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报告范文

大学语文思想认识范例(3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4-28 手机浏览

大学语文思想认识范文

[关键词]语言;符号权力;双语教学;存在方式

一、语言:一种符号权力

人不仅是实践的存在,同时也是语言的存在。只有借助于语言符号系统这一抽象概念的载体,人才能够实现与客体之间的信息变换,才能够在观念中把握世界,上升到自己的世界,而一旦离开了语言,所谓思想、观念、意识都将成为空中楼阁,正如马克思所说:“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在一定意义上,“语言是最切近与人之本质的,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人就是语言符号的动物。因此,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构成了一种权力――符号权力,“通过陈述某个被给予之物来构成它,通过影响世界的表象来影响世界”,具备了灌输意识形态和形塑思想观念的功能。它能够将现实世界的各种社会等级秩序、价值观和评价标准源源不断、潜移默化地灌输给语言的使用者,为现实世界的社会秩序披上一层自然的、合理的外衣,使人们产生对于现存社会秩序的认同,并形成一种确信不疑的信念,即把现存的社会秩序视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存在,从而心甘情愿地主动融入到统治与支配他们的秩序之中,为支配他们的社会秩序的再生产贡献一份力量。可由此见,在语言背后隐藏着对现实世界的理解,隐藏着与一定社会秩序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接受一种语言,也就意味着接受语言背后隐藏的价值观和社会秩序。正如语言学家帕默尔所言,语言以最精妙的方式向人们施加力量并不容人们抗拒,“这套与特定思维内容相关联的符号系统有武断的性质,你要用它,就得不折不扣地遵守它的条件……个人只有服服帖帖地接受集体的言语习惯,才能通集体的其他成员进行交际……获得某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接受某一套概念和价值”。

二、英语:西方意识形态的工具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无疑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的建构和维持,一刻也离不开英语这种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作为最为强势的语言符号权力,英语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源源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潜移默化地灌输西方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为推动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再生产国际旧秩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英语的优势地位大大降低了西方语言文化产品在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折扣,为输出英语语言文化产品及其所承载的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文化折扣,指的是文化产品在传播过程中,由于输出者和输入者之间的文化差异造成受众接受困难,降低文化产品的吸引力,使得受众对于文化产品及其所含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大打折扣的现象。在这里,语言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充当了润滑剂的作用。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无疑大大减少了西方文化产品传播的阻力,使之更易于被非英语国家所理解和接受。美国大片之所以风靡全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可见,英语教育的普及促进了英语文化产品的传播,不仅为西方发达国家带来了极为丰厚的经济利益,而且也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隐藏在文化产品的面纱之下,以“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而得以更加顺利地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传播和渗透。

而更重要的是,语言本身就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其中承载了英语世界深刻的意识形态。英语的习得过程,其实也隐藏着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渗透。众所周知,对于英语的学习而言,最为关键的并不是词汇和语法的掌握,而是进入到英语背后的文化之中,接受英语的思维逻辑,用英语进行思维。也就是说,为了真正掌握英语,学习者要努力使思维与英语接轨,寻求与英语和英语文化的一致性,必须认同英语的文化价值观并从这个角度来认识世界。而汉语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一般被认为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前理解和绊脚石而要加以排除。因此,所谓英语对于弱势语种的不对等流动,实质上是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对等流动,意味着是意识形态渗透和灌输。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不断排斥母语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而接受英语文化背后的意识形态的过程。

而且,学习者英语习得过程中对于英语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极容易在感性层面上演变为对于西方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的崇拜和依赖心理,进而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视为圭臬,主动地认同西方主导之下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也就是说,在认知层面上由“英语最美”,上升到“西方的制度更好”的高度。如此,便通过英语传播形成了对于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误识”:虽然深受英语语言帝国主义的殖民掠夺和支配,却不仅对之视而不见,反而主动地予以认同和接受,为语言帝国主义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在思想观念之中再生产了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支配地位。

三、双语教学:突破“汉语一英语”二元格局的途径

英语符号权力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得在意识形态领域悄然形成了“汉语一英语”二元对立的格局:在汉语的思维方式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努力构建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在英语的思维方式中,学生却在不知不觉中积极主动地接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形成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认同。这种二元对立的格局不断侵蚀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而要走出这一困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双语教学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所谓双语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开展教学活动,在英语思维方式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双语教学是在全球化时代,抵御英语语言符号权力渗透的一项有效措施。首先,人的语言存在的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双语教学的逻辑起点。

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中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具体的、现实的人,其语言存在的属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生成的,因此必须置于现实的维度中进行分析。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社会发展缓慢且相对封闭静止,汉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唯一的语言,教育对象处于汉语的社会关系之中,并使用汉语进行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教育对象是汉语的存在。但是,在全球化的时代,“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特别是在“语言帝国主义”的强势挤压之下,90后的大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涉入到英语文化的社会关系之中,处于英语符号权力的深刻影响之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已经不仅仅是汉语的存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英语的存在。这一点,从90后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便可见一斑。当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人”发生改变的时候,当教育对象已经具有英语的存在的属性的时候,如果对此视若无睹,仍旧只把教育对象视为汉语的存在而固守原来的教育方式,则无异于刻舟求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须在教育方式上主动地适应教育对象的变化,而双语教学则理所当然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转换的一条有效途径。

