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中的较量范例(3篇)
夏令营中的较量范文篇1
今年的夏令营一转眼就过去了,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不仅锻炼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认识了许多朋友增进了友谊,加强了自身业务的学习。非常感谢青岛市足协给了我这次宝贵的锻炼机会,我会将在本次夏令营学习到的种种带到我的平日工作、生活中去,完善自己,精益求精。
本次夏令营是青岛市足球协会,首次举办的少儿足球夏令营,这是一个赛会制的比赛,虽然以前在专业队每年要在外地参加4次赛会制的比赛,但作裁判工作亲身参与赛会制比赛,这还是第一次,报到之初有激动、兴奋、紧张和忐忑。既有对自己参与到本次夏令营裁判工作的激动与兴奋,也有对把握不住如此密度的活动的紧张与忐忑。本次夏令营,我将从自身裁判工作与我参与到夏令营本身这项活动,这两个方面做一下总结。
作为一个新裁判,能共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感觉到足协领导的信任,也非常高兴参加这么一个赛会制的比赛,吃住都在一起一共一个周的时间,对裁判队伍的各位裁判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也对各运动队的教练员及场上队员有了一定的了解。比赛的第一天就是在雨中进行的,我是第一次在天然草地进行工作,更是第一次在这么大的雨中进行判罚,在大雨中通过自己的跑动和观察,丰富了自己的经验,这正了解到非身体接触的倒地,由于大雨天,对我的判罚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地上的积水,球比较重,各个队的儿童力量又小,所以经常出现球没有传出来,反而是我陷入到两个队的纠缠当中,退不出足够距离,视野做不到开阔。但是到了后来我才知道,并不是下雨我才容易进到纠缠区域,退不出距离,而是我在跟随队伍反击时,跟踪的切入点就是错误的,导致球一停我就停不住,纠缠到比赛当中。跑位预见性不够,我也能体会到,每当队员进攻大范围转移球时,我都是在跟着走或者看,当球被传出后才想到,为什么不早跑动呢,这样也能节省很多体力。影响比赛进程,例如进攻方没有要求防守方退出距离,而我却“一相情愿”的要求进攻队员听哨。手势的不明确,在场上我知道我的每一个的判罚,但在场下裁判长和裁判却认为手势持续时间不长,或者不及时,这个就要从判罚之后就进行跑位,当球要发出时已经将位置选好,进行手势及哨音的指示。
首次举办少儿的足球夏令营,这也是市足协的第一次,这是一次尝试,各个队也很珍惜本次夏令营机会,遵守夏令营安排也很到位,但作为裁判和工作人员于一身的服务人员,感觉到时间比较紧,通常是上楼没多长时间就要下楼,开始工作通过赛后教练和队员的反馈可以看出,教练和队员也相对比较累,比较疲劳。在组委会中每个人的职责可能不同,我是负责与各个队的教练沟通协调并传达组委会通知的工作,我这项工作有一个不方便,那就是每当要通知事情时,场地,房间可能都找不到教练,这是很不方便的。开赛开始时,说过不搞排名,没有成绩,但是比赛到最后,在执行上却有点变味,应为名次和胜负都是明摆着的,教师带队出来比赛肯定要有任务,所以执行起来比较难,提一个建议,那就是不按照顺序排列比赛,有些对可能赛2场,有些对可能1场都碰不上,这样可以回避排名积分,没有了任务指标,教练员可以更放手去实践一些战术和锻炼队员,这就像现在的学校不让排名一样,一旦有了考试试卷,所有的分数和名次就都一目了然了。儿童基础的足球练习要求我们做好的是过程,并不是急功近利的要比赛成果,那样我们的足球希望才会更美好。
夏令营中的较量范文
笔者从夏令营市场反应的情况来看,2009年的夏令营市场更加细分,呈现出了鲜明的个性化和主题化,其教育功能进一步强化,目的性更强,进入夏令营市场的服务商多种多样,费用整体偏高。
夏令营市场风生水起
2009年的暑期,夏令营火爆的态势为旅游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家长纷纷选择集娱乐、旅游、培训、锻炼为一体的夏令营作为孩子暑期的休闲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压力的增大,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断提升,在孩子教育上的投入不断增加,夏令营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由公益性质向经营产业快速转化。
