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剖析材料范例(3篇)
防疫剖析材料范文
2015年8月,湖北省某新建种羊场出现不明原因死亡的病例。为查明疫病发生的原因,分析可能的风险因素,及时提出防控建议,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该起疫情进行了调查。综合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和干预性措施的治疗效果,推测本次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疫苗注射、饲养方式转变和饲喂霉变饲料等一系列应激因素,诱使羊群发生呼吸道感染而死亡。
关键词:
山羊;不明原因死亡;应激;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2015年8月24日,湖北省十堰市某新建种羊场报告该场羊群出现采食量下降、高烧、咳嗽等症状,并陆续出现死亡病例。为进一步了解疫病发生经过,查明可能的风险因素,及时提出防控措施建议,调查组于8月28—29日到开展了现场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定义自引种之日起,在该种羊场饲养的成年马头山羊同时出现以下2种及2种以上症状: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或停止、高热、咳嗽。
1.2现场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和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当地羊的养殖分布,近年来疫病流行概况,发病羊场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管理模式、生产和免疫记录,以及疫病发生经过、发病后采取的干预性措施等。
1.3实验室检测对2只病死羊进行解剖,采集气管、心、肺等样品,冷藏条件下保存送检。将采集的心、肺样品处理后涂于加血清的TSA固体培养基上进行有氧细菌培养,对16SrDNA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鉴定细菌种属;将气管分泌物、肺组织匀浆液、肺灌洗液经细菌滤器过滤后接种于羊支原体专用培养基,对可疑菌落用羊支原体特异性PCR方法鉴定。对分离到的病原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
1.4数据分析对疫病的发生特征进行时间、空间和群间分布描述,分析疫病流行规律,探讨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应用EpiinfoTM7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疫病经过
2.1.1羊场概况。该种羊场位于十堰市安阳镇余咀村某座山头上,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2015年5月初步建成,规划饲养马头山羊2000只。该种羊场周边均为小山头,无养殖场户。7月17日,从邻县种羊场引入108只马头山羊,包括公羊5只、母羊103只,部分母羊怀有小羊。引种途中死亡1只母羊,到场后一周内陆续有4只怀孕母羊出现流产。饲喂初期,发现栏舍的设计不便于山羊吃草,故将2栋、3栋的山羊分别转舍至4栋、5栋,待2栋、3栋栏舍加修完毕后又分别将山羊转回(图1、图2)。引种后20%的羊只出现疑似羊传染性脓疱症状,未进行隔离饲养,经紫药水治疗后均已恢复健康。
2.1.2时间分布。7月17日引种后,该场零星发生羊只死亡,但未引起重视。此后,该种羊场在7月30日和8月14日,对全群免疫羊痘疫苗和预防羔羊痢疾、羊猝狙、羊肠毒血症及羊快疫的三联四防疫苗,注射后部分羊只出现短暂精神不振,但很快恢复正常。8月16日开始,羊只陆续出现高热、咳嗽等临床症状,严重者死亡。临死前病羊体态瘦弱、部分出现体温下降。至8月29日,全场存栏的89只成年山羊中死亡18只,隔离24只(图3)。
2.1.3空间和群间分布。现场调查发现,首起死亡病例发生在7月26日,来自2栋。截至8月29日,107只成年公羊中,42只发病,袭击率为39.3%;18只死亡,死亡率为16.8%。从发病情况看,2栋、3栋均有羊只发病,包括公羊、母羊。不同栏舍和不同性别的发病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表1)。从死亡情况看,2栋羊只的死亡情况与3栋差异显著(OR=6.41,95%CI:1.73~23.72),公羊的死亡情况与母羊差异显著(OR=25.14,95%CI:2.62~241.61),可见死亡病例在羊群中存在明显的空间和群间分布特征(表2)。
2.2实验室诊断对2只病死山羊进行现场解剖,其中1只可见心包有积液、絮状物,心肌变软;胸腔有少量黄色积液;右肺萎缩,左肺与胸壁粘连严重,有实变;另1只可见心脏有出血点,肺脏尖叶有实变,肾脏表面有少许出血点,真胃黏膜破溃、脱落,盲肠粘膜出血(图4~图7)。根据病死羊的临床表现和剖检变化,初步怀疑为支原体感染。但对肺、气管等组织样品进行支原体培养,结果为阴性。从肺、气管中分离到大肠杆菌、单胞菌和不动杆菌,经药敏试验发现,分离细菌对诺氟沙星、丁胺卡那、氧氟沙星、大观霉素、洛美沙星敏感。