其次,教育的对话性质决定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必须吸纳双语教学方式。

教育在本真意义上就是对话,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精神的相遇与灵魂的交流。而任何对话都是语言的对话,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对话也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言才能展开,才能实现视野融合。而当90后大学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逐渐具有了英语的存在的属性的时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寻求师生直接的精神相遇和灵魂交流,必须敏锐地把握学生的新变化,主动地在语言上贴近学生,在英语的思维领域与学生进行对话。实际上,当英语语言帝国主义利用语言优势灌输西方的价值观念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也完全可以利用英语作为工具来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在教育对象的英语思维中与之进行对话,潜移默化地灌输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筑意识形态的阵地,最终提升教育对象的精神境界。

大学语文思想认识范文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想教育;合作;能力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面临的问题

1.在思想上没能重视小学语文学习。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有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教育是无意义的,只是教学的常规任务,各项考试、审核都是没有必要的,和自己的学习、考试几乎无关,却没有认识到自己生活的各方面正是因为有了思想教育的存在才更加精彩。同时有的教师也没有做好思想教育准备,总认为自己的教学主要以知识为主,思想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开展工作的时候就很随意,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学生也出现思S定势,认为没有学习思想品质的必要,这就严重阻碍小学语文思想教学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行、品质等综合能力也就得不到发展。

2.在宣传上没能多样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在各小学经常能看到很多的简报和宣传栏,这些位置虽然有很多教育教学改革的宣传出现,却没有思想教育的专栏。这就说明整个小学语文思想教育在宣传方面工作做得不够好,没有扩大宣传力度,这样就会导致语文思想教学感染力度不强。

3.在思想教育形式上流于表面。由于师生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不重视,导致整个小学语文思想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没能在大众的心上形成意识,一些教师表面化地进行思想教育。

4.考核、评价要做具体改变。小学语文思想教育教学在考核、评价方面还停留在传统时期,没有注重差异化评价和教学,很多考核制度没有对思想道德做要求,教师的评价也没有从实际出发,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思想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课蕴含着很多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其中的合作、交际等能力和思想教育是密切相关的,这些也是学生未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生的思想越先进,学生日常生活中也就表现得越好,虽然小学生已经有一些模糊的思想观念,但是却没有形成相对应的思想辨别能力和意识,他们对很多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认识停留在表面,思想道德水平普遍不高。在这种背景下,小学生思想教育的开展迫在眉睫,亟须以教学案例或者生活案例教育小学生。我们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想,需要客观分析学生的心理,收集并整合不同学生在学习方面、日常生活方面的思想误区和不足。利用在课改时期教材的插画、故事、小寓言等从侧面加以引导,使之敢于发现自己思想上的问题,在与他人的沟通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对小学生加强思想教育有助于他们保持刻苦努力的思想意识,这样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果,当学生拥有学习的动力,教师的教学也将变得更加轻松。

三、做好思想教学的做法

在新课改时期,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教师教的知识,也可以升华书本上的死板知识,结合学生生活经历,从各个角度分析教学案例中的人和事,让学生探索其中的思想道德知识。在合作学习中也就促进了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另外,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分析小学生的身心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潜意识,教师在执行教学活动时就要先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帮助他们分好小组,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使得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合作学习这个过程中,都能对课堂互动目标和教学案例产生想法,彼此之间做好交流,实现思想教育的目标。比如,在进行《司马光砸缸》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小伙伴和司马光的心理活动,分析为什么他要去砸缸,而其他小朋友却害怕地跑了?当学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通过适当引导和点拨,从而教育学生要勇敢救人,不能逃避责任,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尽责。再如教师在讲与长辈相处的相关知识时,可以讲解《孔融让梨》的故事,通过引导学生对孔融的做法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关心爱护爷爷奶奶,树立敬老爱老的思想,这种借助教学内容融合思想教育的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学生道德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身心状态,辅以教师才智创设的环境进行思想教育,用课文或者真实案例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意识。在教师、学生、教材教辅等综合协调统一的前提下,借助教学内容融合思想教育的过程,培养小学生刻苦努力的思想意识。

参考文献:

大学语文思想认识范文

【关键词】隐喻理论;英语文化教学

隐喻一直都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热点话题。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一种语言现象,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因而只是把隐喻作为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段和语言现象来研究。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对隐喻的研究出现新的转向,隐喻不再局限于修辞手段,而是成为一种认知世界,表达思想的工具。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首次将隐喻与人类认知系统联系起来,提出隐喻决不是语词、语句的单纯替代或比较,而是思维相互作用的产物。隐喻能激活人头脑中已有的认知域,形成语言中跨概念的认知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话语中所表达的内涵,将隐喻研究推向认知语言学领域,开创了认知隐喻的先河。隐喻具有强大的认知功能,能赋予词语崭新的意义,表达出新思想,它是由已知、熟悉、具体喻未知、生僻、抽象的桥梁,从而形成一种抽象思维手段,发挥特殊的思维功能。

