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线上线下教学整合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3-23 手机浏览

线上线下教学整合范文篇1

关键词:新冠肺炎;预算会计;在线教学;模式研究

Keywords:the2019-nCoV;budgetaccounting;onlineteaching;mode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434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22)20-0001-02

引言

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按照学校“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根据学院针对延期开学期间的教学工作安排方案,要求我们任课教师通过直播授课、网络线上自主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师生QQ和微信群互动等多种方式开展线上教学,同时要求任课教师组建学习群,建立与学生的沟通联系途径,向学生介绍线上教学计划,授课时间安排,指导学生安装必要的软件。自从在线教学开展以来,根据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及时地调整了教学方式,结合预算会计课程特点进行有效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较稳定,线上教学秩序良好。现就教学的一点体验与大家分享。

1科学定位课程性质,做好课程资源建设,保障课程顺利开展

预算会计这门课程的学习较为抽象,教师如果完全按照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进行课授课,就会导致学生对于预算实践的了解和理解不够充分,进而导致预算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学中就需要更多关注学生在知识学习之后的进一步应用能力,笔者由此提出了项目引领的方式,通过设置不同的项目将知识点有导向的传授给学生,并制定相应的任务,搜集学习资源和资料,让学生事先通过下达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老师进行指导和解答,教学效果显著,提升了预算会计课程的实际教学质量。全面依据课程理论知识内容多、实践操作要求高、软件工具更新快的特点,以及在线教学活动师生准时空分离的特点,在认真研讨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统筹安排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将理论知识教学任务前移,通过在线教学方式实施;将实践知识教学任务后置,通过传统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操练方式实施。在具体在线教学前,主要采用优慕课、QQ群、微信群和电子邮箱等平台进行教学并开展与学生沟通、交流。首先是通过优慕课平台建设课程资源,前期完成部分章节的课件、视频、讨论、在线测试、课外学习资料、课后作业、参考资料等资源的编写、录制和搜集整理工作。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针对平台技术问题不断与平台技术人员沟通,顺利完成部分章节的整套课程资料,为课程的顺利开展做好保障。

2实施科学项目引领,做实教学过程管理,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前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将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的问题结合,使得学习内容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延伸到现实的项目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预先的下达任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测试和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对学生的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力进行培养,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素质。依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借鉴各类部级课程优质资源,科学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时刻牢记和把握教育的社会担当和育人本真,将课程教学与疫情防控有机结合起来。例如,课程“绪论”章节设计“疫情防控教育在行动”专题,要求学生结合政策文件、专家视点、新闻报道和个人体验,运用思维导图工具,从价值取向、积极效果、消极影响和个人建议四个方面来认识和感悟“停课不停学”。课程在传播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超越知识范畴,突显价值引领,让教学内容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德、生命意义、人与自然、责任担当,充分体现“三全”育人理念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立德树人”根本要求。为了保证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做到每周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测试、课外阅读学习、课后作业、答疑解惑等环节引导学生扎实学好每节课。同时每周都给学生提前布置预习任务,根据预习内容给出一到两个讨论话题,让学生跟帖讨论;线上教学通过QQ直播、观看录制视频方式进行,每周给出一到两个在线测试试题,通过QQ、微信通信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答疑;课后每周都布置课外学习视频和查阅文献学习任务,通过观看大学MOOC精品课程资源和该领域经典视频及文献,扩展知识视野,让学生通过听、看、学、练巩固知识结构和学习内容,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讲求在线直播教学和自主翻转学习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全面发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双主体”作用。最后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程教学。例如,运用角色扮演方法,让师范生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在小范围内(如家人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等)进行在线教学活动体验,要求学生从在线教学软件选择、过程体验、经验反思等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在活动中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3诊断在线教学实时机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在线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课程教学服务质量和水平。预算会计课程充分运用各类在线教学平台和社交软件工具,从通知公告、任务布置、活动安排、话题讨论、辅导答疑、作业评阅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体验的课程教学支持服务,通过不同形式的课程教学互动来不断增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不断提高在线教学师生的参与感、现场感、体验感、获得感和满足感。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既可以整体上对所有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情况进行统计,也可以中观上对每个教学班级的在线学习情况进行统计,还可以微观上对每位学习者或者每个学习任务的在线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参照大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课程教学团队对于共性问题进行统一指导,对于个性问题进行个别化辅导,显著增强在线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有效提升课程在线教学的实效和质量。预算会计在进行在线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目的,以实际预算收支核算为重点,进而用于核算社会再生产过践的交叉点问题,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科学成果及研究动态,进而拓展相关知识领域的宽度,在授课过程中尽量做到运用各种实例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突破疫情的时空限制,努力做到运用自身的长期知识积累及素养回归到学生学习“引导者”的正确定位上。通过在线统计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收集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精益求精,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工作作风。在全国上下一盘棋抗击疫情的背景下,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认真贯彻学校的安排部署,团结一致,克服困难,积极探索新思路和模式,不断改革创新,确保线上教学质量稳中有进。

4挖掘课程育人元素,剖析新冠肺炎实际案例,扎实做好三全育人

抗击新冠肺炎的“战”疫仍在继续。线上教学以来,本次疫情的爆发和传播危害到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引起了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始终严格执行学校关于疫情防控的措施和办法,并针对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积极挖掘课程思政要素,将共同抗击疫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教材,积极组织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强化思想教育引导,推动爱国责任担当,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缺位、不断线。特别是让学生在体会课程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魅力之余,用这种充满仪式感的方式,透过冷冰冰的疫情变化数据,期待暖洋洋的春天。保持和同学们一起能够更加关心疫区的病人和救治人员,关爱身边的家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安静的学习机会。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坚守“网络课堂”,挖掘信息化教学特性,发挥课程特色,提升教学质量,引导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增强应用意识,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同时上课之余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关注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学生、有异常医学症状的学生,帮助大家更积极、理性地应对疫情,增强学生战胜疫情的信心;为切实保障疫情期间全体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学生的生活工作,把党和国家的温暖、师生的关怀送到这些学生手中,勉励学生克服眼前困难,增强自信。面对这场疫情“大考”,鼓励学生要学会勇担使命、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努力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做学生健康的守护者,做学生担当勇为的支持者,做学生生活的热心人,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担当,用信念筑起打赢疫情阻击战的不朽长城。

线上线下教学整合范文篇2

近几年来,为了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对有线局域网的补充和扩充,校园无线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校园有线网由于是“有线”的,所以在应用中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例如,很多学校只在部分区域接入网络,而无法顾及所有区域;拥有多个校区的学校在校区间联网成本较高;布置网线的教室、图书馆、会议室节点数量受到限制,无法实现多人同时上网,这些传统有线校园网的“网络盲点”问题,都可以通过发展无线网络得到解决。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LocalAreaNetworks;简称WLAN),它利用射频(RadioFrequency;RF)技术,使用电磁波,在空中进行通信连接,使得无线局域网络能利用简单的存取架构让用户透过它,达到“信息随身化、便利走天下”的理想境界。WLAN无线覆盖已经成为信息化校园建设一种必不可少的接入方式。无线网络技术具有无缝覆盖、可移动通信等优点,可与有线网络互为补充。在校园网络中,完善的解决方案将开辟无线网络在教育行业的应用,进而引发深刻的网络教育变革。此处以我校无线网络解决方案为例,分析如何有效地缓解校园网建设中存在的传统有线网络无法解决的难题,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无线网络建设方案

以我校无线网络建设为例,在本次建设方案中,采用最为专业的、具有优秀的可扩展性和可管理型的“FIT-AP+AC”(AP+无线控制器)的无线组网模式。这种组网模式具备以下优势:集中管理FITAP的配置保存在无线控制器中,FITAP启动时会自动从无线控制器下载合适的设备配置信息。统一安全策略因为无线数据转发通过集中的AC处理,便于在AC上进行集中的安全策略部署。有线无线一体化管理目前学校的有线基础架构已经较为成熟,本次在有线基础上进行无线部署,可形成统一的拓扑呈现、性能监视等,简化管理压力。保护已有投资学校图书馆核心交换机S7506R已经配置无线控制器插卡,本次建设可以直接利用AC插卡实现控制器功能,实现投资保护。校园无线网络的开通,可以突破有线网络节点限制,大大扩展了用户使用网络的空间,方便了我校师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进一步提升了我校的信息化水平。我校无线网络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包括了1-2号教学楼、图书馆、南餐厅、北餐厅、体育馆、行政楼、室外广场、室外体育场以及老校区教学楼、餐厅等场所。共安装120个室内AP,6个室外AP以实现以上场所的无线信号覆盖。无线网络环境的引入,为崭新的无线多媒体提供了应用平台,从而将我校教育信息化带入一个新的天地。

三、项目实施

3.1综合布线

室内区域:鉴于节约成本及避免浪费的原则,本项目室内布线部分信号的传输、设备的供电全部采用超5类非屏蔽双绞线。室外区域:室外环境的恶劣,及复杂多变决定了室外区域的布线不能采用普通的非屏蔽双绞线,而应采用室外屏蔽型,抗拉伸超5类双绞线。设备的级联:项目中涉及到交换机之间需要级联的部分,应当采用传输质量更高的6类双绞线。布线应注意以下事项:双绞线在走廊和室内走线应在电缆槽内,应平直走线;交换机到AP的双绞线最长距离为100米,超过100米的可用双绞线连结器连结加长;双绞线在机房内走线要捆成线札,走线要有一定的规则,不可乱放;双绞线两端要标明编号,便于了解结点与AP接口的对应关系;双绞线应牢靠地插入交换机、配线架和AP的网卡上;结点不用时,不必拔下双绞线,它不影响其它结点工作;选用八芯双绞线,自己安装接头时,八根线都应安装好,不要只安装四根线、剪断另外四根线。

