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范例(3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4-04-28 手机浏览

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汉语框架网络cFN框架语义角色特征标识

[分类号]G354

1导言

当前的网络标注已经从最初的关键词标注发展到现在的基于内容理解和语义学的语义标注。语义标注就是根据多种语义类词典和领域的语义层次网络将文本中的关键名词、动词标注上语义码的技术。一般认为词性标注局限于语法层面,而语义标注则是面向语义的,是一种深层的语言处理。通过语义标注可以有效地建立人与计算机之间的语义理解和合作,为今后语义检索和智能问答系统的建立奠定基础。

当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语义标注的理论和应用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本体标注方法的研究,即利用本体资源来实现对文档资源的标注。如魏勇刚等人提出了基于词性分析和领域知识的DeePWeb语义标注;陈星光等人则针对互联网上含有大量语义信息的html文档,提出了一种自动化的语义标注方法,该方法参照词汇数据库How-net和领域本体多个html文档进行语义分析,给文档加上语义标签;梁龙昀等提出了面向Web应用的语义标注方法,该方法采用基于参考本体转换技术的语义转换,能从语义上同类型的标注资源中提取特征,利用概率的方法识别用户意向。②自动标注算法的研究,采用统计和规则学习算法研究语义角色特征识别问题。如DanielGfldea基于FrameNet资源提出基于概论统计算法的语义角色的自动识别方法,对于给定的句子,能够识别各语段间的语义关系,并赋予语义标签;刘挺描述了采用最大熵分类器的语义角色标注系统。③语义标注平台的建设研究。国外典型的语义标注平台有SHOEKnowledgeAnnotator、SMORE、MnM、Melita等,可对输入文档如html、Word进行半自动或自动的标注。

当前的信息抽取和语义标注都是基于特定领域的“框架+槽”模板的,随着Wordnet大型语义数据库和FrameNet大型本体框架库的出现以及非受限领域机器学习算法的进步,如何从人工的、依赖领域的模型走向自动的非受限领域的模型:成为自动语义标注研究的重点。自动语义标注中,语义角色的分类和识别是基础,本文以所构建的汉语框架网络知识库为语料资源,通过对语义角色特征的一些描述,探索语义层自动识别的理论。此理论能够实现对语义角色进行自动识别和标注,即能够识别出目标词的语义参数,为以后实现自动语义标注打下基础。

2汉语框架网络知识库的语义角色

2.1汉语框架网络知识库

汉语框架网络知识库(CllineseFrameNetdatabase,简称CFN),是一个以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为理论基础、以加州大学克伯利分校的FrameNet为参照、以汉语真实语料为依据的供计算机使用的汉语词汇语义知识库,是一个用来描述语义框架表中词语的综合词典数据库,它运用人工和自动化的程序,从大量电子文本集合中抽取出有关汉语词汇的相关联的语义及句法特征信息。CFN通过识别词和词之间语义关系的概念模型。来揭示词和词之间深层次的语义关系;以框架为核心,以真实语料库为基础,将具有相同语义角色的众多词元归属于同一框架,用具有个性特征的框架元素来描述千变万化的自然语言语义,并通过标注例句揭示每一个词在每一个义项下的各种语义和句法结合的可能性。汉语框架网络知识库主要由框架库、词元库和标注例句库三部分组成。

2.2语义角色范围

语义角色体系包括了由抽象到极为具体的广阔范围,处于具体某一端的是特定领域语义角色,如法律领域框架语义角色;与之相反的一端是抽象语义角色,称为“原角色”或“宏观角色”,有原施者和原受者;两端之间还有很多角色,如施事、经验者、对象等。

CFN中,语义角色的意义是由语义框架显示出来的,每一个框架对应一个情境的图示化表达,涉及到各种参与者、支持者等,这些参与者、支持者等就是框架元素,不同的框架元素根据与目标词的不同关系充当不同的语义角色。如图1,框架所属的域是刑事诉讼程序,“逮捕”等属于框架名称,“逮捕”、“逮住”等属于目标词,目标词是表达述谓意义的词汇,是句子的支撑,句子中的其他成分都依赖于目标词,充当目标词的一定语义角色。“官方”、“指控罪名”、“犯罪嫌疑人”、“犯罪行为”等是核心语义角色,还有一些通用语义角色,如时间、频率、空间、角色位置等,这些通用语义角色不依赖于具体框架存在。