2.3干预性措施8月16日,对发病羊使用青霉素、柴胡、氨基比林进行治疗,无显著效果。8月18日开始使用氟苯尼考治疗,8月24日换用恩诺沙星。将发病羊进行隔离,饲喂于1栋。采取不同栏舍饲养人员严格分开、在栏舍门口加消毒盆、每天进行一次栏舍消毒等措施。
2.4潜在风险因素分析该种羊场引种山羊来源于邻县的马头山羊种羊场,其采用的是“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本次调查的108只山羊系该公司从当地4户散养户中收购的128只马头山羊中筛选出来的,余下20只山羊继续饲喂于该公司种羊场内。通过追溯,发现剩余的20只山羊曾经出现过短暂采食量下降、咳嗽等症状,经常规用药后痊愈,说明该批羊群在引种前就已经存在呼吸系统病原菌的隐性感染。结合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初步怀疑为支原体感染,但组织样品经实验室分离检测,结果却为阴性,可能与8月16日开始连续对病羊使用青霉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药物治疗有关。8月24日换用恩诺沙星后,病情逐渐出现好转。从治疗情况看,恩诺沙星的效果较好。引种前,各散养户对羊群普遍采取半放牧的形式喂养。该种羊场引种后,羊群全部饲喂在栏舍内。饲养方式的改变使得山羊对圈养环境不适应,导致羊群生长速度减缓,对疫病的抵抗力下降。此外,现场查看还发现饲喂的小部分玉米存在霉变现象。临床解剖发现病死山羊肾脏出现局部淤血、盲肠粘膜出血,证实霉变饲料危害着羊只的健康。临床数据显示,2栋和3栋羊只的死亡情况差异显著,可能与引种前各散养户饲喂的羊只隐性感染状况不同有关。公羊和母羊的死亡情况差异显著,可能是由于公羊栏舍均靠近粪便处理沟道。栋舍外的粪便长期堆积发酵后产生的恶臭气体刺激公羊呼吸道,使得公羊的发病情况更为严重。
3分析与讨论
3.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和干预性措施的治疗效果,推测该种羊场发生的本次疫情主要是由于羊群经过长途运输,到场后经历转栏、疫苗注射、饲养方式转变等一系列刺激产生应激反应[1],诱使机体内的呼吸系统条件性病原菌产生致病力,导致羊只发生呼吸道感染,个别病羊因采食霉变的饲料使得病情进一步加重从而出现死亡。
3.2实验室从死羊的呼吸道中分离到大肠杆菌、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多为分布广泛的条件性病原菌,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导致动物发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疫病。通过药敏实验,证明分离的细菌对沙星类药物敏感,临床用药也证明了恩诺沙星对本次疫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有文献[2]报道,许多地区由于从外地引进山羊常发生山羊支原体病,病羊和隐性带菌羊是主要传染源。泰乐菌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恩诺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对支原体的早期治疗有一定的效果[3]。虽然实验室未分离到支原体,但是从发病情况和治疗效果看,不排除存在支原体感染的可能性。
3.3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对该种羊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建议:继续对病羊进行治疗,对全群羊只进行预防性用药;增加羊只的户外活动时间和光照时间,可能情况下进行半放牧饲养;停喂霉变饲料,增加全价配合饲料;改善栏舍内外环境,及时清除粪便,加强栏舍和环境的清洁消毒。9月8日,该场已无死亡病例,病羊均逐渐恢复。
3.4由于资料有限,本次调查对风险因素的分析都停留在假设阶段,无法通过数据进行验证。规模化养羊场户,尤其是种羊场应建立完善的养殖管理档案,对动物的引种、饲养、免疫、用药、诊疗等各方面都要做详细记录,便于追溯。引进的羊只需要经过严格检疫和隔离饲养,防止购进病羊或隐性感染羊。隔离期间,应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反应,增强羊只对疫病的抵抗力[5]。
3.5近年来,湖北省出台很多扶持政策,发展以牛羊产业为主的草食畜牧业。有些投资者看到有利可图,开始从事养羊业,但不懂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生物安全等知识。本次调查的种羊场,建有标准化羊舍,配有高科技设备,聘有经验丰富的养殖人员。但因场内缺乏专业兽医,当发生高烧、咳嗽这种常见疫病时,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致使疫病发展严重,最终给养殖场造成了经济损失。这提示政府在推动畜牧业发展的同时,还需强化兽医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养羊场户的防病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来华.国内动物应激发生现状及应对措施[J].中国动物保健,2015,17(12):13-14.
