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范例(3篇)
民俗文化范文
(一)民俗文化遗失严重目前,由池州学院皖南文化研究中心为主力的民俗文化研究和发展队伍,虽然在民俗文化发现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观察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却不难发现,大多数民俗文化的研究和发现都是以池州地区为中心的,并且,例如青阳腔等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文化,是目前皖南民俗文化发展的重点。实际上,皖南地区包括安徽承黄山、宣城、池州、安庆、芜湖、铜陵多个城市和地区,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也各不相同,例如皮影戏、皖南花鼓戏、芜湖铁画、徽墨、宣笔等,这些珍贵的民俗文化都有待发展和继承,但是,目前的皖南民俗文化研究对这些内容涉及甚少,也就是说,皖南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并没有被完全发现,这使得一些只流传于民间的、小范围的、但历史比较悠久的民俗文化,很可能因为不被发现而完全遗失。
(二)民俗文化人才不足民俗文化人才不足,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民俗文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对于皖南地区来说也是同样的,尽管国家对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予以足够重视,以池州学院为主的高校也积极参与民俗文化发展活动,但是,真正了解民俗文化的是生活在皖南地区各个角落的普通民众,有可能是一个坐在巷口的年迈老妪,也有可能是公园里舞剑的老人;真正继承了民俗文化的也不是高校的教师和研究所的专家,而是民俗手工匠人、民俗表演艺术家等。没有这些人的参与,皖南民俗文化发展始终只能处在“研究”的层面,要使文化普及到社会精神文明发展中是比较困难的。而目前的民俗文化发展队伍中,恰恰缺乏与民族文化接触最近的人,或者是真正承载着民俗文化的人。
(三)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实现困难发展民俗文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通过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又包括了精神发展和物质发展两方面。目前,皖南民俗文化的发展状态足以证明其在社会精神发展中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实现却不如文化价值来的那样高效。目前,能够实现经济价值的民俗文化仅限于那些具有“国家文化遗产”等头衔的景区和景点,然而,介由旅游业实现的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很容易造成民俗文化的破坏,九华山周围无数现代化的酒店、停车场和商场、购物街已经足以证明旅游经济对民俗文化氛围的破坏。此类“民俗文化消费”并不是实现民俗文化经济价值的最好方式,另外,还有许多非物质形式的民俗文化,因为缺乏商品特征,根本无法实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四)民俗文化传承动力不足皖南地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化圣地,因此有了璀璨的诗歌、美丽的建筑、形式多样的民俗体育项目和风景优美的古镇古街,这些珍贵的民俗文化,是皖南地区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是真正的人文精神之根,民众生活之源。但是,在社会发展飞速的今天,大多数年轻人都在追求更符合自己需要的文化,即使是在皖南地区的农村,听摇滚乐、流行音乐的年轻人也比听传统民歌的年轻人多上好几倍;青阳腔在其鼎盛时期,皖南人人哼颂,但如今人们哼的都是商品音乐。这说明,皖南地区人民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动力不足。
二、解决皖南民俗文化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深入调查和发现民俗文化皖南地区民俗文化遗失严重,主要是因为参与民俗文化发展的研究者对文化本身的调查和发现还不够深刻,仅从那些已经脍炙人口的民俗文化入手,深刻挖掘其文化价值,却忽视了民俗文化的根本——来源于生活,因此使民俗文化发展视角狭窄。为了使皖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得以全面发展,建议研究者们走出池州,深入社会,换一个新的角度去发现和探索民俗文化。例如,走进比较偏远的乡村,通过对乡村生活的观察和了解、感悟,找出其中符合民俗文化研究目的的内容,或者全面考察地方区、县的档案、县志等,从中找出发现民俗文化的线索。
(二)继续建设和发展民俗文化研究队伍造成民俗文化发展人才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皖南地区的此类研究还未形成一个科学的、对民俗文化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模式,这使得许多民俗文化人才被埋没,但是,以池州学院的专业建设为基础的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在皖南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说明,利用高校资源进行地区知识文化研究是一条可行的路线。在短时间内寻找民俗文化的继承者十分困难,利用高校资源进行民俗文化发展却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建议皖南地区其他城市,也建立起与池州学院类似的民俗文化研究机构,在民俗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吸引文化继承人们参与这项重要的文化传承事业,不断使民俗文化研究队伍发展壮大。