3语义角色的特征抽取

自动语义标注是在对语料库的句子进行手工注释,给出人工标注的目标词和它所属的框架,划分句中表示出的每一个框架元素边界的基础上,由机器为标注过的成分加上框架一语义角色标记、句法范畴、相对于目标词的语法功能。语义角色的自动标注中,语义角色的识别与填充是关键,通常是依据语义角色的特征形成一定的规则来判定并指派语义角色。语义角色特征包括短语类型、主控范畴、句法树路径、位置、中心词、语态等。

3.1短语类型

不同的语义角色倾向于使用不同的句法类型实现。目前标注中常用的短语类型有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副词短语、介词短语等。在我们手工标注的句子中,名词短语、介词短语和副词短语充当框架元素的情况最常见。通过对大量标注的文本统计发现,语义角色对应的句法范畴具有一定程度的规律,我们以盗窃框架中的目标词“偷”为例,不同的语义角色分别对应不同的短语类型,如表1所示:

3.2主控范畴

主控范畴是指通过辨别句子中的各种语法功能特征,能够指明一个成分与句子的其他部分的语义关系,从而可以决定一个名词短语是做动词的主语还是宾语,为进一步识别语义角色提供相关的语义信息。根据自动句法分析器输出结果,我们沿着句法树从词性节点到根节点搜索,直到找到带有s或VP标记的节点,然后根据节点是s还是VP来确定名词短语特征的值,s下的NP节点通常是主语,VP下的NP节点通常是宾语。如图2所示:s和VP是主控类的值,S下的NP“他”为目标词“偷”的主语,VP下的NP“一些面包”为“偷”的宾语。

总结标注文本“盗窃”框架的语义角色对应的句法范畴和语法功能,如见表2所示:

语义角色“犯罪者”、“财物”作为名词短语,所对应的句法功能有主语和宾语两类,这为机器识别增加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我们采用上述方法,即可辨别出语义角色所属值的范围。

3.3句法树路径

句法树路径特征同主控范畴相同,是用来获取一

个成分和句子中其他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但其描述是目标词和其他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通过定义由目标词到其他成分的句法树路径特征,提供通过句子的句法树来找出框架元素的方法。句法树路径特征以目标词的词性为路径的起点,以标记为框架元素的句子成分的短语类型或句法功能为路径终结点。同样以“盗窃”框架中目标词“偷”的大量标注文本为例,我们统计出目标词“偷”的句法树路径的主要规则如表3所示:

3.4位置

为了克服由句法分析错误和路径模糊造成的影响,如表3中路径“VB―VP―s―PP”,PP同时可能是环境条件、目的等语义角色,我们引入位置特征。这个特征仅仅记录待标注的成分位于唤醒框架的目标词的前面还是后面,因为主语常常出现在目标词的前面,而宾语则常出现在后面,位置特征和句法功能紧密相关。总结人工标注实例,结合句法树路径我们对词无“偷”的位置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句子中若有名词短语(np)作宾语(obj)的词,且出现在目标词“偷”的后面,语义类型为“实体一,那么这个名词短语(np)盼语义角色标注为“财物”。

・句子中若有名词短语(np)作主语(subj)的词,在目标词之前,且语义类型为“有知觉能力的人”,那么这个名词短语(np)的语义角色标注为“犯罪者”。

・句子中若有名词短语(np)作定语(atta),出现在目标词之后,“财物”之前,那么该词语义角色标注为“受害者”。

・句子中若有名词短语(np)作状语(adva),出现在目标词之前,且其语义类型为“时间”,那么该词的语义角色标注为“时间”。

・句中若有介词短语(pp)做状语(adva),且出现在目标词之前,“犯罪者”之后,那么该短语的语义角色标注为“来源”或“手段”;如果出现在目标词之后做补语,则该短语的语义角色标注为“目的”;如果出现在句首,则该短语的语义角色可能是“目的”或“环境条件”。

3.5

中心词

中心词是能限定一个短语语义角色的核心词。一般来说,名词短语的中心词为名词,动词短语的中心词为动词,介词短语的中心词为介词,中心词在语义角色识别中起到限制作用。一些仅靠句法树路径和位置特征无法确定的语义角色,通过中心词就可以确定。如下面两个句子“刘楠用钩子偷出了电脑”、“刘楠从商店偷出了电脑”中,“用钩子”和“从商店”的句法树路径都是“VB―VP―VP―S―DP”,而且从位置特征也无法确定两个短语的语义角色,但应用中心词,来源角色的中心词为“从+地点”、工具角色的中心词是“用、拿、凭、以”就可以确定“从商店”是来源,“用钩子”是工具。对目标词“偷”的不同语义角色的各种中心词进行总结,结果如表4所示:

