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呼吸内科医生工作计划范例(3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3-22 手机浏览

呼吸内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心脏手术老年患者呼吸系统护理

随着我国经济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群平均寿命的延长,心脏手术老年患者逐年增多。虽然随着心脏术期各种手术技术及护理措施的不断发展完善,有文献报道呼吸衰竭是重症瓣膜病人术后常见并发症和常见病死原因。通过本科2011.1---2011.6月44列60岁以上心脏外科手术老年患者加强术前健康教育,术后肺部护理的经验体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临床资料

本组共44列,其中女性患者20人,男性患者24人,平均年龄(63.5±3.8)岁,其中70岁以上4人。其中瓣膜置换35人,联合瓣膜并冠脉搭桥术5人,左房粘液瘤4,人本组全部经气管插管麻醉,平均插管时间为(32.8±6.8)小时。

二、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重点在评估病人身心状况,根据病人疾病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改善病人心功能,帮助病人消除不良情绪,使病人尽可能的达到最佳状态进行手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一)呼吸功能准备

老年患者肺功能较弱,大部分男性患者曾有吸烟史,而术后肺部并年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都较高,术前向病人解释戒烟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及腹式深呼吸,每次10~20min,每日2次。可提高气体交换,从而达到改善肺功能的目的,为手术提供良好时机,提高手术成功率。帮助病人术前戒烟2周。有肺部感染的病人应先纠正感染,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二)心理指导

病人及家属对于心胸手术存在一定的压力和紧张恐惧,由ICU护士为患者讲解ICU环境,据病人最关心的几个问题进行心理疏导。

三、术后ICU呼吸系统监测

给患者安排一个温暖、湿润、清洁、舒适的环境,尽量使室内湿度保持在28℃,湿度80~90%,其优点是保持呼吸道湿润,且促进纤毛摆动和黏液移动,增加呼吸道的清除能力,使痰液稀薄而易于排除。

(一)呼吸机辅助护理

1.呼吸机的设置

由于病人从手术室进入ICU使用人工机械辅助通气有利于保证良好氧供,良好氧供有利于红细胞本身功能恢复。接通呼吸机管道,妥善固定并记录插管长度,于麻醉医师一起听诊病人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有无病理性呼吸音。由于老年人较年轻人潮气量小,呼吸频率快,所以,老年人进行机械通气时一般选择潮量不适宜过大,以5―8ml/kg为宜,呼吸频率一般在12―24次/min,使用PEEP要谨慎,宜先用3―5cmH2O,以后酌情增加,一般不超过9cmH2O,但过高的PEEP有利于气体在肺内均匀分布,防止肺泡萎缩和支气管陷,从而预防呼吸衰竭的发生。使用呼吸机期间观察Ramsay评分,并根据Ramsay评分调整镇静药物浓度[1]。

2.呼吸机的观察

接通呼吸机管道,妥善固定并记录插管长度,与麻醉医师一起听诊病人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有无病理性呼吸观察气管插管深度并记录(以门齿为标志),以寸带妥善固定气管插管,避免脱出使用支架固定,每班交接查对并记录.每小时听诊并记录双肺呼吸音情况,及时吸痰,操作前拍背,深部机械振动排痰机按摩,痰液粘稠不易抽出者,可使用由盐水100ML+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5ML+氨茶碱2ML配成2ML―3ML做为湿化液,间断注入插管内防止粘膜干燥,出血及分泌物结痂。可使用呼吸器球囊膨肺,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吸氧前后给予纯氧1MIN,保证供养充分,吸痰过程注意无菌操作,预防呼吸道感染。每2―3h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根据血气调整呼吸机参数。长期插管病人,每日晨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口鼻腔冲洗后采集痰液行细菌培养,7d更换呼吸机管道一次,并采集标本做细菌培养[2,3]。

3.呼吸机拔管前后护理

建立通畅的呼吸道以便吸氧、保证足够的肺泡通气十分重要。根据病情,循环情况,血气分析,胸片,可遵医嘱拔除呼吸机管道。先缓慢将PEEP减低至关闭,再半小时递减呼吸频率,期间密切观察病人面色,自主呼吸次数,以及生命体征,当呼吸机频率减至4次/分时,可试停机30MIN.病人情况稳定,采集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回报正常即可停机.操作前与病人沟通解释好,稳定后再次予以纯氧30S,充分吸痰,即可拔除气管插管,拔管后立即予以中心管道给氧,雾化吸入治疗,加强口腔护理,预防感染[4,5]。