(三)促进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民俗文化的社会经济价值实现困难,主要在于能够实现经济价值的民俗文化产业结构太过单一。目前,旅游业是皖南地区发展最快的产业,因此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实现多集中在旅游方面,在戏曲欣赏、民俗工艺制品交易和民俗建筑方面,能够实现经济价值的机会十分微小。建议皖南地区各城市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为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傍边,鼓励艺术类企业和小商品制造业、体育文化产业都加入到民俗文化的发展中,通过在各类民俗商品的开发,促进民俗产业的全面发展。
(四)号召社会各界对民俗文化发展和传承进行资源投入人们不肯在民俗文化发展中投入经历和资源,是皖南地区民众对文化遗产传承的动力不足的最主要原因。只要皖南地区社会各界都能够重视并参与民俗文化发展,为民俗文化传承投入多种资源,形成传承动机,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建议皖南地区政府在进行民众精神文明建设时,将建设资金和资源多投放在民俗文化上,为文化的传承者提供较好的发展环境;另外,还建议政府通过民俗文化发展倡议等活动的举办,鼓励和号召其他社会组织和市民主动参与民俗文化的发展,例如,建议企业为民俗文化展览馆进行投资、鼓励媒体对制作与民俗文化有关的专题节目等。
三、在发展皖南民俗文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民族文化中的艺术价值发现民俗文化之所以能够在皖南地区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发展之中发挥作用,是因为民俗文化不仅代表了这个地区的人民的精神面貌的“根”,而且具有古典文化的艺术之美。因此,在发展民俗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艺术价值的发现。这就意味着,民俗文化社科项目研究应以艺术审美为角度进行发展,而在进行民俗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融合时,又不能使民俗文化跌落尘埃,成为商人牟利的工具,从而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如何做到这些,还需要民俗文化研究单位和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二)对民俗文化发展进行必要的宣传发展民俗文化的土壤是在某一区域生活的民众对民俗文化的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民俗文化才能真正作为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得以发展,而不是作为历史遗迹,被摆在博物馆或者景观遗址当中。因此,在发展皖南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对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进行必要的宣传,鼓励民众去实践一些民俗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各级学校、社区等社会组织,都应该在日常工作中思考如何实践民俗文化,如何促进民俗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高效地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民俗文化发展才能获得永久不竭的动力。综上所述,皖南民俗文化在社会科研项目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民俗文化发展的全局角度来看,单纯的社科项目并不能使民俗文化形成全面繁荣的景象。因此,进一步发展皖南民俗文化,应以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为主。
民俗文化范文篇2
如果说人们对于即将离去的生肖鼠持有“既讨厌又羡慕,既憎恶又喜欢,既想斩尽杀绝之,又想借助其威力”的矛盾心态,对于牛则几乎是一致地赞美和怜惜。人们赞扬它勤勤恳恳,坚韧不拔,任劳任怨。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为它写下“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濡濡。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身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皖彼天上星,空名岂余匹”的《耕牛》诗篇;南宋宰相、民族英雄李纲更留下“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的千古名句;“牛是农家宝,耕田少不了”,一句农谚高度肯定了牛的重要性;而一首流传于中原一带的童谣唱道,“青草地,细水流,一个老头儿去放牛,他养牛,为耕地,大囤小囤满粮食,一个牛,喂得饱,一顷地,耕得好,耕地好,一家吃饭都有了,老牛他不白吃草”,字里行间也充溢着对牛的感激情谊。
