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概念范例(12篇)
智慧校园概念范文篇1
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smartplanet)”这一理念。次年12月,该公司又在“智慧地球”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是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IT技术手段,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慧化的方式,打造具有类似人类智慧的新型城市。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最新的信息技术和低碳技术的应用,引领经济发展转型,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形成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作为城市化的一种新路径和发展战略,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智慧城市”代表了人类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方向。目前,全球大概有200多个“智慧城市”的项目正在实施中,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已经纷纷启动了“智慧城市”发展战略。
2廊坊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廊坊地处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之间,被誉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是京津冀1小时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廊坊2012年被列为河北省首批两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之一,2013年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为首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之一,廊坊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河北省起步较早。作为沟通京津的咽喉要地,交通领域在智慧廊坊的打造过程中备受重视,智能交通管控系统和智慧交警项目,包括电子眼、绿波带等智能化的交通改善了廊坊市公交出行的环境。公共事业服务监管建设也是重点建设项目。此外,为助力廊坊市智慧城市建设,2014年,廊坊电信启动大规模百兆光纤宽带建设。据悉,百兆宽带可同时满足多部互联网移动终端的网页浏览、视频观看等需求,让“智慧家庭”真正走进普通百姓。廊坊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廊坊高校英语教学管理新模式的出现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技术支持。
3廊坊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高校英语教学管理新模式探析
廊坊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面临建设的复杂性和诸多困难。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进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将保障廊坊智慧城市建设深入长远发展。
3.1廊坊高校英语教学理念变革
智慧城市涉及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等诸多领域。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质是一项城市综合系统工程!高校的智慧校园的建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系统。智慧校园面向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业务需求,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以人为本,旨在实现教育环境的智慧化、教育资源的智慧化、教育管理的智慧化和教育服务的智慧化。而高校智慧校园中英语教学变革在智慧城市建设大环境的新浪潮下成为必然趋势。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内容从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大量图书中获取,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它使教育内容增加,使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更加先进。原有的基于班级授课制,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知识传递模式正逐步让位于广泛的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拓展人类学习手段的过程。2012年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简称MO0C)在全球高校的爆发式崛起就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信号———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语)。很难想象如此发展下去,世界名牌大学和名牌教授们会否很快带来可怕的兼并垄断浪潮,所以从现在起,不能走向卓越就可能意味着不远的将来走向消亡。高校英语教学改革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技术和机器的引入过程,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
3.2廊坊高校英语教学管理模式变革探析
智慧校园概念范文篇2
摘要:在全世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智慧校园”一词也应运而生,如今变得格外引人注目。智慧校园建设探讨的是高校信息化发展方向,特别是在科技高速发展、智能手机功能日益强大的今天,掌上智慧校园建设是将高校教育信息化向融合创新方面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目标。
关键词:智能手机;智慧校园;价值;研究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2014B446)
在全世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浪潮下,校园信息化正发生着剧烈的改变。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管理体制改革上运用了大量的信息化手段,努力打破原有部门间的信息孤岛,改变其信息条块分割的现状,实现体制管理的“扁平化”,大大推动了各部门从“管理本位”向“服务导向”的转变。
就高校的情况来看,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完成校园骨干网络建设以及主要的应用系统建设,这些软硬件系统的建设使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为后续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但因为传统管理理念滞后,导致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整体目标尚有有不明确的地方,暴露出不少隐患,阻碍了高校信息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1、现阶段“智慧校园”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
1)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缺乏统一接口和标准。
2)缺乏校园信息化集中应用与展示平台,各自独立的应用系统导致缺乏协同工作能力,也缺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能力。
3)单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如教务管理、图书馆管理、资产管理等),很难站在自己这个信息集上,进行整个学校的全面信息查询和决策分析,各个应用系统能够发挥的效益没有更好地利用和挖掘。
虽然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并采取了多种措施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但由于前期技术层面的发展的局限性导致管理理念的局限,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规模估计不足,对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校园网,实现信息共享、网络课堂、网上办公系统、管理智能化等缺乏成熟的管理理念和实施方案,致使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停滞不前。
近几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高快速发展日趋成熟,智能手机应用的普及,及时的给智慧校园建设搭建了一个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技术平台。在智能手机时代,智慧校园建设已具有现实基础和成熟的技术支持系统。所以要积极推进校园网管理理念变革,运用最新技术成果优化校园智能网,制定科学、先进、经济的系统解决方案。
2、智能手机时代"智慧校园"建设研究的理论价值
1)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转变传统的管理及教育教学理念,采用全新的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生活和工作的思维方式,即互联网思维方式。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民主化的思维。管理和服务更多地以信息的方式呈现,渠道垄断很难实现;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互联网思维下的管理和服务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要充分满足个体分散的、个性化的需求。
互联网思维方式将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教育学高度融合在一起,是一场全新的理念变革,将推动我们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及商业化的运行模式。
2)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全新的技术平台,以功能强大高度集成的智能手机卡为载体,大力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实现其跨越式发展。
“社交+本地化+移动”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方向,具有随时、随地、随身的天然优势,契合当今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这种模式的出发点是深挖“移动”特性,提供及时、基于位置与个性化的服务,拓展个人计算机互联网所不能提供的业务。基于位置的服务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标配。手机正逐渐进化成为与人类相似的智慧体。移动互联网将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和所处位置,更智能地为用户过滤信息,提供最契合需求的信息。未来手机将会取代钥匙和钱包,成为出门唯一必需品。
在全世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智慧校园”一词也应运而生,如今变得格外引人注目。所谓“智慧校园”,是指通过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
在我国,智慧校园是继数字校园之后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全新概念。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2年)》关于“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要求,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开展智慧校园建设,是实现高校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充分提升学校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必经之路。
3)智慧校园建设不只是信息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更加重要的是要全面建立起智能手机领航的信息时代全新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
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办公空间、研究空间、教学空间等)、资源(如图书资料及专业数据库、教师讲义与课件、网上专业资讯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既对应又有本质不同的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环境,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创建电子校务、教育资源、虚拟社区及网络服务的数字化虚拟大学教育环境,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关于“智慧校园”,有一幅这样的蓝图: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简而言之,“要做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
智慧校园建设探讨的是高校信息化发展方向,特别是在科技高速发展、智能手机功能日益强大的今天,掌上智慧校园建设是将高校教育信息化向融合创新方面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目标。
4)针对现行高校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存在的弊端,构建全新技术领域的智能网系统的集成与开放模型,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现行的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存在两大弊端:
一是N个信息系统"孤岛化",我们要用新理念,新技术将孤岛化和碎片化的信息整合集成。
二是N个功能系统"碎片化"。我们应打破以往因技术平台限制造成的信息高度封闭,以及由此导致的各个信息系统功能单一的现状,转变观念,在基于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新形势下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开放建设。
针对目前高校存在的信息化分散建设、独立运行、自我服务的问题,我们应着力推进资源整合力度、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
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必然要经历由单一机构建设向跨部门协同整合过渡的阶段,为推进这一进程,需要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平台的支撑,从而实现信息化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和建设模式的转变,使信息化能够支撑各部门协同互动、履行职责,提高效能,实现各项业务集约、可持续发展。
在智能手机时代,智慧校园建设已具有现实基础和成熟的技术支持系统。以往信息的封闭和孤立是基于当时的技术基础形成的,而在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共享成为可能。所以我们要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管理理念变革,运用最新技术成果优化校园智能网建设,制定科学、先进、经济的系统解决方案。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合理规划、合理分配、合理利用,提高学校管理过程和管理系统的质量、效益、效率,保证资源和服务的可靠性、安全性、科学性。
3、智能手机时代的"智慧校园"建设研究的创新价值
1)针对智能手机时代的新特征、新技术,提出了基于智能手机卡的智慧校园建设的新理念。探讨大数据环境下全新的管理模式,研究新一代高校智能网系统的建设模式与建设标准。
2)分析现行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利用快速发展的移动通信技术及先进的管理创新理念,推出智能手机这一全新的建设平台,并探讨如何在这一新平台上将现有信息化成果集成与开放的建设目标和设计思路。
3)构建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掌上智慧校园建设模型,并做出切实可行的专业的技术方案。
4、智能手机时代的"智慧校园"建设研究的应用价值
1)给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将高度集成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卡与数字化校园网建设相融合。
2)实现校园内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科研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决策效率,提高信息利用率,提高核心竞争力。充分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3)智能手机时代的掌上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基于全新理念全新技术领域的模式探讨,具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且受众广范,功能强大、易于推广。
4)利用高度集成的手机智能卡取代现有的多张卡证,实现统一认证、统一收费、基础数据共享、统计数据共享、统一信息查询等,建立基于智能手机卡的掌上智慧校园系统。
5)探索跟三大运营商、银行等机构的全新合作模式。如将学生区的上网市场让利于运营商,从而使运营商升级更换部分校园网的设备,彻底解决各教学单位和公共服务体系的网速需求问题等。以多种形式实现合作共赢。在推进智能校园建设的同时,有效解决融资投资问题。