4.雾化吸入

常规情况下每2-4小时可使用普米克令舒,爱全乐,氨溴索等进行雾化吸入治疗,让病人张嘴深呼吸,把痰液吸入气管、支气管,起到祛痰、抗感染和解痉的作用,对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或痰液在细小支气管者有较好效果。雾化结束后扶坐拍背,方法是:当病人咳嗽时,用双手掌按压手术侧胸廓,吸气时双手放松,咳嗽时双手加压,以保护创口,减少胸壁震动所引起的切口疼痛;或用手挤压咽喉部刺激气管,使其反射引起咳嗽,以利于病人将痰咳出护士5指并拢从空心掌自病人肺底由下至上,由内至外拍击背部,避开脊柱,用力适当,节奏均匀,呼吸音低的部位可重点拍击[6]。操作前后听诊呼吸音,观察咳痰效果,如有异常因记录痰液性状,颜色,气味等,及时报告医生。

四、术后病房护理

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根据医嘱可转会病房继续治疗护理,主要有一下几方面:(1)常规予以心电监测及中心管道吸氧,(2加强雾化吸入治疗每日3次雾化吸入,雾化液同ICU。(3饮食护理术后病人食欲差,进食差,指导病人易消化,高蛋白,少刺激食物,少食多餐。(4)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胸腔内淤血流出,减少携带密闭式胸腔引流时间。如病情允许,应取半卧位,可使膈肌下移,增加功能残气量。应指导其勤翻身,使肺泡轮流处于高位和低位,有利于支气管内分泌物引流,减少肺底部充血,增加胸壁活动度。(5)切口疼痛是造成早期呼吸不畅的重要原因,患者因害怕疼痛而不敢深呼吸及咳嗽,使呼吸变浅,可造成痰液积聚,阻塞气道。适当镇痛,可增加胸壁活动度,降低呼吸频率,增加潮气量,使肺的通气量增加,有利于咳嗽、咳痰。

五、结论

本组共44列,平均住院天数22.8天,无伤口感染,肺部感染4列,除2人死亡,其余全部康复出院。通过有计划的,针对各时期采取的不同护理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恶化,得到医生,病人及家属的良好评价,为今后我科开展老年患者其他手术累计经验。

参考文献:

[1]张杰,王强,李庆国等重症瓣膜病术后呼吸衰竭的预防和处理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32(2):34-35.

[2]郑秋霞朱音陈小敏等Ramsay评分在体外循环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护理研究中旬版200721(6)1555-1556.

[3]刘晓春加温加湿给氧在人工气道患者中的作用右江民族医学院报,2004,26,(5):730―731.

[4]刘颖呼吸衰竭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2):147―148.

呼吸内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篇2

关键词:优质护理;呼吸内科;质量提升

对于呼吸内科而言,其危重患者较多,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较多,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并且其大部分为老年患者。本文为强化呼吸内科护理治疗提升,对护理治疗进行了改进,从多个方面开展了优质护理实践。

1、优质护理开展的主要方法

1.1制定完善完整的计划

在呼吸内科建立小组,并对每个成员的职责进行划分。召开科务会,传达并学习相关文件精神[2],使每个护理人员了解优质护理,知晓其目的和意义。拟定相应的活动方案,组织进行学习,对护理人员的思想进行统一,提高其认识。使每个护理人员目前其工作内容,明确工作标准,建立首问负责的护理制度[1],当患者产生疑问时,应对其进行及时解答,当患者投诉后,应立刻进行查实,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1.2对排班模式进行改变

对护士的分工进行明确,以患者的需求为重要前提,与科室的实际情况向结合,以护理人员的能力和意愿为依据,结合实际的工作量和难度,根据患者数量进行合理排班。由护士长分配管理数,责任护士对所管患者进行负责,如用药、治疗和护理,对患者的资料和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其诊断、护理和心理等。在病房放置责任护士照片,以增强患者归属感,缩短护理人员和患者的距离,达到和谐的护患关系。

1.3加强沟通与落实基础工作

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应严格按照医院制定的服务规范来进行。对护理行为进行指导,如倡导和禁忌的用语等。制定沟通调查表,充分了解实际沟通情况,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针对呼吸内科的特性,-基础护理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应做到八声、三前和四轻的护理服务。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擦洗时,应注意防止感冒,在进行皮肤护理时,应避免对患者进行推、拉、擦和拖。对床褥进行整理,使其保持平整和干燥,以防止出现压疮[3]。对患者进行危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粘贴警示标识等,对患者进行良好的氧气护理,对氧气管等进行定期更换,以避免出现院内感染。对患者的使用物品按照相应规定,放置在规定的位置,如在监护仪的上面,勿放置私人物品。