3.6语态

汉语框架网络知识库的语义角色的自动标注中还涉及到语态问题。语态在英文标注中主要考虑动词的主动和被动,在汉语标注中主要考虑“被”字句的标注。所谓被字句就是用介词“被”或“叫”、“让”等引进动作施事的一种句式。在英文标注中,主动语态的直接宾语往往是被动语态的主语,此情况和汉语的被字句标注相对应。按句法树分析,无论是英文的被动语态还是中文的被字句,句法树分析的主语的实际成分一般都为目标词的实际宾语。目标词的实际主语通常都通过补语给出。英文被动语态的实际主语通过“by+……”给出,位置一般在目标词之后;中文被字句的实际主语通常紧随“被”后,在目标词之前。

4结语

语义角色的正确识别是自动标注的基础,语义角色自动识别用到的特征是我们未来自动标注系统的核心。文本中的句子在句法分析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框架语义、词元配价、语义类型和句法实现模式,总结各特征值出现的规律,在机器可学习规则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各特征相互制约共同作用来确定文中各短语的语义角色,进而实现文本的自动标注。由于这些特征几乎涵盖了汉语框架网络知识库文本例句中包含的所有句法情况。所以此系统标注的例句准确度相对较高,对未来网络资源的自动标注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向阳,张亚非,陆建江。基于语义提升HMM的语义标注.理工大学学报,2005,6(1):30―35

[2]宋炜,张铭_语义网简明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25

[3]魏勇刚,张国春。常舅,等.基于词性分析和领域知识的DeePWeh语义标注.郑州大学学报,2009,41(1):52―55

[4]袁柳,李战怀。陈世亮.基于本体的DeePWeb数据标注.软件学报,2007,19(2):237―245

[5]陈星光,张文通,汪霞.基于领域本体的自动化语义标注方法的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9(8):2215-2219

[6]梁龙昀,李明.面向Web应用的语义标注方法.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9(12);3204―3207

[8]刘挺,车万翔,李生.基于最太熵分类器的语义角色标注.软件学报,2007,18(3):565―573

[9]鞠彦辉。刘阉.国外典型语义标注平台的比较研究.现代情报,2009,29(1):215―217

[作者简介]贾君枝,女,1972年生,教授,博士,40余篇。

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范文篇2

关键词:文革毛泽东语言特征

“文革”期间毛泽东主题绘画显示出了其主题、语言和构图特殊的视觉效果,建构了“文革”时代以毛泽东主题绘画为主要特征的视觉文化。“文革”期间毛泽东主题绘画作为“神”与“皇权”的符号,必然在视觉形式语言上决定了其视觉的特殊性,其领袖人物和正面人物的精神状态必然是红光满面、神采奕奕,甚至连阴影都不用冷色调刻画;画面效果逼真细致,光溜溜几乎看不到笔触;整幅作品要达到光耀夺目,色彩响亮,充分反映时代精神。在风格方面,则独尊现实主义,提倡通俗易懂。“高大全”、“红光亮”“三突出”必然成为“文革”“样式”的视觉特征,绘画已经成为一种模式与八股。

(一)“红、光、亮”语言特征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色彩含义,金碧辉煌是中国人对皇权的敬畏,中国红自古以来就有是表示喜庆、热闹、旺盛、幸福、吉祥的特定色彩。而在中国革命时期,红色象征着革命。“文革”时期的绝大多数绘画作品都是以红色为主的暖色调,画面形成了热闹富贵热闹的“红色海洋”,与最流行的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形成了相得益彰社会效应。作为文化的载体,视觉艺术的特殊语言,红色的视觉语言使以毛泽东为主题的绘画艺术创作达到了激发情感和传达信息内涵的重要功能,它具有视觉语言最直接与人们交流的特征,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的观赏效果,是一种最直接最具影响力的视觉因素。“红光亮”强烈视觉冲击力与“文革”特定的历史和特定的时代完整统一的融合,成为这一时期美术作品的重要特征。

“红光亮”毛泽东主题绘画色彩的主要特征,其“红”是主导,在画面中大量运用红色等暖色调能更好的突出形象和渲染气氛,在人们心理上形成明确的色彩印象。“光”是指在画面中尽量运用纯度高的暖色,画面效果逼真细致,主体人物呈现出一种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气势,“光”与红色的暖色调交相呼应赋予人物一种“文革”所特有的质感;“亮”即光亮,指把画面描绘的光耀夺目,使其具有明亮、喜庆的视觉效果,又有光明与未来的寓意。在整个画面中,色彩的联想使得“文革”期间绘画具有了一种共通性。