6)有效解决信息孤岛、碎片化问题,建成结构完整、技术先进,高度覆盖,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校园网。消除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实现部门间数据信息共享。利用新一代移动互联技术,建立高效率高覆盖率的移动通信平台,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提供各项管理服务功能以及随时在线的一站式服务。
7)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智慧校园建设能够实现以下功能:
单一证卡(手机卡)取代现有的多张证卡
统一收费,建立手机智能卡收费结算系统
基础数据共享,统计数据共享
统一信息查询,建立公共信息平台
建立统一认证系统
餐饮、图书事务、院系联系全部建立在手机终端上
实现“智慧校园”的功能、跨越与“智慧武汉”的对接
在国家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政策背景下,在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和推动下,智慧校园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高度普及,使用者随时携带永远在线的特点,已经使其成为现阶段最好的信息载体。智能手机使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具多元性,跟传统传播方式相比,具有高速、广泛、大范围的特点。而身兼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的用户其阅读及获取知识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新时期智慧校园的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管理者们必须要转变观念,树立互联网思维方式,将先进的移动互联技术与智慧校园网建设相融合,全面构建智慧校园,才能真正赢在这个多元化的变革时代。
参考文献:
[1]移动互联网渐趋爆发式增长人民网http://tc.people.com.cn/BIG5/15596854.html
智慧校园概念范文1篇3
[关键词]智慧城市;创新经济;鹰潭市
[作者简介]曹桂香(1988―),女,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财会教研室主任、助教,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吴玮(1987―),女,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管理学学士,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江西鹰潭335000)
一、引言
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对城市发展的新要求,2014年住建部联合科技部公布的全国试点智慧城市名单,鹰潭市作为第三批试点城市位列其中。鹰潭市对信息改革全面扶持,秉持“互联网+鹰潭”的新型智慧城市理念,在包括政务、城市治理、社保、养老、医疗、环保等领域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在此背景下,鹰潭市的创新型经济发展,也将受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利影响,在新形势下创新经济成为鹰潭市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力支撑。
二、鹰潭市智慧城市现状
鹰潭拥有月湖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信江新区、贵溪市和余江县六个市县辖区。其中,贵溪号称“铜都”,拥有最大铜工业生产基地,是鹰潭市工业GDP大头;龙虎山景区是著名5A级旅游名胜,是鹰潭市旅游总收入的主力支撑。
截至目前,鹰潭市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已经为广大市民构建地方卫生信息系统,通过网监平台全面监管就诊过程中的相关医疗药费。鹰潭云计算数据中心,在华为云平台的技术基础之上建设起来,包含全市国土、水利、农林业、财政、审计、卫生和教育等领域共计37个数据系统,互动耦合良好。同时,云平台上部署了电子政务综合办公平台,为智能办公和监管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智慧城市的建设,除却智能化管理之外,对新型智慧产业以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都能推动鹰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同时,智慧产业的催生,也促进智慧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三、智慧鹰潭下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形势
(一)鹰潭市2013-2015年创新型经济发展
近年来,鹰潭市积极响应“十二五”规划,在五年规划里,全力保证经济稳增长,接连公布“稳增长40条”和“创业创新36条”等政策措施,强调生态城市建设,节能减排成果喜人。鹰潭市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成效显著,贵溪市和余江县双双获得“省级森林城市”称号,同时大力构建生态乡镇。鹰潭市在绿色城镇化指标环境排名国内前二十名,贵溪和龙虎山景区已获批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根据2013-2015年度鹰潭市统计公报,鹰潭市园区和旅游收入情况如下表1。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鹰潭市在2013-2015年间的经济发展增速稳定,规上工业增值占比较高,三大园区完成工业增值比重较高,可见鹰潭市在园区工业经济发展上投入较多。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里,铜产业占比90%左右,三大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则以高新区和贵溪为主,经济平稳增长。旅游收入逐年快速增长,2015年全年创收200亿元,以“寻梦龙虎山”等系列活动推进旅游业全面发展,进而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截至2015年年末,在鹰潭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科技技g园区建设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平台质量稳步提升的良好成效。在产业技术创新、尤其是铜产业绿色减排技术创新改造中,在2015年统计公告里,以万元GDP能源消耗下降3%的优质表现,宣告鹰潭市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之中的节能减排指标。同时多方面鼓励大众创新、企业创新和产业创新,引入“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概念,发展绿色铜产业、智慧产业、大力推动园区建设和电商基地构建。
(二)2016年鹰潭市加快创新型经济发展
智慧城市的新型发展模式,结合鹰潭市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以“科技+改革”对经济发展起着有利的推动作用。据调查,鹰潭市就业信息化体系已经全面覆盖了市、区、街(学校)三大就业服务机构。街上随处可见的“天网工程”视频监控,更是全市社会治安的有力保障,有效减少犯罪。尤其像鹰潭特色的旅游产业,龙虎山景区更是以“互联网+”的模式进行产业创新,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体验。高新园区的高新企业专利业已突破1000个,对高新企业的认定逐年增多,大力支持企业技术革新。
鹰潭市2016年召开的十四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全力做好铜产业、旅游业和物流业。铜产业作为鹰潭工业支柱产业,继续做大做强,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优化产业构造。打响“龙虎天下绝”这一旅游品牌,做好“寻梦龙虎山”活动。同时,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园区,以便利的交通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城市。提高“信息江西”的智慧城市建设,全力打造智慧鹰潭,全面深化创新和改革,重点领域推动技术革新。
2016年鹰潭市全面加快建设创业创新平台,以江西师专为例,学校响应宣传,近年来逐步加大对教职工和师生的创业培训,已经形成诸如师专创业园超市、师专眼视光基地等各种特色创业项目,尤其是为优秀学生提供广大就业和实训平台。学校已经全面实施视频监控和规范化教室安排,保障师生财物安全,同时为承接大型规范化考试做好准备。
四、推动智慧城市下鹰潭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建议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高度融合信息化和城市化,推动鹰潭市的智慧管理模式,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智慧鹰潭的创新型经济建设。
(一)突出绿色、创新的工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创新
加快建设绿色铜都,推动绿色产业诸如循环能源、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增长。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动力,适度发展“互联网+产业”的产业发展新结构,稳步推动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促进鹰潭市产业结构创新,推动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产业经济,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水平,集成创新,争取在经济支柱如铜产业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实现关键的技术改革,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加强智慧技术的应用,打造知名品牌,推动绿色崛起
围绕智慧城市、低碳环保,探索诸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服务,例如市区今年新安装的公交站台都带有智能到站提醒,建议将鹰潭地图和交通纳入“掌上公交”应用平台,可及时更新公交站台、行车路线和到站时间。借助“互联网+”,发展地区生态农业建设,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发展物流和电子商务,将知名品牌推向国内外。促进产业集群,以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模式,走生态发展的新型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建设创新性人才体系,培养智慧人才团队
构建创新型人才体系,着重实施人才优先发展策略,以政府为主导地位、企业作为主体、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模式培养和投入人才资源。推进“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学科带头人计划”和高层次人才以及农业生产实用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如加大引进博士等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强科技创新团队人才建设,构建具有鹰潭特色的优秀创新团队,促进鹰潭市创新型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成青青.县域智慧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海门市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6,(20).
智慧校园概念范文篇4
学校环境雅致,文化内涵丰厚,结合宁波市地区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需要,构建了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经贸类和交通运输类四大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体系。其中,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是部级示范专业、宁波市重点发展专业,数控技术应用是省级示范专业、宁波市品牌专业,轨道交通专业是浙江省特色新兴专业、宁波市重点发展专业;计算机及应用和数控技术应用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
向信息技术要“红利”
任课老师一点鼠标,白板画面上便出现站在大型机器前的工程师,学生可以向他提问;老师打开“桌面云”系统,可以远程备课与办公;家长进入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孩子最近表现一目了然,还能与老师在线沟通……
该校以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课堂为核心内容的智慧校园建设,不仅使师生工作和生活更高效,而且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中去,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走出校门时紧跟时代步伐,实现和社会的无缝衔接。
“向信息技术要‘红利’,把智慧校园建设作为学校新的生长点。”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校长张国方说,以前学校各部门信息化系统基本上仅从满足本部门需求出发设计,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学校有桑田路和姚隘路两个校区,“信息孤岛”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教师们常因“信息孤岛”不得不频繁奔波于两个校区之间。
2012年秋天,学校启动智慧校园建设:着力构筑“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即以应用驱动为主线,实现教学智慧化和管理智慧化两翼齐飞。
“智慧校园的终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课堂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让师生们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中去,教学智慧了,学生学得更快更深入了,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张国方说,智慧服务就是让校园服务更智能,让师生生活更方便;智慧管理就是开发各种管理系统,对学校的教学等工作进行智能化管理并根据形成的大数据进行科学决策;智慧教学就是为师生提供智能学习资源,自动记录学习过程,科学评测学习成果。前两者为后者打下了基础。
在他看来,智慧校园的核心不是硬件设备,而是教师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与其说是专业工具,不如说是思维模式,未来教师在使用信息资源时要像运用粉笔和黑板一样自然。
智能分析为学生成长领航
宁波宁波市职教中心挖掘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信息化需求,量身定制了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校园智慧管理。
据介绍,在这个平台下,该校成功开发了移动OA应用系统,利用该系统,校内的通知公告、文件传输、公文轮阅、流程审批等可以在手机端进行,实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实时动态管理,极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比如,有份新草拟的文件需要校领导签字,以前必须打印出来,送到领导面前才行。现在,这个文件可以通过手机发送、收看,即使人在外地,也可通过手机实现移动办公。”副校长傅卫东说。
“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全校资源、数据的融合和共享。选课管理、成绩管理、竞赛管理等系统可以实现数据智能化处理,自动生成各种数据分析报表,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从起点看发展,使学校对学科、班级和每个学生的评价更为科学,也使一些入校时基础差的学生更有信心。”傅卫东说,以前,只能等到期末,才能总结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而现在有了这个平台,老师和家长不仅能看到其学习现状,还能看到其入校以来的成长轨迹和进步速度,能对每个学生的发展进行动态分析,提供个性化指导。
智慧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该校有一间智慧教室。这里课桌可以自由组合。在教室后的角落,一个半米高的黑色箱子里,50台平板电脑规整地插在一个个小格子里。平板电脑、双屏投影、手写白板的组合实现多屏互动,是这间智慧教室的精髓所在,教师在教室里可以开展多屏互动教学。
“比如在工业产品设计课上,多个屏幕同时播放老师的课件、学生的设计作品,使课堂更直观、更有效率。”该校教师伟说,智慧教室还可以进行实时直播,现场直播企业工程师在车间的讲解,学生还可以和工程师“隔空喊话”。
实际上,智慧教室只是该校智慧教学的一小部分。目前,该校正在探索实景课堂等辅助教学新方式,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从该校教师仲爱萍执教《莲花的意蕴》阅读指导课可见一斑。首先,学生通过平板电脑上传自拍的荷花图。接着,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莲花的诗歌和散文,将讨论在空间上展示。然后,用电脑自绘一幅莲花图,配上古诗。最后,分析莲花的文化意蕴。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内,迅速完成拍照、绘画、写作、图文编辑等一系列丰富的学习活动,并将生成的作品进行分享,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介绍,实景课堂、虚拟在线实训系统在该校的轨道交通、机械、汽修、贸易等专业课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轨道交通实训系统”、“欧特克数控仿真软件”、“汽车故障诊断虚拟实训软件”等10多项实训软件配合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有效解决了真实环境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实效。
抽象概念具体化
“有了智慧的系统,没有可以驾驭这些系统的人,也是徒劳,学校在上硬件的同时,要求老师要学会应用这些硬件,使自己的课也‘智慧’起来。”张国方说,学校请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还开展了微课比赛、智慧教室公开课等活动,倒逼教师的课堂“智慧”起来。
智慧校园概念范文篇5
