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学生法制意识范例(3篇)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范文
为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创建平安校园,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精心筹划,七措并举,做好了预防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制度。成立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岗位职责,强化责任分工,制定工作预案,健全相关制度。由学校校长、安全专干、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等相关人员组成校园欺凌处置小组,对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及时、科学、有效处置。
二、加强教师培训,强化育人目标。签订班级管理目标表责任书,强化班级管理团队育人目标,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好对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处置学生矛盾、与学生及家长沟通方法策略的培训,增强教师识别和制止校园欺凌的技能,引导教师不歧视学困生,给予每个学生关爱,避免偏差学生滑向问题学生,成为暴力学生;多与家长联系沟通,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关心学生家庭环境,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家”的温暖。
三、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通过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等形式普及学生法律知识,提高法制意识,实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补充,强化在校学生法治理念和遵纪守法意识,提升青少年法律素质。
四、开展主题活动,增强守法意识。通过微信、国旗下讲话、安全教育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不对他人实施欺凌,受到欺凌时正确应对,见到欺凌情况及时报告,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团队精神,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五、加强隐患排查,做到学生无缝隙管理。定期对管制刀具等各种危险物品进行清查,对学生间的纠纷及时发现和化解,严防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学校。加强校园巡查,发现校园欺凌倾向及时制止。关注学生并引导家长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思想动态,及时化解矛盾。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范文
一、搞好校园环境建设,推进学校法制教育
校园环境建设分为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学校通过对学生法制意识和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来推进法制教育。在制度建设方面,学校提出“以德立校、科研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目标,建立了学生自主教育机制;在学校管理上改变传统管理体制,实施了班级责任承包制、班长值周制和学生值周制;建立《文明班集体量化考核评比办法》等评价机制,对提高师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全面实施依法治校起到了导向作用。学校先后举办“教室、宿舍文化评比”、“学生情况调查”等活动,广泛征求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参与意识,使学生们树立主人翁意识。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加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的养成,加强对学生的常规管理,学生中一些不文明行为明显减少,文明礼仪、卫生习惯得到加强,对良好班风、学风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将法制教育工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改善校园软环境。在学校的围墙、教学楼走廊和教室墙壁上张贴了许多名人名言和警句,让这些名人、名言、警句时刻陪伴着学生,鼓励学生健康成长,将《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校园的美化融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又提高了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在校园广场设置“法制教育宣传栏”,定期召开主题班会,有计划地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通过剖析法律现象,用触目惊心的实例教育和感化学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不断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培养才干,不断在实践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超越自我。学校创建“平安校园”,举办“和谐校园,从心开始”、“禁毒教育”等主题班会,举办“做诚信人,办诚信事”演讲比赛、辩论赛、宣传板报等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了法律意识,学会了自我保护。
二、法制教育融入班级管理中
采取科学措施加强班级管理工作,也会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针对班中学生的典型案例,通过家访、心理辅导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不断调整与改进辅导计划,可以取得更好地教育效果。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是加强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成长档案记录了学生成长过程中学习、思想和生活等方面的点滴变化,为班主任客观评价学生,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第一手资料,对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宽容之心、爱心以及耐心,要给存在“问题”的学生以改错的时间和机会,及时地帮助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增强法制观念,学会自我管理。
三、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范文篇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小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们的法制意识也逐渐增强,知法、懂法和用法意识不断提升。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法律常识的启蒙阶段。只有树立初步的法制意识,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并懂得将法律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去为人处世,成为遵纪守法的人,才能达到教育目标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小学阶段必须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狠抓落实,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让学生懂得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的道理。二是加强法制教育是预防学生犯罪的重要保证。任何一种不良思想和习惯的形成,都是经过长期的经历而慢慢养成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起步阶段,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近年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十分普遍而严重的网络毒害问题。很多小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受到暴力、色情等网络影视节目、网络游戏的影响,如果家长和教师不注意及时有效地干预、疏导和矫正,小学生在坏人的唆使下,就很容易被人利用,可能染上、打架斗殴等恶习,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语文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一些基本的道理,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典型的课文、故事和案例,让学生明白遵纪守法的道理,了解必要的法律常识,养成遵纪守法、知法用法的好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充分挖掘课文内容,增加学生法律常识
现在的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长宠爱的对象,放纵溺爱的多,严格要求的少,加上学校教育和管理不到位,致使他们从小就我行我素。如果再接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养成目无法纪的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当前的语文教学来看,很多教师仅仅注重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达到目的了。实则不然。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利用一些与法制教育相关的课文题材,切实落实好法制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内容是进行法制教育的典型案例,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出可供进行法制教育的相关题材。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其中有一句话说“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教师可以提问“这里为什么能够成为鸟的天堂?”学生在熟读课文后就能明白,正是因为当地的农民不允许人去捉鸟,才使得这里成了鸟的天堂。接着,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环保方面的法律常识教育,让学生明白:爱鸟护鸟,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每个人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可以将“爱鸟周”相关知识介绍给学生,开展“写爱鸟温馨提示语”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增强学生保护鸟类的自觉意识。又如在教学《景阳冈》一课后,由此可以引出一些保护动物的法律常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一些恶意捕杀野生动物的新闻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肆意猎杀野生动物,就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保护动物等环保行动中来,将法律意识内化为学生自觉守法的行为。通过以上方式,可以使法制教育有效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够让学生受到法律常识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二)充分利用习作教学,提高学生法律认识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平台。首先可以布置写长辈亲人之类的写人作文,除了让学生受到道德层面的感恩教育外,还应该以法律和道德教育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白子女赡养父母是最基本的法律责任,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其次可以通过写观后感、读后感之类的习作,增加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譬如在写好人好事作文时,笔者发现个别学生对拾金不昧的认识不到位,认为拾金不昧的人是非常傻的。针对这一错误认识,笔者播放了拾到东西不归还而引发法律纠纷的新闻视频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拾到东西应该归还给失主或上交国家,这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如果拾到东西拒不归还,还要承担法律责任。这样,不仅让学生在习作中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写作素材,而且使学生了解了更多的法律常识,其法律观念也进一步增强。第三是通过写日记渗透法制教育。作为语文教师,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切实利用语文活动,增强学生法制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开展“演讲”“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如开展“诚信”演讲比赛,全班学生就这个话题收集大量的素材,较全面地讲述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决心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