3.2AP安装

AP在无线网络中扮演着集线器的角色,它其实就是无线网络信号的发射“基站”,因此它的安装位置必须选择好,才能不影响整个无线网络信号的传输稳定。由于无线通信信号是按直线方向传播的,要是在传输的过程中,遇到有障碍物的话,无线通信信号的强度就会受到削弱,特别是遇到金属障碍物时,无线信号的衰减幅度更是巨大。为了避免无线信号遭受到外来障碍物的干扰,在安装无线AP时,将AP尽量安装到高处。在安装无线AP时,将每个AP的覆盖范围进行少量的交叉覆盖,确保每一个无线子网之间能够实现无缝连接在对无线AP进行信道划分时交叉使用信道1、6、11,使重叠区域不受干扰。在无线AP安装完成后,对AP的配置进行优化。对无线信号的场强和信噪比进行测试,并调整AP的频点和AP的发射功率来细微的对该区域无线局域网的整体性能进行调节。在安装室外AP时应当注意恶劣气候的防护,如大风天气、雨雪天气、雷雨天气都应考虑在内,做好防护措施。室外AP的供电采用POE供电模块,在布设网线时使用两根网线,一根用来供电,一根用来传输数据,供电电源线长度不超过70米。AP安装时应当紧密固定,可使用膨胀螺丝加扁铁对AP进行固定。由于室外比较空旷,且室外AP的安装位置比较高,雷雨天气容易遭到雷击,在安装时应做好避雷设施,以确保设备的安全。

四、无线网络的应用

无线校园网具有很多优点,得到了迅速发展,加快了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无线网络为高校进一步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充分利用、形成移动学习环境打下基础。

4.1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无线校园网具有便携、移动、宽带等特点,学生和教师人手一台无线终端(笔记本电脑、PDA、手机等),教师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进行教学,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加强教与学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使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其次,在无线校园网的环境下,所有教学过程通过教学管理平台进行,可以方便地对教学过程进行检查、监督和调整,便于教学管理。无线校园网还带来了整个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包含了教师、教学资料、教学设备、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这必然推动着校园消息化的发展。

4.2图书馆数字资源得到最大应用

图书馆无线网络的铺设,解决了学术报告厅、电子阅览室、检索大厅、阅览区、书库、自习室、读者休息区等信息点少、难于布线的问题。这些地方充分发挥无线网络易于扩展、移动灵活的优势,扩大图书馆网络覆盖范围,形成无死角区域的上网可能,随时随地查阅图书馆数字资源,给学生撰写论文、学习提供最大方便,使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五、结束语

线上线下教学整合范文1篇3

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对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学习动手操作能力匮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本文在剖析学生对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典型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电子元器件排除故障能力的观点,并浅谈了对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及相关实践环节的改革实践,为高校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和课程设计提高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改革;实践

高频电子线路是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及通信工程等电子信息类学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在整个培养方案中起到过渡的作用。该课程主要对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研究,以单元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为主。笔者多年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一线中,发现学生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学习中只学一些基本知识,不注重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喜欢搞系统仿真,对电子元器件电路的搭建、焊接及调试缺乏积极性。鉴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的改革措施,为一线课程教师提高一定的参考。大学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从厚厚的书本理论知识学习的轨道上逐渐引向公司实际需求上来,理论联系实际,把简单的孤立单元电路加以系统化、集成化,且将电路原理分析、设计与电路搭建、调试等手段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集成电路设计的方法,了解实际科学实验的流程和实施办法,为以后的工作生涯埋下伏笔。

1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是高校电子信息类学生在学习高频电子线路的过程中一门至关重要的课程,是高校学生在本科学习中一次熟悉实验流程的基础训练,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在课程设计中也能锻炼学生们的协作精神。在该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极个别小组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完成课程任务要求,经过研究主要存在四个原因:一是有些课程设计所需原件较多,同学们对有些器件不够熟悉导致实验无法进行,必须寻找更可靠的设计方案;二是有些同学不能合理的分配时间,存在“前松后紧”的现象,令整个设计小组的进度受阻;三是小组内交流程度不够,许多设备的参数设置不能匹配,导致整个系统无法兼容;四是在最后调试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小组交流不够及时,不能协商出好的解决方法。综合上述四个原因,在今后的课程设计中,必须提高同学们之间交流的频率,培养协作精神,并能从合作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响应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号召,使同学们在今后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必须使学生们集各种优势于一身。首先要具备实践意识,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以实际为本;其次要加强合作意识,任何大项目的完成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只有在众人的努力下,结果才会更准确;最后要培养管理的能力,一个工程是否能够顺利完成,要看管理的科学性,合理的管理制度往往能事半功倍。

2课程设计对高频电子线路教学的探索

实践开放的个性化实验教学模式,主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对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的看中实践能力,而不是过去的实验项目,为了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能力知识体系,将培养学生需要完成的专业实践能力的若干个知识点进行拆分,同时提供远多于实践学时要求的实验项目为学生设计,每个项目中包含着代表基础型、提高型、挑战型等不同程度层次的多个知识点。一般情况下,实验项目包含的知识点越多,则体现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在实验考核中主要的关注点在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完成情况,因此学生不必完成那些固定僵化、一成不变的实验项目,但是整个实验体系所要求的关于实践能力知识点的训练是学生必须要完成的,这样可以避免“一无所知进实验室”和“老师手把手做实验”等现象。对于能力不同和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可以较好的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使他们可以依据对自己的定位,自行选择对设计专业实验结构的参与,实现实验结构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本文提出的开放性自主实验模式,不仅为学生可以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更重要的是在参与设计实验结构的过程中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性综合性的认识专业实践能力。

3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3.1基于ProtelDXP或AltiumDesigner等软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ProtelDXP电路设计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微机版电子电路辅助设计软件。使用ProtelDXP辅助教学的过程主要在课下完成,学生通过对高频电路的分析、估算、电路图制作和PCB板图制作等环节的学习。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熟悉小型产品设计的流程和基本方法。

3.2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辅助教学。东北电力大学搭建了数字化教学平台,其中高频电子线路作为校级精品课程位列其中。在该教学平台上,主要由电子教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PPT以及课程录像等模块组成。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上,教师可在讨论板块上可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及时将相关的教学资料和作业要求实时上传,让学生按时完成对应课程内容的测试题,及时了解学生对阶段性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4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案例

4.1设计完成系统结构框架图。通过构建框架图可以培养学生相应的设计能力,为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或者将来实际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系统结构框架图的设计,学生可以增强一定的自学能力、查阅文献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4.2设计PCB电路板。此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通过电路原理图的封装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技巧。

4.3硬件电路的搭建与调试。本环节可以通过硬件电路的搭建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应用学生所学知识。最终通过对硬件的调试完成整个电路的设计,由实验结果分析判断设计的性能与效果。

5结束语

高频电子线路作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及通信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其课程设计不仅检验学生对已学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作者长期在一线教学实践过程中,对高频电子线路配套的课程设计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并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提高学生对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邓忠惠.结合电子设计竞赛促进《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改革[J].高校理科研究,2010(30).

[2]孙雷明,秦连铭.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浅析[J].办公自动化,2010(14).

[3]陆静霞,李林,邹春富.基于仿真软件的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优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5:50-54+59.

[4]石博雅《.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17:136-137.

[5]谢晶.《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05:62-63.

线上线下教学整合范文

下面以高中物理选学教材中的《磁撤教学为例加以说明。《磁撤主线是针对有关磁场概念、性质、定律和公式所进行的,以分别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为目标的教学。副线教学选定《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来展开。显然,副线将为主线在涉及“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运用时,将提供比以往更为有力的力学工具,并为学生在相隔一段时间后重新有计划、有目标地复习《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作出了安排。既巩固学生的力学基础,又方便了在教学中的运用,起到了一石双鸟之功能。一般来说,每一章节教学第一课可以复习一些选定了的副线基础知识,并布置一定数量的副线课外练习。练习难易程度应以学生通过认真复习、努力思考便能解决为宜。否则,过难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使教学受阻;过易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影响双线教学实施质量。章节教学第二课起才开始上主线知识新授课。在课堂中,若无特殊情况,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不涉及副线教材知识内容,但在课外练习中应安插一定数量的、难易适当的副线练习题。教师应针对练习分别做好必要的承上启下的讲评和提示工作,使副线教学运转正常。

事实表明,这种新旧知识结合,不同层次思维穿插起来的练习,是对学生的一种强度均衡、功能完整的、巩固知识和培养智能相结合的训练。随着主线日渐推进,副线练习题的数量可以适当调整,难度可按题意分类有序递进。这时,教师应注意运用系统信息反馈,根据教学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副线教学份量和水准。当主线课程进入有关“安培力”和“洛化兹力”的运用时,副线知识已先后分别融入主线教学之中发挥作用。一般来说,若是副线知识与主线知识性质相近,则会产生对学生学习主线新授知识的干扰。所以双线教学不能依靠教材的知识性质相近,或学习方法相似,使用借鉴模仿的方法来带动主线教学。在章节教学初始阶段,如果主副双线教材知识性质迥然不同,则能有效地降低前摄抑制作用,而有利于主线知识概念的建立。随着教学程序推进,副线教学对主线教学的协从作用便日益明显起来,原先分立的双线则逐渐融为一体,副线教学为主线教学扫清知识障碍,并及时为新知识的运用排忧解难;反过来,以后的主线知识的学习运用又成为对副线知识技能的复习巩固和新景下的再次运用。这是双线教学法的“双向”功能。但是,在主线知识已相当巩固的情况下,教师选定与其知识相近的章节作为副线教材,在主线章节教学的后期展开,发挥其对比功能,使知识更加巩固,也是双线教学模式之一。