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经常会听到某高校建成了“智慧教学环境”或“智慧校园”,甚至有些高校进行了简单的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改造,也冠名为“智慧教育环境”建设。是技术发展太快,还是概念炒作呢?或者是人们对“智慧教学环境”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智慧教育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现阶段已经建成的智慧教学环境进行了实地调研。希望通过开展此项研究找到当前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为今后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提供建议。
一、智慧教学环境的内涵
今天我们所说的智慧教育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智慧地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①对环境透彻的感知力,通过利用物联网等实现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②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在有线和无线网络支持下,利用先进的系统协同工作实现全面互通;③深入的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取智能化的洞察并付诸实践,进而创造新的价值。[1]
《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中》指出,智慧学习作为一类学习系统,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来全面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测评学习结果,有效支持人们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可以实现人们能够在任意时间(Anytime)、任意地点(Anywhere),以任意方式(Anyway)和任意步调(Anypace)(简称4A)进行学习,这类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习者轻松地(EasyLearning)、投入地(EngagedLearning))和有效地(EffetiveLearning))(简称3E)学习。[2]
我国学者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学习环境,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使其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3]
通过对上述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智慧教学环境的基本条件是对环境的感知、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深入的人工智能;智慧教学环境中主要用到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感知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特征、营造学习情景,主动提供学习资源、自动记录和评价学习结果;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为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提供环境保障。
智慧教学环境主要具有如下特征:①?ρ?习者和环境的感知,比如,通过一些传感设备(物联网)实时控制教室的温度、湿度、亮度等,为学习者提供最为舒适的学习环境;②个性化资源的推送,在智慧教学环境中,可以实时感知学习过程,并主动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③对学习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智慧教学环境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记录与分析,可自动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情况,并产生相应的学习报表或者学习建议;[4](4)智慧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
二、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现状
当前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部分高校已经建成了智慧教学环境示范区。为深入研究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情况,笔者对部分高校的智慧教学环境示范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当前的智慧教学环境可分如下几类:
1.普通多媒体教室的改造升级
在已经建设成功的“智慧教室”中最为初级的是普通多媒体教室的升级版,此类教室只是对普通多媒体教室进行了装修和改造,使得教室中的座位灵活、舒适,其多媒体设备配置更加先进。当前改造成功的多媒体教室中基本都安装了高清投影、交互式电子白板或互动式大屏幕、无线扩音系统等。
2.课堂互动工具应用型
当前智慧教室中的互动系统种类繁多,比较常见的主要包括:利用台式电脑通过局域网进行互动、利用Internet进行远程的互动教学、基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互动系统:
(1)基于台式电脑的互动系统。这种类型的教室中,每个学生座位上配有一台台式计算机,通过相关的互动软件,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网络环境下的实时互动交流,包括教师单独辅导,下发、上传资料等。
(2)基于网络的远程直播、互动系统。为实现跨校区之间、跨区域之间的教学直播互动,部分院校建设了“远程直播”教室。在此类型教室中通过高清摄像机、直播管理系统,可实现远距离直播、互动等功能。此外,通过录播控制系统,也可以实现对教师授课过程的自动录制和保存。
(3)基于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课堂互动系统。有些学校的“智慧课堂”可以看到基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互动系统,此类互动系统可以让师生之间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互动,下发、上传资料,也实现了学生实时投票、抢答等功能。另外,此类课堂互动系统已经初步实现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并对授课情况可进行初步分析与统计。
3.教学资源库及社会化软件应用型
(1)有些地区或学校建设了相应的资源库或学习平台,便称之为智慧教育环境。
(2)还有些学校可利用微信、QQ等社会化软件实现新生注册、宿舍查询等功能,他们把这些社会化软件的简单应用说成了智慧校园。[5]
4.环境友好型
(1)教学环境的提升
部分智慧教学示范区中教室颜色鲜艳、明亮,走廊和学习区温馨、清爽,桌椅板凳舒适、灵活,教室里面配置了中央空调、电动窗帘等,整个示范区使学生能感受到愉悦、清新。但在信息化智能技术的应用方面,很少看到大数据分析系统、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技术的应用,因此,这些环境也难以称为智慧教学环境。
(2)物联网的初步应用
有些学校建成的“智慧教室”中开始使用一些初级的物联网设备,比如,显示温度、湿度、照度等参数设备。仅仅使用一些物联网设备也难以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
5.综合应用型
一些学校智慧教室中综合了各种前沿技术,我们似乎看到了智慧教育的影子。此类教学环境中:教室实现有线和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教室外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和RFID考勤机,这些系统采集的数据可直接传送到教务系统;可以感知教室的温度、光线等,并可实现自动控制;开发了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库和移动学习管理系统;此外,还有智能控制系?y、增强现实的互动演示和视频会议系统、自动录播系统等。[6]
三、现阶段高等院校智慧教学环境“智慧”的缺失
通过对智慧教育内涵的研究,结合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现状,发现现阶段“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还没真正实现“智慧教育”。下面笔者对照智慧教育的概念与特征,从环境建设、技术的运用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支持等方面对现阶段的“智慧教学环境”加以分析:
1.对环境和学习者的感知
感知学习情景涉及学习者特征分析、传感器技术和自动推理等方面的应用,通过信息采集、动态建模和情景推理三个模块来实现[7],要感知学习情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智慧教学环境中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处在最初级的对基本环境的感知方面,比如,温度、湿度和光线的感知,缺乏对物联网的深入应用。要实现对学习者特征的自动识别,必然用到人工智能、学习分析等技术,但在目前的智慧教育环境中还没有看到成功案例。
2.智慧教育资源的提供
智慧资源是指以培养具有21世纪生存技能的智慧创造者为目的,支持智慧学习和智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泛在性、情景感知性、联通性、进化性、多维交互性和个性化智能推送等核心特征的新型数字化学习资源[8]。在智慧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首先,用到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其次,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向学习者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精准推送;第三,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全面感知学习环境,利用VR技术营造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当前建设的“智慧教学环境”中,虽然可以看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工具,但它们并没有达到智慧资源的标准。
3.对学习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Siemens认为学习分析是:“关于学习者以及他们的学习环境的数据测量、收集、分析和汇总呈现,目的是理解和优化学习以及学习情境”[9],学习分析必然会用到学习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目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授课软件对课堂的记录与初步的数据统计,并不能达到学习分析的标准。在对教学过程的记录过程中,通过自动录播系统,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自动录制,但这种记录只能是机械的记录,缺少智能成分。
4.对教育目标的实现
智慧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即“要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要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10]。要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智慧教学环境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改变知识产生、传播和管理的方法和模式,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其次,要支持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三,要营造良性的教育生态环境,使学习者能随时、随地开展所需的学习。显然目前的“智慧教学环境”还不能支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因此还难以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
四、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目前建设的很多“智慧教学环境”只能说是现代教育环境,还不能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要真正实现智慧教学环境,还需要在教育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大幅提升。结合上述分析,本文对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提出如下几点认识:
1.强化顶层设计,准确定位,系统规划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硬件设施、软件系统,甚至还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学生的学习习惯、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强调顶层设计,对我们将要实现的目标进行系统的规划。
2.遵从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还伴随着教学方法、理念的转变。因此,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应该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开展,循序渐进地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最后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智慧教育。
3.明确智慧教育本质,平心静气,不忘教育根本
智慧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更优质的环境、更人性化的服务。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必然用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智慧教学环境必然能给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教与学支持,让学生可以开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方式的学习;智慧教学环境必然给师生提供丰富的、个性化的资源和及时的教与学的分析报告;智慧教学环境可以支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满足了上述条件才可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切不可将简单的环境改造、软件应用和资源建设冠名为智慧教学环境。
智慧校园概念范文篇6
【关键词】智慧教学;实验中心;体系研究
一、引言
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即通过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来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提高相互交流、信息处理能力的速度,促进社会发展。随后“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等多种理念相继提出,这激发了我们对基于高新技术发展及网络普及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实验教学中心发展的遐想――高校智慧实验教学中心。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理念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灵活舒适的学习环境,高效智能的管理模式以及人性绿色的服务理念。
二、高校智慧实验教学中心概念
1.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提出
智慧实验教学中心是对传统实验教学中心概念的发展。它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结合心理学与人体工程学,对中心与教学、科研、管理甚至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互联与集成,基于深度的技术发展与分析,为学校工作提供更公平的资料共享、更灵活的教学方式、更智能的管理模式以及更人性的服务理念。
2.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特征
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系统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平台。
拥有丰富的访问渠道和手段。全校的广大师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通讯设备访问资源平台。
来自全球的信息源。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舒适、低碳、灵活的学习环境。基于人体工程学、建筑学结合低碳环保理念的设置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
三、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具体模型
由于具有以上特征,所以它的构建将满足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和服务要求的开放性、协同化运行支撑环境,为广大师生提供完善的个性化服务支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完善的智慧化运行环境,具体包括:
1.虚拟资源平台
这是一个资源广泛传播高校利用的虚拟资源共享平台,即所谓的虚拟馆藏。在美国,学生在校内图书馆登陆,可以直接访问公共图书馆的数据库,查阅到需要的各种文献资料。在我国,北京市海淀农业图书馆设在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内,开创了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实现了馆际互借的服务功能,发挥了图书馆为学生服务的职能,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此系统不但有公共的联合目录,也有共同购买的咨询资料库、期刊检索资料库、全文期刊资料库供各馆使用。中心的运行机构有专人管理,互借资料有专车送或用传真方式传递。如果读者愿意,也可以亲自前往其他图书馆,用个人的借书证借阅。