早期夏令营一般是由国家出资,由团委或学校组织学生利用假期,以户外集体活动的方式,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利用当地当时的教育因素,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体能和技能的锻炼,且收费低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夏令营在向经营产业化火爆转化。其组织机构也由单一的学校组织演变成旅行社、各培训办学机构、报社、各社会团体等多种机构组织共同分享参与的经济活动。他们纷纷带领少年儿童走出学校、走上社会、走出国门,让孩子去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锻炼能力。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一些机构更是绞尽脑汁,迎合家长,让家长多掏腰包,推出一些功利性强、目的性强的夏令营,甚至不惜“揠苗助长”。
但不论把夏令营定位于一种教育还是一种产业,最终决定其命运的关键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的水平,即教育的效果。换句话说,教育始终是夏令营的灵魂,也是一切夏令营最本质的特征。尽管这种教育可能是隐蔽的、了无痕迹的。就像有一部分孩子无可避免地会对于学习始终提不起兴趣,那么游学的体验可能一时对他们起不到激励的作用,但是整个游学过程也能对孩子的社会交往、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独立意识等的培养起到良性的引导和教育作用。诸如兴起的国学夏令营、军事夏令营都起到了增长知识,锻造意志的目的。甚至一些孩子在参加了军事夏令营后,在性格和生活习惯上,确实有了极大的改变。
市场细分,内容趋于个性化主题化
暑假,花钱让孩子参加哪种夏令营是很多家长考虑的一项内容。夏令营内容看上去丰富多彩,主题也更趋突出,有修学游、英语夏令营、军事夏令营、新闻摄影夏令营等。不同的孩子其性格趋向不同,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不一样,导致在夏令营的选择上各不相同。
光大旅行社的郭勇经理告诉笔者,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如今的夏令营产品比较丰富,从学校主办变成旅行社介入,证明市场已经开始细分,进入专业化发展阶段。
一些早有预见的旅行社做了充分准备,夏令营“菜单”做的越发全面、丰富、齐全。同一个目的地、相同的行程,同一家旅行社都会设计出不同的线路来,以方便家长按需选择。看来,夏令营市场细分是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具竞争力了。
除了旅行社制作的各种夏令营菜单,其他机构也推出了系列旅游产品。诸如四川的培训学校推出了励志夏令营i一些报社的教育专刊部也推出了“新闻夏令营、摄影夏令营、工业之旅”等丰富多彩的夏令营活动。
喜欢到海滨玩,那么海滨就是办夏令营的最佳场所。孩子们向往做明星,也想了解电影的制做过程,于是就有公司开办了“电影夏令营”。和海豚生活在一起是许多孩子所向往的,于是由海洋馆开办的“海洋世界夏令营”非常火爆。景区的加入,让夏令营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除此以外,还有“新闻夏令营”、“网络夏令营”、“航天夏令营”、“军事夏令营”、“艺术夏令营”、“英语夏令营”等上千种夏令营。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年龄、不同消费群都可以选择到自己满意的产品。
相比以往夏令营比较松散、单一的做法,今后的夏令营注定将呈现出更加个性化和主题化的趋势。树立远大目标的修学夏令营、锤炼意志的拓展夏令营、完美人格的小小领袖夏令营、增长见识的科普夏令营等都具备了清晰的主题思想和明确的目标。让孩子能在夏令营期间享受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并起到潜移默化式的教育。业内专家认为,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都不一样,家长关键要找到合适自己孩子个性的主题性夏令营。
