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范例(12篇)
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范文篇1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开始致力于盈余管理研究,依靠其快速发展且相对有效的资本市场优势,取得了众多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较为深刻地解释了会计实务中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我国在充分吸收、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和会计准则发展的实际情况,得出了一系列被普遍认可的盈余管理研究结论。纵观国内外研究发现,学者们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手段、计量模型、后果及其防范措施等内容。在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方面,契约摩擦和沟通阻滞被认为是盈余管理存在的根本原因。资本市场动机(IPO、配股、增发、避免退市)、契约动机(报酬契约、管理层更迭、债务契约、股利契约)、政治成本动机(反垄断监管、避税、行业监管)等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动机。盈余管理的实现最终依靠管理者来完成,一直以来,学者们认为管理者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递延或者提前确认等会计手段对盈余中的应计项目进行调整来达到管理盈余的目的。会计界至今就盈余管理的内涵未形成统一认识,但大多数人将其看作是在公认会计原则(GAAP)范围内所进行的合法行为。合法的盈余管理被管理者用于获取私人利益,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因其严重背离了中立性原则,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因此,针对盈余管理产生的不良后果及其防范措施也成为盈余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盈余管理从手段上可分为应计利润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Schipper,1989)。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应计利润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更容易成为盈余管理的对象,基于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并成为盈余管理研究的主流。这可从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发展上得到体现,Healy模型(Healy,1985)、DeAngelo模型(DeAngelo,1986)、Jones模型(Jones,1991)、ModifiedJones模型(Dechow,1995)、Industry模型(Dechow&Sloan,1991)、特定应计利润模型等,以上模型均用全部或部分操控性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而忽略盈余中经营现金净流量中可能存在的控部分。Burgstahler&Dichev(1997)提出来盈余分布模型,该模型通过研究管理后的盈余的分布密度来检测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但不能说明盈余管理采用的具体手段,所以无法清楚地认识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的步骤、程度和后果等。Bruns和Merchant(1990)发现被调查者更倾向于操控真实活动(例如期末异常促销、提供更为宽松的信用政策等),而不是通过应计项目来管理盈余。Graham等(2005)发现被调查者更倾向于通过真实决策活动而不是应计操控来管理盈余,有78/%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愿意削减R&D、广告和维持费用的支出去实现盈余目标,而只有7.9/%的被调查者选择用改变会计方法(如备抵、养老金等)来管理盈余。Roychowdhury(2006)以Dechow提出的模型为基础构建了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为开展真实盈余管理研究提供了研究工具,发现近年来随着法律和制度的严格,公司倾向于以操纵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Cohen等(2008)利用Roychowdhury(2006)提出的真实盈余管理模型,研究发现萨班斯(SOA)法案前后美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发生明显的变化,由应计利润调整转为真实活动操纵的盈余管理方式。张俊瑞等(2008)发现1998年至2005年微利公司存在利用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来实现保盈目标的真实活动操纵行为。张志花和金莲花(2010)以2003年至2007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利用真实盈余管理评价模型分析了公司治理机制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有利于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此结论从侧面反映了真实盈余管理的存在。综上所述,虽然学者们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甚少,但它在实务中却备受管理者青睐,特别是在经济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等会计环境不断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真实盈余管理发生的频率和程度会不断提高,它必将引领未来盈余管理研究的方向。
二、真实盈余管理概念、动机和手段
(一)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Healy&Wahlen(1999)研究发现,盈余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构建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影响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财务报告会计数据为基础的契约的结果。Scott(1999)从经济收益观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等手段对会计盈余进行调节,以寻求对自己效用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一种行为。宁亚平(2004)认为,通过无损于公司价值的实际经营活动和交易来操纵盈余的行为或现象叫做“实际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是盈余管理全部内容的一部分,而盈余管理的整个过程并未超出财务报告的范畴,结合财务报告的目标,笔者将真实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者在公认会计原则范围内,通过改变或者构建真实交易活动来调整对外财务报告中经营现金净流量或者其他会计信息,以迎合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预期和履行受托责任的系统过程。
(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理论上盈余管理可以通过调整经营现金净流量和应计利润两条途径来实现,但由于经营现金净流量通常与公司销售和收款政策等紧密相关,与会计选择关系不大,因此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可操控性不强,而应计利润项目相对弹性较大,所以盈余管理主要依靠调整应计利润来实现(陆建桥,1999)。因此,以往的研究侧重于应计利润管理,但在变化了的会计环境中管理者们鉴于以下原因可能选择真实盈余管理:(1)会计弹性空间缩小。虽然会计准则不是导致盈余管理的根源,但毕竟是盈余管理主体乐于借用的主要工具。因此,会计准则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弹性如何,对企业管理当局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广度、深度和频度无疑是有影响的。由于会计准则的日益完善和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利用会计处理方式(应计利润管理)来管理盈余的空间将越来越小,风险也越来越大。李彬等(2010)以我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考虑行业特征对会计弹性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在不同的会计弹性下真实活动操控程度的差异,验证了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程度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得出了会计弹性大的公司较少利用真实活动操控盈余,会计弹性小的公司则更多利用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的结论。(2)受企业现有资产状况限制。应计利润管理一般通过计提折旧、计提或转回减值准备等会计方法实现对会计盈余的调整,但其运用通常必须以现有的资产状况为条件,如现有应收账款的规模、固定资产的状况、存货量的大小等,这就使其使用的范围和效果相比真实盈余管理受到更多的条件限制,管理盈余的成本上升。另外,从长期来看企业的应计制会计利润等于现金制会计利润,应计利润管理的能力存在此消彼长的事实。特定会计期间人为调增的应计项目将在以后期间转回,必将带来利润下滑,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后的“变脸”现象就是证据。(3)契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除管理者外的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通常是盈余管理的受害方,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他们在与管理者达成契约时,不再只约定会计盈余一个指标,同时加入了其他指标如现金流量指标。1999年末,中国证监会对年度报告准则做出修订,要求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中披露“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指标。2001年,证监会对公司年度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再次进行修订,要求上市公司对“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额”信息的披露,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少数上市公司不当运用权责发生制手法来操纵利润的行为。(4)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真实盈余管理知之甚少。以应计利润管理为主流的盈余管理研究已取得了丰富且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成果,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相关知识,再加上在资本市场多年来的“战斗经验”,对传统的盈余管理手段已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而对会计理论界很少涉及的真实盈余管理知之甚少,加之真实盈余管理可能发生在每年的任何时间,根本无法区分效率性的业务构建与机会主义的业务构建,隐蔽性更强。管理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必然带来盈余管理手段由传统走向创新。
(三)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包括:(1)债券转换为股东权益。企业在筹集长期资本时通常会考虑筹资成本、到期还款压力、限制条款等因素以期优化资本结构和降低未来期间的财务风险。可转换公司债券因具有债券和股票的双重性,而成为较好的融资方式。当企业经营业绩欠佳时,企业可能会与债券持有者协商按期或者提前进行债转股,从而减少当期利息支出和现金流出,提高企业当期的盈利水平。(2)关联方交易。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对关联方关系的认定、关联方交易披露的范围及内容都给出了严格的规定,并且列举了10种情况属关联方交易,以防企业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盈余。这种近乎严密的规定,反而给了管理者可乘之机,只要不属于准则中规定的10种情形,就不需按准则的要求进行披露,因而管理者往往通过关联方交易的非关联化实现对盈余的管理。当上市公司面临退市(ST、*ST)危机时,关联方会通过管理方交易盈余管理向其输送利益,人为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帮助其保牌;当上市公司需要获得配股和增发新股的资格时,关联方也会通过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向其输送利益,帮助其保配、保发(孟焰、张秀梅,2006)。(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由于此两类交易中可能涉及公允价值的估计问题,为避免同时考虑应计利润管理的影响,可假设公允价值的估计是中立无偏的。企业可以通过此两类交易获取收益,达到优化盈余的目的。戴德明、陈放(2009)对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实证研究后认为,营业外收入仍是亏损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灾区”,其中最常见的是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4)股票回购。企业发行在外普通股每股收益(EPS)等于归属于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当期净收益除以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企业可以通过回购发行在外的普通股,以提高EPS。在资本市场中EPS会直接影响股票价格,当管理者预计EPS水平达不到市场预期时,为了防止股票价格的大幅下跌,有可能采取回购股票的方式,提高每股收益水平,迎合市场预期。(5)调整酌量性费用。酌量性费用是指可由企业管理者自行决定支出水平的费用项目,如R&D支出、广告支出和维修开支等。这些费用支出通常是面向未来的开支,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潜力,而对当期生产经营能力影响较小。为扭转当期亏损或利润下滑的不利局面,追求短期利益,管理者可通过减少当期的酌量性费用支出水平,调增当期盈余。这种急功近利行为的短期效果明显,但牺牲了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力,损害了公司价值。(6)销售操控。销售操控通常指企业异常地削价促销和放宽信用条件等行为。异常削价促销会导致下一会计期间市场需求冷淡,可能形成客户对企业降价销售的预期。而由于信用门槛的降低,会带来大量的应收款项,极易发生坏账损失。张俊瑞等(2008)研究发现微盈公司存在利用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来实现保盈目标的真实活动操控行为。(7)生产操控。按现行成本核算制度的规定,产品成本由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部分构成。一定期间内企业生产的所有产品共同分担固定成本,当产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固定成本不变。因此,企业通过提高会计期间内的产品产量可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在销量确定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增加产量即可实现当期盈余的增加。产量的增加也会造成存货存量增加,占用大量资金和降低资金利用效率,存货发生减值和损毁的可能性增大。Roychowdhury(2006)发现,公司为了避免年报亏损通过价格折扣暂时促进销售增长、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商品销售成本、通过减少酌量性费用来增加报告中的毛利等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8)资产处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准则(CAS8)明确规定长期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在持有期间不可转回,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管理盈余的发生,但这并未将利用资产减值调整盈余的路完全切断。企业可将已计提减值准备的长期资产予以处理,转销计提的减值,变相转回减值,增加盈余。另外,新准则中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计入所有者权益,直到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者为达到期望的盈余水平,就有可能违背当初的意图,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释放其中的利得或者损失。另外,除上述手段外,管理者还可通过获得一次性税费返还、临时收回被占用资金以及延期支付货款等操纵经营现金净流量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三、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一)正常预期水平测算Roychowdhury(2006)在借鉴Dechew等关于盈余与现金流量关系研究后,提出的模型推导出经营现金流量、酌量性费用和生产操控的正常预期水平,用实际偏离预期的异常经营现金流量、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酌量性费用计量真实盈余管理水平。
(二)异常值测度分行业运用OLS法分别估计出模型(1)、(2)和(3)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α,将回归系数α回代到模型(1)、(2)和(3)中,计算出各年度公司样本的回归值,并以其各年度对应的实际值减去回归值,得出异常值,模型如下:
其中:CFO表示经营现金净流量;A表示总资产;S表示销售收入;?驻S表示销售收入变动额;DISEXP表示酌量性费用,是营业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PROD表示生产成本,是销售成本与存货变化之和;ACFO表示异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ADISEXP表示异常酌量性费用;APROD表示异常生产成本;?灼表示误差项;α表示回归系数;下标i表示公司,j表示行业,t表示年份。
四、结论
盈余管理作为一种合法行为在企业活动中普遍存在,但其损害了众多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有时其危害性不亚于会计造假,因而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是制定保护利益相关者法案的参考和依据,但当前会计理论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方向与会计实务脱节,对实务中大量存在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缺乏足够的关注,尤其是对真实盈余管理后果的认识尤为不足。
参考文献:
[1]张俊瑞、李彬、刘东霖:《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研究——基于保盈动机的经验证据》,《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年第5期。
[2]黄梅:《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评述与展望》,《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3]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会计研究》2000年第9期。
[4]秦荣生:《财务会计新课题:盈余管理》,《当代财经》2001年第2期。
[5]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会计研究》2004年第9期。
[6]李彬、张俊瑞、郭慧婷:《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管理评论》2009年第6期。
[7]张祥建、徐晋:《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南开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8]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9]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9年第9期。
[10]孟焰、张秀梅:《上市公司管理方交易盈余管理与关联方利益转移关系研究》,《会计研究》2006年第4期。
[11]HealyP.MandWahlenJM..AReviewoftheEarningsManagementLiteratureanditsImplicationsforStandardSetting,AccountingHorizons,1991.
[12]SchipperK..CommentaryonEarningsManagement.AccountingHorizons,1989.