虚拟资源平台面是向全体高校大学生,提供各类的信息服务,如信息检索、权限管理、计费管理、智慧化交流服务、个性化服务等等的一个联合网络服务平台。实现各馆书目均可任意检索,全文数字资料统一,便于学生进行选择阅读,同时还推出咨询服务、讨论社区以及个性发展服务:组建专业高水平的咨询服务的队伍及时解答学生的各类检索问题,设置虚拟社区讨论模块便于使志同道合的学生就感兴趣的话题各抒己见,提供一个与出版商直接对接的专栏推荐一些在此平台上发表且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文章,为有想法有兴趣有能力的未来作家提供机会。
2.智能教学系统
智能教学系统是基于Internet环境下将教学资源管理和教学行为统一的虚拟教学平台。从功能上,系统主要分为5个模块。
知识维护主要提供一个指导性的、自适应的、开放的、可操作的知识库框架和服务设施,其他教学资源均由它来组织管理。这样有利于将核心的教学领域知识分解为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形成网络结构。既便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方便教师将教学领域的知识有序地输入知识库。
教学测评主要用于出题、评卷、试卷分析以及提供教学建议的“虚拟考场”。其中包括:题库根据老师设定的考核目标、考核题型、及题目的难度系数自动生成试卷,系统根据考生的答卷内容自动生成成绩,并且通过智能化运算程序分析出考生个人的试卷答题情况,为教学效果评估提供一个真实可靠的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师阅卷的负担,也减少了作弊行为的发生。
教师备课主要用于辅助教师进行计划教学和编制教案。主要功能有:结合教学相关领域知识库和学生群体特性,结合已有的教学资源自动生成教学策略,便于教师制定个性化的教案。另外,系统自动连通素材库,必要情况下能够更快速更准确的找到目标素材,并且与多媒体教学软件接口,使得能在多种多媒体软件下运行。
自主学习辅助学生进行自学活动。首先,系统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倾向和性格测试结果智能化制定个性化课程学习,同时系统内包含来自全球的课程资源可供学生自行选择。然后,学生可以利用笔记本电脑及其他智能产品如手机、ipad等进行远程旁听来自全球的课程同步教学。根据所学课程以及授课老师要求结合教学测评模块进行课程考核,若通过则可以获得相应的成绩,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
交流互助用于课程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学术上的讨论。一方面,可以是邮件的形式进行交流;另一方面,也可组成讨论角,用远程通讯设备组建讨论群。不论语音或是文字形式的讨论,系统都会自动生成文字或是图表形式同步记录,便于用户对讨论过程的内容进行提炼。
3.智能化管理
智能化管理改变了以往由人工操作带来的繁琐、高失误率、低效率等现象,实现了实验教学的全方位系统的管理体系。实验中心管理由系统维护、教室管理、学生管理、培养方案、实验课程管理、实验项目管理等模块构成。
系统维护有利于实验中心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在每天晚上机房关闭之前的某一特定时间自动清理计算机内非基本设置外的数据然后恢复到系统初始化状态下工作。
教室管理实现了对全校教室信息统一管理,能够随时掌握各教室的使用情况。另外我们可以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网上360度教室实景观看。便于学生们寻找自习室提供了便捷,同时也不打扰老师上课。
学生管理结合安卓操作系统的实验中心管理制度可以对学生进行授权,学生通过设定用户注册信息登陆校园内可利用的任何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身份认证在实验中心进行资料查询、课程的讨论以及教室、座位的预订和退订、还可以利用身份认证进行考勤识别。
实验课程管理、实验项目管理主要为排课、科研过程中减轻了大量的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绿色”服务
绿色人文环境和绿色实验中心是高校实验中心的发展趋势,一种新型的教育环境所营造的绿色文化。绿色实验中心营造出一种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有助于提高师生学习和研究效率的幽雅环境。“以人为本”的思想应该贯彻到实验中心的硬件设施及软件设备建设中。
实验中心在室内空间结构上应该遵循人体工程学的原则。一方面应重视“室内空间设计将对使用者心理产生影响”这一因素;另一方面使空间得以高效率利用,从而满足学习与学术的研究等多方面问题。为此在设备摆放的空间位置,桌椅的形态、尺度材质等问题上应该根据使用者的高矮胖瘦,生活习惯,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等问题来调试。结合人体工程学知识设计可调节的桌椅以满足每一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不使用时可将桌椅折叠收入墙内,节省空间;在选择桌椅材料时,应兼顾实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的原则,可选择如纤维板、胶合板等人造板材,或其它可回收材料制成的桌椅,使使用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最大满足;室内采用智能化测试控制,根据当日的阳光、湿度、温度将室内调节到最适宜学习的环境。节能监控也是“绿色”服务的一项重点项目,计算机等资源在一定时间内未被登陆或使用则关闭机器;积极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使用节能设备对实验中心建设进行升级,以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
建立实验中心室内定位信息服务平台。鉴于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在校师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因此可以通过利用智能手机的Wi-Fi室内定位的功能,从而提供实验中心内定位服务和查询服务。用户可以发起位置信息服务,通过定位了解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周边自习教室、会议室、实验室、机房等基础设施的固定位置,及其使用情况。同时可以结合现今成熟的XSL的预订系统,直接用手机客户端预订教室甚至是座位。同时信息服务平台后台也将主动发起位置信息服务,实时更新基础设施使用情况,同时也可在固定资产上贴上有源电子标签,后台就可以主动获取到这些固定资产是否被移动等信息,便于实验中心的管理。
实验教学中心智能手机客户端的开发。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与移动设备的普及程度普遍提升。智能手机与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与发展为其在更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验中心智能手机客户端的开发正是发挥了移动设备即时移动等先进特性,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元、便捷、实用的服务。客户端应涵盖传统实验中心网页中的内容,同时包含实验中心室内定位信息服务平台等内容,为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同时,客户端应设计选课导航系统,首先,该系统可以使学生更方便的进行选课;其次,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所选课程,使学生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的选择,提高选课效率;最后,可以帮助学生定制自己专业所需,兴趣所在的个性化课表。
四、结语
在我国资源常常分布不均,降低学生接受教育公平性,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日趋严重。为了使教育更为公平,资源更高效的利用,结合现今科技发展的状况和趋势,提出智慧实验中心的概念。利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平台、网络通信技术等营造一个拥有更大资源利用率,更舒适的学习环境,更无障碍的学习方式的“绿色”智慧实验中心。
【参考文献】
[1]Baker,Shirley1Thefutureofresourceofresourcesharing1JournalofLibraryAdministration11995(21):1-2
[2]CrawfordWalt&GormanMichaelFuturelibraries:dreams,madness&reality1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1995
[3]闭应洲,陈宁江,吕皖丽,冯志新.基于校园网的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和设计[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4:61-64
[4]王妍,孙德兵.高校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开发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6:105-108
[5]刘海宁,施浩.基于Android平台智能手机实现实验室管理系统[J].硅谷,2012,06:23-24
[6]谢和鹏.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5-12
智慧校园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校园;RFID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3-5561-02
DiscussionontheNetworkingTechnologyinIntelligentCampusConstructionApplication
CHENXiao-yan
(DepartmentofInformationEngineering,JiangsuPolytechnicCollegeofAgricultureandForestry,Jurong212400,China)
Abstract:AlongwiththeInternettechnologyhasbecomemoresophisticated,theInternetofthingsincollegeapplicationsmoreandmorewidely.ThispaperintroducestheconceptofInternetofthings,putIOTtimeswisdomcampus,pointedoutthekeytechnologyoftheIn?ternetofthings,anddeeplydiscussestheInternetapplicationinintelligentcampus.
Keywords:internetofthings;intelligentcampus;RFID
1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是现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大学Auto-ID实验室于1999年首次提出,当时的EPC(Elec-tronicProductCode)系统,即为“物联网”概念的雏形。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通过智能传感器,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按照相应的协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庞大网络。把所有的物体与网络连接起来,方便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及管理。它把新—代的IT技术充分运用到各行各业之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人类可以用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2在物联网技术下的智慧校园
高职类高校是一个开放式的校园,学生不但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学会一些基本技能,更要适当地了解社会并接触社会,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能更好地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新课改提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变革、改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2]的要求,人性化地提供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终身学习等、智能化学习理念的发展,IPv6、云计算、3G通信、无线传感网等技术的兴起,都预示着物联网在大学校园中的必然发展,为智慧校园的实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平台。我校物联网是以现有的校园办公网络技术为基础,利用无线数据通信、射频识别、计算机等技术,构造了一个能覆盖校园的物体互联网。
3关键技术分析
物联网它具广泛存在和广泛应用的特点,它强调的是将所有的物体都连接到互联网中,它不是简单的物物相连和人物相连,而是通过建立一定关系的智能系统,使得人、物、信息是互动的,通过这一系统,我们可以实现人对物的定位、管理、控制等。
物联网有三项关键性技术:
1)全方位感知:包括智能传感器,例如红外感应设备、无线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等;其次是传感网络通信系统。
2)可靠、安全通信:执行统一编码,按一定协议连接入无线通信网络。
3)智能化管理:通信网接入计算机网络,实现“网上网”,构建智能化管理系统。
4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
智慧校园是物联网在学校教学管理、学校教育管理、公共安全、后勤保障的具体应用,为学校构建智能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1物联网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在高职类高校,学生的首要任务还是学习。利用物联网技术,能够为师生提供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且使教学中的每个物体都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征。上课铃响,学生步入教室,教室里的窗帘会根据室内的光线进行自动开合,通过学生随身佩戴的RFID电子标签连接RFID基站,从而打开桌上的触摸系统,学生可通过网络将自己存在的问题交给老师,还可以浏览老师上课所要讲解的内容。上课铃响,教师进入教室,打开教室前面的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查看学生提交的问题,老师通过多媒体系统、投影设备进行讲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将授课情景传送到网络。利用物联网技术学生也可以及时了解有关学习的信息,例如学术、考证、就业、讲座信息等,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利用物联网技术学生也可以及时了解有关学习的信息,例如学术、考证、就业、讲座信息等,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当今社会亟需可持续发展人才,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高职类高校的显著特征。许多课程和技能需要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比较,学生很难抓住重点。通过引入RFID技术,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找到需要的课程进行针对性学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物联网能为学生的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等提供支撑环境[3]。
4.2物联网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在教育管理中可用于教务管理、图书管理、设备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将物联网技术用于教务管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教务部门的教务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有助于学生学籍管理电子化,排课自动化、办公电子化,促使学生、家长、学校互动,方便家长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将电子标签嵌入到每一个教学管理设备中,并相应的建立教学设备管理系统,从而大大地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有效的节约办学成本,实现教学设备的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通过建立校园物联网智能系统,实现餐饮、水电、图书借阅、校园宿舍出入管理、校园通信等的一体化管理,实现智慧校园。
4.3物联网在公共安全中的应用
目前,高职类高校校园管理的最大弊端是学生的高度自由,并且这也是许多危险事件发生的原因。引用物联网技术对学生进行实时定位,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为确保学生的用水安全,每一个宿舍都安装水压检测器。为实现每一个宿舍的用电安全,对学生宿舍安装智能感应电表。为最大限度的减少火灾隐患,可通过安装烟孔感应系统和对每一个消防设施的定位。
4.4物联网在后勤保障中的应用
在整个校园物联网管理平台中,通过一些射频识别、图像识别、GPS、无线传感等技术,并结合日常的视频监控系统,全面感知校园的环境、人和物的变化,例如门禁监控、健康监控、教室照明监控、仪器控电、路灯节能监控、水电气的监控、灾害监控以及生态监控等。全力打造绿色、节能的环保智能型校园,为学生创建一个舒适健康的学习环境。
5结束语
随着人们不断提高地对于物联网技术关注程度,以及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它将越来越广泛地被各类高校校园所应用,从而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加宜学、宜教、宜研的大学校园。在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融合创新的科研环境、透明高效的教务管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快捷的校园生活都将实现,一个安全、稳定、环保、绿色的“智慧校园”将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乌家培.物联网产业及其发展[J].中国信息界,2011(4).
[2]宗平,朱洪波,黄刚.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0(4).
[3]贺志强,庄君明.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2).