例如《功和能》与《动量》相搭配的双线教学就是其中一例。这时,教师不但可以启发学生在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对比的思维中加深印象和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范围更为宽广、解题情景更新、题型更为复杂的练习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这种并列对比的双线教学一般只限于章节复习中使用,而且节次和份量都应适度,以免造成知识相互干扰和学生因负担过重而心理失衡。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选定不同的教学副线,在教学中与主线地从属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对教学整体效应的影响均有不同。在有关《热学》和《光学》之类教材的教学中,由于这类教材的相对独立性强,如果继续根据上述原则选定与其关连的章节作为副线教材与之强行搭配,似乎确有不伦不类之感。这时,教师可以把以往教学较薄弱的、效果不尽意的、或从教学长远目标考虑而需要反复加强和提高的重点章节选定为其副线教材,在注意避免互抑作用的前提下,在主线教学知识初成之际,中途切入与主线平行展开,发挥副线教学对以往知识技能的补救、巩固和提高之功能。只要教师注意系统信息反馈,把握教学份量及其水准,对主线教学将不会有所不良影响。相反,由于学生积疑消除,知识进一步巩固,能力提高和信心增强而产生智能横移,促进主线教学顺利进行和教学整体效应的提高。这时,副线教学只是教学的携带部分,教师可通过布置一定的副线习题,依靠必要的承上启下的指导和校正将副线延伸,甚至贯穿若干主线章节。这要求教师切实做好章节备课,合理分配教学目标,统筹安排好每一次练习,正确处理好双线关系。如果一旦发现教学效果不佳时,是否因为副线教学影响干扰,或学生负担过重所致,是教师应该首先着眼分析的原因。

双线教学法从高一期间《牛顿运动定律》教学开始,就可以选榷直线运动》作为其副线展开。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牛顿运动定律》将有可能多次成为其他章节的副线教材。因此,教师可以就此进行长远规划,把教学目标统筹安排,逐渐深化,循序渐进地分配到未来的教学中去,准确把握其在各次副线教学中的不同教学水准,即合理安排目标递进幅步,是衡量双线教学实施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

线上线下教学整合范文篇5

关键词:高职;理实一体;专业课;混合教学

混合式教学,融合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优势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其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倾向由学生的视角来组织和实现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一种真正高度参与性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1]。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在线开放课程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接受,尤其是在2022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更是加快了教学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因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学校延期开学,学生不能在正常开学时间到校上课学习,教育部倡议:利用网络平台,展开“停课不停学”的教学方式。大规模的线上教学促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建立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积累了大量的在线教学实战经验[2]。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建设并应用线上教学后发现,虽然在线教学具有资源共享、开放、灵活性高等特点,但也存在与学生面对面互动难,对学生实时考勤监督局限、学习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存在。因此,将传统课堂教学与数字化教学有机整合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呼之欲出,这就是融合二者优势为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3]。

1混合教学在高职理实一体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疫情的缓解,师生返校后,线下教学继续成为主要教学方式。但如何将前期积累的在线教学经验融入到后期线下课程中,将线上教学优势继续延续到线下教学方式中,成为教师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强调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更应具备较高的专业实践技能。一方面,传统理实一体课程通常采用教师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演示,学生观看、讨论、训练的方式教与学。课程手段相对单一,网上共享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同时,因上课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反复实践操作演示,学生观看以及实时复习等存在一定困难;另一方面,在线上教学中,教师利用超星等在线平台线上可以快速实现班级管理、学习任务、教学资源整合共享、学生学习进度的实时跟踪等。同时,学生利用线上平台灵活掌握学习时间,并在课中参与互动,极大的增加了学习积极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孕育而生,利用网络在线教学优势,将线上课堂变为为知识传授的重要渠道,强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线下课堂互动,进行知识探究、思辨、互动与实践的全新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全新个性化教学模式。以疫情引发的在线教学新常态为契机,大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将成为未来高职院校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变革,实现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和服务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改革方式。

2混合教学模式在《基础结构与制版》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基础结构与制版》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皮具产品结构分析能力以及皮具产品样板制作实践操作能力。在课改前,该门课程主要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教师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演示教授学生,学生通过听课和实践练习方式获取知识。通过前期教学经验发现,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感较弱,对理论数据很难记住;在实践中教师通过演示方法使学生更加直观了解实践技巧,但学生在后期操作中又容易忘记,无法对所学知识反复复习。在疫情期间,教师采用线上教学方式发现,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将学习资料上传至平台,学生能够实时、灵活的完成预习、复习等,同时教师通过活动、讨论、测验等互动,加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但完全线上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虽然对学生积极性、学生实时、灵活学习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提高,但也缺乏教师考勤监督、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如果将线上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相结合,既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保证教师对学生的考勤、学习效果的监督作用。本文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皮具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结构与制版》课程为例,对高职理实一体专业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

2.1课程定位

我校皮具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提出:适应皮具产品设计、皮具陈列、买手等第一线需要的“创意+技术,文化+设计”的高素质时尚创新型人才。为达成这一培养目标,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设置了《基础结构与制版》课程。《基础结构与制版》是皮具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理实一体化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于第2学期,共96学时,其中36学时为理论教学,60学时为实践教学,以皮具版师岗位技能学习为主。本课程针对设计、研发企业所需版师岗位所需要的职业岗位技能、职业素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岗位核心能力并转化为学习领域。

2.2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皮具产品订单为线索,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多种学习方式,完整认识鞋、包等典型品种的结构分析、制版等工作内容,充分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改思路。课程紧跟行业需要,“教学做一体化”,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本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精准对接皮具版师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结合版师岗位工作内容、岗位规范、素质需求、学生学情分析等多维度综合考虑,形成“会分析、能实践、有素质”的教学目标。

2.3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共分为3个项目8个工作任务,主要内容包含皮具版师岗前准备、典型包袋(整体大扇结构、大扇堵头结构、前后大扇墙子结构等)、典型鞋靴(女式浅口鞋、耳式鞋、舌式鞋等)结构设计与样板制作方法等。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训练习,使学生掌握基础鞋、包的结构特点、取翘原理与一般规律,样板制作方法与技巧等,为皮具企业助理样板师、样板师等相关岗位课程奠定基础专业知识基础,建立学生企业岗位专业素养和岗位基本技能观念。

2.4教学设计

2.4.1项目化情景教学本课程内容主要通过与校内“革艺居”皮具工坊共建项目为主线,将“皮具产品创新开发”为任务线,展开情景教学。以校内工作室为平台,开展鞋、包皮具产品创新设计开发项目活动。本课程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进行教学内容安排。课前,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平台中视频、ppt等教学内容了解项目基本情况,并完成相关课前预习、作业。课中教师利用项目化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手段完成理论授课与实践训练指导;课后,学生通过学习平台了解作业内容,并完成课程拓展作业训练。2.4.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线上学习平台课前任务、课中学习资料和操作视频、课后作业任务等;学生通过线上学习课前资料,完成课前任务;课中通过反复、实时观看操作视频强化技能学习;课后将作业任务上传至学习平台获得相关评价、成绩等。教师线下讲解课程重难点及学生指导,学生实践操作。2.4.3课程实施本课程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结合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学情情况、专业职业能力需求进行教学设计。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技能训练时间,本课程采用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拓展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课前观看微课视频,学习了解理论知识、皮具样板制作技法;课中学生通过课前知识点学习,进行专业技能练习,教师个性化指导方式加强专业技能熟练度;学生课后评价、交流总结学习经验、加深知识重点、难点学习。(1)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学习资料上传至学习平台,并学习任务。学生通过线上学习,任务调研了解课程内容初解,引导学生融入到项目情景中,同时,教师通过线上平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时调整课程内容设计。(2)课中实施以“革艺居”皮具工坊为平台,搭建真实项目,建立校企合作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皮具产品创新开发的认同感。教师通过线下理论讲解,学生聆听,参与课堂练习等活动,掌握皮具产品基本结构特点以及各部件基础数据分析等内容;教师线上技能操作视频,并结合线下指导,学生讨论、观看视频等完成技能训练;最终学生完成实践作业,教师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引导学生完善作业,强调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养成细心、耐心的做事风格。(3)课后拓展学生课后完善实践作业并上传至线上学习平台,工作室企业教师线上反馈。同时,学生完成课后拓展款式作业,教师线上评价,了解学生学习难点。

2.5课程评价

本课程结合项目任务要求和职业岗位标准,设计课程评价标准。结合专业特色,具体细化评价考核细则,以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考核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实践操作内容评价,更是包括学生自主探究、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等职业素养评价。

3教学反思

本课程吸取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经验,将课前任务、考勤、课堂活动、课程内容复习、课程作业评价等多模块将线下教师重难点讲解,实践指导等教学相结合,实现线上预习、巩固、互动+线下讲解、实践优势互补。

3.1不足之处

通过学情分析,对学生生源与学习特点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个别学生还缺少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设计。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但二者创新融合仍不够深入、合理。课程实施中除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外,结合版师岗位职业素养融入了岗位思政,但仍然不够深入,且单一。

3.2改进措施

做好课前学情调研,以及学生在其他相关课程学习情况调研,深度了解学生特点,建立满足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培养教学方式、内容。结合皮具版师岗位职责,调整课程框架,合理设计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方式。结合企业类型,深入岗位素养思政教育,同时融入传统文化思政,加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自信与认同感,强化爱国爱家民族精神。

4结束语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同时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后疫情时期,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将是教学的发展趋势[2]。如何将线上线下教学合理融合衔接;如何设计线上、线下教学环节;如何强化线上考勤监督、评价,丰富线下互动手段以及实时反复学习等将成为未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线上线下的教学融合创新将对高职理实一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实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玉玲.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J].大众化标准,2019,(14):179-181.

[2]杨璐铭,冉诗雅,张同修,等.新工科”背景下BOPPPS教学法在《革制品设计史论》课程中的应用[J].皮革科学与工程,2022,31(03):88-92.