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盈余质量;信息观;计量观
国外学者把对盈余质量理解分为基于决策有用的信息观和基于决策有用的计量观,基于决策有用的信息观认为,盈余是一种包含多种信息的信号,市场上报酬率和股票价格的变动可以作为信号作用替代变量。因此学者用盈余的持续性、可预测性和平稳性的时间序列特征对盈余质量进行界定和评价。
基于决策有用的计量观则立足于会计报表的项目构成及其关系,强调如何通过更为有效的会计计量方法反映企业真实的经济活动,增加由会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从会计报表的角度定义盈余质量,即盈余与现金流量的关联程度。两者分离程度低,即盈余中所含有的现金流量比例越高,就认为盈余质量越高。因此西方对盈余质量的计量就是从这个角度展开的。
1国外基于决策有用的计量观
1.1总应计项目
DeAngelo(1986)提出总应计项目的变化可以用来衡量盈余质量。但是以应计项目为基础形成的盈余质量概念与FASB基于持续性、可预测性、平稳性的盈余质量概念并不一致,也不可能趋同。
1.2盈余管理程度
以盈余与现金、应计利润的关联程度作为盈余质量的测度变量。应计利润是权责发生制会计所核算的盈余和收付实现制会计所核算的盈余之间的差额。盈余由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应计利润两部分组成,应计利润又分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与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NDA)。盈余与现金、应计利润之间的关联程度不仅反映出企业经营的某些特征,更是会计确认计量和会计政策选择,甚至是盈余管理的集中反映。
对于盈余管理的衡量,Healy以总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但这种方法忽略了应计利润中不可操纵的部分;Deangelo则以应计利润的变动部分来衡量盈余管理,但该方法无法控制经济情况改变对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影响;Jones、Dechow和Sloan等都倾向于以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的变量;而DechowandDichev,HribarandCollins,WhisenantandYohn等则认为,会计盈余中的现金比应计利润具有更高的信息含量,并以应计利润与经营现金净流量的比值来判断盈余质量,该比值越高表示盈余质量越低。总的来说,盈余中应计利润部分越少,特别是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越少,经营现金流量越多,则盈余质量越高。
琼斯模型以盈余质量为出发点,经过盈余管理环节,最终又回到盈余质量,该模型后来被大量用于盈余管理的识别和评价。琼斯模型以及修正的琼斯模型验证了应计项目回归残差可以用来反映盈余管理的程度,盈余管理程度又被认为与盈余质量呈反向关系。Dechow,Sloana和Sweeney(1995)通过对四个重要模型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修正的琼斯模型对于识别盈余管理最为有效。
1.3应计项目水平
Sloan(1996)和HougeandLoughran(2000)都认同会计盈余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提供可靠且相关的现金流量信息部分和应计项目部分,所以应计项目水平可以作为盈余质量的表征变量,并且通过研究发现,应计项目水平与股票收益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1.4会计政策选择
Teohetal(1998)年研究了短时期内减少坏账准备或折旧对于盈余持续性的影响。类似的还有BeaverandEngel(1996)对于减少贷款减值准备影响的研究,Moehrle(2002)对高估重组费用影响的研究等。他们对盈余质量的界定基本上仍属于决策有用观,但更强调会计计量方法的影响。
Penman和Zhang(2002)研究了保守会计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为会计报表层面盈余质量的研究和评价开启了新的思路。他们设计并采用保守会计程度指数计算得出盈余质量指数,将资产负债表信息与收益表信息联系起来,进而将盈余质量的影响扩展到资本市场中对股票报酬率的影响上。
2国内基于决策有用的计量观
2.1从利润的各构成部分对利润总额的比重,评价盈余质量
王志台采用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作为永久性盈余的表征变量,以主营业务利润比重(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作为盈余持续性的衡量标准,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了研究。贝洪俊(2002)从主营业务利润分析盈利质量,公司的盈利质量与主营业务利润持久性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2从盈余的收现量,评价盈余质量
储一昀、王安武(2000)采用现金制下的指标与应计制下的指标作对比。计算两者的差额,从而判断利润的含现量。他们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多角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盈利的获得和现金的流入并不同步,而且存在一定的盈利操纵行为。
储一昀与王安武从盈余与经营现金流量联系的角度出发,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问题。他们认为,盈余质量反映盈利的确认是否伴随相应的现金流入,只有伴随现金流入的盈利才具有较高质量,具体表现为以应计制为基础计算的有关盈利指标数值与以现金制为基础计算的有关盈余指标数值的设计出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四组8个指标,通过计算这些指标在应计制与现金制下的差额来反映盈余质量。
耿建新等从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较角度来发现违规公司报表的特点,寻找信息不实公司的预警信号。研究发现,当企业在经营业绩下滑时,若进行盈余操纵,其净利润现金差异率会显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因此净利润现金差异率既可以作为一个盈余质量指标,也可以作为一个预警监控指标。
周建波选用了经营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变化、存货、坏账准备、应收账款、毛利、销售及管理费用、非经常性损益等8个指标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盈余质量的综合得分值,并通过回归分析,检验各指标以及盈余质量综合得分对股票回报率和未来盈利的增量解释力。
王庆文以1998—2002年沪深两市A股为样本,以应计利润作为盈余质量的表征变量,研究其对公司下一年度盈余及未来两年内股票收益的影响。
2.3构造多指标模型,评价盈余质量
苟开红(2005)从相关性和可靠性出发,选取了四项指标,构建了一个盈余质量的评价模型,这四个指标是:①预测价值;②及时性;③无偏性;④表象真实性。把上述4个指标通过换算,采用百分制形式,最高分为1O0,最低分为0,得分越高质量越好,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建立以可靠性为核心的收益质量指数模型。
孙晖,李峰建立了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系统,从多维度来全面评价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盈余质量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盈余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如实表述、中立性。
陈收和唐安平从财务分析角度,选取了持续性、成长性、稳定性、现金保障性、安全性、可靠性、公司治理效果和行业特性8个方面共22个指标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就盈余质量对股票收益的解释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在典型的盈余——收益率模型中加入22个盈余质量评价指标。
综合上述观点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外对盈余质量的内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有人强调真实性、有人强调现金保障性、有人强调持续性、有人同时强调几个方面。国内学者王志台、储一昀和王安武、耿建新、王庆文都只是从单一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实证分析;周建波、陈收和唐安平考虑的因素比较全面,但没有系统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进。
在最新的实证研究中,我国学者多采用西方学者论证成熟的盈余质量模型,如盈余反应系数、琼斯模型、应计项目等。但是利用模型评价不同行业间公司的盈余质量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我国目前盈余质量相关性方面的研究有基于委托理论,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中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盈余信息含量的关系。朱星文,蔡吉甫,谢盛纹(2008)发表了公司治理、盈余质量与经理报酬研究,他们用操纵性应计利润指标反映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并且选取截面修正的琼斯模型来估算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
毛洪安(2008)发表了管理股权、会计选择与盈余质量研究,根据异常应计项目框架和修正的Jones模型,以1995—2004年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上市公司管理股权通过会计选择影响企业的盈余质量进行了分析。
王建华(2008)发表了上市公司最高决策者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作者采用的盈余质量评价模型是以Easton和Harris提出的盈余反应系数为基础,并考虑我国上市公司的行业经营环境,引入行业变量,得到基本模型。即作者运用盈余反应系数来度量盈余质量。
盈余反应系数是根据当期的盈余变动情况预测未来市场回报的能力,是从市场反应的角度对盈余质量进行度量和评价,它度量的是盈余质量的反馈价值。检验盈余对股票超常收益的影响程度通常要采用回归分析法,盈余变量的回归系数即盈余反应系数可以反映公司盈余质量的市场认可程度。
从外部大股东视角,研究控股股东或机构投资者持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早期的论文直接研究控股股东或机构投资者与盈余质量的关系,近年来学者从控股股东对公司资金的掏空和支持,关联交易方面,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周晓苏,张继袖,唐洋(2008)在控股股东所有权、双向资金占用与盈余质量一文中,综合考虑每个行业面临的不同风险,用行业应计项目的中位数调整个别企业的应计项目作为盈余质量的表征变量。这个指标一方面符合盈余质量的思想,有现金流保障的盈余是高质量的,是经营现金流和收益比率的变形;另一方面,该指标调整了行业因素,相当于剔除了行业的非操控性应计项目;同时该指标相比应计项目的变化多了一期数据,增加了样本量。
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范文篇3
【关键词】股票估值方法
在股票市场上,我们看到的股票价格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为什么有的投资者会去购买价格几百元的股票,而对价格几元的股票不感兴趣呢,难道几元的股票不比几百元的股票要便宜吗,为什么股票价格会出现波动呢。内在价值理论告诉我们,股票有它的内在价值。在投资之前,需要将股票的内在价值与其市场价格加以比较,当投资者认为一只股票的价值高于它的市价时,他应该买入该公司的股票,因为股票被低估,反之则卖出。股票的内在价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公司盈利能力越强,发展前景越好,公司的内在价值就越高,反映在股价上,其股票价格就越高,反之亦然。
研究股票的估值,实质就是研究其内在价值,即这家公司的股票应该值多少钱。知道了股票价值,投资决策的过程就变得简单明了:首先分析股票定价,其次比较股票价值与它的市场价格,最后做出买卖决策。
股票估值方法多种多样,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其分为两大类,即绝对估值法和相对估值法。相对估值法,也被称作“可比公司法”,即参考一些同类并上市公司的重要数据指标,特别是业务及规模类似的上市公司,进而确定本公司的估值区间。相对估值方法包括市盈率估价法(P/E)、市净率估价法(P/B)、市销率估价法(P/S),企业估值倍数法(EV/EBITDA)等。绝对估值法又被称作“折现法”或“贴现法”,主要包括股利折现模型(DDM)和折现现金流模型(DCF)。折现现金流模型又被细分为股权自由现金流模型(FCFE)和公司自由现金流模型(FCFF)。
相对估值法反映的是以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股票价格,当市场对股票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公司股票的发行价格会高,反之则低。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经济景气时公司股票的发行价格会定得高些,在经济低迷时则低些。绝对估值法体现的则是公司内在价值决定股票价格,根据企业的整体估值水平来确定每股价值。接下来,我们将介绍这两类估值方法的具体内容。
一、相对估值法
(一)市盈率估值法
市盈率(P/E)是指某只股票的每股市价与其最近一期(或未来一期)的每股收益的比值,其单位是“倍”,计算公式如下:
市盈率=当前每股市场价格/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通常指每股净利润,也即每股税后利润。对于投资者来说,市盈率指标的现实意义是指,在假定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其通过获取企业税后利润全部回收二级市场的投资成本所需要的年数。采用市盈率指标进行股票估值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相对性的优点,但该指标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由于同类行业规模不同,经营市场细分不同,等等,同类企业的市盈率只能做一个大致的参考,不可照搬照抄,加之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收益并不稳定,市盈率也呈现出波动性。为了更好地了解公司经营及发展状况,人们又对市盈率进行了细分,包括静态市盈率、动态市盈率和滚动市盈率等,其表达式如下:
静态市盈率=当前每股市场价格/上年度每股税后利润
动态市盈率=当前每股市场价格/预计本年(或未来某年)度每股税后利润
(二)市净率估价法
市净率(P/B),是指每股市场价格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市净率=每股市场价格/每股净资产
采用市净率法估值时,首先应根据审核后的净资产计算出发行人的每股净资产,其次根据二级市场的平均市净率及发行人所处的行业情况、发行人的经营状况及其净资产收益率等拟定估值市净率,最后依据估值市净率与每股净资产的乘积决定估值。
除了上述两种估值方法外,相对估值法还包括市销率估价法和企业估值倍数法。市销率指标能够告诉投资者每股收入能够支撑多少股价,或者说单位销售收入反映的股价水平。该项指标既有助于考察公司收益基础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又能有效把握其收益的质量水平。企业估值倍数法在使用的方法和原则上与市盈率法大同小异,只是选取的指标口径有所不同。企业估值倍数法使用企业价值(EV),即投入企业的所有资本的市场价值代替市盈率法中的股价,使用折旧摊销息税前利润(EBITDA)代替市盈率中的每股净利润,在此不再一一介绍。
相对估值方法简单易用,可以快速获得被评估资产的价值,特别是当市场上存在大量“可比”资产在进行交易,并且市场对这些资产的定价相对稳定的时候。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用相对估值法时也容易产生分歧,这主要是因为“可比公司”的选择是一个主观概念,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公司。此外,该方法常常忽略了决定资产最终价值的内在因素和假设前提。
二、绝对估值法
(一)股利折现模型
由于相对估值法容易受同类公司的影响,在市场低迷或高涨的时候整体容易被低估或高估。折现法主要是对公司的内在价值进行评估,不存在受其他公司估值状况的影响。折现模型的理论基础是任何资产的内在价值是由这种资产的拥有者在未来时期中所能得到的现金流量决定的。换句话说,即任何资产的价值等于其预期未来全部现金流的现值总和。股利折现模型的公式如下:
上式中:V表示股票的内在价值;Dt表示在未来时期以现金形式表示的每股股利;k表示在一定风险程度下现金流的贴现率。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公式确定股票的内在价值时存在一个困难,即必须准确预测未来所有时期的股利现金流,这是很难做到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使用股利折现模型时通常加上一些假设将其简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模型。使用较多的有零增长模型、不变增长模型等。
零增长模型是假定在未来无限期内每年支付的股利都是一个固定数值,即股利零增长,这样贴现现金流公式变为(数学推导略去):
D0上式中:V表示股票的内在价值;表示在未来无限期内每年支付的股利;k表示贴现率,可理解为投资者要求的必要的收益率。
不变增长模型是假定未来支付的股利每年按不变的增长率增长,这样贴现现金流公式变为(k>g,数学推导略去):
上式中:D0表示第零年支付的股利,D1表示第一年支付的股利;g表示股利每年的增长率;k同上,其通常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得出。
(二)折现现金流模型
折现现金流模型包括公司自由现金流模型(FCFF)和股权自由现金流模型(FCFE),这两个模型都涉及自由现金流这一概念,只是一个为公司自由现金流,一个为股权自由现金流。前者侧重公司的整体价值,后者则注重公司的股权价值。公司自由现金流的计算公式如下:
公司自由现金流=(税后净利润+利息费用+非现金支出)-营运资本追加-资本性支出
其经济意义是:公司自由现金流是可供股东与债权人分配的最大现金额。在FCFF模型一般形式中,公司价值可以表示为预期FCFF的现值:
如果公司在n年后达到稳定增长状态,稳定增长率为gn,则该公司的价值可以表示为(数学推导略去):
其中:FCFFt=第t年的FCFF;WACCn=稳定增长阶段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t从1至无穷大。知道公司的价值之后,用公司价值除以发行后的总股本就可以计算出公司的每股价值。
股权自由现金流是指在除去经营费用,税收及本息偿还以及为保障预计现金流增长要求所需的全部资本性支出后的现金流,用于计算企业的股权价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股权现金流量=实体现金流量-债权人现金流量
计算出股权自由现金流之后,便可以计算出公司的股权价值,其计算公式和公司自由现金流模型类似,只需用FCFE替代上式中的FCFF即可。对于WACC的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WACC=E×(1-α)+D×α
其中,WACC是指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也就是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计算得到的收益率(或称之为折现率);E表示股权成本;D表示债务成本;α表示公司资产负债率。我们简单地以资产负债率作为公司债务的权数,如果更严格地计算资本成本,我们需要计算股权和债务的市场价值,然后计算股权和债务的权数。
折现现金流模型也有其局限性,对一些公司并不适用。例如陷入财务危机的公司,通常这些公司没有正的现金流,或者是难以正确地估计现金流量;收益呈周期性分布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因周期性的原因,收益时高时低,对未来现金流的估计容易产生较大偏差;正在进行资产重组的公司。这类公司面临资产结构、资本结构及红利政策等方面的较大变化,既影响未来现金流量,又通过公司风险特性的变化影响贴现率,从而影响估值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钱枫林.中国股市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4(03).
[3]张卫东,谭晓蓉.中国证券市场投资价值分析[J].财经科学,2002(01).