智慧校园概念范文1篇8
关键词:Zigbee;web;校园无线网络;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TP212.9;TN929.5
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展的推进,各个高校都已经基本建设成了基于光纤为主干线路的校园有线网。基于物联网的无线智慧校园网的建设就是在校园已有的有线网络的基础框架上,进一步部署校园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移动通信网,从而实现校园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和其他公共场所的无线全覆盖。无线智慧校园=校园+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它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更加合理和人性化的服务和管理。智慧校园通过物联网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人与信息资源之间以及信息资源与信息资源之间的通信。它的最高阶段就是校园服务和管理各部分都是由物与物之间智慧化地完成,无需人工干预,从而达到“智慧”状态,向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促使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物联网的形成与发展。随着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利用物联网可以解决传统意义上互联网没有考虑的与物件互接的问题。就此,这将有力地推动校园信息化向下一个阶段――“无线智慧校园”的发展,为高校数字化资源与信息化系统的高效整合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更好地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服务。Zigbee技术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
Zigbee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远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数据传输率、可愈的双向无线通信技术完全适用于无线校园系统,成为连接各个传感器单元的络技术,其层次化的结构和多样化的功能能够很好地解决物联网中无线传感器节点间网络连接的问题,因此,zigbee技术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智慧校园网的建设当中,成为连接各个传感器节点的网络技术。
1关键技术――Zigbee
1.1概念及特点
Zigbee技术是由Zigbee联盟提出的一种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短距离、低速率、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1]。
由于其层次化的结构和多样化的功能能够很好地解决物联网中无线传感器节点间网络连接的问题,因此,Zigbee技术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智慧校园网的建设当中,成为连接各个传感器节点的网络技术。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2]:(1)低功耗,可用电池供电;(2)低但可靠的数据传输率;(3)可同时支持多节点的连接;(4)支持动态节点的网络;(5)支持自组织性网络;(6)网络覆盖范围大。
1.2体系结构
Zigbee网络自上而下分为应用层、网络层、媒体访问控制层和物理层,其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3]。(1)应用层:该层由应用框架、Zigbee设备对象和应用支持子层组成,其主要负责各个应用对象的运行。(2)网络层:该层主要提供网络管理、路由管理、网络信息转发和网络安全管理等功能,从而形成自组网机制。(3)媒体访问控制层:该层主要为高层提供数据编址、CSMA/CA访问机制、信标等功能支持。(4)物理层:该层主要负责WPAN设备通讯频段的分配,从而避免干扰的产生。
图1Zigbee网络体系结构图
1.3网状Zigbee网络
该Zigbee网的组建方式与树型Zigbee网类似,不同的是其各层路由器之间也进行了连接[4],其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网状Zigbee网拓扑结构图
该网状Zigbee网是基于树型Zigbee网改进的,其具有网络自组织功能,即源节点与终节点之间的通信路径并不唯一,当其中某台路由器发生故障时,该网状Zigbee网络能够启用网络自组织功能寻找另一条替代通信路径[5]。本文采用的技术就是网状Zigbee网。
2具体设计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网主要有以下三种网络组建而成:
(1)校园有线网。该网络是指目前各个高校已经建成的校园主干网,在整个智慧校园网内,该网络主要作为校园主干线路网络,承担校园主干线路的大数据量通信。目前主流的高速网络技术主要有ATM技术、光纤分布式接口(FDDI)、千兆以太网(GigabitEthernet)和快速以太网[6]。鉴于快速以太网技术能够有效地支持3、4、5类双绞线和光纤的连接,以及有效地利用各个高校现有的设备,本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设计方案网仍选用快速以太网作为校园主干网络技术。
(2)校园无线传感器网(WSN)。在整个智慧校园网内,该网络主要作为校园各个局部区域(例如:宿舍楼、办公楼、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等)的网络,承担着该局部区域无线传感器之间的通信。鉴于zigbee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短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数据传输率、高可靠性、可愈的双向无线通信技术和其层次化的结构和多样化的功能能够很好地解决物联网中无线传感器节点间网络连接的问题,因此,本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网设计选用其作为校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核心支撑技术[7~9]。
(3)移动通信网。在整个智慧校园网内,该网络主要承担校园手机短信息的收发。该网络的建设工作主要由智慧校园合作方――移动通信服务提供商负责。
2.1网络拓扑结构选择
(1)整个无线智慧校园网拓扑结构选择
由于各个校园的规模和建筑物地理分布的不同,其校园网具体搭建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其整个校园网的拓扑结构设计可大致相同。
本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网采用“物理上总线型,逻辑上星型”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
图3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网拓扑结构图
(2)基于Zigbee的校园无线传感器网拓扑结构选择
由上一小节的论述可知,Zigbee支持星型、树型和网状三种拓扑结构。其中,星型Zigbee网可看作为简化版的树型Zigbee网,两者都具有逻辑层次鲜明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整个网络的性能受协调中心的制约、通信路径唯一、通信不可靠”的缺点;网状Zigbee网具有网络自组织能力,具有灵活、通信可靠的优点。
因此,我们在进行智慧校园无线传感器网建设时,可依据各局部区域的实际情况(所需布置传感器节点数、覆盖范围、数据通信量、数据传输速率等)部署不同拓扑结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下面举一个利用基于Zigbee校园无线传感器网实现学生上课考勤统计的应用事例。图4为该教室设备分布示意图。
图4教室设备分布示意图
其中,Zigbee协调中心布置于教室中心,每一个携带配置RFID-SIM卡手机的学生作为Zigbee终端设备。考虑到教室组网这个特殊的环境,包括每一个课堂的学生和教师人数较多,使得Zigbee终端分布密集。因此,在此种情况如果部设树型Zigbee网的话,网络数据的传输性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这里最好部设网状zigbee网。
通过上面的学生上课考勤统计应用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在终端节点较多的情况下,网状Zigbee网不仅比树型Zigbee网和星型Zigbee网更为灵活和可靠,而且在网络传输更为高效。因此,基于校园终端设备数量较多这一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在进行校园无线传感器网组网时,如果不是网络结构较简单,或对终端的数据传输有严格的中继和管理要求时,我们应优先考虑网状拓扑。
2.2三网融合设计
本智慧校园网采用如图5所示的方案进行校园有线网、基于Zigbee的校园无线传感器网和移动通信网的融合,即通过Zigbee网关设备的使用实现三者的融合。
图5三网融合示意图
其中,通过Zigbee网关系统总线内置GSM模块来实现与移动通信网的连接;通过提供以太网接口以有线的方式或内置无线上网卡(支持IEEE802.11a/b/g①)以建立WLAN②的方式来实现与校园有线网的连接。另外,校园有线网通过总的学校网络网关实现与Internet的连接。
3结束语
本文在研究Zigbee技术和无线智慧校园国内外建设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无线智慧校园实际应用需求,提出了一套基于Zigbee的无线智慧校园解决方案,旨在解决目前数字校园所存在的校内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自动身份识别、信息化保障机制和安全保障体系的搭建、信息资源及时采集与更新和校内各信息系统集成等难题,为即将实施或正在实施无线智慧校园建设的各大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素红.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33).
[2]陈东云.为加快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提供优质服务[J].新教育,2011(02).
[3]马荣飞.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02).
[4]郭楚杰.数字化校园中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设计[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03).
[5]赵战生.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发展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1(01).
[6]邵开丽,周小佳,闫斌.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技术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1(02).
[7]智慧的地球――IBM动态基础架构白书.http:///cn/express/migratetoibm/dynamicinfrastructure/download/dynamicinfrastructure_whitepaper_0903.pdf.
[8]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ITUInternetReport2005:TheInternetofThings.http://itu.int/pub/S-POL-IR.IT-2005/e.Geneva:ITU,2005.
[9]EuropeanResearchProjectsontheInternetofThings(CERP-IoT)StrategicResearchAgenda(SRA).Internetofthingsstrategicresearchroadmap[EB/OL][2010-05-12]http://ec.europa.eu/information_society/policy/rfid/documents/in_cerp.pdf.
注:
①802.11是IEEE最初制定的一个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用于解决办公室局域网和校园网中,用户与用户终端的无线接入,业务主要限于数据存取,速率最高只能达到2Mbps。
②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LocalAreaNetworks;WLAN)是一种便利的数据传输系统,它是利用射频(RadioFrequency;RF)的技术取代旧式碍手碍脚的双绞铜线(Coaxial)所构成的局域网络。
智慧校园概念范文篇9
>>智慧实验:教育信息化的新阵地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幼儿教育信息化新典范:成长的智慧树郑州:建立全国智慧教育实验区信息化托起智慧“教育梦”智慧教育新范式驱动“十三五”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错误实验”――启迪智慧的钥匙用实验点燃智慧的火花智慧校园:智慧校园助力教育信息化一项富于教育智慧的教改实验智慧的物理教育:从学生自主实验入手信息化智慧拼图教育信息化多元理解.智慧行动.突破藩篱智慧校园建设,助力教育信息化高校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研究智慧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基于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的智慧课堂实验室设计研究试论会计实验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应用“智慧学习”提升党员教育的科学性与信息化水平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4][7][8][9]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5]黄荣怀,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2):22~27.
[6]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9.
[10]钟义信.高等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理论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12,(18):6~11.
[11]DeyAK.ProvidingArchitecturalSupportforBuildingContext-AwareApplications[D].GeorgiaInstituteofTechnology,2000.
[12]DeyAK,AbowdGD,SalberD.AConceptualFrameworkandAToolkitforSupportingtheRapidPrototypingofContext-AwareApplications[J].Human-ComputerInteraction,2001,16(2):97~166.
[13]陈凯泉,张凯.融合学习科学与普适计算:构建大学生泛在学习环境的路径选择[J].远程教育杂志,2011,(5):50~57.
[14][15][16][17]贺斌,祝智庭.学习环境给养设计研究透视[J].电化教育研究,2012,(11):30~38.
[18][19][20]贺斌,薛耀锋.网络学习空间的建构――教育信息化思维与实践的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4):84~95.
[21]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4.
[22][25]Millan-AlmarazJR,Torres-PachecoI,Duarte-GalvanC,etal.FPGA-BasedWirelessSmartSensorforReal-TimePhotosynthesisMonitoring[J].ComputersandElectronicsinAgriculture,2013,(95):58~69.
[23][26]GorghiuLM,GorghiuG,DumitrescuC.ImplementingVirtualExperimentsinSciencesEducation-ChallengesandExperiencesAchievedintheFrameofVccSSeComenius2.1.Project[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0,2(2):2952~2956.
[24][27]GorghiuG,GorghiuLM,B?zoiM.SettingupofAWebEducationalVideo-ClipsExhibitionRelatedtotheImplementationofVirtualExperimentsinSciencesEducation[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0,2(2):2906~2910.
[28][33]SládekP,VálekLPJ.RemoteLaboratory――NewPossibilityforSchoolExperiments[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1,(12):164~167.
[29][34]StefanovicM.TheObjectives,ArchitecturesandEffectsofDistanceLearningLaboratoriesforIndustrialEngineeringEducation[J].Computers&Education,2013,(69):250~262.
[30][35]WojciechowskiR,CellaryW.EvaluationofLearners’AttitudetowardLearninginARIESAugmentedRealityEnvironments[J].Computers&Education,2013,68(10):570~585.