前景光明。但规范化运营刻不容缓
总体来看夏令营市场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孩子在夏令营的过程中既可以获得充分的休息,又可获得丰富的知识。同时也让父母在时间上得到一个解脱。但夏令营市场化运营后,难免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垃圾夏令营太多,好的夏令营太少,夏令营质量参差不齐,成了全社会都看不懂的万花筒。
如某号称“十天培养出未来领袖”的所谓贵族夏令营就遭到了媒体的批评:“把本该充满天真活泼的夏令营,硬是赋上‘未来领袖高峰会的头衔’:让原本更适合运动、旅游的初中学生,非得装模做样地学习怎样打高尔夫……夏令营所安排的各项活动,实在让人感觉太过急功近利”。还有一些夏令营迎合一些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在夏令营中淡化思想教育,而是过多的进行知识灌输,同样不可取。
夏令营毕竟是以教育功能为主,是要将娱乐和教育融为一体的,是对孩子成长过程中身心有益的一种活动。如果完全作为赚取高额利润的工具,不如直接作为暑期团队处理。既然冠以“夏令营”的名称,就不要失去夏令营的本质含义。要知道,一个好的夏令营可能会使孩子终身受益,而一个差的夏令营同样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从夏令营的价格来看,其价格由2000到10000元不等,比简单的团队旅游高出很多,这也是很多旅行服务商及非旅游业企业热情高涨的原因之一。这也带来一个付费是否合理,产品难以标准化的问题。
夏令营中的较量范文
【关键词】西夏/官手工业
【正文】
一、西夏手工业发展状况与官手工业产生
众所周知,建立西夏王朝的主体民族党项族,原本过着单一的游牧经济生活。他们“牧养@①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穑”。“织@①牛尾及@②@③毛以为屋,服裘褐披毡以为上饰”。〔1〕可见其衣食住行几乎都源自畜牧业及依附于牧业的手工业。从隋唐时起,党项人内迁至西北,中央政府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在其居地设立羁縻州,并任命其部落首长为州刺史等职。这样,党项人便和汉族人民错居杂处。在汉族封建社会经济的影响之下,部分党项人特别是居住在平原易于农作地区的党项人逐渐学会了农耕。在西北宜农宜牧的自然环境里,党项族的传统产业畜牧业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导致社会分工扩大,从而使手工业与牧业和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然而,党项社会并不是按此规律发展的,这是由于党项生活环境所决定的。从文献史料的记载看,党项人在内迁后的长时间里,手工业始终没有得到发展,生活和生产所需的手工业产品主要靠交换从邻近的汉族那里获得,甚至兵器也从中原购得。《新唐书·党项传》载:“至大和中,(党项)浸强,数寇掠,然器械钝苦,畏唐兵精,则以善马购铠,善羊贸弓矢。”到李继迁、李德明时期这种状况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更为加强。特别是李德明继位后,与宋朝保持和好,以多种形式与宋进行贸易。大量的手工业产品除了从正常的贡赐中获得外,还于保安军设立榷场,进行贸易交换。西夏以“驼马、牛羊、玉、毡毯、甘草易缯帛、罗绮,以蜜蜡、麝香、毛褐、羚角、@④砂、柴胡、苁蓉、红花、翎毛易香药、瓷漆器、姜桂等物,其非官市者,听与民交易”〔2〕。但这种贸易往往要受政治的影响,特别是每当宋夏关系紧张时,双边贸易便会中断。另外,既便是和平时期,宋朝也要对某些物资,尤其是与军事有关的物资加以限制。如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德明派使臣入宋请市弓弩,未获批准〔3〕。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德明供奉使至京,辄仿中国,制造军器携归,真宗下诏禁之〔4〕。在这种情况下,西夏不得不发展自己的手工业。李继迁、李德明统治时期,西夏社会迅速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手工业产品的需要量更为加大,但党项社会自身的手工业却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特别是统治阶级的需要,这也加速了西夏官手工业的产生。