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范文篇4
【关键词】盈余质量;内涵研究;会计信息质量;实证研究
目前,关于盈余质量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并且多是盈余质量与股权结构、独立董事设置、外部审计等公司治理和外界影响因素关联研究,而对盈余质量自身内涵研究则愈来愈少,这容易迷失研究方向。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和盈余质量实证研究变量两方面论证了盈余质量的内涵,证实了如实反映是盈余质量的基础,相关性是盈余质量的灵魂。
一、基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盈余质量内涵研究
我国在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了8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其中可靠性和相关性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并在可靠性要求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见,如实反映是可靠性的灵魂。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80年颁布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该公告明确了在决策有用性的目标前提下,会计信息主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而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及时性、公允表述、可验证性和中立性是次要的质量特征。2010年9月,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了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取代了原第1号和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该公告中,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为三个层次:基本质量特征、增进质量特征和约束条件。基本质量特征指相关性、重要性和如实反映;增进质量特征有可比性、可稽核性、及时性与可理解性;成本与效益则是约束条件。如实反映取代了可靠性,使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描述更加准确。重要性应属于相关性的内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也于2010年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与FASB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基本一致,因为这两个公告是FASB与IASB联合工作的结果。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相关性和如实反映是会计信息首要与基本的质量特征要求。盈余是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最为关注的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如实反映自然也是盈余质量的基本质量特征要求,即在公认会计原则基础上,盈余如实反映了企业经营成果及其产生过程,同时与决策者决策所需信息相关,降低决策人的决策风险,就是高质量盈余;反之,则是低质量盈余。如实反映是对两个过程的如实反映:一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二是会计基本处理程序。在实证研究中,盈余质量变量的选择也反映了这两个基本质量特征。
二、基于实证研究变量的盈余质量内涵研究
(一)盈余的持续性
盈余按其持续性可分为三类:永久性盈余、暂时性盈余、与价格无关的持续性为零的盈余(RamakrishnanandThomas,1991)。永久性盈余是企业的核心盈余,按照企业经营发展规律,永久性盈余在企业未来是可持续的。暂时性盈余则只影响当期收益,不会持续到下期。持续性为零的盈余虽会影响当期盈余但不会改变企业的现金流量,所以不会影响企业的价值。会计核算如果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流程如实反映,则持续性会在上下期盈余之间有所体现,用公式表示为:
Earningst+1=?琢+?茁1Earningst(或?茁1CFt+?茁2Accruals)+?着t
(1)
Earningst为t期的盈余,Earningst+1为t+1期的盈余(下同)。系数?茁1即表示持续性,该系数越大,盈余持续性越强,盈余质量越高(或将盈余分为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部分,?茁1、?茁2分别表示这两部分持续性)。利用盈余的持续性,可对企业未来的盈余或现金流量进行预测,从而能够相对准确地评估企业的价值。而盈余具有持续性,是会计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如实反映的结果,是企业经营规律的体现。
(二)盈余管理导致盈余的平滑性
此处盈余的平滑主要指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而导致的盈余平滑。管理层利用盈余管理手段进行盈余平滑,使盈余质量表面看更好一些,实则降低了盈余的信息含量(Leuz,2003),降低了盈余的预测能力,不能如实反映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商业模式以及所处的经营环境。Leuz等(2003)提出了辨别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而导致盈余平滑的方法,即:σ(Earnings)/σ(Cashflows),盈余变动的标准差/现金流量的标准差,比值如果较小预示着管理层进行了收益平滑。因为经营现金流量不容易操纵,虽然现金流量对当期业绩的反映不全面,但是它的波动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经营模式及外部环境对经营的影响,应与收益波动有相一致的趋势,即两者标准差比值应接近1,如比值偏小,意味着经营收益波动小,比较平滑,而经营现金流量则波动较大,管理层进行了盈余管理。此指标也是从如实反映角度检验盈余质量。
(三)应计利润法
应计利润法是实证研究中评价盈余质量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假定现金流量为真实,通过对应计利润真实性的评估进而评价盈余质量,亦是基于如实反映评价盈余质量。已有的研究计算应计利润采用如下方法:
应计利润=盈余-现金流量净额
应计利润=(非现金流动资本)=(流动资产-现金-流动负债)
应计利润=(净经营资产)=(资产-现金-负债)
还有的研究使用特定的应计项目,如债权债务项目的变动等。
采用应计利润评价盈余质量时,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绝对值评价:较大的、非常的应计利润代表低质量盈余;二是区分正常与非正常应计盈余,研究者使用模型区分正常与非正常应计盈余:如Jones(1991)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Dechow,SloansandSweeney,1995)、行业业绩配比模型(Kothari,LeoneandWasley,2005)。目的就是区分出非正常应计盈余,非常应计盈余大则盈余质量低。
(四)分布检测法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分析盈余或以盈余为基础计算相应的比率在特定数值附近分布来检测盈余质量。这些特定数值可能是:零;财务分析师的预测值;上年盈余;监管部门核定的“入门标准”(如我国股票市场增发股票要求的最低利润率等)。已有研究表明,如果在这些数值附近出现比正常预期较多或较少的观察值,则说明企业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操纵了盈余,盈余质量将降低。该种方法也是从如实反映方面评价盈余质量。
(五)应计模型残差法
使用应计模型的残差评价盈余质量,先是基于如实反映角度,后是基于相关性角度。DechowandDichev(2002)根据应计盈余与上期、本期与下期现金流量的关系,推导出应计盈余与现金流量之间的模型,即:WCt=b0+b1×CFOt-1+b2×CFOt+b3×CFOt+1+?着t,WCt为流动性应计,CFO为相近流量。?着t代表回归残差,表明流动性应计和现金流量不相匹配程度,并用其绝对值表示不相匹配的程度,这是基于如实反映角度评价盈余质量。JenniferFrancis,RyanLaFond,PerOlsson和KatherineSchipper(2005)将盈余质量定义为残差的标准差,将盈余质量作为影响资产定价信息风险因素的表征变量,即残差数值大小不再作为评价盈余质量的标准,而将5年残差的波动情况作为评价盈余质量的依据。残差值很大,但是波动较小,投资者能够合理的预计到,带给投资者的风险较小,盈余质量仍然是好的。从残差的波动性评价盈余质量,则是从与决策者相关角度进行评价的。
(六)盈余反映系数
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能够帮助决策者做出有效决策,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盈余本身就是利益相关者最为关注的会计指标,所以其对决策者有用性不言而喻。相关性最为直接的实证变量就是盈余反映系数,即:Rt+1=?琢+?茁(Earningst)+?着t,Rt+1为t+1年的股票回报率,?茁为盈余反映系数,该值越高,说明盈余的信息含量越高,盈余质量越好;该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越好,即R2越大,说明盈余的价值相关性越强。
三、结论
综上分析,无论是从会计信息质量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证研究变量方面,如实反映和相关性是盈余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在二者关系中,如实反映是基础,盈余指标自身相关性较强,只要是如实反映的盈余,就会有益于决策者做出决策,所以,相关性是盈余自身灵魂所在,只要是如实反映的盈余,其相关性自然是最强的。所以,在盈余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均不能脱离如实反映与相关性这两个基本特征。否则将会迷失研究方向,将研究引入歧途。
【参考文献】
[1]Dechow,Pe..etal.,Understandingearningsquality:Areviewoftheproxies,theirdeterminantsandtheirconsequences[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10(9).
[2]王化成,等.中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范文1篇5
关键词:盈余重述;异常应计;异常经营现金流;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92(2011)03-0032-05
ErrororManipulation?
――AttributionofEarningsRestatement
CHENLi-ying1,LIWan-li1,2
(1.SchoolofManagement,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2.AccountingSchool,ShanghaiInstituteofForeignTrade,Shanghai201620,China)
Abstract:Areearningsrestatementsduetoinnererrororintentionalearningsmanipulation?Thispaperstudiesthemotivationofoverstatedcompaniesmisstatingfinancialreports,andexamineswetherrestatedcompaniesmanipulateannualearningsusingaccrualandcashflow.Theresultsshowthatoverstatedcompanieshavehigherdiscretionaryaccrualandlowerabnormalcashflowfromoperationscomparedwithno-restatementcompaniesinrestatedyears,indicatingthatrestatements’companieshaveusedaccrualandrealearningsmanagementactivitiestomanageearnings.
Keywords:earningsrestatement;discretionaryaccruals;abnormalcashflowfromoperaions;realactivitiyearningsmanagement
1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倾向于重述以前年度的财务报告,以美国为例,1997~2006年10年间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数量增长了18倍,由1997年的90件增长为2006年的1577件[1]。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年报重述行为近年来达到了高峰,严重时占到了全部上市公司数量的21.14%[2]。重述的泛滥及其造成的重大影响引起了监管层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探寻重述的深层次原因,挖掘重述的本质,从根源上减少重述的发生成为理论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重述源于之前财务报告的误述,因此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在于财务报告误述为什么发生,通过分析被重述公司误报财务报告的原因来研究重述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对此,学者们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重述源于被重述公司的内部错误,由会计体系问题、会计准则和会计业务的复杂性及大量判断的应用引起。另一种观点认为,误述是公司有意的、在准则弹性范围内合法的信息操纵。大多数学者赞同第二种观点,认为重述源于被重述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我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制度环境,分析上市公司重述的本质,研究上市公司重述的深层次原因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财务信息不敏感,探寻被重述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有利于投资者识别重述背后隐藏的实质问题,更好地决策。对监管机构来说,研究重述是错误还是公司的信息操纵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完善相关的披露制度。
基于此,本文以高报收益(指以前年度财务报告高报会计收益,重述公告中调低之前年度的会计收益)的盈余重述(EarningsRestatement)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盈余重述发生的原因,探究重述是否归因于公司的盈余管理。本文的贡献在于,针对国外学者对盈余重述原因的争议,以我国独特制度环境为背景,研究了盈余重述的产生原因,得出了反映我国实际情况的结论,弥补了国内现有研究的不足;其次,以应计和现金流两方面结合来衡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考虑到了公司利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操控盈余的可能,丰富了该领域的现有研究;最后,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给投资者以启示,对监管部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文献回顾
Michael将财务报表的错误陈述划分为2类:错误(Errors)和违规(Irregularities),他认为,错误指偶然性的不准确,违规是人为故意的不正确[3]。二者的性质和后果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区分重述中的违规和错误[4]。早期研究财务报表错误表述的学者认为,财务报告误述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财务人员失误或簿记错误,GAAP原则的误用,判断错误,不充分的会计知识或会计信息的缺乏,应计错误、算术错误等。上述原因都可归为公司的内部错误。Plumlee等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重述由基本的公司内部错误引起,小公司更是如此[5]。错误频发进而导致重述主要是因为会计准则及会计交易越来越复杂[6],一方面,新的会计制度及具体准则不断出台,会计应用指南不断增多,准则制定机构周期性地改变会计准则的解释,另一方面,公司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商业环境,会计交易不确定性增加,尤其是当公司涉及并购、投资、权益、资本资产等复杂业务时,这些因素客观上都增加了公司发生会计错误的可能性。另外,准则自身存在的某些漏洞以及财务人员执行准则时判断力的失误都可能造成财务报告发生差错[5]。
大多数的关于财务报表重述的研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财务重述的原因归结为管理层有意识的盈余管理。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压力是是激发公司采纳激进会计政策的重要因素,如以较低的成本筹集外部资金,宣告持续的盈余增长,达到财务分析师的盈余预测目标等[7],重述一般发生在盈利下降或比同行业公司利润低的时期,表明管理层试图掩盖盈余下降,是管理层为了补偿契约或迫于资本市场的压力而操纵信息的一种机会主义行为。此外,对高管层权益基础上的激励补偿计划提高了财务报表误述的可能性,当公司筹集新的债务资金或权益资金时,成本增加,财务报表误述可能性也会增大[8]。重述公司往往有较高的应计水平,因此,异常应计可以作为预测、检验公司是否会发生重述的重要指标[9]。Ettredge等检验了重述公司财务报告被错误表述前的资产负债表膨胀系数,发现其膨胀系数较高,从而证明重述归咎于公司之前年度有意的盈余管理行为[10]。
尽管学者们对引起财务重述的潜在原因观点不同,但都是基于本国不同的制度背景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鲜有系统研究我国会计重述原因的文献,在研究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盈余操纵行为时多通过衡量公司是否存在保盈、摘帽、配股等动机进行检验,样本区间较短。本文拓展了研究区间,采用应计和现金流两方面检验公司重述前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重述行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3研究假设
本文主要研究重述是否归因于盈余操纵。选择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是因为盈余是公司财务报告最敏感最核心的部分,最受投资者关注,Graham[11]的一项调查发现,财务经理们格外关注公司是否能达到盈余目标,为了达到目标,他们愿意操纵盈余,即使这种操纵会减少公司价值。高报盈余的公司在盈余重述公司中更具代表性:本文统计的近700个重述公司中,高报盈余的公司有498个,约占总样本的70%。借鉴Plumlee[5]的研究方法,本文分析了公司的重述公告,发现只有82家公司承认或被监管机构发现存在操纵盈余行为,另外约84%的公司都将重述归结为公司业务复杂、对新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理解不深、公司内控不严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属于错误范畴。事实是否如公司所宣告的,本文将通过验证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给出答案。
公司盈利由现金流量和应计两部分组成,应计利润内生于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具有较大的操纵空间,因此管理人员常利用应计利润来管理盈余,即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的弹性和空间来粉饰公司业绩,如通过减值准备或折旧来管理盈余。学者们常用操控性应计来衡量盈余管理水平。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面临一系列资本市场的压力,如保持较高的增长、维护自身声誉、达到配股条件,以及各种契约的约束,在公司业绩不佳或难以达到预期时往往会进行正向的盈余管理,以调高盈余。由于应计更主观,不影响现金流,成本较小,所以更易纵。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被重述年度(财务报告被误报年度)有更高的操控性应计。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经营现金流比应计更具持续性,对公司的经营绩效更敏感,能更好地衡量公司的异常行为,因此更适合检验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低水平的异常现金流意味着公司差的经营绩效,反映了非预期的绩效,往往会对公司管理层施加压力,迫使其操纵盈余。异常现金流与异常应计互为补充,反映了盈余操纵的两个方面,应计反映了操纵的机会,而现金流反映了操纵的动机,两种衡量方法互为补充能更准确地验证盈余管理。从盈余管理方式上来说,现金流同时反映了公司利用真实活动操控(RealActivitiyEarningsManagement)盈余的水平,如公司可通过加大销售力度,提供销售折扣,提供更为宽松的信用条件、削减操控性费用、扩大生产等真实经济活动提高收入,从而提高盈余。因此,虽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成本较高,但很难被审计师识别,更易受到经理层的偏爱。然而,临时性的提高当前盈余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并不能带来与销售收入相匹配的经营现金流,甚至对未来现金流有负面效果,因此现金流水平往往较低。基于此,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H2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被重述年度有更低的异常经营现金流。
4研究设计
4.1样本与数据
本文将盈余重述理解为公司对以前期间财务报告盈余或与损益相关的科目金额进行修正并公告的行为[12]。选择了会计差错概念首次提出的1999年作为起点,研究了沪深两市1999~2009这11年间调低之前年报盈余并重述公告的公司(即以前年度财务报告高报盈余),由于重述是对之前会计年报进行修正,最后得到的被重述区间为1998~2008年。重述公告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以及中国资讯行的上市公司文献库,通过检索涉及年度的所有上市公司临时公告中标题包含“补充”或“更正”字样的公告获得。考虑到金融行业的特殊性,研究中剔除了金融行业样本。共获得有效样本498个,同时获得非盈余重述公司(以下简称非重述公司)样本14094个。研究所用其他财务数据来源于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
4.2变量度量与研究模型
(1)盈余管理的度量
本文用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与异常经营现金流作为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操控性应计的估计模型以考虑公司绩效的修正的Jones模型为基础[13],Jones等通过实证发现,考虑绩效的Jones模型是检测重述或造假行为的最有效模型[9]。绩效基础上的修正的Jones模型为
其中DA表示操控性应计,ACFO表示异常经营现金流。MIS为虚拟变量,如果公司t年度财务报告盈余被错误表述且在之后年度被重述(对于财务报告存在错误但未被发现或未被重述的样本不予考虑),则取1,反之取0。
为了增强模型的解释力,研究中引入了以下控制变量:公司负债水平,以滞后一期的资产负债率(LEVit-1)表示;公司规模(lnAit-1,以期初总资产的对数表示);盈利水平,本文以资产回报率(ROA)来衡量;成长状况(GROW,以营业收入三年的平均增长率度量)。
5实证结果
5.1描述性统计与均值T检验
描述性统计及T检验结果表明,与非重述公司相比,重述公司规模更小,营业收入较低,收入增长缓慢,且公司盈利水平较差。重述公司总的应计利润较高,均值为-84444702.2元,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较低,均值为112316568.5元,说明公司会计政策较为激进。资产调节后的经营现金流和应计方面,两类公司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异常应计和异常现金流变量来看,二者存在明显差异,重述公司异常应计水平较高(均值为0.0181),异常现金流较低(均值为-0.0257),均值差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t值分别为1.949和-1.914,这与我们的假设一致,说明管理层不仅干涉了财务报告过程,影响了应计水平,而且可能对经营决策施加了影响。
5.2估计模型的参数
参考Roychowdhury[14]的方法,我们研究了(1)、(4)式中的模型参数,以检验估计操控性应计与异常经营现金流的模型是否合适。从回归结果来看,应计的估计模型以及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估计模型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模型中各个参数回归系数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且两个模型的解释力都在90%以上(调整的R平方分别为0.905和0.942)。说明我们用来估计操控性应计与异常经营现金流的模型都是有效的。
5.3相关性检验
变量间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异常应计与异常现金流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85,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自变量MIS与操控性应计DA显著正相关,而与异常现金流ACFO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16、-0.016,这与我们的假设是相符的。自变量与控制变量间相关系数较小,都小于0.3,但大多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解释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进一步的检验发现,方差膨胀因子在1.01附近;容忍度在0.99附近,说明回归方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5.4多元回归分析
针对模型6和模型7,我们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1。模型6的因变量为操控性应计DA,可以看出,误述变量MIS与操控性应计显著正相关,回归系数为0.038,模型在1%的水平上显著(t=4.105),表明与非重述公司相比,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在财务报告发生错误的年份异常应计较高,公司财务政策较为激进,管理层在会计弹性范围内采取了能提高当期盈余的会计政策,假设1得到验证。模型7的因变量为异常经营现金流ACFO,自变量MIS回归系数为-0.031,t值为-2.206,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高估盈余的重述公司被重述年度有更低的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公司可能通过操控销售达到短期内提高盈利的目的,假设2得到验证。
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公司成长性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规模大的公司通常异常应计水平较高,而处于高成长期的公司异常经营现金流较高。
5.5稳健性检验
本文所选的高估盈余重述样本中,有82家在重述公告中已承认之前年报存在盈余操纵行为(被证监会、审计署等监管机构查出会计违规)。为了消除这些极端样本对结论的影响,提高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将这82家公司从重述样本中去掉,重新进行了实证。回归结果表明,模型6中MIS的回归系数为0.036,在1%的水平上显著(t=3.618),模型7中误述变量MIS系数为-0.033,在5%的水平上显著(t=-2.175)。说明高估盈余的重述公司被重述年度操控性应计较高,异常经营现金流水平较低。回归结果仍与假设一致。
6结论
针对国内外学者对财务重述原因的争议,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财务年报发生错报的动机,从应计和现金流两个方面验证重述公司被重述年度是否存在操纵盈余行为。研究发现,与被重述公司相比,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在财务报告发生错误的年度异常应计水平较高,而异常经营现金流较低。说明重述公司确实存在利用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调高盈余的行为,从而验证了国外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即重述归因于公司有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
本文对现有的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作出了补充,即仅分析上市公司的应计是不全面的,应将应计与现金流结合起来考虑,研究上市公司应计操纵与真实活动操纵。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仅研究了高报盈余的重述公司,未考虑低报盈余重述公司的特征,事实上许多公司存在调低收益平滑盈余的现象,这些公司是否存在盈余操纵行为也成为了本文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ScholzS.Thechangingnatureandconsequencesofpubliccompanyfinancialrestatements1997-2006[R].Washington,DC:TheDepartmentoftheTreasury,2008.1-54.