[31][36]HwangGJ,YangTC,TsaiCC.AContext-AwareUbiquitousLearningEnvironmentforConductingComplexScienceExperiments[J].Computers&Education,2009,53(2):402~413.
智慧校园概念范文篇10
关键词:信息安全;IT治理;智慧校园;等级保护;信息服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1-0040-05
一、引言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服务成为支撑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职能开展的基础手段。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从数字校园建设向智慧校园建设过渡,高校信息服务也从以网站为主向网站与移动应用相结合转变,规划、建设和运行维护的高校IT环境也更加繁杂;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建设从“自主”建设为主向“开放与自主”相结合转变[1],提升高校IT环境管控水平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而网络信息安全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国家推进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建设,也对高校IT环境管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在信息安全管控要求下,不断提高高校信息服务的管理水平已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关注点之一。
本文在总结智慧校园建设下IT治理思想的基础上,梳理和分析智慧校园建设下信息服务安全管控需求,提出面向信息安全管控的高校IT治理支持平台的建设理念,采用支持移动多终端访问的开发技术和组件化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分析、设计和实现面向高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开展的IT治理支持平台的实际应用系统,最后结合平台实现和运行状况及IT治理发展前景,提出平台下阶段完善和拓展方向。
二、智慧校园建设下IT治理思想
随着校园网络建设和信息应用建设逐步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从最初以校园网络和数据中心等硬件为主的建设阶段,过渡到以数字化校园等软件为主的建设阶段;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从国家层面提出“互联网+”概念以来,高校信息化建设领域也从传统的以“构建虚拟校园”为特征的数字校园建设向以“移动互联、智能感知与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为特征的智慧校园建设过渡[2]。图1所示是目前主流的关于智慧校园系统层次逻辑的描述。
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建设模式也逐步摆脱数字校园建设阶段以学校“自主”建设模式为主的状况,从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提升学校IT资源利用效率为主要目的,采取“开放与自主”相结合的建设模式,通过“开放”充分利用信息行业各类服务和调动校内外各方建设热情,通过“自主”牢牢掌握关系学校核心利益和师生各类需求的数据、流程和安全管控,营造关注学校核心职能和师生实际需求的“合作开放、利益共享”的信息化建设生态圈[1]。图2所示是“开放与自主”相结合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的逻辑结构。
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随着服务外包的采用和社会服务的集成,如何高效管理学校相关的各类IT资源成为制约数字校园建设向智慧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高校在数字校园阶段也没有很好解决IT资源管控问题,造成IT资源浪费、数据准确度差、项目实施风险高等问题。通过IT治理(ITGovernment)将IT战略和高校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将学校信息技术资源转换成优势资源,对信息化相关的决策、激励、控制紧密协调,整合学校相关IT资源应用的全过程,整体提升学校IT政策、组织、服务与资源的管控水平,成为保障智慧校园建设顺利开展的有力举措[3]。
IT治理的思想来源于Brown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信息系统治理(ISGovernance)的概念[4]。IT治理是描述组织是否采用有效机制,使得IT应用能够完成组织赋予的使命并平衡信息化过程中的风险,确保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解决“做什么决策?谁来决策?怎么来决策?如何监督和评价决策?”[5]。IT治理的使命包括:保持IT与组织目标一致,推动组织业务发展,促使收益最大化,合理利用IT资源,适当管控与IT相关风险[6]。
信息化建设程度高的美国研究型高校很早就接纳和推行IT治理思想,多采用联邦式的IT治理模式,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决策、激励和控制形成有效机制,在设置专职的首席信息官(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的基础上,建设服务全校的信息技术服务(ITS,InformationTechnologyService)部门支持高校研究和教育、跨地域和跨机构的合作和协作、服务学习者和推动IT技术传播[7]。我国高校信息化领域在2010年前后逐步关注IT治理思想[8],之前对于在高校设置专职CIO的呼声也一直持续到现在,但是真正的对学校整体信息化治理水平提升的影响十分有限。也因此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以管理推动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只有少数信息化领先高校才得以实施,而部分高校通过技术推动的信息化建设模式逐步向管理推动靠拢[1];而随着“互联网+”背景下各类社交化应用不断渗入高校职能的各个方面,真正实现以师生实际需求来推动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也有了实际案例。
信息化组织体系与决策机制、信息化发展与项目规划、项目实施与过程控制等三大核心要素是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三大核心要素[9],也是智慧校园建设下IT治理主要关注的三个方面,在政策制度、组织架构建设的基础上,对于高校IT资源情况感知、监测与管理,对于高校IT项目全生命周期管控等都是需要相关的支持平台来完成。
三、智慧校园建设下信息服务安全管控需求
高校信息化建设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职能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基础,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是重要组成部分。为支撑智慧校园服务发挥作用,服务层、数据层、环境层和通讯层涉及多个建设方和运维方,实际运行中的包括电子邮件、外网访问等网络基础服务、网站群、门户系统、身份认证、业务系统、移动应用后端支撑系统等各类信息化应用系统,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存储、负载均衡等各类IT硬件设备,统一的系统运维管理是智慧校园建设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
随着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新的重要战略资源,以及我国在IT相关领域缺少核心技术支撑的现状,促使在网络信息安全领域要投入更多管理措施。虽然之前对于网络信息安全保障都当作是信息化建设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实际建设和运维过程中却关注很少,或者常为功能实现而牺牲安全水平,缺乏统一的安全政策制定与执行、安全事件无法及时发现定位和应急处置;在实际的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信息系统管理水平低、定级备案整改落实不力、等级测评脱离提高安全管控能力实际等问题。随着国家通过推进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建设以提高国家整体信息安全水平的工作不断推进,对高校IT环境管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以安全管理制度、应急响应制度等软环境和以防火墙、VPN、堡垒机、IDS/IPS、应用防火墙等各类安全设备硬环境组成的统一的信息安全管控也成为智慧校园建设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基于等级保护要求,智慧校园建设中对信息服务安全管控提出如下需求:
1)信息服务安全管控应该以全面掌握各类IT资源基本情况、配置变动、状态监控等为基础实施。
2)信息服务安全管控应该贯穿智慧校园建设的规划、设计、实施、运维等各个阶段,并在组织、战略、架构、基础设施、业务需求、投资等各方面充分被考虑,实现安全管控的全过程参与。
3)信息服务安全管控应该充分考虑国家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要求,对信息系统的定级、备案、测评、整改等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
4)图形化、集中化的对信息服务安全管控态势相关的各个支撑环节进行展示和分析,在充分获取各类安全日志、威胁情报的基础上,分析和定期实现安全评估报告和态势分析,并对发现的不足方面及时完善和加强监控。
5)信息服务的状态监控、安全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等都要充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减少人工操作工作量份额,以实现全天候状态监控和安全响应的要求,并通过各类事件分析与告知机制实现信息及时交互与分享,提高整体安全防控水平。
在对高校整体IT资源环境进行管控的基础上,智慧校园中信息服务安全管控将在组织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上,通过集中实时获取、维护、管理、分析信息服务相关的各类信息,将各类智慧校园建设利益关联方整合在统一的IT治理支持平台上,实现决策、激励和控制相关信息的充分共享,不断推动高校信息化决策实施和项目实现,支撑高校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战略转型。
四、面向信息安全管控的高校IT治理支持平台的实现与应用
高校IT治理支持平台是根据实际采纳的IT治理框架,实现全过程的信息服务支撑。目前国内外主流IT治理框架包括ITIL(ITInfrastructureLibrary,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框架、COBIT(ControlObjectivesforInformationandRelatedTechnologic,信息通用审计标准)框架、PRINCE2(ProjectinControlledEnvironment2,受控环境下的项目管理)框架等[10],各有侧重点和优势领域,其中ITIL重点关注IT过程管理,对整个IT治理流程和信息进行完整的实现和管控,特别强调对组织的IT服务支持和IT项目交付,很契合支撑高校各自特色发展目标的信息化建设的治理需求。
ITIL是由英国政府商务办公室(TheOfficeofGovernmentCommerce,OGC)为解决“IT服务质量差”的问题提出和逐步完善的一套被广泛承认的用于IT服务管理的实践准则。ITIL以流程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整合IT服务与组织业务,提高组织的IT服务提供、运营和管理的能力,详细指明了IT管理流程应当如何构建和落实,操作性和指导性优良[11]。
ITIL主体框架包括服务管理、业务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应用管理、IT服务管理实施规划、安全管理等模块,以服务管理模块为核心,面向IT基础设施管理提供支持,面向业务管理提供服务。其中,IT服务支持关注基础设施的日常服务支持,确保IT服务的稳定性与适应性,通常包括一个服务机构(服务台)和五个管理流程(配置管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和管理);IT服务提供承担为业务用户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IT服务,与IT服务能力评估有直接关联,与组织阶段规划和持续评估相关,通常包括服务级别管理、可用性管理、能力管理、IT服务可持续管理和IT服务财务管理。
面向信息安全管控的高校IT治理支持平台,就是在基本的ITILIT治理主体框架和流程基础上,结合高校信息化建设特点和智慧校园建设要求,对业务和基础设施的描述和监测进行数据化,并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安全管理,在服务台中增加安全服务职能,根据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具体要求增加专门的安全管理流程,与事件管理、问题管理等流程形成完整的支持信息安全管控的治理结构,具体主要流程结构参见图6。
1.业务和基础设施描述与监测数据化
智慧校园建设中,业务和基础设施的描述都要与具体的建设和运维相关,并在业务与基础设施间建立起有效的可监测的关联。
业务可以看作是面向具体用户方的服务,而基础设施也是提供自己能力的服务。通过将业务和基础设施都看成是基础服务,来对其进行描述与监测,并实现集中的监测与展示。
1)服务相关的具体组成部分的逻辑定义,从具体相关用户角度进行,建立对象、内容项、数据项、元数据的层次结构供IT治理支持平台建模和对象监测使用;
2)服障喙氐挠没描述,根据用户类型和服务功能对用户角色进行分析和归纳,智慧校园建设相关的用户角色通常包括普通用户(注册用户、校友、教师、学生等)、管理人员、系统管理人员、运维人员、外包人员等;
3)服务根据相关对象组成的流程进行组织,如,某台交换设备和教务课表查询功能、成绩查询功能、校园网网费查询功能都成为一个可识别的服务[12]。
2.安全管理细化与服务台增加安全服务职能
智慧校园建设中,安全管理是基本的保障机制,不仅仅是安全环境监测、安全设备管理、安全漏洞发现、安全事件处置,还包括等级保护合规、数据安全管理、安全态势感知等功能,在IT治理后台知识库中也要专门为安全建立专门结构,并与第三方安全服务厂商紧密服务获取漏洞信息和安全态势。在IT治理框架中服务台也需要有针对性的增加具体的安全服务职能,该服务即是面向业务部门提供安全建议,也是面向信息部门提供安全预警,并接受安全管控职能部门的来访和反馈。
3.根据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要求增加安全管理流程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建设已经是智慧校园建设中不能回避的IT治理内容,也是推进高校IT治理水平的一个抓手和动力。安全管理流程需要在原有的配置管理、变更管理、管理等信息服务系统信息管理流程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管理办法和标准指南,实现对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相关动作的全过程管理,实现对信息系统的立项、定级、备案、上线、测评、整改、变更、撤销等的管理,集中管理和呈现组织信息系统数据,并提供对等级保护指定动作的主动告知和预先准备,提高整体安全管理合规程序的执行效率和自动化水平,并提供第三方测评机构、人员、活动的信息支持和可控共享。
面向信息安全管控的IT治理支持平台的建设理念是来源于校园信息服务日常运维和安全管控的实际经验,主要是为学校IT治理体系和工作推进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服务,并面向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开展提供面向信息安全管控的专项提升功能,促进IT治理能力和信息安全管控能力的不断提升。该平台的IT服务支持侧的系统架构图参见图7所示。
东北大学拥有高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实施与运维团队,长期自动自发的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推动学校数字校园乃至智慧校园建设,分阶段分层次的实现学校各类用户的信息服务水平[13],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氛围,推动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组建和顶层设计推动。
现阶段,东北大学在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推进下,实现对校内相关的IT资源的全面调研、排查和系统管理,并通过在原有的面向用户的智慧校园信息服务集中监测平台的基础上,结合ITILIT治理思想设计和实现了面向信息安全管控的IT治理支持平台。该平台采取数据层面的统一逻辑化和抽象化,通过插件化设计为系统提供预先定义的各类对象模板、流程模板等,系统访问界面采用基于Boostrap框架的响应式界面技术设计和实现,基本实现在桌面电脑操作系统、移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上提供相对统一的用户体验,数据交换参考REST(RepresentationalStateTransfer,表述性状态传递)实现。通过该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学校整体IT资源情况得到集中统一的获取、维护、监测和统计分析,为学校推进IT治理思想提供了前期的信息技术手段,同时也满足现阶段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对信息系统的基本信息、定级备案、整改测评等相关信息的集中管理,对及时发现与处置漏洞和安全事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明显提升学校信息安全管控水平。
五、总结与展望
面向信息安全管控的高校IT治理平台是在总结智慧校园建设下IT治理思想基础上,结合等级保护管理要求,在ITILIT治理框架基础上,提出和设计的IT治理建设信息支持手段,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高水平的合规的信息安全管控能力,对于提升安全管控与信息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和交互。
该平台主要完善信息安全管控方面功能,是对现有IT治理支持平台的有益补充,特别是对于提ITIL中服务台功能完善是对高校实现信息安全整体管控的有益推动;接下来,可以进一步吸取其他主流IT治理架构优点,结合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社会化、服务化、用户体验中心为主等特点进一步完善IT治理支持平台,如通过可视化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对IT资源的实时监控与展示,还可以集成校内部门IT能力绩效评估等功能促进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不断向深层次推进。
参考文献:
[1]王宇,吴炜鑫,王兴伟.“互联网+”下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的探索与研究[C].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学术年会(ICoC2015)论文集,2015:235-241.
