,服务商以后可以做很多家电卖场做不了的事情。

互联网技术在智慧舒适家居报价管理方面可以实现标准化(150平)+个性化(跃层、别墅、排屋),工程系统产品化,降低同质化比价,价格管理简单。

互联网技术在智慧舒适家居产品介绍方面可以实现:舒适家居专业百科全书,加大客户的知识消费和体验消费,成为营销人员学习的平台,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统一产品认知和标准

产品交互设计案例范文

1.物与物交流的物联网时代

物联网(Web3)的物与物之间交流不同于Web1的人与物交流与Web2的人与人交流,其主要区别在于:Web1的物主要指计算机,人与计算机打交道,互联网通过计算机终端提供服务,交流之主体是人与计算机;Web2的人与人交流更凸现了实时性和多媒体特征,人们之间的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语音和视频的形式即时信息互动,超越了人机交互界面,交流之主体是人与人(图1);而物联网之物与物交流是通过传感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和互联网络将具有感知的物品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更加智慧的生产和生活体系”2,交流之主体则是更为广泛的包括人类在内之智慧物。

2.物联网使具有“智慧”之物成为可能

物(things)指客观世界中万物之总称,“物也者,大共名也”(荀子•正名)。而物联网中的“物”是指能够通过网络联系起来的“物”,换句话说,能否实现此物与彼物的相联,关键在于“物”是否具有相连的条件,即物联网中的“物”是否具有环境感知、身份识别、信息接收和行为决策等智慧特征。只有具有这些特征的“物”构成的“智慧地球”,才可能实现物联网中物与物的“对话”。因此,物联网中的“物”并非是物质世界中所有的物,而是具有一定智慧之物3。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4。按照这一定义,以产品类“物”为例,要使其具有“智慧”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传感器的应用使产品有了“感觉器官”,RFID的应用使产品有了可识别的身份,再通过无处不在移动网络使产品有了判断和处理问题的大脑,原本无意识的物体变成了有智慧的物品。也可以说物联网中“物”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智慧,至少要让物联网络知晓你是谁(能识别)、在何处(能定位)和做什么(能感知和沟通)。

设计对象的更新:从常规智能产品到智慧型物品

从产品设计视角,为了区分常规的智能产品设计与面向物联网的产品设计,我们将后者的设计对象称之为“智慧型物品”。从本质上说“智慧型产品”的也属于“智能产品”一类,但其与一般意义的上智能产品有所不同。

1.“智能”有限的智能产品

常规的智能产品也可以具有感知、决策和执行等功能,如智能导航仪、智能洗衣机和智能冰箱等。这类产品是机械、电子、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晶,美国西北大学教授Norman认为“由于机器的智能并不存于机器中,而是存在于设计者的大脑中;因此,当意外事件发生时,由于设计者不在场,所以机器往往就不灵了”5。机器的“失灵”并不等于机器完全没有“智能”,而是设计者使机器所具有的“智能”不能应对“意外事件”。理由有二:第一,设计者设定的或设想的智能处理程序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设计者的智慧总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的可能性;第二,特殊情况下超出了智能产品的应对能力,从而出现错误。譬如,GPS导航仪由于无法反映道路拥堵、交通管制或维护等实时情况,从而导致错误的导航。

2.“智能”无限的智慧物品

与常规的智能产品相比,物联网中的“物”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人工智能产品,而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或终端,其智能与网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离开了网络,其智能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以3G手机为例,如果没有了网络不仅不能上网,甚至电话都不能用了。另一方面,来自物联网的智能使产品更具有智慧,如物联网导航仪可以随时接收实时道路情况,选择最佳的行驶线路;物联网冰箱会及时提示用户购买将要用完食物,进入商家购买界面享受商家自动配送服务。从“戴物联网‘表’保老人平安”到“‘智慧旅游’开启智能时代”无不具有“智慧”的烙印。对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联网终端产品来说,与其称为智能产品,莫如定位于“智慧型物品”更为合适。正如前述,这种“智慧型物品”是物联网环境下的产物,完全依赖于物联网而存在。因而,“智慧型物品”的“智能”存在于物联网中之中。名为Nabaztag(后更名Karotz,图2)的无线智能兔子,法国Violet公司将其称为首款Facebook硬件。

Karotz是为社群网络整合打造的,具有“智能”的“智慧型物品”。当连接至互联网时,内置网络摄像头可在语音识别软件的指挥下拍摄照片,并将照片上传至Facebook,且还能阅读Twitter信息流和天气播报等内容。在此基础上Violet公司还推出了Android版和iOS版的一款应用程序,能在Android或iOS移动设备上向Karotz智能兔发送文字信息,从而让Karotz“讲话”。

从设计“智能产品”到设计“智慧型物品”,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将发生变化:智能产品具有智能不再是固化的和有限的,而是动态的和可扩展的。设计者虽然不能让产品本身的智能应对所有情况,但可以让产品接收来自网络的“智能”变得更加“智慧”。设计师不只是设计产品对象本身,而是要设计好产品与物联网对接的形式和获得智能的路径。

设计策略的变革:从一体化解决方案到智慧解决方案

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许多过去认为是天方夜谈的事情,如今已变成了现实。千里之外,人们可以看到家中的情景,智能家居让小偷们“失业”;凭借一部手机,就能远程轻松指挥智能家居,显示了智慧生活的神奇魅力1。显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得益于革命性的“智慧解决方案”。