线上线下教学整合范文篇6

关键词:教师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混合式学习

一、引言

为促进教师有效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常态化研修活动,目前提倡的研修模式就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然而有关研究指出:“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仍是‘两张皮’。”因此,有必要反思目前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的不足,并总结融合的模式,为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融合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促进教师有效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常态化校本研修活动。

二、研究背景及现状

在“国培计划”示范引领下,我国出现了多种教师培训模式,其中,校本研修有利于解决教师师资紧缺及集中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但也面临着低水平重复问题。而远程网络研修因不受时空限制、互动便捷等特点,可有效弥补校本研修的不足。“远程学习是教与学的时空分离”,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必须实现教与学的再度整合。

2013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并于2014年研究制定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提出“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但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参加网络研修只注重完成任务,并没有与线下校本实践相结合,也没有认识到校本研修与网络研修的互促关系,“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仍是‘两张皮’”。

三、理论基础: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

2001年,Colis和Moonen将混合式学习定义为传统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在线的网络学习的混合,网络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自然延伸。他们指出混合式学习是一种灵活的课程设计方法,这种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在线课程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便利的同时又没有完全舍弃面对面交流。混合式学习开始用于学生开展学习,后来被用于在职教师培训。

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的模式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提出以下三种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的方式。

1.由助学者引导并组织的磨课活动

这类研修方式是由助学者,如区县级研修员、研修辅导员、学科专家等,引导并组织的磨课活动。

这类研修方式的过程大致为:针对教学实践问题,助学者在研修平台研修计划,指定某个教师讲课。第一,讲课教师在研修平台上传教学设计方案,与其他教师在线讨论,根据其他教师意见进行修改。第二,讲课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并将教学录像上传至研修平台,其余教师进行线上观课并上传课堂观察表,助教者组织教师进行在线议课。第三,讲课教师根据在线讨论情况,再次修改教学设计方案,并上传到平台。第四,讲课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完成第二次现场教学,并上传教学录像,其他教师进行在线观n并上传课堂观察表,助学者组织教师进行第二次在线议课。第五,所有教师提交研修心得,助教者研修总结。这类研修模式只适合解决课例研究型的教学问题,并不适合磨课。

2.视频案例研修

马立、郁晓华、祝智庭(2011)介绍了杭州市上城实验区的视频案例研修方案。整个研修活动大体上可以分五个环节:课前准备、课堂观察、案例讨论、行动反思和研究拓展。

3.网络研修社区支持的应用课题研究型U-S伙伴合作模式

滕光辉(2015)提出的网络研修社区支持的应用课题研究型U-S伙伴合作(即大学与中小学合作University-SchoolPartnership,简称“U-S伙伴合作”)模式:“大中小学和政府共同参与、以网络研修社区为重要支撑、以应用型课题研究为主要依托、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的在职教师校本研修模式。”但是,这种模式需要有课题项目的支持,否则可能会缺少大学的参与,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线上线下教学整合范文篇7

关键词:网络教育;离线学习;在线学习

一、网络教育学习的主要形式

目前,网络教育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熟悉,它是指使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突破时空的界限,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网络教育的学习者始终是以成人为主的,它的特点是:学生与教师分离;采用特定的传输系统和传播媒体进行教学等;信息的传输方式多种多样;学习的场所和形式灵活多变。

网络学习的主流形式是在线学习这种基本形式。在线学习,是指在由通讯技术、微电脑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所构成的电子环境中进行的学习,是基于技术的学习,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类似于在一个网络虚拟教室与教室进行网络授课、学习的方式,强调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体现网络学习的交互特点。最大特征是必须要具有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环境。但是,在实际的网络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因素使得学习者无法正常进行在线学习。这些因素其实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学习者根本没有上网设备及条件的显性因素,同时也有一些其他的隐形因素,比如学习者学习的网络条件比较差,无法正常打开学习课件或提交在线作业等。这些因素都约束着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在线学习的效率,使得很多学习者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学习积极性及兴趣,甚至有的学习者中途就放弃学习,影响学习效果。

鉴于在线学习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离线学习与在线相结合的学习方案。离线学习,在此是指将学习者无须时刻联入网络登录在线学习系统,而是将课程学习内容下载到本地,离线完成课程的学习,并记录整个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离线学习从根本上解决了在线学习中学习者必须有良好的网络环境支持,在高峰浏览期间无法保证学习效率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可控性和自主性。

二、离线学习的基本原理及学习流程

离线学习是当学习者在网络通讯资源不足的环境下,解决学习者有限的网络宽带导致无法正常学习,或当大量学习者访问时,出现网络宽带瓶颈和课件访问速度慢等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离线学习支持对资源学习过程的全面跟踪,有利于进行形成性评价,有效地降低了服务器的负载,保证了服务质量;同时有利于泛在学习(ubiquitouslearning)环境的形成,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3A(Anywhere,Anytime,Anydevice)学习形式。

离线学习必须依赖离线学习系统,并且基于类似于U盘或光盘这样的数据存储器与在线学习系统进行数据交换,这里我们将这样的数据存储器称为“U-Key”。离线学习系统主要包含学习管理系统、内容管理系统。离线学习的基本流程是:①学习者登录离线学习系统;②从主服务器上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及在线学习过程记录下载到本地,或通过“U-Key”,将离线学习记录加载到离线学习系统;③进行离线学习,离线系统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记录;④离线学习跟踪信息上传到主服务器。如图1所示:

离线学习系统是配合在线学习系统的,不管学习者选择在线、离线哪种方式,都能确保学习者最终学习数据的一致性。离线系统可以将课件下载到本地进行学习,系统自动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跟踪信息,并可以将其上传到相应的在线学习系统,实现用户离线学习和在线学习信息的一致性。离线学习系统必须确保学习者学习数据的安全性,所以系统需要采取一定的加密手段,当学习者下载课件时,需要通过相关认证才能学习。同时,离线学习的课件可以一次下载,多次使用,节约宽带,并极大地降低服务器压力。

三、离线学习在网络教育教学支撑服务体系的方案设计

在线学习和离线学习是两种互相补充的学习方式,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具有指导性的作用。离线学习模式在网络课程中,是对在线学习的有力补充,这个互补的过程我们用图2来表示:

一般而言,在一个完整的网络课程内容学习体系中,学习者需要通过交互活动,在教师和其他学习者共同参与的前提下,进行帮助解答、讨论分析和扩展知识,才能掌握所学内容,这类模块应当进行在线学习,如网上实验、在线讨论等;而教学大纲、电子讲义、多媒体课件和离线作业等学习内容,则可以在课程网站上为学习者提供下载功能,以便其根据自身情况,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这类模块则可归类于离线学习部分。我们用下表来表述各个学习模块与在线学习和离线学习的对应:

对学习者而言,无论在线或离线,都是为了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其所需课程的内容,并在一定学习路径的指引下,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在一般网络课程的建设体系中,学习者一方面对在线学习(如网上实验、网上答疑)具有较高的期望;另一方面,对离线学习(如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也有很高的需求。由此可知,在线学习和离线学习两种方式,应当相互补充,找到其各自适应的位置,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中,做好网络教学支撑服务。

四、离线学习的发展

离线学习在网络教育教学支撑服务体系中要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应该多维度地考虑其发展与壮大,它与在线学习系统的融合,与网络学习系统的整合,与移动学习系统的整合,与3G上网卡的结合,与考试系统的整合等都是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远程教育各种技术手段的深入发展,离线学习对在线学习的补充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也将会完善网络教育教学支撑服务子系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线上线下教学整合范文篇8

关键词:大数据算法;直播教学;多媒体教学;在线直播;设计路径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越来越多的课堂将直播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实践教学中[1].从我国教育部当前的《课程要求》中不难看出,国家教育部正在大力提倡新的教学模式———依托于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和在线直播技术进行融合,建立一种打破传统班级课堂限制的教学模式[2].多媒体教学模式基于计算机和直播技术,使得课堂不再受制于时间和地点,基于互联网的互动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3].然而,多媒体直播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当中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学校目前采用的直播教学系统是开放性的,为学生推送的直播课程不具备针对性[4].如果能够结合当前大数据推荐算法为学生推荐量身定做的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所需的知识,而且能够大大提升课堂点播率和学生学习效率[5].经过大数据推荐算法统计数据库中播放的相关信息,为学生推送量身定做的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6].在此背景下,笔者对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进行相关优化设计,将大数据推荐算法融入直播教学,使得学生可以在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中获取针对性的知识,提升课堂点播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改善在线直播的教学效果.

1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构成

1.1系统管理模块.1.1.1网络管理.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的实现依赖于互联网作为支撑,因此,整个在线直播教学体系当中重要的一部分是网络管理[7].网络管理是实现整体教学的重要基础,具体包括整个系统联网等功能,支持在线直播教学后续环节的顺利实现.1.1.2系统管理.系统管理这一模块主要是指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中多个模块之间的管理.网络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掌握系统管理的权限.系统管理员能够对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的各个模块进行管理,对运行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进而确保整个系统的各个模块工作有序开展.1.2教师功能模块.1.2.1授课系统.教师作为直播教学过程当中的主导者,需要对最终的教学质量负责.因此,授课系统主要是为了方便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所设置的模块.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这一模块中添加教材,并且对教材进行修改.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这一模块将课件进行共享,使得学生可以在另一端进行课件阅读和学习功能.教师在课前可以对学生进行预习作业的布置,在课中可以展示相关教案,在课后可以上传相关资料,以供学生在课下进行自学和复习等.1.2.2直播考试系统.教师在这一模块中可以在线上进行测试,不仅可以通过直播考试系统试卷,而且可以进行线上监考,考试结束之后可以利用这一模块进行在线批改,最终进行分数统计,使得教师对整个班级的分数分布情况一目了然.总而言之,教师在考试前可以在这一模块进行考试题目的编辑和修改,考试中可以在这一模块进行线上监考,考试后可以在这一模块进行试卷批改,并且最终利用统计数据对学生进行考后总结.1.3学生功能模块.1.3.1学习系统.学生在这一模块可以提前预览教师上传的预习资料,课程中间可以在这一模块进行课程学习,课后还可以在这一模块获取教师分享的课件等相关资料进行线下复习巩固.总体而言,学习系统是学生在在线直播教学中的重要阵地,贯穿学生参与直播教学的整个流程.学习系统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质量.1.3.2测试系统.测试系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测试模式,学生可以在这一部分参与老师组织的各种考试,而且可以对自身考试的成绩进行管理.这一模块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生可以从测试系统中看到自身成绩以及成绩的变化,这一部分还为学生提供错题解析,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克服问题.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模块具体如图1所示.