运输犁田的动力
人们赞美牛怜爱牛,当然不是无缘无故,实是因为牛以其气力和血肉之躯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中华文明的形成是在农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农业的充分发展离不开对牛耕技术的应用。能挽犁耕地使得原来仅靠人力难以做到的深翻土地、精耕细作成为现实,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难怪有人说,牛耕的发明和推广,在农业史上是划时代的大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里程碑。直到21世纪的今天,用牛耕田的现象还偶有所见。然而牛的用途绝不止于耕田,它拉车运输,有陆地之舟的美称,它的肉和奶是富含营养的优质食品,它的皮可以做船做衣服鞋帽,它的毛可以打绳子擀,毡毯,甚至它的粪便也是很不错的燃料。牛就是这样满足着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需要。
祭祀祈福的祭品
不仅如此,牛很早就被用于祭祀、宴请、婚丧等各种礼仪场合。《周官》中说“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政令,祭祀供享牛求牛;宾客供膳牛;军事供犒牛;丧事供奠牛……”
直到现在,在许多民间礼仪场合,我们还能看见牛的影踪。比如成年礼是为促成一个人从少不谙事的童年到负有责任、享有社会权利的成年人的顺利转变而举行的仪式。在云南永胜一带的普米族那里,当孩子13岁时就要为他举行成年礼了。仪式通常在火塘边举行,由孩子的母亲或舅舅主持。届时要向祖先祷告,祭神,为孩子换上新衣,并煮一锅牛骨头汤让孩子和参加仪式的亲朋好友共享,认为该汤“贴骨至亲”,团结兴旺。
浙江一带则流行以健牛犊为陪嫁品的婚俗。送亲之前,先挑选一头健牛犊,并为其披红挂彩,新娘上轿后,新郎就牵着它在最前面踏路开道,认为可以驱灾避邪,平安吉祥。
在贵州大方县苗族的丧葬仪式中,牛也是不可或缺之物。“背牛腿”是丧事程序接近尾声的一个重要环节。黎明时分,孝家把姑妈娘舅以及亲朋好友送来的牛牵到戛场,鸣炮三响,总管给姑妈斟上酒,并请姑妈娘舅打牛,姑妈娘舅谦让后,总管便请其他人打牛。待牛被杀死,剥开牛皮,剖开牛肚,将肚上的碎,油取下蒙在鼓上,将牛峰和牛腿砍下。若死者是女的,牛峰由娘舅家背走,牛腿由姑妈家背走。若死者是男的,则相反。总管将牛峰和牛腿摆在灵堂前,对姑妈和娘舅唱述牛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唱毕,姑妈和娘舅会把所得的牛峰和牛腿割成许多小块,分给前来祭奠的亲朋好友,叫作“断情肉”,意即老人去了再也不能回来,以老人的情面所得的肉是最后一次了。
又在我国一些民族那里,还有椎牛的习俗。据《中国风俗辞典》载,椎牛也叫吃牛,是流行于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湘西一带的民间祭祀活动。人们往往为了消除重灾大难或求子求福请巫师来许下“椎牛”之愿,等有效验后再还愿。届时,主人选好水牛和黄牯牛各一头。巫师来家把牛“交给”鬼,并祝告先将水牛交奉,秋收后再奉祭黄牛。第二天选好场地,立一根桩,把牛拉来拴在桩上,主人以酒肉香纸向牛行三跪九叩的祭礼。巫师念咒,主人的舅子即拿梭镖假刺牛,然后交给青年小伙子把牛刺死,分割牛肉,尔后聚餐欢庆。虽然这样的习俗看起来有些残忍,但是在俗民的心里,只有牛能够负得起联络亲情的责任,也只有牛才能担得起消灾求福的重托。
神话传说的载体
中华民族是知道感恩的民族,牛在日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礼仪中的重要作用,使得人们对它充满了感激之情。不仅像王安石、李纲那样用美丽的语言和诗歌赞美它,而且在传说故事中将它塑造成乐于助人、有情有义的感人形象。
牛郎织女传说中的老牛早已为人知晓,是它告诉了牛郎织女下凡洗澡的消息,并帮助他娶了织女为妻。后来又是它告诉牛郎将自己的皮剥下来穿在身上,牛郎才得以飞上天空与织女相见,其行侠仗义固不用多说。下面这则传说里的小牛,更以其孝心孝行打动了人心,赢得了世人的赞誉。明朝年间,有个叫赵五的屠户买了一头母牛和她的牛犊。某天正准备将母牛杀掉时,忽听门外有人喊,便放下刀去开门,却并无人来。他返身回来,只见牛犊跪对着母牛垂泪,屠刀却不知哪里去了。赵五心存疑惑,打起小牛,发现刀就压在它的身下。当赵五捡起屠刀,发现小牛泪如泉涌,对着母牛哀鸣不已。此情此景令赵五顿生怜悯之心,他放下屠刀,牵母牛和小牛到三清阁出家修道。到了三清阁,母牛渴了,小牛竟角抵舌舔石崖,穿石成井,泉水涌出,母牛喝上甘泉。此泉被称为孝牛泉,就座落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公园真武殿后的罗汉岩下。在仡佬族的一则传说里,牛又成了救命的恩人。话说在很久以前,某山寨在一次反抗统治者的斗争中失利,眼看就要寨破人,亡,突然一头老牛衔住寨头衣服,把他引往通向山后的山洞。寨头于是率领全寨人从洞中撤到后山,成功躲过一劫。
在一些创世神话中,牛还被塑造成宇宙万物的化生者。比如《奥色密色》是哈尼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较完整的一部神话史诗,其中就提到牛的各个部位被拿来做成天地万物。它的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肋骨做梯田,牙齿做星星,肉做土地,角做打雷工具,舌做闪电,毛做树木花草,血做江河,肚做龙潭,肺做雾,泪做雨水,喘息做风声。天地万物是人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人们让这一切都由牛化成,岂不蕴含着对它的一片深情?