在封建社会里,封建政权具有家天下的特征,统治者制定所有政策都从维护自己的统治出发,为此他们宁愿由官府兴办机构,组织生产,也不可能从发展社会整体经济实力和提高全社会生活生产水平着想,更不可能培育民间经济因素和生产力的增长。这样,在社会供求关系的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解决的办法只有兴办官手工业。所以西夏王朝建立以后,西夏统治者一直在不断地兴办和发展官手工业。
二、西夏官手工业的组织机构与管理办法
西夏的官手工业是伴随着西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而发展壮大的。在德明时期,虽有官手工业,但无组织机构之设。元昊在建立西夏王朝之际,即于中央机构中设立文思院,“掌造金银犀玉,金彩素绘,以供舆辇册宝之用”〔5〕。到西夏中期,官手工业已有很大发展,不仅门类齐全且具有较为完备的组织体系和较为科学的管理办法。
关于西夏的官手工业体系,在西夏《天盛律令·司序行文门》中有较多的记载,其组织机构主要有工院、司院和库等。
《天盛律令》中记载的工院有:京师工院、北院工院、南院工院和肃州工院。工院是官府设立的综合性手工业生产部门,其规模较大,分布也比较合理。由此也可以推断,工院也是西夏兵器加工部门。因为西夏法律严格禁止私造武器,而西夏全民皆兵的军事制度又要求每个在籍军人都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武器,所以各种兵器的制造惟有官府手工业部门承担。
另外《司序行文门》在末等司中还列有许多手工业部门,如刻字司、作房司、制药司、织绢院、作首饰院、铁工院、木工院、纸工院、砖瓦院、出车院等。这些专门性手工业部门基本都设在京城或京城附近,大都是专门为皇室及高官显贵集团服务的。
除了前述诸工院外,从事手工生产的还有各种名义的“仓库”。《天盛律令·库局派遣调换门》中列出的“仓库”很多,大致有租院、卖曲院、踏曲库、粮食库、盐池税院、渡口税院和各类杂物库〔6〕。这些库有的是隶属于《司序行文门》所列司,如三司所属库就有10个:药钱库、纳上库、衣服库、脏物库、皮毛库、铁柄库、绫罗库、杂食库、柴薪库、帐库。有的虽然没有表明隶属司,但从其名称就可以看出其属于何司,如砖瓦库显然属于砖瓦院,纸工库属于纸工院,而出车库无疑是出车院所属。有些库则是纯手工业部门,如踏曲库。有的则为税收机构,如各种税、租院等。这表明西夏的“仓库”所包括的范围较广,大凡与钱物的征收、贮藏、生产、经营有关的部门,都被列入“仓库”之中。我们从《天盛律令》对“仓库”所管理的官属物品的耗损规定也可以看出,很多耗损是针对物品加工过程而制订的,如:
金耗减法:
生熔铸
生金末一两耗减一字。
生金有碎石圆珠一两耗减二字。
熟再熔一番为熟板金时:
上等一两耗减二字。
次等一两耗减三字。
熟打为器,百两中耗减二字钱。
银耗减法:
上等、次等者,一律百两中可耗减五钱。
中等、下等所至,一律百两中可耗减一两。
铜@⑤打铸者等一律耗减:
为种种打事则一两中可耗减三钱。
为种种铸事则一两中可耗减二钱。〔7〕
很显然,上述金的“生熔铸”、“熟再熔”、“熟打为器”和铜@⑤的“打事”、“铸事”等,都指的是加工生产过程。至于铁则更为明确:“加工铁器,打粗事、细事、水磨、熔生为熟”等。纺织业的耗减也是根据各种生产工序做出的,如丝织品的生产工序有“剿和丝”、“纺段匹”、“染生”、“草染”、“染杂色”等。毛纺织工序有“造为毛线”、“织锦事”等。上述情况表明,西夏的“仓库”实际上是西夏官手工业的组成部分。
西夏官手工业的经营方式较为灵活,具体视生产规模和程序而定。除一些非集中生产不可的行业外,也采取分散生产的方式进行管理。如毛纺织业,本为党项牧民普遍掌握的手工生产技能,西夏官府根据这个特点,将部分生产过程分散到每个家庭进行,生产者从官府领取一定数量的毛,然后各自在家中纺线,再按所规定的量向官府交出毛线。《天盛律令》中记载毛织业的工序及耗损为:“织毛线锦:百斤毛已均匀,造为毛线时可耗减四十斤;百斤绒毛为织锦事,三斤线渣、三十斤剪头毛绒、前断碎散落可耗减三十三斤。毡匠领秋毛、羔毛、春毛等,为毡褐已毕时,可允耗减数:秋毛十斤可耗减三斤,羔毛、驼毛、夏毛为毡褐,十斤可耗减三斤。毛染色,为官家染生毛线,由库局分人监督,十斤可耗减一斤。”〔8〕