[2]魏志华,李常青,辉.上市公司年报重述分析:1999-2007[J].证券市场导报,2009,(6):31-38.
[3]MichaelRY.会计违规和财务欺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52-64.
[4]KarenMH,AndrewJ,LeoneBP,etal..TheImportanceofdistinguishingerrorsfromirregularitiesinrestatementresearch:thecaseofrestatementsandCEO/CFOturnover[J].TheAccountingReview,2008,83(6):1487-1519.
[5]PlumleeM,YohnTL.Ananalysisoftheunderlyingcausesattributedtorestatements[J].AccountingHorizons,2010,24(1):41-64.
[6]CiesielskiJ,WeirichT.ReadingtheSEC’stealeaves[J].TheJournalofCorporateAccountingandFinance,2006,17(6):43-55.
[7]DechowPM,SkinnerDJ.Earningsmanagement:reconcilingtheviewsofaccountingacademics,practitioners,andregulators[J].AccountingHorizons,2000,14(2):235-250.
[8]JapE,AnupS,EdwardPS.Whydocorporatemanagersmisstatefnancialstatements?Theroleofoptioncompensationandotherfactor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7,85(3):667-708.
[9]JonesKL,GopalVK,KevinDM.Domodelsofdiscretionaryaccrualsdetectactualcasesoffraudulentandrestatedearnings?Anempiricalanalysis[J].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2008,25(2):499-531.
[10]EttredgeM,ScholzS,KevinR,etal..Howdorestatementsbegin?Evidenceofearningsmanagementprecedingrestatedfinancialreports[J].JournalofBusinessFinanceandAccounting,2010,37(3):332-355.
[11]GrahamJR,HarveyCR,RajgopalS.Theeconomicimplicationsofcorporatefinancialreporting[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5,40(1):3-73.
[12]KamranA,JohnG.AnempiricalinvestigationofearningsrestatementsbyAustralianfirms[J].AccountingandFinance,2007,47(1):1-22.
[13]KothariSP,LeoneAJ,WasleyC.Performancematcheddiscretionaryaccrualmeasures[J].JournalofAccountingEconomics,2005,39(1):163-197.
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范文1篇6
一、盈余管理概述
(一)盈余管理概念界定
盈余管理也称利润管理,是近来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一直存有诸多不同意见。权威的定义有美国会计学家雪普(KatherineSchipper,1989)曾在著名的“盈余管理的评论”文章中提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该定义突出了盈余管理的出发点是私人利益的满足。美国会计学家斯可特(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许可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营者自身效用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但该定义是狭义的,将盈余管理限定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范围内,采取的方法仅包括会计政策选择。此外,美国前证监会主席莱维特(ArthurLevitt,1998)对盈余管理现象表示担忧,认为盈余管理已成为美国证券市场参与者之间违背市场原则的游戏,将给美国财务报告系统造成很坏的影响。管理当局滥用“巨额冲销”的方式来调整费用正在威胁着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将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之间不易区分的地带称之为“灰色地带”。该定义是广义的盈余管理概念。本研究将盈余管理界定在狭义的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方法概述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归类为以下几种:
第一,对会计原则的选择与运用。比如:(1)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即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2)重要性原则的运用。重要性原则认为,对微不足道的项目则不值得对其进行精确计量和报告。企业可以运用会计职业判断中的重要性原则通过增加或减少认为不重要的会计数据来进行盈余管理。
第二,会计政策和方法的选用。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企业一般要处于盈余管理的角度,站在有利于企业管理当局的角度进行选择,但是会计政策一旦选用不得随意更改。
第三,会计估计的时点和数量以及关联方交易的判断也给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实务界在具体操作中,往往结合管理层的意图和公司发展所处的客观环境,从做大盈余、均衡盈余、做小盈余以及除垢之中选择合适的盈余管理方式。
二、盈余管理与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职业判断对盈余管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根据国内外的各种表述,本文将会计职业判断定义为“具有会计专业技能知识和经验的会计人员,基于客观的、谨慎的、正直的态度,本着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高度负责并为之提供高质量信息的职业精神,在会计职业标准的框架内或是会计职业标准制定机构的意思指引下,通过识别、计算、分析、比较或是咨询等方法,对不确定性的会计事项所做的裁决与断定的思维过程”。虽然盈余管理与会计职业判断都是对不确定性的会计事项所做的判断,但是会计职业判断与盈余管理之间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第一,主体不同。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而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
第二,目的不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管理当局的私人利益,但受益者和利益表现非常复杂,通常有报酬计划、债务契约、政治成本三大动机,也有我国现阶段公开上市发行股票、配股、避免处罚、炒作股票等动机。而会计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反映经济事项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的实际影响,在做判断时,要保持客观中立。
第三,客体不同。盈余管理的客体有两类:一是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二是交易事项的规划和时点的选择。由于会计职业判断一般是在经济事项发生后进行,因此它只包括前类事项在内。即盈余管理研究将总体应计部分拆分为非主观应计部分和主观应计部分。非主观应计部分不需要用到太多的会计职业判断,而涉及到主观应计部分就需要会计人员谨慎合理地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第四,研究目的不同。盈余管理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在于揭示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并对其进行解释,研究涉及一系列的管理和经济问题。会计职业判断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规律,目的在于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水平,减少判断偏误,以更好地为合法的盈余管理服务。
财政部在2006年2月实施新准则以来,我国的会计标准体系才真正实现了与国际趋同。施行的新准则给了我国会计实务工作者更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同时也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公允价值的合理计价、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金融工具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合理运用职业判断。也就是说,目前的新准则模式完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模式”,会计职业判断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给会计人员对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三、新准则下盈余管理空间研究
会计的不确定性是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它使得同一个企业的经济业务或经济事项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或由不同的会计师进行计量,会产生不一致的结果,这就给合法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在会计标准的框架内,如果企业能够合理地运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合法的盈余管理,那么会计监管机构就会鼓励会计人员大胆地进行更多的判断,使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有所提高。反之,如果大部分企业都是出于不合法的盈余管理目的而滥用会计职业判断,那么会计监管机构势必会通过修订会计标准而缩减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以堵住企业管理当局运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盈余管理可钻的漏洞。因此,本文结合新准则中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对盈余管理的空间进行以下归纳:
(一)关于会计核算原则、核算条件及时间的判断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1)会计核算原则的要求
①相关性。新准则第13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对相关性的判断也就是要求企业出于经营决策需要的盈余管理存在。
②实质重于形式。这里要求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具体准则中的运用。新准则中涉及到经济实质判断的有非货币资产交换准则中商业实质的判断、融资租赁的判断、债务重组中债务人做出实质性让步、金融资产控制权转移的判断、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的确定、合同的拆分与合并、资产或资产组的划分等等。
③重要性。新准则第17条规定企业的会计信息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至于“重要性的程度”,新准则没有规定,本文认为可以参照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要性的量度来判断。
④谨慎性。新准则第18条要求企业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这也是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客观要求。
(2)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各要素的确认
确认为资产或负债要求准确判断三项内容:“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带来企业经济利益流入或者流出的”。确认为收入或费用要求判断以下三项内容:“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或减少的”、“会导致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
2.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
(1)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①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确认和后续支出的确认。新准则规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的投资性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不包括自用或作为存货的房地产。
②投资性房地产转换的确认条件:投资性房地产开始自用;作为存货的房地产开始出租;自用土地使用权停止自用,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自用建筑物停止自用改为出租;这里要求判断的是“时间问题”。(2)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①无形资产的确认。新准则要求判断的是,无形资产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和“可辨认性标准”,其中“可辨认性标准”要求判断“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划分出来用于出售等”或“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
②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的不同处理的确认。要进行开发阶段的费用资本化,必须判断是否符合“有技术可行性”、“有使用或出售意图”、“有市场或对企业有用”、“有能力支持完成开发或出售”、“支出能可靠计量”。五个条件要同时符合才能进行资本化。
(3)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关于资产和资产组的认定,以及总部资产的概念。资产和资产组的划分主要是判断“是否独立产生现金流量”,能独立产生现金流的归为一项资产。与其他资产一起产生现金流的,归为一个资产组。判断总部资产主要看其特征“难以脱离其他资产或资产组产生独立的现金流,而且其账面价值难以归属于某一资产”。
(4)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租赁分类的判断。租赁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要求会计人员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来判断“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在判断为“融资租赁”时尤其要谨慎,看是否符合准则所规定的条件(满足一条既可):所有权转移;承租人拥有低价购买选择权(5%以下);租赁期占使用寿命大部分(75%以上);承租人最低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90%以上);性质特殊,只有承租人可以使用。这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比较大的空间。
(5)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
金融资产转移的确认。会计人员应当比较金融资产转移前后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及时间分布的波动使其所面临的风险,判断是否已将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转入方。需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通过计算来判断是否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转入方,在计算金融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时,应当考虑所有合理、可能的现金流量波动,并采用适当的现行市场利率作为折现率。
(二)关于会计计量和核算方法的判断和选择
1.初始计量及核算方法的选择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2.后续计量及核算方法的选择
(1)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母公司对具有控制权的投资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将大大减少母公司尤其是自身没有主营业务的控股型母公司的利润总额。这里要求会计人员判断的是“转换条件”是否满足。
(2)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必须能够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就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来看,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当判断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来说有持续稳定的增势潜力,执行新准则将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利润增长。
(3)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①固定资产后续计量。累计折旧计提的范围和方法要求会计人员作出合理判断;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也要求会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合理判断。②预计弃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其中预计“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也是会计人员判断的内容。
(4)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中需要区分,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企业会计人员应当在判断和复核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时,根据使用寿命是否有限来确定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方法和相应的摊销期。
(5)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后续计量分别采用公允价值和摊余成本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采用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按实际利率法计算摊余成本。
3.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在38项具体准则中涉及到公允价值计(1)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
新准则要求企业在行权前的等待期间,以对可行权益工具数量的最佳估计为基础,按照权益工具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相关成本和资本公积;或者以对可行权情况的最佳估计为基础,按照企业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金额,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成本或费用和相应的负债。这里要求判断的还有“最佳估计数”。在保证职工获得相等的对价的条件下,如果企业在以“权益结算”和以“现金结算”这两种支付方式中选择不同的方式,则可以记录不同的成本和费用。前一种方式下按照授予日的公允价值计量,这就给企业带来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3)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新准则第5条规定,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新准则第6条规定,债务人将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人应当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份的面值总额确认为股本或者实收资本,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重组债务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4)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同时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对按照本准则规定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但以前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企业应当在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改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与套期保值有关外,按下列规定处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4.资产减值准备
资产减值准备由《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进行规范。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新准则中的资产,除了特别规定之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企业会计人员要判断“资产和资产组”、“减值迹象”、“减值金额的估计”。
5.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
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规范。
①应当严格区分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②原来划分为会计政策的,只有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性的差别并且重要程度高时,才可以判断为会计政策变更等。
四、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的具体方法应用研究
(一)新会计准则关于会计确认方面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
1.投资性房地产转换的确认
在成本模式下的会计处理,是将房地产转换前的账面价值作为转换后的入账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几乎没有。但在新准则下,投资性房地产一旦选用了公允价值核算模式,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就较大。按新准则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是不需要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的,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进入当期损益,并且按账面价值计价后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企业的费用就会增加。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需要强调的是,运用投资性房地产转换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转换而调整收益,因为按新准则的要求,房地产转换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必须详细地在报表附注中披露,而是为了追求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不需要计提折旧与成本模式状态下要计提折旧的区别来进行盈余管理。
2.关于资产和资产组的认定
研究资产和资产组的划分认定是为了能够合理地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适度的盈余管理。新准则规定,有迹象表明一项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企业应当以单项资产为基础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的可收回金额。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按单项计提和按资产组计提的减值准备的数额显然不一样。也就是说,企业在购建或生产企业的资产时,就应当考虑未来几年内企业的盈余管理要朝什么方向努力。以盈余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为指导,合理地划分资产和资产组。
3.金融资产转移确认:主要风险和报酬、控制权转移的判断
新准则强调判断金融资产转移要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要看所出售的金融资产是否从实质上发生转移,全部转移的要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部分转移的就已转移的部分终止确认;转移部分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而判断金融资产是否发生实质性转移主要是看控制权是否转移,控制权转移的确认在复杂的金融资产转移交易过程中是关键之所在,需要会计人员进行合理的职业判断。企业会计人员在判断是否已放弃对所转移金融资产的控制时,应当注重转入方出售该金融资产的实际能力,从而合理地确定金融资产销售的公允价值以及所确认的利得或损失。需要强调的是,在国外的金融资产转让交易中,交易者通常会设计出复杂的金融合约结构,通过保留部分合约权利与义务来掩盖交易的真实意图或经济实质,从而造成会计确认界限的模糊,以此规避准则所管制的范围,来进行盈余管理。
4.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确定
合并财务报表的确定,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新准则在确定合并范围时不再强调重要性原则,无论是小规模的子公司还是经营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均纳入合并范围。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确定留出的盈余管理的空间不仅限于此,更多的是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安排,将原本应该纳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转换成不纳入合并报表核算的公司,或将本不应纳入合并报表的公司转换成应该纳入合并报表核算的子公司。根据子公司的盈利情况的不同,编制合并报表的总公司可以决定该“子公司”是去还是留。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要合理掌握时间,要做到编制合并报表时,这些“子公司”已经在新准则规定的范围内做好了去还是留的问题。
(二)新会计准则关于会计计量方面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
1.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公允价值基本上已经完善化,大部分企业都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新准则下,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而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即入当期损益,将使费用减少,利润增加。为企业进行盈余提供了新的空间。
2.非货币资产交换中的公允价值
新准则规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一定的条件下,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入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产生的结果是,这一交换将产生利润,如果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差距大,则差额对当期损益的影响也大,对当期资产结构、所得税费用、净利润及净资产会产生很大影响。也就是说要在非货币资产交换中运用公允价值进行适度盈余管理操作,就必须根据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确定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
3.债务重组中的公允价值