世人喜耕牛
自古至今,人们一直对牛爱护有加。我国传统社会,“国之大祀,惟祀与戎”,政府非常重视对天地山川等各种神灵的祭祀,但是规定只有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才能以牛为牺牲,称作“太牢”。为了保护牛,政府还不时颁布禁屠令,要求人们不得对牛进行宰杀。民间则创造种种仪式以表达
对牛的情义,比如正月十六跑百病是颇为流行的一项习俗活动,在一些地方,跑百病时要带上牛一起跑。又在清明节,山东一带有“饭牛”的做法,这天一定要给牛吃顿好的。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地区和民族那里都设有专门的牛日或“牛王节”,以示礼敬。
夏历的正月初五相传是汉族的牛生日,这天,人们不仅看天气的阴晴占卜当年养牛的兴衰(天晴,主育;天阴,主灾),而且对牛十分优待,喂它好吃的,不让它干活,不鞭打它,更禁止宰杀。壮族的牛王节也叫牛魂节、开秧节,流行于广西靖西、那坡、德保、天等、大新一带。时间因地而异,一般在夏历的四月初八,也有在五月初七、六月初六或七月初七举行的。届时家家把牛栏打扫干净,撒上石灰。姑娘们会把牛牵到河边洗涮,并用艾叶水加少许米酒浇牛身,以除虱、压惊、定魂。也有的地方,清早由小孩牵牛到山岗、牧场,让牛自在度过生日。这天各家会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全家围桌而坐。由家长牵牛绕桌一周后,喂以糯米饭,配甜酒、鸡蛋汤或绿豆汤,还要喂以糍粑,以酬其耕作之劳。节日期间,对耕牛要解缰卸轭,免除劳役。仡佬族的牛王节,也叫牛神节、敬牛王菩萨或祭牛王,流行于贵州遵义、仁怀、镇宁一带,每年夏历十月初一举行。这天要让牛休息,并喂以最好的饲料,还要做两个糯米粑粑分别挂在牛的两角上,并将牛牵到池塘、水田或溪边,让牛从水中照见自己的影子,后将粑粑取下喂牛,称作“给牛作寿”。有的地方还要放鞭炮,给牛披红挂绿,以示庆贺。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民那里,牛王节也在夏历的十月初一。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鸡,打粑粑,并备好香楮、酒、鸡肉等在牛棚边祭祀牛王。这天让牛休息,清早要用米粑或糯米饭搅拌饲料喂牛,将两块粑粑挂在牛角上面,还要用酒抹牛鼻子以示慰劳。
哈尼族的牛节在五月初五,叫作“纽南南”。纽即水牛,南是歇气、休息的意思。纽南南也就是牛的休息日。有首《十二月风俗歌・纽南南》这样唱道:五月的好节是什么五月的好节是纽南南哈尼从田里牵回累瘦的水牛给它上山去闲闲地吃草忙过一年的春季大田里秧苗已经返青给大田穿上新衣的是哪个是金子银子一样的水牛
这天,哈尼人要杀鸡,采来紫泽兰草做成紫色糯米饭,供过祖先后,便取一点鸡肉,用汤拌糯米饭犒劳忙了一季累瘦了的水牛。从此,春耕生产结束,家家户户都把牛赶到远山上去放养。
牛兆祥瑞
总之,由于牛的贡献以及人对牛的情感和依赖,围绕牛在礼仪场合的使用以及对牛的感恩,人们形成了种种习俗活动,这构成了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当然,从民俗文化角度谈牛,除了上面所述内容,我们不能不说一下立春节迎春、鞭春和抢春等习俗活动。
立春,时在阳历的2月4日或5日,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至少在汉代它就发展成为一个节日,直到清末仍然盛行。在大约2000年的立春节日发展史上,春牛一直是个不可缺少的角色。春牛多为土制,称为土牛。后来也有以竹为骨糊纸而成的。根据清朝礼制规定,立春日前,各府州县要预先在东郊造好芒神和土牛。芒神和土牛的位置根据立春的时间来确定。如果立春在腊月十五后,芒神就处于牛肩的位置;若在正月初一后,芒神就处于牛腹的位置;若在正月十五后,芒神就处于牛膝的位置,通过这种安排来告诉老百姓农事的早晚。到了立春日,一大早,各州县的官员们就要到东郊去迎春,将芒神和土牛抬到衙门。届时往往陈鼓吹,演杂剧,沿途观看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迎春后,官员还要象征性地鞭牛“打春”,即拿着纸鞭鞭牛几下。打春时往往有说词,虽然各地不同,但多是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吉祥话,比如“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大人连升三级,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合属官民人等一体鞭春”等等。鞭春后,春牛往往真的被打碎。