手工业是具有一定技能的生产行业,因而西夏对官手工业机构中的官吏的管理与其他政府机构官吏的管理不同。按西夏官吏管理法,各种官吏的任期一般为三年一届,届满后须按有关规定续转。但手工业部门的官吏,特别是掌握某种技能的官吏,一般是不允许续转的。《律令》规定:“诸司应续转中,工、饰院等有匠人大人者勿续转。非匠人,其余官吏中所遣则当续转:铁工院、造房院、制药院、纸工院。”〔9〕
三、西夏官手工业生产规模与技术水平
由于有官府雄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加上对宋朝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和借鉴,以及某些行业自然资源的优势,西夏的官手工业具有较为完备的体系和相当的生产规模,其中某些手工业产品质量并不次于中原。
采盐业。食盐是西夏最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据《天盛律令》所载,西夏境内各处的盐池有盐池、乌池、文池、萨罗池、红池、贺兰池等16个。盐为西夏民众日常生活之必需品,乌池所产盐味美价廉胜过北宋解池之盐,深得宋朝边民喜欢。盐的生产与经营利润丰厚,因而西夏官府对盐的生产实行垄断经营。官府在各盐池设盐税院,并派小监、出纳和掌斗等官吏具体负责盐池的监管和盐税的征收。为了杜绝盐税院官吏的不法行为,还分遣巡检,“池大派二巡检,池小则派一巡检,与池税院局分人共监护之”。西夏盐的生产比较特殊,大都“因风自生,不劳人力”,所以在开采一段后,必须封池使盐自生。《天盛律令》规定:“倘若闭护池中盐而盗抽者,依其盗抽多寡,当依所犯地界中已闭池纳税次第法量之,以偷盗法判断。其中守护无盐之碱池,分别令掩盖之,谓已抽盐时,徒六个月。”〔10〕
酿酒业。酒是党项居民所喜欢的饮料,早期的党项人就“求大麦于他界,酝以为酒”。酒的生产销售会带来巨额利润,因此酒的生产也由官府专营。《天盛律令》中有专门的立法,严禁民间无证酿酒和禁止酿造小曲、酽酒、普康酒〔11〕。官府在中兴府、大都督府、鸣沙军、官黑山、黑水等处设立“踏曲库”,专事各种洒的生产。并设卖曲院对酒实行专卖。
纺织业。毛纺织业是党项民族的传统手工业,其技能为党项民众普遍掌握。由于毛织业所需原料易得,工序简单,易于操作,一般牧民随时随地都可以操作,是西夏最为普遍的社会性手工业。从有关文献资料看,毛纺织业也是西夏官手工业的组成部分。这是由于毛织品“幕梁”、“披毡”是西夏军队必须的装备,且需求量很大。同时,毡毯毛褐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元初马可·波罗到西夏故地时,见当地居民“用络毛和羊毛,制成一种美丽的毛布,是世界上最好的产品。这是一种美丽的骆驼绒,白色,因为它们用白骆驼毛织成。商人大量地购买这种布,行销许多国家,特别是销往契丹”〔12〕。
丝织业是西夏的新兴行业,且为官府所垄断。西夏地处西北,气候干旱,植被稀少,而与丝织业有关的桑树面积为数不会太多。但西夏毕竟有了自己的丝织业,尹维善《江南通志》载:“沈初,字子深,无锡人,熙宁癸丑进士。元yòu@⑥中尚词赋,朝廷以初赋颁为天下格,传至西夏,夏人织以为文锦。”〔13〕西夏官府所设的织绢院,是官办的丝织业机构。《天盛律令》中所记的丝织工序较多,有缫和生丝、纺织段匹以及熟染、生染、草染等;丝绸的颜色分白、银黄、肉红、粉碧、大红、石黄等。〔14〕
金属矿藏开采、冶炼与加工业。从西夏人编写的百科性辞书《圣立义海》和《文海》的有关记载看,西夏人已认识到金、银、铜、铁等各种矿的存在,并掌握了开采、冶炼和加工技术。《圣立义海》云:“西边宝山,淘水有金,熔石炼银、铜。”而且金属手工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天盛律令》中所列铁工院,是管理冶铁和铁器加工的机构。西夏在夏州设有冶铁务,为专门从事铁矿采炼与加工的部门。在金属加工中使用了竖式风箱鼓风,使以提高炉温,利于加工。这种技术优于同时期的宋辽。西夏的兵器制造技术高超,产品精良。“夏国剑”被称为天下第一。采用冷锻技术生产的甲胄,坚滑光莹,非劲弩不可入。《天盛律令》中将铁器加工分为粗打、细打、水磨、熔生为熟等,产品包括攫头、斧头、钉、凿、奈杵、斩刀、屠刀、灯柱、火炉、火锹、铁罐、火筋、熨斗、镰、城叉、锯、推耙、铁蹬、锁簧、铡刀、钥匙、锹头等,其中多数为武器装备,也有农具与生活用具。〔15〕
西夏的铜加工技术水平较高。《文海》中释“@⑤”字为“融铜撒药为@⑤”,@⑤即黄铜,多用于制造钱币和各种器物。西夏王陵出土的铜牛重188公斤,是西夏铜铸品的代表作。西夏仁宗仁孝时,设通济监铸造货币,已发现的西夏钱币近二十种,其中有西夏文钱和汉文钱两种,质地有铜、铁两种。其制作工艺可与同时期的宋、金媲美。西夏还铸造了大量的印章、铜牌,印章中有的采用了鎏金、鎏银等工艺。