1.4落实专科护理

对于喘息患者而言,应使其保持半坐卧位,对其进行饮食护理。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如生命体征和痰液情况等。使患者保持呼吸通畅,对于痰多不易咳出和呼吸困难的患者,应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如药物治疗和指导,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和心率失常等。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防止患者产生不良情绪。指导患者进行保暖,避免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和适当的运动,并持续进行低流量氧疗。在使用支气管舒张剂时,应严格按照医嘱来进行,以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加强病房的巡视工作,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另外,应对患者的不良习惯进行劝导,还应对患者示范锻炼方法,介绍家庭氧疗,使其了解其目的和意义,同时对其进行出院指导。

1.5对健康教育管理进行加强

在患者入院时,由办公护士进行接待,对于危重的患者,则应立刻安置在病床外,并对患者进行介绍,如主管医生和必须物品等。责任护士则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并再次介绍上述内容,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如康复和出院的指导,还应对患者告知检查注意事项等。最后由护士长做出评价,并指出护理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1.6加强护理实习生培训工作

由护师主管培训护理实习生,成立培训小组。带教老师对实习学生提供病例资料,使其进行分析,以具体的护理问题为依据,查阅文献资料。以充分讨论为基础,对实习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其以患者为中心,独立对护理进行评估和诊断,使其明确护理目标,制定出相应护理计划。对于带教老师而言,其应了解实习学生的讨论内容,熟悉相关知识,掌握临床发展动向,进而对原有知识做出更新。

2、结语

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通过采取优质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进而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优质护理的开展,患者的配合度得到提高,护理人员的意识和思维得到提升,减少出现护理纠纷,可有效强化呼吸内科护理质量提升,并提整体的高综合素质,提高整体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文霞.呼吸内科住院病人护理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2:398-399.

呼吸内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睡眠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近年来,无论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学科建设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2007年是睡眠医学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一年,美国内科医师考试委员会设立了睡眠医学专业考试,标志睡眠医学已成为临床医学领域一个独立的专业。

1睡眠医学——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像进食、饮水一样,睡眠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基本生命活动之一。睡得好是健康的标志,而睡眠障碍则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工作效率。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睡眠障碍性疾病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医疗及公共卫生问题而得到人们的关注。根椐2005年出版的国际睡眠疾病分类,外在或内在因素导致的睡眠疾病达90余种,其中最常见者如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在国人中的患病率均很高。一些少见睡眠疾患如发作性睡病等也逐渐被认识。在国际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睡眠医学已经形成并逐渐发展壮大。

临床睡眠医学最早起源于人们对脑电活动特别是睡眠脑电图的认识。1953年美国的科学家发现了快动眼睡眠(REM),并证明其与做梦有关。此后又发现人整夜的睡眠存在周期性。非快动眼睡眠(NREM)包括由浅入深的四个时相和REM交替进行。通过脑电及其它生理学指标的测试可以全面客观了解人的睡眠结构。上世纪60年代,睡眠研究成为当时的一个热点,发作性睡病与异常REM睡眠的关系被阐明,SAS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疾病。1968年出版了人睡眠分期的国际标准图谱,一直沿用至今。此后在睡眠发生机制及睡眠物质研究方面也有了较大进展。正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及大量患者的需求促进了临床睡眠医学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应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进行睡眠监测,成立了专门诊治睡眠疾患的睡眠中心。80年代初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技术及悬雍垂咽软腭成形术用于治疗睡眠呼吸暂停,在SAS的治疗方面取得突破。过去25年成为国际上睡眠医学进展最快的时期。综观国际睡眠医学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特点。

1.1政府高度重视,全民认知度高美国继1996年第一次发表国家睡眠研究计划外,2003年再次发表120页的国家研究计划,指导睡眠研究的发展方向[1]。

1.2组织机构健全1993年在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的心肺血液病研究所下设了国家睡眠障碍研究中心,负责该领域的研究、教育、临床事务及与其它相关部门关系的协调。分别于1996年和2003年制定了国家睡眠研究计划。在美国睡眠协会(1987年)的基础上成立了美国睡眠科学院(1999年),制定相应的认证标准及执业观范、具体执行科研及教育计划的实施[2]。目前已有5000余名会员。另外还有许多专门基金会支持科研及科普教育活动。在国际上,已于1987年成立国际睡眠研究会联盟(WFSRS),成员包括亚洲睡眠研究会(ASRS)、美国睡眠科学院(AASM)、澳大利亚睡眠协会(ASA)、加拿大睡眠研究会(CSS)、欧洲睡眠研究会(ESRS)、拉丁美洲睡眠研究会(LASS)及美国睡眠研究会(SRS)。为适应临床睡眠医学发展的需要,近来又更名为国际睡眠研究及睡眠医学会联盟(WFSRSMS)。为促进临床睡眠医学的国际交流,世界睡眠医学联合会(WASM)于2004年成立。亚洲睡眠研究会(ASRS)于1994年成立,至今已有12个亚洲地区的睡眠研究会作为成员。