2大数据推荐算法融入在线直播教学的需求分析

2.1必要性分析.当前我国实现的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的实践过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在上课过程当中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并不符合教育部提出新课程改革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8].在线直播教学过程当中仍然以教师作为主导,将大数据推荐算法融入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改善在线直播教学的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数据推荐算法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和更新鲜的学习资源,改善目前传统学习资源的缺陷.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丰富多样,但是并不具备针对性.大数据推荐算法能够帮助学生识别最适合自身的学习资料,进而改善学习效率.还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搜索记录为用户推荐可能的学习资料和在线课程.为学生节省了搜索、筛选学习资料的时间.2.2业务流程分析.将大数据融入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需要对整个在线直播教学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分析.多媒体直播教学在大数据推荐算法的帮助下,可以将系统拓展至课程管理、课件管理、在线课堂、作业考核等众多内容,具体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多媒体在线直播教育系统主要将用户的角色分为教师和学生两种.教师角色可以从课程操作、课件管理、视频管理等多个模块进行,学生角色可以从加入课程、下载课件、在线点播、提交作业等多个模块进行.两个角色的交界地带发生在课程信息、课件信息、视频操作等模块.不同的角色对应相应的业务流程,整个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的主要核心是在线直播.2.3功能需求分析.大数据推荐算法融入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对整个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时需要着重考虑系统的用户和系统模块两大方面.用户主要包括学生和老师,系统主要包括用户管理、直播管理、推荐管理、点播管理等模块.为了使教师和学生都在系统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并获取相应的知识,系统管理员首先需要给用户的操作设置一定权限,对于涉及知识产权的部分应该格外敏感.对于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每个用户都要在权限范围之内进行操作,以维护信息的安全.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当主导者,学生应该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学习.除了学生和教师的权限之外,系统管理员的权限也很重要.系统管理员的权限是所有用户中最大的,不仅能够拥有教师和学生所有的功能,而且还可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管理.对于整个直播系统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进行处理.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中存在一些模块,每个模块都发挥着相应的作用.在线课堂直播模块是整个在线教学系统的核心,能够解决老师和学生的互动问题,帮助学生改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和学生进行课件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可以使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课.除此之外,学生可以对直播过程当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录课,在线下反复观看.

3大数据推荐算法融入在线直播教学的路径设计

3.1用户层.用户通过浏览器进入多媒体在线直播系统,用户层是使用系统的前提.本系统针对的用户主要包括学生、教师以及系统管理员.不同的用户由于使用系统的目的不同,拥有的权限也不同.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分别为权限不同的客户提供标准化服务,满足不同用户多方面的需求.3.2功能层.用户通过用户层登陆系统后,会对服务器产生一定数据请求指令.具体而言,在线直播教学系统的功能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教学子系统、课件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和推荐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又分别包括不同的模块,各个模块之间分工配合、互相合作,共同构成整个直播系统.大数据推荐算法使得推荐子系统的功能得以实现,在传统在线直播教学提供教学的基础之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推送服务.该系统在后台利用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而为用户推送具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3.3数据层.数据层是大数据推荐算法实现功能的最核心部分.本系统的各个数据库和推荐系统之间的数据实现互通,各个数据库的功能又有所不同.其中用户信息数据库能够决定用户层的用户能不能使用本系统的教学资源.数据库决定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所使用的数据范围,包括课件管理、教学管理、学生作业等.数据层是大数据推荐算法进行统计的核心层面,也是整个系统能否实现推荐功能的核心支撑.总体而言,大数据推荐算法融入在线直播教学的路径如图3所示.

4结论与启示

4.1结论.本研究为了改善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的功能,将大数据推荐算法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对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进行优化路径设计.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的系统主要由系统管理模块、教师功能模块和学生功能模块三部分组成.系统管理模块作为整个直播教学的系统中心,支撑整个系统后续功能的开展.教师和学生根据自身角色不同,在教学系统中提供相应服务并且获取相应知识.第二,我国当前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大数据推荐算法能够帮助学生获取具有针对性的知识,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对不同用户的权限进行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个多媒体在线教学的功能性.第三,大数据推荐算法融入在线直播教学时可以从用户层、功能层和数据层进行路径设置,为权限不同的客户提供标准化服务,促进各个模块之间分工合作,共同构成整个直播系统.利用大数据推荐算法在后台进行数据统计,为用户推荐具有针对性的内容,节省用户的搜索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4.2启示.本研究将大数据推荐算法融入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对于优化我国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效果有以下三点启示:第一,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功能.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是近几年新兴的产物,发展时期较短决定了这一系统势必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完善.大数据作为新兴技术能够帮助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不断完善功能,其他新兴技术也可以对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进行改进.例如,人工智能可以提升在线直播教学的互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负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技术提升功能.第二,满足不同用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的受众面较广,使用的用户多种多样.而当前我国大多数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提供的功能较为单一,并没有对不同用户进行个性化推送,也不能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多媒体教学系统应该在日后的发展过程当中不断细化功能,利用大数据推荐算法为不同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推送,节省用户的搜索和筛选时间.第三,针对不同级别的用户进行权限设置.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不同于普通的直播,教师分享的课件等教学资料可能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因此,系统的管理员必须对不同级别的用户进行权限设置,最大程度规避法律风险.对不同用户进行权限设置,方便系统为权限不同的客户提供标准化服务.对用户的权限进行设置也有利于整个系统规范化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1]冉毅凡.基于大数据推荐系统的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2,(6):60-61.

[2]徐娜,仲静静.计算机大数据在互联网学习中的应用与探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3):250+272.

[3]赵海天.计算机大数据在互联网学习中的应用与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3):394.

[4]邱天,凌霄虹,崔炜婷.大数据技术在教学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188-189.

[5]李东浩.计算机大数据在互联网学习中的应用与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31):24.

[6]严小芳.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J].新闻界,2016,(15):51-54.

[7]侯玉秀,杨勇,孟鹏涛.大数据下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运行[J].情报科学,2016,34(3):62-65.

线上线下教学整合范文篇9

驾考科目二的扣分标准以及技巧共享

一、科目二考试顺序:

上坡起步定点停车、侧方位停车、曲线行驶、直角转弯、倒车入库。

二、解析:小心,这些地方容易扣分综合评判

未系安全带:扣100分未关好车门:扣100分

未开转向灯:起步、转向、变更车道、超车、停车前未使用转向灯或使用少于3秒,扣10分(使用转向灯少于3秒,经常成为学员扣分的原因。)

熄火一次:扣10分

三、五项考试标准及技巧:

(一)定点停车与坡道起步

1.考试标准

没有定点停车,扣100分;车辆停止后,汽车前保险杠未到控制线,扣100分

停车后后溜大于30厘米,扣100分;停车后后溜小于30厘米,扣10分(原规定扣20分)

起步未开左转向灯,扣10分

车辆行驶中压道路边缘实线,扣100分

车辆停止后,前保险杠未到停车线,扣10分(原规定是扣20分);停车时右前轮距边缘线30厘米以上,扣10分(原规定是扣20分)

起步时间超30秒,扣100分(新增扣分项目,学员落马最多的考试项目。)

2.场地要求:陡坡的坡度必须大于等于10度,考C1驾照的陡坡长度要大于等于20米。在考试过程中,学员在陡坡停车后,必须在30秒内起步,否则就算失败。

3.操作技巧:

听到上坡定点停车指令后,(立刻打右转向灯),方向向场地右侧靠;(起步时如果有坡度时,为防止溜坡,要用半坡起步法起步)。

即将到达路边时,方向向左回小半圈,再迅速向右回正,使车右侧与路边保持平行,并距离在30CM内(保持左雨刷中部连接部件(黑色方块)在白色线与黄色线之间,不能压黄色线;最好压白色虚线走.或用左筋对准标志线走);起步后,可完全放开离合(或用离合控制,车速快一点,不易熄火)进行上坡(上坡过程中,如果车出现明显抖动,可踩一点离合,可保持不熄火)。

3.快到达停车点时,踩离合,降慢车速,当向右看到停车标记时,踩脚刹,踩离合停车(或从左侧反光镜下沿看到定位桩杆线边缘即停车),拉手刹、(关转向灯),摘空挡,抬离合(一定要抬离合后再起步)。

4.停10秒、等报完成绩,进行半坡起步准备,踩离合、(踩脚刹)、挂1档、(打左转向灯、按一下喇叭);松手刹;(新规:起步未开左转向灯,扣10分)

5.慢抬离合,当车身有抖动感觉时或发出齿轮磨合声音时,抬脚刹(完全放开),(轻踩油门),车即向前行进。(不熄火的方法,当车抖动时放开刹车,如车不走怠速快速下降时,及时踩下离合和脚刹,可保持不熄火,不溜坡,然后重新起步)(注意:起步时间超30秒,扣100分,新增扣分项目,学员落马最多的考试项目。)

注意:下坡时用半联动控制车速(但不能踩离合,越踩越快),也可完全放开离合,用脚刹控制车速。

(二)侧方位停车

1.考试标准

车辆入库停止后,车身出线,扣100分

行驶中车轮触压车道边线,扣10分

未停车于库内,扣100分

起步未开左转向灯,扣10分

倒车未开右转向灯,扣10分(增加扣分项目,此前只要求停车起步需开左转向灯,也是最容易忽视导致扣分的项目。)

中途停车,扣100分

2.场地要求:

侧方停车在平时开车时经常遇到。新规实施后,侧方停车不再有竹竿,全部采用地上画线的形式做车库边界。学C1驾照的学员,侧方停车的车位长度是车辆长度的1.5倍加1米,只要是在这个范围内侧方倒车入库没过线的,都算通过。注意新规:中途停车,扣100分;

3.操作技巧:车速一定要控制在5公里左右.