新准则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采用了公允价值以后,将产生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进行债务重组将增加债务人的利润。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重组,其重组收益可以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
4.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的公允价值
新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根据企业会计制度,按账面价值进行计量不产生损益。在新准则下,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由于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很可能产生商誉,而商誉按照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期末进行减值测试,不允许摊销,这样的做法可使企业的资产增加。但是,我国目前仍未对商誉的会计处理专门的具体准则,也就是说,在商誉会计处理这个点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盈余管理空间的。
(三)新会计准则关于会计政策选择中的盈余管理
1.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选择
新准则规定①能够控制——成本法;②共同控制、重大影响——权益法;③不具有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成本法。权益法核算的有关规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这里要求会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的是: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概念。基于盈余管理的角度,这里就要求会计人员在判断对其他企业是否就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应该联系每种状态下所要运用的核算方法。一般来说,把其他的关联企业转换成符合权益法核算状态下为宜,因为权益法核算可以按照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计价,存在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看企业进行适度盈余管理的方向,是做大还是做小,以此来决定对联营企业采用的核算方法。但是实务操作中,也不能仅仅只从盈余管理的角度来考虑,要决定对联营企业是应该控制、共同控制还是有重大影响,一般还要考虑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战略等。
2.投资性房地产等后续计量模式的选择
投资性房地产可以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两种。但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②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要强调的是,凡是涉及到在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选择、账面价值计价模式和公允价值计价模式选择时,一般来说企业会计人员应会同企业的其他经营管理人员为实施或选择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创造条件,因为公允价值模式相对于成本模式给会计人员留下了更大的盈余管理空间。
(四)新会计准则关于会计估计方面的盈余管理
1.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
新准则明确可收回金额的确认包括公允价值扣减处置费用后的净值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两种方法;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分别从现金流量、使用寿命和折现率三个角度对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规定,强调企业在预算或者预测基础上的预计现金流量,折现率采用能反映当前活跃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而且是企业购置或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采用第一种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由于涉及到公允价值,可以在公允价值运用的范畴内进行盈余管理操作。而第二种方法中,要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对于我国的企业的大部分会计人员来说,要做出准确的预计难度较大,但也是企业可以进行适度盈余管理的空间。
2.按实际利率法摊销的估计数确定
按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是新准则的又一亮点。涉及到的具体准则有:①借款费用中涉及折价或溢价的摊销;②融资租赁下,为确认融资费用、收益才用实际利率法进行分摊;③采用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按实际利率法计算摊余成本。在按实际利率法摊销时,决定摊销额的有市场利率和摊销期限两个因素,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摊销期限越长,前期的摊销金额越少;摊销期限越短,前期的摊销金额越大。我们企业的会计人员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适度的盈余管理的操作。但是要注意,由于实务中碰到的问题会千变万化,顾及到盈余管理的问题而去规划摊销期限,有的时候会得不偿失。这就要求企业会计人员权衡各方面利弊,最后选择最有利于企业的做法。
五、研究结论
由于新准则的实施加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理所当然也就加大了企业进行适度盈余管理的空间。但是新准则从很多方面来讲也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改变了企业进行适度盈余管理的模式。在施行新准则以后,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和其他经营管理人员一起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研究掌握新准则尚未明确指出或者模棱两可的地方,往往新准则最薄弱的地方也是我们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最好的地方。企业在这方面要对会计人员加强培训和指导。
2.随着新准则的实施,相关监管、审计会逐步完善,盈余管理的成本必然加大,为降低风险和成本,企业需在盈余管理的时空上下功夫。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层面的企业要针对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不同的盈余管理成本、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目标、不同的治理结构、经营理念和生产工艺特点等,注重盈余管理的区位选择、时点选择,应注重安全、高效的盈余管理项目组合和方法组合。
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现金流量管理;扭负;实际活动操控;资本市场
中图分类号:F2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92(2010)01-0060-06
TheRelationshipbetweenCashFlowManagement
andRealActivitiesManipulation
LIBin,ZHANGJun-rui
(SchoolofManagement,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
Abstract:Cashflowisanimportantaspectforcompaniesvaluationandismanagedbymanagers.Thepurposeofpaperistoidentifythemethodsofcashflowmanagement.Fromtheperspectiveofreversingnegativecashflow,usingsalesmanipulation,productionmanipulationandexpensesmanipulationtoreflectrealactivitiesmanipulation,thispaperanalyzeslistedcompaniesinChinesecapitalmarketandcomparestheabnormalcashflowfromoperatingactivitiesbetweenreversingnegativefirmsandnon-reversingnegativefirms,abnormaldiscretionaryexpenses,abnormalproductioncostsandtotalrealactivitiesmanipulationlevel.AfterTtestandmultipleregressionanalysis,wefindthatsomelistedcompaniesutilizerealactivitiesmanipulationtoreversenegativecashflowandconcludethatrealactivitiesmanipulationisthemannerofcashflowmanagement.
Keywords:cashflowmanagement;reversingnegative;realactivitiesmanipulation;capitalmarket
1引言
在一系列重大财务舞弊案发生之后,社会公众对现金流量信息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相对于应计制下的会计盈余,现金流量则是现金制下的产物,它较少运用到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因而更具可靠性和真实性[1]。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为粉饰盈利质量、美化财务报告,企业也存在现金流量管理行为[2~4]。但是已有研究尚未直接回答现金流量管理是通过哪些管理方式来实现的。而对现金流量管理方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投资者正确识别现金流量管理行为、提升决策效率,而且对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有效监督现金流量管理行为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而实际活动操控是盈余管理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调整企业内在的经济活动来实现的,其操控行为对现金流量产生影响[5,6]。既然实际活动操控改变了企业经济活动、影响着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那么企业在现金流量管理时,是否采用了实际活动操控方式,则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2文献回顾
现金流量管理已经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DeFondandHung在研究分析师对现金流量预测时,发现当企业应计利润较大、收益波动剧烈、财务状况差时,企业更有动机迎合分析师对现金流量的预测[2]。吴联生等采用参数估计方法对现金流量管理的频率和幅度进行推断发现,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进行了现金流量管理[3]。张然运用最佳拟合曲线等方法研究发现,经营现金流量操纵在零值、往年的经营现金流量值和分析师对现金流量的预测值三处存在显著的阈值点效应[4]。张俊瑞等对现金流操控现象分别从会计学视角和财务学视角进行了理论归纳,阐明了现金流操控的研究意义,并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展望[7]。
实际活动操控是指经理人员有意采用非最优的经济活动来管理盈余。它与传统盈余管理(应计项目操控)的区别在于:应计利润操控是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来实现的,不会改变公司内在的经济活动,而实际活动操控是通过改变公司内在的经济活动来实现的,改变了公司内在的经济活动,其操控行为对现金流量产生影响。Schipper是最先把实际活动操控包含在盈余管理内容中的学者之一,她认为“实际”盈余管理(RealEarningsManagement)是通过适时性的财务决策来改变报告盈余[8]。Bushee发现了管理者通过减少研发费用来实现短期盈余目标的证据[9]。Herrmann等调查了日本经理人员利用资产出售来管理盈余的情况,发现当公司本期经营业绩低于(高于)预期业绩时,公司会通过出售固定资产和证券投资来增加(减少)盈余[10]。Roychowdhury认为公司利用价格折扣、削减操控费用、过度生产等实际活动操控方式来管理盈余,得出微盈公司通过操控实际经营活动来避免亏损的结论[5]。Cohen等探讨了在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Act)颁布对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法案实施以前,企业更多地是利用应计项目操控盈余;在法案实施以后,企业则把管理盈余的方式转向了实际活动操控[6]。
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侧重于回答现金流量管理是否存在以及管理的程度如何,然而针对现金流量管理方式的研究较少。而现有的实际活动操控文献尚未涉及到现金流量管理的内容。基于此,本文从实际活动操控角度出发,研究实际活动操控与现金流量管理的关系,以期丰富现金流量管理方式的研究内容。
3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CostTheory)和前景理论(ProspectTheory)能够有效解释阈值点的现金流量管理问题[3,4]。(1)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交易成本存在的前提是存在着不确定性[11]。一般而言,现金流量低于阈值点企业的经营不确定性高于达到阈值点企业的不确定性。这就意味着低于阈值点的企业要承担更多的交易成本。(2)前景理论认为,个人不仅看重价值的绝对量,而且更加看重价值的变动量[12]。个人价值函数有一个财富增加或减少的参考点(阈值点),其价值函数曲线在参考点处开始转折,在大于参考点的区域中是凹函数,在小于参考点的区域中是凸函数。因此在现金流量阈值点附近价值变动量最大,企业更有管理现金流量的动机。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0是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主要阈值,即企业有动机报告正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3,4]。因此,当企业上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负,本期报告正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动机更为强烈,即企业的现金流量“扭负”动机。
实际活动操控与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决策很难区分。但是实际活动操控行为的目的是模糊或粉饰公司真实的业绩水平,使公司利益相关者相信公司达到了特定的经营目标;而正常的生产经营决策是以公司健康快速发展为出发点,以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二者显然有本质上的差异。某些实际活动操控的方法可能是公司在某种特殊经济环境下做出的最优决策,但经理人员在正常经营环境下仍然异常地采用上述方式来达到追求的盈余目标,这就说明公司存在操控实际活动的行为。本文从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来反映实际活动操控的内容。
(1)销售操控就是适时性地加大价格折扣或放宽信用条件扩大销售、促进盈余提高。当边际收益仍大于零时,加大价格折扣或放宽信用条件,就意味着随销售增加、盈余也在增加,而每元销售所带来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却在减少。因此当企业采用销售操控增加盈余时,其单位经营现金净流量水平将低于正常企业的水平。企业也可以通过销售操控来管理现金流量,达到现金流量“扭负”目的。为增加现金流量,企业可以反向运用销售操控,即适时性地减少价格折扣或紧缩信用条件,加速现金回收,迅速提升单位现金流量。因此企业在利用销售操控管理现金流量时,其单位经营现金净流量水平将高于正常企业的水平。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为实现现金流量“扭负”目标,企业在利用销售操控管理现金流量时,其经营现金流量水平将高于正常企业的水平,即有着异常高的经营现金流量水平(ACFO)。
(2)费用操控指适时性地削减广告费用、员工培训和研发等可操控费用来增加盈余。同样,费用的削减,也可以减少现金流出,使企业的现金流量增加。因此,现金流量“扭负”的企业在利用费用操控管理现金流量时,其单位费用水平将低于正常企业的水平。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为实现现金流量“扭负”目标,企业在利用费用操控管理现金流量时,其费用水平将低于正常企业的水平,即有着异常低的费用水平(AEXP)。
(3)生产操控指利用规模效应、通过大量生产产品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尤其是单位固定成本),提高收益。大量生产产品使单位产品成本降低,边际收益增加。当增加的收益高于因生产操控而增加的存货持有成本(例如储存成本等)时,经理人员会选择通过生产性操控管理盈余。为增加现金流量,企业可以反向运用生产操控,即适时性地减少原材料的采购和生产规模,降低占用在存货上的现金流量,减少现金流出的压力,进而间接提升现金流量水平。因此企业在利用生产操控管理现金流量时,其生产成本水平将低于正常企业的水平。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3:
假设3为实现现金流量“扭负”目标,企业在利用生产操控管理现金流量时,其生产成本水平将低于正常企业的水平,即有着异常低的生产成本水平(APROD)。
(4)企业可能混合使用上述三种操控方式来管理现金流量,对现金流量产生综合作用。为了保持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方向的一致性,本文用“ACFO-AEXP-APROD”汇总反映实际活动整体操控程度(RM)。因此为达到现金流量“扭负”目的,企业在利用实际活动操控管理现金流量时,其实际活动整体操控程度将高于正常企业的程度。因此,在假设1、2和3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假设4:
假设4为实现现金流量“扭负”目的,企业在利用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管理现金流量时,其实际活动整体操控程度将高于正常企业的程度。
4研究设计与样本选取
4.1因变量设计
本文借鉴Roychowdhury的研究[5],对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的度量分别通过模型1、模型2和模型3来估测,具体如下
其中CFO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A为总资产;S为销售额;ΔS为销售变动额;DISEXP为可操控费用,是营业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PROD为生产成本,是销售成本与存货变化之和;ACFO为异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AEXP为异常费用;APROD为异常生产成本;ε为误差项;β为回归系数;下标i为公司,t为年份。
4.2自变量设计
(2)控制变量的选取。鉴于公司实际活动操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在研究中引入以下控制变量:①企业成长状况(GRO)。McNichols认为成长状况对公司的操控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13]。本文以总资产增长率来度量企业成长状况;②盈利水平。Dechow等[14]认为盈余操控同公司的盈利水平正相关,也有研究认为盈利水平越高的公司,公司管理者调整盈余的可能性越低[11]。本文以资产回报率(ROA)来衡量盈利水平;③偿债能力。一般而言,企业偿债能力的强弱决定着盈余操控程度的高低。本文以资产负债率(DTA)衡量偿债能力;④公司规模。本文使用总资产对数(lnA)表示公司规模;⑤审计意见类型。李维安等的研究结果都表明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和盈余操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15]。本文使用AO表示审计意见类型,当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时,AO取值为1,否则AO取值为0;⑥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一般而言,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审计质量越高[16]。本文使用BIG表示事务所规模,当事务所是国际五(或四)大会计师事务所(2002年以后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时,BIG取值为1,否则为0。
4.3研究模型
为检验上述假设是否成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运用模型8~11进行验证。由于公司利用实际活动操控管理现金流量时,会呈现出更高ACFO、更低AEXP、更低APROD和更高RM,因此在分别验证假设1~4时,我们期待在模型8~11中变量SP的回归系数分别为正值、负值、负值和正值。在模型8~11中,符号γ和μ分别表示回归系数和误差项。
4.4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本文使用的财务数据来源于2007CSMAR研究数据库,并按照数据库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将样本分行业划分。同时考虑到金融保险业的特殊性,在样本中予以剔除,最终得到农林牧渔、采掘、制造、电煤水、建筑、交通运输仓储、信息技术、批发零售、社会服务、房地产、传播与文化和综合类共12个行业,样本区间为1998~2006年。剔除数据缺失、股东权益为负和主营业务收入为0的样本公司后,共得到6146个有效年度样本。
5实证结果与分析
5.1描述性统计与均值t检验
描述性统计与均值t检验结果表明,现金流量“扭负”年度样本(SP=1)的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ACFO)和实际活动整体操控程度(RM)的均值分别为0.037和0.035,显著高于非“扭负”年度样本(SP=0)的对应均值0.007和0.009,对应的t值分别为10.042和4.681(1%水平下显著),这与假设1和假设4相一致;现金流量“扭负”年度样本(SP=1)的异常费用(AEXP)的均值为0.006,显著低于非“扭负”年度样本(SP=0)的对应均值0.012,对应的t值为-2.978(1%水平下显著),这与假设2相一致;现金流量“扭负”年度样本(SP=1)的异常生产成本(APROD)的均值为-0.004,高于非“扭负”年度样本(SP=0)的对应均值-0.015,对应的t值为2.271(5%水平下显著),这与假设3不一致。检验结果说明:相对于非“扭负”年度样本,“扭负”年度样本呈现出异常高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ACFO)、异常低的费用水平(AEXP)、异常高的生产成本(APROD)和异常高的实际活动整体操控程度,假设1、2和4得到初步验证,而假设3未得到验证。
5.2相关性检验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变量SP与变量ACFO、AEXP和RM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08、-0.033和0.051,说明针对假设1、2和4的相关性检验结果与预期一致;而变量SP与变量APROD的相关系数为0.029,说明针对假设3的相关性检验结果与预期不一致。值得说明的是,变量ACFO、AEXP、APROD和RM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大,大部分在0.4以上。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由于上述4个变量是分别作为因变量,不会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回归模型中,避免了共线性问题。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大多不超过0.250,呈现出弱相关性。为了防止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出现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方差膨胀因子(VIF)最大值是1.397(远小于10),而对应的容忍度(Tolerance)是0.716(远大于0.100),说明回归方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5.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分别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出模型8~11的回归系数,可以看出模型8中变量SP的回归系数为0.038,在1%的水平上显著(t=11.270),说明现金流量“扭负”样本的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ACFO)显著高于非“扭负”样本的对应水平,假设1得到验证;模型9中变量SP的回归系数为-0.006,在1%的水平上显著(t=-2.593),说明“扭负”样本的异常费用(AEXP)显著低于非“扭负”样本的对应水平,假设2得到验证;模型10中变量SP的回归系数为0.005(不显著),说明“扭负”样本的异常生产成本(APROD)高于非“扭负”样本的对应水平,假设3未得到验证;模型11中变量SP的回归系数为0.040,在1%的水平上显著(t=6.877),说明“扭负”样本的实际活动整体操控程度(RM)显著高于非“扭负”样本的对应水平,假设4得到验证。回归结果表明:现金流量“扭负”样本通过销售操控、费用操控来管理现金流量,达到“扭负”目的,与假设1、2和4一致。但未得到利用生产操控管理现金流量的证据,与假设3不一致。分析其原因,公司可能同时存在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行为,并对现金流量产生了综合作用,造成生产操控与现金流量管理的关系不符预期。但是假设4的验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原因对实证结果的影响,因为在实际活动整体操控程度的度量中,考虑了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的共存性和方向的一致性。因此,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达到现金流量“扭负”目的,上市公司利用实际活动操控来管理现金流量。
5.4稳健性测试
为了检验结论的可靠性,避免因控制变量的不同而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本文分别运用净利润增长率替代总资产增长率来表示公司的成长状况(GRO)、流动比率(CR)替代资产负债率(DTA)来表示公司的偿债能力、权益报酬率(ROE)替代资产回报率(ROA)来表示公司的盈利能力、销售收入对数(lnS)替代资产对数(lnA)来表示公司的规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变量SP在模型8~11中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34(t值为9.661)、-0.005(t值为-2.055)、0.007(t值为1.612)和0.031(t值为4.934),结果表明假设1、2和4仍然得到验证,而假设3未得到验证,结论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一致,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6结论与启示
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来反映实际活动操控的内容,通过对比分析现金流量“扭负”公司和非“扭负”公司的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ACFO)、异常费用(AEXP)、异常生产成本(APROD)和实际活动操控整体程度(RM),验证现金流量“扭负”公司是否通过操控实际活动来实现“扭负”目标。研究发现:相对于非“扭负”样本而言,“扭负”样本的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异常生产成本和实际活动操控整体程度均高于非“扭负”样本的对应水平,而异常费用则低于非“扭负”样本的对应水平。上述结果说明,上市公司存在利用销售操控、费用操控等实际活动操控行为来管理现金流量,达到现金流量“扭负”目的,得出了实际活动操控是现金流量管理方式的结论。
上述结论表明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管理与实际活动操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两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应计项目操控的范畴,对传统的盈余管理研究发起了挑战。规范和约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仅要从会计准则层面加以监管,更要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加以限制。虽然本文借鉴常用的衡量方式从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来度量实际活动操控,但是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文尚未考虑其它实际活动操控的行为,例如出售固定资产[10]、股票回购等等;其次是尚未研究现金流量管理的其它动机,例如迎合分析师预测[2]等。克服上述局限性则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AboodyD,HughesJ,LiuJ.Measuringvaluerelevanceina(possibly)inefficientmarket[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02,40(4):965-986.