时过30多年后,一些人称“文革美术既是集权主义、现代迷信的狂热产物,又是带有‘红色现代主义'特点的艺术形态。而文革时期的美术作品呈现的‘红光亮'特点显示了社会主义艺术的新美学。”这种说法有其正确的一面,但是,如果把它称为社会主义新美学是不符合社会主义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特色的。从“文革”期间毛泽东主题绘画饱满、鲜明的色彩和暖色调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其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更重要的是红色展现了激情岁月人们狂热的革命性与群众性。“文革”期间毛泽东主题绘画中纯色和对比色也被极广泛地应用,成为艺术家和社会意识形态明确的信仰和爱憎分明的态度,同时,红色和暖色调与我国的民间美术的色彩风格极为相似,符合了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人们对于这种色彩的象征意义在极为认同的情况下,就能轻易地理解到作者所要传达的内在含义,更易老百姓接受,也使其成为流行色的重要原因。

(二)“三突出”与“高大全”的语言特征

“文革”时期的毛泽东绘画主要以歌功颂德、美化和赞扬为主题,其艺术创作原则为“三突出”和“高大全”,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是文艺创作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三突出”、“高大全”原则对“文革”期间毛泽东主题绘画创作的审美标准和创作模式。在处理领袖和群众的空间关系上,放弃了原先受苏联写实主义绘画模式影响的“再现性”手法,人为地打破人们日常的视觉习惯,以“概念性”手法,超验地塑造毛泽东的形象。“文革”期间毛泽东主题绘画与阎立本的《步辇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有很多相似之处,前者按照一二三号人物等级排位来处理画面结构与色彩冷暖明暗,后者按人物的职位高低贵贱设计大小,帝王画的很大而仕佣很小,在文革这样的现代迷信与盲目崇拜年代,这种古代人物群像创作的原则也被文艺工作者接受,作品中非常明显的封建痕迹,其唯一的改造就是增加了一些焦点透视效果。

1972年侯一民、邓澍、靳尚谊、詹建俊、袁浩、杨林桂集体创作的《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唐小禾创作的油画《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和陈衍宁的《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是那个特殊时代重要代表作品。他们在画面中力求恰如其分地运用特写、运用透视、色彩的变化突出领袖人物,体现了毛泽东“艺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塑造了“社会主义中国”的视觉形象,也创造了“文革”期间特定的美术语言体系,是艺术政治化的产物,既是对现实主义的讽刺,也是对浪漫主义的歪曲。

“红光亮”和“高大全”是“文革”期间毛泽东主题绘画的主要语言特征。艺术创作的内容政治化与形式上的典型化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其浸透着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乌邦托的理想,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重要特征。虽然今天回顾起来还有一丝酸楚和苦痛,但是,那毕竟是我们国家的历史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重要一页。

参考文献

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范文

《文化生活》角度:文化影响人生,文化遗产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

《生活与哲学》角度:意识的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的作用,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材料一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四路红色铁流,纵横十余省,长驱数万里,战顽敌、跨激流、翻雪山、过草地,向死而生、浴火重生,最终会师陕甘宁,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这一精神,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长征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攻坚克难、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这代人的长征。只有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发奋图强、奋发有为,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材料二80年前的那场伟大远征,创造了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坚定执着、顽强进取的伟大史诗。长征出发前,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其他根据地也遭受挫折,中国革命面临方向和道路的选择。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开辟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长征的胜利,使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这是在血的教训和斗争考验中得出的真理。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基础上全党的空前团结、红军的空前团结。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弘扬长征精神。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红军长征的历程,说明人类应该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

(3)今天,我们纪念长征,是为了更进一步地用长征精神教育当代青年学生。请就如何发挥长征精神对当代青年学生的教育功能提出两条建议。

(1)①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文化基因、精神纽带和价值源泉。伟大长征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高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充分彰显,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只有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①追求和发展真理要以实践为基础。我们党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及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来源于伟大的长征历程,是在艰苦的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中国革命斗争的需要。②追求和发展真理要正确对待错误,不断克服谬误。正是不断地同党内错误思想进行激烈斗争,才使得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正是因为经过长征的千锤百炼,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才能不断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