1、应预先先调整座椅和后视镜(后视镜这样调:左侧后视镜,上、下位置是把远处的地平线置于中央,左、右位置调整至车身占据镜面范围的四分之一;右侧后视镜,在调整上、下位置时镜中地面面积要较大,约占镜面的三分之二,左、右位置同样调整到车身占四分之一即可)。

2、听到侧方停车指令后,半联动驾车沿停车位慢速平行前进(车头右侧先1/2,再逐渐1/3处压库边线行驶,即保持车右侧距库边线750px),当右后视镜中看到库前边线时,踩脚刹、踩离合停车;

3.踩离合,挂倒档,(新规:打右转向灯3秒以上),抬脚刹,慢抬离合倒车;(这时,车头如果是斜的,倒车时可将方向向车头偏的一方打死,待车身回正时立即将方向盘回正);

4、当右后视镜中刚看不到库前边线,方向向右打死继续倒车;

5、观察车身与库左边线成40-45度夹角时,方向向左侧回正(1圈半)(或在左后视镜内车尾部刚出现库的右后角时,向左1圈半方向即回正);

6、回轮后继续缓慢倒车,看左后视镜,当左后轮到库左边线前250px时,速再继续向左打死方向;

注意:1.开始车与库边线大于1000px时,步骤5或步骤6应晚打方向。

2.开始车与库边线小于500px时,步骤5或步骤6应早打方向。

7、观察右后视镜,待车回正时,方向盘回正,观察车没有到位时,继续后倒(使后轮进入感应区但不出后感应区),踩脚刹,踩离合停车,拉手刹,摘空挡,再抬离合,抬脚刹,停10秒左右,待通知考试合格后再准备重新起步出库;

8、踩离合,挂1档,打左转向灯3秒以上,按一下喇叭,松手刹、慢抬离合用半联动缓慢起步;方向向左打死;

9、车沿左侧前进,当车头中间压道路左边线时尽快向右打1圈半(回正),随后根据路况再向右打1圈,并适当调整;

10.出库后车身与库边线平行后立即将方向盘回正(即向左回1圈,打多少轮);继续前行,驶离本项目考试区。

(三)曲线行驶

1.考试标准

任一车轮压道路边缘线,扣100分(原规定车轮挤压边线扣20分,过线扣100分。新标准挤压边线也提高到扣100分。)

中途停车,扣100分

2.场地要求:

曲线行驶的场地,看上去就是一个躺在地上的字母S。根据《小车考试项目尺寸标准》,C1驾照曲线行驶场地的圆弧半径为7.5米。车辆需从S型车道的一端进入后,不压线从另一端开出。

3.操作技巧:

当车进入第一弯时(目测),车辆左侧与左边线保持0.5米进入弯道(或车辆左前角在路中间进入),用左车头压右边线行驶画弧,保持匀速低速行驶,适当修正方向;

2.在车辆由第一弯向第二弯过度时,这时左车头离开右边线,右车头逐渐由右侧进入路中,当右车头行至路中间时,向右打方向;

3.进入第二弯时(目测),用右车头压左边线行驶画弧,适当修正方向;

4.出弯道时,回转方向,进入直线行驶。

注意新规:中途停车,扣100分

(四)直角转弯

考试标准

任一车轮压道路边缘线,扣100分(原规定车轮挤压边线扣20分,过线扣100分。新标准挤压边线也提高到扣100分。)

中途停车,扣100分

2.场地要求:

直角转弯的场地,看上去像一个平放在地上的L。新规实施后,直角转弯的场地,路长大于等于1.5倍车长,路宽为小型车辆的轴距加1米。

3.操作技巧:

进入直角前,让车在路两边线内尽量远离转弯点的标志杆的一侧(车头1/3处压外边线,车头左筋对准标记点)向前慢速行驶;当靠近转弯点一侧的后视镜与转弯点重合时,向转弯点一侧打死方向,通过后车头正时回正方向。

注意新规:中途停车,扣100分

(五)倒车入库

A、右出库上线:车头与6米线重合时,向右打1.5圈,车正时向左回1.5圈,向前走50CM或1米停车。

B、右贴库:挂倒档,车正向右打满或打一圈,看右反光镜找车库有测试线上端点,围实线上端点转,车与实线上端点保持10-15CM向右打满,再看左反光镜露出左实线后角10CM,边走边回正1.5圈,看左前门扶手或锁芯与车库后横实线重合,即可停车。

C、左出库上线:车头与6米线重合,向左打满或1.5圈,车正时向右回1.5圈,向前走50CM或1米停车。

D、左倒库:车正向左打满或打1.0圈,看左反光镜围左实线上端点转,车与实线上端点保持10-15CM向左打满,再看右反光镜露出右后实线角,边走边回看左前门扶手与后横实线重合,即可把车分中、停车。

考试标准

不按规定路线顺序行驶,扣100分

没有完全倒入库内,扣100分

车身出线,扣100分

中途停车,扣100分(之前考试学员可以在入库前停车,现在,一旦GPS定位确定车辆处于完全停止的状态,学员将被直接扣除100分。)

2.场地要求:

新场地原本立在半空中的竹竿大多已取下.采用单库倒车。新规实施后,桩考、场考合并,小型汽车桩考改为倒车入库,两个桩位之间的移库被取消。倒车入库,考试中学员中途不能停车,一旦停车,考试就算没通过。

3.操作技巧:

1、踩离合、踩刹车;挂倒档、(新规:打右转向灯),松手刹;松脚刹;

2、慢松离合倒车;右回头望右后方,右后窗中间立柱(黑边)与车库右角对齐,马上匀速向右边打尽方向;从左后视镜里见到整条左边线刚刚出现后,马上回直方向盘。观察两边后视镜,拉直车身;当左门把手(蓝点标记)与车库底线水平即停。

3、换一档向前行,当车头盖接近白色线(7米线)并快碰到白线时,向左匀速打尽方向盘,转向左边,车直即停。

4、不用回方向,保持方向盘向左打尽,直接还倒档,向后倒,注意看左后视镜。

从右后视镜里见到整条右边线刚刚出现后,马上回直方向盘。继续观察左后视镜,拉直车身;当右门把手(蓝点标记)与车库底线水平即停。

5.换一档向前行,当车头盖接近白色线(7米线)就快碰到白线时,向右匀速打尽方向盘,转向右边,车直即停。

相关阅读

众所周知,当前驾考基本是:报名学车,交完所有学费,然后按流程考驾照。在10月1日起实施的先学后付驾考新规中,学员们可在科目一考试合格后,再通过报名平台缴费。收费项目分为相关服务费用(包含教材费、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等)、理论知识培训费、驾驶模拟培训费、基础和场地驾驶培训、道路驾驶训练5大类。后三项收费又细分为普通时段、高峰时段和节假日时段三类,分别都标明学时单价。最重要的是,学员与驾校签订合同后,可通过网上或直接到驾校预约学习时间,学习结束后,学员可对教练打分,然后根据学时安排和学时收费标准交费。

线上线下教学整合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线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9-0040-04

随着有关主线教学文章的相继发表,一些感兴趣的老师来电咨询,其中有的老师认为,“‘线’不如‘体’,主体教学比主线教学更有味儿”。其实,主体与主线是不可割裂的,只不过它们是教学活动的两个不同视角,两个不同的关注点,而主线教学着重关注的是教学主线。主线的生成要靠主体,要靠学生,只有教学主线转化为学习思路,在学生心中生成、丰盈、延伸,才有生命的活力。为此,主线教学一方面要求放得开,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广开言路、各抒己见;另一方面要求收得拢,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依托文本,指向文本核心教学价值,围绕课时核心教学目标,交织于教学主线的延展。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任何背离作者、文本本身,去无原则地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对文本的曲解。”这里的“契合点”就是教学主线的建构,把握好这一“契合点”,既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见仁见智,自主学习,又可以适度收拢,不放纵茫然无绪的自由,让学生在“自由”与“规则”之间实实在在地行走,让“主体”借助“主线”扎扎实实地前行。

一、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主线的生成和发展是主线教学最基本的特点,但实际教学中不可“买椟还珠”,只要主线,不要主体。不能为了教学主线的形成,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多元化感悟、差异化运用等。否则,会窒息学生有声有色的学习活动,会扼杀学生内在的灵性和丰富的想象,导致教学活动单薄而没有生气。也就是说,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足够的时空,教学主线的建构就难以达到理想的质态。

防止学生随心所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独特体验是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产生的不同于他人的体验,但不是随心所欲,不可脱离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绝不意味放弃文本应然之意,也不等于完全认同学生见解。学生的见解不可能都正确,因为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生活经验不足。如果一味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独特体验过度追捧,过分珍视,任由学生别解或曲解,对学生的误读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无原则地迁就,甚至将其作为创造性阅读加以褒奖,教学活动就会充斥太多的随意与个人化的想当然,就只有学生体验而无教学价值,学生自主学习的价值就会被削弱,甚至丧失。这些随心所欲的学习看起来似乎尊重学生,实际上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彰显、潜能的激发,容易导致学习的随意化、浅显化,容易阻碍文本内蕴的发掘,难以生成真正的独特体验,这样的自主学习是无效的、虚假的。这些以尊重独特体验为借口,以鼓励自主学习为幌子的行为,成了名副其实的“草原野马”。这种状况下的学生难以静下心来与文本对话,难以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甚至难以产生对文本最起码的理解与感悟。可见,自主学习不是信马由缰,天马行空,不是无目标、无指向的自由畅想,不能以多元中的“某一元”取代文本核心价值,更不能脱离文本自由言说,否则,除了怂恿学生盲目肯定自我外,毫无意义。

切合学生内在需要。学生是富有活力的个体,学习应该不断唤醒和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教学主线是在整体把握视点的引领下、在学生听说读写言语实践中生成的,绝不是脱离学生言语实践的客观存在。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教学主线的生成应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协调和共振,应融入学生的感知、体验、领悟、联想、想象、欣赏等。学生如果对生成清晰的学习思路感兴趣,并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身临其境地品读文本,就会在还原相应生活场景的基础上,乐于融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促使自己多次转换文本的言与意,并运用自己的言语建构个性化的学习思路。为此,主线教学要重激励,善引导,尽可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等心理,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增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自我调适和控制学习行为,展开负责任、有意义的言语实践。没有学生的自我阅读、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自我调整、自我建构等高品质的学习行为,自主学习只是一句空话,建构的教学主线也只是“空中楼阁”。