[2]DeFondML,HungM.Anempiricalanalysisofanalystscashflowforecasts[J].JournalofAccounting&Economics,2003,35(1):73-100.
[3]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现金流量在多大程度上被管理了――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金融研究,2007,(3):162-174.
[4]张然.中国上市公司现金流管理研究――兼对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现金流管理行为比较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07,5(3):381-400.
[5]RoychowdhuryS.Earningsmanagementthroughrealactivitiesmanipulation[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6,42(3):335-370.
[6]CohenDA,DeyA,LysTZ.Realandaccrual-basedearningsmanagementinthepre-andpost-sarbanes-oxleyperiods[J].TheAccountingReview,2008,83(3):757-787.
[7]张俊瑞,董南雁,郭慧婷.应计制与现金制融合背景下的现金流操控――从盈余管理到现金流操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11):114-118.
[8]SchipperK.Commentaryonearningsmanagement[J].AccountingHorizons,1989,3(4):91-102.
[9]BusheeBJ.TheinfluenceofinstitutionalinvestorsonmyopicR&Dinvestmentbehavior[J].TheAccountingReview,1998,73(3):305-331.
[10]HerrmannD,TatsuoI,ThomasWB.ThesaleofsssetstomanageearningsinJapan[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03,41(1):89-108.
[11]BowenRM,DuCharmeL,ShoresD.Stakeholders’implicitclaimsandaccountingmethodchoice[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95,20(3):255-295.
[12]KahnemanD,TverskyA.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sunderrisk[J].Econometrica,1979,47(2):263-291.
[13]McNicholsMF.Researchdesignissuesinearningsmanagementstudies[J].JournalofAccountingandPublicPolicy,2000,19(4-5):313-345.
[14]DechowPM,SloanRG,SweeneyAP.Causesandconsequencesofearningsmanipulation:ananalysisoffirmssubjecttoenforcementactionsbytheSEC[J].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1996,13(1):1-36.
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范文篇8
0引言
互联网以其方便、快速、共享、全面、专业、自由等属性迅速成为全世界网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国内的互联网行业也不断推陈出新,网站建设、服务质量不断改进,应用业务、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盈利也不断增大。搜索、定位、视频、音乐影视下载、网络购物、通讯等业务的不断推出与扩张,给互联网带来更多的实用性。互联网商业价值的飞速提升,为电信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服务和内容提供商的融入与整合,转变了互联网服务的价值和产业规则,其盈利思路融合了通信、软件、传媒等行业的经验和特点,在商业运营中具有突出的特色,对我国商业模式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我国现行的互联网盈利思路与模式进行分析,以利于运营商整理思路、科学决策、把握机遇,为电信业和网络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1互联网的特征
我国的互联网行业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发达国家滞后,商业风险较大,但是其发展空间也较为广阔,为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我国的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强但管理涣散的特征,因此致使互联网发展存在商业诚信度不高的问题,网络交易的风险性较大。与传统的购物环境相比,网络购物的售后服务、产品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立法保护,消费环境不完善。金融服务业相对滞后,致使网络支付和信贷系统的功能不健全,物流配送低效率,网络零售市场覆盖面低,实际经济价值的缺失和货物运送范围窄的双重矛盾并存。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的缺乏是困扰其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我国的互联网消费人群具有数量大、普及率低、低龄化,低收入的特征,致使很多的网络公司的商业运行成本较大而收入较低,资金链短缺,商业风险巨大,同时消费人群收入较低的占大部分,难以形成有效地网络消费群体。消费者主要进行网络游戏、无线增值、影视娱乐等服务项目,对于网上理财购物等消费能力较低,主要进行文化交流与心理疏导,因此目前主要的互联网盈利模式是游戏、交友、影视娱乐盈利模式。
2互联网盈利基本规律
盈利模式的定义: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要素整合起来,完成一个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盈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盈利模式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通常所说的跟盈利模式有关的说法很多,包括运营模式、盈利模式、B2B模式、B2C模式、“鼠标加水泥”模式、广告收益模式等等。可见盈利模式是一种简化的商业逻辑。
互联网主要是通过网络提供商业资讯、影视娱乐、游戏等服务来进行经济活动的,通过需求方和供求方的交易活动来获得利润。其中商品或服务的使用数量以及价格决定了需求方的规模经济,需求量越大,经济效益越高;生产结构成本的变化决定了互联网供求方的规模经济,固定成本大,可变复制成本小,生产量越大利润越高。在互联网的成立之初由于投入成本较大,用户数量较少,往往出现负增益,但是随着服务项目和用户数量的增多,服务成本下降,用户收益增大,盈利利润增大。但如果存在经营不善的状况时,会出现用户数量在临界数量之下,便会导致企业亏损的恶性循环。因此,互联网的盈利规律最重要的是用户规模的扩大,利用具有高利润和具有竞争力的正反馈维持自己的市场优势。
3互联网的盈利思路
互联网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种典范,具有较强的网络效应和服务整合能力,其盈利方式主要有单/双边市场盈利模式、电子商务模式、劳务交换模式、开发增值服务模式、虚拟货币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赠予模式等。
劳务交换模式是网络经济学的重要应用,通过用户所付出的劳务活动来争取资源和难以复制的说服力,如网络中的免费试用活动。不需要为服务项目支付任何费用,但是在企业的调查与回访中为其提供建议和意见,帮助企业获得真实的评价和改进方向,为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产品价值提供了依据,同时自身获得了良好的服务,达到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服务模式。企业利用该模式的核心还包括通过对新产品边际成本的控制,用低廉的成本换取大量的参与用户,实现实际利润的二次转化。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适合于配合其他的盈利模式综合使用的形式,其核心思路是是外部性盈利方式,通过用户参与带动产品价值和市场规模的增长,便利性较强,易于实施。
虚拟货币模式主要是应用于游戏、交友、社区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通过赠送、实际货币购买、优惠支付等形式获得该货币并将其适用于对各种产品的购买或服用的支付,例如金融、旅行、服饰、餐饮等行业的积分活动,可以用于实物购买,如道具、特权等虚拟物品购买、折返购买等。该种方式的使用,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且获得了实惠,而厂家提供的该服务增加了潜在的用户群数量,销售量也随之增加,并且不需要任何的附加成本,而营销成本降低,即使用户不使用,厂家也不会产生任何的经济损失。虚拟货币的盈利思路通过对用户的激励形成了粘性,并锁定系统,将互联网上的多项业务平滑迁移,形成业务链的扩大,并通过积分返利、兑换、购买等盈利平台来缓解资金压力,改变产业链格局,拓宽业务能力。因此,虚拟货币的消费及兑换渠道的拓展是该模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赠予盈利模式是通过为用户免费提供或赠送物品、服务如信息、经验、知识等方式来提供服务,主要利用用户的利他心理实现服务。该种盈利模式没有预期的服务对象和内容,可以视作为债务经济,其盈利思路不再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是获得更多的关注、信誉、潜在市场竞争力,以便带来更大的实际效益,可以与其他的盈利模式配合使用,如广告模式。例如目前最盛行的娱乐资讯服务,通过对道具装备的收费来获得直接盈利或者通过用户观看影视娱乐节目获得较高的人气注意力来获得潜在的经济价值,吸引广告商等投资商的投资已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4互联网盈利模式的展望
互联网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业环境,与传统的商业运行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产品或者服务能否盈利,仍旧取决于供求的相互作用。由于我国的互联网的运行环境的特殊性,人群分布单一。低龄化、低收入较为严重,互联网的服务倾向于娱乐、影视、日常生活学习、游戏、交友等实用性项目,但是办公和商业交易仍旧存在很大的困境,专业服务功能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但是由于互联网行业的投入较高,资金的匮乏成为网络游戏视频社区、电子杂志、在线音乐等网站服务功能分布和演变的一个主要障碍。因此,寻找盈利模式演变力量的来源是互联网盈利的重要途径。
休闲服务项目的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由于服务质量的异质化较低,搜索引擎建设仍需进一步发展,其目标客户的发掘需不断完善,盈利模式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创新。尤其是娱乐视频等内容需要解决观看网速低和知识产权问题,为互联网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在创新盈利模式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网络诚信、快捷支付、资金来源、融资体系问题,根据不同领域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盈利模式,尽早跨过盈亏平衡点,形成良性的商业循环体系。
劳务交换盈利模式、虚拟货币盈利模式、赠予盈利模式是现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型盈利模式,由于其突出的商业运行特色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对于影视娱乐网络,广告盈利模式、第三方支付盈利模式、增值服务盈利模式较为适合,既体现了免费网络环境的商业价值,又可以为互联网行业提供良性循环的动力。
5结论
网站要实现持续领先的最终定位是成为网络用户最好的内容提供商,我们认为实现并保持这一竞争优势的最有效途径是制定并执行基于品牌(B),效率(E),可扩展性(S),技术(T),内容(C),平台(P)六要素的发展策略并构建相适应的管理架构和执行能力。基于以上投资框架的评分卡显示,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尚缺乏绝对的领先者,即便在各个垂直领域均有一定规模的网站但是也很难确保牢固的领先地位。在中国当前的网络行业,不同类型的公司在各自的领域内享有特定的优势。例如,门户网站拥有品牌认知度和先进的基础技术设施;平台型网站凭借母公司丰富的资源拥有较高的货币化效率和较丰富的交叉销售机会。前瞻地看,我们相信该互联网大多数公司仍将持续规模投资以继续提升竞争力和实现业务差异化,因此我们预计中国网络市场格局仍将处于不断演变中。盈利思路与模式的创新是推进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互联网创造商业价值的重要关键因素。随着全球化、综合化经济的发展规律,我国也存在着多种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互联网面临着多元化、市场化的机遇。因此,互联网的盈利思路不是简单的特定的单一的盈利,而是一种机遇开放体系下的融合盈利策略,将多数业务融合于一个机体下,相互作用、自由演进。
当前的互联网盈利模式多样化,但是具有统一的盈利规律,结合互联网发展环境的特征和发展方向的改变,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下,垄断生存、可控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化。电子商务模式、劳务交换模式、开发增值服务模式、虚拟货币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赠予盈利模式的相辅相成,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与创新。结合每个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模式与产业特色,选择合理的盈利模式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但盈利模式的选择往往不是单一的,综合化、多元化是最主要的方向。利用我国经济特点,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互联网的盈利思路将不断扩展创新。(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杂志编选:)
参考文献
[1]岳鹤.网络营销典型定价策略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9).
[2]张琳.“免费”的赢利模式[J].光彩,2010(7).