[2]田克恭,李明.动物疫病诊断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534.
[3]徐春光,郝永清,王明莹,等.羊支原体肺炎防治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4,3(51):81-85.
防疫剖析材料范文篇2
关键词:猪病;调查;监测
近年来,随着规模养猪的不断发展,市场流通日趋活跃,疫病传播机率也相应增高,给防疫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区内9个规模养猪较为集中的乡镇进行了主要猪病发生种类,感染流行情况及危害程度的监测调查,以便为猪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监测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调查所用主要材料为细菌分离鉴定培养基、药敏试纸(共14种)、猪瘟DOT-ELISA诊断盒、PPV-HI试验标准抗原和阳性、阴性血清、JE-HL试验标准抗原和阳性、阴性血清、PR-DOE-ELISAY诊断盒、布病SAT试验标准抗原和阳性、阴性血清等。
检测血清和病料采集于区内部分养猪场户及发病猪群的脏器、组织病料等。
1.2方法
1.2.1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临床诊断:在区内9个乡镇的部分养猪场户、与畜主兽医人员座谈、查阅病历资料、了解猪群既往发病史,现场检查和剖检病、死猪只。
1.2.2实验室细菌分离培养:当怀疑或临床为猪丹毒、猪肺病、仔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等时,采取病死猪的心、肝、脾、肺、肾、肠淋巴结、病变严重的肠段组织常规方法分离培养细菌,做出生化鉴定;并对分离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对怀疑有喘气病症状的猪群,用兽用卡那霉素可明显控制症状,剖解时肺部有明显的“虾肉样变”或“胰变”,其它脏器无明显病变,病料中未分离出其它病原菌,病料研磨处理后注射家兔而不发病者诊断为喘气病。
1.2.3非免疫猪血清抗体抽检:经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检查,怀疑有繁殖障碍性疫病的猪群,采取非免疫猪血清送检或自检,监测PPV、JE、PR、猪布病等的血清抗体,以查明感染状况。
1.2.4免疫猪血清抗体监测:除对HC免疫抗体进行监测外,对PPV、JE、PR布苗猪场(户)猪群免疫抗体进行抽检监测。
2结果
2.1几种主要细菌性疾病的调查结果
从临床发病的102个病例中分离出的大肠杆菌占32.35%(33/102),沙门氏杆菌占24.50%(25/102),猪丹毒杆菌占10.78%(11/102),多杀性巴氏杆菌占15.68%(16/102),链球菌占5.88%(6/102),金色葡萄球菌6.86%(7/102),李氏杆菌0.98%(1/102),未鉴定菌株占2.094%(3/102)。
在喘气病调查中,只发现一个养殖专业户的猪群发病,其发病率高达18.75%(6/32),而其他猪场尚未发现。药敏试验表明,本调查分离鉴定的33株大肠杆菌和25株沙门氏菌,每株都或多或少的耐受药物,在所用14种抗菌药物中,大肠杆菌较为敏感的有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先锋霉素、羟氨青霉素;沙门氏菌较为敏感的除上述四种抗菌素外,还有克林霉素。
2.2几种繁殖障碍性疾病的血清学调查结果
采取非免疫猪的血清、监测血清抗体结果如表1。
表1所列结果为区内某些有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养猪场户的抽检结果(其中PPV和JE为送检监测结果);另外,我们送检诊断猪瘟一起,发病率为38.09%(8/21),死亡率75%(6/8)。
3讨论与小结
3.1根据调查结果,目前危害我区养猪业的主要细菌性疾病有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等;此外,猪喘气病、李氏杆菌病是个别散发状态;葡萄球菌可造成继发感染。
大肠杆菌除引起仔猪黄白痢外,还常引起仔猪水肿病,在卫生不良或其它疾病发生时常造成继发感染。
在喘气病调查中,只统计了一户具有明显症状的发病猪,加之养猪户经常使用抗菌药物,基层兽医可误诊为其他疾病,统计数量较少,所以其统计发病率较实际为低。
3.2规模养猪场(户)猪,繁殖障碍性疫病不容忽视,已构成巨大威胁,主要有PPV、JET和PR。
3.3猪瘟免疫防制取得了很好成效,但个别养猪户盲目购进外地猪只,惯用“三联苗”免疫或单苗剂量不足或猪群存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感染原因,造成免疫失败。
3.4仔猪副伤寒的发生与未接种疫苗,强烈应激等原因的关系,四川、陕西等地的猪经长途贩运至本地,更易发病。
3.5本地调查,未涉及猪衣原体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萎缩性鼻炎和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但据省兽医总站调查,猪衣原体病和猪传染胸膜肺炎在我市猪群血清学抽检的阳性率分别为23.58%(25/106)和100%(30/30);AS在我市抽检阳性率为0(0/1983),省内抽检调查阳性率为3.82%(1338/35013);PRRS在省内规模化养猪场中已存在,并构成威胁。因此,上述四种传染病对我区养猪业的威胁是明显存在的。
防疫剖析材料范文
尊敬的党组织、同志们:
2022年我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新《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用心主动参加党支部组织的各种学习和教育活动,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认真回顾自己一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党员的要求还有必须差距,为此,我认真对照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及思想动态,及时查找了自己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剖析,找出原因,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一、存在的问题