一、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

隐喻理论所说的隐喻是那些建构我们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并且反映在日常语言中的隐喻,它们正是我们真正赖以生存的隐喻。隐喻的基础是概念,许多重要概念都来源于具有文化性质的体验,所以要受文化的制约。因此隐喻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概念隐喻源于文化,文化对概念隐喻又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认知的框架是文化,文化的传承靠认知。语言本质是隐喻性的,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手段,由于相似的心理基础和认知基础,呈现出相应的共性。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必将存在差异。因此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不论是来源还是使用都会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文化和认知在隐喻中的结合体现了文化、语言、认知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凸显出隐喻的文化认知价值。

根植于人们对文化世界体验的隐喻,通过具体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反过来又影响人们对文化世界的认知。因此,隐喻研究可以揭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透视文化,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作为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共同属性,隐喻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英汉民族在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思维方式或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文化隐喻的使用又有所差异,也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障碍之一,也给文化教学带来很多启迪。而通过隐喻来教授文化会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可以前文化教学的不足。

二、文化教学理论依据及隐喻教学的重要性

王守元、刘振前(2003)提出,隐喻产生于体验,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的许多内容尤其是过去一直被认为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隐蔽文化,都是通过隐喻表达和传承的,隐喻成为透视文化的窗口。此外,隐喻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SamovarPorter(2000)曾说道“要想很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必须了解使用语言的文化”。文化在概念隐喻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文化的许多内容通过隐喻这种语言形式世代相传,从而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产生影响。通过隐喻教授文化,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化能力也能提高他们的隐喻使用能力。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语言是表达人类思维的方式。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相似性使得隐喻在不同民族中都找得到共性,有助于我们对不同的文化模式下人类的一般思维有进一步的认识。然而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又使得隐喻在不同民族中被赋予不同的含义,相同的意思在不同文化中往往以不同的隐喻来表达,如:汉语中“爱屋及乌”在英语中变成“loveme,lovemydog”。又如狗是西方最先驯养的家畜,是人类的保护者和忠实的朋友,在希腊神话里它是来世的守门者。在西方文化中,狗是忠诚和警惕的象征,英美人把狗视为最好的朋友,家庭成员之一,因而在英语中,以狗为喻体的习语多带褒义,当dog用以指人时,其意思相当于fellow,非但没有任何贬义,相反还略带有褒义,使语气诙谐有趣。而在汉文化里,狗是一种嗅觉灵敏、忠实、可靠、善解人意的家畜,但凡是与狗有关的词语,大体来说多带贬义,如:走狗、看门狗、狗东西、狗腿子、狗急跳墙、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等。由于不同的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区域里,这也决定了各民族之间的思维意识和文化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性。而且差异性往往是学生学习的盲点和难点,教师将英汉隐喻之间存在的差异作为教学的重点,既可使学生掌握更多的隐喻表达,又能使学生透过这种差异来进一步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

三、隐喻理论在英语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一)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使用常规喻,创造相似性的隐喻

在外语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必须帮助学生认识并突破英汉间隐喻认知机制的差异。不少学生虽然能讲流利的英语,但语言不够地道,不够自然,原因就是学生虽用英语词汇和语法形式结构,但仍以汉语概念结构思维。此外,要让学生认识到隐喻在语言中的普遍存在性,帮助他们掌握英语特有的认知方式,培养其隐喻能力,使用隐喻表达方式,掌握英语中以相似性为基础的常规隐喻,也要鼓励学生使用创造相似喻。创造相似喻需要创造性思维及丰富的想象力,将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这就需要突破常规概念化思维,打破语言与文化枷锁的束缚。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使用创造相似喻,可以开拓思维,激发灵感,提高学习兴趣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特有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培养其隐喻能力,培养地道的英语思维。

(二)重视隐喻的文化差异,把语言教学与隐喻文化教学结合起来

理解不同文化的隐喻差异对跨文化教学有重要启示,在讲授一些隐喻性英语习语时,同时还应介绍与其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不同之处。在过去的语言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未能充分认识到隐喻在思维中的作用,对隐喻映射规律认识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通过英汉隐喻对比教学,既(下转第120页)(上接第116页)能将隐喻文化教学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结合起来,又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训学生认知意识和文化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隐喻来教授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帮助学生开展联想,领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使语言学习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乏味变为生动,通过隐喻语言教学和学习有益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有根本性变化,给英语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动。

参考文献:

[1]Samovar,L.A.,Porter,R.E.&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2]侯奕松.隐喻研究与英语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王红梅,谢之君.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文化·教学[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