[3]李雪.中国视频网站盈利模式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范文篇9
关键词:学生创业商业盈利模式收入成本利润边际成本最低保本销售额
创业从2014年始已经上升为国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创业热潮再度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学生创业热此起彼伏,但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学生创业成功率有多少?仅占2%到5%,统计口径不同,有的达到20%左右。导致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很多,但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却是共同的:即创业之前的市场预测是否准确,也就是说商业盈利模式测算和评估是否准确和可行,即经济学上的最佳模式选择。
盈利模式测算工具很多,本文以利润表为基础。进行实操测评验收和鉴别并进一步得出结论:该初创企业有多大的成功可能会顺利获得市场回报――实现盈利(利润为正数)。辅之以最低保本销售额测算,进行对比和评估。
当然,最后是对预测结果的评估。表面看来该鉴别可要可不要。其实,这个过程一定不能省,而且非进行不可。因为,测算完了,究竟创业企业的盈利模式(市场前景预测)是否准确可行?再进一步通过本验收环节,按客观评判标准进行鉴别,这样结果的可靠性、可行性乃至科学性都会进一步提高。
一、创业盈利模式及其重要性
创业盈利模式是指企业如何进行生产经营并最终取得利润的方式和具体渠道。创业过程中因为商业盈利模式选择准确取得成功的有,而因为商业盈利模式选择错误,导致失败的却也是比比皆是。例如淘宝和易趣。淘宝的成功主要原因:商业盈利模式成功――不收费;易趣始终坚持收费的原则,使它错过了头4年的最佳发展时期。当然,有人曾经反驳说是淘宝遇到了“非典”创造了唯一的淘宝。这样的提法是不太符合逻辑思维的,反推:难道非典只适于淘宝,而到了易趣门口就消失啦?!可见不是非典,关键因素还是盈利模式或者说是服务模式的区别带来的不同结果。因此,请认真的确定和测算你的创业盈利模式。后来,易趣放弃了国内市场,转而主攻国外市场,但毕竟国内这么大的市场份额都已经被淘宝稳稳的占据了,BtoB老大的位置,毫无疑问肯定是淘宝了。易趣或者是其他企业要想翻转,是非常困难的,必须是有更新更适合市场的商业盈利模式出现。
盈利模式:实现持续营业的收入大于成本的经营模式。
特点:第一是固定性,能复制;第二是利润保障性;第三是保障成功性。
二、创业盈利模式测算的方法和技巧
创业盈利模式测算的方法有很多种,一种是完全人工评估,不使用任何公式,即拍脑袋,靠经验的模式,一直在学生创业实践中相当流行。但恰恰学生们最缺乏的就是实践经验,因此,想当然的预测结果必然带来很大的误差,最终导致创业开店实践的惨败。偶然也有误打误撞成功的案例,但微乎其微。还有另外两种,是依靠财务公式,然后结合实战经验,准确预测销售数据并各自营业成本和税金,最后,得出商业盈利模式的测算结果并按行业规律进行评估。此两种模式各有千秋,但笔者从简单、实用以及可操作性强、便于掌握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认为利润表预测模式更适合学生使用和掌握。而就预测准确率而言,二者旗鼓相当,因此,本文推荐以利润表预测为主,以最低保本销售额的预测为辅,下面就分别进行介绍和剖析。
1.利润和利润表的制作
(1)利润表制作步骤
步骤一,预测销售额;步骤二,核算成本;步骤三,预测税前利润、毛利率;步骤四,测算净利润;第五步,表格汇总。
(2)利润表的制作财务公式
销售额=销售数量×单位售价。
成本=销售数量+单位进价+水电费+杂用+员工工资+管理费用+广告费。
税前利润=销售额-成本。
净利润=税前利润-税金。
(3)如何利用利润表进行创业盈利模式测算并评估
第一,测算。
案例一:假定你开始做一笔卖帽子的生意,这个月,你以50元一项的价格买进10顶帽子,并以100元的价格全部卖出,在此期间,你花去200元制作海报和宣传单,花去水电电话费用共40元,并缴纳5%流转税和25%的企业所得税。请制作利润表进行财务分析。
只有当收益(净利润)大于成本,才建议你开办你的创业企业,相反,则应该放弃,以上测算结果该笔帽子生意属于该放弃行列。
案例二:假定你开始做一笔卖帽子的生意,这个月,你以50元一项的价格买进50顶帽子,并以100元的价格全部卖出,在此期间,你花去200元制作海报和宣传单,花去水电电话费用共40元,并缴纳5%流转税和25%的企业所得税(备注:政策链接创业大学生税费是每年8000元为限,依次扣减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只有当收益(净利润)大于成本,才建议你开办你的创业企业,相反,则应该放弃,以上测算结果该盈利模式符合受益大于成本的基本要求,因此,可以开办该企业。
第二,评估。以上两种不同的销售预测,得出了两种不同的创业盈利模式。差别来自于对销售额的预测不同,成本基本是相同的,因此,盈利模式就不一样。前者表现为亏损后者表现为持续的盈利。显而易见,第二种高销售额的盈利模式是可取的,即能够开店实践。
2.最低保本销售额和最低保本销售产品的核算。
确定保持该手袋厂生存所需最低保本销售量(边际销售量)。
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售价-单位变动成本)。
该手袋厂的固定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
制造费用=原料+直接人工+工厂维护+水电+税收+财产税+厂房+折旧+设备折旧+专利费用+工厂维护=300+300+1+30+100+7+2+1=741(万)。
管理费用=间接人工+工厂用品开支+车旅费+交际运筹费=60+3+10+15=88(万)。
单位变动成本=每件商品的平均成本-每件商品消耗的人工平均成本-每个包消耗的管理平均成本=3000000/1500000-3300000/1500000/100-66/1500000/10=2-0.022-0.000044=1.977956
保本销售量=7410000+8800000/(250-1.977957)=16210000/248.022043=65357.09(元)
补充公式:
每件商品的平均成本=所有商品消耗的总成本/商品总件数。
每件商品消耗的人工平均成本=直接人工/人数/商品数量。
每件商品消耗的管理平均成本=直接人工/人数/商品总件数。
计算该手袋厂的最低保本销售额(边际销售额)
保本销售额=保本销售量×单价=65357.09/250=16339272.5(元)
从以上测算可以看出,对张建的手袋厂而言,要确保2010年能够持续生存下去,最低的保本销售额是一千六百三十三万九千二百七十二点五万员人民币。如果达不到这个销售额那么手袋厂就会亏损和倒闭。当然是否仅仅只要达到这个销售额就万事大吉啦?否。因为保本销售额只是该厂的盈亏临界点,即此时的手袋厂还是零利润时期,必须要努力促使销售额持续扩大才能开始赚钱,保证企业利润最大化才是基业长青的根本之路。
以上两种测算模式:利润表和最低保本销售额的测算,各有千秋,利润表简单易行,最低保本销售额适用于开业1年以上的企业。两种测算的结果准确度相差不大。
三、创业盈利模式评估的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
第一,毛利率(较高的毛利率)。
毛利率=(销售收入-营业成本)/销售收入⑹×100%。
第二,成本控制较好:相对少的费用、相对销售额而言客观收入;净收益(至少为正)。
成本销售额的比重(越少越好,赚钱越多);净利润/总成本(比例越高越好,越赚钱)。
第三,销售波动幅度:当不能准确预测每月销售波动幅度时,参考其他指标。
第四,适当的现金流和净利润数额大小:
净利润数量越大,商业盈利模式越好。
现金流≥短期债务(不会短期内倒闭)。
短期债务=短期借款+应付票据
2.参考值
第一,毛利率20%-50%容易实现盈利。
第二,净利润/总成本≥50%(最佳)。
备注:如果每月销售额基本不变,这个比例可以小些。
总之,最佳盈利模式评判标准是下面四条:第一,较高的毛利率。一般来说毛利率越高创业成功几率越高,但仅仅只看毛利率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考察成本指标的高低。第二,成本控制较好。盈利究竟如何,关键还得看毛利率减去成本后的净收益如何?只有当成本控制较好,才能带来最终较高的净收益,创业企业的盈利模式才是良好的可行的。第三,现金为王。创业企业要特别关注现金流的问题,必须时刻保持必要的现金流量,否则,很可能导致创业企业短期内快速破产。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销售波动幅度,它与盈利模式也有很大的关系,创业企业必须引起重视。销售波动幅度的大小对创业企业的盈利模式的影响不容小视,例如零售行业,销售波动幅度虽然较小,但由于其毛利率较低,所以,稳定的持续不变的经营策略和服务模式,是保持该类创业企业实现盈利的最佳策略。相反,例如化妆品行业和奢侈品行业,销售波动幅度较大,但其行业毛利率很高,所以,灵活变化的市场价位和经营策略是实现该类创业企业盈利模式的关键点和具体策略办法。
盈利模式是否正确对创业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盈利模式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阶段的成功不能带来终身的成功和胜利。因此,盈利模式又必须与时俱进,时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和革新。
参考文献
[1]马云.我的成功不是偶然[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9
[2]查振祥.企业二次创业研究[J].特区经济,2006(4)
[3]曹垣亮编著.草根创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美)D.C.科多瓦,卡罗尔.戴萨特,林伟贤著.创业者的赚钱系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范文篇10
关键词:股价;每股收益;面板数据;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16-01
一、前言
(一)国外文献自20世纪60年代,鲍尔(Ball)和布朗(Brown)对公司盈利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以来,引发了一场重大的革命。Finger(1994)研究发现,公司盈利对股票价格有显著的预测能力,Dechow(1994)的研究认为,公司盈利比经营现金流量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
(二)国内文献我国学者赵宇龙(1999)对会计盈利与股价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会计盈余上,而现金流量则不具有价值相关性。赵春光(2004)研究发现,会计盈利和现金流量与股票价格都具有价值相关性,并且现金流量的价值相关性低于会计盈利。在此后的文献中,李寿喜等对会计盈利与股票价格之间的相关性研究都是采用Ohlson-Feltham股票计价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回归系数来解释会计盈利与股票价格之间的相关关系。
二、数据来源和处理
从Wind数据库中选取沪深300指数成份股中,从2002年已经上市且至2011年年底未退市公司的收盘股价和每股收益数据。在对收盘股价的处理过程中,选择季度所在区间,然后导出季度平均价,再从数据库中直接导出基本每股收益的数据。关于公司的选取,考虑到股价与基本每股收益关系的连续性,以及财务的稳健性,故选取从2002年直至2011年一直挂牌交易的公司。至于为何从2002年选取,是因为从股市周期的不同阶段,即牛市和熊市的划分作为依据的。具体的划分参照严武等(2006)对BB准则的运用,本文在划分过程中,稍作修改,将数据延伸至今。周期共划分4个熊市阶段和4个牛市阶段,并且包含了股权分置改革(2005年)前后数据,在连续性和全面性方面做到很好的统一。在筛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时,剔除了2002年-2011年间出现过较长时间停牌而缺少上市公司股价数据的公司,最后剩下151家,沪市96家,深市55家,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前言部分,可以通过相关文献清楚了解到,在众多公司财务数据中,基本每股收益对股价具有较强的解释和预测力。因此,盈利指标选取基本每股收益EPS作为对季度股价的解释变量。
三、模型建立与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以151家上市公司每季度股价平均值和基本每股收益分别作为因变量和自变量,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并拟合出合适的模型。
首先录入数据,本文选择Eviews6作为面板数据分析软件,建立pool数据集后,
(一)对两个变量数据做平稳性检验,由结果可得,两个变量均为零阶单整。
(二)协整检验,作Fisher协整检验,从输出结果可以得出:有27家公司数据不存在协整,有124家公司存在零阶协整。
(三)模型形式检验,对模型形式进行Hausman随机检验,选择截距和趋势项为随机(Random)影响,来确定对模型做随机效应的拟合是否合适,
检验结果p近似为零,即拒绝原假设,说明模型不适合做随机影响模型。然后,我们选取截距和趋势分别为固定(Fixed)影响和随机(Random)的组合,得出结论,在选择截距和趋势均为固定影响时,模型的拟合优度和SIC及AIC准则较为合理。
(四)协整回归。我们采取双固定影响下的协整回归,输出结果如下图所示:
相关统计检验结果输出图为:
得出回归方程式为:
(五)残差项单位根检验,通常只适用于在个体时间序列间最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特殊情形且最多允许面板数据存在同期空间相关性,因为我们已经对模型的协整关系个数作过协整检验,且满足最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假设,所以下面就对模型回归方程式残差项作单位根检验,输出结果如下所示: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残差项为平稳序列,模型设定具有统计意义。
结束语:随着我国证监会对公司分配收益要求的提高,我们在分析股价的变动方面,对基本每股收益的参考将会更加强化。在计算和预测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动时,公司的财务数据在根本上决定了价格,每股收益等公司盈利指标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说明股价的波动依赖于基本每股收益。我们在做出上述模型分析时,也考虑到了EPS对股票价格的长期影响,但由于操作原因,未能做到较好的分析,尚存不足。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海燕,黄一鸣.会计信息对上海证券市场股票价格影响作用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5(4).
[2]邓晓霞.股票价格内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2).