1、在“学懂”上还有差距。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战略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多数时候是要求学什么就学什么,工作中用到哪部分才会学哪部分,常只局限于通读,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致使学习效果片面化,效果不够理想。
2、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对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内容和实施集中领导的基本程序理解不深、掌握不透。各部门成员存在“各管一摊”的错误思想,不敢发表意见,不能很好的参与到集体领导的工作中来。
3、破解难题站位不高,做工作有急于求成的心态,接到工作任务,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完成,而不是怎样做到最好,影响工作效果。深入基层调研不够。调查研究不深入,特别是带着问题调研、带着思考调研、带着案例调研不够,在调研中有些问题发现不及时。比如,虽然经常性深入基层调研疫情防控落实情况,但在实际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时,未考虑到地方实际,没有实施分类管理。对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进行了学习,但仍依旧存在学习不及时、开展研讨交流不扎实、不深刻等问题。
4、存在学用脱节现象,虽然经常学习五中全会精神、党中央提出的“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但往往停留于表面,对结合上级精神,结合收费站实际工作“十四五”思考不足、谋划不多,发展理念创新上,面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风险挑战,未能积极主动,打好主动仗。
5、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贯彻执行《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会继续带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旗帜鲜明地批评和纠正违规违纪言行,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通过认真的反思和深刻的剖析,存在上述问题和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从思想方面看,初心使命坚守不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没有做到全面理解、深入检视、广泛应用;从政治方面看,政治能力锻造不够。能够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但面对一些难点问题,缺少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班子自身能够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但监督的方式方法不够灵活,监督责任的落实方式比较单一,监督检查效果不明显。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明白严于剖析自己,需要一些勇气和信心,但它是对自己高度负责的一种表现,剖析自己的过程是正确认识自己、深刻认识问题的过程,是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具体行动,也是对自己的实际考验。我也明白正确认识自己个性是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错误是很不容易的。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好的一面,对于自己的弱点总事原谅的,还往往把弱点看成优点。”我觉得我不能就滞留于现状,我要做到真正剖析自己,要为自己定好位。我务必牢牢把握“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这个定义。正确地对待他人提出的各种意见,从这些意见中看清自己平常没有察觉或没有引起重视的缺点和不足,虚心理解大家的意见和推荐,解决问题,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四、努力方向及改进措施
针对检视剖析的问题及成因,下一步,将认真地分类梳理,认真地进行反思,逐条逐项推进整改。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能力。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决策部署,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能力,坚持用党中央精神分析形势、推动工作,把政治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拓展理论学习方式,深入交流学习体会和学习成果,进一步促进学懂弄通做实,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
二是强化责任担当,提升办学水平。坚持学做结合、知行合一,立足实际,科学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全力推进党建的建设,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上持续用力。
三是全面从严治党,确保清正廉洁。全面梳理健全制度规范,持续整治“四风”问题,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五、对领导班子以及领导班子成员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