[2]蒋东兴,付小龙,袁芳,吴海燕,刘启新.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119-125+131.
[3]刘晓文,胡克瑾.美国高校IT治理的现状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3):20-22.
[4]CarolV.Brown.ExaminingtheEmergenceofHybridISGovernanceSolutions:EvidenceFromaSingleCaseStudy[J].InformationSystemsResearch,March1997,8(1):69-94.
[5]丁天翔.IT治理与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J].中国工程科学,2011,13(1):109-112.
[6]彼得.维尔,珍妮.W.罗斯.杨波,译.IT治理:一流绩效企业的IT治理之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杜荩朱悦月,付小龙,蒋东兴.美国研究型高校IT治理结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9-11.
[8]李林,王贺松.校园IT治理框架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9):4-6.
[9]赵亚萍,贾春燕,程艳旗,鲁东明.美国高校信息化推进机制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20-23.
[10]孟秀转,于秀艳,郝晓玲,孙强,等.IT治理:标准、框架与案例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1]李萍,郭玉娇.高校IT资源管理服务平台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138-141.
智慧校园概念范文篇11
关键词:智慧教育;多媒体;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3-0072-03
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经常会听到某高校建成了“智慧教学环境”或“智慧校园”,甚至有些高校进行了简单的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改造,也冠名为“智慧教育环境”建设。是技术发展太快,还是概念炒作呢?或者是人们对“智慧教学环境”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智慧教育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现阶段已经建成的智慧教学环境进行了实地调研。希望通过开展此项研究找到当前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为今后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提供建议。
一、智慧教学环境的内涵
今天我们所说的智慧教育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智慧地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①对环境透彻的感知力,通过利用物联网等实现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②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在有线和无线网络支持下,利用先进的系统协同工作实现全面互通;③深入的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取智能化的洞察并付诸实践,进而创造新的价值。[1]
《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中》指出,智慧学习作为一类学习系统,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来全面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测评学习结果,有效支持人们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可以实现人们能够在任意时间(Anytime)、任意地点(Anywhere),以任意方式(Anyway)和任意步调(Anypace)(简称4A)进行学习,这类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习者轻松地(EasyLearning)、投入地(EngagedLearning))和有效地(EffetiveLearning))(简称3E)学习。[2]
我国学者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学习环境,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使其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3]
通过对上述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智慧教学环境的基本条件是对环境的感知、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深入的人工智能;智慧教学环境中主要用到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感知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特征、营造学习情景,主动提供学习资源、自动记录和评价学习结果;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为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提供环境保障。
智慧教学环境主要具有如下特征:①ρ习者和环境的感知,比如,通过一些传感设备(物联网)实时控制教室的温度、湿度、亮度等,为学习者提供最为舒适的学习环境;②个性化资源的推送,在智慧教学环境中,可以实时感知学习过程,并主动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③对学习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智慧教学环境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记录与分析,可自动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情况,并产生相应的学习报表或者学习建议;[4](4)智慧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
二、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现状
当前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部分高校已经建成了智慧教学环境示范区。为深入研究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情况,笔者对部分高校的智慧教学环境示范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当前的智慧教学环境可分如下几类:
1.普通多媒体教室的改造升级
在已经建设成功的“智慧教室”中最为初级的是普通多媒体教室的升级版,此类教室只是对普通多媒体教室进行了装修和改造,使得教室中的座位灵活、舒适,其多媒体设备配置更加先进。当前改造成功的多媒体教室中基本都安装了高清投影、交互式电子白板或互动式大屏幕、无线扩音系统等。
2.课堂互动工具应用型
当前智慧教室中的互动系统种类繁多,比较常见的主要包括:利用台式电脑通过局域网进行互动、利用Internet进行远程的互动教学、基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互动系统:
(1)基于台式电脑的互动系统。这种类型的教室中,每个学生座位上配有一台台式计算机,通过相关的互动软件,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网络环境下的实时互动交流,包括教师单独辅导,下发、上传资料等。
(2)基于网络的远程直播、互动系统。为实现跨校区之间、跨区域之间的教学直播互动,部分院校建设了“远程直播”教室。在此类型教室中通过高清摄像机、直播管理系统,可实现远距离直播、互动等功能。此外,通过录播控制系统,也可以实现对教师授课过程的自动录制和保存。
(3)基于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课堂互动系统。有些学校的“智慧课堂”可以看到基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互动系统,此类互动系统可以让师生之间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互动,下发、上传资料,也实现了学生实时投票、抢答等功能。另外,此类课堂互动系统已经初步实现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并对授课情况可进行初步分析与统计。
3.教学资源库及社会化软件应用型
(1)有些地区或学校建设了相应的资源库或学习平台,便称之为智慧教育环境。
(2)还有些学校可利用微信、QQ等社会化软件实现新生注册、宿舍查询等功能,他们把这些社会化软件的简单应用说成了智慧校园。[5]
4.环境友好型
(1)教学环境的提升
部分智慧教学示范区中教室颜色鲜艳、明亮,走廊和学习区温馨、清爽,桌椅板凳舒适、灵活,教室里面配置了中央空调、电动窗帘等,整个示范区使学生能感受到愉悦、清新。但在信息化智能技术的应用方面,很少看到大数据分析系统、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技术的应用,因此,这些环境也难以称为智慧教学环境。
(2)物联网的初步应用
有些学校建成的“智慧教室”中开始使用一些初级的物联网设备,比如,显示温度、湿度、照度等参数设备。仅仅使用一些物联网设备也难以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
5.综合应用型
一些学校智慧教室中综合了各种前沿技术,我们似乎看到了智慧教育的影子。此类教学环境中:教室实现有线和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教室外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和RFID考勤机,这些系统采集的数据可直接传送到教务系统;可以感知教室的温度、光线等,并可实现自动控制;开发了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库和移动学习管理系统;此外,还有智能控制系y、增强现实的互动演示和视频会议系统、自动录播系统等。[6]
三、现阶段高等院校智慧教学环境“智慧”的缺失
通过对智慧教育内涵的研究,结合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现状,发现现阶段“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还没真正实现“智慧教育”。下面笔者对照智慧教育的概念与特征,从环境建设、技术的运用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支持等方面对现阶段的“智慧教学环境”加以分析:
1.对环境和学习者的感知
感知学习情景涉及学习者特征分析、传感器技术和自动推理等方面的应用,通过信息采集、动态建模和情景推理三个模块来实现[7],要感知学习情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智慧教学环境中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处在最初级的对基本环境的感知方面,比如,温度、湿度和光线的感知,缺乏对物联网的深入应用。要实现对学习者特征的自动识别,必然用到人工智能、学习分析等技术,但在目前的智慧教育环境中还没有看到成功案例。
2.智慧教育资源的提供
智慧资源是指以培养具有21世纪生存技能的智慧创造者为目的,支持智慧学习和智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泛在性、情景感知性、联通性、进化性、多维交互性和个性化智能推送等核心特征的新型数字化学习资源[8]。在智慧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首先,用到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其次,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向学习者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精准推送;第三,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全面感知学习环境,利用VR技术营造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当前建设的“智慧教学环境”中,虽然可以看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工具,但它们并没有达到智慧资源的标准。
3.对学习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Siemens认为学习分析是:“关于学习者以及他们的学习环境的数据测量、收集、分析和汇总呈现,目的是理解和优化学习以及学习情境”[9],学习分析必然会用到学习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目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授课软件对课堂的记录与初步的数据统计,并不能达到学习分析的标准。在对教学过程的记录过程中,通过自动录播系统,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自动录制,但这种记录只能是机械的记录,缺少智能成分。
4.对教育目标的实现
智慧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即“要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要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10]。要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智慧教学环境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改变知识产生、传播和管理的方法和模式,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其次,要支持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三,要营造良性的教育生态环境,使学习者能随时、随地开展所需的学习。显然目前的“智慧教学环境”还不能支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因此还难以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
四、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目前建设的很多“智慧教学环境”只能说是现代教育环境,还不能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要真正实现智慧教学环境,还需要在教育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大幅提升。结合上述分析,本文对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提出如下几点认识:
1.强化顶层设计,准确定位,系统规划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硬件设施、软件系统,甚至还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学生的学习习惯、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强调顶层设计,对我们将要实现的目标进行系统的规划。
2.遵从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还伴随着教学方法、理念的转变。因此,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应该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开展,循序渐进地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最后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智慧教育。
3.明确智慧教育本质,平心静气,不忘教育根本
智慧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更优质的环境、更人性化的服务。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必然用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智慧教学环境必然能给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教与学支持,让学生可以开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方式的学习;智慧教学环境必然给师生提供丰富的、个性化的资源和及时的教与学的分析报告;智慧教学环境可以支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满足了上述条件才可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切不可将简单的环境改造、软件应用和资源建设冠名为智慧教学环境。
五、结束语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系统的规划,盲目的、填鸭式的建设只会造成对人力、财力的浪费,不利于智慧教学环境的应用;而把普通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冠名为“智慧教学环境”是对“智慧教学环境”这一概念的滥用,这样不利用智慧教育的良性发展。在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中,我们应该在认清现状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站在教学理论和技术的前沿脚踏实地,不断追求,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教学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赢在中国[EB/OL].https:///services/multimedia/smarter_planet_zh_cn.pdf.