由于当时的人们相信春牛有着可以主宰人间祸福的超自然力量,并希望借助这种力量,故而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做法,以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人丁兴旺、身体健康。比如迎春路上,人们会争相摸春牛、钻春牛,或者将装有豆子的口袋挂在牛角上,甚至朝春牛撒谷豆、芝麻或砂石等物,以为这样可以驱除水痘,消除麻疹。保佑儿童健康,并令庄稼丰收。又在春牛被打碎后,人们会争相抢取牛土或者预置在牛腹中的胡桃、柿饼、栗、枣、花生等物,称作“抢春”。回家后将土牛置于牛栏、猪圈、灶台等处,认为可令牛不生病,令猪壮如牛,令灶台不生虫蚁。更有无子嗣的人家抢了土牛尾,回家后压到被褥下,据说就会早生贵子。有的人家还会贴春牛图。春牛图上往往绘有春牛和芒神,并以春牛的语气写着这样几句话:“我是上方一春牛,千差万派我下遍地游,不食人间草和料,专吃散灾小鬼头。”现实中的牛可以挽犁可以拉车,却绝无“不食人间草和料,专吃散灾小鬼头”的高强本领,世人却在自己的民俗文化和生活中创造出一个具有此等高强本领的春牛出来,以满足对于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除了慨叹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便只有归因于他们对牛的挚爱吧。
相关链接
有关牛的成语典故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南北朝时成的《荆楚岁时记》里有这么一段:“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缍。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这个神话传说作为千古佳话流传至今。“牛郎织女”多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对恋人。
老牛舐犊
《后汉书・杨彪传》载: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主簿名叫杨修,聪明博学,智慧过人。曹操对杨修万分嫉恨,又因杨修是曹的对头袁术的外甥,怕以后会有后患,所以就借口杨修扰乱军心,把杨修杀了。杨修被杀,老父杨彪万分痛惜。一次,曹操问道:“你为什么瘦得这样厉害啊?”杨彪悲伤地说:“我像老牛舐犊一样爱我的儿子,现在小牛死了。我这老牛怎么能不瘦呢?”后来,人们以“老牛舐犊”来比喻父母疼爱子女的深挚感情。
牛刀小试
宋・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诗“读遍牙签三万轴,欲来小邑试牛刀。”“牛刀”出自《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日‘割鸡焉用牛刀?’”牛刀,宰牛用的刀,比喻大才;小试,稍微用一下,含初步显一下身手的意思。“牛刀小试”比喻有本领的人初次任职,就已经表现
出才干。
庖丁解牛
《庄子・内篇・养生主》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琦,砉然响然,奏刀瞻然,莫不中音。”“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士口。
吴牛喘月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一言语》:“臣犹见牛,见月而喘。”《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吴牛喘月”多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对牛弹琴
汉・牟融《理感论》载:“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讲的是古代有一位大音乐家公明仪弹得一手好琴,有一天他漫步郊野,看见有一头牛正在低头吃草。这清静怡人的氛围激起了他为牛弹奏一曲的欲望。尽管琴声优美极了,可是那牛却依然只顾低头吃草而不理会琴声。“对牛弹琴”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无的放矢。
民俗文化范文
[关键词]民俗民俗文化广告文本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3-0048-01
独特的风俗习惯依赖着语言在民间进行传播和传承。“语言与民俗之间发生的最经常、最密切、也是最重要的带有规律性的关系,即共同的双向涵化运动过程,其运动的结果便是民俗语言文化形态,主要是民俗语言与民俗语言现象。”不同的地方和国家的民俗文化是千差万别的,那么一则公益广告能否吸引住人们的视线,与广告文本中蕴含的民俗文化有着一定的关系。从某种角度来看,一则成功广告的基础就是广告文本中含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并且表达得合情合理。