1.3学术交流活跃欧洲及美国每年均召开睡眠年会,以美国睡眠年会规模最大,2004年年会收到论文摘要达940篇,参加者达5000余人。

1.4学术刊物种类及睡眠专著出版量增大随着睡眠研究的深入及临床医学的进展,睡眠相关的著作大量出版。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均发表大量的睡眠相关论文。睡眠专业杂志的种类迅速增加,到2004年止,除Sleep(美国)及JournalofSleepResearch(欧洲)外,SleepandBreathing(德国),SleepMedicine(美国),SleepMedicineReview(法国),SleepandBiologicalRhythms(日本)均是近几年出版发行。近年来出版了大量的睡眠医学学术专著,具不完全统计,多达八十多种。

1.5多学科协作,睡眠医学发展为独立学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临床睡眠医学逐渐成型,发展为独立的学科。主要表现在:(1)建立了独立的认证体系,特别是在美国,睡眠医师及技师资格考试已成为必需,将于2007年,出台更为宽松的考试政策,2003年底2004年初通过认证的专业医师已达2500人;(2)专业学会通过认证、制定诊断及治疗指南形成了规范的诊疗体系;(3)建立了完整的继续教育及培训制度,2003年底2004年初AASM认可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达50个。美国胸科学会还发表了有关呼吸科医师从事睡眠专业的培训及技能纲要。除专业学会的学术会议特设培训课程外,医学院的教科书如希氏内科学等均有专门课程作为学生必修科讲解。(4)除睡眠中心外,在某些有条件的大医院如哈佛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均已设立独立的睡眠医学科[3]。

近年来,国际睡眠医学发展进程明显加快,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临床睡眠医师为主要成员的世界睡眠医学联合会(WASM)成立并在德国柏林成功召开第一届学术大会。原有的以基础睡眠研究为主的国际学术组织如国际睡眠研究会联盟(WFSRS)也更名为国际睡眠研究及睡眠医学会联盟(WFSRSMS)。(2)有睡眠医学领域“圣经”之称的《睡眠医学的理论与实践》(PrinciplesandPracticeofSleepMedicine)第四版发行,《睡眠疾病国际分类》(The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SleepDisorders)第二版出版。这两部具有指导意义的专著除反映了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外,特别突出了临床医学实用的特点。(3)美国决定睡眠医学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国家医学教育委员会将相关内容纳入医学生必修内容,2007年开始在内科医师执业考试中正式纳入独立的睡眠专业医师考试,一改过去由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单独进行的模式。

2睡眠呼吸医学——睡眠医学发展的先驱

从临床睡眠医学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睡眠呼吸障碍(SDB)诊疗及研究方面的巨大进展是推动睡眠医学成型及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主要归因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SDB为多发病、常见病,但尚待认识。国外的人群患病率达2%~4%,国内也不低于此数。随老年、体重增加,发病率会进一步上升,SDB的患病率与COPD及哮喘不相上下。(2)SDB是一严重疾患,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显著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3)SDB可以治疗。特别是无创呼吸机的应用能够彻底逆转SDB的病理生理改变,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降低医疗费用[4]。其它睡眠疾患均为少见病或无重要病理意义,例如失眠尽管患病率高,但多数患者并无严重并发症,也不会增加死亡率,相反有研究表明失眠患者的寿命略长。在国外的睡眠中心中,SDB患者占就诊者的80%以上,也是睡眠中心的主要收入来源(80%以上),在国内该比例更高,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大家对失眠等睡眠疾患的诊疗有很长的历史,但只有在认识了SDB且其诊疗取得突破性进展后,睡眠医学才得以发展的原因。在美国,除少数为可以诊治各种睡眠疾患的睡眠中心外,多数为只诊治SDB的睡眠实验室。随大家对SDB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肺科医师在睡眠医学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