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学主线的生成可以促使教学活动集中于某个核心教学目标,而不是文本意义单一化。文本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与多义性,不可能像数学知识那样稳定、客观、精确,试图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来取代文本丰富的内涵,会使学生的阅读视野越来越窄,阅读情趣越来越低,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自主阅读。文本意义从单一向多元转化已不可逆转。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和索取文本意义,而是主动地发现和建构文本意义,甚至创造文本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位学生都是能动的个体,都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审美情趣等,面对同一个文本,必然产生不同的阅读期待,对文本的理解也必然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作品不同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色彩。为此,主线教学应鼓励学生带着个人的已有经验阅读文本,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对话,对文本有自己的感知、领悟和收获,有自我的思考、看法和见解,使每一位学生心中生成的学习思路富有个人色彩。

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教学主线体现的学势所趋是靠整体把握视点指明的,但整体把握视点对学生阅读的导引,是一种大视角、大方向,而不是将学生阅读文本的维度唯一化。在整体把握视点语境内学生的阅读可以自由发挥,多元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主线教学不仅要围绕整体把握视点呈现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教学点,更要通过“有不同意见吗”、“还可以怎么理解”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维度自主学习,或从语言特色层面去品读,或从思想感情层面去品味,或从文本结构层面去品悟,也可以或以欣赏者阅读,或以批判者阅读,或以旁观者阅读,或以“当事人”阅读……引导学生不断远离已有的阅读状态,不断揣摩文本内容、情感、语言的新意,多维度透视整体把握视点的丰富语意,多角度感受文本语言的多彩、意味的多元。这样,拓展学生的思维时空,敞开思路,广开言路,激励学生大胆表达对文本的个性化见解,帮助学生生成富有张力的学习思路。

二、教学主线的建构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主线的生成、丰富和延展是主线教学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总体面貌,可以促使学生集中有限精力突破教学重难点,促使学生的言语实践条理化、结构化,进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质态。

教与学需要动态平衡。主线教学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处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学主线的建构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是自由的、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是具体的、动态的、不确定的;另一方面,教学主线的意义所指、学势所趋,可以防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随意发挥,促使教学活动由不确定向确定转化。这样,既尊重学生又不迁就学生,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放任自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多角度阅读、有创意阅读就有可能合乎文本核心价值,教学主线体现的目标指向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有可能平衡,教学主线的丰富性与导向性就有可能和谐,学生自主学习的质态,以及相随的教学主线的建构质态就有可能提升。其实,谋求教学主线建构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平衡,就是为了实现“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平衡,实现“实”与“活”的平衡。教学主线建构强调“实”,是主线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突破课时教学重难点的基本保证,是适度肯定和有效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本依据。自主学习突出“活”,强调个性化阅读,注重多元化感悟,学生可以沿着教学主线延展的方向,好奇地问,批判地读,自由地想,大胆地说。主线教学只要利用好整体把握视点这一抓手,就可以把握好自主学习与主线建构之间的平衡,文本核心价值与学生独特体验之间的平衡,处理好自主阅读与合作研读的有机结合,个体阅读和群体互动的相间安排,就可以增强教学主线建构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张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质态在教学主线的生成和延展中提升。

最佳的学习是一种整合。文本被多元主体解读成多元是正常的,产生某些曲解甚至偏离文本价值的见解也是正常的。激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感悟文本是正确的,但学生的言语实践不应支离破碎,学生感悟的多元、体认的独特、理解的多义不应零零散散。教学活动中不断交换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需要条理化,需要整合。而教学主线的建构是有效整合语文知识和学生体验的策略之一。教学主线的建构可以帮助学生聚拢文本的字、词、句、段,聚焦课时教学重点,强化教学资源的内在联系,并将教学资源条理化、结构化,使学生读什么、为什么读和读到什么程度得到有机的统整,使学习活动拥有明晰的方向,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拥有清晰的路径和目标。主线教学不以教学活动的热闹为追求,不被行为活跃、思维僵迟的假象所蒙骗,而是在尊重文本客观存在、关注文本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孤立的感受、局部的认知整合起来,帮助学生将言语实践交织于教学主线的建构之中,生成自己的学习思路,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只有个性化阅读、多元化感悟融入教学主线的建构,学生才能在文本内在意义与自我外赋意义有机统一中整体把握文本,才能减少自我独特体验的离散现象。

利用整体把握视点整合。主线教学是以整体把握视点为核心开发和重构教学内容的,是以整体把握视点为语境展开教学活动的,整体把握视点是教学主线生成和延展的总调节器,在教学点之间“穿针引线”,将其语意投射于各个教学点之中,使各个教学点折射出相似的课堂整体语意,以强化整体把握视点对各个教学点的统领,强化各个教学点之间的内在关联,促使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整体内化文本。这其间,整体把握视点成了一种维系,意在调控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促使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与课时核心教学目标和谐一致,将学生、教师、文本以及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交织于教学主线的建构之中;整体把握视点成了一种强化,意在点明课时教学重难点,凸显文本核心教学价值,稳定学生言语实践的语境,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偏离课时核心教学目标;整体把握视点成了一种聚焦,意在帮助学生聚拢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把散点式的感受集合起来,形成深入感悟的新能量,促使师生的言语实践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动力,形成前后一致的语意指向……可见,整体把握视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拥有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之能,富有将听说读写等着力于一处的凝聚力,享有将字词句篇等服务于一点的向心力。这样的整体把握视点,不仅可以对纷至沓来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适时整合,还可以将文本的不同部分融会贯通,改变它们孤立、零散的状态,促使它们由点状走向结构化,进而推进和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质态。

线上线下教学整合范文1篇11

一、汉字结构的演变与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一脉相承

古人将汉字、语言、思维三者的关系概括为“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书・序》),这一概括准确地表述出言、意、书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汉字是语言的书面记录;汉字构造与表达则体现出思维水平的高低。关于汉字构造的分析,早在东汉就有班固的“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汉书・艺文志》)之说。后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象事、象意、象声”改称为“指事、会意、形声”,形成一直沿袭至今的“六书”之说。“六书”之中,又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更为重要。许慎对“象形、象事、象意、象声”的改称,强调了“象”“指”“会”等不同的结构过程(在古汉语中它们都是单音节动词),比较出它们的本质差异。

南宋的汉语言文学家郑樵,在许慎,班固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又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演变过程作出精当的概括:“形不可象,则付诸事;事不可指,则付诸意;意不可会,则付诸形声;形声则无不谐也。”(《通志六书略》)郑樵之说揭示出汉字结构演变创造性的变化。班固、许慎、郑樵等语言学家对汉字结构的深入研究,使我们坚信:汉字的结构正是沿着“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演变序列逐步发展的,而这种发展与人类综合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是一脉相承的。为了论证这一点,以下我们将从汉字构造的心理过程及思维特点来加以分析。

本研究为全国规划课题“综合性教学活动中预设并生成主题线索的实践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

“象形”属于汉字比较原始的构造方法,其构造的心理过程可概括为“意象的再生”。作为记录语言中“树木”一词的文字符号,“木”字将日常所见树木的共性突出地表达出来,它删除了树木外表那些次要的枝丫和树叶,借助其整体线索来揭示其主要特征,其思维特点具有“整体线索性”。“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抽象符号来表达某些抽象概念。它大都借助于某些关键性细节,如在“木”字的根部下加上关键性的一短横,以表示“树根”,即“根本”的“本”,其思维特点具有“关键指事性”。当遇到“形不可象”“事不可指”等另类复杂的事物时,则可借助于“会意”。“会意”指的是两至三个独体字(意象)的重新组合,如“人”与“木”会意,组合成“休”字,三个“木”字组合成“森”字等,其思维特点具有“意象重组性”。第四种是“形声”。形声字目前已经占汉字的90%以上,它代表着现代汉字结构的发展趋势。如由声旁“滕”、形旁草字头匹配组合成的“藤”字,实现了包括“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在内的音、形、义的组合,其思维特点具有“综合同构性”(一个形声字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多媒体”)。

从“象形”到“指事”,到“会意”直到“形声”,汉字结构的演变过程正如郑樵所揭示:“形不可象,则付诸事;事不可指,则付诸意;意不可会,则付诸形声t形声则无不谐也。”其思维特点正沿着“整体线索性――关键指事性――意象重组性一综合同构性”的线索在逐步演变。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由线索到细节,由平面组合到多维同构的演变线索,正好吻合于人类综合性思维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

二、汉字结构的演变是个体综合性思维能力发展的缩影

艾伯特・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在我的思维机构中,书面或口头的文字似乎不起任何作用,作为思维元素的心理的东西是一些记号和有一定明晰程度的意象,它可以由我“随意的”再生和组合。这种组合进行在可以转达给别人的文字或别的记号的逻辑结构以前,爱因斯坦认为这正是综合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从时间上讲是一个新颖的从未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盘桓并获得解决;从空间上讲,大都是尚未能用语言准确表达的新领域、新结构、新事物的发现。对于尚未掌握口头语言的婴幼儿来说,所谓“潜语法模式时期”正是生成和发展综合性思维能力的第一个关键期。

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也是综合性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缩影。“潜语法模式时期”的婴儿尚未能掌握口头语言,与成人交际时,“其外部表达是表情细节的有规律的组合”,其内部思维则是视觉意象和动作意象的有序组合;发展到“独词句时期”,婴儿的外部表达是“单词和表情细节的有规律的组合”,内部思维则是视觉意象、动作意象和听觉意象的有序组合;以后随着语法模式的完善,符号等意象逐步加入其中,便构成多种意象的综合过程。这些意象的综合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表象的再生――细节的抽象――意象的组合――视听的配合。婴幼儿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汉字结构的演变过程也基本一致。可见汉字结构的演变过程正是个体综合性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缩影。

三、从汉字的构造看语文综合性学习所必备的三大要素

汉字结构是沿着“整体线索――关键指事――意象重组――综合同构”的线索在逐步演变。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由线索到细节,由平面组合到多维同构的演变,既吻合于人类综合性思维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也是个体综合性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中“整体线索”“关键细节”和“综合同构”是培养个体综合性思维能力所必备的三大要素。如果能紧扣住这三大要素,便可形成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三大策略。

1凸现主题鲜明的“整体线索”