造纸业。《天盛律令》所载手工业机构中有纸工院,当为西夏的官造纸业部门。西夏政权建立以后,统治者致力于发展文化事业,一方面从宋朝引进书籍,同时将各种汉、藏、梵等文种的典籍翻译成西夏文,文化事业的发展,促使造纸业兴起。据学者对黑水城出土的纸样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西夏早期尚无造纸业,到中期以后开始造纸。
出版业。西夏的刻字司是官方出版机构。黑水城出土的许多书籍就是刻字司刻印的,如西夏文辞书《同音》、《类林》的西夏文译本和西夏文百科性辞书《圣立义海》等。西夏刻工中有来自中原的工匠,所以西夏的有些刻本,尤其是汉文佛经,完全可以与宋、金刻本相媲美。据学者们对已出土的部分西夏文文献的研究表明,西夏的一些书籍采用了活字印刷技术。如俄藏黑水城出土文献中的《维摩诘所说经》、《大乘百法明境集》、《三代相照言文集》和世俗文献《德行集》,以及近年在贺兰山拜寺沟方塔出土的佛经《吉祥皆至口和本续》等,都具有活字印刷的特征。〔16〕这些都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砖瓦业。西夏居民中牧民居帐篷,农民居土屋,所以砖瓦实际为统治阶级的专用品。西夏官府设砖瓦院,专事砖瓦生产。从考古资料看,西夏的砖瓦一般为就地就近设窑生产。如在贺兰山东麓距西夏陵3公里的缸瓷井就发现了两座砖瓦窑和一座石灰窑遗址〔17〕。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砖块瓦片,其中兽面纹瓦当片、板筒瓦片、莲纹滴水、青灰和绿琉璃脊饰碎片、白瓷片等,与陵区出土的完全一样,说明这些窑是为修建帝陵而设立的。
上述为西夏官手工业生产规模以及技术水平的概况,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西夏手工业中,官手工业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技术水平,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是西夏手工业最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魏徵.隋书·党项传(卷83)〔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沈约.宋书·食货志(卷186)〔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2)〔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9)〔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吴广成.西夏书事(卷13)〔M〕.
〔6〕史金波,聂鸿音,白滨.天盛律令·库物局派遣调换门(卷17)〔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7〕〔8〕〔14〕〔15〕史金波,聂鸿音,白滨.天盛律令·物离库门(卷17)〔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9〕史金波,聂鸿音,白滨.天盛律令·司序行文门(卷10)〔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10〕史金波,聂鸿音,白滨.天盛律令·盐池开闭门(卷18)〔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11〕史金波,聂鸿音,白滨.天盛律令·酒种种门(卷18)〔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12〕冯承钧译.马可·波罗游记〔M〕.
〔13〕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185.
〔16〕景永时.西夏的书籍及制作技艺述论〔J〕.宁夏社会科学,1997,(6).
〔17〕银川缸瓷井西夏窑址〔J〕.文物,1978,(8).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嫠字中的女换成牛
@②原字为羊右加古
@③原字为羊右加历
@④原字为石右加冈