人生的1/3在睡眠中度过,睡眠与其它疾病的关系及睡眠疾患本身对健康的影响应该得到呼吸科医师的重视。国外的初步调查表明,呼吸科医师门诊过程中约10%~40%的就诊患者可能与SDB有关。例如不少长期慢性咽炎患者的病因可能就是SDB。生理睡眠引起的呼吸功能改变及通气量降低在正常人并无重要病理意义,但对存在基础呼吸疾病的患者,这些改变可能加速白天的血气紊乱,诱发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患者在成功撤离机械通气后,可能在睡眠时出现CO2升高而需重新插管,导致撤机失败。例如,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白天的CO2潴留常与呼吸肌力降低不平行,呼吸衰竭的发生可能与睡眠通气不足有关;COPD患者如合并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其呼吸衰竭及右心功能不全发生早、程度重,部分患者只需在睡眠时应用无创通气治疗即可纠正白天的呼吸衰竭。SDB的本质是一种呼吸衰竭,深入认识睡眠呼吸生理对提高呼吸衰竭救治的水平十分必要。

另外,非呼吸性睡眠障碍也常常可能是某些呼吸系统疾患的并发症,例如茶碱、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失眠,夜间哮喘发作导致的睡眠紊乱等。由于目前从事睡眠专业的医师较少,呼吸科医师也常遇到有关SDB甚至其它非呼吸性睡眠障碍的会诊及咨询请求。特别是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无创正压呼吸机,其发明及改进均有赖于睡眠呼吸医学的发展。正是在全身并发症相对较少的SDB患者身上积累了较丰富的应用经验,然后才推广应用于病情较复杂的呼吸衰竭患者。另外,在临床睡眠呼吸医学实践中,培养了相关的呼吸治疗人员。

睡眠呼吸医学本身所涉及的范围并不只局限于睡眠打鼾。SDB的疾病谱很广,成人SDB包括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SAHS)、睡眠低通气综合征(sleephypoventilationsyndrome)、与COPD合并存在的重叠综合征(overlapsyndrome)、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SDB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陈-施呼吸。睡眠呼吸紊乱的模式除包括传统的阻塞型、混合型及中枢型三种外,由上气道部分塌陷时导致的睡眠通气不足(sleephypopnea)、上气道阻力综合征(UARS)甚至气流受限(flowlimitation)等均具有重要病理意义。而且,上述呼吸紊乱具有相互关联、渐进发展的趋势,成为一个连续的疾病谱。

正常呼吸气流受限打鼾UARS低通气呼吸暂停呼吸衰竭

SDB可以引起多系统损害,睡眠医学涉及多个学科。国外该领域的从业医师来源主要来自于呼吸、神经、心理、耳鼻喉科、口腔科等。国内与此基本相同,但耳鼻喉科医师的比例较高,而且在学科建设方面耳鼻喉科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书籍的出版、学习班的举办等,最重要的是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疗已列入耳鼻喉科十五攻关项目。从AASM认证的从业医师构成情况1995到2004年十年间的变化情况可以明显看出,单纯从事睡眠医学工作的睡眠科医师越来越多,其中不少具有呼吸专业背景。普通内科大夫在该领域的比例有所增加。由于多数患者来源于心血管科、老年科,将来睡眠医学的队伍中这些专业背景的医师也会增多,但呼吸科医师一直是睡眠呼吸医学的主力军,随简便的初筛仪的应用日益广泛,无创呼吸机在治疗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呼吸科医师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美国目前的认证、培训工作主要由AASM完成,由于肺科医师的主导地位,将来很有可能在呼吸专业学会(如ACCP)内部建立独立的认证、培训体系,以利于学科的发展。

3如何做好睡眠呼吸医学的学科建设

睡眠呼吸医学的发展及广大患者的需求,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机会。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上气道的呼吸功能;(2)呼吸调控及睡眠呼吸生理从研究走向临床应用;(3)为无创通气的推广应用提供了通气技术、呼吸治疗人员保障。

近年来国内在呼吸学会的领导下在学科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成立了呼吸学会睡眠学组,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出版了诊疗指南,开展了靶器官损害的多中心研究,组织编写睡眠呼吸医学,相关内容己列入医学生教材。在新制定的专科医师培养方案中,有关SDB的相关知识已列入其中。但在学科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努力:(1)制定正规的培训要求及方案。(2)建立技师的培训及认证体系。(3)在医学生课程、呼吸专业研究生及住院医生的继续教育课程中设置相关的必修内容。(4)条件成熟时开展睡眠中心的认证。

【参考文献】

[1]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USA).2003nationalsleepdisordersresearchplan[J].Sleep,2003,26(3):253-257.

[2]ShepardJ,BuysseD,ChessonA,eta1.HistoryofthedevelopmentofsleepmedicineintheUnitedStates[J].JClinSleepMed,2005,1(1):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