整体线索是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性联系。就像象形字“木”字的构造,删除次要的枝叶,凸现树木的主干来揭示主要特征那样,综合性学习也具有“整体线索性”。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主题鲜明的线索既涵盖综合性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概括综合性学习进程的主要环节,还包括了深化主题、生成新线索的全过程。就具体的一段综合性学习活动而言,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设和生成主题线索的成功与否。

预设整体线索是优化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在把握主题的同时,预设必须顺应学习活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有机地整合各方面的内容,设计出最佳的学习流程(以便融会贯通、探究生成)。在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中,整体线索则是师生在特定的主题情景中互动并深化主题的自然进程,是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灵感相得益彰的超水平发挥,类似的互动和生成常常是综合性学习的精华所在。

语文综合性的课堂教学活动至少包含三条思路:即学生学的思路,教师教的思路和教学内容各知识点

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性教学应该能成功地将这三条思路融合为一,形成主题鲜明的整体线索。在动态的综合性教学活动中,若能准确地概括出综合课的主题,科学地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可能获得高效的综合性学习效果。

2把握融会贯通的“关键细节”

细节是构成事件及其流程的最小单位,在由若干细节组成的事件或流程中,总有少数重点细节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属于人们认识事物、创造事物的关键,这类细节即为“关键性细节”。就像指事字“本”字的构造,在其下方加关键性的一短横,以凸现“关键点”一样,在学与教的流程中也不可忽视“关键性教学细节”的作用。关键性教学细节则是指在学与教的活动中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影响教学流程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科学化的举足轻重的关键环节。

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把我的作品比作编织好的生活的网,那么细节就是网中的节点。”在教与学的网络流程中的这类节点,便是所谓“关键性教学细节”。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关键性细节设计的一般范围和内容包括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的引导行为(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以及知识点之间的综合、信息媒体与各学科间的整合等等不同方面。但在实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关键性细节所结构的应当是一个融会贯通的统一体系。在综合所学内容时,关键性细节是聚合性思维的某个结点;在进行分析、联想乃至创造时,关键性细节则应是发散性思维的某个起点。

关键性教学细节的设计有助于把握主要矛盾,突现关键性学习要点,有助于揭示本质,形成关键性的内在联系,还有助于重新组合,建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建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是培养融会贯通能力的有效策略之一。教材该如何驾驭,体系该如何综合,知识点之间该如何重组,分析、探究、综合运用的融会贯通能力该如何培养,这一切都离不开关键性细节的科学把握。

3实现和谐而科学的“综合同构”

爱因斯坦曾经形象地说过,我们面临的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符号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自然界本身就体现着和谐。当外界各种信息通过形状、色彩、时空运动等形式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信息意识流便通过视、听、触、嗅、味等不同的子系统反映成各类感知意象,思维中枢便自然地将这些意象匹配融合,在“信息同构”的基础上实现对某一事物的初步认识。就像包括“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在内的汉语形声字的音、形、义的组合一样,语文综合性学习也同样具有“综合同构性”。

共同的基调(或主题)是和谐综合的必要前提,这种和谐,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或相互感应,而应是多种意象在同一基调上的信息同构,包括感知意象、符号意象和线索意象等。就综合性教学而言,不管是在师生的心灵之间,还是在教学媒体之间都存在着某种基调。只有准确地把握住这些基调,才有可能获得像优秀散文那样形散神聚的艺术效果。诗歌的节奏、小说的情节、音乐的旋律、美术的色块,所有这些都可能在各自相近的范围内实现巧妙的意象耦合,从而在同一主题下,实现和谐的“综合同构”。

“综合同构法”是实现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法。所谓“综合同构法”是在特定的主题线索下,紧扣关键性学习细节,维系上下文知识网络,经过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联系学生已有知识以及与主题相关联的其他知识,实现主要知识点的多维同构,构建动态生成的知识体系,从而发展融会贯通能力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方法。就具体的综合性学习而言,“综合同构法”正是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

线上线下教学整合范文篇12

[摘要]针对目前出现的以校园网平台为基础的混合式教育系统,本文以点带面,基于对锦州医科大学的混合教育系统解析,运用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混合教学系统AGIL功能分析模型,从适应性、目标性、整合性和运行维持性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相应的教学系统,符合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校园网;AGIL分析;教学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10.140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及教育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学校地理及业务范围内的高校信息化管理平台――校园网,已成为高校发展必备的基础性教育教学辅助型综合业务平台。其职能之一是为学校教务、行政和总务管理提供支持,另一个职能核心是为学校教学、科研等,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支持。近些年,依托校园网平台的教学职能,新型的传统的线下教学和先进的校园网线上教学的混合教育运行系统不断出现,并进入运行实践阶段,相应的研究不断出现。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社会系统AGIL功能分析模型对校园网平台下的混合教育系统进行分析。

1校园网平台下混合教育系统概述

校园网平台下混合教育系统是在高校原有的传统的实体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功能体系,是基于校园网系统线上教育教学的开发和实施,是传统实体教学的拓展和新模式。研究者在“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O2O教学模式研究”中对相应的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从系统论和生态构成的角度说,校园网络平台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育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和运行系统。不同高校的校园网络平台和线上教学系统的开发实施,属于定制的软件工程应用项目,因此,其系统构成和功能划分略有不同,本文以锦州医科大学的校园网和线上教学模块为依据,给出了校园网平台下混合教育系统的生态体系,目的在于以点带面进行阐述,如图1所示。

线下教学系统。线下教学系统运行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和教育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是基于高校已有教育教学的资源和环境开展的实体化教学,其形式已被大家所熟知。

线上教学系统。线上教学系统运行的参与者依然是教师、学生和教育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但其教学地点与环境转移到校园网平台。锦州医科大学的校园网系统由辅助管理的职能体系(包括教务管理系统、网络图书馆系统、教师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网络办公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和其他职能系统)和专门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课程总览、师资队伍、课程运行、学生选课和自量保障等部分组成)构成,前者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通过相应的职能系统参与到教学组织与运行过程,后者是线上教学直接开展和运行的场所,其主要参与者是教师与学生。

混合教育系统运行。以锦州医科大学为例,混合教育系统的运行采用申报制。教师根据所讲授课程的内容与要求,制订相应的课程线下、线上教学开展的详细计划、大纲、教案和考核方式等,并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申报给教育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职能部门审批后,线上通过校园网平台职能管理系统进行教学安排和设置,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由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部分进行支持和完成。线下依然按原有的实体教学过程进行。

2AGIL分析

AGIL在功能上说明了系统的整合,指出行动系统的存在必须满足4个功能要求。一是适应(Adaptation)。任何行动系统都存在于特定环境,在环境中获取其生存、发展的资源,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控制环境状态,进而才能实现系统的存在。二是目标达成(Goalattainment)。目标是系统的导向,系统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其次要能通过系统自身的能力实现目标。三是整合(Integration)。强调系统的整体性,一个系统包含多个部分或子系统,相互之间基于不同的功能和职责相互配合、实现协调一致。四是潜在模式维持(Latencypatternmaintenance)。维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状态的保持,系统中断或暂停时应能保持其状态,二是系统在恢复时依然能正常运行。四种基本必要功能的满足,使系统得以保持稳定性。当系统出现越轨和偏离常态的现象时,可通过系统本身的自动调节机制,使系统恢复到新的正常状态。

(1)高校校园网平台下混合教学系统的适应性。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适应教育网络化发展的形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思路,被定义为现阶段教育发展的主要形式,基于校园网平台是教育向网络化发展的主要举措。二是适应学生学习的多元化需求。多元化首先是教育形式的多元化,移动教学、网络课程、微课、在线教育联盟、在线实践等教育形式已进入到大学的教育体系,基于校园网平台的混合教育形式正适应多种形式的需求。其次是内容的广度不断增加,网络平台是开放的平台和资源的平台,适应教学内容的要求。三是适应经济上资金投入的需求。校园网平台下的混合教育系统是在已有的校园网系统应用的二次开发,对基础设施投入的要求和教学平台软件开发的投入较少,适应学校资金运转的能力。四是校园网平台下的混合模式适应教师及学生的技能能力。整个系统是一个服务性平台,只要教师、学生具备基础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就可以在平台上进行教学活动。

(2)高校校园网平台下混合教学系统的目标性。高校校园网平台下混合教学系统的目标是通过校园网平台的网络教学系统,服务于传统教学向网络化教学转变的需求,以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其目标是确定的,其系统职能是明确的。系统线下、线上功能及职能划分明确,系统辅助系统完善,通过教师、学生及管理职能部分的通力协作,完全可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已有的高校混合教育模式的运行结果也验证了其目标的可达成性。

(3)高校校园网平台下混合教学系统的整合性。在传统的实体教育中,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辅助职能部门、教学环境与资源系统等组成了一个整体,服务于教学目标,构成了线下统一体。同样,校园网线上教学中,教学管理辅助管理职能部门影响到校园网教学管理的各个子系统,网络教学平台构建起了教学环境、资源、教师、学生于一体的有机的教学整体。线下、线上混合模式的运行依赖于教师教学内容的线下、线上的统一化安排,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目标,线下、线上教学基于教学内容又构成了有机统一体。最后,校园网的作用范围是高校个体本身,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网平台下混合教学系统与高校自身又是高度整合体。

(4)高校校园网平台下混合教学系统潜在模式的维持性。高校的教育教学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高校的校园网络是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平台,其自身具有功能的维持性,平台系统运行过程中混合的教学模式可以由教师、学生自行调节,随时开始、中断和继续。同时,校园网具有灾难恢复功能,这是软件类应用必备的特性。

3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教育的教W改革已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校园网是高校基础性综合教育教学服务的平台,依托校园网平台的网络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发展的主要举措之一,各个院校也纷纷开展了基于校园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本文以锦州医科大学的混合式教学系统为切入点,进行了系统的生态系统分析,并进一步用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社会系统AGIL功能分析模型进行了适应性、目标性、整合性和维持性分析,指明了校园网平台下混合教育模式系统基本功能的要求,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韩智慧,赵建华.基于校园网的开放式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