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范文篇11
关键词:零售企业创新服务盈利模式五维度模型
零售企业服务创新“五维度”及盈利模式转型
盈利模式是零售企业赢得利润、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和方式,而服务是零售企业盈利的核心,因此服务创新对于零售企业盈利模式有直接影响。通过服务创新不仅可以提高消费者以及零售供应链价值,同时还可以实现盈利模式的个性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根据服务创新的“五维度模型”分析,想要实现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真正变革,应该从服务概念、服务交付系统、顾客界面、零供关系以及技术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创新。这五个服务创新维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创新活动应同时展开,提升整个零售供应链的绩效,在提高企业自身利润的同时,也可以为供应商以及消费者创造更多的服务价值,打造“双赢”的局面。
(一)服务概念创新
“五维度模型”中提出的新服务概念主要指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对零售企业服务方式进行创新,可以通过改进现有的传统服务或者直接研发新的服务形式来实现。比如创新营销手段、创新业态、创新经营商品种类、创新经营时间等,下面主要介绍“自有品牌创新”、“业态创新”以及“增值服务创新”三种途径实现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变。
1.自有品牌创新。这种服务概念创新主要指零售企业利用多年来积累的销售网络渠道以及顾客信息方面特有的优势,加上自身品牌信誉,向制造商委托制造贴有自己企业品牌标签的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提高产品服务附加值。近年来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零售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很多零售企业纷纷开始发展自有品牌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比如沃尔玛(WalMart)、日本的优衣库(Uniqlo)、瑞典的宜家(Ikea)、美国的西尔斯(Sears)、法国的家乐福(Carrefou)以及英国的马狮(Marks&Spencer)等。实现自有品牌创新不仅对于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技术和能力要求较高,同时需要创新供应链的流程、零供关系以及商品经营品类管理等方面内容。当一个零售企业拥有自有品牌后,首先重新安排涉及的制造商选择、产品设计、产品质量监控以及产品促销等相关业务流程的内容以及后台组织模式。同时应该注意调整零供关系,因为企业自有品牌可能会替代一些制造商的商品品牌,改变零供关系。其次应该重新调整商品经营的品类,重新分配制造商制造品牌以及新加入的自有品牌的货架空间分布。
2.业态创新。每一次业态创新对于零售业服务效率的提高以及建设规模的进一步扩张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推动零售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增加企业竞争力,提供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途径。业态创新的盈利方式主要是跟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要求,实现服务价值增值。业态创新必须通过组织创新、营销创新、流程创新等多系统协调配合才能实现。比如江苏南京的华润苏果就是一个典型通过业务创新实现发展的例子,1996年,苏果刚开始只是超市规模,1999年新增便利店,此时需要较好的物流配送系统,且对于物流配送能力的要求较高,因为便利店规模较小,具有品种多、批量小的特点;2000年综合超市和便利店经营,实现大型综合超市,自2001年后实现中国连锁经营,在2002年开设社区店。近年来,为了满足一些高端收入水平家庭消费,开设了SG高端精品超市,若想要实现这一业态创新目标,首先应该确定顾客身份,明确服务对象。同时对于业务服务人员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应强化服务人员对高端消费群体的服务能力。
3.增值服务创新。增值服务是零售服务的有效延续,丰富了零售服务的产品品类和内容,近年来随着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零售产品不断涌出。零售企业在销售商品外,对于一些比较复杂,但是耐用性较好的商品提供售后和金融服务。零售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将以往一次交易行为通过售后服务发展成为长期稳固的关系,为顾客提供了更多的增值服务。这样不仅建立了企业固定的顾客源,也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比如近年来“苏宁易购”为消费者推出“阳光包”的增值服务,免费提供延期1年的电器产品保修服务。想要实现企业增值服务创新必须通过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充分利用企业的品牌信誉进行组织创新,同时应加强公司员工的相关培训工作。
(二)服务交付系统创新
创新服务交付系统大多数在后台进行,主要是指通过创新服务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加强员工培训,提高零售服务效率。
1.优化业务流程。优化零售企业的业务流程,可以加强系统协作、便于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快速解决问题、提高资金流转率。一般零售连锁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主要包括生产、销售环节中的采购、贮存、商品分配、销售、出货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管理。若为连锁经营模式,零售企业首先应该建立相对统一的管理系统,明确主营业务流程,对于一些非增值环节应该尽量简化、合并或者删除。在主营业务流程中应纳入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商品流等方面内容建立统一的采购、库存管理、物流配送以及会员管理等一体化体系结构,实现整个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立体化、便捷化和网络化。
2.组织创新。业务流程的优化、创新必须建立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因为业务流程创新是针对整个零售供应链管理,需要每一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因此对于信息流通的要求非常高,传统的组织模式实行的直线职能体制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想要实现业务流程优化,必须结合整个业务流程的采购、贮存、商品分配、销售以及出货等环节为导向设立专门的组织管理团队,同时为了加强各个业务部门的相互协调配合,实现信息的及时、高效流动应设立相应的业务流程协调部门,实现组织管理的扁平化。
(三)顾客界面创新
1.电子商务创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电子商务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零售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创新进行网上零售,因为网上销售并不需要实体经营空间,可在任意时点交易,且信息处理快捷、方便。对于零售企业而言,网上销售可以减少销售成本和经营成本,减少库存,降低日后降价处理风险;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不用拘束实体销售点营业时间限制,避免购物拥挤以及价格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目前像1号店、京东商城、淘宝平台上都有很多卖家,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也在努力发展上线、下线业务。想要实现电子商务创新,必须加强业务流程的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的协调配合。
2.消费者自助服务创新。这种创新模式下,零售服务不再由零售店提供,而是由消费者自己选择,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提高消费者对零售服务的满意度,也可以降低服务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比如宜家家居营销模式中,消费者购买的产品需要自行运输,自行安装,产品的销售成本减少,同时也降低了产品的销售价格。
(四)零供关系创新
1.零售企业和供应商合作开发新产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业态创新时间越来越短,产品更新速度也不断提高。因此对于现代化零售企业而言,服务质量并不是核心竞争力的唯一,服务速度也是重要的构成要素。想要实现服务速度和服务质量两者兼顾,零售企业应与供应商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因为零售企业具有掌握消费者信息的绝对优势,而供应商的产品开发能力较强,因此双方合作下,可以快速确定新产品的方向,减少新产品开发以及上市时间,降低产品开发以及营销成本,提高平台的双边服务效率。
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零供信息合作。供应链管理思想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与普及,但在供应链管理的实际应用中,很多零售企业并没有考虑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仅仅关注采购、仓储以及运输等环节管理,甚至部分零售企业不惜牺牲整体供应链的绩效来达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不仅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绩效,对零售企业的形象以及盈利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零售企业应加强对零售业供应链的管理,与供应商强强联手合作,分享产品销售信息,以便供应商及时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快速补货响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五)技术创新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零售业当然也不除外,技术创新是“五维度模型”中的基础维度,其他四项维度服务创新都需要依托技术创新加以实现,因此技术创新是促进零售业服务创新顺利实践,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基础保障。当前,零售企业中的电子商务平台、电子自动订货系统以及销售时点信息系统中应用到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条形码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使零售业务流程简单化,信息流动更加高效,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经营管理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盈利。
推动零售企业服务创新的策略
零售企业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拥有长期市场竞争优势,真正实现盈利模式的变革,应综合考虑“五维度模型”进行多方面、多系统的协调创新,实现盈利模式的不可模拟性以及可发展性。但目前很多零售企业并未真正做到系统创新,导致盈利模式创新改革效果欠佳,同时政府、高校以及科研等机构普遍都存在重技术创新,轻服务创新的观念。尤其对于零售服务创新的关注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零售企业的服务创新发展。因此想要进一步推动零售企业服务创新的脚步,不仅应加强企业服务创新的能力,同时应该获得有效的、低成本外部创新资源的激励。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形势下,政府部门应加强零售企业流通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可为零售企业采用的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仓储计算机管理技术、射频设计以及条码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提供适当的政策激励。同时零售企业应加强企业组织管理化程度,我国零售企业在国内应充分利用连锁组织手段加强国内整合,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组织化管理水平。政府部门应为零售产业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引导以及法律政策保护,零售企业自身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市场化手段进一步加强组织化管理程度。其次应加强培养高素质零售人才,人才是创新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零售产业具有专业技术的零售人才非常欠缺,尤其是高层次零售管理人才极其匮乏。因此各大高校应结合现实经济发展需求,增设与零售业相关的各种零售教育专业课程,在教育过程中,为了加强人才的实践能力,应和零售企业合作建立课外实训基地,打造“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服务创新是创新、改革传统的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主要途径和手段,零售企业应以“创新服务”为基点,从服务概念创新、服务支付系统创新、顾客界面创新、零供关系创新以及技术创新五个维度进行多系统的协调、配合,提高自身的创新服务能力。同时政府、科研单位以及高校等外部组织也应加强对零售企业服务创新的支持与激励,促进零售企业服务创新的推进和发展,实现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真正变革。
参考文献:
1.俞国方.零售企业发展的六个创新点[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3)
2.张庆亮,何文君.我国网上零售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贸研究,2011(6)
3.李飞,汪旭晖.零售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机理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6)
4.芮明杰,袁成,胡金星等.我国流通企业赢利模式的创新研究[J].当代财经,2011(7)
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范文篇12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经历了不断规范和成熟的发展历程,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使得上市公司的管理问题在我国资源配置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上市公司的管理问题上,盈余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由于盈余管理的动机来源于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所以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会计信息,严重时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影响证券行业的有序发展。据此盈余管理所反映的不仅是会计行为,也是一种管理行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系统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企业内部科学的组织管理以及正确的引导和控制。因此,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虽然近年来盈余管理一直是财经领域研究的热点,但是我国的研究都主要从公司治理结构的某个因素,如董事会,监事会,第一大股东,最终控制人等入手研究了盈余管理的个别决定因素,而没有对公司治理结构中各重要要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作全面的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拟作进一步研究。
一、研究设计与样本选取
1、研究设计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因此首先对盈余管理进行测度,本文选取上市公司2009年年报数据对操作性利润模型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定量的分析。
2、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测度
(1)总体应计模型
会计学界一般认为,会计盈余(NI)可以拆分成为经营现金流净值(CFO)与总体应计利润(TA),NI=TA+CFO。而其中总体应计利润又可以拆分成为可操作性应计利润(DA)和非操作性应计利润(NDA),TA=DA+NDA。盈余管理就是针对可操作性应计利润进行操纵,而非操作性应计利润的分析与模型的选取就成为分析可操作性应计利润的关键。
(2)非操作性应计利润模型――模型选取
根据文献对非操作性应计利润的计量有五种模型,本文选取了其中的琼斯模型作为对非操作性应计利润进行计量。
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成立于1990年,到目前为止都比较年轻,并且我国会计制度以及证券市场本身现阶段还存在诸多缺陷,所以本文选取的模型为横截面琼斯模型,该模型放弃了原有琼斯模型的时间序列作为参数估计而使用横截面数据对参数进行估计,以下为横截面琼斯模型的表达式:
NDA/At-1=a(1/At-1)+b1(PPE/At-1)+b2(REV/At-1);
其中各变量意义解释如下:
①NDA―第t年(本文选取为09年)年度非操作性应计利润;
②At-1―第t-1年(本文选取为09年)年度总资产;
③PPE―第t年年度固定资产原值;
④REV―第t年与第t-1年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之差;
其中的a,b1,b2由以下模型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估计得出:
TAt-1/At-1=a(1/At-1)+b1(PPE/At-1)+b2(REV/At-1)+e
其中各变量意义解释如下:
①TAt-1―第t年年度应计利润;
②e―误差项;
(3)非操作性应计利润模型――参数估计的样本选取
本文对以上琼斯模型的参数估计的样本选取了2009年A股的1461家上市公司,剔除了数据不全的91家和琼斯模型不适用的金融行业28家,本文得到以下归类,见表1。
根据SPSS13.0的回归分析,可以得到各行业以下数据,见表2。
从表2可见,在拟合优度上,各个行业之中工业,公共事业和商业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说明以上三个行业模型能较为准确反映盈余管理的程度。而其他两个行业具有较差的拟合优度,故剔除其他两个行业。
方差分析结果上,各个行业在5%显著性水平上均可以认为回归模型是具有线形关系。
在回归系数检验上,在5%显著性水平上房地产行业的1/Ait-1项目,e项目;工业行业的1/Ait-1与PPE/Ait-1项目;商业的PPE/Ait-1和e项目;公共事业的e项目;综合行业的REV/Ait-1没有通过检验,其余项目均通过检验。在10%显著性水平上房地产行业的1/Ait-1项目;工业行业的1/Ait-1与PPE/Ait-1项目;商业的e项目;综合行业的REV/Ait-1没有通过检验,其余项目均通过检验。
故本文得出工业,公共事业以及商业的琼斯模型,见表3
下面我将运用这里得出的测度NDA的琼斯模型来测度上市公司的DA,从而进一步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决定机制。
3、样本选择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有关文献,发现公司盈余操作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被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李爽,吴溪,2003①;徐浩萍,2004②)。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上,本文得到第1个假设:被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比被出具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大。因此本文选取的样本为2009年年报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加解释段与无法表示意见的上市公司29家。
样本选取的会计师事务所对2009年年报出具保留意见或者无法表示意见的29家公司中,按照上文分析,选取拟合优度高的三个行业:工业,商业和公共事业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因此提取实际样本22家(均为A股上市公司)。
4、研究假设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思路,选择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股权结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由于以上两个方面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而且相对来说在年报当中披露较为完整,数据也相对准确。
(1)董事会,监事会与盈余管理
董事会规模上,大部分国内上市公司并没有设立专门委员会,董事的分工不明确,过大的董事会规模使得成员之间沟通的成本增加,降低盈余管理的监督效率。内部董事比例上,由于内部董事人员在公司内部担任行政职务工作,可能会造成董事会与经理层职能混淆不清。使得董事会对经理层盈余管理等行为的监督以及控制失效。在董事长兼职总经理二职合一上反映了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由于二职可能发生冲突,在国内外文献中反映出来的现状是有盈余管理的公司,最高管理者同时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几率较高(王化成,佟岩,2006③;Fanetal.,2008④)。在监事会规模上,我国学者发现监事会制度在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上没有发挥作用,而且发生财务舞弊的公司具有更大规模的监事会的几率反而较大。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假设3:内部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假设4:二职合一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假设5:监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2)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
在国家股持股比例上,国家作为企业的所有者,但是委托行政机关没有真正的积极性去对企业进行监督,因为对公司利润没有索取权利,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有效评价和监督管理者,从而产生内部人控制。法人股比例上,由于法人股无法流通,他们只有通过其他方式来获取股权价值,所以也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流通股比例上,由于流通股为法人股和国家股比例总和的残存,因此流通股比例的上升代表了盈余管理的下降。第一股东持股比例方面,我国上市公司的一股独大的情况很明显,使得公司实际上由内部人控制,增加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主要股东持股对第一股东有抑制作用,所以减少了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刘立国,杜莹,2003⑤;KatherineSchipper,1989⑥;)
假设6:国家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假设7:法人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假设8:流通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
假设9:第一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假设10:主要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
(3)控制变量
资产负债率与代表公司规模的总资产的对数作为控制变量存在。
二、变量设置与描述性分析
本文将对公司治理结构构成与盈余管理具有某种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选取软件为SPSS13.0,涉及的相关变量见表4。
从上表中可以得出有关样本公司的可操作应计利润绝对值的平均值为836181627.3712,处于1亿到10亿之间,标准差为1461690607.73440,极差为6365569232.47,相对于公司的总资产等相关指标,本文得出结论:样本公司的确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假设1成立。
三、回归分析
以代表盈余管理大小的可操作应计利润EM为因变量,以总资产对数、资产负债率为控制变量,其他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用SPSS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可以得到复相关系数R=0.667,判定系数RSquare=0.445,D.W值为2.787,说明模型具有一般的拟合优度,可以反应公司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但不全面。通过对模型进行方差分析,可以看出,模型可以通过10%显著性水平检验,但是不能通过5%显著性检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模型具有线性关系。
根据表6,可以得到在回归系数以及常数检验上,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的有以下指标:董事会人数,监事会人数,流通股比例,第一股东持股比例,主要股东持股比例。其他指标剔除。
与盈余管理相关的指标有以下:
1、由于解释变量――董事会人数的系数检验中StandardizedCoefficientsBETA=-.486,所以董事会人数与盈余管理程度呈现负相关。与假设1相反,说明董事会人数越多,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引起的原因可能由于董事会人数的增加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得董事会之间的信息相对对称化,加上分工的相对明确导致。
2、由于解释变量――监事会人数的系数检验中StandardizedCoefficientsBETA=.621监事会人数与盈余管理程度呈现正相关。与假设5一致。
3、由于解释变量――流通股比例的系数检验中StandardizedCoefficientsBETA=-1.441流通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现负相关。与假设8一致。
4、由于解释变量――第一股东持股比例的系数检验中StandardizedCoefficientsBETA=-1.118第一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呈现负相关。与假设9相反,由于与假设10是互斥的,而且在回归系数检验上主要股东持股比率的t值相对较高,本文有理由相信是由于数据不精确造成的。
5、由于解释变量――主要股东持股比例的系数检验中StandardizedCoefficientsBETA=-1.105主要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呈现负相关。与假设10一致。
6、由于系数检验中,其他解释变量未通过5%显著性检验,所以本文认为其他变量与盈余管理程度相关性不明显。
四、政策建议
根据本文实证分析部分,表明了我国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行为是比较普遍的,要减少盈余管理的程度从公司结构治理上着手是可以收到效果的,具体来说:
1、在董事会和监事会结构上面要减少监事会人员数量,真正落实监事会在对董事会以及经理层的监督机制;尽可能的减少董事会,经理层以及监事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强自身职业素质减少所面临的道德风险。
2、在股权结构上要增加流通股的比例,减少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比例,对进行股权结构进行优化。根据相关文献,应该建立以法人股为主体的多元股权结构,强化股东的控制权,维护股东的合法利益。
3、在股东大会表决权制度上完善分类表决制度,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注释:
①李爽,吴溪.盈余管理、审计意见与监事会态度:评监事会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审计研究,2003,1:8-12.
②徐浩萍.会计盈余管理与独立审计质量[J].会计研究,2004,1:44-48.
③王化成,佟岩.控股股东与盈余质量――基于盈余反应系数的考察[j].会计研究,2006,2:66-74.
④Fan,J.P.H.,T.J.Wong.CorporateOwnershipStructure&TheInformativenessofAccountingEarningsinEastAsia[J].JournalofAccounting&Economics,2008,Vol.33:401-425.
⑤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3,2:28-36.
⑥KatherinementaryonEarningsManagement[J].AccountingHorizon,1989,12,Vol.3,Issue4: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