一、公益广告中民俗文化的特点
在公益广告中的民俗文化的特点主要有:表现的号召性、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公益广告涵盖的范围很广,无论哪个层面的公益广告文本或多或少的都有着一定的民俗文化。
(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入点的文本――表现的号召性。1.完美真实地将祖先留下的杰作传给子孙后代,是华夏儿女的责任。2.现在人类渴了有水喝;将来,地球渴了会怎样?
(二)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切入点的文本――社会的现实性。1.节省一分零钱,献出一份爱心,温暖世间真情。2.来时给你一阵芳香,走时还我一身洁净。
(三)以人与自身的关系为切入点的文本――主题的现实性。1.吸烟是继战争、饥饿和瘟疫之后,对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2.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二、广告文本与民俗文化结合的必然性
(一)国外的本土化广告文本与民俗文化结合是广告本土化发展道路的需要。作为一则优秀的广告必须能打动具有相同民俗文化心理的广告受众。“只有与当时当地的民俗文化相结合,广告才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活力,才能保持其独特的个性。”在民俗制约人们消费心理的大背景下,广告不得不对民俗文化给予应有的重视。很多企业以迎合中国传统习俗,着重渲染传统节日等喜庆的气氛,以唤起观众对于传统习俗的认同,将传统习俗与所宣传产品联系起来,使产品带上了浓厚的象征意味,引导受众的消费动机。
(二)本土的国际化。广告文本与民俗文化结合是对广告文化教育功能以及民俗传播的补充。现代广告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是社会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中国广告只有依托本土民俗文化并吸取西方先进文化,这样才能走上国际化的轨道,同时促进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播。观念习俗是一种存在于人们内心的对于某种事物的认同。谁能充分理解民俗文化,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的信息传播中掌握先机。如果本土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观念习俗比较固定这一特点,把广告定位于民俗观念中的共同点,那么在影响很多人的价值观念的同时,也宣传了我们的民俗文化。
(三)在全球信息化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趋完善的今天,广告文本更是不能脱离深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21世纪是信息经济的时代,广告创意或广告传播作为一种商业民俗和社会文化现象,由以前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发展到今天电视、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广告的目的之一就是追求达到一定认知度和知名度。作为有着丰富的人文底蕴的中国,民俗文化成为了众多广告借鉴的重要题材,也是公益广告的首要考虑因素。综上,广告文本与民俗文化结合是现代广告寻求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民俗文化传播的有力补充。
三、广告文本与民俗的相互作用
(一)广告对民俗的作用。广告是一种文化行为,是唤起大众对某种事物的注意,并通过对商品的宣传而引导人们实现消费行为的一种手段。“当广告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时,就不能不重视民俗文化。”广告创意的竞争,就是广告文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竞争,而消费者对广告的认可,实际上就是对广告所传达的民俗文化的认同。
(二)民俗对广告的作用。民俗对于广。告的影响,主要地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民俗文化是广告创作的源泉。第二,民俗文化对广告受众心理的影响。第三,民俗文化影响广告创作所展现的价值观。因此,广告创作所体现的价值观也必然是与民俗文化形态下的价值观相呼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