[2]黄荣怀等.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中[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2015.9.
[3]祝智庭.智慧教育新l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2):18-25.
[4]黄荣怀等.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8-9.
[5]陈琳,王蔚,李佩佩,李冰冰.智慧校园的智慧本质探讨――兼论智慧校园“智慧缺失”及建设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6(4):17-24.
[6]聂风华,钟晓流,宋述强.智慧教室:概念特征、系统模型与建设案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7):5-8.
[7]张永和,肖广德,胡永斌,黄荣怀.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情景识别――让学习环境有效服务学习者[J].远程教育杂志2012(2):85-89.
[8]郑旭东,杨现民,岳婷燕.智慧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4):27-32.
智慧校园概念范文
关键词:智慧管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能耗增值服务;智慧校园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推进,已然进入一个互联网的时代。社会中,各方的发展也已是几何级速度的发展,在这个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推动社会前行的大潮中,对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节能管理由“绿色环保,打造节能型社会”作为一项国策写入“十二五”规划起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目前,科技创新管理的概念普遍被大众所认知。管理中有一个被一再提及的词语――量化,其归根结底是对数据的需求体现。即量化要求的结果是数据的产出,这里的数据既包括管理中表面的数据,如被管理对象的数量、状态等属性基础数据,也包括对基础数据通过管理模型分析后所得到的具有决策依据功能数据,数据是实现管理智慧化关键。
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智慧化即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并通过这些技术变革原有的管理模式。[1]具体表现为,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开放系统,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能耗大数据潜在价值的挖掘,随后,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决策数据进行实际的管理工作。这对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其能力尚停留在能耗数据的采集、存储、统计以及初级的简单报警上,对于管理智慧化显得力不从心。为了适应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的需要,应以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核心,以移动互联网为有益补充,建立具备对能源,特别是能对水电能源具有监控、预警、测算、系统联动和消费支付等管理决策及服务延伸能力的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智慧系统。这将是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由传统的信息化管理转型为能源管理智慧化的初期阶段,两种管理方法对于数据的处理及运用理念是截然不同的。
二、能源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的普及,学校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而学校后勤管理就是对在校后勤情况的全方位管理。[2]其中,能耗管理是工作的难点与重点,学校是否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运行,[3]均与后勤集团能耗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节约型校园概念的提出使得学校在办学及校园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中遵循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境保护建设及运营的管理思路和节约教育理念、形成良好节约型校园文化的校园。[3]目前,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主要依托于多年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在这套制度上经过业务流程提炼后所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
(1)管理制度化。各地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工作经过多年经验累计,在校园能耗统计、校园能源审计、校园能效公示、需求管理、分项计量等方面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做到了不同部门、单位间的有效协调。在管理模式上采用了根据学科门类、各单位性质、事业发展情况、使用水电需求,科学合理定量,将水、电能源消耗指标分配到各有关学院和部门,对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统筹协调,兼顾利益,量化管理,促进节约水电长效管理机制的形成。能耗管理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推进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运行。
(2)管理信息化。随着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结合自身管理的需要,高校后勤集团对于能源管理工作也做了业务的流程化定制,并依托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工业设计、环境工程等学科,自主创新、自主研发了数字化能源监管系统。数字化能源监管系统分为计量采集部分、数据传输网络、数据存储系统,以及用户交互系统等几个主要部分。完成了能耗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与展示,有效地数据处理方法提高管理中对于数据统计的需求。数字化能源监管系统的建立有效地提高了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水平,通过系统实现了能耗数据的实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即通过科技手段,实现高效管理,提高社会效益。
(3)存在的问题。如上,简述了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的两个主要方面,即制度与监管系统。制度与监管系统有效的提高了管理的水平与准确性,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下列举最为表层的三种。第一,设备的改造优化。高校中诸如学生宿舍、教学楼、实验室等用能热点比比皆是,仅就采用何种照明器具一项,就存在不同的说法,但很大一部分取自于照明器具厂家的宣传与器具参数,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能够给出设备改造优化的决策方案。第二,消缺的即时高效。在能耗估计的过程中,由于设备和人为的因素会造成故障的出现,即时做出故障报警,迅速消除缺陷是节能的重中之重。举例而言,校园供水会存在水管爆裂故障、笼头节点故障、人为使用浪费等问题,这些问题单靠人员巡检和制度约束是无能为力的,只有采用更新的技术手段,才能做到有效的管控。第三,用能指标的制定。在上文中提及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模式是根据学科门类、各单位性质、事业发展情况、使用水电需求,科学合理定量,将水、电能源消耗指标分配到各有关学院和部门,超标自负。实际上这里所谓的科学合理定量并没有可靠的数据作为支撑,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一阶段的用能历史数据“大致”确定现阶段的用量,看似合理,但并不科学,缺少合理的指标定制模型。
二、管理系统的智慧化变革与应用
对于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而言,仅就目前的数字化能源监管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智慧化的设计目的是在与管理制度不断的交互完善中,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并通过这些技术变革原有的管理模式,[1]这也包括原有数字化能源监管系统的功能,但绝不是简单的系统升级。所有的管理变革均以建立新的管理智慧化平台为基础,提供“能源管理+能源便利+校区通信”的高校能源管理云服务。
(1)信息系统的变革。第一,系统架构的改变。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所采用的传统C/S或B/S架构已经不能适应智慧化的需要。智慧化是建立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海量的数据分析,提炼决策数据。传统的系统架构,能耗数据的采集密度对于分析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加之,高校的扩招、扩建,分校机构的设立都对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提出了改变需求。就目前发展而言,其系统架构应该包含:数据采集服务、数据存储服务、关系型数据库服务和模型计算服务等部分,以及任务调度、安全管理和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底层支持。第二,存储方式的更新。系统架构的变革,为了适应更多的数据需求服务,这势必产出海量的能耗数据,随之而来的将是数据存储问题。以往的数据库服务器及热备方式很难适应海量数据的压力,建立或委托数据云存储业务将是最终的出路,有效的数据存储将是后期大数据分析的坚实基础。第三,大数据的分析,如上一、二小节所讲,系统架构的变革与存储方式的更新皆是为了海量的能耗管理数据而进行。对数据做了如此之多的支持最终为了什么?这些数据有何意义呢?答案就是大数据分析。例如,Google通过全美各地区搜索H1N1及流感相关关键字频率和分布,得出疫情暴发警报;对冲基金通过全球Twitter用户每天关于情绪的关键字进行以亿为单位的数据分析,用以为买入和抛售股票做参考依据;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警方通过数据分析,第二天抓获嫌疑犯,制止再次作案;这些都是根据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做出的决策。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准确的预测是最大的竞争力。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智慧化的核心就是对用能做出分析,根据结果做出科学的预测及决策。这也是智慧化与信息自动化的区别。
(2)应用功能的变革。目前,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的数字化能源监管系统具备实时监测用能情况的功能。智慧化依托于大数据分析及高效的分析模型为平台带来更多功能。能耗报警方面将不完全依附于计量终端的硬件功能,而是通过特定时段的用能数据分析,确定问题,并通过监控页面、短信等方式推送报警信息。例如,用水管线的查漏报警和超指标报警等。节能测算,为用能改造提供依据。通过对实验对象更换用能设备前后的数据对比分析,可以得出该改造方案及所采用的设备是否真正做到了节能。指标规划,高校能耗管理的终极目标之一是能耗定额管理。通过能耗历史数据的环比、同比,分析能耗大户用电趋势,结合人员设备总量,为能耗指标的合理分配提供支撑。系统联动,管理智慧化要求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动响应,如能耗监管系统与课表系统、宿管系统的联动数据共享,达到根据课程及生活作息数据,利用能耗模型控制重点部位大型仪器开启与关闭时间,通过能耗合理性分析,加强重点部位能耗监控。
(3)管理的最终蜕变。大数据分析带来决策与预测依据,可以对特定用户提供用能合理性分析服务;通过对线路负载数据的分析,判断线路负荷是否正常,做出警报预测,即时整改。多系统协作,将延伸能耗系统的增值服务,如用能消费的支付手段,可以结合第三方支付系统完成用能的缴费。这样,无论是实体充值点,或是移动支付,都能方便快捷完成支付动作。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智慧化带来高校能源工作由管控到服务的最终蜕变。
三、新技术驱动下的发展方向
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是智慧校园的数据核心区域,其发展中涉及的互联网(数据通讯)、移动互联网(支付)、物联网(采集传感器)、安全监控、电信(通话、短信)都在产生海量数据。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全面融入社会生活,信息爆炸已经积累到了一个开始引发变革的程度。它不仅使世界充斥着比以往更多的信息,而且其增长速度也在加快。信息爆炸的学科如天文学和基因学,创造出了“大数据”这个概念。再则,云计算已经成为当今信息技术领域中最重要的新概念,正在成为未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结合的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4]
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将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变革原有的管理模式。最终形成能耗云平台,提供大数据分析服务,能源监管将以大数据分析的结果作为决策的依据,逐步演进为智慧化能源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念根.雾霾锁城倒逼传统能源智慧变革[J].智慧城市,2014
(3):60.
[2]谢珊.学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成都电子科
技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
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与技术导则(试行)[Z].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