1.一体化解决方案产生的非“聪明”产品

“产品设计的核心是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提供的产品创新方案”2。这种创新方案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对多个产品解决方案的评价、筛选、组合和决策,其根本目标总是为了满足产品服务的对象——产品消费者(间接用户或直接用户)的需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会涉及到产品解决方案的选择问题。对于常规的产品设计来说,满足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主要立足产品对象本身,即利用产品本体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来实现设计目标。设计者基于独立的、有界的或者封闭的产品空间,提出一体化解决方案。立足于产品本身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由于受自身条件的约束,在由用户、产品和场景构成的产品系统中,用户始终是起主导作用的主体,产品总是为用户服务的客体,二者的主从属关系也总是恒定的。如家用智能洗衣机,可以自动选择最佳的洗衣程序,但确不能保证一定能将衣物洗净;家用智能电冰箱,可以提供最佳的食品保存温度,但确不可能提醒用户食品是否超过了保质期。这是因为局限于一体化的产品解决方案,由于缺乏“智慧”是不“聪明”的产品。

2.智慧解决方案催生的“聪明”产品

智慧解决方案超越了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局限,将立足于产品本身的解决思路扩展到开放的物联网空间,利用以“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为特征”1的智慧方法来实现常规产品无法企及的目标。实现智慧解决方案的基础是物-物之间的透彻识别和全面互联构成的有机网络,依托的是物联网海量、高速、实时的数据超常处理能力和系统、全面和深入的智能决策和行动技术。纵观物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如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农业、智能安防、智能建筑、智能生活和智能家居等均是采用智慧解决方案的结果。

采用智慧解决方案不仅可以构建具有“更深入的智能化”的各类智慧的应用系统,还可以设计出“聪明”的各类物联网终端产品。正如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的报告中所描绘的那样:“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海尔的世界上首台物联网冰箱,不仅可以储存食物,而且可以通过与网络连接,实现了冰箱与冰箱里的食品、与超市的食品、与人类之间自由沟通2。例如Wifi体重计(图3)就像我们的便携私人健身教练一样,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咨询健身相关资料。可帮助用户坚持完成节食和健身计划,还可以将数据共享到其他健身App中。凭借内置的Wi-Fi连接,可以自动记录用户所有的体重数据和阻抗测量值,并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到用户的iPhone、iPad和iPodtouch上。用户通过下载免费的iTunesApp,便可随时安全登录查看完整的体重、体重指数(BMI)、脂肪和肌肉量等信息。与智慧型物品需要依赖于物联网技术一样,设计师要实现设计能够理解人意图的“聪明”产品也必将以基于物联网的智慧解决方案为设计策略,这种设计策略采用开放的创新设计思维,体现了直接方式与间接支持、产品终端与网络系统的交集与整合。

设计思维的转变:从服务设计到智慧服务设计

服务设计命题的提出,为产品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是物质条件不断提升的前提下,从为生存到为生活方式而设计的设计理念变革之使然。从本质上说,立足于非物质的服务设计是为了“将设计的理念融入到服务的规划与流程本身,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消费者的使用体验”3,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则为单纯的服务设计转换为智慧服务设计提供了可能性。

1.从为“一次”到“服务”之设计思维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设计主要针对用户购买产品的“一次”,由于从“购买——使用——废弃”全过程完全由用户自主进行,产品提供的服务功能是在有限的设计过程中完成的,用户的按受的服务也是在一个有界空间进行的。在服务设计之中,所谓的产品只不过是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一个节点或产品终端,设计不再囿于相对独立的产品和不可拓展的服务。可以认为,为“一次”的设计是有限的,而为“服务”的设计是无限的。从“有限的服务”到“无限的服务”促使了设计思维的转变与创新:首先,由于产品与服务融为一体的服务设计是“包括服务模式、商业化模式、产品平台和交互界面的的一体化设计”1,因而这种设计必定是多学科的团队行为,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不同背景开发人员同力完成。其二,实现“无限的服务”,需要一个合适的运作平台,该平台允许众多的第三方设计公司可以在平台上、断更新和扩充服务功能和内容,以满足用户的无限需求。苹果公司的AppStore和iTunes、GooglePlay以及诺基亚的OviStore等正是这种平台的具体体现。

2.从为“接受服务”到为“智慧服务”之设计思维转变

物联网的引入使服务系统的感知服务成为可能。接受服务的对象进入服务提供环境之后,由无处不在的计算技术和网络构成智慧系统就能够自动识别接受服务的对象,从而提供相应的服务。如应用于北京故宫、成都都江堰、南京中山陵和杭州虎跑寺等景点的自动导游系统借助集智能多媒体导游和GPS全球定位系统,随时感知游客所处的景点位置,自动进行详细的讲解。这种服务模式虽然只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服务雏形,但其“智慧”特色已见端倪。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服务系统的设计不只是对用户需求、产品终端、计算技术和互联网络的整合,其服务对象和形式也将发生变化。服务对象将由消费者扩展为物联网中的“物节点”,如汽车自动驾驶、不停车自动缴费、宠物位置定位、远程信息采集和安全防护监控等。服务的形式将由接受服务扩展为基于感知识别的更智能的个性化“智慧服务”,如根据感知到的病人状况,提供医疗咨询和诊治建议、根据感知到的家庭养花的物理信息(品种、湿度、温度和养分等)提供自动养护等。物联网的引入对服务设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设计创新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将使真正智能化的智慧服务成为现实。

武汉侨亚百老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无线通信等信息化技术,提出“信息化养老”服务模式,希望将智能养老服务模式延伸至老人家中。E-脉手表的服务内容涵盖老年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该方案以网络和电话为主要实现形式,整合社会上已成熟的专业化老年服务机构力量,结合信息化终端E-脉手表和智能健康养老服务站为老人搭建了一个居家养老的信息化服务平台2。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